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原始崛起-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既然有了这么大的收获,马上改变了策略,让族人们寻找一切有颜色的石头,分别堆放在一起,这个并不难。
有了这么多原材料,他决定走一波了,早点弄出第一批青铜,积累经验。
当即派出春带着五十人,到了有熊氏在调集一百人前往发现石灰石的地方,带一批石头回来,这有些劳命伤财,可是没办法,石灰石是溶剂,熔炼孔雀石、赤铜,以及黄铜石等都需要用到。
顺便也把放在有熊氏的狗头金全带过来,他要打造一些金器。
而他也着手修建炉子,因为天气的原因,以及对于陶罐的需求,还是先建陶窑,弄个小的就可以。
黏土成了很好的粘合剂,把一块块石头给垒起来,弄这种窑已经是第三次了,有经验,知道烟道等该怎么排放。另外他吸取了前两次的经验,这次把烧火口简化到了入门处。
即把陶罐放进去后,用石头封门的同时,搭建一个烧火通道。这样解决高低不一的问题,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碉堡。
等石灰石运回来后,他也想先烧一批石灰,这么做的原因是,是石灰混着砂子就是最好的粘合剂,用来修建冶炼铜矿的炉子,这样能更好的隔绝温度,也更稳固,同时也是积累经验。
石灰的用处很多,某些时候还可以作为药物使用。
计划就这样实施下去了,齐头并进,同时他在试着大量烧木炭。以前用的木炭,基本是平时遗留下来的,比如煮食之后,暂时用不着火了,但火堆还燃烧着,不能浪费啊,毕竟寻找柴火也不轻松。
这个时候就可以把火红的木炭给刨出来,用泥土一埋,或是用水浇灭。到后来更简单,直接放进有破损的陶罐中,也能熄火。
只是现在需要大量使用,明显不够,他正在想办法烧炭。想想当初读书,有一篇课文讲的是卖炭翁如何艰辛,结果他现在为烧炭发愁,烧不出来谈何去卖。
好在原理简单,首先木材不易引燃,需要用干草等易燃物来引火,等到木棒燃烧碳化后,渐渐火焰会变之后会持续保持火力,直到化为灰烬。
要得到木炭,就要在火力变小时让火熄灭冷却后就是木炭,这个熄灭最好别借助外物,比如用水浇,这个控制不好火候,很可能木炭中间还没被碳化,再有还需要晒干的过程,太麻烦。
最简单的就是缺氧,燃烧的木棒接触不到新的空气,自然就会熄灭了,并伴随着余热碳化。
但凡烧过柴火的人都知道,如果是炒菜,最好别用大木棒,会让人抓狂,等待时间长,火力也不咋滴。但如果是炖菜、烧菜,需要持续火力的,木棒就是绝佳选择,无它,省时省力,也节约柴火。
至于说烧烤选择木炭,是因为没有明火,还能持续火力,同时没那么多烟雾、易燃,毒性也会少一些。
冶炼用木炭,相当于无烟煤来用。想明白这些后,他烧木炭的大计实施起来,只是在这之前还需要试验一下。
为此耽搁了半天,到了傍晚他要的山鸡猎回来了,要问山鸡与木炭有什么联系,其实是有的。
名菜叫花鸡怎么来的,木炭就可以那样烧。
一个时辰后,只听啪的一声,一个椭圆形的泥壳被砸开了,顿时鼻孔中钻进摄人心脾的鸡肉味,如果没有伴随淡淡的鸡屎味那就更好了。
这是一个失败品,没弄好,他还是扯了一个鸡腿试了试,还行吧,原始时期不就吃的一个原生态吧。
但从他咬了两口就让其余人分食来看,貌似还是挑食了,鸡肉确实很美,鸡屎也真的超级臭,两者结合,叫花鸡。
一定是处理过程中出了点问题,他明明去掉内脏了,只是没有拔毛,莫非是鸡毛上面沾染了些?
