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寒门贵族-第2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地产开发商,像那些致富无望、温饱度日的普通百姓,凭着薄田半亩、陋室数间而一跃成为百万、千万元户的例子比比皆是,至于那些钉子户神马的,也不是不欢迎拆迁,只是上面给出的补偿条件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或者说贪欲而已。

    虽然按昆哥考虑的标准,这个价格已经够着便宜了,不过本着省了就是赚了的原则,他开始习惯性地讨价还价:“120万?大哥你跟我开玩笑么,这破地方哪能值这么多,您瞅这院墙,都开缝了,这地基也塌陷得厉害,还有这房顶,得有一多半屋子漏雨吧?就凭这成色,您怎么着也得给打个6折不是?”

    那位也不含糊:“哥们你这话可就显得没诚意了,瞧你这派头像是个生意人,应该懂得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道理,凭这套院子的成色,它就值这个价!再好的不是没有,像是菊儿胡同,还有南池子那边,人家那是特地从清华请了专家、教授重新改造过的,平房改楼房,冬暖夏凉、厨卫俱全还带地下车库,可这价格嘛……”

    贩子a也在旁边帮腔:“谁说不是呢,再者您这都开上宝马了,这一套院子还没您这车贵呢,至于跟咱们争这仨瓜俩枣的?”

    “哥们做事一向是该花的地方不吝啬,该省的地方不浪费!”杨昆丝毫不为对方的一唱一和所动,“实话不瞒您二位,我买这地方是打算用来开公司的,可这院子破败成这德性,胡同更是窄得连车都开不进来,连厕所都是旱厕,这冬天冷、夏天热的,时间一长,不得把客户全给赶跑了?要照你说的样式翻修改造吧,估计这费用得比买院子还贵,左右不合适不是?对了,您说的清华那专门翻修古建筑的专家叫嘛来着,说不定以后还用得上人家呢……”

    扯了好一阵子嘴皮子,最终价格敲定在118万。

    去往房管部门的路上,俩二道贩子的闲聊引起了杨昆的注意:“六子,听说你们街道的回迁房开始分了,你没囤几套在手里?”

    “囤了两套,也不为转手,就是自个住,图的就是离单位近点……”

    杨昆顿时联想到了给陈静买房的事上。

    和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课程安排要宽松得多,等影视公司的框架建起来,业务也逐渐发展起来之后,她更多的时间是在这边办公,为什么不在这附近给她寻觅个住处呢?

    在脑子里搜索最近一段时间收集的房源信息,离西四北最近的,当数刚开盘不久的御桃园了。

    等四合院的房主过来办了过户手续,房款两清之后,杨昆就拉着陈静,直奔御桃园看房。

    作为京城最早的甲级小区之一,御桃园位于西内大街,西、北二环交叉处,紧邻西直门,距京城火车站不过一步之遥,步行到新入手的四合院也不过几分钟路程,地理位置相当优越,虽说离陈静准备报考的中传远了些,有私车代步也不会太麻烦。

    最为难得的是,小区主打的户型居然是这个时代相当罕见的复式结构,除底下三层是普通单元房外,四、五层上下打通,南北两侧通透且各带露台,在90年代中期的京城来说,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标志性住宅了。

    陈静一眼就喜欢上了这里。

    听杨昆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来两套”,那位面带职业性微笑实则没拿他们当回事的售楼小姐差点没闪脱下巴。

    以她的职业习惯而言,首先欢迎的当属具备实际购买力的中年大叔,其次是年轻漂亮的女人,当然最欢迎的还是带着漂亮女人的中年大叔。

    像他们这样一男一女的年轻情侣组合,虽然购买意愿爆表,支付能力却无法保障,是以那位售楼小姐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提醒了一句:“先生,按我们5888元一平米的售价,这一套复式单元的总价接近130万元……”

    杨昆直接掏出了支票本。

    陈静也觉得他有点挥霍无度,“一套就够用了,买那么多干嘛?”

