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寒门贵族-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什么身份吧?”
“实话告诉你,姓段的小子以前是福兴区区长的亲信,论权力,相当于咱们易阳县县长的专职秘书。”杨昆俯下身子,盯着宋玉芳的眼睛问她:“知道他现在是什么情况吗?老婆离了,工作丢了,连他老子也蹲了监狱,离家破人亡也差不了些许……这,就是得罪我的下场!”
宋玉芳被他说话的语气和内容吓到了。
他的言外之意很明显:这样的人物我都敢惹,何况你一个平头老百姓、乳臭未干的黄毛丫头?
她低下头,避开杨昆似要择人而噬般凶狠的眼神,嗫嗫地说道:“我……我实在是气糊涂了,随口那么一说,真没那个意思,昆……昆哥你别当真。”
杨昆为,说话,嘴角却微微地弯了起来。
正如他预料的一样,对于她这样涉世未深,性格偏激的女孩子,一味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起不到效果,也只有软硬兼施、连唬带吓才有用。
只是人非草木,看到她楚楚可怜的样子,他心里也难免生起一阵恻隐之情,叹了口气,柔声说道:“我也没想跟你较真,记得何平生日那天晚上,我跟你说过几句话,你很聪明,但是越聪明的人,越容易自误,也越不懂得珍惜,假如当时你能听进去我的话,或许今天……”
觉得顺着这个话头再说下去,难免会重新燃起她心中已经行将熄灭的希望,杨昆摇摇头,改口道:“以前的事不提了,以后的路还长,你自己珍重,我跟你爸、你叔也说了,能帮的忙,我会尽量帮,想继续上学,我保证一中没人敢背着你说三道四,想换个环境,我帮你找关系转学,想学着做生意,我多少还能提供点经验之谈,具体怎么办,看你自己的打算。”
宋玉芳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愣了好一会,始终无法下定决心,摇摇头,“这会心太乱,我要好好想想。”
杨昆点点头,“不急,跟大人好好商量商量,考虑清楚了再作决定,我先走了,再联系。”
站起身来,将他送出门口,看着他和二叔握手作别,宋玉芳眼圈突然一红,一行清泪无声地淌了下来。
驾车驶出生活区之后,王波才问他:“怎么样?”
杨昆叹了口气,“好话歹话说了一箩筐,算是大功告成了吧,他奶奶的,哄个黄毛丫头,比跟县长说话都费劲!”
听他这么一说,王波心里也觉得轻松不少,哈哈一笑,调侃道:“多亏你昆少面子大,换成是我,再来几回也白搭。”
杨昆摇摇头,“谁都一样,只不过宋家哥俩在我身上吃过亏,见到我心里发怵,这叫一物降一物。”
“你昆少神通广大,那也不用谦虚。”姜涛也跟他开了个玩笑,又问:“何平报的那件盗窃案……”
杨昆想了想,说:“暂时先别销案,以防他们再生是非。”
姜涛点点头,“你说了算。”
………………………………
第395章 :曲终人散
三天后,杨昆等到了宋长胜的回复。
宋玉芳同意打掉孩子,并表示想继续上学,却不准备再在一中待下去了。
杨昆能猜到她的想法,县城是她的伤心地,她不想见到何平,不想见到叶小换,甚至不想再见李丽。
何平不愿意跟她见面,就从他自己的积蓄里拿出一笔钱,请三皮哥帮忙转交给她家人,顺便找医生拿药打胎。
转学的问题,则由杨昆出面找张玉清商量解决。
时过境迁,易阳一中现在已经不再是卢老校长的一言堂了。
自从私交甚笃的樊振志和张玉清分别调入对方的原单位之后,教育局和易阳县一中之间长期僵化的关系也逐渐开始破冰,教育局的许多政令也得以顺利推行下去。
张玉清刚刚调岗,在一中的影响力还在,加上身为新晋的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即便不通过樊振志,想给一个高一学生转学籍也只是一句话的事。
此前经过杨昆的指点,张主任力压诸多竞争者,夺得一中小卖部的承包权,腰包渐鼓的同时,对杨昆更是心怀感激,一直想找个机会报答他一下。
因此,当听杨昆说起,想帮宋玉芳把学籍转到二中去,虽然有些不明所以,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拍着胸脯答应了下来。
