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寒门贵族-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8号,考生们再次步入考场。
杨昆和何平坐上了南下的列车。
车厢里几乎没什么乘客。
这次杨昆带了2万5。
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何平还没来得及感慨大都市的繁华,便被拉上了开往电子批发市场的中巴。
何平算是见识到了杨昆讨价还价的本事。
什么叫锱铢必较?
什么叫分毫必争?
看着他和林老板吵得脸红脖子粗、额头青筋直冒,何平忍不住开始观察地形,并暗自盘算,万一双方动起手来,自己是陪着杨昆一块挨揍,还是毫无义气地独自开溜?
还好他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
看着刚才还吵得跟杀父仇人似的的二人勾肩搭背,有说有笑的样子,何平心里感慨万千:人,怎么可以无耻到这种地步?
林老板照例把他们连货一起送上了北上的客车。
在邺河市汽车站下车之后,杨昆没像上次那样雇车把货拉回易阳。
县城的消化能力有限,这次的目标市场是市区。
考虑到购买能力的差距,杨昆只采购了100台和上批货档次差不多的入门级随身听,剩下的200多台都是增加了录音、自动倒带、倒顺转播放、杜比静噪等进阶功能的中档产品。
上次来市区的时候,杨昆在邺北商厦的家电专柜联系了一家实力较强的经销商。
根据双方的口头约定,杨昆负责进货和销售,暂时借用对方的柜台和仓库,每卖出一台随身听,对方抽取10元的租赁费。
回到家之后,杨昆数出500元钱交给何平,“300是这几天的辛苦费,剩下的,你帮我找几个人,要腿脚利落的,有用,先请大家吃顿饭,不够的话,找我报销。”
何平笑着接过钱,“200块钱就是吃两顿都够了,你参不参加?”
杨昆摇头,“我还得上工地当小工去,跟他们先说好,明天开工,到市里各所中学门口发传单,连发三天,每人每天20块钱工资,前提是不能磨洋工,你得帮我盯好了,邺北商厦那边收款的活归我,这单生意做完,每台机子给你提5块钱。”
何平心算了一下,乐了,“行,我就替你当回二掌柜。”
这几天正是考生们返校拿标准答案、估分、填志愿的日子,何平依着杨昆的嘱咐,找了几个经常在一起厮混的小青年,一人一摞厚厚的传单,守在各所中学门口,见人就发。
第一天,福兴区,一中、四中、十六中、二十七中;
第二天,武灵区,三中、五中、八中、十一中;
第三天,桥西区,九中、十三中、邺钢附属中学;
……
众口相传之下,没过多久,全市的考生们都得知了邺北商厦家电专柜搞进口家电促销的消息:凭准考证购买索尼、松下、爱华等原装进口随身听,享受8。8折优惠,并赠送正版磁带一盘,或充电电池一对,赠品有限,先到先得。
这种在后世烂大街的宣传手段起到了远超杨昆预计的效果。
从第二天开始,邺北商厦的家电专柜就被闻风而来的考生和家长们围了个水泄不通,连带着旁边柜台的销售额也直线上扬。
杨昆收钱收到手软。
商厦里的同行们一边偷偷数钱,一边背地里骂这个不按套路出牌的搅局者。
最郁闷的要数专柜老板了。
早知如此,当初就该狠下心来,哪怕借钱也要把这批货全吃下去。
悔之晚矣。
短短四、五天时间,300多台随身听被抢购一空。
何平美滋滋地数着分到手的钞票,感叹道:“这走正道挣来的钱,花得就是大胆。”
杨昆在旁边计算着这次的收益,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
何平对法律法规了解不多,他却清楚地知道,这买卖跟正道生意可不怎么搭边。
要是相关部门较起真来,就算够不上走私、销脏,扣他个投机倒把的帽子还是不成问题的。
