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官腔-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农村人就这么实在,只要你不亏待人家,好吃好喝,他们干活绝不偷懒,尤其杜远舟还会给他们一些工钱,自然多卖一点力气更是没的说。
“来,大家都喝点水……”陈乔元一手拎着一个暖壶,从屋里走了出来。
刚才杜远舟他俩也都跟着搬货,现在大家休息一会儿,见暖壶里的水不多了,他便进屋重新灌了两壶,一壶凉的,一壶热的。
凉水,是直接从井里提上来的深井水,又凉又甜,比后世所谓矿泉水绝对好喝,由于没有冰箱,农村便用暖壶来装,保持清凉可口。
热水,是杜红霞在屋里刚刚烧开的,又放了一些掺杂着薄荷的花茶,苦涩中有一股清香之气,可以祛暑解乏。
夜里,山货堆放在荒郊野外,自然不安全。
只能陈乔元和杜臀文两人看着了,本来杜远舟准备看守,但杜臀文却认为自己儿子现在身份不同了,自然注意形象,使杜远舟哭笑不得。
于是,杜远舟只好去联系一下货车,虽然事前打好了招呼,但需要最后确定一下,别临时出现变卦。
第二天,除了那几个村民,又多雇了两个人手,再加上四个大货车司机,大家帮着一起用溜索运货、装车。
赵万成、罗西冬等村干部也都过来,在旁边也不时帮一下手。
昨天他们只打一个照面,赵万成便开会去了,罗西冬也被村里一户办喜事的人家请了过去。
今天,溜索正式投入使用,并运送大量山货,对于杨杖子村来说意义非凡,他们作为村干部,自然都应该到场。
由于溜索载重有限,一次只能运送三四百斤,所以速度并不算太快,但用了一上午时间,山货也全部运送完毕,装满了整整四大货车。
原本打算下午就可以上路,但杜远舟看见大家都累了。
尤其四个大货车司机也伸手帮忙装货,也累了够呛,疲劳驾驶很容易出问题,便提议明天出发。
当然,这一天耽误的工钱还是要给的。有钱拿,四个大货车司机自然没有什么话说。
一天一个人八十元,四人就是三百二十块钱。
杜臀文和陈乔元虽然挺心疼这三百多元钱,但知道杜远舟说的在理,也没有反对。
在大家期盼的目光中,杜远舟和陈乔元,还有两个雇来的汉子,坐上装满山货的大货车。四辆大货车沿着山间公路,一路浩浩荡荡向南而去。
“远舟,你说周南他们将卖货的地点都找好了?”坐在车上,陈乔元虽然心中充满了莫名的期盼,但还是有些忐忑不安,不由得又问道。
原本陈乔元一直称呼杜远舟为小舟的。但自从杜远舟毕业之后,尤其进入镇zhèngfu之后,他便认为小舟这样的称呼虽然亲切,但在外面人面前不好听,就自然改口了。
其实如何称呼,杜远舟倒无所谓,反而觉得小舟这一称呼更亲热。
见姐夫注意这一细节了,他还是很高兴的,当然不是因为自己称呼上的改变,毕竟以后姐夫要做大生意,不可避免要与形形sèsè的人打交道,包括zhèngfu官员,一些细节不可不注意。
“放心吧,姐夫!周南大哥你也认识,他说找好了,准定找好了,绝对没问题。”杜远舟自信满满地安慰道。
作为重生以来所要淘的第一桶金,杜远舟的心情还是蛮复杂的,虽然心中有把握,但前世毕竟没干过类似的生意。
任何年代任何生意,都没有百分之百把握一定赚钱,更不用说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
因为陈乔元第一次出远门,并且根本没有什么生意经验,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杜远舟只好跟来了。
对于包村干部来说,自然不能随便离开。
在离开镇上之前,他专门找包主任和马镇长请了假,并且开了一张公干的介绍信。两人也没说二话,立刻给他十天长假,介绍信也顺利开了。
之所以如此痛快,主要是因为杜远舟请假时并没说办自己的事,而是换了一种说法。
结果听说杜远舟托关系帮杨杖子村去卖山货,村民也答应卖完山货之后立刻交提留款,两人不由得心头大喜,自然开了绿灯,一切好说。
………………………………
第十九章 南下创业(下)
这季节沿海地区的天气,格外炎热。
虽然一路颠簸,吃不好睡不好,但杜远舟等人还算比较顺利。毕竟几个大货司机跑过长途生意,知道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该赶路。
可以说,一路上畅通无阻。当进入九十年代未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私家车及各种货运车辆如雨后chun笋纷纷冒了出来。车辆的增多虽然一定程度助推了经济的发展,但也给交通带来了堵塞,造成车祸也是数不胜数,车毁人亡是正常不过的事了。
当然,这种情况现在还没有出现。但随着越来越靠近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路上的车辆也明显多了起来。
看着车窗外一掠而过的风景,杜远舟的思维仿佛飘到了后世那个经济发达的特区,开始胡思乱想起来
现在的特区到底是怎么样的,是不是跟21世纪一样,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满大街的汽车呢?
