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圣踪-第2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所见的也不是天地,而是万物。
万物不就是人的天地吗?人不就是生活在万物之中吗?但这不过是普通人的认识罢了,当陆正在知心境的时候也以为自己不过是万物之中的一个。这与他七情与万物共鸣相知之道是一致的。但是入了知道境之后,不以身知,不以心知,而以道知见天地,才知万物并非天地,什么是天地?此时陆正无法知道,那是知天境才能真正了然的境界,中间还隔着一层知命境呢!
在知道境中,陆正的神识化为神念,神念感应天地比之前的所及范围可要大的多。而且比神识所感应的更为清晰之外。另有一种奇妙之趣是。此神念所及范围犹如自身一般,好像是自己的身体扩散开来,所谓的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肉身,而是立身之处神念所及的一方天地。此正所谓随身洞天。
而白衣人师父告诉陆正。因为他触发了七情之心的感应的缘故。立身之地,一切生与非生皆可与之共鸣,化而为友。听其感应号令,所以相比其他的修行人,他的随身洞天有着十分特别之处。但具体是什么,白衣人师父还是按照老习惯,往下就不说了,让陆正自己去体悟。
此时的随身洞天还只是神念感应所及,要将这一方空间炼化随转,才是真正的随身洞天,否则的话立身之处不同,岂不是时时都要切换。因此凝炼随身洞天之法,并不是将一方天地带走,而是将自己本身神念与天地之间的万物气息凝炼得更为融合,也更为熟悉。这样凝炼的随身洞天才是可以展开,并可以往里面放置物品的。而随着日久凝炼,神念感应的范围越来越广大,随身洞天也会变得原来越大,越来越神妙。
举个简单的例子,这随身洞天好比就是神念利用所感应的万物之气息所构建而成的一个房子一般,也好像是陆正随身就把自己的家带在了身上。从此以后只要他所停留之处,便是他自己的身心安顿之地,便如同回了家一样!
这样的随身洞天好处还不只是如此,随着陆正参悟阴阳八派的法诀,发现自己也可以先用御地诀,凝炼地气灵机,再用御山诀,凝炼山气,接着以御水诀凝,炼真水灵机如此等等,这样一来,只要是他所立身之处,便是一处最佳的适合修行的场地,周围万物都会随之而转化,哪怕是出于穷山恶水,或者生机尽绝之地,他也是如在灵秀之中。当然了,要做到这一步,眼下的陆正还是办不到的,不仅需要八种法诀精进修持,也需要炼器之道有所突破。
至于第二样本领自然就是飞天了,陆正已是知道境界,自然是能够飞天的,但是能飞天不一定会飞天,也不一定就擅长飞天,一切都还需要琢磨成就。修行之道正是如此,境界的突破让修行人具备了做到许多事的能力,但是具体做得如何,是好是坏,那还需要不断的修锻炼修持才行。
陆正对此一点就是深有感触啊,他的修行就是一路境界直指,但是诸般法术妙用却是十分的生疏。这次在定中参悟八派法诀,他才真正领悟到,每一重境界所谓的小成或者大成、都是要有所成。无论是身心变化,形神的改变,从境界上来说,都有一个从无所悟到有所领悟,从法术上来说,就是一种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成,不可落于空谈。
陆正在人间的时候,常见那些僧道乃至于说书的,谈仙论佛,总说到种种玄妙不可思议之超脱境界,却不涉及任何形神身心之变化,其实那都是一些境界的白描而已。到底真正的修行,还是落在形神之上,身心之中,除此之外,又何尝有修行。
比如陆正现在,已有飞天之能,但是如何飞天呢?知道境所悟的是道境,陆正所悟便是所出所入不相违,是为道。但是这是身心相合之后,更为凝炼的一步,但是对于形神变化来说,还是没有超脱出之前知心境的感悟。陆正入了知道境并没有得了一个叫道的东西,也没有感悟到身心之中出现了什么,恰恰这个道字竟然是一无所得。在知身境有元神化显,在知心境有七情之心,但是知道境呢?却没有一个道。陆正还是停留在身心相合之境,只不过神识化为神念而已,但神念和神识在根本上并没有任何区别,只是感应更为清晰。心念更为化实罢了。不由让他感叹,其实天地之间无有一物可称为道!
