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主宰漫威-第5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二七一章 军事调整
嬴翌的统治构架,是基于人道方案形成的体系,看似与前朝区别不大,但本质上,相距甚远。
历来作为帝王,第一要懂得帝王术,也就是把持权柄的能力。在令国家有序的存在的前提下,握住权柄,而不至于权力失控。这样的帝王,才是成功的帝王。
因此历代帝王除了不理朝政的昏庸之辈,余者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与朝臣的权力平衡和争夺之上。
站在文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是一种浪费。帝王、大臣的大部分精力都被牵扯在权柄争夺之中,剩下的,才能用来推进文明发展。
而基于人道方案形成的统治构架,则可以有效的避免精力的浪费。因为很多事,能够直接在人道榜上一目了然的体现出来,而不必嬴翌绞尽脑汁去猜,去与臣子暗斗。通过人道榜的钳制,将所有在册上榜的官员,从实际层面掌握在手中,随时可以拔擢、贬谪。
他可以将权力完全下放,却不用担心被人架空。他可以做甩手掌柜,而整个国家的一切,都逃不脱他的眼睛。
对于嬴翌而言,在政务方面,可以极大的放权。相对的,在军事上,则会专注更多精力。
军队是一切的保障。虽说同样有人道榜为限制,但嬴翌对军队的把控,他认为,必须要更强。
将一应政务甩手给郑允芝等人,翌日,嬴翌便下诏召集军中大将觐见。
除开南线战场上周力和张石两个校尉,位于北方的军队,部将级以上的军官,皆受诏而来。
包括山海关的白广恩、广宁前屯卫的马科、登莱水师刘德义。
在嬴翌入京之前,关宁一线的战事,就已告落。王轶胜当初押解四万颗人头至山海关,便与林部将合兵一处,挥兵出关与图尔格战了一场。
不一个时辰大败图尔格,致其狼狈撤退。
随后便于山海关外筑京观,以慑东虏。
图尔格见京观,那京观之上一根长杆吊着干草一样的阿巴泰,那如山一般的人头,让人毛骨悚然,一瞬间打掉了图尔格所有的勇气,将败而不甘的图尔格吓走。
随后王轶胜与林部将直接归队,随嬴翌一道入京。而山海关、前屯卫,则暂时交由白广恩、马科驻守。
有那四万颗人头,东虏至少在没有完全了解关内的情况变化之前,绝对不敢动弹。
东虏看似强横,实则极弱。人口不过百万之数,精兵不过十万而已。阿巴泰一战折了两万精兵,占了满鞑子所有精兵的五分之一,这是伤筋动骨的祸患。
以黄台吉、多尔衮等人的狡诈谨慎,决然是不敢再贸然出兵的。
何况就算黄台吉倾国之力立马来攻,嬴翌又何惧之?
若他敢来,顺手灭了就是,也不必等稳定一切局面之后了。
又一日,诸部将领皆至。嬴翌于乾清宫设宴,宴后商讨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及新朝的军事构架问题。
就新的军事构架,嬴翌心中早有腹案。
设垂天阁,阁下两司,一为军法司,一为后勤司。嬴翌亲自指派阁臣一位,直接向嬴翌负责。
于垂天阁外设军机府,设天下兵马都督横陆大将军一位、平海伏波大将军一位,其下各有前后左右四将军四位,共十位大将。议论军机,商讨战略。府下有参赞司、军情司、装备司等各有司。
这是军队在中央的统御机构。
在地方,设战区。战区的具体划分,根据具体情况构架。暂时设辽东战区、江南战区、关中战区、西北战区四大陆地战区及山东海军战区,共五大战区。日后根据实际变化或增或减。
战区以集团军为单位,首脑为都督。集团军下设军级,军级之下是校尉。
如此一来,从下往上,自一个兵卒开始,小旗官更名为十长,总旗更名为伯长,百户官更名为军侯,以上营将、部将、校尉,至将军、都督,这便是地方战区的层级划分。
在地方战区上,由垂天阁直接指派后勤官和军法官。对军队的钳制权,全部掌握在垂天阁,亦即嬴翌自己手中。军机府则避免沾染后勤和军法两项,只管作战。
“新的军事构架,便是如此。”
嬴翌神情威严,声音沉厚,道:“在这个基础上,陆军只需要丰满即可。而海军则百废待兴。我意调拨一位校尉主持海军建设,四校尉谁愿意担当?”
