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元风流-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希望从臣这儿开始,请陛下降敕禁止为臣立碑。(臣在州无他异迹,今以臣光宠,成彼谄谀;欲革此风,望自臣始,请敕下禁止。)”

    李隆基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其他各州都不敢再干立碑的事。

    王维很快就酝酿好了自己的答案,这个政策有什么意义?只要想想打击假币有什么意义就行了——假币的泛滥会造成国家经济不稳定,甚至酿成经济和社会危机,它以非法手段剥夺和占有国民财富,干扰了货币流通的正常秩序,破坏了社会信用原则,侵蚀国民经济的健康肌体,形成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毒瘤。

    私自铸造的货币虽然算不上假币,但也近似于假币,最关键的是破坏“信”这一字,而货币的价值便在于信用,所以一般强大主权国家的货币都很坚挺,而那些政权更迭,战乱不断的国家,货币却形同废纸。

    王维用骈文所答的意义,便是力挺这个政策,然后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个政策的好处,以及为何官币比私币更坚挺,那是因为它的信用,他一写的开心,甚至说如果国家能够维持货币的信用,甚至可以发行纸币……

    写过头之后王维心中才大呼不妙,这是跑题了吧?不,这已经不是跑题的问题了,所谓超越一步是天才,超越过多那就成疯子了,若是在宋朝这个资本贸易更加发达的朝代,提出纸币这个观念也许并不出格,历史上的“交子”便是出自宋朝,但在唐朝……

    求透明胶,求修正液,求重新发张答卷!

    可惜这是不可能的,一旦落笔,就无法再修改了……

    王维只能期盼自己前半段的论述能够打动阅卷者了,他定下心神,准备答下一个问题。

    在答这个问题时,王维倒是愈发小心谨慎起来,如何解决这种因为货币而人心浮动的问题,后世自然也有许多好办法,但要怎么将它变成符合这个时代的办法呢?

    当然应该要让优质的官币早日流入市场,于是他大笔一挥,仿佛自己成了政事堂中的宰相,好比后世的“键盘政治局”。

    让国库拿出几万缗钱来设立南北两市,用于以平价收购百姓手中的那些可供官府使用的滞销物品,同时允许东西两京文武百官预支官俸,以便使质量优良的官钱能够流通到民间去。

    总之加大官币进入市场,虽说总是劣币驱逐良币,但在此时这个高压政策下,劣币私币的生存空间不大,百姓肯定更愿意信任官币而非私币。

    写到最后,王维还是忍不住强调了一点,那就是如何节省铸币的材料,可以将分量不足的货币当作面值更大的来使用,不过它的关键之处还是“信用”,然后就是防止假币的问题,王维也提了一下。

    写完之后,王维都有些佩服自己能用骈文写出这么具有现代气息的答案,就是不知道李隆基会不会看到他精心回答的策问了。

    王维觉得自己的策问绝对是最深刻的,没有之一,或许就连政事堂中的宰相们,都知道如何保证大唐的货币良好运行,却不知道为何要这么做,而王维的策问之中,就隐隐有直指本质的答案。

    随后便是诗赋题,王维自然更加从容,反正是写歌功颂德的应制诗,这基本上都有模板可循的,王维在遣词造句之上的水准当然不差,他也不是没有玩过那种华丽的风格,他的恬淡诗风,正是因为华丽到极致,才会归于平淡。

    整场殿试对王维来说,除了一开始比较紧张外,最后也算轻松而过,他对自己的策问很有信心,虽然在某些问题上显得有些异想天开,但一些有关货币的核心论述,绝对能够让人眼前一亮。

    敢在试卷上回答得那么“出格”,王维也有自己的考虑,殿试毕竟不同于省试,它有一定机会将自己的想法真正传递给有见识的上位者,可以算是一次直达天听的机会,这样自然给人的印象越深刻越好,而省试则只能算是一个资格考试,需要的是稳,若是太过出奇,反而有明珠蒙尘的危险。

    而王维在答卷上从来都没有写什么社会的黑暗面,有时候那些东西根本没必要去揭露,因为不少人都心知肚明,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是“众人装醉我独醒”。

