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霸清-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货大意了。他光顾着为自己漂白了,却忘了自己那点钱的来历。

    乾隆爷一看:不对呀,你丫就一布政使,哪来的这么多钱?!擦,贪的吧?!

    于是,他找来了和大人:给我查,彻查!

    乾隆爷猜的没错,王廷赞的钱是贪来的。但怎么贪,这里我们要着重说一下。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名词,只有搞清楚了个词的意思,你才能够明白后面发生的事。

    试问,如果你高考没考好,还想上大学,这么办?!

    有些童鞋会说了:掏钱!

    不错。有钱就可以上学。

    现在如此,清朝也一样。

    只不过说法上有些不同而已:现在叫‘自费’,清朝叫‘捐监’。

    所谓‘捐监’。也就说你上交政府一定数量的粮食,政府就给你张入学通知书,然后你就可以拎着行李去‘国子监’(明清两代最高学府)上学去了。混得好了,毕业之后,还能落个官做做。

    这就是‘捐监’。

    清朝政府明文规定:各地省长要定期向中央汇报当地的雨水和粮价。自乾隆三十九年开始,勒省长就一直向乾隆爷汇报旱情严重,请求捐监,下发赈粮。

    甘肃自古旱灾严重。乾隆爷当时也没多想,每次都是一个字:准。

    那么甘肃到底是不是连年大旱呢?!

    显然不是。

    那童鞋们捐来的粮食和政府下发的赈粮哪儿去了呢?!

    你懂的。

    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

第五十四章 查办蒋文迪

    和大人接到命令,随即命令刘全先行带着一帮家奴乔装成商人奔赴甘肃。

    “老爷,您可算来了。甘肃这些年风调雨顺,根本就没有半点干旱的影子。”几天后,和大人赶到,刘全忙跑过来汇报。

    “此事早在我的预料之中,捐监的事情打听得怎么样了?!”

    “找了几名监生,他们说官府让把应捐的粮食换成银子。原本应捐四十三石,折合成现银是四十七两,再加上另收的办公银、杂费银八两,每个监生共需上交五十五两银子。”

    “一名监生五十五两,整个甘肃地区得收上来多少银子啊?!他们可真敢干!”

    “不但敢干,他们还很能干。这事儿他们都干了七八年了,愣是没人往上捅。”

    “看来,甘肃上下还挺团结的嘛!保密工作做得很不错啊!”

    “我估计他们是把钱都给分了。”

    “呵呵……。”

    “老爷,这案子咱们碰得吗?!”

    “阿桂已经杀了苏四十三,这头功让他抢去了。我要是在不做出点成绩来,怎么有脸回京?!”

    “可是甘肃是人家的地盘,而且牵涉的又是全省的官员,我们能行吗?!”

    “看看吧!皇上既然下了死命令,我们办不成也得办!”

    “怎么办?!”

    “先去收集证据,然顺藤摸瓜,各个击破。”

    “先去查谁?!”

    “粮库。”

    捐监交的是粮食,甘肃捐监多年,自然要先查粮库。

    “大人,您想查看国库存粮?!”接待和大人是兰州知府蒋全迪,他的顶头上司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前往承德做检查去了。

    “甘肃这几年连年大旱,听说捐监了不少粮食。皇上十分关注监粮的办理情况。这不,前些日子给我下了旨意,让我细查甘肃的国库存粮,日后若是再闹饥荒,他老人家心里也好有个底。”

    “这个……”

    “放心吧,我就是去瞧瞧,回去好向皇上复命。再者说,刑部尚书袁守侗不是来甘肃查过粮仓吗?!听说你们这儿的粮食需要盖二十六处仓房才能装得下。如此骄人的工作成绩,难道还怕我看到不成?!”和大人亲切地望着蒋全迪说道,一副走走过场的样子。他自然不相信仓库里面会有粮食,不过他要防着蒋全迪给他耍手段。

