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贞观闲人-第2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扭过脸来,李素淡淡地道:“王桩,去,先给他上道开胃菜,把他阉了再继续下一步”
王桩轰然应了一声,拔出腰侧的牛骨柄尖担便朝那汉子走去,一边走还一边露出非常狰狞且变态的冷笑,笑声很难听,李素皱起了眉。
戏过了,让人想抽他
“慢着你们这些这些狗官,我,我招,我招了”汉子脸色发白,冷汗一颗颗从脸颊滑落,惊恐的眼睛死死盯着一步步走来的王桩。
李素失望地啧了一声,那么浮夸的演技,偏偏这个时代的人就吃这一套,上哪说理去
王桩脚步一顿,然后乐坏了,脸上一片惊喜,非常有成就感。
走到那奄奄一息的汉子面前,王桩哈哈大笑,收起了尖刀,二话不说狠狠朝他后脑勺扇了一记。
啪
一声脆响。
“属蜡烛的不是不点不亮”王桩恶狠狠地道。
然后那汉子脑袋耷拉下去,再也没有抬起来。
王桩脸色一变,弯腰仔细看去,终于发现汉子被他刚才那一记抽断气了。
“喂,喂喂”王桩急得脸都白了:“兄台莫闹,快活过来”
汉子毫无反应。
扑通
王桩跪下了,仰天悲叹:“老子真是造孽了啊”
远远看着的李素也幽幽叹了口气:“你若非和我从小一起长大,我真怀疑你是不是敌人派来灭口的卧底”
犯人莫名其妙被王桩抽死了,可谓死得窝囊。
不过李素也并未觉得多可惜。
他很清楚,这种夹杂在人群里煽风点火的货色一般不是什么太重要的人物,可以说,晋州晋阳两地流民队伍里,不知夹杂了多少这样的人,这种人通常是外围角色,绝不可能知道太多内情,刚才那汉子就算开了口,也掏不出多少有用的东西。
既然死了,那就算了。
吩咐王桩将那人葬了,然后罚王桩蹲马步一个时辰,就这样。
这条不算线索的线索断了,但李治派出去的禁卫两天后却带来了好消息。
禁卫们上山下海,几乎把晋州周围掘地三尺,终于让他们挖出一窝富户地主。
ps:状态不太好。。。就一更了。。。
最近脑子里灌了浆糊似的,也不知道怎么了。。。
………………………………
第五百八十九章 借粮度厄
挖出一窝富户地主不容易,特别在这灾年光景,富户地主便成了一个非常超然的存在,就像游戏里的oss,不论官府还是百姓,还是白道,都想把他们刷了一遍又一遍,不求掉紫装,只求掉粮食
说来禁卫们找到这伙富户也不容易。
能当上富户地主的人,自然不是愚笨角色,事实上这个群体比普通百姓更精明,但又比官员蠢一点,处于金字塔的中层,无论世道太不太平,聪明人总是比较容易出头的,所以乱世里的聪明人登高一呼,成了造反领袖,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能取了江山,比如唐高祖李老先生。而在太平年景里,聪明人依靠才智也非常容易发家致富。
所谓“才智”,其中就包括见风使舵和察言观色,不但看人的脸色,也懂得看老天的脸色。
从去岁隆冬开始,富户地主是最先瞧出气候不对劲的一群人,当然,有经验的老农也都看出来了,不同的是,农户对老天没办法,但地主有办法。
囤粮,转移粮食,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凡地主门户,不论任何年景,家里的粮食总不会缺少的,听说过灾年饿死的农户,但有谁听说过灾年饿死的地主任何时候地主家里都不缺粮。
而到了灾年,自家庄户人心惶惶之时,有良心的地主不用等朝廷的赈济,他们会主动给农户发放赈粮,积德行善的同时,也给自己攒下人品和声望,哪怕是最没良心的地主,为了防止自家庄子的农户造他的反,也会迫不得已给农户减租免租。意思一下开个善棚之类的。
当道德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流,再恶劣的人终归也会露出善良的一面,不论情愿或不情愿。
