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抗战铁血路:八千里路铁与血-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时随同弹头一起进入人体的高压气体遇到人体硬组织、受顿挫从射入孔反弹出来(弹头射入孔就成了气体射出孔),使射入孔产生十字形或星芒形炸裂,这时射出孔面积大概是射入孔的二、三十倍。
而800米开外后,子弹的动能释放过度,按照古语说是强弩之末,即使打中目标,不能造成最佳的“停滞能力”,子弹勉强停留在人体里,不能造成致命的效果。
这些专业的知识,教官在课堂上也接着讲了,还是把三狗听得心惊肉跳的,不过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要接受这些的残酷,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接受。
还是默默的接受强度训练吧,比如延续以前的老方法,在枪口上挂个装满水的水壶,双手举枪保持一个姿势不变,来一个小时,练持枪的臂力和稳定性。
还有在身体快速移动(行进、跑步、寻找隐蔽和依托物),在身体失去重力的时候(比如在地上坡上翻滚时候),也能保持持枪对准目标的准确性。
李教官把这些都结合在一起,训练大家,比如先是拆枪装枪,持枪在设定有堑壕的山地阵地里,自己计算目标的距离,做出反应并射击。
快速跨越多个障碍,在身体翻滚的同时,开始装弹,在依托下,对着固定目标,静止射击;在隐蔽前进的过程中,对着固定目标击发射击。
在快速奔跑的过程中,对移动的目标(一般用绳子吊着晃动的人形靶)进行射击。中途还要假定手中的枪受损,在固定一个地方,换某个零部件,再继续进行。
每人的成绩由时间、击中目标的次数和要害部位等组成,三狗的成绩还算不错,中上水平,不引人注意,也不至于丢人脸面,属于很低调的那种。
但是对于一个新手来说,在周围都是行家里手的背景下,还能达到这样的成绩,算是很厉害了,这里面除了三狗自身的努力、不停的训练外。
还有是知识的力量,三狗毕竟是在那个年代的中学生,知识结构和基本面已经打好了,正如房子的地基打的不错,框架就自然做的很快很结实。
所以接触新事物后的理解速度和深度,都比很多老兵同学好很多;还有一个是从小摸爬打滚练出来的身体,作出了身体的基本保障。
(本章完)
………………………………
121。 要有刺刀见红的杀气
过了元旦,离过年就很近了,今年过年(除夕)是在2月3日,为了赶在过年前完成六个月的训练目标,学校加快了进度和强度。
那些学员兵就开始叫苦连天了,三狗他们这些老兵组成的队伍,还能咬牙坚持下去,三狗感觉也快到了自己身体的极限了,不过还是能勉强跟得上进度,咬住牙苦撑下去。
最后半个多月,要完成拼刺训练和投弹练习,很多学员兵总以为手中的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之一,仗着武器先进就能搞定敌人,就没有必要进入风险巨大的拼刺阶段。
所以,很多人对拼刺训练觉得可有可无,没有花太多的精力在上面(注:这就直接造成了之后的全面抗日战争前期中,中国军队在面对日军时候,拼刺技术落于下风,损失不少。)
就像队列训练一样,打仗的时候不会整齐列队,或是队列做得再好,是吓不退打不赢敌人的,但是,通过基本的队列训练,可以培养军人的集体纪律责任感,增强思想上的觉悟。
同时刺杀,也是一项集力量,勇气,意志,技巧于一体的实战技能,军人练习,可以增强体魄,练就杀气,培养敢打敢拼的精神!