如果硬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这一层身心相合的境界变得更为稳固,自我在这纷纭之中更为清楚,于所见所闻,和以前不同,不再是万物,而是观万物为万法,观万法之行于天地之间。之前所清晰的以万物为我存身,万物即是天地。在此时却错了。天地变得模糊而远,万物盈满天地变得更为切近而清晰。
所以,如果说知道境有什么是道,陆正只怕会说。没有!若有。万物皆是。万物即是。
万物之中有能飞天者也有不能飞天者,陆正在知道境,观万物而知其法。就能学万物之法。这就是知道境的妙处,恰恰不在于有,而在于无。我无所以我能有,我能学所以我能会。
而万物之中能飞天者方法也是不同,鸟儿振翅,流云随风,一切都是可学。也许有人要问,鸟儿能飞,因为鸟儿体轻,而且长有翅膀,陆正是个人,他怎么能学鸟儿飞呢?答案恰恰是,能!
陆正当然不是鸟,但是却可以变成鸟,之前白衣人师父就交给陆正变化之术,但彼时陆正只能学到改换筋骨肌肉,变异体征,但是入了知道境,却能突破原来的形神运转之道,以炼化形神之法真正变化自己的肉身成为一只真的鸟,这才是真正的变化之术。
除此之外,陆正此时也不仅能够收敛一身气息,而是真的能够做到隐去身形,不是以幻术欺骗对方元神的障眼法,也不是以七情心融于万物,就是真真正正的隐身,遁去自己的肉身,散在天地之间。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形神运转之道的修行上,这也就是为什么修行人入知道境那么难,而天地之间就是如此,越是难以成就的,在成就之后,所得到的东西自然相对的就是更多。知道境在修行人口中也被称为万法境,表示一入知道境,万法具足。
但是所谓具足,只不过是说一种能力罢了,至于是不是真的通达万法,还是需要一样一样去学习之后,熟练掌握才行的。天地之间,永远没有一悟而具足之事,只有行而成就之事。
陆正目前的形神运转之道得自道门阴阳八派,也就是所谓的八种道身,他在定中参悟,最先成就的是火身,这倒不是他自己的缘故,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有火灵神树中的火之神在身,所以在火之神的帮助下自然而然成就了火身。之后又参悟了风身,所以他在定中刚起感觉道建木林之中出事的的时候,用的就是风身,化身为风,飞天而至。当然陆正也分别成就了其他六种道身境界,只不过只是初入,还远远不明其中的奥妙,使用十分不熟悉而已。
除了这两种本领,此外便是炼器之道了。白衣人师父曾经对陆正提过一个词,叫做众生之身,这是御龙诀对知身境所最终真正成就提出的境界,而在知心境所最终成就的则是众生之心。这两种提法,都是陆正在其他的阴阳八派的法诀之中所没有提及的,不仅如此,包括阴阳八派法诀之中所涉及的一切佛门或者其他世家的法诀之中,也都没有提到这两个词,这是御龙诀修行所独有的境界。
白衣人师父在定中告诉陆正,当初圣宗传下御龙诀的时候,为什么定下知身、知心、知道、知命、知天的种种名称?所谓有名即有义,不同的名词代表背后的道理不同。御龙诀称知身境,并不说要知己身,或者知人身,那么只要是有身,就需要去知,随所遇见取知。成就此后步步修行,层层境界精进突破之基础。
所谓知身之道,知他人之身前需先知我身,知我身之后方可知他人之身,乃至由此而知生灵万物之身。炼器之道,也是如此,需先知物,然后能够炼化成器!而陆正所用的炼器之法,也是与其他的修行门派所不同,乃是白衣人师父所传的心炼之法!(未完待续……)
………………………………
第五十三章 我与万物同
修行人法器妙用无方,可以施展许多修行人只是凭借身心形神无法施展而出的法术,不仅可以辅助修行人之修行,而且在斗法防身方面有着巨大的用处。修行人所谓的法器,有时候很难说是一种物,因为有些时候,修行人的法器极有可能是一缕云或者一缕风,难以捉摸,很难界定到底是一种法术还是一件法器。
