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主宰漫威-第5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艘艘大大小小的船只将金元合金桥板等一系列的重型大型的筑桥材料运过来,由那架巨大的元器的钳子搬上去。
当最后两根桥柱被按进河里,深深的镶入河底深处,最后的对接时间到了。
两岸不知多少百姓、商人、达官贵人举目眺望,不知哪里传来一声欢呼,霎那间,欢声雷动!
开封黄河大桥,对接完成。
连彪站起身来,大笑道:“大夏承炎黄薪火,咱骨子里就有着老祖宗披荆斩棘斗天斗地的性子。天堑又怎么样,还不是被我们战败了!”
“来人!”
他大叫一声:“写奏报,本官要立刻上奏天子,传报喜讯!”
第一座跨天堑大桥的建成,对帝国上下所有人的鼓舞,是肉眼可见的。越来越多的心气昂扬起来,无论官员还是百姓。
我们能征服一切!
………………………………
三八七章 艰难的路
一个民族的心气,建立在战胜自然、战胜敌人的过程中。不是心里歪歪,认为怎么样,就怎么样了。
大夏的军队所向披靡,能战胜一切敌人。
大夏的匠师技艺精湛,能征服自然天堑。
大夏的文明冠绝世界,领袖群伦。
这一切的一切,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真正屹立于这个世界的本钱。
而这一切,都归功于那位高坐云端的圣明天子!
“我从来不曾发现,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拥有如此令人战栗的力量,神灵一般。”汤若望神色沧桑。
他看着欢呼雷动的人群,望着那跨越天堑的不可思议的大桥,心中充满了悲观。
不单单是对欧罗巴诸国的悲观,更是心中信仰的动摇。
“也许就算是雅葳。。。不不不,我的主啊,我怎能对你产生疑惑?我有罪啊!”
“或许是我们离开的时候了。”一旁的艾儒略颓丧道:“他们只信他们的天子,就算那位天子解禁,允许传教,我们也无能为力。”
汤若望道:“你说的对,我的朋友。正好可以走一走他们建成的这条大路。听说从极北的草原直通广州,有一万里那么长。”
“我应该用日记将我所见的记录下来。或许对南洋的那些总督有用?”
“也许吧。”
纵乙大道起自牧东州广武府,贯通大北方,通过开封黄河大桥一直向南。汤若望等人在南下的过程中,一些传教士陆陆续续集结起来。有的人信仰完全动摇,认为雅葳并非万能,而大夏的天子才是万能的,他们决定留在这里,努力成为一个汉人。
而有的则如汤若望等人一样,害怕心中的信仰被洗白,决意离开这个恐怖的地方。
他们穿过河南、湖广,在汉阳渡船过大江,而后入赣西,最后进入广东州。
一路上,他们看到一望无际的田野,黄橙橙,即将丰收。看着心气高昂的人们,甚至能感受到一些人的鄙视——因为他们是夷。
看到轰轰烈烈改天换地的大工程,看到秩序井然的社会和幸福的生活。
于是又有人沿途掉队了,等到广州府,汤若望等人身边,只剩下三四人。
“这是个恐怖的地方,就像魔鬼的地狱。信仰再坚定的人到了这里,也要沉沦堕落。”
汤若望在他的日记上写下这样一行潦草的字迹。
他在广州等了半个月,煎熬了半个月,所见所闻的一切,都让他心中颤抖。
终于,他等来了一班去南洋的船。
自大夏封锁海疆以来,一切海上的商业贸易戛然而止。就算是运输乘客的船只,频率也受到限制。
汤若望甚至无法直接抵达巴达维亚,只能先乘坐去往安南的船只,然后在安南转道。
当初泰西的船可以随意在广州、澳门等地进出,现在则看不到一艘。