    袁守侗就挨过糊弄。

    当时甘肃各州县官员串通一气,将粮仓下面铺架木板,在木板上撒上谷物。袁守侗打开仓门一看:满仓!信心满满地跑回去复命:“仓粮系属实贮”。

    二货一个。

    “好吧,既然大人要检查,那我即可安排人手准备一下,过两天就请您来视察。”他要为造假争取时间。

    “安排什么,我这两天就要回京了,明天就去看看吧,看完我好回京复命。”和大人生怕夜长梦多。

    “那好吧!”蒋全迪无奈之下只得答应了下来。

    这天晚上,和大人走访了一位老朋友,正在甘肃平乱的阿桂。苏四十三就是死在他的手上。

    “阿桂大人,辛苦了!”和大人一进来就打起了哈哈。

    “哼!”阿桂对和大人没有任何好感。前些年因为安明的事情,两人已经撕破了脸。后来又因为‘议罪银’制度,阿桂对和大人更是说不出的讨厌。

    整个一个祸国殃民的孽障!

    “阿桂大人,不知道您还记不记得,这几年,勒尔谨一直跟朝廷说甘肃地区连年大旱,请求捐监。现如今,甘肃开揭收粮已经有些年头了。”

    “是啊,这点我怎么没注意到。勒尔谨的确说甘肃连年大旱,可这些日子甘肃一直阴雨连绵,哪里有半点干旱的影子?!”一经提醒,阿桂也注意到了事情有些不对头。

    “这里面有个大阴谋,我这次来找您,为的就是此事。”

    “什么事情?!”

    “大人,我想跟您借些精兵。这件案子非同小可,对于甘肃的地方官员我信不过。”

    “好,那我就将手下的一千精兵划给你。”前面说到了,阿桂此人公私分明。他虽然对和大人有偏见,但那是私事。现如今和大人要办正事,此乃公事,于情于理,他都应该鼎力支持。更何况,和大人查办李侍尧,名声在外,他对于和大人的办案能力还是相当看得过的。

    第二天,和大人就跟着蒋全迪去视察粮仓。蒋全迪一看到和大人身后的一千精兵,立时就慌了:擦,这么大排场!他想要干什么?!

    蒋全迪心里忽然有种不祥的预感,而这种预感很快就成了真。

    “大人,您这是?!”

    “哦,这些人是跟随我来视察的。”

    “大人,只怕这有些不方便。”

    “有什么不方便,你只管打开粮仓便是。”

    “这……”

    “蒋大人有什么难言之隐吗?!”

    “下官岂敢。”

    “那就开门吧!”

    “是。”蒋全迪哪里敢违背,只得下令打开了仓门,一千精兵蜂拥而入。

    “大人,粮仓内并无存粮!”没一会儿,一个士兵就跑过来报到。

    “蒋大人,此事你又做何解释?!”

    “请大人恕罪!”蒋全迪汗透衣衫,浑身打颤,一下子跪了下来,不停地磕头。

    甘肃要地震了。

    “来人啊!将蒋全迪给我拿下!”和大人一声令下,左右随即上前,将蒋全迪绑了个结结实实。

    当晚,蒋全迪全招了。和大人的查案又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蒋全迪捅出了一个人,就是这个人想出的捐监的金点子。

    这个人的名字叫:王亶望。

    下面,我们来详细看一下这位爷的档案资料。

    中文名:王亶望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西

    逝世日期:1781

    职业:布政使,知府,巡抚

    主要成就:甘肃布政使、浙江巡抚

    重要事件:虚报巨额旱灾

    这位爷是个天才。

    王亶望具体的出生地是山西临汾,其父是江苏巡抚王师。

    这货名是个副其实的官二代。

    官二代一般学习不怎么好,这是共识。王亶望童鞋也不例外。好在家里有钱有势,他老子给他捐了个知县,从此踏上了仕途。

    入仕之后,王亶望童鞋善于钻营的优秀品质就表现了出来。不久之后升了宁夏知府,再后来成了甘肃布政使。

    可谓是一帆风顺,顺风顺水。

    当然,由于前期投资太过巨大。这货当了布政使之后,就卯足了劲想把成本捞回来。

    想当初自己出入仕途的时候,家里破费了不少。一想到那些白花花的银子就这么流进了别人的腰包,王亶望童鞋很是心痛。正所谓痛定思痛,在一番痛苦挣扎之后,在他脑海中忽然灵光一现:捐官是个好生意啊!