至此,这场闹剧算是曲终人散,只是结局有些不尽如人意罢了。
这段时间,杨昆也没闲着。
从纺织厂回来的第二天,他就拉着王波、吴清江,分别找到沙店市的相关部门,注册公司,同时就三马车上牌的事进行公关。
进展比杨昆想像得还要顺利
作为建成不过才7、8年的新城,沙店市在招商引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投入的力度相当大,出台的各种政策相当灵活,优惠幅度比之易阳县也要高出不少,杨昆甚至都动了假戏真唱的念头。
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不是旁边有这么位邻居比照着,易阳县的各位头头脑脑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恐怕也不会那么强吧。
各方面的意向初步确定之后,杨昆从电玩城的账上支了10万元现金,连同王波、吴清江注入的资金共计25万元,汇入了沙店市工商局指定的验资账户。
与此同时,他还在易阳县也注册了一家农机销售公司,以备曾芸那边的贷款政策批下来之后,和城信社签订贷款合同,以及必要的账务往来之用。
这也是曾芸的建议,目的是将文案方面的工作尽可能地完善起来,将各个环节的漏洞削减到最少,以免落人口实。
这样一来,具体的操作流程就变成了易阳县的标准件商户和城信社签订贷款协议,预付款以及月供的数目却要打进沙店市销售公司在当地的银行账户里,趴上一段时间后,再转拨或直接以现金的方式存入城信社的户头。
说白了,就是在沙店市卖车,易阳县城信社负责数钱,只是将相关的工商管理费用和税款缴纳给当地机关。
当然,认真地追究起来,其中漏洞也是不少,不过在一方得名,一方得利的情况下,也没有人会太过较真。
疏通了这些关节之后,转过天,杨昆从电玩城拉了一票人马过去,同时租了辆铲车,先将场地简单清理一下,再彻底地进行了一番大扫除,顺便置办了一套办公和生活用品。
接下来,杨昆吩咐虎子用传真的方式,和时风厂家确定过双方首批订货的具体内容和标的金额,然后找沙店市城信社的主任出来吃了顿饭,沟通了一下感情,将用于验资的25万元提前取了出来。
付清了货款,等待厂家发货的时候,杨昆找人看了下黄历,说腊月十五也就是元月15号这天适合开业,也没等三马车到货,召集大伙过来放了通鞭炮,凑到一起吃了顿饭,“沙店市时风农用车专卖”就算挂牌成立了。
之所以办得这么草率,一来是由于农用车专卖针对的是易阳县标准件市场,在当场的销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二来,选择临春节前开业也不是最好的时机。
进入腊月之后,大部分标准件生产厂家便开始陆续停工检修,外地的销售商们也都在忙着要账准备回家过年,市场出货量不大,看车的人也不会太多。
赶在春节前开张,也只是先把时风专卖的字号亮出去,留出一段时间供商户们相互宣传、消化这个信息,同时等待城信社方面的政策出台。
放完开门炮之后,杨昆就暂时把这一摊子抛到了脑后,连刚刚走马上任的虎子也扔在沙店不管,一门心思地忙市区的喜羊羊分店。
徐丽娅一个人分身乏术,即使请了专门的第三方监理公司来监督装修的质量和进程,方方面面的外围事务也够她忙活的。
快年底了,大家都是一脑门子官司,忙得不可开交,杨昆这边也抽调不出太得力的人手帮她分忧。
尤其是傅青梅,天天跟各单位的后勤部门联系、应酬,往往一连好几天见不到人,搞得昆哥都有点欲求不满了。
而且他肩上有伤,不方便开车,没法天天往市区跑,隔三岔五地去一回,还得临时抓司机。
杨昆倒不想事事亲力亲为,只是除了店面装修之外,其它的硬件设施、人员招聘、推广宣传等工作都很重要,哪方面也不容忽视。
桌椅板凳还是从原来的厂家订制,大屏幕彩电和配套的电器、电料由刘学锋的昆朋电器负责,和西郊冷库以及九鼎、富华等供应商重新确定供货时间、周期、价格的业务由杨建军出面,剩下的员工招聘、推广宣传却还得昆哥亲自出马搞定。
饭店不论大小,厨师和服务员的招聘工作,都是一项相当繁琐却不得不令人重视起来的紧要任务。
后厨方面,老丁曾建议从他老家招几个川菜厨子过来,却被杨昆以路途太远为由婉拒了。
他有他的顾虑。