而更令汤若望沮丧的是,最后登船去安南的,竟只剩下他和艾儒略。另外两人,也在最后关头放弃了对雅葳的信仰,转而去信仰这个国家的那位天子去了。
这样的事,如果在欧罗巴,他们必将被绑上绞刑架,最后被烧死。但在这里,汤若望无能为力。
惨淡的行程,直到船只抵达安南,才有所好转。
这里的人看他们的目光,与大夏迥然不同。是仰望,而不是俯视。汤若望终于找到一些信心,虽然在他看来有些可笑。
泰西诸夷在南洋经营数十近百年,在这片半岛和群岛组成的地方,他们有诸多的殖民地。他们的枪炮,让这里的人不敢正视。他们驱使这里的人,从他们身上压榨一切利益。
当然,南越半岛上的情况,要好一些。毕竟这里有成建制的国家,有军队,有一定的武力。因此南越半岛并未真正被殖民,可谓之半殖民。
这片半岛上,有葡萄牙人,有西班牙人,有荷兰人,有英吉利人,甚至还有法兰西人。他们在这里传教、拥有自己的租界,并与这里的高层保持着直接对话的权力。
较之而言,半岛之外的群岛上那些土著,则已被征服。
巴达维亚是西班牙的地盘,这里有数千人的驻军,有教堂,有西班牙人驱使土著开设的矿场和种植园。
每年西班牙从这里获取的利益,都让国内的贵族们吃的满嘴是油。
汤若望与艾儒略风尘仆仆的抵达巴达维亚,并见到了巴达维亚总督。
“该死的夏国封锁海域,让我们的舰队无法北上。幸好你们来了,否则我真不知道该怎样去了解那片大陆的变化。”总到吞噬 督道:“上一次通信还是在半年之前了吧?可以告诉我,夏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们知道,他们封锁海域之后,我们的人很难再进入那个国度。”
不是无法进入,而是进去之后,都没有出来。就好像一个巨大的深渊,或者一头张开大嘴巴的巨兽,吞没一切。
大夏虽然封锁海疆,但对外来者并不绝对拒绝。不过进入之初要受到一定的管制。
这令总督产生了误会。他派去的人被管制着,一年之内不能离开。
诚如总督所言,如今南洋的泰西诸夷对大夏是一眼黑。上一回的联系,还是半年近一年前了。
他们不知道大夏对他们是什么态度,更不知道他们的请求大夏是否已经答应。
但从事实上看,是没有答应的。
因为海疆封锁政策,还在持续着。
欧罗巴诸国在东方的总督曾经碰过头,也想过一些法子,但都被挫败了。
他们曾经伪装成海盗,想要搞事。但被大夏帝国的海军发现之后,直接全军覆没。
大夏帝国的舰船速度太快太强大了!
这让他们强硬不起来。
吕宋的葡萄牙总督曾想通过贿赂的形式,从夏国的海军将领手中买一艘战舰,就像当初他们落脚澳门一样。但最终的结果导致他们失去了吕宋一半的控制权——如今吕宋已有大夏海军驻扎。
大夏的海军,成了一把达摩之剑,横在他们头上,让他们坐立不安。
他们迫切的想知道大夏内部的变化,想知道大夏帝国对他们的态度。依此来调整战略。
………………………………
三八八章 欧陆
“或许我不该打击你的信心,总督阁下。”
汤若望道:“那是个恐怖的地方,即便是主也无能为力。我的所见所闻都在这一本日记上,如果您需要了解那片大地的情况,它能给你一些帮助。”
汤若望不愿意去提,甚至不愿意去想,他害怕,因为这会动摇信仰。他把日记交给巴达维亚总督便起身告辞:“我很快就要回欧罗巴了。东方并不是黄金遍地的伊甸园,而是一个地狱。如果总督阁下不做好准备,我想后果会很严重。”
言尽于此,汤若望与艾儒略离开总督府,去了附近的教堂。
两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走后总督还一头雾水。
地狱?恐怖?
