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为龙之道-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名传后世。只不过由于刘和一直坚决抵制,所以不能成功,后来,因为刘和年纪渐大,两个儿子也的确不是做帝王的料,诸位大臣也都打消了这个念头。

    从某种角度来看,各大势力之所以能容忍北汉的存在,除了北汉自身实力不弱之外,还有这一部分原因。面对一个从名义上不能平起平坐的对手,一般人是不会用上全力的。

    可是,如今的情势大大不同,已经容不得北汉再做韬光养晦、积蓄实力的态度了。自从爆发了真正实力,击败了后晋,将其地盘全部吞并后,北汉就被周围的实力所顾忌,而北汉的实力,无论是俗世上、还是修真力量,也真正为外人所知,并且得到了重视。

    如今北汉正在全速发展,国力日新月异,谁也不知道他的下一个目标会指向谁。万一北汉吞并后晋之后,胃口大开,再加上野心和实力的膨胀,再次向外征伐,从实力对比上看,兵锋所指,周围的国家实力鲜有能与之抗衡的。毕竟后晋那么大一个国家,居然一战而灭;东方魔教身为中土神州顶级门派,居然被打得不敢出门,这样的实力,任谁也不敢轻视。

    这也是为何周边的势力都有进攻北汉念头的原因,这样一个对手,不趁其实力还没有强大到无法抵挡时遏制,难道还要在家等死吗?所以,虽然进攻的行动由于种种原因而取消了,但是中土各国,依然有好几家没有死心,继续筹划着削弱北汉实力的计划,比如这次北辽之所以这么快平定内乱、并且开始组织对北汉的进攻,未尝不是在中土神州诸国,以及背后的多方势力磋商下而达成的。

    既然不能躲避,那就直接面对吧!面对这种困境,北汉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建国称帝就是一个信号,“我们,也要正式介入这逐鹿天下的动作中了!”当今天下纷乱,大大小小的国家有十多个,不过真正占据神州膏腴之地的也仅有辽、北汉、吐蕃、后蜀、南平、南唐、南汉、吴、闽、楚、大理这十一个国家,其他的国家,无不是沿用古代朝代的名号,以求为自己的政权披上古老、有底蕴的外衣,就连原来的北汉也不例外。

    不过,这次北汉要建立的国家,沿用了一个新的称呼,“宋!”古代王朝的国号,大都以开国君主旧时的封地或封号为名。如刘邦曾在秦末农民战争时期被封为汉王,故将新王朝定名为“汉”。东汉末年曹操曾被加封为“魏王”,故其子立国号为“魏”;杨坚袭爵“隋国公”,称帝后国号“隋”;而李渊在隋朝时袭封“唐国公”,故其建立的王朝国号为“唐”。赵匡胤和刘和之所以将国号定为“宋”,也是受到这种封建传统的影响。

    赵匡胤在在立下功勋后,曾被加封为归德军节度使,其治所在宋州,又要显示其开创新朝、朝气蓬勃的寓意,于是选择不依仗前人遗泽,而是将自己定义为新的王朝,定国号为“宋”,显示了自己的雄心和抱负。

    得知自己会被定为新朝皇帝的消息,赵匡胤也很意外。当然,他不是意外自己会成为皇帝,云龙曾经嘱咐过他的命运,天生就是做皇帝的命,他也早有了心理准备;他意外的是**居然能这么快说服其他人,干净利落,还没有引起国家的震荡,相比北辽为争夺皇位所造成的混乱,北汉民间百姓对自己国家将会改国号,推出新皇帝一事,却是呈现了一种欢迎和期待的态度。即使有少少那么几人在私下议论时,对此表现了不满,也只是昙花一现,犹如湖面上的小小水花般,激起了一丝波澜,随后就淹没了。

    赵匡胤听到这个消息,就在第一时间前往刘和的丞相府,他想要见他一面,问问为什么这么大的事,却这么突然的流传出来,而刘和却没有事先通知他?

    一路上,赵匡胤也见到了大街小巷、显眼宽敞的地方,都被贴了一张大大的官方告示,上面的内容,正是北汉官员诏告天下,宣布北汉将要建国,赵匡胤将要称帝的事。老百姓也议论纷纷,赵匡胤路过一处城墙时,见那里也停了一群人,仔细一看,原来墙上也同样贴了一张同样的告示,一个穿着长衫,明显是读书人的青年,正在一遍遍的大声朗读其中的内容,向来是为那些不识字的人说的。他突然起了心思,想听听百姓对此事的看法。

    于是他停下脚步,挤进人群,拍着一个壮汉的肩膀,客气的问:“这位兄台请了,我刚才听了这告示的内容,,有些疑惑,你说这官家到底是什么意思?怎么好好的,就要建国称帝了?”