不管了,这道名菜还是留给丐帮去研究吧,他挑战不了。
收集一些木棒外加大点的木条,按照三角原理给堆放了起来,里面放了些引燃物,然后用水稀释后的稀泥抹在外面,弄成了超级大的窝窝头形状。
跟着在最下面分别掏出几个小孔来,作为灶口,顶上留了一个洞,作为烟囱来用。
这样形成了一个空气循环流通,他叫人一起在下面的小孔点火,等引燃后,见其它地方有冒烟时赶紧加抹一些稀泥。
“哗哗哗!”大号的稀泥窝窝头从内部燃烧了起来,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他根据明火以及烟雾来判断时间,当明火开始变顶上的烟雾颜色变淡变少时,开始渐渐去封住洞口,到最后把下面全部封住,连顶上也封住了。
如果不出意外,冷却后,敲出来就是叫花鸡,不,是上好的木炭!未完待续。
………………………………
第368章 石灰
“哐当!”木炭被敲了出来,比想象中要好很多,虽然仍然有大木棒中间没有烧透,但这只是小问题。
烧好的木炭被储存在干燥的地方备用,就这么点肯定是不够的,需要不间断的储备。因为他也不知道到底需要多少木炭。
或许有一天会想到植树造林,但不是现在,教会一些人怎么烧木炭后,他就先撤了。
两天后,三个部落联盟都有人陆续送来了食物,果然都是些残次品,比如刚冒出头的野菜、酸果,甚至出现了草根,一些可以吃的树叶。
这个季节能吃的确实不多,除了这些也有肉食,可要么很瘦,要么就带着大量的骨头。
他说到做到,只要带的东西放满一个小陶罐,就可以在月圆时来取陶罐,不是纯心忽悠,而是陶罐好没烧制出来,以后可以换取现货。
好在他从来没有赖账的前科,外人也愿意相信,没办法,经营名声始终会有回报的那一天。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三大部落惹不起,上当受骗也只有认了,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吞,谁叫有熊氏人太多了。
木炭的问题解决,木材也在不停的储备中,砍伐下来的树枝等也可以用得上。
石头也好弄,族人们正在希夷山上搬石头,没有颜色的就当作普通石料利用,有颜色的分开堆放起来,等待苏阳下一步处理。
另外前期也需要食物,除了箬笠想办法送来一些,大本营有熊氏也在进行物资支持,盐矿那边再次启动,至少队伍不缺盐。
他也适当的安排人进行狩猎,日子总能过下去的,不求只好,但求吃饱。
锡矿在不断的搜集中,虽然占铜矿的比例但又必不可少。另外就是保密工作,青铜器可是划时代的产物,关乎到部落的兴衰,不过冶炼过程复杂,短时间不用担心泄漏出去。
陶罐按他的要求,多了些花样,主要是用来配合冶炼。
此时他在弄鼓风机,必须得用,如果只是小炉子,给铜锅补个洞什么还好,用扇子就可以,但对于炉子,要持续保持温度,达到上千度让铜溶化,就需要空气支撑。
所以鼓风机必不可少,只有他能搞定,已经试验一天了,暂时没成功。
除了这个,另外建模也需跟上,无非两种方法,要么用现有的材料,陶、木、竹、骨、石等,稍微加工后就成了模具。再有更创造性的,用黏土建模,浇筑,这个要麻烦一些。
因为模具往往是反的,比如活字印刷,字的模型与正常的字是反的。
就如照镜子,明明头发是往左边偏,镜子中就成了往右边,他还算有点心得,如果模具弄错,砸了重来就是了。
慢工出细活,急不来,等他弄出标准的模具,在挑选聪明的族人来学习,批量制造。
这时候他这忽然在想,要不要制一些铜币出来,铜钱就算了,这个太清朝。完全可以弄一些刀币什么的,或是把他的头像印在铜元上面?