总督翻开日记,眯着眼睛看了起来。
。。。
西班牙马德里,西班牙帝国首都。
西班牙帝国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一员。而哈布斯堡王朝又是整个欧罗巴统治领域最广的王室——曾经。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帝国、奥匈帝国、奥地利大公国、奥地利帝国是他们的一员,他们亦称奥地利家族。
现任的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便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一员。
自西元1618年,即明廷万历四十六年起,至今刚刚结束的三十年宗教战争,令哈布斯堡王朝失去光环。
西班牙在这场战争中失败,于正在进行的和谈之中,被迫承认了荷兰的读立地位。
所谓三十年战争,是波及整个欧罗巴诸国的全面性战争。起源于新教和天主教的宗教之争,但实质上是利益之争。
因大航海而崛起的新的阶层与旧贵族之间的战争、及各诸侯国反抗神圣罗马帝国统治的战争。
战争失败了,作为参战的一员,腓力四世自然高兴不起来。好在虽然战争没有取得胜利,损失了不少,但西班牙仍然是欧罗巴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欧陆的战争并未太过波及到他们的殖民地。
欧罗巴各国虽然矛盾重重,但在矛盾之中,他们互相之间又多是亲戚。有矛盾了先打,打的差不多了再谈,这是他们一贯的做法。虽然三十年战争之中波及了八百万人口。
战争中的损失自然要弥补回来,从哪里弥补?殖民地。
腓力四世已经琢磨着敦促海外殖民地加大给西班牙供血的力度。
但远在东方的巴达维亚总督和一份传教士的日记抵达他手中的时候,他的一切心情都没了。
“那些该死的野蛮人竟然敢与伟大的西班牙国王作对,我要消灭他们!把他们抓起来做奴隶!”
腓到吞噬 力四世将长桌上的银器掀的满地都是。
“国王陛下或许应该更仔细一些——那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不是海岛上的野蛮人。”一位大贵族幽幽道:“我当然期盼是野蛮人,因为如果是野蛮人,巴达维亚总督就不会给国王陛下来信让国王陛下不高兴。”
“谎言!都是谎言!”
腓力四世扔掉书信和日记,叫道:“我的总督并不称职。他竟然说那个国家有两亿人!还说整个欧罗巴都没有那个国家大。我的主啊,两亿啊。我亲爱的侯爵阁下,你相信吗?”
侯爵耸肩:“或许吧。也有可能是他吃了败仗,害怕国王的责罚,因此夸大敌人的强大。”
“对,一定是这样。”腓力四世道:“我的军队纵横四海,无数的敌人倒在他们的枪炮下。这个世界不可能存在那样的国家。他一定是在骗我。我要撤了他!”
“但万一呢?”侯爵道:“国王陛下,传教士的日记未必没有真是的地方。”
“就那些懦夫?”腓力四世嘲笑道:“他们连自己的信仰都不能坚定,躲藏到东方去,作为主的虔诚信徒我不会相信他们的一切!”
是的,这个时代去东方的传教士,绝大多数都是为了逃避新教和天主教的宗教之争的教徒。他们不愿意卷入宗教战争之中,于是选择逃避。
因此,在欧罗巴诸国的眼中,这些人可用,但不可信,都是懦夫。
“国王陛下,写日记的人我知道他,或许他不愿意卷入战争,但的确是个虔诚的教徒。巴达维亚总督的信中已经说明,他已经在回归的路上。如果他欺骗国王,我认为他是不敢的。”
“那么你是相信了?”腓力四世怒气冲冲:“一眼望不到头的桥梁,全都是钢铁铸造?!宽阔无边的领土,两亿人口?巨大的机器,还有飞快的舰船?不,这都是谎言。”
“那么国王陛下认为该怎么做呢?”侯爵无意与国王争持,道:“或许他们没有两亿人口,但两千万应该有。也就是说,他们随时可以拉起一百万人的军队。那么国王陛下打算派多少士兵去万里以外的地方跟他们作战?”
腓力四世顿时哑然。
他很快冷静下来,道:“你说的对,东方太遥远了,我无法增派兵力作战。那么你有什么建议?”
侯爵道:“东方的确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他们的丝绸、瓷器和茶叶,早在无数年前已经为我们的贵族所喜好。我们相距太远,增兵不容易。因此我更倾向于谈判。”
“谈判?”
