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贞观闲人-第2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素急忙行礼:“长孙伯伯尽管问,愚侄知无不言。”
长孙无忌不似房玄龄那般激动,神情却有些疑惑不解:“据贤侄所说,此物是真腊国的稻种,其国耕种此稻业已数百上千年了,老夫不解的是,明明比大唐的稻种产量高,为何咱们中原直到今日才发现此物的存在?以往难道没人发现过吗?”
李素不慌不忙道:“不瞒长孙伯伯说,此问愚侄也曾想过,而且问过那位真腊国的王子,王子也不得其解,愚侄自己想了想,觉得此物之所以没被咱们中原发现,原因有很多,首先是路程甚远,两国相距数千里,如今交通不便,从南到北走过来,少则数月,多则半年,如此漫长的距离,两国间消息闭塞不通是很正常的,其次,两国语言不通,真腊国诸部说的大多是天竺语,文字也是天竺文字,佛教传入真腊年月未久,两国无论官府或民间都不觉得彼此有什么来往的必要,其三,稻谷一物,我大唐南方皆种植,论稻谷外形的话,两国稻谷相差不大,米粒相似,只有微小的差异……”
嘴角轻轻一勾,李素笑道:“除了小侄这等无聊之人没事把稻穗上的谷粒摘下来一颗一颗数清楚,恐怕没人再干这种事了,也就是说,两国虽然同种稻谷,但两者的产量差异怕是从来没人注意过,所以真腊国的稻种这几百上千年来便泯然于世,而不为人知了。”
李素说完,殿内君臣顿时点头不已,看来李素的解释众人都是比较认同的。
李世民抓起一把稻米,任谷粒从指缝中泄下,看着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笑道:“朕欲在大唐推行此稻种,众卿以为如何?”
房玄龄拧眉沉吟不语。
长孙无忌却道:“陛下当三思而行,此物确是好东西,若能推广普及,大唐百姓之福也,只不过,此物产量究竟有没有那么高,臣以为还是先确定以后再推行比较好。”
扭头歉意地朝李素笑了笑,长孙无忌解释道:“不是信不过贤侄,事关社稷民生,不得不谨慎,贤侄莫误会老夫之意。”
李素急忙笑道:“长孙伯伯此言乃老成谋国,愚侄只会心中敬佩,怎能误会伯伯?伯伯多虑了。”
李世民扭头望向房玄龄,房玄龄附和道:“臣以为辅机贤弟所言甚是,先确定了产量后再推行方为稳妥之策。”
李世民想了想,点头道:“也罢,是朕心急了,只是真腊国太远,来回颇费时日,朕这便吩咐下去,命人在长安两市寻找真腊国人,最好是熟知农事者,将他们召进宫来,朕亲自询问一番,两相印证之后再下定论。”
三位老臣皆同意并点赞。
李世民又望向李素,淡淡道:“此物是你最先发现的,你可有谏上?”
李素顿时露出犹豫之色。
李世民原本只是随意问一问,没指望李素说什么,然而看到李素犹豫的表情,李世民顿时不满道:“你真有话说?有话尽管道来,遮遮掩掩做甚?”
李素干咳两声,道:“臣……确实有点不同的意见,说出来还望陛下和三位伯伯莫怪罪。”
李世民哼了哼,道:“此为商议国事,本应尽抒己见,何来怪罪之说?只要莫学魏徵老儿说话那么难听,朕自然欣悦之。”
李素笑了笑,随即正色道:“臣以为,此物虽好,却也不能拿来就用,真腊是小国,东西南北也就那么点地方,但大唐不同,大唐幅员辽阔,疆域甚广,每地的气候土壤都不一样,臣觉得种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故而《晏子春秋》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臣以为就算得到了真腊国的稻种,也该谨慎推广,先选一乡一县之耕地作为试点,让当地农户试着种一季,若试种的收成比较理想,再慢慢往大唐各道各州府推行……”
殿内君臣闻言不由两眼一亮,如今还没有“试验田”这个概念,李素提出来后,君臣顿时惊奇不已,细细思量之后,顿觉极有道理,而且非常稳妥。
李世民不由大笑道:“甚好,便依此而行,几位觉得如何?”