    那壮汉穿着一件粗布短衣,身材粗壮、孔武有力,有几分武艺的样子。此时正是夏天,他也敞着胸,看样子像是一个武人。他瞪着眼睛,回头看了看赵匡胤。此时的赵匡胤穿着朴素,看起来也就是良家子弟,但不经意间的一举一动,却显示出了一种顾盼生威的架势。他从小家贫,即使现在位高权重,也不喜奢华,这次去见刘和,也没有在城中骑马,而是步行而来。

    那大汉虽然见识浅薄,看不出赵匡胤的真实身份,但却也感到这个人不简单,不敢怠慢,瓮声瓮气地说:“嗯,俺牛二也没什么见识,也不知道那些老爷都是怎么想的。但是,俺觉得吧,听说现在国家有不少,他们能我们北汉为什么不能建国?再说了,刘和老爷和赵将军都是有大本事的人,名声也好,他们无论是谁当了皇帝,对咱么老百姓应该都是要好处的吧,嘿嘿。”大汉说着,也觉得自己想得有些粗浅,还不好意思的摸了摸脑袋。由于刘和常有亲民之举,这太原又是他起家之地,住了几十年,熟悉无比,所以这些城内的居民都不叫他丞相,反而亲切的称呼他为“老爷”,以示尊敬。至于赵匡胤,由于有金吾卫上将军的封号,所以也被称为“将军”。

    赵匡胤听了,倒是哑然失笑,心想:这底层百姓的想法虽然粗浅,但却有几分朴素的道理。正想着,旁边却有一个有些尖细的声音插嘴道:“左右不过就是这些大老爷觉得没啥追求了,也想当个皇帝过过瘾。不过刘和老爷年纪大了,想必也是听说当皇帝太累,自己干不来,于是就将赵将军推了出来,咱太原谁不知道他老人家看好赵将军,这几年连连提拔,赵将军也真有本事,离了多少大功,也没有辜负刘和老爷的期望。

    人家赵将军年轻有为,如今才不到三十岁,就已经是一军统帅,统领几万大军,那是多大的威风,如今又要当皇帝了,真真是大英雄,大豪杰!我猴子最佩服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听说,赵将军虽然年轻有为,但是却尚未娶妻,要是我有妹妹,一定要嫁给他,说不定以后也能当个贵妃、皇后什么的。可惜,我家却只有我这一棵独苗,否则。。。。唉。”说话的是一个尖嘴猴腮,个头矮小的瘦弱男子,他正摇头晃脑,一脸遗憾的表情。

    旁边立刻有人起哄道:“瘦猴,你吹牛前也不照照镜子,就你那副尊容,就算是有妹妹恐怕也跟无盐女似的,就别做白日梦了!”周围的人一阵善意的哄笑,那瘦猴也觉得自己牛皮吹得过了,脸一红,笑骂了两句,就钻到别处,继续吹牛了。其他的人也没停下议论,而是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二更,总算是在12点前码出来了,呵呵,宋朝终于要建立了,欢呼吧!!票~~)
………………………………

第一百四十九章 解释缘由

    第一百四十九章解释缘由

    第一百四十九章 解释缘由

    一个断了左手,脸上有道刀疤的中年汉子说:“我觉得,选赵将军当皇帝,那是再正确不过的事了,这些年,要不是赵将军东征西讨,我们又怎么会有今日这么安定的生活?你们看看那些外国的商人,原先对咱们北汉百姓总是一副高傲的样子,就是因为咱们国力弱小,所以瞧不起咱们;自从赵将军一战灭晋,那可真是打出了威风,再看看那些以往瞧不起咱们的人,现在却都不敢再轻视咱们了,谁敢得罪咱们,就出兵灭了他!”说完还激动地挥了挥完好的右手,脸上都带着红光,一副兴奋的样子。

    “可惜老徐我在一次遭遇战中不慎被敌人砍掉了左手,这才因伤退伍,否则要是一直带兵打仗,咱可能也是校尉一级的人物了。”原来他是一个退伍的军汉,怪不得对赵匡胤如此崇敬。