    王维在答题时,总是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给人一种锐意进取的感觉,上位者从来不喜欢抱怨,而需要解决问题的办法。

    考试结束时,外面已经天黑了,王维心满意足的走出考场,有些饥肠辘辘。

    王维身边的贡士们,少有像他这么轻松的,众人似乎都被这紧扣时政的策问题弄得有些头昏脑胀,其中有些人明明知道整顿货币体系的好处,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毕竟这个时代没有金融这门课,后世只要上过高中政治的人都能明白其中的原理,王维终于又体会到了作为穿越者的优越感,不过他还要感谢这个身体的古文功底,要不然在试卷上写一堆白话文,再怎么精辟也没用。

    正行走间,忽然有一位贡士向王维打招呼道:“我见王小郎神清气爽,看来金榜题名在望啊。”

    王维见到与他搭讪的居然是那位年纪最大已经四十多岁的徐安贞,他的气色不是太好,看来也被这殿试题目折磨得不轻,王维听到此人隐隐的恭维,不由谦虚了一下,毕竟以徐安贞的年龄,能算是王维的长辈。

    而后徐安贞倒开始与王维讨论刚刚考过的试题,别的贡士也纷纷竖起了耳朵,王维不由觉得有些好笑,只觉得古代考生在某些地方与现代考生也差不多,都挺喜欢对答案的,只可惜对答案归对答案,却无法改变结果。

    王维没有太过藏私,把自己较为系统的货币理论随意说了说,十分浅显易懂,让不少贡士脸上都出现了恍然大悟的神色,还有的则悔恨不已,只恨自己没想明白这么浅显的问题。

    让王维自己都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这一番回答,竟然让不少贡士心中肃然起敬,愈发佩服王维这个少年的才华。

    ===========

    求收藏票票~~~~~~~
………………………………

118、惊喜

    更新时间:2013…09…22

    副相苏颋最近比较烦恼。

    还是为了刚刚出炉的有关货币的政策,这个政策虽然明眼人都能看出它对国家的好处,但却确实引起了长安的人心浮动,交易几乎都停止下来。

    显然人们还在看风向,到底哪种钱更具有价值,都说是新铸的官币,可现在官币却见不到影子,如果收那些私币,却又害怕随着政策的推行而失去购买力。

    苏颋这个宰相当得比较苦逼,虽然他与宋璟合作得确实挺好,但大都都是替宋璟查漏补缺,大方向总是宋璟这个首相所主导的。

    而在一些政策的执行上,若不是他殚精竭虑,还真的很难让这政策完美的执行下去。

    不过苏颋的性格一向宽厚,并没有顶替宋璟成为首相的想法,每次一想到宋璟刚刚成为首相那段时间,各种弹劾飞奔到宋璟的身上的场景时,苏颋就觉得有些不寒而栗,他可没有宋璟那种一往无前的魄力与韧性。

    而苏颋对自己的认知也比较清晰,他最适合的,怕就是当宋璟的副手了,在处理细节琐碎之事上挺在行,但让他真正去像宋璟那样高屋建瓴的主导大方向,还真的有些强人所难。

    也许自己在这副相的位置上也当不了几年了……苏颋有些叹息。

    宋璟的政策好虽好,但太过激进、刚烈,得罪了不少人,这次的这个政策,那些反对宋璟的人,都等着在看笑话呢,长安如此繁华的贸易因为这个政策而停止下来,该触及到多少人的利益,又让多少人恨得咬牙切齿?

    某些货物如蔬菜水果等,可都有特定的时限的,如果卖不出去的话,那些商家就要亏大了……

    苏颋暂时没想出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是他想不到,而是严重的事态使得他心里很乱,静不下心来,便很难想到什么好办法。

    苏颋又叹了口气,今年他才不过四十八岁而已,却已经满头白发,精力不济了,可见这当一国之宰相是多么不容易了。

    而且苏颋虽然出身官宦家庭,却是庶子,从小生活过得十分疾苦,但却依旧勤奋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患无灯烛,尝于马厩灶中,吹火照书诵焉,其苦学如此。”

    随意喝了一口茶,苏颋将目光投向案台上的十多张试卷,这是今年贡士们的殿试之作,交给他与宋璟等大佬们审阅,挑选出其中最优秀的,上交给皇帝陛下审阅,最终再定下殿试的名次。