以道门第一神器,天宗的天镜而言,相比人间一面普通的镜子,天镜自然也具备镜鉴照物之用,但是与凡人镜子局限不同,天镜妙用展开,可以照见万物,其中具体大小,并不是由天镜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修行人的境界所决定。至于其他的照出妖物的原身只能,移转变化之功用、照定神魂之变等等,更是修行人在不断炼化天镜的时候,所赋予的妙用。如此妙用跌增,随所用而不同的法器,修行人一般称为神器。
相比一物一用的普通法器,神器是不可多得,也不可多见之物,因为其能够炼成神器的材料殊为难得之外,本身炼器之时也极容易出现意外,对修行人也是一大考验。许多神器炼成,甚至造成种种天象之异常,对修行人不亚于一场劫数。所以那种种玄妙的神器宝物,平时修行人难得一见。当然也就是陆正这种特殊的经历,不管是天镜、还是赶山鞭,等等道门法器,包括山神的匹练惊鸿,乃至尘凝榭的月镜,他几乎都看了个遍。要是换了一个普通的修行弟子,又哪里能见过那么多的神器。
其实身心成就,形神相合之境,修行人的肉身本身就是一件最佳的法器,其实修行知之道也是炼器之道。修行人炼器,往往先需要感应其物性,以法力凝炼,然后再进一步的炼化之中随身心所感悟而赋予器物种种的妙用。
比如建木一族的长老所使用的拐杖,也算得上是一件法器,但是使用起来十分单一。只能以法力激发出道道拐杖形状的光影。被这光影击中跟被拐杖击中毫无分别。这便是本身建木物性之用,法力激发出了建木本身之坚固柔韧的物性之用。倘若法力高超,最多也只能是做到同时激发多条光影,或者挥舞光影成盾。无法施展其他的妙用。这是因为法器材料本身不具备其他之用的缘故。
一般宗门的法诀之中多有记载炼器之法。炼器之法也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其中最差的炼器之法需要借助炉鼎,熔炼种种法器材料,使之粗具模胚。然后再施以种种锻造之法,使之成形,最终成器。这好比就是人间的铁匠木工一般,所炼成的法器也就可想而知了。这种情况一般是出于一些小宗门,或者是小世家,因为修行不足包括所得的材料也并非上乘,只好行此无奈之举。
对于大宗门之中具备大神通法力的高人,那炼器就不是这样粗糙的,所用的炼器之火也不是普通的鼎炉之火,乃是以本身法力或者以法力所化之火,最先是对所需要炼器的材料进行初步的炼化提纯,去除种种杂质,激发其中的种种物性。这一点就好像修行人需要元神化显一般,修行人一般叫这一步作唤物。意思是激发天材地宝的物性,好像就是唤醒沉睡之中的婴儿一样。
只不过这种唤醒的方法可不是吟唱什么儿歌,往往都是以法力之火将之完全熔炼。修行人的法力之火也称为真火之力,当然也有观天地之间的种种异火顿悟,或者干脆直接炼化异火于形神之中的火,那可是十分凶猛霸道的。否则的话也无法剔除杂质,激发物性。
所有的手段之中,提纯物性当然是以真火为最,但是说到唤醒和激发物性却未必了。最合适的则是雷宗的御雷诀之中的雷法。雷宗本身的镇宗神器的名字就叫唤物杵,这个名字来源于天地之间惊雷一发,万物复苏之意,从中可想而知其对于唤醒物性有多么适合。
所以当然炼化物性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天雷真火本存,交错用之,达到提纯和激发两重目的。但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修行人哪怕不是火宗的修士,多少或者都能驾驭一些真火,那是从本身定境之中所发的心火,也是天生肉身之中寄存于心中的心火。但是对于雷宗的雷法却不同了,只要不是雷宗弟子,普通修行人是绝对不敢轻易尝试雷法的,甚至在打坐入定,修行感悟之时,需要寻找静谧之处,目的首先就是为了避开以天雷为首的日月风雷的滋扰。
除真火和天雷之外,修行人本身的法力对物性也有提纯和激发之用,比如风宗的风击穿隙之术,以及无极宗的水润冰化之功,虽然没有那么直接有效,但是却别有一种特殊之妙,对于某些特别的天材地宝,还真的需要这些特殊的炼化材料的办法。