    一个穿着青衫,看起来颇为清贫的秀才却反驳道:“非也,非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打天下要靠武将,但是坐天下却是要靠咱们这些文人的了。就算刘丞相不愿意当皇帝,也可以让贤与他人,布政主使、节度判官,甚至几个老资格的节度使,都可以当皇帝嘛,为何偏偏要挑一个武夫?”说罢还满目悲愤,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

    “陈某虽然家道中落,但也看过家中珍藏的《孙子兵法》,其中曾曰:‘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赵将军虽然功勋赫赫,对我北汉有大贡献,但是却不见得通晓治国之术。再说了,‘国虽大,好战必亡。’赵将军以征战起家,焉知其登基称帝之后,不会穷兵黩武,消耗国力?如此一来,非我北汉之福也。不行,我明天就去丞相府,我要向刘丞相晋见,即使因此而获罪,也在所不惜!”此人引经据典,越说越激动,最后居然一副大义凌然的表情,看起来倒真是关心国事,而不带有对个人的偏见。

    赵匡胤在一旁听着,也不禁有些感触,这穷酸文人虽然有些夸夸其谈,更是对军人有偏见,但那也是对信息了解不多的原因。他却不知道自己不但精通治军,而且对治国之术也极有天赋,如同天生就会一般,信手拈来,从无错误。否则,后晋那么大的地盘,又怎么会在短短半年中平定下来,而没有发生多少暴乱?

    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善于纳谏,也是为君者一项重要的本领,他暗暗决定,日后对这些文人一定要优待,并且允许他们风闻言事,这样也可以拓宽自己的信息渠道,是自己不至于变得狭隘。

    听了穷酸书生的话,有个老头不愿意了,他激动的反驳:“老汉我不知道什么大道理,但是我也知道,赵将军是个好人,而且是个有本事的好人;刘老爷也是有本事的好人,既然刘老爷能够信任赵将军,那就一定是对的,咱们这些升斗小民,难道还会比刘老爷更聪明,更有眼光?大家伙说对不对!”

    周围的人早就又对那书生不满的了,只是想不出反驳的话而已,听了此话,连忙出声支持,把个书生气得脸色通红,却又找不胡反驳的原因。刘和在北汉深受爱戴,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他如果继续反驳的话,岂不是说刘和没有识人之能?这话却是不能没昧着良心说的。于是只能哑口无言,最后哼了一声,甩手离去。众人见书生被气走,倒也不以为意,而是继续讨论告示所述。

    赵匡胤挤在人群中,也不觉得拥挤,反而感到很亲切,他本就是贫民子弟,小时候也曾混迹市井,就算修仙归来后,也时常隐于凡间,体悟凡尘生活。只是自从军以后,官位权利一日日增长,又忙于征战,倒是下民间暗访了。

    今日一来,的确收获良多,这些黎民百姓,虽然都是社会底层,但是所思所想都是最朴素的看法,从他们的议论中,也可以看出当今的民心所向。

    赵匡胤听了一会儿,也从这些百姓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大多是百姓还是拥戴自己,或者说是信任刘和的眼光;而少部分读书人和世家大族,则是对自己的强势尚未很不服气,或者说有嫉妒心理。

    这也很正常,毕竟刘和一手创立了北汉,而且为人品行、能力都人所共见,没有人不佩服,真真称得上是这些百姓的父母官,所以百姓也得到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而他赵匡胤又是什么出身?说得好听些,是军人世家,说的不好听,就是泥腿子。凭着刘和的看重和自身的能力,在短短时间内窜到了高位,眼看要当皇帝了,怎能不叫那些自认为血统高贵、才高八斗的世家贵族和文人嫉妒万分?即使明面上不敢反驳刘和的意愿,暗地里却也会诋毁、鄙视他,以做泄愤。

    赵匡胤对这些早有预料,所以也没有多大惊奇。他又听了半个时辰,觉得已经了解了足够的信息,就抽身离开人群,向刘和的丞相府走去,他还有许多疑问,要刘和为他解答。

    赵匡胤到了丞相府,去北门口的家丁拦住,原来他身上穿着太过普通,所以被当成了平头百姓,自然不会被放入。直到他报了名号,又亮出了将军令牌,经过闻讯赶来的管家鉴定后,这才被允许放行。