三狗他们的总队一到了拼刺刀训练开始,老兵们就兴奋得哇哇叫,毕竟他们在以前的部队里,很重视拼刺刀。
在以前“国内统一战争时期”(北伐、军阀战争)内,面对北方富豪级的军阀,南方的革命军,武器弹药很一般。
大部分是靠着一股冲劲,和对手打近战拼刺刀,甚至是面对面的肉搏,来摧垮对手的战斗意志而获胜。
包括西北的革命军,冯玉祥部下的西北军,因为贫穷,没有多少弹药消耗,大部分的部队,每人发一把大刀。
一旦进入近战,大家挥舞着大刀杀入敌阵,单单那个凶神恶煞的气势,就能吓退很多敌人,何况西北汉子历来身高体壮、武艺高强,在肉搏战中鲜有败绩。
军人是什么,军人不是坐在安全的房间内指手画脚就打败敌人的,也不是靠着先进武器虐杀落后者的。
军人,应该就是战争的最后终结者,是直面枪与刀、血与火的英雄,是敢于以命搏命、敢于刺刀见红、敢于前赴后继的大无畏的英雄。
白刃战的拼刺,很少杀得一个不剩,往往是一方心理崩溃,或夺路而逃,或弃械投降。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由信仰、血性、胆量和勇气汇集而成的一种精神。
这些老兵有一些是参加过真正战斗,拼过刺刀的,深知拼刺的重要性。而且也别小看一把看似普通的刺刀,对制造工艺的要求非常高,刺刀上的弹簧、刀鞘、血槽、驻笋、卡环等,稍有偏差就装不上。
拼刺教官陈志凡,传说是军中有名的拼刺刀的高手,再跟大家授课时候,并没有马上就展示拼刺技术,而是拿中国部队的假想敌——日军,来说事。
日军是一支非常注重拼刺的部队,自从日俄战争(1904…1905)中日军有了白刃突击的成功战例,因此,就修改了《步兵操典草案》。
《步兵操典草案》明确将“决定战斗最终胜负的方式是刺刀突击”,“利用刺刀进行短兵夜袭攻击”登录在册,并一直成为日军的基本作战信念。
日军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陈教官的示范动作非常有力、快速。
也就在去年的长城抗战中,西北军使用大刀,破了日式白刃战拼刺术,具体的刀法是“劈刀十二法”和“破锋八刀”,陈教官示意大家,以后有机会可以学一学。
这破了日式白刃最主要的一招是“缠头盖脑”,出刀的时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来,刀背磕开步枪,同时刀锋向前画弧,正好砍人家脑袋,其威力在于挥刀的同时荡开对方武器,因为和劈砍是一个动作,对手来不及回防就中招了。
在拼刺训练中,第一步是准备拼刺,做好充分心理和技术准备,并从精神上给敌人以威胁,怒目相对,使敌人不寒而栗。反之,就会助长敌人的气焰。所以,在“预备用枪”时,一定要做到动作正确有力,精神抖擞,气势过人。
预备用枪,即右手将枪提起,移握护木,拇指轻贴胯处,以右脚掌为轴,身体半面向右转(即向右转45度)。
同时,左脚向前迈出一步,脚尖对正前(敌)方,两脚距离约与肩同宽,左脚中央线与右脚跟在一条线上,两膝自然微屈,上体稍向前倾,重心落于两脚之间稍前。
在出左脚的同时,右手以虎口的压力和四指的顶力迅速将枪向前稍左送出,左手迅速接握护木,虎口正对枪面,右手移握枪颈,置于第五衣扣右侧稍下。
两臂不得外张(两臂外张的缺点:一是突刺慢,二是没有力,三是暴露面大),枪面稍向左,刺刀尖约与喉部同高,并和左眼在一条线上,两眼注视敌方。
和敌人拼刺时,不要相距太远,而太进又不能充分发挥突刺的力量,一般以二刺刀尖相距十公分左右为宜。为了适当控制敌我之间的距离和抢占有利地形,就必须前进、后退和跃退。
大家在陈教官的口令下:“前进”,“后退”,“连续…………前进(X步…………前进)”,“连续…………后退(X步…………后退)”,“停”,“跃退”。“X步…………前进”,“向后…………转”,不断得转换着脚步和身体。
