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踏天封神记-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连破城,大肆屠杀百姓之下,数万幸存者们一路逃难到这里,这才显得如此拥堵。
并不是所有百姓都愿意撤离,百姓中,有数百名正值壮年的汉子不愿撤退,他们都是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家庭和亲人的人,一个个瞪着赤红的眼睛,主动要求加入守军队伍中,好为亲人们报仇血恨。
对于这些血性男儿的举动,赵子兴和上官英杰并没有阻拦。毕竟每个人活着,都有他的存在价值。这些汉子愿意为亲人报仇而赴死,这点是谁也没有理由阻拦的。
数日后,赵子兴一行带着数万百姓们来到了孟州城。这里的难民比北凌城还要多得多,至少有十多万的样子。孟州官府早已打开库府,广设粥棚,尽量给他们一口饭吃。由此可以看出,孟州城太守此人,不说做官如何,起码是个好人。
赵子兴一行见过到太守,说明了来意,太守当即表示大力支持,立即吩咐伙头军们,准备了大量干粮,无偿送给难民们充饥。更是亲率手下近百大小官吏,尽量劝孟州城里的百姓们跟着一起撤出。
因为时间紧迫,他们仅在城中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就带着浩浩荡荡的十数万难民连同二十多万孟州百姓,又踏上了征途
此刻,北凌城外鼓点如雷,杀声震天。漫山遍野,尽是燕国大军。六十架大型投石车早已组装完毕,数十根巨大甩臂此起彼伏,接连甩出,一块块巨石雨点般向着城头呼啸而去。数十张床子弩将一根根儿臂粗的弩箭深深射入城墙巨石缝隙之中,以便于蚁附大军能够直接攀援而上。更有两万弓弩手,不时向着城头上一轮仰射,压制城头守军,以便俺护攻城大军的顺利推进。
数之不尽的攻城大军呐喊声中攀着云梯,踩着巨型弩箭,悍不畏死地向城头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锋。更有用坚木和牛皮制成外甲,像龟壳一般坚固的冲撞车,正轰轰撞着城门。
城上守军们不甘示弱,冒着矢雨,齐齐挽弓,箭如雨落,金汁、滚石、擂木纷纷接连坠下,其间不时有大型弩箭呼啸而出,大片大片的收割着攻城燕军的生命。
激烈的攻防战已整整持续了三日之久,从早到晚,再到挑灯夜战,无休无止。燕军尽展人数优势,每万人划归一个攻城大队,十数支战队轮番不计伤亡的发起一波又一波的猛烈进攻,丝毫不给对手一丝喘息的机会。
北凌城这边,同样如此,将二万五千余名守军分成五队,轮番防守,日夜不休。利用地利的优势,打退了敌军一次又一次进攻。
关守忠站在城楼之上,双眼通红,眼睛里布满了血丝,连续三天没有睡眠之下,精神依然抖擞,用已变得嘶哑的嗓音,有条不紊的发出一道道防守的命令,思维依然十分清晰。
诸将们分散在城头各处,已便能随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城头上部分垛墙已经被从天而降的巨石砸坏,五十架床子弩也已损坏了十一架,余下的数十架依然运转不休,不时将一支支巨大的弩箭激射而出。
原本每队五千人的守城梯队已锐减至四千余人,并大多带伤,可一个个精神抖擞,战意高昂,防守得依然严密异常。
其间更有数百身着普通布衣的大汉们,一个个赤红着双眼,目光似欲喷火,冲在最前,冒着矢雨,将一块块巨石愤然砸向攀城的敌军。杀得燕国攻城部队鬼哭狼嚎,惨叫连连。
北凌城以北二十里外的一片荒地上此时营帐连绵,兵马无数,这里现在是燕军的大本营。
中军大帐之中,楚云逸、李帝江、司马烈、许文春四人正在悠闲地品着香茗,正以一种轻松随意的方式聊着战局。
楚云逸手捧名贵的紫砂茶盏,用盏盖轻轻拨去飘浮的茶叶,呷了一小口,在嘴里品味了一番,这才徐徐咽下,笑道:”赵国的龙岩茶果然名不虚传,此茶清香怡人,回甘喉韵俱佳,可称上品。”
李帝江也端起了茶盏,品了一口,点头赞道:”确实不错,我看不比咱燕国的枫曲茶差。”
司马烈端起茶盏,将一盏茶水直接一饮而尽,咂了咂嘴巴,皱眉道:”啥熊破茶,又苦又涩,淡出个鸟来,叫俺说呀,还是烈酒够劲,男子汉大丈夫,喝茶能喝出什么英雄气概?”