“是的国王陛下。”侯爵道:“他们的宝物在他们的国家很便宜,但拿到欧罗巴就很贵重,价值暴增几十倍。我们可以和他们谈,可以让出一些利益,这样一来,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我们也不用冒险发动战争。国王陛下,三十年战争刚刚结束,应该休息一段时间。”
“唔。。。你说的有道理。”腓力四世思索了一下,道:“总督的信中告诉我,东方的国家封锁了海域,断绝了贸易。这样一来,我一个银币也得不到。如果能让出一些利益,而令他们解开封锁,对现在的西班牙来说,利大于弊。”
“是的,我亲爱的陛下。”侯爵道:“只要通过谈判打开一个口子,以后就好办了。”
“那就这么办吧。”
“好的国王陛下。我需要您的一封国书。我听说那个国家很注重这方面的正式礼仪。”
“那就给你一封国书。”
………………………………
三八九章 处置
无独有偶,在遥远东方有着殖民地的国家,包括葡萄牙、荷兰、法兰西和英吉利,在一段时间内,都得到了东方传来的消息。
并且不约而同的打算在谈判桌上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时代的欧罗巴并非两百年后的欧罗巴,他们看似强大,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在殖民过程中遇到的敌人太过弱小的缘故。
就算是在原本历史上的两百年后,他们已经非常强大,但面对东方那个被夷狄统治并衰弱到无以复加的国度的时候,仍然不会轻易开战。就算是开战,也要纠集在一起。
实际上腓力四世的表现,只因怒极而已。欧罗巴诸国并非不知道东方有一个强大的国家。
汉人统治神州的每一个时代,都与外界有着广泛的交流。无论是明的暗的。明的,比如郑和下西洋。暗的,比如东方的商品出现在欧罗巴。
这时的欧罗巴,无论是贵族还是冒险者,都对东方有着巨大的向往。同时也对东方有着警惕。
他们知道,那是个不好对付的地方。
那里有着精美的瓷器和华贵的丝绸,能出产这样的商品的地方,一定不是野蛮的地方,那里一定存在着强大的文明。
而实际上,欧罗巴诸国的殖民到吞噬 者在南洋,是吃过不少亏的。而这些亏大多数并非那个地方的正规军队给予他们的。
在神州而言,曾经亦盗亦商的郑芝龙、刘香等人,间接宣扬了神州的强大。
在大夏立国、击破郑芝龙之前,南洋的海上贸易,至少有一半实际上都掌握在郑芝龙这些人手上。
欧罗巴诸国的殖民者拿他们并没有办法,甚至还要时时刻刻的防备着。
西班牙这些国家在南洋开拓了近一百年,但一直局限于南洋群岛,最多慢慢把触手延伸到半岛上。而对于神州本土,他们一百年中,没有任何进展。
所以他们是敬畏的,是警惕的。
如此,自然不会轻易开战。除非逼不得已。
对于远在万里之遥的欧罗巴,嬴翌如今不甚了了。一则实在太过遥远,二则还没到时候。
当前对大夏帝国而言,最重要的事,是对日倭国的处置。
战争已经结束了。
就是这么快。
嬴翌给军队的期限是三个月,四月发兵,七月若平不了日倭,便有过无功。
实际上军队只用了一个半月。
日倭面积太小了,只抵得上大夏的一个州治。一个陆军战区、一个海军战区,参战人数算上后勤,超过十万人,若非目的是为了占领,恐怕只需要几天时间,就能打个对穿。
面对大夏帝国的闪击,日倭反应仓促,第一时间没能集结起足够数量的军队。直到大夏帝国南北两面夹击至即将在江户会师的前夕,日倭的许多残兵败将才集结起来,然后一战而殁。
“。。。俘获二十万,斩首三十万,执日倭之王及幕府一应头目三百余人进献陛阶之前。。。”
阎尔梅读完一封战报,又拿起另一封,道:“陛下,这一封是朱炳琨和郑武两位大都督请示陛下如何处置日倭国的奏折。”
嬴翌闻言微微颔首:“此前早有商议。拟诏,告诉朱炳琨和郑武,当前以稳定嬴洲局势为主——反抗者杀无赦。”
“遵令。”
嬴翌又道:“具体处置办法,明日正好是大朝会,便在朝会上作决议罢。”
“是,陛下。”