正如练拳法的,先是连身体和步法,最后才练拳法。身体除了正常的体能训练外,还要有抗击打能力,步法除了灵活外,更主要的是稳。
这个步法的稳,不但在于身体素质的下盘功夫,比如练武的人需要练扎马步,还要有战胜一切的气势。
要有不怕强敌、不怕排山倒海而来的攻击、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强大定力,才能稳得住自己的脚步和下盘。
而不是一见敌人的凶狠就害怕、退却、崩溃,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而逃跑是最危险的时候,把毫无防备的背部暴露给敌人,等于自缚手脚、送己虎口。
………………………………
122。 快、准、狠
前面说了,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作为拼刺中最常见的进攻就是突刺,这也是学习和训练的重点。
突刺时,两臂向目标用力推枪(左手主要掌握方向),同时以右脚掌的蹬力,腰部的推力,使身体向前,随即左小腿带动大腿向前踢出一大步(踢出时,脚距离地面不要超过二拳),在左脚着地的同时刺中敌人,右脚自然向前滑动。
突刺时,一要“快”,二要“狠”。“快”,就是对准突刺点后迅速刺过去,不能引枪(即把枪后拉一下再刺),引枪就等于告诉敌人,要突刺了,使对手有了准备,当然你就不易刺到了。
“狠”,就是要用三力(两臂的推力、腰部的推力和右脚的蹬力),合成一股力,狠狠地刺向敌人。刺出后的姿态是:枪面向上,左臂伸直,枪托自然贴在右小臂内侧,左膝与脚面中央垂直,右腿伸直,身体呈斜直线。
拔枪时,左脚用力蹬地,推动身体向后移,同时两手将枪面稍向左旋转,猛力将枪刺拔出,收回左脚,呈预备用枪姿势。
离敌较远时,还可以用垫步刺。方法是:右脚迅速向左跟移动,在右脚着地的同时,迅速勇猛地向敌突刺。训练口令为:“突刺…………刺”,“垫步…………刺”。
就这个“突刺”动作,陈教官就要求大家连续做上上百个,只做得手臂发酸,脚步不稳;针对枪头不稳、抖动的人,陈教官还专门挂上水壶,让其保持一个姿势不变,熬上个把小时。
接下来有防刺的训练,拼刺中要为刺而防,防刺紧密结合,在教官的带领下,大家针对怎样防左刺、右刺、下刺、左侧刺、防左弹匣(仓)击、枪托打击等动作技术特点加强了练习。
在进行到对刺训练时,大家穿上护甲,持和步枪上了刺刀一样长的木枪,在一阵阵喊杀声中,大家进行各位方位的突刺。
在防刺的过程中,也进行反击和欺骗刺,比如声东击西、以退为进、回马枪、左右假动作、指左刺右等。
还有强攻时候最常见的击打刺(打压刺),和西北军大刀技法“缠头盖脑”有异曲同工的打法,突然用枪管打压敌枪(能打中敌人的前手最好),荡开敌枪的一瞬间,马上猛力推枪,左脚向左前跨步转体刺向敌人。
大家在一片木枪的打击声中,互相对刺着,三狗的虎口被震得发疼,有的人甚至开裂,都的忍受着,不断的用力打压着对方的枪体,寻找空隙,奋力一击。
几天后,陈教官见大家对拼刺技术接受的很快,就带着大家离开操场,去别的更复杂的地形里训练,比如山地。
山地地形复杂,倾斜度大,不易站稳,不便机动。因此,在对刺中要抢占有利位置(抢上避下、抢左避右),两脚站稳,力争主动。
在上对下刺时,主要刺敌上部,同时要严防敌人刺我下部。如我突刺未成时,可趁机向敌冲撞,用枪托、弹匣(仓)打击敌人。
在下对上刺时,主要刺敌腹部或裆部;同时,要严防敌人刺我上部。如敌先向我突刺或冲撞时,可用防、闪、绊等动作置敌于被动地位,随即以突刺或打击等手段消灭敌人。
在斜坡平行对刺时,应力求身体左侧朝上坡,坡度大时,两脚可站成“八”字形,身体重心落于两脚之间。
身体左侧上坡时,左膝弯屈稍大,身体重心稍向左,主要用刺右、打压刺或骗左刺右等手段消灭敌人;身体右侧朝上坡时,姿势相反,主要用刺左(下)、左打刺等手段消灭敌人。