楚云逸摇头苦笑道:”牛嚼牡丹,暴殓天物。也罢,老烈呀,你喝不惯茶水下次就自己带酒来,别再糟蹋我的好茶了,行吗?”
司马烈咧了咧嘴,嘿嘿一笑:”那行,这可是大帅你说的,下次俺可真带酒来了。”
许文春喝了一小口茶,将茶盏放在桌上,皱眉道:”才三天工夫就阵亡了一万五千余名士卒,这伤亡率是不是太大了点。”
楚云逸洒然一笑,道:”北凌城乃天险要塞之地,想快速拿下,唯有不计伤亡强攻一途。至于士卒伤亡过大嘛,倒也不必担忧。大王传下的密旨已于昨天送到,要求我务必速战速决,不必担心兵源问题,因为他已经和匈奴王协商好了,由匈奴再增兵八万,我燕国出兵十万。十八万大军不日便会启程,我想待我们拿下四座要塞之时,便是十八万援军到来之日。届时以绝对兵力的优势一举击溃赵国回龙谷大营主力军,如此,则大事定矣。”
(本章完)
………………………………
第31章 沦陷
赵子兴一行统率着数十万百姓们出了孟州城,可是却没有前往通向赵国腹地的必经之路拒虏关,而是出了城沿山路直接往西南方向而去。
这个决策出自上官英杰。他认为数十万百姓扶老携幼之下,赶路速度实在太慢,每天仅能走五十余里路的样子。如此速度,万一北凌城和孟州城都没能坚持十天,那么这些百姓就危险了,到时肯定会被敌军轻骑追上,难逃被屠杀的厄运。
现在的路线是通往陈谷关之路,这座关隘是连接山城吉庆、九川的必经之路。陈谷关修建在地势险要的月恒山之上。一边是云雾缭绕的深谷,一边是刀削一般的峭壁,中间是仅容三马并行的狭窄山道。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关隘虽险要无比,可并不是通往赵国腹地之路。关隘之后的吉庆和九川都是贫瘠的边塞小城,离赵国腹地远隔重重险峻群山,所以并非兵家必争之地。
燕、匈两国也不可能集结重兵来攻打这种对灭赵毫无帮助的关隘的,因此,百姓们只要入了关,就算是脱险了。
山路越走越是崎岖难行,数十万百姓们的赶路速度也越发慢了下来,三百余里的路程足足走了八天之多,在目送最后一批百姓入关后,赵子兴还是觉得不放心,派遣一名为人精明干练的头领率领五百名士兵,命他务必要把这数十万百姓俱都平安送入吉庆城里。
此时,北凌城攻防大战已经接近尾声。漫山遍野,黑压压的燕国大军像是过境的蝗虫一般,悍不畏死地向着城头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击。数百架大型云梯之上,两万名精神抖擞的生力军口衔战刀,手持圆盾,正攀援而上。更有一千名由百战老卒组成的敢死队,背负硬弩,腰悬战刀,直接沿着射入城墙一尺来深的床子弩的巨大箭杆,向上攀爬。
远远观之,触目惊心。城墙之上密密麻麻,尽是蚁附蝇集的燕国攻城锐士。城头之上,不足八千的守城赵军几乎人人带伤,神色疲惫,全凭一股不屈意志,坚守着不退后半步。
五十架大型床子弩已尽数崩毁,堆积如山的滚石擂木也已消耗殆尽。众守军们手持刀枪剑矛,直接和攀上城头的燕军们展开惨烈的肉搏战。
一个体形膘悍的燕国健卒刚刚爬上城头,不等站稳脚步,立即有三把长矛呼啸而来,直接将其捅落城头,坠下之时,又砸落三名攀城士卒,四人一起惨叫着跌下城头,摔成肉饼。
一名燕军百夫长身先士卒,从云梯上跳落城头,手中钢刀上下翻飞,瞬间砍翻两名赵国士兵后,正要奋勇向前,杀出一条血路时,忽感腰间一阵剧痛,低头看去,却是一名赵国老卒混在人群之中,乘其疏忽,出其不意给予至命一击。与此时同时,五把钢刀从不同角度猛砍过来,直接将这名骁勇的百夫长来个乱刀分尸。
惨烈厮杀的一幕此时处处在上演,每时每刻两国都有大量的士兵死亡。总体来说,还是居高临下占踞地利的赵军占便宜,可燕国有绝对的人数优势,连绵不绝的强悍攻势下,任你是铁打之人也吃不消。