虽然火锅连锁店采用标准化管理,统一供应,对于厨师的技艺要求不高,大厨在其中的话语权不像传统饭店那么强势,不过杨昆也不打算全部采用老丁介绍的人选。
当老板的大多喜欢跟下属们打成一片,巴不得下属们个个都和他一条心,却没有谁会愿意看到员工们自己一条心,跟老板对着干甚至是把老板架空的尴尬场面。
………………………………
第396章 :走亲访友
和徐丽娅商量之后,杨昆决定,公开向社会高薪招聘厨师。
之所以要公开“高薪”招聘,除了因为市区的消费水平比县城高出不少,消费者对于就餐环境和口味要求更苛刻之外,也有千金市马骨,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的用意,和当初开发区分店开业前大张旗鼓地选拔服务生是一样道理。
服务生方面,考虑到市区分店的地理位置及交通问题,招聘时就要以市区户口或在市区有固定住址的年轻人为优选对象。
杨昆把目光投向了邺河市艺术学校。
市艺校学制四年,其招生对象为全邺河地区范围内的初中毕业生,其中市区户口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学生的艺术功底和个人形象都比一般高中生、中专生的要普遍高出一个档次,几乎不用进行个人形体方面的培训,只要在喜羊羊现有的几家分店轮流实训一段时间即可上岗。
傅青梅曾在艺校工作数年,后来停薪留职办艺术培训班,工作关系还留在学校,为了拉拢生源,和校方的关系也一直没断。
从她口中,杨昆得知,近年来艺校的境况不怎么理想。
随着国内对中、高考制度的逐渐摸索、改革,各工作单位对于新入职人员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市立中专学校资格的艺校就不免要面临招生、分配两头难的窘况。
因此,当初杨昆拉着傅青梅一起找上门时,校方对于他们从本校招聘服务员的想法可以说是举双手欢迎,全力配合。
当得知艺校应届毕业生为数不过百余人,其中还有一部分郊县学生时,杨昆和校方沟通了一下,决定把招录对象放大到全体在校学生,只要个人素质达到要求,学校方面可以提前为其发放毕业证书,当然,剩下的部分学费是肯定不给退的。
从时间来看,离市区分店开业的日子不超过两周,现在才考虑招聘员工的问题未免为时过晚,其实早在和邺钢三产公司签订租赁之时,杨昆就已经和校方进行过相关的接触,只是受各种外界因素影响,一直无法最终拍板,才拖拖拉拉地拖到现在。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嘛……当初校方要求他为入职的学生支付数目不等的委培费用,每个学生虽然只有三、五百元,不过考虑到员工招聘总数超过80人,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因此,在达成了非正式的招聘意向之后,杨昆就把这事暂时晾到了一边。
这段时间里,杨昆一直在忙着筹备贷款销售农用车的相关促进工作,还要为何平的麻烦分心,和校方的联系就没有起初那么紧密、频繁,这就给校方造成了准备退而求其次的假象。
在急于给子女安排工作的家长们的敦促下,校方终于放下架子,派人到易阳了解过喜羊羊的产业结构和规模之后,再次主动和杨昆、傅青梅联系,表示可以适当减免一部分委培费用。
对于这样的善意表示,杨昆自然是乐见其成,傅青梅要忙政府采购的业务,没空陪他过来,他就拉上徐丽娅,用了整整一天时间,从数百名应聘的艺校生中选拔了一批形象、素质出众的人员,和公开招聘到的后厨人员一起,平均分配到易阳的三家分店,进行为期10天的在岗培训。
搞定了这项至关重要的工序之后,日历也翻到了元月18日。
这天是刘素芬娘家的集会,杨昆拉上二婶的娘家外甥吴大勇,开着那辆小奥拓,陪老妈到舅舅家赶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像这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集会正在逐渐失去其本来的互通有无的社会功能,成为了除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之外的亲友团聚的重要场合。
对于这样的应酬,杨昆其实并不怎么感兴趣。
