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主宰漫威-第5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道路交通方面,还没有完备。要完成这一规划,恐怕一两年之间,还不能完全办到。

    暂时而言,对草原的区处,主要集中在牧东和牧中南部。牧东,则是京畿地区以北,原科尔沁鞑靼人据有之地。其东临辽东,南临京畿,最是便利。

    其道路交通的问题,也与辽东挂钩,因此以之为重。

    牧中则暂时只涉其南部,亦即靠近宣大的草原部分。

    “朝鲜战事即将告落。”嬴翌笑道:“俘获的青壮,大部投入草原和辽东的基础建设当中。料来能大大加快这一进程。”

    朝鲜的战事没有可说的地方。以辽东战区朱炳琨的战斗力,区区朝鲜,何足道哉?

    当初东虏一个万人队,就能把朝鲜打的不要不要的。更遑论嬴翌的精兵?

    自月前以朝鲜出兵助东虏为由,辽东战区出兵大举进攻朝鲜,月余以来,捷报连连。朝鲜从法理上已经覆灭,其都城、王庭、宗室,早被朱炳琨扫灭。只剩下南端一角还有抵抗,正在进行最后的清理工作。

    朝鲜人口不算少,有上千万人。对于这上千万人的处置,嬴翌显得极狠辣。在嬴翌的计划里,朝鲜十四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子,至少一半人要沦为奴隶,为嬴翌无偿贡献他们的劳动力。

    剩下的人口,除留五十万在半岛上,其他要全数迁徙,或置辽东,或置云贵。

    实在也是因为百废待兴,一应计划,所需人力物力太过巨大。只能动用这样的手段,否则难以为继。

    对此,不少臣子有所抵触,认为太过残酷。但嬴翌一力推行,倒也无人反对。

    如今朝鲜战俘,已有近五十万被押送到京畿,奴工营正在配给当中。随后还有源源不断的奴隶被押送过来,是时一应基础建设,都可以从容展开。

    “漠南草原之事,便则如此,无可争议。”嬴翌道:“倒是云贵地区,在战后的处置,恐怕要为难一些。”

    他道:“南越、南洋之地,我所欲也。只是暂时而言,没有更多的精力去顾及。但却须得为此做好准备。因此云贵边界,便要开发出来。徙朝鲜之民数百万至云贵边界还不保险,任何一个我所统治之处,汉人无论人数还是实力,都必须要占优势。因此于云贵,也必须要迁移数百万百姓过去。与迁徙辽东一样,方案由牧政院先拿出章程。”

    对于嬴翌的雄心,作为跟随一起一步步走来的老人,郑允芝等都深有知之。南越、南洋的字眼,近段时间从嬴翌口中不止说了十次。可见嬴翌之心之坚。

    大夏立国之后,等到恢复元炁,必定会第一个对南洋和南越动兵。他们深深的知道,嬴翌对南洋的重视,甚至超过了藏地和疆地。至少暂时是这样的。

    对海军的重视和徙民屯边,对此都表露无疑。

    而涉及到的一应事务,给了牧政院巨大的压力。不过新旧交替之时,一切都在重塑当中,办起来倒也不是很难。只是工作量太大,一时半会不能完成。

    十月,天气已显寒意。

    而此时,江南已定。

    在出兵之前,牧政院和御法院就已做好了完善的准备。随着军队的横扫,政务、法务官员跟进就位,迅速完成实际统治。

    当然,江南广大,要真正将整个南方的统治机构搭建起来,并官员全数就位,至少要等到明年入夏。

    不过精华地区,比如应天和江东地区,都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这一进程。其他的地方,可以放慢一些。

    就在江南的新政、新法实施的时候,云贵川的战事,也拉开了序幕。实际上正如阎尔梅所料,随着江南的平定,川蜀再无抵抗之心。陈士奇也好,秦良玉也罢,都深知大势已去。

    在使者的说项之下,为避免战火波及百姓,陈士奇开关献降,从容接受了嬴翌的统治。

    不过陈士奇投降,不代表川蜀的势力阶级都投降。好在有大军压阵,到年关之前,将除开川南以外的川蜀地区的士绅蛀虫一应压服、扫平,随着新法、新政的实施,川蜀开始进入嬴翌时代。