关守忠头缠白布,有鲜血从布内渗出。深身上下,血迹斑斑。高高抡起祖传的大关刀,一刀落下,鲜血四溅,直接将一名燕军士卒连头带肩,斩成两断。手腕一翻,一刀平挥而过,又是一颗人头高高飞起。反转刀身,刀柄骤然向前撞出,将一名从云梯上跳落城头的燕国悍卒撞得口喷鲜血,倒飞而出,坠下城头。
又是一批燕卒爬上城头,其中三名势若疯虎,骁勇异常,砍翻了数名迎面而来的赵军士兵后,直奔全副披挂的关守忠而来。
关守忠戎马一生,经验何其丰富,遇此情景,不退反进,便要一刀挥出。抡刀时忽感双臂发酸,平日的舞起来如灯草一般轻巧的五十斤重大关刀,此时犹如重若千钧一般。
关守忠心中一声暗叹,没有再逞强,直接拖刀向后疾退。退后的刹那,三把雪亮的钢刀几乎不分先后的从他适才所站的地方飞掠而过。
身侧一名亲兵斜刺里冲出,一剑刺出,直接洞穿了一名燕卒的腹部。不想那燕卒凶悍异常,心知必然无幸的情况下,强忍着腹部剧痛,拼尽全身力气一刀捅入这名亲兵的胸口。“扑通””扑通”两人同时倒下,拼了个同归于尽。
“大人小心。”正在激战中的亲兵队长一见关守忠遇险,大急之下,一刀砍翻身前的一名燕卒后,劈手将手中长刀掷出,接着一步踏下,身形骤然暴掠而出。
激射而至的长刀直接贯穿了一名燕卒的胸口,巨大的惯性带动着他向后疾退数步,这才从城头上倒栽而下。
亲兵队长此时也已赶到,侧身避开对方劈面斩来的刀锋,右手闪电般探出,一把拿住那名燕卒的手腕。反手一扭,已夺下钢刀,反手一刀挥出。一颗血淋淋的人头立即骨碌碌滚出。
亲兵队长将长刀横在身前,疾步退至关守忠身前,将他护在身后。急道:“大人,先撤回城楼吧。”
关守忠双手拄着大刀,大口喘气,胸口剧烈起伏着。伸手抹去脸上的血迹,嘶声道:”元昭,不要管我,快去杀敌要紧。”
亲兵队长元昭挥刀拨落一支从城下射来的羽箭,焦急道:”可是大人您”
关守忠豪迈大笑道:”老夫完成了老太师交代的任务,已无遗憾矣。如今国难当头,正是我辈为国尽忠之时,岂能苟且?”
元昭深吸了一口气,目光也变得坚定起来。“那我就陪大人血战到底。”
经过这一会调息,已恢复不少的关守忠提起大刀,颔首大笑道:”好,我们并肩作战。”
两人一起冲出,大刀长刀齐挥之下,雪花一般的刀光上下纷飞,立即造成这一片区域的燕卒大批伤亡
城北五里外的一座五丈多高的巨型楼车之上,楚云逸、李帝江、司马烈三人凭栏而立,冷眼观望着远处惨烈厮杀的一幕。
楚云逸捋着长须,叹道:”赵国虽已行将就木,不得不承认的是,这赵军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还真不是盖的,若是同等兵力捉对厮杀,我燕军不是对手。”
李帝江赞同道:”不错,当年赵军和号称西部战力最强的秦军因领土纠纷,在战场上狭路相逢,五万对五万,结果出人意料的全歼秦军,战后赵军虽仅存活数十人,主将赵青龙更是重伤昏迷,被抬下战场,但也因此一战成名,让全天下人都见识到了赵军那不输于秦军的惊人战力。”
司马烈目露不屑,摇头道:”战争真正拼的是国力,赵军再能打,腐朽的赵国王室能撑得起大战的消耗?赵军,强弩之末而已。”
此时北凌城上的赵军确实已经是强弩之末。随着爬上城头的燕卒越来越多,城头上的战斗也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城墙上,密密麻麻的蚁附大军正在攀援而上。城下,无边无际的燕国大军有如滚滚洪流一般,源源不断的向前推进,加入攀城大军之中。
燕国诸将居高临下,清楚的看到燕国大军洪流正逐渐将城头上赵国守军一点点蚕食、淹没。城头上书有巨大赵字的大旗轰然倒下,一杆崭新大旗高高矗起,迎风烈烈作响,上书有斗大的燕字。
随着摇摇欲坠的城门被燕军攻坚营轰然撞开,燕国大军在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浪潮一般向关内涌去。北凌城城上城下,尽是燕军。三军将士齐声欢呼,声震云霄。