至于其原因,易阳县下辖20个乡镇,数百个行政村,几乎村村都有集会,杨昆现在的人面又广,认识的公职单位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出身于农村,要是较起真来,一年365天什么也别想干了,光是天天赶集就够他忙活的。
还有个不太好启齿的原因则是,在杨昆的记忆里,刘素花和几个娘家亲戚间的关系并不是十分亲密,除了每年初三给长辈扫墓以及家庭成员的婚丧嫁娶等场合外,平时几乎没有什么来往。
细究原因的话,各家之间倒没有什么太大的矛盾,主要还是一个穷字闹的。
刘素芬姊妹四个,她排行老三,上面有一位大姐、一位二哥,下面还有个兄弟,除了大姐夫在邻村担任村长,家境还算过得去之外,两个兄弟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一年到头在地里刨食,自然没多余的时间和财力来走亲访友。
这种情况在杨昆重生之后得到了彻底扭转,还是应了那句话,富在深山有远亲,自从家里经济条件开始好转,刘素芬和娘家亲戚间的走动就比以前勤得多,在杨昆受伤住院期间,两位舅舅和大姨还特意带了东西到医院探视过他,只是当时他正好不在病房里,便没见到面。
也正因如此,哪怕杨昆平时再忙,哪怕他对老妈的娘家亲戚没有什么太深刻的印象,本着礼尚往来的目的,在这种一年一度的集会上,也得跟着母亲一起过去亮个相,以示对亲戚长辈的尊重和重视。
在路上,听刘素芬说起,杨昆才知道老妈此行还有别的目的,那就是想给他两个舅舅拿点本钱出来,在村里开个小店,做些烟酒副食批零之类的小生意,拉拔着他们挣点钱,尽可能地改善一下生活条件。
对于老妈的想法,杨昆自然是毫无意见,所谓达济亲友,也是人之常情,反正自已手头就有批发部,货源供应没有问题,在村里开个小店也不用投太多本钱,垫个万儿八千的资金,对于他现在的身家来说更是毛毛雨,哪怕有借无还也不会放在心上。
刘素芬娘家在县城以西5公里处的中柳庄,连同毗邻的东柳庄、西柳庄一并计算在内,有八成以上的居民姓刘,都是一个祖宗传下来的分支,像替杨昆家盖房的包工头刘全保就是西柳庄人,和刘素芬也是没出五服的亲戚。
车子一进东柳庄村口,小街上早已给各式各样的摊贩、行人、牲口塞得水泄不通,多亏了奥拓车型小巧,吴大勇车技也还算不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又有杨昆在旁边帮忙指挥,才好不容易杀出一条血路,像蜗牛一样爬到了他二舅家门口。
………………………………
第397章 :眼高手低
由于要处理店里的生意,杨昆一行人出来得比较晚,又在村口堵了好一会,在二舅家门口下车时,已经临近中午了。
杨昆从狭小的车后厢里取出带来的烟酒零食等礼物,和老妈、吴大勇分别拎着,走进二舅家的小院里,隔着厚厚的棉门帘,就能听到北屋传出来的谈笑声。
挑帘进去一看,屋子里黑压压坐着十来号人,有男有女,略一分辨,杨昆的大姨、二舅、小舅几大家子的主要成员基本上都在场。
今天的集会仅限于东、西、中三个柳庄村,杨昆大姨家在北边的申庄村,和他们娘俩一样,也是来做客的,小舅家倒在本村,不过哥俩家境都不是很富裕,平常来往的亲友不多,所以例年来都是到二哥家打伙过集会,倒是省了挨个上门送礼物的麻烦。
把礼物放到门后,杨昆分别和长辈及平辈的亲戚们打过招呼,坐在炕头,听老妈和舅舅、舅妈们说话。
上次在医院见面时,刘素芬就跟她二哥和兄弟提起过烟酒副食批零生意的想法,唠了几句家常,便又把话题拐到了这上面去。
杨昆接过舅妈递来的自家炒的花生,边剥边吃,听老妈细细碎碎地向二舅刘家富、小舅刘家贵介绍开店的各种细节和注意事项,心里暗觉好笑,生意无关大小,都挺能磨练人的,几个月时间,就把老妈这位单纯的家庭妇女打造成了半个生意精。
这个年头的农村家庭很少烧土暖气,坐了没一会,杨昆觉得土炕的煤烟有些呛,就站起身来,想把门帘挑开一角来通风,还没动地方,就见门口人影一晃,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走了进来,定睛一看,是二舅家的老大刘彦波。
刘彦波把油纸包着的烧鸡、卤肉放到八仙桌上,和刘素芬、杨昆打招呼:“小姑、小昆,都来了?”