不过随后杜远舟嘴角勾出一丝微笑,暗嘲自己幼稚,立刻将所有想象都一一被否决了。
特区现在虽然发展异常迅猛,但他发展最高峰应该在九十年代中后期,以至于后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了特区立法权。即便如此,相比其他内地城市,可谓有天壤之别,毕竟这里是华夏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远舟,你说这一趟山货要卖多久呀?”见他静静地看着窗外,陈乔元闲得无聊,便随口地问道。
“十多天吧!应该差不多就能买完……”杜远舟回过神来,轻松地答道。
其实,从前世记忆中他知道现在特区飞速发展,随之带来的是各种农副产品供不应求,虽然周边地区很多物资都聚集到这里了,但毕竟这年代的人经商意识不够,各种蔬菜、水果等产品的供求,远远达不到人们的需求。
“真的有这么好卖……”陈乔元虽然早已知道了结果,还真有点不敢相信。
这几天,他自己都感觉自己比平时罗嗦了,典型属于神经紧张过度症。
在他想来,即使特区的山区再好卖,也不可能那么快就卖完的,毕竟一万来斤山货,那可不是几百斤、几十斤。
显然陈乔元低估了一个特区的消费能力,别说是一万斤,就算是几万斤,也不能满足特区这个庞大的市场。
整整走了五天,他们才接近特区。这些天,杜远舟确实累得够呛,随着车辆行驶,他又开始迷迷糊糊睡着了。
等一觉醒来,杜远舟才发现窗外已经ri落了,天sè渐渐暗了,
远处的建筑物也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毛大哥,还有多久才到特区呀?”他向正在开车的司机问道。
“快了,差不多一个多小时吧!”毛大坤说话的口气有一点激动。
虽然早已听过特区这个城市,要是以前,即使跑长途运货,他也总感觉遥不可及,而现在马上就要到了指点的地点,心里的激动当然不言而喻了。
“明天再进城吧!”杜远舟略微一想,便说道。
然后又和陈乔元商量了一下,决定今晚在附近的村镇住下来,明天直接进城里。
对于这一决定,毛大坤等司机虽然心中也着急,但还是比较赞同的。他们也明白,这时间赶路,估计到达特区就天黑了。
再说了,他们不熟悉城区道路,也不知道周南他们所在的具体地点,即使到了目的地,还也要搬卸货物。
一番折腾下来,恐怕至少要忙到半夜,那可真是要人命呀。
当晚,杜远舟找到附近电话亭,给周南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一声已经到特区近郊了,然后又问了一下具体地点以及所要走的主要街道。
这一夜,大家睡得还比较安稳,毕竟快到地点了。
第二天一大早,天sè刚蒙蒙亮,他们在附近吃了几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按照周南所告诉的路线,开着车直接入城,一路找了过去。
当看到一栋栋高楼大厦,还有路上飞驰的轿车,除了杜远舟不以为然之外,其他人无不大感惊奇,简直姥姥进了大观园,眼花缭乱。