    杨昆说:“你一套,傅姐一套,咱们一碗水端平,谁也不吃亏。”

    转过天,到工商部门办理过营业地址变更手续,杨昆又找来帮他装修汇园公寓的那家设计室,将四合院连同新入手的两套复式单元的装修工作全盘交给对方负责,酒吧的装修进程则丢给安迪去跟进,他和陈静则赶在周五下午驱车回了老家。

    本打算把买房的消息告诉傅青梅,顺便从她那捞点“犒赏”,但令杨昆意外的是,傅女王居然不在易阳。

    给傅青梅打个传呼,她没回电话,只是回了个传呼给他:“考察项目中,勿扰!”

    (人到中年,家事缠身,外甥女今天结婚,前前后后在姐姐家忙了好几天,累得跟狗似的,也是没办法。)
………………………………

第944章 :不堪重负

    杨昆觉得纳闷,前几次通电话时也没听她说想上什么新项目啊,有什么可考察的

    问老妈时,刘素芬只说傅青梅出去考察、学习了,具体去哪却说不上来,问陈静时就是一句话:“不知道”

    察颜观色,杨昆就觉得她们很可能有事瞒着自己。

    难得回一次家,这段时间积压未决的公事不少,想着反正那么大个人也丢不了,杨昆就暂时把傅女王的下落抛到了脑后,连夜驾车陪陈静到文定市拜会她父母。

    按照机关惯例,虽然陈树德已经不在易阳主持工作了,陈家在易阳那套小院也还是划归其家人使用,只要陈家不主动提出往外腾,也没有人会不开眼到催促他们搬家。

    同样道理,前任文定市委书记所居住的“书记楼”也依然予以保留,同时由于临时换将的原因,新的书记楼还没整理好,陈树德夫妻便暂时居住在文定市一招专供领导使用的行政套间里,秘书和司机都是新配的,也是临时用着看看,不合心意再换。

    抵达文定时已是夜里9点半多,陈树德仍在批阅公文,看到杨昆和女儿联袂来访,很高兴,特意吩咐厨房做了夜宵,又开了瓶酒,一老一少把酒夜谈。

    谈及调任之后的工作情况,陈书记的语气中颇多感慨:“初来乍到,想打开局面,不容易啊”

    杨昆大致能理解他的意思。

    以当前国内的大气候来看,经济发展是主题,上面选择陈树德来接替原文定市委书记的工作,主要还是看中了他在易阳当政几年特别是近一年多来在发展地方经济方面做出的成绩,这其中多少也有杨昆的一些贡献。

    表面上看起来,文定地处燕、晋两省交界,是晋省煤、铁资源进入燕南的必经要道,自身的地下矿藏也相当丰富,同时拥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以陈树德的施政能力应该不难出成绩,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虽说树挪死,人挪活,但就政界而言,上至省部、下至区县,派系林立、利益交错的情况比比皆是,像陈树德这样突击提拔、迁调的干部,初来乍到,难免也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地方保守势力的掣肘,骑墙派的阳奉阴违,都足以令他政令难通、举步维艰。

    抛开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不提,文定市辖下的各工商企业的现状同样不容乐观,国企不景气,民企不听话,这也是当前国内企业的通病。

    摆在陈树德面前的首要难题,是曾经的明星企业、纳税大户,文定市第一轧钢厂。

    文定一轧筹建于80年代初,由文定市政府出地、津铁集团出钱出设备,分别占股30、70,作为津铁集团的附属加工企业,该厂拥有一条年设计产能为12万吨的复二重线材轧制生产线,也就是俗称的“普线”,通过来料加工的方式为津铁集团轧制6。5-8普线,正常开工的情况下,年营业收入可达到4000余万元,除养活全厂的400余名干部职工外,还带动了一大批关联企业,在文定市的工业结构布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我国特殊条件下存在的一种轧制形式,复二重轧机具有投资少,上马快,布置集中,技术便于掌握,线材易于拉拨加工等优点,其缺点也是同样鲜明,和邺钢二线材采用的高速线材轧制方式相比,复二重轧线速度慢、产量低、单位生产成本高、多盘多头的捆扎方式致使加工不便等等,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说,属于必将被历史淘汰的角色。