他目光扫过朱炳琨、郑五、郑九和钱岳。
朱炳琨面露难色,道:“君上,末将一个旱鸭子,怕是不顶事。”
郑九也道:“末将亦然。”
钱岳有些意动,但最终没有说出口。最后是郑五站出来:“君上,末将愿当此任!”
嬴翌见之很是满意,笑道:“好。你愿意担当,本王很高兴。海军的建设,几乎没有根基。除了登莱水师,你没有帮手。一切从头开始,谨之慎之。”
然后对登莱水师部将刘德义道:“海军的重要性,并不亚于陆军。你是水师老人,帮助郑校尉建立海军,你职责重大。”
刘德义满脸兴奋,站起来捶胸顿首道:“请君上放心,末将丝毫不敢怠慢。”然后对郑五抱拳道:“拜见校尉!”
郑五微微一笑:“你我同心协力,共建海军。”
嬴翌高兴的笑了,道:“如此最好。”
随后便道:“在此之外,于京师设禁卫军。人数也要扩充至两万,由王轶胜统领。”
王轶胜起身捶胸:“喏!”
嬴翌摆手让他坐下:“眼下北方虽定,但天下泰半乱象不绝。我意扩军十万,在一月之内完成。此间事我已下诏兵部,很快就会动作。”
又道:“新设四大陆地战区,朱炳琨,你暂代辽东都督。以你本部兵马为核心,构建辽东战线。”
“喏!”朱炳琨长出一口气,与钱岳起身,狠狠的捶了下胸口。
“江南战区我意交给周力。”嬴翌道:“西北战区则由郑九都领。”
“喏!”郑九起身,粗犷的脸上咧嘴直笑。
嬴翌道:“当前西北战区的主要责任,是收复宣大,建立针对草原鞑靼的战线。宣府唐通已死,宣府军已殁,便不必多说。大同则恐有些反复。大同姜瓖是个土皇帝,只看他是否来京献降。如若不然,挥兵攻灭即可。”
最后道:“至于关中战区,我意张石代都督。不过暂时可以按捺下来,并不急切。”
………………………………
二七二章 调动
新征十万大军,这是嬴翌经过深思熟虑的。北伐前夕,他麾下军队扩充至六个校尉,计七万两千人,加上亲卫部,正兵总数七万五。
七万五千大军,于河南一地而言,显得多了。但如今局面铺开,统御的区域急速扩张,军队数量的需求由此暴增。
五大战区,按照嬴翌的计划,每个战区暂时设两个军级,合为一个集团军。一个军级单位之下,为两个校尉,也就是两万四千人。这样一个战区集团军的人数,就是四万八千人。
暂不说海军,单四大陆地战区,就要十九万两千人。十万人的征兵计划,实际上还差了不少。
好在本来有许多俘虏,加之作战过程中还会继续俘获,可以甄选出一部分合格的,大抵算来,应该够了。
至于海军建设,先以一个校尉的兵力为基准。也就是一万两千人。不过即便如此,也显得困难。海军不只是要人数,还要相应的装备,尤其是战船,这一点才是最大的障碍。
“江南有长江天堑,本王要混一寰宇,海军必不可少。”嬴翌道:“本王取代前朝,前朝一应遗产接收已在有序进行当中。造船厂划归墨部,海军先行征兵事,待朝政理顺妥当,与墨部沟通,定造战船。”
墨部在嬴翌的心目中,地位极高。在嬴翌而言,元炁方案实践的重任,落在墨部头上。本来军备的研发、制造,按理应该归属于兵部,或者归属于垂天阁后勤司甚至军机府装备司,但出于对元炁方案的重视,被嬴翌划归到了墨部。
“如今百事初起,一切都才起个头,需要很多的时间才能厘清。各部将领只管做好自己的事,其他的你们不必考虑。”
又道:“征兵事大,然于征兵同时,对河北大地的清洗,也不能丝毫落下。北伐灭明神速,但沿途遗留下的小患不在少数。各县府之间,土皇帝、山贼匪徒,都是清剿的对象,县兵、民团都是收编的目标。我给军队半年时间,半年后我要看到河北大地玉宇澄清。”
“此事军机府与牧政院、御法院协调跟进,不能脱节。军队清剿到哪里,地方执政执法机构便铺开到哪里。”
军机府有十位大将名额,而如今只六位而已。也就是嬴翌麾下的六个校尉,与牧政院、御法院一样,暂代职权。军机府以朱炳琨代天下兵马都督横陆大将军,郑五代平海伏波大将军,余者四位皆代陆军下四方将军,海军一个也无。