众人皆点头赞许。
李素有些尴尬地道:“臣,呃……还没说完呢。”
李世民愣了一下,然后笑道:“子正还有高论?快快道来。”
李素飞快瞥了他一眼,刚才一直叫自己的姓名,现在换了表字,显然李世民的怒气又消了一些。
“臣以为,粮食是民生之根本,推行种植新稻种是大事,也是一件需要冒风险的事,咱们得先做好失败的准备,主要还是因为两国气候和土壤的差异原因,所以除了引进真腊国的稻种之外,臣觉得正好可借此事,在长安设立一个新的衙署,重用一批精于农事的官员,甚至民间种田的行家老农,专司农事研究,举凡域内或域外的庄稼作物,无论粮食也好,瓜果也好,想办法将种子弄来,反正长安胡商甚多,此事不难为之,弄来了种子,交由农学专门研究和种植,比如真腊国的稻种,咱们拿到农学里,结合咱们大唐本地的气候和土壤,对稻种进行改良或者杂交,实验成千上万次,总能找出一个适合大唐生长且产量更高的稻种,慢慢推行于天下……”
话音落,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人已陷入呆滞状态,盯着李素久久不语。
李素被众人盯得浑身恶寒,急忙笑道:“臣方才胡言乱语,若陛下和各位伯伯觉得不可行,便当我没说过吧,呵呵,是我多嘴了,各位莫怪……”(未完待续。)
………………………………
第七百二十三章 进退两难
一件事情可以衍生出更多事情,这是万物发展的规律。
人类文明的起源其实很简单,大抵是几个住在山洞里的原始人,原本过着快乐的茹毛饮血吃生肉的日子,后来有一只小动物,不知道干了什么遭雷劈的坏事,恰好被一道过路的雷从活生生的生肉劈成了五分熟的带皮熟肉,原始人躲在山洞里看到这一幕,于是嗬嗬嗬的跑出来,掰下一条腿尝了尝,顿时流下了幸福的泪水,那个时候他们才知道熟的东西比生的好吃,于是,世间便有了火。
从茹毛饮血到牛排五分熟,这便是人类文明跨进的一大步,自从吃了熟肉后,腰不疼了,腿不酸了,一棍子扑晕五个原始婆娘,拖进洞里洞房,不费劲。
+猪+猪+岛+小说+ 后来,某个强壮的原始人偶然发现自己挥拳头揍人之后,别的原始人都很怕他,于是人类有了畏惧心。强壮的原始人很高兴,用咿咿呀呀的原始语告诉他们,从此我就是你们的首领了,你们去打猎,烤熟了送给我吃,人类于是有了权力和阶级,再后来发现某种作物煮熟了很可口,于是尝试着主动种植它,发现嘴和舌头能发出各种声音,这些声音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愿,于是有了语言,有了语言还不够,于是他们试着把语言幻化为书面表达形式,把想表达的意思刻在石板上,先是用简陋粗鄙的图画,渐渐的,图画经过演变后成为了文字……
看,人类的文明在一步一步的发展,进步,所有这些进步的起因,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更方便,品质更高,这是一切文明发展的原动力。
李素不知道今日自己提出设立农学的建议算不算给人类文明添砖加瓦,他只是觉得有些事情如果有人想到了,就必须有人去做,千古以还,朝代兴亡,那是大人物们的博弈,输赢的结果对大人物们来说或许很刺激,但苦的却是百姓,所以后世有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苦”的源头,说到底还是粮食,粮食这个东西一直在影响着文明的进程,有时候它让人类文明进步,有时候害文明倒退,饥荒灾年,千里饿殍,百姓流离颠沛,易子而食,那一幕幕惨如修罗地狱般的情景画面,其实都是因为“粮食”二字。
李素并不觉得自己跟“高尚”“伟大”这些词沾边,提出设立农学的建议只是因为不想看到大唐的百姓们也有千里饿殍,易子而食的那一天,或许,他确实爱上了这个年代吧,想为这个年代多留住几年纯朴无华的光阴,让这个年代里可爱朴实的百姓们能够吃饱饭后,像他一样悠闲地躺在院子里晒着太阳,迷迷糊糊睡在银杏树下,一梦千年。
李素的一句提议,令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人两眼顿放光彩。
这个提议……非常可行,而且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这个提议对他的统治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他所要付出的只不过是召集官员学者和有经验的老农,然后从国库划拨些许经费,建几栋大房子,圈一片荒地,仅此而已,可是得到的好处呢?