    而大军开拔川南,着手对川南土司的清剿工作。

    开年前夕,西战区钱岳所部与西北战区郑九所部,配合发起对藏地和回地的军事征伐。

    到这个阶段,天下一统已是看得见的了。民间士绅、文武官员劝进的声音,也越来也响亮,大夏立国就在眼前。

    嬴翌很有耐心,劝进再响亮,他也不为所动。如今而言,夏王与夏帝,对他来说,实质上并无太大区别。当然,区别只在于名器。

    他说过,神州不混一,便不登极。如今云贵尚在攻略阶段,藏回亦未告落,疆地还孤悬在外。还有夷州台岛,也还未着手收复,千头万绪才刚刚开始,没有急着登基的必要。

    他更关注各地新法、新政和基础建设方方面面的问题,更关注即将开始的草原规划和徙民计划。

    当然,在政务之外,军事方面的重视,也不差分毫。

    江南既定,随后的军事方面的收尾工作,自然是江南战区周力的。而海军在战后,进入整编程序——俘获的福建水师和洞庭水师,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海军此前只一个战区四万八千人,但这远远不够。攻略南洋,还要御守漫长的海防线,都需要更多的兵力。何况立国之前要完全收复夷州台岛。

    必须要加强海军的力量——整编、扩军。同时,新式战船的研究制造,也已纳入元炁殿的程序当中。并且还要在东南沿海建立第二个造船工业区。

    。m。


………………………………

三四八章 元炁律

    手握着元炁方案这等铸造文明的大杀器,嬴翌又怎么敢忽视分毫?只是这等大杀器钻研起来颇为艰深,短时间很难得出成果,何况根基不足,从事这方面钻研的人实在太少。

    不过元炁殿的建立,总算搭建起一个框架,点燃了星星之火。有嬴翌引导,数十位修道士苦苦钻研,近两千大匠劳心劳力,终于渐渐有所成就。

    元炁方案建立在天地元炁的基础之上。可谓元炁是道,元符是法,元器为用。一环扣一环。

    元炁循环于宇宙之间,浩浩荡荡无有穷尽,有八方塔聚元炁以用,且暂时没有直接探索元炁本质奥妙的本领,自然先从元符入手。

    先学习元符,熟稔其铭刻、书写之法,然后结合现有的元符组合阵列与之实现的元器进行印证,从而达到明悟种种元符之中的蕴藏的道理的目的。

    五行元符每一行一千二百九十六道子符,每一道子符,都有其基础含义。学习子符的基础含义,根据现有的也就是在开启元炁方案时给予的八方塔、地稷仪和金元合金生产线元器所涉的元符组合,印证其中的规律,找到它,钻研它,然后根据规律,进行新的元符组合阵列的研究。

    为什么这几道子符组合起来的阵列,可以达到聚纳天地元炁的效果?规律在哪里?

    为什么这几道子符组合起来的阵列催动元炁可以改造作物的种子?规律在哪里?

    这些规律,便是潜藏在元炁方案之中,犹如嬴翌穿越到这个时代之前的那个时空的数学定律一样。

    从元炁殿建立以来,陆陆续续越来越多的修道士的加入,大半年时间的钻研,逐渐揭开面纱,露出一些本质的东西。

    便是易,是阴阳五行,先天八卦而已。

    说来简单,但若非切身的钻研体会,便是说出阴阳五行先天八卦的演变,那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唯有深入钻研,一一实验,直观的去观察元符组合阵列的变化,才能真正的了解阴阳五行先天八卦的道理。

    知道了其中的道理,摸到了其中的规律,接下来的事,就好办的多。新的元符组合阵列,就在这样的前提下,渐渐成型。

    当然,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新的元符组合阵列,都是最初的元符组合阵列的延伸和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元炁律》逐渐在嬴翌和诸多修道士的努力之下,诞生了。