    一路上,那管家先是不住赔礼道歉,说是下人们有眼不识泰山,还请将军海涵等等,然后又一边为他引路,一边又在赵匡胤的询问下为他介绍丞相府的布置和最近发生了一些事。

    刘和的住处赵匡胤早已来过许多次,熟悉得很,他真正在意的却还是丞相府最近的动向。据管家所说,在刘和正式宣布将要建国,让赵匡胤称帝之前,曾经找见过许多文武大臣,这些人官阶不同,权利也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声望高,势力不小,大多都是跟随刘和创业的老臣。

    听说,刘和曾经跟他们有过几次交流,大多数大臣都在谈过一次就离开了,也没什么大的情绪波动,但是有几位封疆大吏和内阁元老却好像与刘和谈不拢,几次三番的来此,更是在一周前的最后一次谈话后愤愤离去,明显是意见不合。而此后,刘和的情绪就不是很好,经常长吁短叹,神色沉痛,在几天前发了几道手谕后,除了按时上朝、处理政务,就再也没有什么异常的举动了。

    赵匡胤听到这里,心里有了一定的猜测,但是真相未探明前,却也没有多说,而是在管家的引领下,来到了刘和书房外。“老爷,赵将军来了。”管家恭敬的在门外喊道。“哦?赵贤侄来了啊,请他进来吧。你且退去,把守屋外,我二人谈话,不可让外人听见。”从书房中传出了刘和有些低沉的回答声。

    “是,老爷。”管家答道,又打开房门,将手一引,道;“赵将军请进。”待赵匡胤进屋后,又关上了房门,随后站到了三丈开外,看守着书房外的动静。

    赵匡胤进屋后,看到了坐在椅子上的刘和,他旁边摆着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三个斗大的木匣。饶是赵匡胤心神镇定,抬眼见到刘和的面貌,也不禁吃了一惊,只见刘和此时面容松弛,神色黯淡,眼皮低垂,明显是一副伤心过度、精神受损的样子,哪里还像平时那副温和精明的丞相了?

    赵匡胤不禁前走两步,行了个礼,然后急切地问:“刘叔,您。。。您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云龙曾经担任刘家的西席,与刘家交情深厚,赵匡胤从军后,也得到了刘和不遗余力的照顾,两家感情十分深厚,所以一向是叔侄相称。如今见到刘和气色不好,关心之下,不禁吃惊的问。

    六和抬眼看到赵匡胤的神色不似作伪,而是完全发自内心,眼中不禁闪过一道欣慰的神色,他轻声道:“贤侄,想必此刻外面的消息你也已经知道了?”

    赵匡胤见刘和答非所问,却只能压下心头的焦急,老实的回答:“小侄也是刚刚知道,刘叔,你为何突然作此决定?难道是师父。。。?”他突然反应了过来,云龙曾经跟他说过,关于他的登基称帝之事,他自有安排。而刘和之前也提过,云龙曾经跟他说过,人皇将会在国内出现。再结合现在刘和的举动,答案已经是呼之欲出。

    “没错,”刘和点了点头,“的确是游龙子道长的意思,而且经过我本人多年的观察考验,也确定了,匡胤贤侄你确实有成大事之才,所作所为,没有辜负我和道长对你的期望。因此,我才下定了立你为帝的决心。”刘和继续说道。

    赵匡胤不禁点了点头,唯有如此,才能解释刘和之前的举动。

    “至于我为何会落的如此模样,也都是因为我为你准备了这几份大礼所致。”说完,刘和抬起了手,指向了桌子上摆放的几个木匣。

    (第一更,二更晚上发,这两章有些枯燥,没什么打斗情节,也不怎么好写,各位道友忍一忍吧。感谢投月票的hgdjhk大大,呵呵)
………………………………

第一百五十章 清除隐患

    第一百五十章 清除隐患

    第一百五十章 清除隐患

    “大礼?何种大礼会使刘叔落到如此地步?”赵匡胤心中疑惑,不由得将目光看向了那几个木匣。刘和没有继续解释,而是抬头示意赵匡胤打开木匣,自己观看。

    赵匡胤没有犹豫,当即伸手取下了其中的一个木匣,当打开匣盖后,却脸色大变,原来木匣内的所谓“大礼”,居然是一颗人头!赵匡胤紧紧地抿着嘴唇,又接着将余下的三个木匣一一打开,里面毫无意外,都是一颗人头。赵匡胤没有立刻质问刘和人头的来历,而是自己观察;刘和不是嗜杀之人,既然将这几颗人头说成“大礼”,那也一定自有其道理。