首先,天下所有农作物的种子都有改良增产的希望,百姓能吃饱,国库粮草丰盈,这是天下安定的基础,其次,他做了一件亘古以来帝王从未做过的事,可谓空前绝后,天可汗的青史列传上,“设立农学”这件事必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哪怕农学的研究进程并不理想,所谓改良和增产全部失败了,对李世民来说也不算坏事。
重要的是他在做,他做了。
失败又怎样?朝臣和百姓不会怪他,反而会在人前人后说,陛下为了百姓的温饱殚心竭虑,投入了多少心血和精力改良粮种,陛下真是有心,他是个好皇帝。
这句评语,对李世民而言便是沉甸甸的政治筹码,便是号令天下,臣民绝对服从的至高威望。
所以,设立农学无论成或败,对李世民来说都是有利的,他没有拒绝的理由。
殿内,李世民脸孔忽然涨红了,呼吸愈见急促,显然内心很不平静,旁边的三位重臣自然也是老奸巨滑之辈,李世民联想到的,他们也迅速想到了,然后一脸喜意地朝李世民拱手行礼。
皇帝和宰相这种工作就是这样,外表正义伟岸,实则内心阴暗,总以最坏的恶意去揣度别人,而且无论多么正大光明利国利民的好事,从他们脑子里转了一圈后,过程和目的顿时变得非常龌龊肮脏了。
“设农学,改良庄稼,此事……卿等以为如何?”李世民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故作平静地朝三人问道。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交换了一下眼神,然后笑道:“臣以为……可行。”
房玄龄也笑:“臣附议。”
拽过旁边画圈圈的李素,长孙无忌满脸喜爱,使劲揉着李素的脑袋:“这孩子,玲珑水晶般的心思不知怎么想的,随口一句话便是利在千秋万岁的大功德,我家那几个孽子若有你一半的聪慧,老夫纵是现在死了也含笑瞑目。”
李素的脑袋被长孙无忌搬弄来搬弄去,顿时有些怒了,使劲一甩头,挣脱了长孙无忌的骚扰,强笑道:“小侄性子懒散,又好嘴,所以平日里所思所想皆是如何让人吃得饱吃得好,同时也不太累,很多想法都是小侄躺在院子里晒太阳想出来的。”
房玄龄失笑,指了指他,道:“挂着尚书省都事的官职,三天两头不来应差,偷懒竟偷出理由来了,往后你再往老夫这里递假条,老夫若不答应是不是耽误你忧国忧民了?”
李素干笑:“房相您莫闹,小侄的官职和爵位已被陛下罢免了……”
李世民嘴角不易察觉地一勾,随即露出怒色,不满地哼了一声,显然对李素干的混帐事仍未消气。
君臣商议片刻,一致觉得设立农学非常有必要,于是李世民表态了。
“农学可设,朕决意在长安城外划出十顷天字良田,专研作物改良之用,鸿胪寺召集各国使节,命他们将本国作物种子呈来长安,国库拨钱两万贯,工部领匠人先把农学房子盖起来,再选拔官员,确定官职,最重要的是,农学内不但要召天下各州府有经验的老农,更要每年选一批寒门农户子弟进来,将种田的手艺一代代传下去,此事,玄龄亲自调度,务必用最快的时间将农学的底子搭建起来。”
房玄龄凛然领命。
李世民沉吟片刻,道:“农学之设,独立于朝堂之外,不参与朝堂政务,如同弘文馆一般,是个专门研究学问的地方,不同的是,弘文馆治圣贤经义,而农学专司农事,二者并存,泽惠士子万民,甚善!”