    当然,这些都是站在杨昆这个后来人的角度来考虑的,仅就90年代中期而言,采用摩根技术的高速轧机在国内的普及程度还不像2000年后那样呈爆炸式增长,国内也仅有京钢、沪钢、长钢、邺钢等少数几家国有大型、特大型钢企拥有不超过10条高速线材轧制线,其中还有一半以上是从国外引进的二手设备,在高线技术国产化研究方兴未艾的今天,普线轧制技术依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生存空间,导致文定一轧每况愈下的真正罪魁祸首,在于普线轧制技术自身的高危险性所带来的工伤事故损失,以及必要的善后工作的投入。

    所谓“高线”、“普线”的区别,从字面上理解在于双方轧制速度上差异,就技术本身而言,加热、传送以及初轧、中轧等工段的技术和设备其实是大同小异,最大的区别在于精轧也就是成型区,和高速线材采用的全封闭式顶交或侧交无扭轧机相比,复二冲轧机的开放式布置和轧制方式决定着其安生性上的先天不足,温度超过1100摄氏度、出口速度超过每秒20米的红钢一旦失控,沾之则伤、碰之则亡,极难幸免。

    据不完全统计,文定一轧自建成开工至今的十余年里,平均每年都要发生一两起重大生产事故,累计共导致6人死亡、14人终身残疾、7人不同程度的大面积烧伤,该厂为此承担的伤亡抚恤金、伤残及生活补助等支出在企业经营利润中所占的比重亦逐年增加,近年来更是已经增长到了不堪重负的程度。

    有鉴于利润的逐年下降,一轧的大股东津铁集团的领导层一直有意从该厂抽资撤股,甚至将其永久关停,但对于文定市政府来说,一轧的倒掉意味着数百名工人下岗、数百个家庭的衣食无着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治安等社会问题,双方反复扯皮的结果,津铁方面表面上打消了撤股停产的念头,却暗中凭借手中的资源优势,在钢坯供应、加工费返还等环节上予以诸多限制,导致文定一轧连月来开工率严重不足,人心思动,已经陷入破产清算的边缘。

    为挽大厦于将倾,在咨询过不少业内专家的意见之后,陈树德就打算找一家有能力也有担当的企业,来承包市一轧甚至全盘接手津铁集团在其中所占的股份。

    在他看来,自己这个未来女婿有财力也有能力,加上他本身就做着线材生意,产品适销对路,无疑是作为“接盘侠”的最佳人选。
………………………………

第945章 :短期承包

    面对陈书记提出的承包或入股方案,杨昆一时陷入了踌躇之中。

    站在纯商业运作的角度来考虑,承包文定一轧的确是个不错的想法。

    就当前的线材出厂价来看,和成品钢坯的差价大概在600元左右,像高线的轧制成本可以控制在300-350元之间,普线相对更高一些,但也不会超过450元吨。

    换句话说,承包文定一轧,自行购买钢坯,轧制成线材对外销售,即可以将这部分生产利润抓到自己手里,参考昆朋钢贸每月2万吨左右的销量,数字相当可观。

    就历史本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也的确有几位钢材销售商先后从承包该厂的过程中挣到了大钱,并成功地将文定一轧的寿命延长到了2000年左右,直到全国各地一窝蜂地上高线,线材产能呈爆炸式增长时,才因生产成本过高、缺乏竞争力而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杨昆仔细盘算手头现有的资源,销路是最不用发愁的,以文定到易阳不过40公里的车程,这点运输成本也可以忽略不计,唯一需要解决的,是决定着轧线是否能满负荷运转的原料钢坯供应。

    这一点同样不成问题。

    就在上个月,邺钢筹建了将近一年的二炼钢终于投产,带给昆朋钢贸的不只是每月额外数千吨的生铁供应合同,还有上万吨的过剩钢坯产能,在邺钢上马新的轧钢项目之前,这多余的产能便只能以商品钢坯的形式对外销售,以杨昆和邺钢领导层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吃下这部分产能应该不难。