这提纯炼化物性这一步,当然是要建立在清晰感应万物的基础之上,最重要的是一份火候。火候过了,不仅难以用来炼器,而且是白白浪费了好材料,火候不足,所成之器有些妙用就施展不出。到底怎么样才算是恰到好处,这可不仅仅是一种经验积累的问题,更有一层是一种天分。所以修行界有一些修行人虽然修行无法到最终的解脱,但是对于炼器却十分在行,能够及人所不及,成就一代宗师,留下种种神妙不可言的法器。
如今的修行界之中,除去道门佛门原本的传承之器之外,修行界之中公认的一代炼器大师是道门地宗长老任道直前辈,据说他原本修为可以更高,只是尤其喜欢炼器之道并且可以说是沉溺其中,动不动便离开宗门在修行界和人间的各处走动,收集天材地宝。导致修为停滞不前,但炼成无数的法器。
但奇怪的是,任道直前辈所炼成之器虽多,但是流传下来的却是没有多少,因为只要他有一个十分让人心痛的习惯。只要他炼成一件更好的法器,就会将之前的法器毁掉,就连留给宗门其他的弟子都不肯,而在他炼成更好的法器之前,是绝不会轻易动手炼制什么法器的,谁的面子也不会给。但他辈分极高。还在地宗掌门含弘光之上。乃是他的师伯,脾气固执,所以无人能够管他。而且据说他还是地宗之内最为熟悉神器地衡之人,上一次山神大闹四相境。折断柱峰。捣毁地气。还是渊无咎请动了任道直前辈来亲自使用地衡来恢复四相境的地气!
一件法器之中蕴含何种妙用,当然离不开法器本身的物性。炼器之道博大精深,除了以物成器之道外。每多加一种材料,产生的变化就有着极大的不同,此外还有器与器之间的合器之道等等等等,不可穷究!
不同的材料之间能够产生怎样的变化,都不是可以前知的。便需要修行人加以探索,需要付出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修行境界的超脱虽然不无帮助,但是过于沉浸其中,反而也有了不好的影响。当然这只是对于成就解脱而言,若是目的本身就在于炼器,自然另当别论。这一点倒是跟炼丹之道出奇的相似,有炼器成痴的,自然也有炼丹成迷的。修行之中的宗门师尊在教导弟子的时候,往往都会告诫弟子,勿执一偏而废解脱之机缘。
但对于陆正来说恰恰相反,他就是悟得多而行的少,炼器之道正合适他去锤炼一身的法力以及法术变化。而他所用的炼器之道有所不同,并不是普通的天雷或者真火的凝炼之道,而是以七情心感物,使物自然而解,达到提纯和唤醒之效,这便是白衣人师父所教的心炼之法的基础!
换言之,陆正的凝炼物性之法,是与物感通为一,让材料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然后与之同受七情,如同炼化自己的形神一样去炼化材料。这种方法自然和其他的凝炼之道有着极大的不同。无论是真火还是雷法,在炼化天材地宝的时候,总会或多或少对物性有所冲击和改变,甚至伤及物性,虽然对成器并没有什么妨碍,但是却不如陆正这种办法是毫无任何触动,所达到的效果来的自然和玄妙。
此时,在兰瑶的注视下,那块寒魄在陆正手心之上转动不休,渐渐有光彩折射而出,那寒魄慢慢变得越来越晶莹剔透。看得久了,光彩在脸上闪过,兰瑶忽然不自觉的微微一笑,心里莫名流出了快乐之感。她并没有在意,一心好奇地盯着那精美绝伦的寒魄。但是看着看着,她忽然又觉得心里涌出一阵悲伤,紧接着又有一股怒意升腾而起,兰瑶一愣,有些迷迷糊糊地伸手就向那块寒魄抓去。
陆正察觉其变,回头冲她沉声一喝,震动她的元神。兰瑶顿时清醒了过来,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行为,顿时羞红了脸,急得冲陆正道:“你,你用法术捉弄我!”
陆正呵呵一笑,心道:“你若是没有艳羡好奇之心,也不至于被七情所感,不过看在建木之精似乎只是四情之身,只有喜怒悲恐。”但是口中却道:“这是我在炼器,你自己上来滚看受到了影响,又来怪我!站远一些,不要太过投入看着,否则会受到影响的。”
兰瑶道:“你说这是寒魄,那究竟是什么,你到底要做什么法器?”