    他仔细观察后,发现者几颗人头的主人他还都认识,分别是三司使之一的王匡,潞州节度使孟格光,以及布政主使章台长和副使马奎,他们都是权重一方,声名卓著的人物,可如今,却成为了冰冷的尸体,连头都被砍下。

    “刘叔,他们犯了什么错?为何要处死?”赵匡胤毕竟是赵匡胤,他很快乐平复了内心的惊讶,冷静的问刘和。

    “你不用奇怪,在强烈反对我立你为帝的势力中,他们都是最活跃的人物,即便我百般劝说,甚至作出了许多承诺,也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意思。”说着,刘和叹了一口气。

    “我知道,立你为帝一定会触及到许多人的利益,不会一帆风顺,引起一定的震荡是肯定的。但是他们却是这一拨人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影响力很大。甚至,根据我收到情报,他们自从明确反对你称帝,并且知道改变不了我的决定后,就开始四下串联、活动,意图拉拢更多的大臣结成联盟,集体反对你。孟格光甚至打算返回驻地,起兵反叛,投靠辽国!”说到这里,刘和的声音已经带上了愤怒和悲痛的语气。

    “他们都是我北汉的重臣,王匡和章台长甚至还是北汉元老,自我任太原太守之时就已相识,如今分歧却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现在的局面。你应该能够想象,要是真的让他们成功了,那我北汉会是什么下场!所以,我只得先下手为强,将他们拿下。”刘和说完,已经是双目含泪,掩面而泣。

    赵匡胤这时也是沉吟不语,他当然知道如果让王匡他们成功了,北汉会面临什么局面。如今北汉看起来蒸蒸日上,但实际上却是出于分口浪尖,周边各国虎视眈眈,目前没有进攻,也只是顾忌北汉的实力依然强大,而且内部团结,不易击溃而已。

    但是如果王匡他们联合大臣阻止赵匡胤称帝,刘和势必会强力压制,两相对峙之下,一定会导致政局不稳;孟格光节度潞州,正好扼守北辽进攻北汉德门户,如果他一叛国,那潞州立刻就会门户大开,恐怕北辽精兵就可叩关而入,扫荡中原;战乱一起,北汉国内立刻就会大乱。政局不稳,外加遭受战乱,其余国家一定会如嗅到了腥味的狼一般,趁着北汉最虚弱的时候一拥而上,瓜分他的土地、人民、财富。

    这便是乱世的法则,弱肉强食,一遭失策,则会永不翻身!赵匡胤想得更远一些:到时候,将会有多少生命陷于战火、多少家庭支离破碎,汉民族的损失将会多么严重,五胡乱华,中原十室九空的局面是否又会重演?这些都会变为可能。纵然北汉背后有游龙子等一干修真者的支持,赵匡胤、刘和等人又能够消弭内乱、驱逐外地,恐怕到时候北汉也会实力大损,再也不具备逐鹿天下的能力了。

    想通了这些,赵匡胤也就理解了刘和的用意:长痛不如短痛,与其日后造成大患,不如以雷霆之势,一举将祸端掐灭在萌芽之中!刘和也是卓有件事的一代英豪,自然能想到这个道理。所以也就硬下心肠,立刻将四人捉拿,并全部斩首。这般雷厉风行的举措,当即震慑了所有心怀不轨之人,蛇无头不行,那些串联的人失去了领头之人,自然也就没有了底气对抗刘和的权威,所以建国称帝的公告才能如此容易的发布,甚至没有对北汉多大的冲击。从这一点上来看,刘和却虽然平时处事平和,但关键时刻又能下得狠手,是合格的政治家。

    只不过,刘和也是人,他再怎么铁石心肠,当亲手下令将自己的老下属、老朋友们处决时,心中不知会多么的痛苦。即便再是以国家大义和是非对错安慰自己,也免不了那种痛苦,不知当午夜梦回,回想起那些往事时,他又会有怎样的锥心之痛。经常遭受内心的折磨,恐怕才是造成刘和身体状况如此之差的原因。

    脑海中一瞬间想到了许多许多,赵匡胤又看向依然坐在椅子上、神色消沉的刘和,眼中的崇敬之色越发浓重。为了这个国家、为了百姓,为了日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