    他成功地意识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他准备‘风投’。

    他找的第一个老板,就是已经下课了的甘陕总督勒尔谨。

    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

第五十五章 满清第一案

    六更送上,一万两千字,只多不少。‘wdg3553’兄请查收,为兄尽力了。

    勒尔谨很好说话,王亶望没费什么力气就得到了答复:goodidea!

    有钱大家赚,有财大家发。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嘛!

    ‘捐监’一经运作,王亶望童鞋的腰包瞬间就鼓了起来。钱一多,他脑袋就大了:太乱了,得找个会计。

    蒋云迪就是那个会计。

    猛人一个。

    蒋云迪被王亶望生拔成了兰州知府,专门为他管理各州县收上来的银子。

    蒋云迪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取消了收粮换钱这一繁琐步骤,将收粮直接简化为收钱。

    明目张胆,无法无天!

    第二件:乱花公款。这货将收上来的白银大把大把往外撒,随意开销。从捐监之初到乾隆四十二年,这位童鞋共花了327万两白银,合计5亿5590万rmb。

    牛逼不牛逼?!

    关键是人家有票,还能报账:赈灾!

    5亿5千万,在甘肃那种鬼地方,你就是有钱也没处花啊!那蒋云迪童鞋将钱都花哪儿去了呢?!

    分了。

    所有官员一个一个分。

    谁也别想说,一说死一串儿!

    这话还真应验了。

    “王亶望调走之后,王廷赞也是这么干的吗?!”和大人继续审问道。

    5亿5千万的赈灾发票往乾隆爷面前一拍:王亶望同志工作得力,升!现如今人家已经是浙江巡抚,步了他老子的后尘了。

    王亶望一走,王廷赞立马顶上,成为了新任甘肃布政使。

    就是这货将整个甘肃给卖了。

    大清朝第一大贪污案,由此浮出水面。后人又称之为‘甘肃米案’。

    “王廷赞起初并不同意将监粮折现,曾请求甘陕总督勒尔谨停止捐监。后来也不知道勒尔谨跟他说了些什么,王廷赞从此也就干上了。”

    “那经王廷赞手上办理的监粮大约多少?!”

    “从乾隆四十二年至今,经他手办理的监粮大约有五百多万石。”

    “你们可真敢干啊!一粒粮未收,竟还敢谎报说存粮需加盖二十六处粮仓?!当初户部给你们拨过来的二十万两加盖仓房的银子,你们都干什么了?!”

    “分了!”

    “多少人分的。”

    “捐监本就是一省之事,王亶望煽动很多人都加入了进来。这些人有的直接分赃,有的接受贿赂,对我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向朝廷上报假数据。据我个人所知,前后共有一百多个官员被牵扯其中。”

    “呵呵……”和大人笑了。

    想当初自己意气风发,带兵前来围剿苏四十三。没想到一进甘肃,就被苏四十三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兵折将,落荒而逃,险些就此丢了性命。现如今查明了甘肃冒赈案,终于可以一扫前耻,将功补过,带着荣誉回朝了。

    一功一过,终于抵消了。这一趟没有白来!

    临行前,和大人再次拜访了阿桂。

    “和大人,听说你要回京了?!冒赈的案子办得怎么样了?!”

    “兰州知府蒋全迪全招了,整个甘肃牵扯进来的官员多达一百多人。”

    “哦?!怎么可能?!”

    “这样的事情谁也不会相信,不过事实就是事实,由不得你不信。我准备向皇上当面汇报此事,将这伙人来个‘一窝端’!现如今除了蒋全迪,其他主犯都不在甘肃。王亶望已经升任浙江巡抚,勒尔谨因平匪不利在京关押,还有主犯王廷赞正在承德觐见皇上。我必须马上回京。”

    “原来如此!”阿桂闻言颇为吃惊。他知道和大人的办案能力,不过却没想到和大人居然厉害到如此程度。

    如此一个惊天大案,他居然在短短时间内就查了个底儿掉。这是什么手段?!

    阿桂对和大人的印象正一点点发生着改变:这个年轻人不简单!

    “大人,甘肃冒赈案还得继续追查,这就要有劳您了!我虽然封锁了消息,不过这世界上就没有不透风的裤子。此案牵连甚广,形势严峻,大人您一定要多加保重啊!”