望着脚下欢呼中的滚滚人流,楚云逸眉头微蹙,心中暗叹道:”危机关头,赵军全军上下竟无一人后退半步,尽数为国捐躯,由此可见,赵国民心未失,这场灭国之战注定不会轻松”
赵子兴将数十万难民安顿好,这才和诸人一起折返。快马加鞭,全速奔驰之下,仅用两天时间,便已来到拒虏关。
拒虏关巍峨雄伟,论规模还在北凌城之上,用巨大石条砌成的城墙古朴而坚固,高五丈三尺,连绵七里,将两座陡峭雄奇的山脉连接起来,扼险而守,如同天堑。
此时,关门紧闭,城头旌旗招展,枪矛如林,密密麻麻的甲士挤满了城头,一个个神色肃然,煞气惊人。
赵子兴一见,心中不禁一沉,一种不祥的预感顿时从心底升起。诸人上前叫门,早有守军从城头放下吊筐,让诸人将能证明身份的东西放入筐中,以便验明身份。
赵子兴将随身携带的太子印绶放入筐中,任由守军将吊筐拉上城头。一名小头目走过来,见是印绶,细看之下,大吃一惊,急忙向上传禀,层层传递之下,很快到了拒虏关主将周伯智的手里。周伯智一观之下,也兀自吃了一惊,慌忙率领诸将下了城,亲自开城门迎接。
“不知殿下驾到,有失远迎,还请恕罪。”周伯智率领麾下诸将单膝跪下,双手抱拳,向赵子兴参拜道。
“诸位将军不必多礼,战乱时期,不必在乎这些繁缛小节。此城今天为何戒备如此森严?北凌城现在战况如何了?”赵子兴对于官场上的礼仪制度一向不在意,一笔带过之后,话锋一转,开始问起他此时最关心的事来。
周伯智一听,不禁头垂更低了,虎目蕴泪道:”启禀殿下,北凌城已于两日前沦陷,全军上下,尽数为国尽忠了。”
(本章完)
………………………………
第32章 兵圣吴起
赵国王宫,武威殿中。二十多名全身披挂的武将在殿内站成两列,一个个面色阴沉,交头接耳,正低声商量着什么。
忽然,殿外传来一声内侍那特有的公鸭嗓之声。拉长着音调大声道:“大王驾到。”
众武将们一听,立即停止私语,一个个昂首挺胸,肃然而立。
赵王身着明黄色龙袍,头戴黄金镶玉盘龙王冠,腰系玉带,脚踏云履,双手负后,迈着方步,来到殿中。身后跟着的是一名相貌粗豪的道人,正是赵国国师冯道天。
众武将们纷纷单膝跪下,双手抱拳,身上甲叶摩擦,哗哗作响。高呼道:“我等参见大王。”
“众卿平身。”赵王大袖一挥,径直走到殿内龙椅前,端坐下来,冯道天则侍立在一旁。
“谢大王。”武将们纷纷站起身来。忽然,一名须眉皆白的老将又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带着哭腔悲呼道:”大王,北凌城失守了。”
众武将顿时纷纷目露忧色。赵王神色平静道:”此事孤王早已知晓,王老将军还请站起说话。”
老将跪地不起,颤声道:”大王,臣请求赴边一战,哪怕拼了这把老骨头不要,也定要为大王驱除异敌,收复失地,还望大王恩准。”
此刻,除了站在最前列神色始终平淡的中年将领外,其余人等,俱都又跪了下来,高呼道:“大王,我等请求赴边一战,愿为大王收复失地,扬我国威。”
赵王目光随意扫过诸将,平淡开口道:”众卿忠心为国,孤心甚慰。孤今日召上将军进宫,正是为了商讨此事而来。敌军此来声势浩大,非同小可。欲战而胜之,需得谋定而后动方可。”
诸将异口同声赞道:”大王所言极是。”
赵王又道:”待得有了良策,需要冲锋陷阵之时,孤王必定优先派遣诸位前往。”
接下来,赵王和诸将们又谈了一些关于北疆用兵事宜,安抚了他们急于求战的情绪,这才让他们退下,殿上只留下那名始终一言不发的中年将领。
此人姓张名启,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三年前不知道被赵王从何处寻来,直接封为赵国上将军,执掌赵国举国之兵马。上任三年以来,毫无建树,赵国满朝文武提起,无不轻而视之。若非他平时为人低调而谨慎,又不曾犯什么大过,只怕早已被排挤出局。赵王倒是始终待其信任有加。
“吴将军,北疆战况现在如何了?援军可曾抵达?”待得诸将出了宫,赵王立即换下那张始终波澜不惊的平静面孔,脸上首现焦急之色。