当然,俱是暂代。虽说按照新朝的情况,扶正他们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嬴翌混一寰宇至少还要两三年的时间,这段时间里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也许有更强更有能力的后来居上也说不定。
而一干将领的实职,在灭明之后,也各有升迁。六位校尉皆升任将军,其下部将按照军功各有拔擢,或升实职,或升爵位,不一而足。
实职的拔擢,是在扩军十万的基础上进行的。四大陆军战区,十六个校尉部,也就是有十六人自部将升为校尉,并担负构架该校尉部的职责。
军队的基础建设,比如征兵,是由兵部负责。而兵部在征兵并进行初训之后,如何编制、配给,就是各校尉实职军官的责任了。
对军队的调整,不单单在于军队本身的构架。一应许多调整,比如要从军队里调拨一批人手至兵部。对军队的初训,文官是玩不转的,必须要军人。
关于军队的整合,相关各项事宜,无论是整体构架的调整、人员的调拨、装备方面的需求、粮草物资的需求,都需要进行详细的商讨。
而且不只是军队本身的事,与牧政院也同样需要沟通。
尤其比如后勤司郑怀、墨部蒋锡这样重要的人物还在河南,许多事都有所耽搁。
好在具体的执行方案形成定例,日后只管照着方案去做。
随着军事调整的进行,这几天京师的军队,除钱岳校尉部留驻京师,王轶胜亲卫部驻守紫禁,余者数万大军皆已开始频频调动。
嬴翌北伐,调集了四个校尉部四万八千军队,加上他的亲卫部三千人,总数达到五万一千人。战争的过程中,伤亡不可避免,虽然不大,但零零总总加起来,各部伤亡人数有三千之数。
伤者占大半,有两千余人,战死的不过数百。
这两千余伤者,大多轻伤。养好伤之后,本可以留在军中。但御法院和牧政院相关部门有司人手奇缺,只好先从他们开始调拨。
一部分调拨分配到兵部,一部分调拨分配到执法部。
在伤兵之外,再调拨三千人至兵部和执法部,使得军队人数下降到四万五千人。当然,四校尉、十六部将的编制,还是完整的。只是抽掉,并非直接砍下一个两个部将级编制。
在人员配给调拨的过程中,对前朝俘虏的整编,也已完成。数万前朝俘虏被甄选出九千合格者,填充入各部军中,又使得各部人数重新丰满,并超越至五万四千人。
再以新擢升的十六个校尉中尚无编制的十二个校尉为单位,划拨出低级军官三千,作为扩军十万的种子框架,准备新增十二个校尉的编制工作。
如此一来,正兵仍复归五万一千人。
在这个基础上,钱岳将军麾下原属校尉部一万两千人留驻京师,接管防务。王轶胜亲卫部御守紫禁城。余下三个满编的校尉部、三万六千人,根据军事任务的配给,兵分三路。
朱炳琨将军原属所部即刻调往山海关,建立对东虏的战线。郑九将军原属所部往宣大一线进兵,着手收复宣大,并建立对草原鞑靼的战线。
最后原属郑五所部的满编校尉,因郑五担负建立海军之责,由林江生统御。林江生,是新擢升的十六校尉之一。
林江生校尉部一万两千人,则着手清洗河北之责。配合牧政院展开对各地土皇帝、匪徒的剿灭和对各地民团、县兵的整编工作。
【》㈢㈢】‘小《‘说‘网 м。33x/ó—M手机端《阅读ろろ小《說
………………………………
二七三章 反应
朱由检下诏退位宣布明灭,嬴翌平定河北击灭东虏入寇,端居紫禁进位夏王,此间犹如惊雷,震动天下。
然而震动归震动,无论是辽东的满子鞑虏,还是应天的前朝旧臣,此时却都哑然无声。
非是不愿发声。于江南的前朝旧臣,此时是无力发声。除了在舆论方面借助读书人的口舌大肆抨击嬴翌为逆国乱臣,放放嘴炮之外,其余一概皆无作为。
不是不想有作为,而是已经没有能力。前朝明廷在江南已经没有多少军事力量——周力围困凤阳,凤阳总督马士英、监军卢九德屁滚尿流的召集四方大军救援,如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等各路总兵,乃至于漕运总督史可法,几万几万的大军前来解围,却皆被周力硬吃在凤阳城下。
这等震动,令应天的前朝旧臣心惊胆战!