若是后世考古发现了这时期的铜币,在发现上面的头像,一定会惊呼,卖糕的,原始有大帝。
擦了擦口水,还是先把红铜给冶炼出来吧,到时候有了矿渣、加上黏土、再加上石灰石,这个配方实际上就是水泥。
摇了摇头,水泥也先不想了,随后他花了好几天来建模,只是弄出了一些简单的结构,比如现今需要用到的工具,斧头、弯刀、凿子、锤子。
斧头与弯刀用于砍伐,凿子与锤子用于开采石料,至于锄头什么的,消耗过大,暂时不考虑。下一步就是先满足军用武器,再来满足农具,相比起来矛头更节约。
当然,还需要一些如钳子、墩子等,用于锤打武器。想到这些,总觉得画面太美,要发达了。
有投入就有产出,这边一排排的棚子搭建了出来,没有围墙,但是有瞭望塔,反倒更像是村落。
第一批陶罐制出来了,放在木棚下面阴干,不能晒干,不然会开裂的。以现在的天气,阴干需要十几天,差不多可以赶上月圆。
他投入了五十人制陶,每人一天十个,那就是五百个陶,在减半,外加报废,怎么也有一两百个吧,差不多够用了。
除了陶罐,还有些特殊的工具,如引水管,完全是用陶烧制,用于引流铜水,其余东西扛不住热度。陶是好东西,上千度无压力,不变形,不崩裂。
每个人都有事情做,寻找矿石的进展也不慢,主要前期能捡到很多石头,山体表面也能刨出不少来,但是越到后面就越困难,需要更好的工具支撑。
就这样过了几天,没想到春这么快就回来了,带着大概有两百人,个个都背着石灰石。
虽然石头很重,平均每人带不了多少,但只是应对前期完全足够了。
“砸,把这些石头尽量砸碎。”
倒不是石头大了就不能烧,但肯定会浪费时间。
他在现时代有段时间泡在水泥厂,只因那个厂子生产的水泥是老品种的矿渣、煤矸石水泥,用的还是立窑,连冷却机都没有,濒临破产。然后那位老板转行养猪,也是悲剧。
烧水泥不外乎就是两磨一烧,最开始就是把开采的石灰石用机器打碎,烧过之后,人工运出来冷却,在进行研磨。
此时当然不用那么麻烦,尽量砸碎一点就行,太小了反而不好。
煅烧石灰石的温度有八百就可以作业了,如果有煤,即便只是普通的煤都可以烧,并不复杂。
而煅烧的过程与时间,是与温度挂钩的,大概温度有个九百,一小时就能烧透直径为三厘米的石灰石温度大概一千,能烧透六厘米,达到一千一以上,烧透超过十厘米。
当然这是理论值,实际上因石灰的导热系数小于石灰石,也就是当外面烧成了石灰之后,内部的剩余的石料会更难煅烧,所以石灰石的直径如果超过十五厘米,煅烧时间会超过一天。
当然如果在现代可以用回转窑解决,节省数倍的时间,原理是提前预热,温度来来回回都在管道中被利用,同时也基本没什么污染,奈何就现在原始时期,能用立窑烧石灰,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未完待续。
………………………………
第369章 自有天授
苏阳要求把石灰石砸碎是完全正确的选择,另外以他估计,如果露天烧石灰,其实也可以,温度能达到八百以上。
当初最开始就是露天烧陶罐,但煅烧石灰的时间,恐怕就不是一两天能搞定,而是要数天。并且过程出现意外那就悲剧了,比如火熄灭,遇到特殊天气等等,那样烧起来要命。
还好他机智,提前修建立窑,虽然窑小了点,容积也就一两百立方米,无法与那些二三十米高的大立窑相比。但反过来,窑小意味着煅烧的时间短,浪费的木材少。
没错,因为石灰石的温度要求不算高,他不打算浪费木炭,直接上木材就行了。
一层木材一层石灰石,码起来就可以,就当作之前那般是在烧陶,时间上,预计在十个小时内,快的话四五个小时就能搞定,甚至有可能更快。
在现代一般购买的都是大石灰,个头能有电饭煲那么大,不能比啊,这是原始时期。
如此又过去数天后,阴干的第一批陶罐搞定了,不等了直接烧,还等着还债。
队伍中有制陶的老人,并且大部落还是妇女,烧窑属于技术活,大家乐意去干。
很快,烟雾升腾起来,闻着有草木的味道,他要求只烧三四个小时,然后就封窑等着自然冷却,这样做质量上肯定会差些,不过一分钱一分货,那些送来交换的食物,只值这个价,甚至后面会用老办法,露天烧几个小时收工。