长孙无忌等人闻言一惊。
李世民竟将农学与弘文馆并列,可见他对设立农学一事何等重视,以后农学在朝中的地位亦见一斑。
弘文馆虽说是专治学问的地方,但能进去讲学读书的人可不一般,里面教授生徒的老师都是当朝三品以上大员,从弘文馆出来的人,通常都是官运青云直上,被吏部委以重任,武德年设下的弘文馆,到了贞观年间已不知不觉变了味道,成了各方士子们镀金进修之所,成了一条直通显赫的天梯。
而设立农学,其初衷同样也是专研学问,然而它的地位却与弘文馆并列,可见未来将是何等的引人注目,尤其是李世民刚才一句“寒门农户子弟”,更显得意味深长,大唐从此以后除了科考取士以外,寒门子弟又多了一条出路,农学的设立对那些千年的世家门阀来说,又是一记重拳,朝廷取寒士而削弱门阀对朝政的影响,农学亦可与科考并列。
一石三鸟,委实高明。
长孙无忌等人想通了里面的微妙之处后,对李世民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悦诚服地行礼。
李世民半阖着眼,一边屈指无意识地敲着桌案,一边沉思。
“……农学可设监正一人,少监二人,这监正的人选么……”
说着李世民忽然一睁眼,朝李素望去,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如同有心灵感应一般,不约而同也望向他。
李素一惊,他突然发现自己又干了一件蠢事,一件把自己带进沟里的蠢事,这件事愚蠢的程度大抵自扇十八记耳光也不冤枉。
趁着李世民还未开龙口,李素急忙抢先道:“陛下三思,农学可是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大事,陛下您素知臣的性子,您觉得把农学交给臣这么一个人,……真的合适吗?”
李世民一滞,接着露出深表赞同的表情,点头道:“监正人选,容后商议,总之……”
说着,李世民无比嫌弃地瞥了他一眼,道:“总之,这个人绝不能选那种又馋又懒又爱闯祸一肚子阴谋诡计同时还贪财的混帐,朕的贞观朝有这么一个混帐已足够,不能再多了。”
李素:“…………”
是在说我吗?不是吧?应该是在说程咬金……
…………
…………
说完了正事,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便告退了。
殿内又只剩下李素和李世民二人。
这次二人没有陷入沉默,李世民的表情似乎也有了些许变化。
“李素,朕大致明白你为何要破坏和亲了,有了这个稻种,真腊国的王子变得很重要了,他与文成公主之私情,朕不能漠然视之。”
李素点头道:“是,大唐若欲引进真腊国的稻种,仅靠民间商人和百姓在两国间互通往来是远远不够的,若欲将稻种推广到南方各州府,这件事无论如何也饶不开真腊国王室,没有王室的点头,在大唐推广种植真腊稻将会很艰难,毕竟真正熟悉它的还是真腊国人,而且以后每年稳定的稻种来源,派遣两国有经验的老农互相往来,教授种植的学问等等,这是两国最深层次的合作,若陛下不顾真腊国王子的感受,执意将他的心上人文成公主许给松赞干布,恐怕真腊国王室对陛下不满,引进稻种可就困难重重了。”
李世民叹道:“不错,此事确实很麻烦,朕若早知真腊国有此珍宝,当初便该玉成二人,何至如今进退两难?旨意已下,吐蕃是强国,不可轻侮,大唐又有求于真腊,更不能得罪,而文成公主却只有一个……难煞朕也!”
李素凑上前出主意:“陛下不如拿吐蕃陈兵边境当借口,言斥吐蕃不敬,有犯边之意,趁势回绝两国和亲,面子里子都有了,任何人也挑不出陛下的错处……”
李世民冷笑:“朕的旨意都下了,突然又反悔,朕哪有脸面治理天下?更何况,人家本已在边境陈以重兵,朕若反悔,那些未开化的蛮夷脑子一根筋,恼羞成怒之下,十有**便真的犯边了,如今大唐国库空虚,将士倦怠,你觉得咱们还能支撑得起一场恶战吗?”
李素也叹气,这件事到了如今这个地步,确实进退两难了。
既不能得罪吐蕃,也不能得罪真腊,吐蕃的松赞干布,真腊的那只猢狲……石讷言王子,两位都想娶文成公主,许谁不许谁,对大唐而言势必都将多树一个敌人。
李世民烦躁得不行,想到造成这件事的罪魁祸首,不由转过头来,狠狠瞪了李素一眼。
“你给朕出的好难题!想想就气,朕恨不得一刀剁了你!”李世民怒道。
李素小心翼翼地指了指桌案上的稻穗,道:“臣也给陛下寻了件宝贝呀……”
李世民重重叹气,凭心而论,此事还真不能怪李素,虽然如今进退两难,可李素却为大唐提供了一次机遇,一个国富民强,四海之内横行霸道的机遇。
想到这里,李世民的气消了不少,语气也平缓多了。
“你是长安城著名的混帐,满肚子坏水多得冒泡,这件事你有主意吗?”