周力只一个校尉部一万两千人,却在不到一月的时间力,在凤阳城下连吃了近十万明廷大军。这等以多胜少,全然没有半点计策阴谋,皆是实打实硬碰硬。这样的强军,怎能不让人心惊?!
原本南京五军都督府还打算调遣南京仅剩的兵马攻打周力,在诸部总兵战败之后,就再也不敢提了。
南京那点老爷兵毫无战斗力,而崇祯帝退位宣布明灭,无论从法理上还是实际上,南京的旧臣都是无力的。
他们不但没有力气去进攻周力,反倒要战战兢兢的防备周力南下。
因此无论北边传来怎样惊天动地的声音,他们都没有丝毫动静。就好似缩头乌龟或者鸵鸟,最多嘴巴里放几声炮就完了。
较之于南京旧臣的无力,满鞑东虏则痛彻心扉。
阿巴泰战死,两万精兵两万包衣被全数斩下人头筑京观,图尔格大败亏输,对东虏而言,这不但是一种蔑视,更是在东虏心口上狠狠的捅了两刀。
本就身体不好的黄台吉直接歇菜,没死,但离死不远。几口老血喷出来,昏迷了半个月才勉强醒过来。
鞑子为何要死命的宣传所谓的满万不可敌?不是因为鞑子真的有那么厉害,而是因为鞑子人少。万人级数的编制,对鞑子而言,譬如人的两条手臂那样重要。
本来兴冲冲的杀进去,只等着满载而归,但四五万颗人头,两座如山一样的京观,直接砍断了鞑子的两条臂膀,令他们痛入骨髓。
四次入关,四次满载而归。第五次直接懵了。盛京城里,是家家哭泣,户户戴孝。
自东虏崛起,这么多年,从来没吃过这样的亏。历年与明廷大战,总数加起来,也没死过这么多人。
更让鞑子心惊胆战的,他们甚至不知道关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不知道敌人到底是谁!
直到崇祯帝下旨退位,宣布明灭,嬴翌进位夏王,高居紫禁的消息四处传开之后,东虏才知道,原来他们的敌人,是嬴翌。
想想可笑,当初黄台吉还曾派人去联络嬴翌,打算以之为助力,推翻明廷,从而捡便宜。
然而掉过头来,这位本来不被黄台吉放在眼里的‘南朝流贼’,反手就给了他一刀,杀的他魂飞魄散。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黄台吉,还是多尔衮,都不敢贸然提出复仇。
因为他们还不知道这位夏王到底是怎样的人,不知道他的军队到底有多强,不知道阿巴泰到底是怎么被歼灭的。
未知令人恐惧。
盛京,满清皇宫。
黄台吉一脸蜡黄的卧在龙椅上,一身裹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堂下,满八旗重要人物皆列座。
气氛沉凝。
多尔衮、豪格、阿济格、代善、多铎、济尔哈朗等皆在。
良久,黄台吉虚弱道:“这个嬴翌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豪格道:“管他什么狗屁,阿玛,我请求你发兵,我愿意亲自率兵,去砍下他人头!”