    苏颋决定审阅一下这些试卷,放松一下紧绷的心情,虽然这些贡士们的文章大都如同空中楼阁,很不接地气,但文学性确实不错,他可不奢望这些贡士们的答案,真的可以解决他的烦恼。

    拿起一张,随意一看,苏颋便皱起了眉,明明题目是说这个政策的意义,这考生却左顾言它,堆砌辞藻,倒确实把骈文这个体裁发挥得极好,只是写到最后也没说出这政策有什么意义,反而策问里还夹杂了一堆私货,暗讽国事。

    苏颋轻哼一声,拿起笔很不客气的写下一些不好的评语,他作为宰相已经为整个国家殚精竭虑了,他自问在这位置上没有做什么以权谋私的事情,居然还要被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贡士嘲讽,真是郁闷。

    至于后面的应制诗,苏颋倒不会太关注,毕竟此时的殿试还是以策问为主,应制诗都是有模板的,没什么可看的,即使这些贡士再想针砭时弊,也不会写在应制诗里。

    又拿起一份试卷,苏颋看了看,倒也没皱眉,只是眼中依旧显出了失望的神色,这张试卷基本上可以代表贡士们的平均水平了。

    在回答政策有什么意义时,倒是写了一大堆赞扬的话,只是这些话都非常笼统,大而化之,一个劲的说好,却说不出为什么好,后面解决问题的手段更是贫乏,说是以强力的行政手段将长安的人心安抚下来……

    卧槽,说得容易,你倒是来给我示范一下什么叫做强力的行政手段啊……苏颋在心中吐槽。

    洋洋洒洒写了一堆,没一点有用的东西,用两个字来形容这张试卷,那就是“平庸”。

    不过苏颋还是手下留情了,至少这张试卷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不像前面一张,一边卖弄文笔,一边还要冷嘲热讽,让人火大。

    虽然失望,但苏颋心里却觉得正常,毕竟他现在也暂时没想出什么安抚人心的好办法,这当然不是代表他想不出来,而是暂时因为心烦而阻碍了思路。

    这些不通实务的贡士们,能想出好办法来,那就真的有宰辅之才了。

    苏颋不屑的撇着嘴,摸了摸自己泛白的须髯,显然已经不认为自己能够在这些试卷的策问回答中找到什么好的方法。

    于是他决定再细看一份,然后其余的都敷衍了事,作为一国之宰相,他要处理的政务实在太多了,可没有时间耗在这种毫无意义的事情上。

    他虽然看不起一些贡士的答案,却也不会当恶人把人家黜落,如果苏颋到现代去当大学教授的话,一定很受学生的欢迎,因为他是那种可以给优等生满分,而给差生六十分放人过的教授,他的性格就是这么宽和。

    拿出这份卷子,看到上面整洁的字迹,苏颋不由舒展了眉头,这书法虽然算不上大家手笔,但让人看得十分舒心,每个字都写得工工整整,看起来倒比前面两份用行草写的要顺畅得多。

    苏颋甚至在想,若是每个考生都用这样让人舒服的书法来写的话,也许以他的性子,真的就会每份都认认真真读下去了,只可惜不少考生的书法太过“飘逸”,让已经有些老眼昏花的他看得头痛。

    苏颋不由好奇地看了看这份试卷是谁的,待到看见“王维”“摩诘”这几个字时,他不由了然,原来是那位省试考了第一的贡士。

    当然,苏颋对于王维的大名也算闻名已久,毕竟他在文坛也算负有盛名,笔力雄健,与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

    王维的诗苏颋也读过,他对那些诸如《红牡丹》之类卖弄文笔构思的诗其实并不感兴趣,唯有那一首王维发自肺腑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颋读完之后是发自内心的赞叹,只觉得那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尽了万千游子的心境,像这种蕴含感情却又浅显易懂的诗必定会流传千古。

    苏颋与贺知章的关系不错,自然也就知道王维与贺知章之间的发生的事情,他对王维的侠义精神是十分欣赏的。

    不过总的来说,苏颋觉得王维也就是一个让人欣赏的后辈而已,所以认为这次策问题王维这一个年纪轻轻的少年,估计答不出什么让人满意的答案来,之前那两个贡士的答案,已经让苏颋非常失望了。

    苏颋有些开始有些漫不经心的扫了王维的答案一眼,然后不由一愣,脸上出现了无比惊愕的神色!