陆正笑着问道:“怎么?你想学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可得做我的弟子才行啊!”
兰瑶当即呸了一声道:“你做梦,要是我做了你的弟子,岂不是要被你整天欺负。”
陆正摇摇头道:“只有整天欺负别人的人,才总是担心其他人欺负自己。”
兰瑶哼地一声,陆止一说的可是事实,他可不就是整天其他其他的建木之精嘛,一时无言以对。陆正也没有继续取笑,而是专心凝神注意自己手中的寒魄,此时寒魄已经被凝炼的差不多了,其中杂质尽除,原本散逸的寒气此时一点儿也不再外泄,被一股法力包裹完全收拢在了寒魄之中。而寒魄本身也已经变化了模样,再不是原来那种不规则的样子,而是变成了圆圆的一块。(未完待续……)
………………………………
第五十四章 三火衍七相
陆正的心炼之法以七情炼化寒魄,所谓的七情当然不是凡人所谓的七种情绪,其实是三火衍七相。所谓三火,一为身中火,二为心中火,三为天之火,身中火发于其身,心中火便是其正定之念,而天之火则是来自于火灵神树的火之神。三火齐聚,衍于七情之中,所以其实应该说是七情之火。此火有染化之功,所以才会激荡一边全神贯注看着寒魄变化的兰瑶产生七情之变,不过她并非七情之身,对于其中一些变化并无所受。
一般修行人当然也能修成三火,但是三火衍成七相却是未必了。在道门修行之中,当三火出现,往往是修习静功,以涵养三火,使之得到滋养而不用,称为含光固济之法。佛门之中也是如此,虽无三火之名,但是静定之功则是相同的。这一点就看出御龙诀和其他修行的不同之处了,三火衍为七相,发用而不散,无偏无僻,无得无失。
这块寒魄本是陆正在习练白衣人师父所传授的感应物性之道的时候,偶然在溪流之中所得。天地有宝,散落天地之间,蛮荒之中有造化之奇,修行人随机缘而得。这块寒魄就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天材地宝,物性精凝,可以作为炼制神器的材料。当时白衣人师父就说假如陆正学过御山诀,就可以将之炼化成器,十分适合用来炼制山宗法器。
七情炼化只是第一步,完成了物性凝炼和激发的过程。寒魄从方圆不整的状态变成了一块可以放在掌心的一个圆块,不薄不厚,晶莹润泽,内种仿佛还有七色彩光不时山洞,显得精美异常。对于炼器来说,这当然还没有完成,只不过是寒魄本身物性被完全的唤醒和激发,但是陆正尚未赋予其真正的妙用,炼器之道接下去的一部是最为重要的,就是赋予法器真正的灵性和玄妙变化。这不仅仅需要炼器者本身对于所炼制的材料的认识之精准。更是神念达到一定程度的修为。更够赋予法器炼器者本身法力之中所具备的的种种玄妙。
一件法器之妙用除了来自于法器本身的物性,更重要的是炼器者如何去炼制,其中的过程也是一种人和物相互协调的过程。法器妙用不可能脱离物性,但是其物性如何与修行人的神念法力融合。承载神念法力所赋予的变化。其中便是火候和经验的问题。这情形有点像是修行界之中师父调教弟子。弟子本身适合修行哪一种法诀,这是先天的资质,但是其问题如何。成就如何,还是与师父的指教和点化有着莫大的关系。
陆正在炼制这块寒魄的时候,旁观的除了兰瑶和远处不敢轻易靠近的其他建木之精之外,还有就是在玉佩之中的白衣人了。相比兰瑶之惊奇,白衣人可是不遑多让,而且可能比兰瑶更为赞叹。
兰瑶所惊所奇是整个炼器过程之中的变化之异相,而白衣人的赞叹则是来源于对陆正炼器过程之中对于七情火的精微掌控,拿捏火候简直是不亚于任何一位炼器的大宗师,只怕是地宗长老任道直来炼制这块寒魄,恐怕在初期的唤醒激发物性,也只能到达这个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