多尔衮眼中闪过一抹不屑,脸上正色道:“不可。皇兄,阿巴泰久经战阵,他经历了什么竟被全歼?如今无人知道。我们不知道嬴翌什么样的人,他的军队有多强,人数有多少。贸然进攻,恐怕。。。”
满清不知就里,一则阿巴泰全灭,二则那位逃走的萨满并未归来,不知道藏哪儿去了,或者耽搁了。若是让黄台吉等人知晓战争的具体过程,恐怕更加惧惮
多铎也道:“是啊皇兄。我们只有十万精兵,阿巴泰一战折了两万,不得不慎重啊。”
在这个时期,满鞑本身只有三百一十一个牛录。黄台吉和他的长子豪格拥有一百一十七个牛录,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三兄弟有九十八个牛录,代善和济尔哈朗有九十六个牛录。
一个牛录三百人,总数还差些才到十万。
当然,阿巴泰一战折损的满鞑精兵只有一万,余下一万是蒙八旗的。但是图尔格在山海关外大败一场,他那一万精兵可都是满鞑。这一万折了近八千,逃回去不过两千。
也就是说,单单满八旗,在这一战之中,就折损了近两万人。占整个满八旗精兵的五分之一。
这样的惨重损失,也就是豪格这等粗莽之辈只会想着复仇,余下几个都不会不顾及。
黄台吉看着豪格,眼中闪过一抹惋惜,看了眼多尔衮,则闪过一抹厌恶。
便淡淡道:“睿亲王言之有理。”他摆手止住还要争辩的豪格,道:“当务之急,是要摸清此人的底细。晋商那边多做联系,让他们去探探底。”
多尔衮等人皆称是。
黄台吉又道:“此外,吴三桂处,须得谨防反复。让祖大寿亲自去宁远劝降。如果能降伏吴三桂,这次也不算完败。”
这话倒是不错。
虽然折损了几万精兵,但若能降伏吴三桂,也可算是补益。
“再则。”
黄台吉喘了口气,咳嗽起来,面上露出不正常的潮红,好一会儿才道:“科尔沁那边,要稳一稳。他们也损失不少。”
这里面的意思,多尔衮等人听出来了。
蒙八旗虽然被降伏,但并非真的言听计从。人有趋利避害,若因此战动摇了蒙八旗的归属感,事情就会变得严重。
多尔衮等人也意识到这一点,连忙应是。
不单单如此,从黄台吉的这句话中,延伸出更多的意义。比如汉八旗,比如朝鲜,都需要针对性的做一些动作。免得这些人动摇反复,若到了那个地步,这大清就该分崩离析了。
………………………………
二七四章 宣府
嬴翌笃定了鞑子在阿巴泰全军覆没、图尔格大败亏输之后,不敢立刻发兵来攻的原因,就在这里。
满清不是大明,鞑子看似强盛,实则底蕴浅薄,经不起折腾。
明廷自野猪皮起兵辽东,至崇祯帝下旨退位宣布灭亡,期间折腾无数。无数次的大败,无数次的损兵折将,无数粮饷物资打水漂,加上天灾、流贼,数不尽的灾难加诸于其上,也坚持了半个世纪才疲惫不堪的倒下。
较之于明廷,满清跟个蹒跚学步的黄毛幼儿没什么区别。鞑子经得起这些波折?笑话!
鞑子表面的强盛,是建立在他们‘战无不胜’的基础之上的。明廷可以无数次的大败,鞑子却不能。一旦大败一场,就会动摇国基。
人口不过百万,精兵不过十万,哪里经得起折腾?一旦让蒙八旗、朝鲜、汉八旗这些外附者看到了他们的虚弱,他们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底蕴、体量,鞑子差了太多。
原本历史上,很多人不相信鞑子可以入主中原,蛇吞象只是传说。遍数历史,汉时的匈奴,唐时的突厥,哪一个不比满鞑子强盛?匈奴动不动几十万控弦精骑,突厥动不动几十万控弦精骑,鞑子算什么?最鼎盛的时候,也不过十万精兵而已。
而大明朝即便最虚弱的时候,其体量也超过了汉唐。不说其他,单说人口,就远迈汉唐。
汉朝最鼎盛不过六千万人口,唐朝差距不大,多也多不了多少。而明朝末期,人口一亿多!
以百万之族,吞并一亿多的庞然大物,这是几乎无法想象的。
但他们在原本历史上成功了。
这也是嬴翌感叹时无英雄,尽出些李闯这样的货色。不说朱洪武这等从草莽起势一统天下的人杰,赵匡胤这样的应该出几个吧?可是没有。
总觉得鞑子入主中原有一种侥幸——一亿多的人口基数,怎么就没跳出几个厉害的角色?
是天数?或者是明朝太成功,把人们都教化成了绵羊?
这里面的原因,不得而知。
但无论如何,嬴翌从另一个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