    苏颋作为副相,养气功夫可以说是非常不错了,不过若谁看到向来从容不迫的副相苏颋显露出这么惊讶的神色,一定会觉得非常诧异!

    随即苏颋惊讶的神色变成了专注,他轻轻捧起这张试卷,仔细品读起来,在这一刻,他忽然痛恨起骈文这种体裁来,因为这种体裁虽然华丽,但实在不具备可读性。

    王维所答的策问实在太过精妙,若是用散文来描述的话,肯定更加直白易懂!

    苏颋越看越激动,他忽然觉得王维这个少年能将这个问题认识的这么深刻,是在于他的年轻,有发散性思维!

    所以他在看到王维说是只要维持货币的信用,甚至可以用纸来当货币时,虽然觉得太过异想天开,却也对此抱以宽容的态度,因为之前王维所论述的这个政策的意义,已经非常精辟了,让苏颋都拍案叫绝!

    不过政策的意义终究是虚的,虽然认识的深刻,但其实关键在于后面一道题,那是解决长安人心浮动的办法,如何让长安的贸易重新启动。

    苏颋这时已经不敢小觑王维了,虽说少年人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但年轻人的思维却更加开放,所以副相苏颋开始对王维更加期待起来。

    看到王维所写的解决方案,苏颋一下子激动的站了起来,引得政事堂中的一些吏员面面相觑,不知道这位总是安静做事的副相为何突然这么激动。

    王维的解决方法将骈文翻译过来就是“让国库拿出几万缗钱来设立南北两市,用于以平价收购百姓手中的那些可供官府使用的滞销物品,同时允许东西两京文武百官预支官俸,以便使质量优良的官钱能够流通到民间去”。

    苏颋觉得这个想法不错,确实具备可行性,若是他静下心来思考的话,或许也能想到这个方法。

    这个王摩诘,还真是给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

    求收藏票票~~~~~~~
………………………………

119、一片赞誉

    更新时间:2013…09…23

    苏颋很快就平静了下来,他给了王维这份答案很高的评价,并准备亲自将这份试卷推荐给首相宋璟与皇帝陛下评鉴。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无法想象“纸”可以当作货币用,他对王维最后“画蛇添足”的东西也不赞同,既然王维认为信用是维持货币的最重要的因素,那又怎能铸造价值不足的货币,硬说它超过本身的价值呢?

    苏颋将这些“画蛇添足”的东西归类于年轻人的狂想,所以并没有太过追究,若是王维的答案真的完美无缺,老辣无比,他还真的怀疑是不是王维作弊了。

    毕竟年轻人的答案虽然让人惊喜,却免不了有些毛躁,这才符合常态。

    不过王维给他带来的惊喜已经足够了,苏颋最看中的还是王维如何让官币快速流入市场的办法,他觉得自己再查漏补缺一下,简直完美。

    想到此,苏颋不由一愣,随即有些自嘲的摇了摇头,怎么觉得自己天生就是当副相的料啊,总是为人查漏补缺。

    这个王摩诘,日后必定前途远大,苏颋有些感慨的想着,他觉得自己之前对贡士们下的定论太过武断了,王维这名年轻的贡士还真不能以常理度之。

    苏颋不由又起了兴致,准备一口气将剩下的卷子阅完,希望能够发现与王维媲美的人,结果却让苏颋大失所望。

    人就怕有对比,若是没有王维这个珠玉在前,也许苏颋放低标准,还能从后面贡士的卷子中找到亮点,但看了王维的答案之后,后面贡士们的答案简直就是味同嚼蜡,若不是他烦躁的心境已经平静下来,说不得还要像一开始那样写一些差评。

    差评归差评,苏颋却不会特意去做那恶人,他向来是个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才不会去故意破坏这些贡士们的前程,若试卷中有像王维那么出色的话,他反而会大力推荐。