当然,赈济农户的粮食只是小部分,地主家余粮真正的大头还是牢牢把控在地主手里,而且他们会在灾年即将到来前毫不犹豫地把粮食转移出去。山里挖个洞,地里挖个坑什么的,灾难面前,地主必须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和家人的肚子,留存大部分的粮食以待来年再起,像过冬的松鼠似的,在冰天雪地即将来临前,先把松子和坚果藏在树洞里,有多少藏多少。
这就是李素要找这群富户地主的最大原因。
禁卫们找到这窝地主不容易。当大规模的农户变成了难民,并且大批朝长安方向迁移逃难时,地主们早已跑了个精光,不仅如此,家里的粮食也藏得妥妥当当,难民队伍里某些心术不正的人结伴闯入地主家时,人家早已人去屋空,事实上除了非常点背的地主。这些心术不正之人真正抢到的粮食少得可怜。
一个聪明的群体,凡事料先是必备的素质。当然不会把满仓的粮食留在家里等人来抢。
粮食转移了,地主们也携家带口转移了。
禁卫们找到这些富户地主的地方很有创意,居然是在一座名叫慈云寺的庙里找到他们的,因为灾年,寺里断了香火,这座寺庙原来的和尚早已脱了僧袍作鸟兽散了。不知哪个逃难的地主无意中发现这座庙,于是灵光一闪,计上心头,索性穿上僧袍扮成了和尚。
一个假和尚还不够,地主还想办法通知了别的地主。三个和尚没水喝,但四个五个和尚就不一定了,一个传一个,这个消息飞快地在这个仅属于地主的小圈子里传开,于是三四十个地主全都上山当了和尚,短短数日之间,这座荒废了的寺庙居然形成了鼎盛时期的规模。 ‘
所有人统一剃了光头,一个个装模作样在大雄宝殿里打坐念经,不仅如此,听说这群地主每天居然还坚持做早课晚课,并且和正常的和尚一样吃斋,绝不沾半点荤腥,至于各家地主的家眷子女们,则被藏在寺庙后山的一个山洞里,终日不准出洞。
不得不说,聪明人确实是聪明人,大灾之年,无数难民为了一口吃食不惜凶神恶煞的打家劫舍,人性善良的一面在饥饿面前全然泯灭,这些地主扮成任何人都有漏底的风险,唯独扮成和尚,却能令难民望而却步。
在这个信仰昌盛的年代里,神与佛还是普遍被世人所敬畏的,和尚僧人是佛祖派在人间的代表,难民们再饿也不敢冒着世世代代轮回为畜的风险去打和尚的主意,于是很多难民敲开山门,看到里面念经打坐的和尚后,终究还是彬彬有礼地离去,无一例外。
这个灵光一闪的主意,救了晋州大部分地主的性命。
至于后来被禁卫识破,实在是天意。难民们都是苦汉子,自然没那火眼金睛的本事,可是李治的禁卫却不是寻常角色,作为王爷贴身的保护屏障,他们的眼力非同一般,一眼便看出这群假和尚的不对劲了。
在这个人人自危的灾年光景里,这座远离尘世的寺庙居然还能坚持每天早晚课,而且和尚们脸上也丝毫看不出任何担忧惶然之色,一副超然脱尘,马上飞升西方极乐世界的淡定模样,画风与眼下的灾荒之年格格不入,更何况寺庙里脑满肠肥大腹便便的和尚实在太多了些。
于是禁卫们二话不说把这群假和尚一网打尽,一条漏网之鱼都没有,连家眷也一路哭哭啼啼带回了晋州城。
听完地主们的传奇故事,饶是两世为人的李素,也情不自禁呆愣了很久。
活到老,学到老,终于又长了一回见识。
晋州刺史府前堂偌大的庭院内站满了人,前面两排三十多人全是穿着僧袍的和尚,后面几排则是各自的家眷,人群沉默中透着压抑,偶尔还能听到一两声轻不可闻的啜泣和叹息声。
看着面前这些垂头丧气的地主,李素笑了。笑得很开心,笑得很甜。
“各位真是艺高人胆大啊,本官不得不佩服”李素悠悠地道。
所有人顿时露出愈发惶恐之色。
“别,大家都别怕,我刚才那句话绝非嘲讽,本官确实很佩服你们”李素笑道:“灾年是乱世之始。乱世光景嘛,有钱没钱,有粮没粮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保住自己的命,更何况,乱世里最招人恨的就是有钱有粮的主儿了,各位为求自保扮成和尚,本官不得不说,你们很高明。呃,多嘴问一句,这主意谁想出来的”