除了常见的山地,在堑壕内对刺时,要利用壕角和墙角对刺左转弯时,身体左侧应靠近崖(墙)壁,突然向右前跨步,以左打刺或砍劈等手段消灭敌人。
左转弯时,身体右侧靠近崖(墙)壁,突然向左前跨步,以左打刺或砍劈等手段消灭敌人。在直壕内与敌遭遇时,身体左侧靠近崖(墙)壁,以突刺或击打刺等手段消灭敌人。
在森林中对刺,应利用物体和树木掩护身体的左侧,进攻时向右前跨步,以突刺等手段消灭敌人。如敌人抢先利用了树木,应引诱他离开然后歼灭之。
在冰雪地对刺时,地滑不易站稳,风雪、雪地的反光还会影响视力。因此,在突刺上步、前进和后退时,步子不要过大,主要两臂用力。
为了防滑,还可踩在草棵、棱坎等物体上,以稳固身体。在风雪天和晴天雪地反光时刺,应抢占上风和背光位置,以便观察和准确突刺。
在夜间对刺时,应及时观察,发现敌人,并以突然勇猛的动作,主动进攻消灭敌人。山地对刺要抢下避上,在有月光和照明的情况下,要力求利用物体阴影来隐蔽自己。
除了这些必备的刺刀技术外,陈教官也非常重视加强体操锻炼(比如翻单杠双杠、倒立、空翻等),以增强突刺转体的敏捷性。
至于枪和刺刀都打没了,要进行近距离的国术,以后还有专门的课来讲;但陈教官特别重视教大家如何进行枪托打击,如直打、侧打、冲打等。
枪托是一杆枪最重、最结实、打击面最大的部分,在双方对刺时候,一击未中且收不住身时候。
千万别硬着停下身子来,应该再加速侧身通过敌人,同时,横起枪身,用枪托横扫敌人的头部(能击中颈部最好)。
如果没有刺刀或刺刀受损掉了等情况下,可以用手抓住枪口,用枪托横扫敌人的腿部(能击中膝盖最好)。
当然也可以用枪托自上而下的打砸敌人头部,在敌人倒地时候,用枪托竖着砸击敌人头部、颈部或胸腹部。
当手上的枪和刺刀都掉了或没有的情况下,陈教官特别强调的是,不能退却逃跑,把不设防的背部让给敌人。
这个时候,第一时间是需要冷静,冷静下来,不要慌张,如果面对单个持枪刺的敌人,则要跟他周旋。
如果技高人胆大的话,可以故意露出破绽,诱惑敌人刺杀过来,再就着来势,抓住敌人的枪管,脚下使绊,抢夺枪支。
即使抢夺不了,也要让敌人失去枪支,双方都赤手空拳,重新进入对等的肉搏阶段中,鹿死谁手,就不知道了。
………………………………
123。 刺刀杀人技
现阶段黄埔军校的战争假想敌,就是日军,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其实也无所谓,人家日军都已经侵占了东北和华北大片领土了。
我们还在这里扭扭捏捏的说什么假想敌,日军就是我们的敌人,宿敌,我们在军校里学的知识技能,都是为了以后上战场和日军对决所用的,没必要藏着捏着。
陈教官并没有按照学校的规定,直话直说,就算他不说,大家也知道,所以,在学那个课程时候,就要附带研究日军的同样类型课程。
比如前段时间学的枪械,步枪,就专门拿日军的38式步枪来学习、研究;38式步枪是日本明治38年仿造毛瑟步枪,改良后定型的,所以被称为38式。
38式和之前的30式相比,多了一个防尘盖,枪机上有一个拱形防尘盖,防尘盖在开栓抛壳和推弹关栓时,能随枪机一起后退或前进,起到防尘作用,所以俗称为38大盖。
38式是一款给亚洲人量身订造的步枪,在清末时候中国就开始进口仿制了,以山西晋军仿造使用最多。
38式有几个特点,一是口径只有65毫米,小于98式792毫米的口径,步枪弹65x50,也小于98式的792x57,子弹小。
但38式比98式长了170多毫米,枪管长,子弹在枪管里高压气体强推时间长,旋转时间够,所以,38式的子弹初速快于98式,射程要大于98式,弹着点的精度也高于98式。
如果单单论射击精度的话,38式的精度是二战中所有步枪中最精准的,但是它的65小子弹受风偏的影响较大。
还有就是之前说过的,子弹小,速度快,子弹动能自然就高,经常是击穿人体,只留下一个很小的弹孔,造成贯穿伤,很难致死。只有在远距离中弹,这种子弹才会在人体内翻滚,近距离就是对穿。