    匆匆将后面的卷子翻完,他便决定马上将王维的卷子拿去给宋璟看,毕竟王维的卷子上确实有解决当前麻烦的方法,虽然尚不完备,但这已经有了大体的框架,然后与首相以及其余官员讨论之后,再呈给皇帝陛下,得到圣裁之后,便能实施下去,尽快解决长安交易停止的问题。

    苏颋见到宋璟时,这位首相也恰巧在阅卷,宋璟起初还特意翻了翻自己负责的卷子,看看有没有王维的,如果有的话,他当然不会特意照顾,而是会用更加挑剔的目光看待王维的卷子。

    可惜宋璟并没有看到王维的卷子,让他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有些遗憾,他对王维越严苛,意味着他越期待王维这个人。

    当苏颋将王维的卷子拿到宋璟面前时,他脑袋还有些转不过弯来,以为苏颋知道了他与王维之间的关系,难不成是因为王维这厮平日里用他的名头招摇,然后传出了这样的风声?

    想到此,宋璟心里略微愠怒,他可是最讨厌这种仗着有后台而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了。

    只是苏颋的下一句话便打消了宋璟的愤怒:“广平,快来看看这个王摩诘的卷子,他所写的策问答案真的非常精妙,我觉得他之前能在省试中拿下第一,确实是真才实学!”

    听到这话,宋璟顿时起了好奇心,不由讶然道:“哦?这个王摩诘真的有你说的那么出色,莫不是他走了你的门路?”

    听宋璟的语气,就知道他是在开玩笑的,他与苏颋私下里的关系确实不错,不过在别人面前,两人却总是表现得十分疏远与冷淡,这就是做给别人看的,包括皇帝陛下在内,可都不希望首相与副相的关系太好,表现得铁板一块,让人忌惮。

    苏颋笑着摇了摇头,他的笑容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像个慈祥的老爷爷,他感慨道:“我倒是希望这王摩诘走我的门路,这可是一块良材美玉,不仅有诗文之才,还是个精通实务、有急才的年轻人,日后前途不可限量啊。”

    苏颋这无心的话,却又让宋璟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王维走得就是他的门路,还写了一首非常不错的自荐诗《献广平公》。

    宋璟自然没有想到,王维的这一份试卷居然能够打动苏颋,虽说苏颋为人宽厚,但却很少推崇什么人,宋璟还是第一次见到苏颋这么赞赏一个年轻人。

    接过试卷,宋璟倒是暂时放下了思绪,既然苏颋这么看重这份试卷,那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可不能像审阅其他贡士试卷时那样漫不经心。

    宋璟很快就被王维的策问答案吸引住了,脸上本来还算线条柔和的表情,渐渐变得严肃起来……

    看完之后,苏颋正想说些什么,宋璟却又摆了摆手,再次拿起试卷,又读了一遍……

    旋即宋璟才叹道:“后生可畏啊。”

    苏颋依旧带着祥和的微笑,不由附和道:“我就说这王摩诘确实是有真才实学的,虽然某些地方还稍显稚嫩与毛躁,但再去历练一下的话,或许可为国之栋梁。”

    宋璟却意味深长的说道:“还好不是乱世。”

    比起苏颋看重王维那些属于正常范畴的答案来,其实宋璟更看重王维那近乎狂想的东西,他隐隐觉得这个王摩诘确实不是池中之物,他的身上,似乎蕴含着一种变革的力量,让宋璟这个貌似开明实则古板的铁相十分忌惮。

    苏颋被宋璟的话弄得有些摸不着头脑,难不成这王维还真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不过宋璟很快就摇了摇头,在心里自嘲道,不过是一个未满弱冠的少年郎君而已,自己怎么会有忌惮的想法,真是奇怪……

    苏颋想不出宋璟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也并没有将宋璟的话放在心上,而是用询问的语气说道:“广平,你看这王摩诘第二题的解决办法如何,我倒是觉得这还是有可行性的。”

    宋璟点头道:“不错,可以实行,召集一下政事堂中的官员,把细节完备一下,我们便一起去觐见陛下。”

    而后宋璟又让人将自己的幕僚找来,作为宰相,当然不可能真的一个人处理所有的事情,好比后世的领导人都有自己的智囊团一样,宋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