    既然产、供、销、运等关键环节都没问题,想要承包文定市一轧也就不存在什么实质性的障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杨昆提出了自己的设想,那就是在保持该厂现有管理结构和生产秩序的基础上,由昆朋钢贸出资承包其全部产量,并按市场行情支付相应的加工费用,至于具体的承包期限和费用标准,还要和一轧现领导层接触之后才能确定。

    换句话说,他只负责原料供应、运输和成品销售,不参与具体的生产管理,也不为加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任何安全事故负责,典型的只出钱、不出力、更不担责任。

    对于这样的答复,陈树德并不是十分满意。

    站在主政者的角度,和治标不治本的短期承包相比,他更希望看到杨昆能出资买下津铁集团的部分乃至全部股权,以一个主人翁的姿态去管理、盘活被市委、市府寄予了厚望的一轧,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运输、燃煤供应、机加工等服务性行业。

    对于这一点,杨昆恕难从命。

    瓜分国有资产的前提是“低价”,平价甚至溢价入股的做法根本不值得考虑,何况是复二重这种即将面临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

    按有关机构给出的评估结果,文定市一轧现有净资产约为1800万元,这意味着他得掏出1200多万,才能从津铁集团手中接下这套烂摊子,并在三五年、至多七八年间彻底变成一堆无人问津的破铜烂铁。

    昆哥有钱不假,可他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换成谁也不能硬逼着他拿真金白银打水漂玩,即使对方是他的未来老丈人亦不例外。

    为此,他不厌其烦地向陈树德剖析普线和高线在生产工艺、发展势头上的巨大差距,并指出:“作为一家来料加工企业,一轧向上没有高炉、炼钢等原料供应环节,向下没有自己固定的销售渠道和忠实的经销商群体支持,同时也不像邺钢、京钢那样有强大的资本实力支撑,被市场淘汰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看到陈树德紧锁的眉宇,以及陈静略带责备的眼神,杨昆犹豫了一会,终于忍不住把自己盘算已久的投资计划透露了出来:“在我看来,与其耗费巨资去挽救一家命不久矣的普线加工企业,倒不如自己投资上一条产能更高、成本更低、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速线材轧制线。”

    陈树德的眼睛顿时一亮,“你指的是邺钢二线材那样的生产线”

    杨昆点点头,“甚至要更加先进。”

    陈树德沉吟片刻,问:“上这么一条生产线,投资恐怕不在小数”

    杨昆说:“暂时只是一个想法,还没找相关的设计部门进行投资评估,保守的估计,在6000万以上。”

    以陈树德的老成持重,听到这个数字还是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冷气,“6000万你能拿出这么多”

    杨昆不好意思地笑笑,“应该还用不着向银行伸手。”

    陈树德愕然回头,看着陈静笑道:“想不到我这未来女婿这么有钱”

    陈静笑而不语,看向杨昆的眼神中却满是自豪,想想又觉得不解,问他:“既然你早有这方面的打算,为什么还要花钱承包文定一轧呢”

    “筹建轧钢厂需要时间,从项目、土地审批到土建、设备安装调试再到投产、达产,至少需要8到10个月甚至更久,在此期间,不妨先靠承包市一轧来降低经营成本,多积累一些资金。”杨昆笑道:“还有一点不太正大光明的理由,你觉得现在的市一轧,什么东西最值钱,最值得保留”

    陈静哪懂什么轧钢工艺,凝着眼眸想了想,试探着问:“厂房、设备还是地皮”

    杨昆摇摇手指,“都不是,最值钱的,是人”

    陈树德瞬间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杨昆之所以这么痛快地答应承包市一轧,除了谋求利润最大化以外,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借此方式稳定局面,保住一轧现有的几百名熟练轧钢工人不致分散、外流。

    在资金充足的前提下,项目审批、设备采购、土建安装等环节都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最大的难题,在于各关键工种的人员配置,有市一轧现成的技术班底,再适当引进一批精通高速轧制工艺的专业人员,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新厂顺利投产、稳定达产。

    问起杨昆具体的筹建计划,他却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笼统地说了一句:“现在还不是最佳时机。”
………………………………