    所谓《元炁律》,便是总结基础元符含义、阵列组合变化规律,及其对元炁产生的影响的基础定律。

    这是开天辟地的壮举,这是对以元炁为基础的文明的根本阐述,是一部最伟大的著作。

    有了它,元炁方案才有普及的性质。有了它,文明才有了根基,才有了前进的方向。

    当然,《元炁律》草创,远远不能达到阐述元符、阵列和元炁的所有根本道理的层次。只是皮毛,刚刚入手而已。但万事开头难,头开好了,路就了有。随着钻研的深入,更多的定律填充、休整,《元炁律》必定会越来越饱满,越来越厚重。

    如果说某种法门能让个人修成伟力,那么《元炁律》就是可以让一个文明修成伟力的法门。

    《元炁律》的诞生,给出了指引,元炁殿对元炁方案的钻研,便有了依据,钻研的速度随之暴增,成果随之诞生。

    第一个诞生的成果,便是丙型八方塔。甲型八方塔是最基础的元炁能源器,各个方面都是最平庸的。乙型八方塔在甲型八方塔的基础上,元炁的汇聚效率和输出效率得到进一步的增长。而丙型八方塔,则是在甲型和乙型八方塔的基础上,对其体积和效率进一步改进的产物。

    丙型八方塔较之于甲型和乙型八方塔,体积大大缩减,而其对元炁的汇聚和输出的效率,则处于甲型和乙型八方塔之间。

    八方塔的根本功用,在于汇聚元炁、储存元炁和输出元炁。而八方塔的功能,与体积成正比。在基础八方塔元符阵列组合的前提下,体积越大,效率越高。

    但甲乙两个型号的八方塔体积太大,只能作为固定的能源元器使用。而嬴翌的要求,是将其改进为可以移动的能源元器。

    因此在原有的元符组合阵列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诞生出了丑式能源元符组合阵列。

    所谓丑式能源元符组合阵列,是相较于最初的能源元符组合阵列而言,最初的被定名为子式组合。

    实际上元符组合阵列便是按照地支顺序命名。正如同八方塔的型号按照天干顺序命名一样。

    丙型八方塔亦可称之为丙型丑式八方塔。

    丙型八方塔的体积,缩小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其对元炁的汇聚、输出效率,也超过了甲型八方塔,正式被嬴翌定为第一种可移动的能源类元器。

    可移动能源元器的出现,推动诞生新的元符工业基础。在其诞生之后,嬴翌下令元炁殿暂时停止对元炁方案更深入的研究,转而研究其用。

    并且明确了两个计划。其一,大型陆路运输类元器的实现计划。其二,战船元器的实现计划。

    一个疆域广袤的国家的稳定统治基础,在于信息的及时性。当前而言,便是交通运输的及时性。无论是长距离的商业来往、百姓流动,远距离的物资调派、军事行动,都与之息息相关。

    古来征战,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往往要准备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这些时间,大部分花费在了物资调派和军队行军的过程中。无论是前期备战时从全国各地调集粮草物资,还是发兵之后沿途的运输和军队的行军速度,都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甚至大部分物资也是消耗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能够省略掉这个过程,好处不言而喻。

    因此大型的、高速高效的运输手段,就是当务之急。

    道路交通的基础建设嬴翌从来都没有放松过,那么运输类元器,就必须要应运而生。

    一旦大型运输元器进入量产,无论是全国各地的商业来往还是军队的及时调遣,乃至于当前极要紧的徙民政策,其难度都会得到大大的削减。

    至于战船元器计划,也是同样的道理。军事上,战船元器的诞生,可以极大的增长海军的战斗力,对嬴翌接下来的夷州台岛攻略和南洋军事计划,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民生方面,船只元器的诞生,可以极大的促进海贸繁荣,增强经济力量。

    当然,大型的船只元器,对于徙民政策,同样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比如从朝鲜迁徙数百万人至云贵,如果走海路,比走陆路更节省时间。

    。m。


………………………………

三四九章 徙民策

    “元炁殿拿出钻研的成果,元器工业区负责实现量产。”嬴翌道:“眼下京畿有王恭厂、河南有方城山,此二之者为辐射江北地区的元器工业核心。江南亦需筹建一处。”

    又道:“未来辽东、关中、西南,亦要有相应的元器工业区域。不过暂时放在后面,慢慢来。”

    他道:“按照元炁殿的进度,到五月间,大型的陆地运输元器制造方案和海船元器的制造方案都会成型。这段时间里,我要牧政院完成两种元器量产的准备工作。”

    郑允芝拜道:“敢问君上,江南元器工业区是否仍以官办为主?譬如王恭厂、方城山旧事?”