李素突然好想当一名刺客,抄起手边二十斤重的铜香炉朝李世民脑袋上抡去,砸他个半身不遂不能人道。
混帐就混帐吧,还“著名”的混帐,皇帝当久了,不但不会聊天,连人话都不会说了……
朝天翻了翻白眼,李素硬邦邦地道:“臣愚钝,没主意。”
李世民也不失望,而是缓缓点头:“既然拿不出主意,朕留你何用?明日你便给朕滚到黔南去,跟黔南的猢狲一起住树上采桃子吃吧。”
李素猛地一激灵,毫不犹豫地道:“陛下,臣有办法!”
“说。”
“……还没想好。”
见李世民有发飙的迹象,李素赶紧道:“给臣一晚时间,必有良策。”
李世民熄火。
“甚好,此事朕便交给你了,若办得令朕不满意,或是引发两国动了刀兵,莫怪朕不饶你,那时你连黔南都去不了,等着被砍头吧。”
李素苦笑应是,世上为何那么多人对权力无比热衷?这就是原因了,自己办不了的事可以推给下面的人办,下面的人没办好,很简单,一刀剁了,再换个人继续办。
淡淡看了李素一眼,李世民道:“今晚,你还是老老实实蹲在大理寺吧。”
李素愕然。
李世民哼了哼,道:“你入狱这几日,吐蕃大相禄东赞发了疯似的上窜下跳,求朕严惩破坏两国和亲,挑起六国使节恶斗的罪魁祸首,这个罪魁祸首,当然就是你了。朕若将你从大理寺放出去,你怕不怕禄东赞找你拼命?”
李素头皮一麻,急忙道:“臣住大理寺,臣喜欢大理寺,那里幽雅怡人,令人流连忘返……”
********************************************************************
李素又进了大理寺。
这次是心甘情愿进来的,而且是李素主动要求的。
对大理寺的狱卒们来说,今日显然是大起大落的一天,早上刚把这尊瘟神恭送离开,没过几个时辰居然又回来了……
你真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了么?
李素大摇大摆地住进了专属于他的牢房,狱卒们满脸苦色,神情黯然地侍侯他,穿衣吃饭,扫地倒水,狱卒们干这些活儿时不仅要手脚麻利,而且还要带着笑容,笑容是李素要求的,按李素的说法,狱卒属于人民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既然是服务,就必须拿出敬岗爱业的态度,对任何人都要微笑服务。
狱卒们不约而同有了告老还乡的念头,并且深情地思念起自己的父母,在他们的记忆里,对自己的父母都未曾如此孝顺过,反而把一个年轻小混帐当成了祖宗,侍侯得舒舒服服,实在该被雷劈一百次……
…………
李素回到大理寺继续当大爷时,长安城又发生了大事。
李绩行动了。
李绩并不知道李素被召进太极宫后,君臣之间到底说了什么,他只知道李素从宫里出来后又被关进了大理寺,这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李绩与府中门客商议半天,大家得出一个结论,恐怕李世民仍未息怒,否则李素出宫后不会仍蹲大牢,照此判断,李素多半还是要被流放黔南的。
李绩急了。
第二天朝会,以李绩为首,包括李靖,程咬金,牛进达,段志玄等武将,甚至还有几个连李素都未曾有过交往的诸如萧瑀,唐俭等文臣一同联名上疏,求赦李素之罪。(未完待续。)
………………………………
第七百二十四章 尘封往事
猝不及防间,李绩忽然向世人展示了肌肉。
在朝堂君臣的印象里,李绩领兵打仗的手段很毒辣,与敌交战的风格是一环套一环,大环套环,往往事先便给敌人布下一个异常庞大的局,就像给笼子里的老鼠画下了一个超大的迷宫,老鼠好不容易从一个死胡同里钻出来了,一步踏错又进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