上将军张启淡然一笑,道:”启禀大王,半月前悄然从京卫五座大营中抽调而出的十万大军采用化整为零,昼伏夜出的办法,一路疾行,已于昨日顺利抵达回龙谷大营。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当然瞒不了四大诸候的耳目,所以在大军出发之前,臣已从南疆秘密调回八万边军协防京畿,待得四大诸候查觉,就算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发起叛乱,八万边军也定能赶在他们之前赶到京都。”
赵王这才松了口气,笑道:”如此孤王也就放心了,吴将军算无遗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当真当得起兵圣二字。”
张启面色微变,目中微现忧伤之色。缓缓道:“兵圣吴起早在三年前就已经死了,现在站在大王面前的只是名不副实的庸才上将军张启,兵圣二字,还请大王休再提起。”
赵王一拍脑袋,目露懊恼之色,道:“如此倒是孤王的不是了,都怪孤王一时忘形,说错了话,还请吴将军不,是张将军。还请张将军不要往心里去。”
就在这片刻工夫,张启面色已恢复如常,不动声色地转移话题道:”眼下万事俱备,不出意外的话,北疆战事结局已定。大王还是多多考虑下战后事宜吧。”
赵王正色道:”不错,种种迹像表明此番敌国入侵,分明就是郑豹之等人的阴谋。目地就是将我大赵军队主力拖入战争的泥潭中,他们好乘虚而入。”
张启颔首道:”大王言之有理,那大王不妨再猜猜看,若是我们击败入侵的异族大军,他们下一步会如何行动?”
赵王沉吟道:”郑豹之此人,阴险狡诈,工于心计。从他为一已之私,不惜勾引异族大军攻打本国之事便能看出,此人是个为达目地,不择手段之人。但我想他还不至于蠢到直接整合四大诸候麾下兵马,公然行反叛之举。”
张启微笑道:”公然反叛暂时倒是不会,他们虽人多势众,但毕竟师出无名,公然造反,胜算极小。退一万步说,就算能侥幸成功,到手的也不过是个经过激烈内战的冲击,满目苍夷的残破之国,随时都有可能被敌国攻灭而毫还手之力,郑豹之岂是肯为他人做嫁衣之人?”
赵王摸了摸下巴上的浓须,眉头簇起,道:”明争既然行不通,看来就只有暗夺了。”
张启道:”不错,他唯一的选择只有暗夺一途。至于这暗夺一事,就是你们修仙者之间的事了,我这个凡人行军打仗还凑合,这种事,我也是爱莫能助。”
赵王点头微笑道:”张将军所言极是,孤王受教了。”
二人又商谈了一阵军国大事后,张启这才起身告退,赵王一直送到大殿门口这才满面笑容而归。
“哈哈我终于知道你自信的底气所在了,谁能想到平庸无能的上将军张启原来就是名动天下的一代兵圣吴起呢?有此人坐镇军中,就算燕国、匈奴派来百万大军也休想占到便宜吧?我真是越来越佩服你了,吴起不是在三年前就被魏王处死了吗?你又是从哪里寻到的?”冯道天咧着个大嘴,好奇的问道。
赵王故作神秘一笑。道:“天机不可泄露。”
冯道天得意的拍了拍别在腰间的布袋,大笑道:”我就知道以你不见兔子撒鹰的性子,不可能打没把握的仗的,幸好我见机得快,没和你打赌,不然这把刚炼好的飞剑非得拱手相送不可。”
赵王收起笑容,表情变得凝重起来。正色道:“吴起分析的没错,郑豹之等人直接发兵造反的可能性极小,十有八九是四大诸候本人直接进京挑战我们两个。”
冯道天目露凶光,不屑道:”就凭他们那点道行,我翻手间便能让他们尽数神形俱灭。”
赵王摇头道:”他们既然敢明目张胆夺孤王江山,背后岂能没有修仙宗派暗中扶持?以那些修仙宗派底蕴之深厚,随随便便赐他们几套功法和法宝,也够咱们喝一壶的了吧?所以还是小心应对为妙,万万大意不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