就像赵一民的下场那样。
被审查了半个多月之后,赵一民的问题终于有了结论。
在办案人员的谆谆善诱下,他对自己违反国家政策,纂改生产纪录,私下出售计划内产品牟利,以及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等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关于行贿、受贿等犯罪行为,由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予立案。
检察院方面在赵一民的批捕意见书上签了字,并决定择日向县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被一同带走调查的十几名厂办人员,除销售科科长涉案较深、予以批捕之外,其他人分别在批评教育、警告、罚款后被放了出来,女出纳因有“主动检举、提供关键证据”等重大立功表现,被免于追究刑责、无罪释放。
不为普通百姓所知的是,一段时间之后,县经贸委、轻工业局几位正副职主任、局长以及另外两位级别更高的官员先后或病退,或离职,或调职。
至于民间疯传的两起离奇失窃案,由于失主根本没按正规程序向公安机关报案,也就谈不上立案侦查,这件事就此不了了之。
而最令旁观者们津津乐道的两起当街鸣冤事件中,那位悲情丈夫领到了玻璃厂补发的一笔数目不菲的伤残补助金后,带着名声扫地的女出纳到外地谋生去了。
公安局大门外的警情公示栏里贴出了对另一起事件的处理公告,铁西派出所出警不当,执法方式粗暴,打人的临时工予以辞退,身为单位一把手,吴清江管理不严,负有领导责任,给予警告处分。
对刘素芬和胡凤兰等人冲击执法机关、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只字未提。
杨昆混在人群中看完公示后,跑到文具店里买了个小本本。
尝到甜头的何平问他什么时候再去南方,杨昆说先等等。
据他的观察,何平这个人很聪明,但不乱耍小聪明,而且守规矩、不贪心、识进退,可以长期共事。
就像这单生意,从进货、定价到销售各个环节,杨昆都是当着何平的面操作,连最后获利超过2万元的事实也明言相告,何平羡慕归羡慕,却不会眼红。
他所不知道的是,按杨昆和林老板私下达成的协议,每从他那里采购1台随身听,按进货价格高低,杨昆分别抽取10元到20元不等的返利。
就算何平甩开他单干,这笔返利也要算在杨昆的名下。
当然,人心隔肚皮,林老板会不会见利忘义,又或者何平会不会另找货源,这些没有发生的事情,不在杨昆考虑的范围之内。
他正在考虑的是,是就此改行,还是再做最后一单。
盘点了一下手头现有的资金后,他选择了后者。
他问何平,认识的人里面有没有懂电子原理的。
何平知道这么个人,叫刘学锋,二十四五岁,高中毕业,因为一只眼天生有点斜,不好找工作,自已学了点家电维修的基础知识,在影院旁边租了个小门脸,维修录音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杨昆找到刘学锋,说有桩买卖想找他帮忙。
市区和县城的中高档随身听市场已经被他硬行塞到了饱和程度,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需求量。
前两次南方之行,在林老板的仓库里,杨昆相中了一批三菨重工的分体式壁挂空调。
他特意看过生产日期和机型,输入电压是220v,应该是针对香港市场生产的老式机型,属于面临淘汰的产品,连遥控器都是用一根数据线连在室内机上的。
不过机器都是新的,质量也没问题。
他准备把这批空调吃下来。
按理说,夏天已经过去将近一半,现在卖空调不是最好的时机。