杨昆笑着叫了声“表哥”,刘素芬问他:“上次听二哥说你复员了,来年不用再去部队了吧?”
刘彦波咧嘴笑笑,说:“不用去了。”
刘家富就在旁边数念他:“回来快一个月了,也不说干点正经活,整天跟那帮战友胡吃胡喝,不务正业!”
被他老子当着这么多亲戚的面数落,刘彦波觉得失了面子,犟嘴道:“我这不是等着安排工作呢么?”
刘家富哼了一声,“多少退伍两、三年的都在家坐着,猴年马月也轮不到你小子头上!我上次跟你小姑提过,看她能不能在县城给你找个活先干着,趁你小姑也在这,今天就把这事定下来。”
刘素芬早听二哥提过这事,觉得自家店里反正也缺人手,也没跟杨昆商量,便顺口答应了下来,这会听他旧话重提,自然也没有拒绝的道理。
刘彦波在南方当了几年兵,自觉见过点世面,听小姑说准备让他到店里帮忙看店、送货,一张脸就耷拉了下来,嘟囔着说:“站柜台是老娘们的活,我不去。”
被侄子当面顶撞了一句,刘素芬脸上有些挂不住,讪讪地笑了笑,看着儿子问:“彦波在部队学过驾驶,正赶上小昆肩膀受了伤,开车不方便,要不先过来给他当几天司机?”
复员以来,刘彦波从爹娘口中听过不只一次,说小姑家又开饭店又做生意,还买了小轿车,刚才进门前看见那辆奥拓时,心里就是好一阵鄙视,“还当什么好车呢,不过是辆破奥拓!”
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刘彦波就不免觉得爹娘太过少见多怪,小姑家买这么便宜的车撑场面,估计家底也厚不到哪去,他虽然已经年满20,又当了几年兵,心机却远不够成熟,心里这么想着,嘴上就没了把门:“小姑,你那车小得跟只蜗牛似的,后排还没驾驶座宽敞呢,也值当找个专职司机?”
刘家富甩手就朝他头上扇了一记,“再小也是汽车,你小子整天就知道胡吹大气,有本事自己拿钱给老子买个车轱辘回来?”
刘素芬性情温顺内敛,平时不愿在自家兄弟面前过分显摆,除了饭店和批发店之外,也没提过儿子名下具体有多少生意、几部好车,除了不想在亲戚们眼中落下一朝暴富、盛气凌人的恶劣印象外,也是担心他们会没完没了地伸手借钱,就此养成好吃懒做之类的坏习惯。
为此,她今天还特意拦着杨昆,没让他调别的车过来,却没料到居然会被娘家侄子误会、鄙视,见刘彦波捂着脑门闷声不吭,脸上却是一付悻悻中带着不以为然的神色,一时间有些哭笑不得。
杨昆却能理解他表哥的想法,知道像他这样二十锒铛的小年轻,尤其是见识过外面的花花世界之后,难免会落下眼高手低的毛病――他甚至能从刘彦波身上看到自己前世的影子――理解地笑了笑,对二舅说道:“我倒无所谓,不过二叔那边最近比较忙,正准备请个司机呢,不如让表哥先跟他一段时间试试,觉得合适就多干几天,不合心意的话,咱再想办法。”
刘彦波还想争辩几句,被他老子拿眼一瞪,憋着一肚子气不再言语,杨昆的大姨夫就在旁边打圆场:“亲戚们好不容易聚到一块,你们爷俩就别在这较劲了,小波,听姑父的,先去你小姑家适应几天,自家亲戚,你小姑还能亏待你不成?”
三言两语劝得爷俩消了气,换过话题,唠了几句家常,刘家富就吩咐自家婆娘把酒菜摆上来,催着大家入席。
农村人办酒席讲究个实惠,不一会功夫,连盘子带碗摆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