所有人纷纷扭头,无数道目光锁定在第一排一个肥头大耳的大胖子身上。‘
大胖子五短身材,胖得很严重,大脸大胸大肚子,两条跟柯基一样的小短腿努力支撑着身体几百斤的重量,很辛苦。远远看去像一只白白净净滚动的肉球,模样很可爱
大胖子原本便有些局促不安。现在成了众人注目的焦点,神情愈发惶恐惊疑,浑身的肥肉被吓得直抖擞,一颤动得很有节奏。
“侯,侯爷饶命,饶命”大胖子扑通跪下。一双小短腿居然跪得特别灵活,白净的肥脸上冷汗潸潸而下。
“饶啥命准备夸你呢,咋吓成这样了起来说话”李素笑着上前扶他,使劲一拽大胖子纹丝不动。
好吧,放弃这个不自量力的亲民举动。
“自己起来。速度的”李素喝道。
小短腿噌的一下,飞快的站了起来,嗯,很灵活的胖子。
为了照顾这些地主老财们脆弱的玻璃芳心,李素不得不摆出和颜悦色的表情,开始和地主们聊家常。
说了小半天,李素渐渐了解了地主们的情况。
大胖子名叫魏良材,是晋州寺头村人氏,远近闻名的殷实富户,名字取得很不错,能混到这么有钱,“良材”实至名归,而且这块良材分量很扎实,火化了能装三个骨灰盒。
那座真和尚跑光了的慈云寺离寺头村并不远,大灾来临之后,村里的农户都跑光了,魏大胖子带着家眷也跑,然而终归有着故土难离的情怀,再加上他这臃肿的体型,跑也没跑多远,到了慈云寺便死活不肯走了,非要在寺里借宿,结果上山推开寺门才发现一个和尚都没有,魏胖子长得虽然肥胖,可心思却特别灵巧,否则也成不了这么大的家业,见寺里空无一人,索性便穿了僧袍扮起了和尚,并且想办法通知了几个平日交情甚厚的地主,大家在寺庙里一起过着吃斋念佛的寡淡日子。
前后两个多月,魏胖子靠他那身僧袍糊弄走了不少难民,最后被李治的禁卫识破,则是典型的点背不能怪社会。
看着一脸挫败加颓丧的魏良材,耷拉着脑袋满脸懊恼的模样,偶尔有只捣乱的苍蝇落在他的肥脸上,他连手都懒得抬,落水上岸的猪似的使劲摇摆几下脑袋,把苍蝇赶走
李素看得想笑,又觉得不太礼貌,于是只好把脸扭向别处,道:“今日请各位殷富良绅来刺史府,是本官的意思,请各位来此,本官绝无不良的心思,各位尽管放心。”
众地主神情稍定。
笑眯眯地扯过一旁的李治,李素开始隆重介绍。
“这位,是我大唐皇帝陛下嫡三子,晋王殿下,诸位良绅尚请见过。”
众地主浑身一凛,马上躬身拜见,李治也很配合地挺起了小胸膛,以高冷的姿态接受了众人的拜见。
李素笑道:“晋王殿下奉陛下旨意出巡晋地,本官忝为辅官一路跟随,至于为何出巡,想必大家都清楚”
叹了口气,李素道:“晋州苦啊,晋州的百姓尤其苦,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日没夜的劳作耕耘,为的就是给家人挣口吃食,给各位多交一份租粮,给朝廷多献一份赋税,遇到风调雨顺之年尚好,肥了主家,也饿不死自己,若遇到今年这样的灾年,百姓可就惨了,饿死的。冻死的,不计其数,本官从长安这一路走来,路上不知遇见多少不知名的尸骸残骨,其状只有两个字能形容,凄惨”
众地主沉默无语。
李素环视众人。缓缓地道:“诸位良绅进城时想必也看见了,城外平原上搭起了棚帐,里面住的都是没了生计没了指望的难民乡亲,在晋王殿下的首肯下,晋州城余刺史打开了官仓,这些日子全是官仓的粮食养活赈济百姓,可是仅仅这些粮食还不够,百姓甚至只能勉强垫个肚子,往后还会有更多的百姓闻讯而来。而晋州的官仓能支撑百姓多少时日呢”
李素面朝众人,比划了一个手势,沉声道:“十日如今已不到六日,谁都不会坐以待毙,在生死关头,任何人都会死中求生,所以六日以后,晋州城外的百姓会有两个选择。一是顺服地认命,带着一家老小奔长安而去。指望遥远的长安会赈济他们,路上少说会饿死绝大部分,第二个选择是造反见人杀人,见物抢物,遇官杀官,遇到有钱有粮的人嘛。当然更不会客气了”