对嬴洲的战争,顺利并未超出嬴翌的意料。当前这个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支军队,能挡得住大夏的兵锋。
说来便是对东虏的决战,嬴翌直接投入的兵力,也没有这么多。已经很重视了日倭了。
嬴洲的狭小注定了日倭国没有转圜的余地,一旦战败,必破其国。
当前大夏帝国官方传递消息,从中枢至地方,有捷径。便是通过人道榜传递简单消息。但只能是单方面的,而且限于嬴翌一人。只这一瞬间,朱炳琨和郑武已经接到了嬴翌的提示。
不过即便如此,在文书方面,也同样要做好传达。很多事,都是需要记录的。
便是嬴翌平素的言行,内宫之外,都有史官随时盯着。
塑造历史,留下历史,这是一种责任。
至于文书,那更加如此了。一切关于国家大事、小事,一应军政规划、官员升迁、功过等等,都要记录在案。
虽然这很麻烦,但却是必须的。
当然,嬴翌早就在为此作准备——用更简单的办法,来解决此事,解放出更多的人力。
阎尔梅拟诏去了,诏书拟定之后,嬴翌过目一番,然后递到易阁,由易阁辅臣们再过目一次,最后盖上大印,颁诏。
紫禁城除非开大朝会的时候,否则平时还算安宁。至少比起历来的朝代,大夏的皇宫,要清澈安静的多。
嬴翌从天子阁出来,转身去了御书房。
话说之前嬴翌办公一直在御书房,不久将另外一座殿宇改为天子阁,平素接见朝臣、处理军政要务便换成了天子阁这儿。
至于御书房,已成为禁区——不允许任何没有得到嬴翌允许的人进入。
御书房外表还是原来的模样,女官在前翩翩引路,到了御书房外而止。推开木制的雕镂大门,里面又出现一扇金元合金大门。
御书房被嬴翌改造过。
外表没变,但内里已经镶入金元合金板。成为一个封闭式的空间。
只有大门可以进出,而大门是一闪元器级的大门。铭刻有一组元符阵列。算是一种加密锁,唯有嬴翌可以打开。
改造过后的御书房,除了梓娘进来过一次,其他没有任何人见过。
嬴翌打开大门,走进去,大门瞬即又关闭的严丝合缝。
而御书房内部,分明完全不同以往。
四四方方的空间,四面皆是金元合金铸的书架,皆有三层。第一层书架上摆满了一部部玉石材质的玉书。第二层书架上则是一块块三寸长两寸宽的玉板,第三层还空着。
而原本放置书案的中心位置,则被一个一丈高、三丈方圆的八面祭坛所取代。祭坛上承载着一尊大鼎,大鼎上一阵阵金色的光晕吞吐,光晕中,一颗三尺直径的金属球悬浮着。
………………………………
三九零章 御书房
四面三层书架与墙壁一体,第一层摆满的羊脂玉书都是以篆文书写的圣贤经典。
皆是嬴翌亲手一部部雕铭而来。
《周易》、《春秋》、《诗经》、《道德经》、《庄子》、《尚书》、《大学》、《中庸》凡此种种。
玉书的书页薄如纸张无疑,且有元符云纹拥趸,精致细腻,比艺术品还艺术品。
当前的时代,当前的地位,并不允许嬴翌有更多的休闲。而元炁方案以《周易》为母,为了更深刻的理解其中的道理,一部《周易》嬴翌只要有时间就会翻来覆去的阅读理解。
易为百家之源,为了更深刻的理解‘易’的道理,嬴翌的阅读面随之展开。无论是道家的还是儒家的,一应经典,在这些年里,嬴翌都通读无碍。
以他的神魂强度,所谓过目不忘轻而易举。但不忘却不代表完理解其中的道理。圣贤的微言大义,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理解。越理解,便越明白诸夏文明的深奥,便越能够体会到元炁方案的博大精深。
读书,记忆,理解,并在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的同时实践书中的道理,使得嬴翌真正得到升华——精神的升华。
如今的嬴翌,可以自豪的说,自己是智慧的。
第一层书架上的每一部玉书,都是在嬴翌深刻的理解过后,一个字一个字亲手雕铭的。他把它们放在这里,随时翻阅,随时理解。
而第二层书架上的玉板,则是嬴翌已经领会到基本奥秘的五行元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