不过据杨昆的观察,本地家庭和单位目前安装的空调绝大多数是窗式机,噪音大、制冷效率低,而后世知名的几家国内专业空调生产厂商都刚筹建不久,目前的主打产品也以窗式空调为主,还不具备成批量生产壁挂式分体机的能力。
相对于商场内售价动辄上万的进口空调来说,只要价格合适,就肯定有市场。
他跑到邮局给林老板打了个长途,在电话里好不容易敲定了价格,出来一算电话费,脸都快绿了。
(昨夜跟朋友喝酒,醉得像条死狗,今天补更一节。)
………………………………
第18章 :人情世故
三个人押着货从南方回来,杨昆特地跑市里买了电锤、水钻、胀管器,刘学锋本人就是修家电的,气焊、氟里昂气罐等工具自己就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在94年,空调还属于奢侈消费品,不能搞上门推销那一套。
得让买家主动找上门来。
有能力消费这些空调的目标人群里,公家单位付款不及时,批手续更麻烦,不予考虑。
杨昆瞅准的是县城里先富起来的那批人。
92南巡过后,国内兴起了新一轮的经济建设高~潮,下海经商也随之风起云涌。
一批批富有开拓冒险精神的实干家放弃国家干部的身份,从体制内移身商海,这些人后来被归为“92派”。
眼界上的开阔,经济上的富足,使这些人有实力也愿意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即使如此,这批空调的销售情况也不算理想。
毕竟4998元的价格在那摆着,即使比商场里的定价便宜了将近一半,三菨重工的品牌也为世人所熟知,不过真要一次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换谁也得犹豫一番。
早有心理准备的杨昆并不着急,除了私下里把消息放出去外,他也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
倒腾点随身听什么的只是小打小闹,像空调这种大件就太容易引人注目了。
俗话说民不告,官不究。
搞得声势太大的话,万一被那些眼红的同行告上一状,工商局的来查营业执照,税务局的告你偷税漏税,公安局的说你非法走私,质监局的问你要出厂合格证和检验证明……这些都是事。
还是闷声大发财的好。
一连几天无人问津,杨昆跟个没事人一样,照常早起锻炼,白天在工地上干活,晚上拉着何平,买了牛羊肉和调味料、木炭、铁签,自制了简易的烤肉架,嚼着肉串,喝着啤酒,侃着大山。
前些日子没那条件,如今手头宽裕了,杨昆认为有必要改善一下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条件,别的不说,起码得顿顿有肉。
营养跟不上的话,按他现在的体能训练强度,不定哪天就因为贫血或血糖过低被送进医院了。
杨昆给自己娘俩定的量是一天一斤半牛肉,烤着吃、炖着吃、煎着吃、搓成丸子炸着吃……一连吃了几天,体重没增加多少,负面效应倒先出来了——刘素芬现在见了牛肉就反胃。
面对杨昆一脸殷勤地递过来的烤牛肉,何平摆出敬谢不敏的表情,说:“外面硬得跟鞋底似的,里面还带着血丝,真难为你能吃得下去。”
头一个吃螃蟹的人出现了。
是一位在百货大楼租柜台卖皮鞋的个体户。
早就蓄势以待的杨昆叫上何平、刘学锋,带着全套家伙什,蹬了辆借来的三轮车,连空调一起拉到了个体户家。
杨昆拿水钻给何平示范怎么在墙上开孔,然后穿铜管、固定内外分机,刘学锋负责接线。
忙活了一个多小时之后,接上电源,一按遥控,滴的一声轻响,室内机的出风口缓缓打开,不一会,清凉的风吹出来,打在大汗淋漓的三个人身上,舒坦。
个体户很满意,不但给钱痛快,还自发地在大楼的商户和客户中间替他们作宣传。
当然,也有炫耀的成分。
后面的事就顺理成章了。