注:为了避免这个缺点,日本在30年代以后,开发出一种前轻后重的尖弹头,子弹出膛后,由于弹头重心不稳定,一旦命中人体弹头立即就失去稳定性,会在人体内翻滚,弹头还容易碎裂,对人体伤害很大,几乎达到了被国际禁用的达姆弹(开花弹)的效果。
38式还有一个特点,它的刺刀也长于98式的,差不多500毫米,加装刺刀后38式总长接近1700毫米,也就是一米七了(被之后的美军称为“可以发射子弹的长矛”)。
当时日本人身高偏矮,很少有超过一米七的个子,所以他们希望加长枪的长度,来弥补身矮臂短的缺点。
在进行冷兵器时代的拼刺时候,武器的长短直接影响到拼刺的效果,一寸长一寸强,何况38式比98式长了十几公分。
长了这么多,怎么对刺?唯有增加灵活的步伐、挡格打压的力度、出刺的突然性等,来弥补兵器的短处。
陈教官也教了大家一种单手持枪突刺的方法,在双手突刺时候,看似够不到对方身体,突然松开握住枪管的左手,右手单手持枪,追加一步或几步上去,单手突刺对方。
这招是险招,轻易不能用,要么一击而中,更多的是被对手挡格把枪给打掉在地上了;所以要求使用这招的人,臂力很好,全身的爆发力也很好,不然,最好不要用。
其实有个最保险的方法,就是拼人数,日军虽然强悍,但人数一直不占优,中国人多,可以利用这个优点,来做文章;虽然是无奈之举,但也比没有办法好了。
拼刺时候,尽量不要单个出击,要三五人配合,先派出强壮的拼刺高手,把日军的小团队(日军拼刺时喜欢三人成队,背靠背成铁三角)给冲散、分割开来。
然后三四人围住一个敌人,以多打少,其中一个负责人佯攻,其他人突刺,突刺的人一定要坚决。
负责佯攻的要装得很像,认为自己就是主攻手,不断得上前打压对方的枪刺,侧后方的主攻手,要坚决,全力出击,即使没有中,再接着下一次,不能给敌人躲闪和喘气的机会。
如果地上有多余的枪,围攻的还可以捡起,当着标枪,对着被围住的敌人,进行投掷,在敌人躲闪和挡格飞过来的枪时候,主攻手更是要抓住机会,上前突刺。
刺倒一个敌人,留下一个补刀,其他的赶紧去增援其他的战友。如此逐步进行,直至最后肃清战场;这就是常见的群刺战术。
当然这只是理想化的理论,在实战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左右着战局的发展,更是需要战士的应变和抗变能力。
陈教官拉着大家搞实战训练,要求必须以真枪在野外不齐地形或山地练习刺杀,不能停留在基本教练上面。
大家一起在复杂的地形和环境里,进行捉对、二打一、二打二、三打三、多打一、多对多集体对刺的战术。
因为是真刀真枪的对干,难免会有受伤的情况,但平时多流汗流血,战时才能保命;而且也让大家多见识下真正的流血,培养起无畏精神。
尽管学校不是很提倡这样的训练方法,颇有微词,但陈教官不以为然,学校只好给大家配备上卫生队,在旁边随时待命,也算是一举两得,同时训练了卫生队员在战场上急救的课程。
这段时间练习刺杀,训练强度很大,大家一般只做两件事,除了吃饭,就是进行刺杀训练。
三狗跟着这些从战场上下来的老兵一起练,学到了不少“歪门邪道”,是教科书和教官不会或是没有教过的东西。
比如围攻时候,有人会抓起地上泥沙撒向敌人眼睛,最好是能迷住敌人眼睛,有的会拿石头去击打敌人头部或身体,不一定会奏效,但也能起到干扰敌人的效果,拼刺时候,一旦分神,也是致命的。
还有是避开危险距离,敌人枪长,如果一刺未中后,身体止不住脚,那就索性往敌人怀里冲,这样,敌人的长枪就失去了效果,两人进入肉搏阶段,长枪更没有,甚至是累赘。
(本章完)
………………………………
124。 战场肉搏术
冲入敌人怀抱里的方法,也适合空手,不要老想着能空手夺白刃,那是武侠看多了,别人手里的武器是自己的命,哪能那么容易让你轻松夺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