众地主一凛,脸色不由发白了,面面相觑间,发现彼此都有些惶然之色,却仍硬撑着没吱声。
李素冷眼看着众人的表情。嘴角一勾,缓缓地道:“情势呢,就是这么个情势,各位都是晋州城里城外闻名的乡绅显贵,本官听说你们中间还有人认识长安的朝臣,七杆子八杆子的,还能扯上点关系,只不过,天灾面前,一切都是浮云。事到如今想必你们也看清楚了,数日后若百姓造反,首先是杀官,晋王殿下,我,余刺史都跑不了,其次是杀地主乡绅,因为你们手里有钱有粮,说不定你们的排名还在我们官府的前面,因为大家都知道官仓空了,而你们手里却还掌握着能让他们活下去的东西”
以魏胖子为首,众地主额头纷纷冒出了冷汗,脸色愈见苍白。
沉默半晌,魏胖子挺着浑圆的大肚子,吃力地朝李素行了一礼,肥肉抖擞几下,露出惨然的苦笑,道:“李侯爷的意思,草民等都明白了,还是请李侯爷示下,草民等该如何做,我等都听晋王殿下和侯爷的。”
利害给地主们剖析得很明白了,众地主不是蠢货,而且他们也非常清楚,就算百姓可以得罪,但眼前的王爷和侯爷却万万得罪不起的,若然忤逆了他们的意思,恐怕他们的下场不会太妙,灾年是乱世,乱世里莫名其妙死几个地主,破几家富户,这官司怎么打跟谁打
众地主都不笨,魏胖子表态后,众人马上转过了这道弯,情愿不情愿的,纷纷赞同附和起来。
李素笑了,和李治对视一眼,各自露出满意的表情。
日理万机的李侯爷跟这些乡绅土财主费了半天唾沫星子,总要有点收获不是否则的话,李侯爷和善亲切的笑脸恐怕瞬间就变得狰狞可怕了。
此刻终于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李素待众人静下来后,缓缓问道:“各位不可隐瞒,老实告诉我,各家所存余粮几何”
又是一阵沉默,魏胖子犹豫许久,终于一咬牙,道:“草民年前发现气候不对,马上开始转移粮食,藏在寺头村后山的一个山洞里,一共藏了八百石这些都是草民多年积攒所得,每年都拿前几年的陈米换新米,旧去新来,年景好时多存一些,年景差时少存一些,十来年下来终于存得此数”
见魏胖子开了口,别的地主也无法再沉默下去了,只好七嘴八舌地表态。
“草民在村外山脚下藏了六百石”
“草民在大槐树下埋了四百,不,五百石”
“草民家中有个秘密地窖,藏了四百石”
一个接一个的表态,李素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深。
最后一个人说完,旁边李治身后一名小吏也默记完毕,凑在李素耳边嘀咕了几句。
李素两眼大亮,笑得愈发甜了。
近万石的粮食啊,就这样突兀地出现在眼前了,看来今日这一番唾沫星子没白费,又是蛊惑,又是吓唬,又是以势压人,花样玩尽,终于达到了目的。尽管李素也清楚,这些地主的话必然有所保留,没哪个缺心眼的真报了实数,少说也要给自家留一小半,不然日子没法过了,不过,就是他们报出的这近万石粮食,已然解了晋州的燃眉之急了。
朝身旁一扭头,王桩递上早已准备好的一叠纸,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一张张地分发到众地主手中。
“诸位手上的,是朝廷官府给你们的契凭,看清楚,不但盖了晋州余刺史的官印,也盖了晋王殿下的私印,拿到长安打官司陛下都得认帐的,各位存的粮食,官府暂借了,明年必然还上,本官老实告诉你们,朝廷国库所余甚少,所以借你们的粮食是不可能有利息的”
看着众地主尚算平静的表情,李素接着道:“虽然没有利息,本官却可以给你们一个福利,凡是借了粮食的乡绅,本官可以做主,请当今陛下给你们每家题几个字,良善人家也好,积德为善也好,全给你们题上,听清楚了,这些字,是当今陛下御笔亲题,御笔亲题落款要盖皇帝大印的,尔等可将这幅字妥善保存,留于子孙万世,这一幅字权当作尔等今日借粮义举的利息,不知可否”