等到二十多台空调全部售磬,已经到了公历7月底。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房子主体已经建好,准备上房顶。
无论是商品楼还是自建住宅,封顶都是最关键的工程之一。
择了个吉日,刘全保把全部人马拉过来,花了一上午的时间,给楼房封了顶。
看着从无到有的二层小洋楼,刘素芬忍不住直抹眼泪。
特别是看到除了几家关系最近的街坊之外,一些平常走动不多的亲友也都赶来帮忙,她心里五味杂陈。
男人刚走那会,人人避之不及,生怕她开口借钱。
不借吧,亲戚里道的,说不过去,借吧,知道她还不起,明摆着打水漂。
这会听说杨昆出息了,挣钱了,又都主动找上门来帮忙、示好。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人情世故,不过如此。
杨昆能猜到母亲的心思,握着她的手,轻轻拍了拍,说:“妈,别哭,以后会越来越好。”
刘素芬哽咽着说:“妈高兴。”
当天晚上,杨昆带着母亲,拿着她的小本子,挨家挨户地找上门去,把过去欠下的几千元借款一一还清。
第二天,杨昆把刘全保拉到角落里,拿出5000元钱递给他,说:“刘叔,这些钱你先拿着,剩下的部分,等工程扫尾之后一次结清。”
老刘笑得合不拢嘴。
对于杨昆先抹外墙、贴墙砖、封阳台,然后再搞室内装修的提议,他一口就答应下来。
传统的做法是先内后外,不过先外后内也不会影响房屋质量,工期也差不多。
杨昆把活交待清之后就撒手不管,自己忙着跑手续,办房产证。
大队干部都是父亲昔日同事,丝毫没有刁难不说,还主动帮他完善手续,指点门路。
看在2条硬盒红塔山的面子上,城关镇房产管理所的相关办事人员也对他笑脸相迎。
等到外墙抹好,楼上楼上贴了墙砖,临街阳台和底层的门脸都装好铝合金门窗之后,房产证也拿到了手里。
与此同时,堂姐杨晓敏收到了省经贸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
杨昆拿出预先留出来的1台爱华随身听,送给堂姐作入学礼物。
杨晓敏很开心。
杨建军却在暗暗发愁。
一大家子人,全靠他一个人上班挣钱养活,好不容易供大女儿读完了高中,又要给她凑大学的学费,手头一下子变得捉襟见肘起来。
眼看老婆肚子一天比一天大,想想没出世的孩子,眼看又是一大笔开销。
前思后想,他悄悄和老婆商量,准备让二女儿晓丽就此休学。
杨晓丽知道后很不开心。
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晓丽这孩子从小也很懂事,可毕竟才14岁,眼看着姐姐考上了大学,自己却连上高中的机会都没有,自然高兴不起来。
杨晓敏考上大学的欢乐气氛也被冲淡了不少。
刘素芬听到隔壁传来的哭声,悄悄和儿子商量,想拿钱出来供侄女上学。
杨昆没有马上表态。
二叔二婶平时对自己家多有照顾,于情于理,这恩得报。
但报恩也讲究个方式方法。
平时买菜买肉,给二叔家多带一份,小事。
94年的大学学费不高,一年也就几百块钱,小事。
问题是,大女儿考上大学,你给出学费,二女儿要上高中,你管不管?
三女儿呢?
没出世的孩子呢?
他没对母亲讲什么升米恩,斗米仇的大道理,也知道她肯定听不进去。
说不定还会骂自己是知恩不报的白眼狼。
仔细考虑了一会,他说先去找二叔商量一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杨昆看来,这个时代能赚钱的路子实在太多,唯一欠缺的只是启动资金和一点眼光而已。
何况有他这个后知20年的猪哥亮从旁指点。
别的不说,找个合适的地段,开家特色小吃店,只要经营得当,发家致富不敢说,养家糊口却不成问题。
听侄子说完他的想法,杨建军有些啼笑皆非。
前阵子自己还在替他张罗工作,这会怎么就轮倒他替自己找活干了?