    嬴翌道:“这是自然。元炁方案实践的初步阶段,必须要掌握在我手中。江南元器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与良商合作,但工业区必须是官方的。等过了这个阶段,时机成熟了,才会将相应的技术和制造资格下放到民间。”

    郑允芝笑道:“君上英明。”

    然后道:“山东的造船厂设立在登州,一应基础建设已大致完工,当下正处于招募工人的阶段。江南造船厂应该与江南元器工业中心相合,按照牧政院的规划,元器工业区择地在松江府,江南造船厂设立在松江府下的金山县。”

    嬴翌颔首:“既已有所决断,那便按照相应的规划去实现。”

    “是。”郑允芝道。

    松江府,放在几百年后,实际上就是魔都片区。或者说魔都在松江府内。这个地方交通便利,又靠海,的确是工业区的不二选择。

    金山县就是松江府下靠海的一个县,将造船厂设立此处,与工业区距离近,正是合适。

    郑允芝又道:“至于大型的陆地运输元器,江南元器工业区还未建造,任何问题都可以在建造中解决。但王恭厂、方城山皆太过逼仄。京师本就人烟稠密,王恭厂无法继续扩展,方城山亦然,区区几个谷地,殊为狭窄。臣拟在京师东外通州及方城山外裕州两县建新区,以满足大型元器的制造需求。”

    “可。”

    嬴翌直接予以肯定。

    就算郑允芝不说,嬴翌也会提起。王恭厂和方城山虽然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地利问题是其规模扩大的主要限制。

    方城山是没有地利,而京师则因人口稠密。

    大型元器的制造必定要求有宽阔的工业区域。此二处设新区,势在必行。

    。。。

    江宁。前朝时为南京,如今嬴翌并未定其为陪都,自然不复南京之名。不过江宁繁华依旧,甚至比嬴翌横扫江南之前,更繁华几分。

    早前江南大环境虽看似宁靖,但因前朝旧臣的无力,及前朝遗留的许多问题,导致在地方上仍然有许多不平之处。

    比如山贼、水贼,地方豪强私自设立的关卡、前朝地方官府设立的关卡等等,都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毒瘤。

    随着周力大军南下横扫,山贼匪类一一诛灭,士绅豪强一一打灭、压服,牧政院跟进,官府机构设立,秩序迅速稳定,各地之间的交流变得畅通无阻。

    由此使得民间商业和百姓来往顺畅,而作为江南的中心,江宁自然越来越繁华。

    如今的江宁城,单单周边各地前来务工的百姓,就有数十万。随着第一季良种的耕作完成,百姓纷纷进入农闲期,而官府开始大规模招募青壮,配合奴工营整修道路交通、梳理运河、修建水利设施等等。

    整个江南都沸腾起来。百姓得利,商人亦不差。与之相关行业的商人们,从官府手中,也是赚的满盆满钵。

    有些机灵的商人甚至做起了劳务中介的勾当——他们不辞远近,几百上千里奔走,在各地招募百姓青壮,许以金钱。然后组织起来,送到需要的地方,与官府接洽,当起了工头。

    在这个过程中,也衍生出许多不法之事。比如官府明确规定了百姓工人们的基本薪俸,但这些工头商人却大肆压榨。甚至闹出人命。对此,自然是严惩,不吝惜刀枪。

    这也是一个推行新法的过程——百姓们不知道新法,于是懵懵懂懂就被人欺骗。而经过这样的教训,虽然残酷,但确实让许多人知道了新法,知道了如何去维护自己的利益。

    也不需与工头们闹,只需得到当地的御法司告一状,便万事大吉。

    自然的,有奸商,也会有刁民。有的人看到其中的利害,便以之威胁工头,反过来欺诈。自然,也要严惩。

    一个国家建立之初,必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随着官府经验的丰富,处理起来自然越来越顺利。