    “好!为朝廷出力,我阿桂万死不辞!你就放心的去吧,我一定会接好你的班,将这个案子查他个水落石出。”

    “大人,朝廷有你,真乃我大清之福啊!”

    “和大人客气了!请……”

    乾隆四十六年夏,这一年乾隆爷七十一岁。按照惯例,此时的他,要躲在避暑山庄内消夏。

    这一天,他正在处理奏折,王廉忽然来报:和大人求见!

    “和乩戳耍浚】烊盟矗 

    “奴才和渭噬稀N峄释蛩晖蛩晖蛲蛩辏 

    “刚从兰州赶回来?!回京城了没有?!”

    “没有。奴才有急事禀报皇上,直接就奔承德来了。”

    “查到什么了?!快说!”

    “皇上,甘肃这么多年来并无旱情!”

    “没有旱情还搞什么‘捐监’?!这个勒尔谨搞什么鬼?!”

    “皇上,奴才查过了甘肃国库,发现其中并没有储存粮食,就连平时国库应存储的正项存粮也存在着亏空。甘陕总督勒尔谨请求捐监,实际上却将监粮折成了现银,随后以赈灾的名义随意开销。这些银子大部分都落入了甘肃各个地方官员手中,赈灾一说纯属子虚乌有。”

    “什么?!勒尔谨这丫的竟然敢干这种事情?!”乾隆爷暴怒:擦,敢玩老子?!

    “皇上息怒,身子要紧!”

    “和慊共榈搅耸裁矗浚 

    “奴才现已查明,从三十九年开始至今,甘肃共有二十七万四千四百五十人报名捐监,收银总计一千五百零九万四千七百五十两,甘肃地方官员们借赈灾之名侵贪赈银达两百五十一万五千六百两!所谓捐粮根本就是有名无实。”

    “这怎么可能?!如此重大的事情,勒尔谨怎么可能瞒得过所有人?!”

    “皇上,不仅仅是勒尔谨、王亶望、蒋全迪、王廷赞。奴才已经查明,甘肃共有一百多名官员牵涉其中!奴才已经将蒋全迪捉拿归案,这些都是他亲口供述的。”

    “这么多人,怎么可能?!”

    “皇上,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不是正在承德请求觐见吗?!您可以将他拿下审问,事情自然可以大白于天下。”

    “和闼当鹑颂拔垭蘅梢韵嘈牛低跬⒃蓿拚娴牟桓蚁嘈拧4巳宋偾辶奘至私猓蔷圆换嶙龀稣庵质虑槔吹摹!

    “皇上,兰州知府蒋全迪已经全都招了,仅经王廷赞办理的监粮就达五百多万石!他前些日子还捐了四万两饷银。他身为布政使,即便是不吃不喝也省不下这么多钱,只怕这银子跟甘肃捐监的事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个……。”

    “皇上……。”

    “行了,你先退下吧,让朕好好想想!”

    “皇上,事实确凿。您只需要将王廷赞宣上来审问一下就行了……。”

    “行了,朕让你退下,难道你没听到吗?!”乾隆爷出乎意料地对和大人大吼了一声:擦,你这是再说老子领导无方吗?!

    “喳!”和大人登时冷汗直流:擦,太心急了!

    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

第五十六章 尘埃落定

    两天之后,乾隆招来了和大人。

    “我仔细考虑过了,这件事情还是你办吧!你办事,我放心!”

    “喳!”和大人笑了,眼神中忽现一股狠戾之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次我要踩着整个甘肃上位。

    这就叫魄力。另一种说法:狼子野心!

    和大人拿着圣旨找到了正在承德等待召见的王廷赞,二话不说,先把他乌纱帽摘了,之后关进小黑屋就是一通猛打。

    王廷赞招了,没打两下就招了。

    胆小如鼠,节操全无。

    真不知道他当初是怎么熬上去的?!

    与此同时,阿桂对甘肃官员的肃清工作进行的也非常顺利。据查:贪污金额在一千两以上的地方官员共计一百二十名。其中县官三十六人,知州五人,同知三人,通判五人,县丞二人。一千两以下的人更多。

    阿桂不淡定了:擦,怎么查?!再查甘肃没人了!他将情况连夜汇报给了乾隆。

    乾隆爷一手拿着王廷赞的供词,一手握着阿桂的急报,他终于忍不住了:“擦!老子辛辛苦苦创立的太平盛世,一生的辛勤劳苦全都让你们给毁了!这是什么?!这是丑闻!天下第一丑闻!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你们是想拆老子的台吗?!”