毛大坤等司机还好说,毕竟经常开车去外地,虽然一些城市的高楼比特区少,轿车也没有特区多,但毕竟见识过,只是略感特区繁华而已。
至于陈乔元以及其他两个人,平时无事连县城都很少去,更不用提去一些经济稍微发达的城市。
现在到了特区,眼睛都感觉不好使了,不用说许多东西没看见过,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
其实看到眼前这一切,杜远舟的内心也并不平静。既然重生一次,甘心平凡地浪费一生吗?答案是不可能的。虽然早已下定决心要进入仕途,但没有经济基础恐怕很多事情都无法进行,至少无法让亲人们过上富足的生活。
当然,一旦生活拮据,也会对自己仕途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两世为人的杜远舟,早已经看透了一切,包括官场。这个社会,纯粹是一个人情社会,有时人情绝对胜于法律。
既然是人情社会,人情来往自然少不了,花钱也不可避免。如果不想用灰sè收入为自己仕途埋下一个炸弹,就要用其他渠道来赚到足够的资金,来充当人际交往费用。
想到这里,杜远舟不由得有些感叹。在他前世所接触过的形形sèsè官僚中,有多少人原本有大好理想,有多少人原本有大好前途,但最后全部栽在了一个“钱”字上。
按照后世流行的一种说法,华夏国jing英阶层几乎全部进入了官场,那么如此推理,官场中人大多数应该是聪明人,又怎么会看不懂“贪”字误人、“钱”字害人这浅显的道理呢?
其实,事实恐怕不然。有些事大家都明白,但人在官场,还是不得不违心去做,所谓身不由己。要想进步,上级有事,你不敢不随礼,逢年过节不得不送礼;要想处好关系,同事有事,你不得不到场,到场同样要随礼;要想笼络人心,下属亲信有事,你同样要表示关心,当然不能只动嘴。
如此种种,何处不花钱,既然花钱,那么工资够吗?不够,怎么办?有人送礼咱也收着吧!久而久之,也许当初只敢收一些礼节上的红包,后来收礼已经收习惯了,收再大的红包也不会胆颤心惊,甚至眼睛连眨都不眨一下。
“唉!可能这也算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意识吧!”看着道路两旁的高楼大厦,杜远舟心中不由得发出感慨。
既然自己要走仕途,改变命运,那么现在就开始努力打好经济基础吧!
况且正值九十年代初这个多事之秋,经济起伏不定,金融市场秩序还不健全,只要把握住机会,绝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捞钱时代。
………………………………
第二十章 周氏兄弟
这个年代的特区,城区街道并没有后世那么复杂。
根据昨天晚上记在纸上的地址,杜远舟指挥着司机,七转八拐,很快就找到了周南哥俩的“小关东山珍野味店”。
这家餐厅,正位于一个热闹的露天市场附近,虽然不是城市中心,但周边已是高楼林立,还有一些正在建设中的大厦,路上人来人往,显得特别繁华。
这四辆大货车一溜停放在工地附近的空地上。
当杜远舟和陈乔元来到餐厅前台的时候,前台服务员立刻甜甜的笑了笑,接着有礼貌地问道,“欢迎光临,两位先生需要点什么?”