这个巨大的反差使他有些接受不能。
只是想想杨昆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盖起了房,还清了债,生活条件还大大改善,却不由得他不刮目相看。
心动之余,又实在舍不得丢掉工人身份这个铁饭碗。
他却不知道,就在不远的将来,自己眼中的这只铁饭碗就会被扔下悬崖,砸得粉身碎骨。
看着二叔眉宇间的犹豫神色,杨昆能猜到他所虑为何。
多少年来养成的根深蒂固的旧观念,要一下子转变过来,确实有些难度。
他留下二叔自己在房间里思索,把堂妹晓丽拉到一边,问她自己有什么打算。
哭闹了一阵,杨晓丽也想开了,她知道自己不是那种聪明过人的女孩子,初中这两年学习成绩都很一般,上了高中也不见得能考上大学。
她对小堂哥说,不想看到父亲为难,她打算明天就出去找活干。
杨昆知道自己这个堂妹读书不行,做生意却是不折不扣的一把好手,初中辍学后替人看了几年柜台,后来自己弄了个服装品牌代理,小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他伸手揉揉杨晓丽的脑袋,说:“你自己想好,想上学,哥出钱供你,要是真不打算上了,干活的事,哥有办法。”
杨晓丽眼睛一亮,还没开口,杨昆竖起食指在她眼前摇了摇,“别急着做决定,好好考虑考虑,跟你爸商量好再说。”
杨晓丽重重地点了下头。
回屋跟母亲一说经过,刘素芬笑着打趣他:“刚挣了几个钱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还替晓丽拿主意,你自己上学的事反倒一点都不上心。”
杨昆笑了笑,说:“学要上,钱也要挣。”
………………………………
第19章 :意思意思
早在决定盖房之前,杨昆就开始谋划,打算给母亲寻摸个小生意做。
考虑到母亲的阅历和文化程度,他列出来的择业标准是:
1、坐商
2、不能太辛苦
3、对经营、管理能力要求不高。
4、低成本,高利润。
反复考察、对比之后,杨昆觉得,开游戏厅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90年代初、中期,街机游戏厅在国内的火爆程度可谓空前绝后。
杨昆依稀记得,易阳县第一家街机厅似乎是出现在91年底。
火爆的生意引来了无数跟风者,大大小小的街机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县城、乡镇、乃至农村的大街小巷里。
杨昆曾是这些狭小、闷热、乌烟瘴气的街机厅里的常客。
十几年后回想起来,他偶尔也会在电脑上玩几把模拟街机,权当怀旧。
在某个游戏下载网站上,他曾看过一个分析90年代街机为什么会火的贴子。
洋洋洒洒一大篇,所述无非是大屏幕彩电显示和良好的操纵感受、震撼的音响效果及流畅逼真的画面给这时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以及在其他物质消费缺乏的情况下,街机厅是为数不多的可供学生和社会青年们选择的主要娱乐场所巴拉巴拉。
在杨昆看来,令个体户们趋之若鹜的原因很简单:门槛低,利润高。
1台街机贵的上万,便宜的几千,投资几万块钱,租间小门面,买上少则2、3台,多则8台10台机器,几个月就可以收回成本,剩下的就是偷偷乐着数钱玩了。
这正符合杨昆罗列出来的条件。
静下心来,他开始站在一个重生者的角度,分析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和短板。
毫无疑问,和普通人相比,他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先知先觉。
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清楚地知道,虽然街机厅的火爆引发了一系列斗殴、勒索、甚至抢劫等社会问题,搞得这个行业的名声一年比一年臭,但一直等到2000年的秋天,国家才真正下决心大力整顿街机厅,他完全可以抢在这个时间节点之前,把街机厅转让出去,提前规避全面取缔带来的重大损失。
另外,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刚上市不久的麻将机、苹果机、甚至是号称吞金机器的帕斯机,才是街机厅真正的暴利所在。
1台帕斯机1天创造的利润,能抵得上10台游戏机一个月的收入。
在杨昆的印象里,真正的单纯以赌博为目的的帕斯厅,是在96、97年左右才火起来的。
鼎盛时期,仅邺河市区就有上百家大大小小的帕斯厅。
杨昆就曾在其中一家帕斯厅里一夜输过上万。
当然,要不要引进帕斯机,不是当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他连这会帕斯机有没有问市都不知道。
杨昆强迫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难题上。
由于年龄和时间所限,他目前最大的短板在于人脉关系。
除非只是弄几台游戏机来小打小闹,否则的话,要想把街机厅做大、做稳、做长久,不可避免地要跟职能部门和道上的人打交道。
现在的杨昆在各职能部门里的人脉关系等于零。
街上混的也只认识何平和他几个小伙计。
而且他知道,何平在他自己的小圈子里,也只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老肥倒能算一号人物,但彼此间是单纯的利益关系,没有交情可言。
还有一处短板就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