这第一个窑,也只是为了试验窑是否合格,不能耽误太久。
开饭了,伙食比较差,因为人口太多,基本没有大口吃肉的机会,但每人都能分到肉汤喝,汤里有盐,其余块茎根草什么的倒是充足,饿不着。
等到翌日清晨,借着丝丝寒气,打开了窑门,里面陶器烧好了,没有问题。
见到这情形,苏阳松了口气,没有失手。他在大鹏族修的那口窑没有经过试验,万一有问题别人也不会修缮,现在好了,质量应该是过关的。
陶罐烧制成功,趁热打铁,立时上石灰石,他烧这个是为了修建冶炼铜矿的立炉,差不多烧这么一次就足够。剩下的石灰石将会作为铜矿的溶剂。
幸好他的化学还算可以吧,一些公式可以推断出来。
等把材料放好之后,开烧了,这一烧,烟雾出来后,那叫一个烟雾弥漫,对环境的破坏很大。基本附近都会变得灰蒙蒙的,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没办法,弄不出回转窑。
这个难题,在二十一世纪初都依旧存在,他这点环境破坏根本不算什么。
烟雾是白中带青,混混浓烟,在很远的地方都可以看见。这样烧下去是不行的,对族人们的身体伤害过大,长期住在这种地方会减寿命。
再说他自己也在这里,琢磨了片刻,到时有一个办法解决,就是让烟雾尽量升空,飞得更高一些,随风而去,分散了,危害就变小了。大自然是有自愈能力的。
简单说就是把烟囱修得高一些,至少也要二十米以上,有了石灰,混合成石灰砂浆就可以解决。
现在先不管,这一天他都有些紧张,担心失手,如果连温度要求八百的石灰都烧不出来,谈何搞定铜矿。
对了,好像差了点什么,那个貌似忘记祭祀天神了,怎么没人提醒呢?
结果他从侧面了解到族人的想法后,发现原因还是在他这里,因为他现在是半巫,大家误以为已经与神沟通过了。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趁着烧制的时间,好好祭祀了一番,就当时临时抱佛脚吧!
翌日,当打开窑门后,发现真的成了,石灰石烧制成功,这个还是生石灰,他把手放在水中沾了些水洒在上面,顿时冒起了丝丝烟雾,就是这个了,石灰。
生石灰加水之后就是熟石灰,在混合三倍以上的砂,就是石灰砂浆,长城就是这般修出来的。
砂也好弄,可以用砂岩什么磨成砂,这个太麻烦。直接从河里去取就可以了,早先就有安排,囤积了不少河砂,从白矛那边背了不少过来。
当即他就进行调制,没错颜色什么的都对,他把一些石头粘合在一起,半天就凝固了,质量杠杠的。
“啊,这个石头烧出来比黏土还好。”春等人傻眼了。
观看的人不多,进行了保密控制,即便如此也足够让人震惊,石头是石头,怎么烧了之后就软了呢,还能化成灰,这在过往简直闻所未闻。
苏阳只说了一个字,巫。不合理的地方,自有天授。
石灰一出,也是划时代的产物,意味着以后可以有石头房子了,有坚固的城墙,有平整的院坝,也可以为树干防虫。对一些种子,还有食物进行防潮,因为生石灰是吸水的。
苏阳很高兴,顾不上休息,把其余事情安排之后,动手修建铜炉,这里面需要造型的地方比较多,这也是他放弃黏土,改用石灰砂浆的原因。当然外面也会抹上黏土用于隔热,并且是厚厚一层。
里面同样会抹上耐火土,这个比黄土要好很多,能顶住至少一千七百度的高温而不变形。
把一块块不规则石头,用石灰砂浆给拼凑起来,感觉是在玩俄罗斯方块,特别有成就感,他这个天子改行当起了泥水匠,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这个铜炉修出来,有点似长方形,只有拐角给处理成了圆形,最顶上是炉气口,侧面有投料口,是防止里面的木炭不够时,可以进行二次投料。
另外就是非常重要的鼓风口,要提升温度,必须时刻有空气进入其中。
差不多搞定了,感觉比陶窑更简单啊,其实不然,因为造型复杂,即便是苏阳也是满头大汗,生怕哪里给搞错了。
比如炉子的底部,有一个水道、炉栅等,当铜矿溶化之后,铜汁会顺着这个水道流到外面去,出了铜炉就用之前烧好的陶制引水管,最终流进一个似半圆的蓄水池中。