第946章 :停薪留职

    见杨昆不想深谈,陈树德也没有催问他什么时候才是“最佳时机”。

    在他看来,自己这个未来女婿虑事有他自己的原则和标准,轻易不会被外人所左右,何况杨昆手头现有标准件商城和电镀中心等好几个项目要忙,怕是暂时分不出太多精力来运作这么大的投资项目。

    站在陈树德的角度来考虑,杨昆承诺出资承包文定一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到了今天这场谈话的目的,他向上面、对群众也有了交待,至于投资建新厂的事,暂时不急。

    作为文定市“代”市委书记,现在的他还处于权力交接和政治过度期,正式的任命要等到明年两会之后才能下来,届时,一座投资高达数千万元的新厂,将足以作为他正式上任的献礼,为他的任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却不知道,杨昆心里有他自己的小九九。

    昆哥当惯了甩手掌柜,只管指出大方向,具体的事务都是交给别人去操心,又哪有什么精力不足的顾虑了。

    之所以回答得这么笼统,是因为直到今晚之前,投资兴建轧钢厂的计划都只是存在于他脑子里的一个模糊的想法,见识过十几年后钢铁制造行业的萧条,他始终无法下定决心将其付诸于实际。

    也正是基于这个想法,自杨昆重生至今,本着船小好掉头、本小好抽身的宗旨,他的生意重心一直局限于商业流通和服务性行业,轻易不愿插足投资高、见效慢的制造业特别是重工业,唯一涉及生产研发的企业苹果电子也是全盘交给胡志高他们去运营。

    然而,随着财富的积累,个人境界的提升,杨昆看问题的眼光和方式也在不断转变。

    前次广告招标会上,胡志高在央视所受的礼遇,使他深刻地意识到,没有实体企业作为支撑,生意做得再大也只是无根飘萍,在房地产业随着相关国家政策的变化成为支柱性产业之前,投资一条他相对比较熟悉的高线生产线,无疑是赢得相应的社会地位与话语权的终南捷径。

    另外,在他规划并为之努力的标准件原料供应链中,高速线材厂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而且就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直到08年左右,只要经营得当,钢铁企业基本上不存在严重亏损的风险,换言之,他还有十余年的时间去筹划、运营、发展他的钢铁企业,同时借助他的先知先觉,也有把握在行业萧条期到来之前及早抽身。

    只是作为他重生以来所筹划的最大的单笔投资,他也不得不慎重对待。

    商人重利轻义乃是天性,他在文定投资建厂的前提,是陈树德所能给予的政策方面的扶持。

    假如易阳现任领导层拎得清轻重,给出的优惠政策足以令他动心,他也不排除有把这座高速轧钢厂建在老家的可能。

    说白了,他这是一根胡萝卜两头钓,愿者上钩。

    谈到对易阳现任代县委书记吕士杰的印象,陈树德的回答也有些笼统:“我和这位吕书记接触不多,只知道他做事挺有魄力。”

    “有魄力”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胃口好”。

    从二叔等人口中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这位吕书记甫一上任,提出的第一条施政纲领或者说口号,就是要加强路政、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县城环境,造福百姓。

    90年代,有几句流传很广的顺口溜,叫:农民怎么才能富,少生孩子多修路。

    到了官场,这句话又有了另外一层理解:领导怎么才能富,修桥铺路换干部。

    大搞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这位吕书记也在忙着“考察干部”。

    这开门三板斧,先砍到了易阳环保、林业、水利等相对冷门一些的单位领导头上。

    调任易阳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这位吕书记就换了3个局长、2个书记,手段之强硬、作风之凌厉,直接打了那些骑墙派、观望派一个措手不及,也令工商、税务、财政、宣传等强势要害部门的领导干部们人人自危。

    能否保住自己的乌纱帽,那就要看个人“表现”了。

    如此大张旗鼓地搞“竞争上岗”,对于昆哥名下的产业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最直观的表现,就在于昆朋精品批发的主要赢利点单位集中采购业务量的迅速缩水。

    傅青梅选择这个时间外出考察项目,未尝没有暂避其锋,静观事态发展的用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