    “皇上,按大清律例,贪污白银千两以上的官员判处死刑。可甘肃冒赈一案,贪污千两以上的官员有六十多位,覆盖全省。该当如何处置,还请皇上定夺!”刑部尚书福德站出来问道。

    乾隆爷犹豫了。都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但当他真要百临这样一窝端的灭杀,他那颗年迈而脆弱的心不由变得不寒而粟。

    他明白:照这样杀下去,全国上下还能剩下几个清官?大清朝这个太平盛世的朝纲吏治岂非只剩下臭狗屎一堆?!

    和大人在乾隆英雄迟暮的眼神里,看到了万念俱灰的悲愤,无力回天的凄怆,噬脐莫及的无奈。于是他再不犹豫,当先出首,凌空吊射:“奴才以为,甘肃一案事有委屈,该杀不该杀,该杀谁的脑袋,当交付众议,再行圣裁!”

    文武百官登时群蚁排衙,噤若寒蝉:擦,皮球就这么踢给我们了?!好你个和阊疽蔡帕税桑浚

    和大人笑了:有法儿想去,没法儿受着!谁让你们是吃这碗饭的呢?!

    纪晓岚沉思片刻,出首言道:“全凭圣上裁夺!”

    文武百官如释重负:对呀,谁让你是领导呢?!

    乾隆爷怒了:“撸,全撸!该杀的杀,该斩的斩,一个不留!”

    擦,我是领导我说了算!

    甘肃冒赈案最终获奖名单:

    特等奖一名:勒尔谨。奖品:自缢,留全尸。

    一等奖两名:王亶望、蒋全迪。奖品:斩立决。

    二等奖五十六名:程栋、陈严祖等。奖品:斩监侯。

    三等奖数十人:名单略。奖品:革职、杖流、病故、畏罪自杀。

    优秀奖百余人:名单略。奖品:抄家。

    获奖感言:

    感谢大清tv、av、wc颁这个奖给我,感谢我的甘肃同僚们,感谢我的父母,感谢我的fans,感谢所有支持我的人,谢谢大家~~

    (掌声雷鸣……。)

    首先我要说的是,捐监这个主意不是我出的,是王亶望这货攒罗我干的。我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骄人的业绩,完全取决于王亶望童鞋的无私帮助与古道热肠,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我的家人,再次对王亶望童鞋表示由衷的感谢:草泥马的吧!

    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开始,甘肃全境在我的带领下,奋发向上、积极进取,通过‘捐监’这一特殊经济政策,刺激了我省经济的飞速的发展,完善了公务员的福利保障制度。全省上下,协调一致,万众一心,以赈灾济民的名义上下勾结伪灾舞弊,折收监粮、肆意侵吞。牵涉总督、布政使及以下道、州、府、县官员113人,涉及赃银281余万两,波及直隶、盛京、江苏、浙江、云南等几个省,全国震动,时称“甘肃冒赈案”。后人又称“甘肃米案”。

    请允许我代表大清朝全体公务员对我们的领导*新觉罗弘历同志表示衷心的谢意:没有您的睁眼瞎,我们无法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没有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我们更是无法创造满清第一贪污案这样一个巅峰伟业。是您让我们站在全国的风口浪尖,是您让我们的名字永垂史册。谢谢,真心的感谢!

    最后,让我们为*新觉罗弘历同志的题词:‘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喝彩!

    (掌声雷动……。)

    获奖人:甘陕总督勒尔谨。

    清乾隆四十六年秋七月。

    “和 

    “奴才在!”

    “你这次与阿桂同往甘肃平乱有功,又查清了冒赈大案,更是大功一件。朕历来赏罚分明,如今罪已罚过,也该轮到论功行赏了。既然你在户部的工作非常给力,朕就再让你兼个兵部尚书,外加管理户部三库吧!”

    “皇上,万万不可啊!奴才在甘肃平叛身无寸功,如何当次重任?!”这时候一定要客气客气,这就是规矩。如果你跪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