然后用分离法,把沉淀物,即是冰铜给引出来,然而悲剧的是,这种方法出来的铜,其含量并不高。如果要得到纯正的红铜,还需要进行两个步骤,不会比这个第一次炼铜简单。
但这是原始时期,他又何必得到纯铜呢,到时候试试冰铜的品质再说,只要能用就行。
更何况,他第一次冶炼的是天然纯铜,只要溶化后按比例混合锡,就是青铜了,马上就可以利用建模制造青铜器,来把轩辕剑如何,还是蚩尤斧。未完待续。
………………………………
第370章 青铜器
回过头来,对于鼓风机他还没搞定,也是醉了。本以为这东西很简单,当年还见到过风箱,然而真正做起来并非那么回事。
弄了这么多天,好不容易搞出一个可以转动的螺旋叶,打算用手摇动来提供风力,相当于那种手枪型的鼓风机,可惜限于轴不是金属,这个威力不够啊,力气稍微大点就坏掉了。
不过这个思路没错,以后可以延伸成风车,只是现在要换一种方法了。
时间紧迫,马上改为制作皮囊鼓风机,通过一拉一压来鼓风,其结构就跟现代家用排气管差不多,二十厘米能拉出三米长。
他用兽皮缝制,中间用竹子编制的圆圈来支撑,并把这个皮囊风机给吊起来,人只要站着拉动伸缩就能完成鼓风。
甚至苏阳还突发奇想,如果把操作的人换成风车其实也可以,连人力都可以省了。
理论上可行,奈何风车比风机更麻烦,这附近没有河流,所以暂时先算了。
齐头并进,一方面加紧修建完善铜炉,一方面制造风机,另外需要用到的陶器也抓紧烧出来。
同时,已经冶炼出了一些锡,露天冶炼就可以用,扇子就当作是风机,
大半箩筐的天然铜矿已经准备好了,因为铜的密度大,差不多是水的九倍,已经找到的这些铜怎么着也有一千多斤重。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逝,冬天过后第一次月圆来临,来不及亲自去赶墟,只好把箬笠叫来,反正箬笠喜欢以有熊氏长老的身份在外面打交道,去年就带队去赶墟多次。
除此之外,冶炼这件事他想找一个长期负责人,他自己是不可能长期耗在这里的,至于人选还要好生考虑考虑。
随着箬笠的到来,他这边终于开始冶炼铜矿,用石灰的好处也体现了出来,铜炉已经稳固了,可以用。
“看好了,一层木炭,一层铜矿。”
他把木炭铺得比较厚,防止中途火力不够,而这次不用加溶剂,都已经是纯铜了。
“点火,呃,先等等,祭祀一下的。”
这很可能是原始时期第一次冶炼铜矿,意义非凡,即便不信也应该祭祀,就当是祭天地。
准备猎物是标配,篝火也少不了,郑重的由几个长老对天祷告之后,终于点火了。
他不知道时间要多久,但应该不会短,冒烟了,周围没有漏烟的地方,炉子合格。
几十个壮汉轮流拉动皮囊风机,片刻都不能停下,因为留有投柴口,打开之后可以看见里面火红的情况,应该能成功。
他这边也没闲着,正在搭建引流,同时准备了一个熔炼锡的地方。
也就是说,当铜汁流出来后,他随着把锡给熔炼进去,直接就给混合了,然后继续引流进模具里面,冷却后就是胚胎,经过淬炼捶打,最后就是成品青铜器。
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二次、三次熔炼。但也只能用在纯铜上面,一般要看熔炼出的冰铜含量而定。
他建好的模具着实不少,其中包括了矛头与箭镞,估摸着这批天然铜矿熔炼成的体积,大概有一百五十瓶矿泉水那么多,已经非常可观,消耗了希夷人全族的人品。加上锡矿,体积还能扩充一部分。
模具引流采用了从高到低的办法,所谓水往低处流,堵不如疏,他设计得非常精巧,但同时也不允许出任何差错,尤其是安全上面,严令任何人不得靠近,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首先排出来的烟雾就有毒,等到铜汁流出来后,温度高得吓人,碰一下手指就没了。
交代完后,他就在附近躺着休息会,最近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