    秦五是应天府的百姓,昨天村长传达了一个官府的诏令,说是要徙民屯边。一开始,这个消息令全村哗然。江南多好啊,谁愿意迁徙到边疆去?那还是辽东呢!听说苦寒无比,当初还有鞑子肆虐呢。

    说什么辽东土地肥沃,呸,谁愿意去谁去。

    不过徙民政策可不止这个。这个政策,是伴随着土地政策一起发布的。按照牧政院的政令,大夏子民,神州人均有地二十亩。而如应天这样已经开发到一个相对极致程度的地区,土地是不够分的。

    这是大棒。

    接下来是甜枣。

    愿意迁徙的百姓,到了辽东之后,获地双倍,也就是人均四十亩。这是其一。其二,三年不税。其三,择其德行高望者,赐爵民士,享勋贵特权,限三百人。

    所谓民士,便是相对于军士而言。

    此前嬴翌手中的爵位分级,是军士、公士、伯爵、侯爵四个等级。是以军队为土壤建立的。如今得到完善,对于民间百姓,上面的三个爵位不变,设民士与军士齐平。

    虽然民士只是勋贵体系最低级的一层,但那也是勋贵啊!

    对于诸夏的百姓而言,勋贵那得多高大上?光耀门楣,光宗耀祖啊!

    这便是利诱,是甜枣。

    这样的消息,让百姓震惊,也让他们犹疑。秦五便是如此。因此一早起来,赶了三十里路,走了几个时辰,来到江宁,就是为了打听这消息准确不准确。

    秦五一家有五兄弟,上面高堂皆在,又未分家,一家有二三十口子人。而他家总共就十多亩土地,早在许多年前就不够用了,若非可以去工坊缫丝,决然是养不起了这么多人的。

    村长的消息,让他心动。但作为一个小民,他没有当机立断的气魄和决心。万一到了辽东,事情不是那个样子呢?到时候该怎么办?

    何况这些天经常听到百姓被商人欺骗的事。虽说村长不是商人,但未尝不令人犹疑。

    。m。


………………………………

三五零章 利益

    说来也是旧有的观念尚未得到彻底改变的缘故。

    诸夏历代皇权不下乡,到县一级而止。譬如前朝大明,乡间的秩序靠的是士绅豪强。百姓们直接面对的,是他们,而不是明廷的正式官员。到了明廷末期,朝廷的掌控力衰弱到了极点,这些人就成了真正的土皇帝,所谓欺上瞒下,以乡间的士绅豪强为最。

    中枢有什么政令颁布,到了乡间的士绅豪强这一级,被扭曲的最厉害。百姓一旦相信了他们,最后多半会吃亏。一次两次还不算,多次下来,便是再怎么愚鲁,百姓也会对乡绅们产生疑虑。

    如秦五这等,不在少数。他们把如今的村长仍然当作前朝的乡绅来看待,他们相信官府,但对村长这一级抱有疑虑。

    如今的官府不同以往,每一项新政、新法的实施,百姓到手的好处都是看得见的,于是逐渐建立起了官府的信用。秦五不辞数十里来到江宁,就是为了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印证村长传达的诏令,的确是官府下达的。

    进出江宁的人群熙熙攘攘,有成群结队的车马,亦有摩肩接踵的百姓。入城后,每隔一里便能看到一二个身着红衣的,那是御法司下最基层的执法者。

    街面上一旦发生什么事,有人生了矛盾,扰乱了秩序,就是他们负责第一时间解决。

    秦五知道这些人,知道遇到治安方面的麻烦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找他们。

    不过政令方面的问题,不归红衣执法管。秦五便直奔县衙而去。

    应天是一个府级治区,而江宁是应天的治所,是一个县,自然就有县衙。江宁亦是赣州这一新取代南直隶的州级的治所,因此这个地方有州牧衙门、府衙和县衙三重官府衙门。

    秦五也知道,作为江宁县人士,他要了解的问题,应该去县衙咨询。

    与秦五一样,到县衙咨询徙民政策的人络绎不绝。沿途多见三五个汉子聚在一堆,谈论这个事。

    因此还没到县衙,秦五便已了解的七七八八了。

    不过他并未转身就走,而仍然望县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