“请问你们老板周南在吗?你通知他一下,就说我们是从家乡来的人,他就知道了……”杜远舟很客气地说道。
看来周南哥俩确实挺赶时髦,店门也挺红火的,连前台小姐都用上了。
“好的,您们请稍等。”服务员微笑的点了点头,和旁边人打了一声招呼,然后朝餐厅的里面走去。
等服务员走后,杜远舟四处望了望,心里暗暗的在想:“看来周南哥俩确实挺有头脑的……“
在特区开起一家这么大的餐厅,尤其外地人,光靠吃苦绝对不行的,毕竟这年代敢闯的人不多,闯出名堂的人更少。
“兄弟,你们终于来了!”这时,在餐厅的后面急急忙的走来一个西装革履的男子,见杜远舟,立刻哈哈一笑,一下子儿上前抱住杜远舟,大声地说道。
来的正是周南,他虽然看上去只有二十出头,但身上的气质带着成熟,稳重的气息。
杜臀文结婚虽然比周文轩早一年,但杜远舟上面有个姐姐,所以周南比杜远舟大一岁。
昨天晚上已经通过电话了,自然知道杜远舟他们今天上午到。在这之前,周南已经出去看了两趟,也没看见。
刚刚回到屋里,他便听到服务员说家乡来人了。他当然知道谁来了,立刻急匆匆地从里面迎了出来。
“大哥……”看到周南,杜远舟不由得有些激动。
在前世,他和周南、周北感情不是不深,只因为种种原因,后来几乎很少见面,这不得不是一种遗憾,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成长的无奈,抑或代价。
看见站在旁边的陈乔元,周南赶紧上前叫了一声姐夫。杜红霞比他大一岁,他自然和杜远舟一样,称呼陈乔元为姐夫。
“哈哈哈,你看你,穿得西装革履的,连姐夫都差点认不出来了。”陈乔元上前打量了一下周南,立刻说笑道。
由于叫姐夫,周南和陈乔元以前也经常开一些玩笑。
“那当然了,咱准定要穿最好的衣服,迎接姐夫你们一行了……不然我可害怕红霞姐收拾我。”听到陈乔元这么一说,周南没有丝毫的不好意思,还故意摆出一副自鸣得意的样子,笑着打诨道。
大家说笑了几句,似乎根本没有长久不见的陌生感。
随后,杜远舟他们也没有到里屋说话,“对了,大哥,你帮我们找的仓库在什么位置?货先卸下来吧!”
“我这儿就带你们去,离这里不远,就在那露天市场旁边的胡同里。”周南也知道杜远舟他们的事情确实比较急,正经的说道。他进一步解释说那里白天的人流量很多,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地方。
“二哥,姐夫,你来了……”周南带着两个人刚刚走到门口,正好碰见迎面走来的周北。看见杜远舟和陈乔元,他立刻扯开嗓门,高兴地喊道。
他有一米七八的个头,穿着当时比较时髦的皮夹克,显得很jing神。
“周北……”杜远舟也亲热地喊了一句,狠狠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原来,周北刚才正巧去市场办事了,所以没有碰见他俩。
周北之所以喊他为二哥,并非杜远舟在家中排行老二,是因为周南他们仨经常在一起,周南是大哥,杜远舟自然是二哥。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两家走得确实比较近,有时和一家人似的。
很快,在周南兄弟俩的带领下,运送山货的大货车全部开到了那条胡同前。杜远舟一看,胡同前还有一片很大的空地,距离市场七八十米远,紧靠大道,确实比较方便。
原来,这里仓库原来是一家供销社的库房,后来拓宽马路时供销社店面被拆迁了,而后院库房被留了下来,于是被一家外贸公司暂时租借了。
一年前,那家外贸公司自己买了一片厂房,有了具体办公地点,自然不会续租了。
周南和房东早已商量好了,并已交了一部分订金。在周南打过电话之后,约十多分钟的工夫,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开着车过来。
经过一番介绍,杜远舟知道他叫王洪军,也就是这仓库的主人,他另一个身份是原来供销社主任的小舅子,供销社拆迁后,仓库便被他花钱买了下来,至于花多少钱,外人自然很难知道。
双方都是xing格爽快的人,按照事先的约定,杜远舟和王洪军签了一份协议,内容是杜远舟租赁仓库六个月,租金一月一交,每月一千二元人民币。六个月后,若续租,租金再议。
这份协议虽然看似不公平,六个月后如果续租的话,房东很可能会涨租金。
但对于缺乏资金的杜远舟来说,按月交租金,无疑是及时雨。如此一来,双方也算一拍即合,就这么定了下来。
看着协议已经搞定,下一步就开始搬运山货入库了。唯一比较麻烦的是,大货车开不到仓库门前,只能停在胡同口,而胡同口到仓库约有三十多米长。这样一来,劳动强度自然都大了许多。