众地主一愣,接着脸上纷纷露出万分惊喜之色。
突然从天而降一条肥大腿,让自己狠狠的抱住,这种快要爆炸的巨大幸福感是肿么回事
扑通
又是魏胖子反应最快,一马当先第一个跪下,泣不成声地道:“草民魏良材,愿为大唐社稷,愿为大唐皇帝陛下肝脑涂地,死而后已”
身后,一众富户地主们后知后觉地跪下,纷纷指天画地发誓。
李素这会子倒真有些欣赏魏胖子了,这家伙肥成这德行,反应却如此灵活迅速,如果能把他收在身边效力,没准会有意外的惊喜呢
“死而后已就不必了,各位留存有用之躯,为大唐好好效忠,为皇帝陛下多多解忧吧,比如多借一两百石粮食什么的”
“草民错了,草民有罪草民”魏胖子犹豫了一下,狠狠一咬牙,大声道:“草民不过了其实我家的粮食共计一千石,愿全献给咳咳咳,愿全借给官府,明后年还都行”
“不还行不行”李素试探地问道。
“不行”魏胖子斩钉截铁地回答。
ps:5000多字大章,大章,大章。。。
………………………………
第五百九十一章 安排善后
李治才十二岁。頂點小說,x
自从李素认识他后,便在心中不停提醒自己这个事实。
若是千年以后,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正在干什么撒尿和泥巴玩或许对他来说有点幼稚掉价,不过终归脱不开“玩”这个字。只是玩法高级了一些而已。
爬树掏鸟窝,下水捉泥鳅,实可谓“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初级10版本,这个年纪大多数的孩子对读书学习总是很懵懂且反感,但又迫于家长的大棒不得不苦撑,至于人生三观,尚正处于非常稚嫩的雏形阶段,简单的对错或许清楚,但大是大非却不一定能够明辨。
如果拿千年后的孩子跟李治比的话,不得不说,李治确实高出一大截。
小屁孩明显沉稳多了,生于皇家,各种礼仪做得行云流水,读书都是房玄龄,孔颖达这些当世大儒亲授,衣食住行都有贴身的宦官宫女打理,他要做的仅仅只是在睡醒吃饱喝足以后,静静坐在院子里发呆思考人生
所以,投胎是门技术活,这门技术比绝大多数的技能更有用,有的人生下来便必须营营碌碌,从长大到变老都不得不为生计奔波,而有的人,从出生到老死,饭来只须张嘴,衣来只须伸手,这都是命。
同行的这段日子,李素与李治的交情也越来越深厚,刚开始是拴在同一根绳上的蚂蚱,多少带有几分不大情愿,更何况二人相识的过程还那么的神奇。
只是到最后这两只蚂蚱越来越投机,都发觉同拴在一根绳上的现状貌似也很不错,李素存着刻意交好的心态,毕竟他很清楚眼前这个十二岁的小屁孩几年以后一不小心捡了一个天大的漏。而李治,则完全被李素吸引,吸引他的,大抵应该是李素的人格魅力
投了眼缘便是如此,看什么都顺眼,任何话任何举动都觉得正确。
于是。莫名其妙又似乎是意料之中的,李治和李素越来越熟稔了。
而李素对李治的亲近,则很注意分寸尺度,别人都不知道,唯独他清楚,这个小屁孩可是继承了李世民皇位的,而且他看似性格懦弱,实则在当皇帝的那些年里,却干出了不少大事。大唐在他的治理下,甚至隐隐超过了父皇的功绩。
面对隐藏版的超级oss,李素其实压力很大,在不明白小屁孩心性的情况下,与之交往既要不卑不亢,也不能太过强势,活在这个世上,李素不怕得罪人。哪怕对那位太子殿下,李素都敢主动布局坑他。可唯独眼前这个小屁孩,他却不能不小心,得罪李治的后果可比得罪太子严重多了。
晋州粮食危机解决,余刺史是最后一个知道消息的,这些日子他领着全城官吏没日没夜守在城外的难民棚帐区里,从搭建到分区。从赈粮到如厕,数千难民的吃喝拉撒都得他来操心,几日下来,余刺史已然眼圈发黑,形体消瘦。连眼神都显得有点呆滞了,看起来就像关在大牢被王桩方老五用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