即使加上四个司机,他们才仈jiu个人,上万斤的山货,除了搬运,还要卸车,码货,劳动量确实挺大的,这可是纯体力的活儿。
“这样吧!我去前面工地借几个独轮车去……”看了看堆得如小山似地一袋袋山货,和杜远舟打了一下招呼,周北便直奔前面的工地而去。
由于这边大厦开工有了一段时间,已基本建设得差不多了,工头以前经常到小关东山珍野味馆吃饭,对于周北这个二老板自然不算陌生。
一听周北要租借几辆独轮车,反正有不少独轮车正闲置的着,工头立刻大手一挥,让正休息的几个工人一口气送过来了八台。
这时候,周南也把十来个男服务员全部都喊了过来,大家开始七手八脚地卸货,推货、码货,干得热火朝天。
整个胡同一下子儿似乎变得拥挤起来。这一刻,杜远舟可真正体会到了有熟人的好处。
………………………………
第二十一章 试水
一觉醒来,天sè初亮。
“咣!咣!咣咣!”刚刚起床,杜远舟便听见外面建筑工地的噪声。
站在旅馆的窗前,看着不远处的工地上,机器轰鸣,许多农民工如忙碌的工蚁一样忙上忙下,场面恍若前世。
从古至今,三教九流,谁最苦?百姓最苦。有一位诗人说得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似乎是一个恒古不变的道理。
虽然现在如名义上已是工农阶层主宰的社会了,但百姓真得全部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吗?未必。
这个时代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显然多是胆子比较大的人。毕竟刚刚经历十年动乱,如果没有一定胆量,生活实在没办法,大家绝对不敢出来打工,因为专政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可是,很多人虽仗着胆量出来打工,也只能干最脏最苦最累的活儿,赚最少的钱。即使这样,很多农民工辛辛苦苦干了一年,还是经常拿不到工资。
到了二十一世纪,类似农民工讨债事例也不鲜见,甚至黑窑工奴事件也接二连三被曝光,可谓惊世骇俗,让人难以置信。
唉!社会公平吗?可能公平吧!但这种公平是一种相对的公平,不可能绝对的公平。譬如权贵与权贵之间、平民与平民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公平,这种公平建立双方实力相当的基础上,而绝非法律层面的。
“呵呵!真是杞人忧天。自己又不是救世主,自然管不了那么多,尽管努力照顾好自己身边的人,照顾好自己所爱的和爱自己的人就可以了。至于其他人,如果有能力的话,能帮多少就帮多少,一切顺其自然吧!”杜远舟不由得摇了摇头,苦笑一声,转过身,看见刚刚进入卫生间洗漱的陈乔元,暗暗地想道。
昨天一直忙到中午,大家才将大部分山货搬到仓库内。周南一定要尽一点地主之谊的,于是在卸完山货之后,就去野味馆吃饭,吃完饭,又在那里聊东聊西,这一来二去,就到了下午两点多。
然后,周南又带着杜远舟几人熟悉一下周边环境,商量一下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山货。晚上就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了下来。
本来周南还想让杜远舟和陈乔元到他那里去住,他和周北租的房子,足够宽敞,放上两张床,多挤两人绝对没问题。
但杜远舟没有同意,毕竟大家都是他带来了,如果他和陈乔元走了,却将其他人扔在了旅馆里,有些说不过去。
看见大家起床了,杜远舟便带着大家在附近找一个小吃店,叫了油条豆腐脑,还有面条。
等大家狼吞虎咽吃完早餐之后,便用货车将半车山货拉到市场边上的空地处,然后一袋袋卸下来。
这十来平方米的空地,虽然看起来不是很大,也是昨天下午向其他商贩好不容易租借来的,不然市场周边根本没有空闲地方,位置稍好的地方,都早已被人占用了。毕竟这年代来特区做生意的人也不算少了,相比其他地方,不仅赚得利润高,而且有货根本不愁卖。
等卸完货,杜远舟便找了一张一米多高的硬皮纸和一支大头笔,在最上面一笔一划写了五个大大的大字“卖东北山货”,然后在下面用小一号的字工工整整写上木耳、松蘑等山货名字、价格。
在昨天下午的时候,杜远舟早已经买好了一些笔、纸、钱袋、台秤、塑料袋等卖货用得上的东西。当然,如台秤、纸笔一类的东西,野味馆也有,本来借用一下就可以乐,但杜远舟想了想,还是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