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入之三国争霸-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谓天道酬勤还是有些道理的,精心的做好了准备的曹操果然没有失望,此刻他手里此刻拿着的黄缎诏书和董卓废帝事件的发生就是这一切准备的最好回报。
“大兄,这东西的来历颇为诡异,是真是假尚且不得而知,难道我们就凭着这个行事么?”夏侯渊担忧的说道:但事实上夏侯渊的担忧不能说没有道理,只是曹操却笑着摇头,心情看上去好极了,曹操一只手抚着自己浓密的胡须,一只手磨娑着光滑的黄缎诏书,似乎在用手指识别着诏书的真假。
“妙才你可说错了,我们还真是要借着董卓废帝以及这个诏书行事,所以这个诏书必须是真的,也只能是真的。”曹操看着夏侯渊一脸认真的说道:
然后曹操便笑呵呵的纠正着夏侯渊的看法,同时脸上还带着一点顽皮,气氛自然也很轻松。
“必须是真的?可是我们怎么保证这个诏书是真的呢?”夏侯渊一脸懵逼的说道:
事实上夏侯渊并非是笨蛋,而是不小心钻了牛角尖,他实在是过于在意诏书的真假问题了,倒是没有能够跳出这个问题本身来看待这个问题。
“妙才,大兄的意思是,我们认为它是真的,那它就是真的,就算是假的现在也变成真的了。”夏侯惇在一旁补充道义
听着夏侯惇的说法,刚才还在迷惑的夏侯渊恍然大悟,再次看了看曹操的时候,却发现曹操正在得意的点头。
但曹操得意了一小会儿,又敛起了笑容正色道:“不过刚才妙才的疑惑也很有意思,这个诏书的来历确实让人浮想联翩啊!这诏书就像是专门送到我们手里来的,有时候我甚至怀疑,从头到尾这都像是一个局。”
“一个局,大兄是说有人想要拿我们当枪使?”夏侯渊若有所思的问道。
“可是,若真是有人设局,他们又怎么能猜到大兄的心思,若是大兄根本无此打算和准备,设局者岂不是白费了一番心思!”夏侯惇看着夏侯渊说道:
夏侯渊举得夏侯惇说的也很有道理,夏侯渊将疑惑的眼神投向曹操,曹操的手指轻轻的敲打着放在台面上的诏书,若有所思的说道:“元让说的也有道理,只是,若是设局者此计失败,他也仅仅是白白浪费了一番心思和简单的布置而已,若是一旦此计成功,中原的局势定然会发生有趣的变化,我现在甚至怀疑这份诏书到底有几个复本了?”
“几个复本?大兄是说设局者是在撒大网?”
夏侯渊惊讶的问道。曹操缓缓的点头,粗粗的眉头皱的有些紧了。
“这个设局的人到底是谁呢?真是好心计啊,一封轻飘飘的诏书,就打开了许多势力入局的通路,搅动了整个中原的乱局!”夏侯惇的语气里不由得带上了一丝感慨,夏侯渊也赞同的点头不已。
曹操想了想摇头道:“这个可不好说,凡是能够从中原乱局中到好处的人似乎都有嫌疑,包括我们自己在内,还有其他势力也不能被排除在外。”
“能得到好处的人?似乎中原大乱好处最多的应该是黄巾贼吧!”夏侯渊听着曹操的话说道:
“未必,其实刘浩、袁家所得到的好处也很大,可以说除了当事的双方,几乎整个大汉远远近近、大大小小的势力都能够从董卓与中原世族的对撼中得利,因此去研究这个几乎没有意义,与此相比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才更加重要。”曹操看着夏侯兄弟饶有兴趣的说道:
曹操的话显示出他的思路是很清晰的,并且牢牢的把握住了问题的实质。
夏侯兄弟以及一直没有说话,老老实实旁听的曹仁一起看向曹操,三人的眼神里都在问着相同的问题。
“那我们该怎么做?”
曹操诡异的笑了笑道:“自然是按照设局者设计好的办法去做了。”
“设计好的办法?”三人看着曹操有点茫然道:
曹操笑了笑说道:“对呀,振臂一呼从者云集!”
“从者云集”?三个人看起来有些茫然:
曹操笑了笑说道:咱有天子诏书啊!而且董卓这厮视皇权于无物,就已经引起了天下忠于汉室的人的不满,到时候在配合上这个圣旨,就不相信他还能好过了!而且除了忠于汉室的人,董卓刺杀了袁隗,也刺激了天下世族,可以说,现在的他空有势力但无根基,一旦咱们起事,必定呼声一片,到时候也是董卓下台的时候了!说完,哈哈哈大笑起来!
夏侯兄弟和曹仁大声说道:主公英明!
曹操看着他们三人说道:下去准备,估计用不了多久,天下就会大乱了……
………………………………
第二十八章 大乱起
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反抗,再加上曹操一旁的煽风点火,一时间,一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正在兴起,大乱之照,日趋明显。
更重要的是,在袁隗死后,听说袁家两位年轻的当家人似乎有些龃龉,嫡子好像能耐差点,但是身份的优势明显,而且还有老父在背后撑腰,而庶子能力比较强,可惜偏偏是庶出,而且父亲早已不在,根基跟嫡子没法比。兄弟阋于墙的戏码眼看着就会上演,这对于董卓自然是巨大的利好,而且只要这样继续下去,都不用董卓动手,中原世家便会自动崩溃,那么董卓就可以牢牢的掌控住整个司隶,而且董卓未来的路就好走多了。
但是现在有曹操在四处煽风点火,已经引来不少的觊觎者,但是能与董卓全面对抗的,只有以袁隗为首的中原世族,但因为袁隗的死实在是太及时了,一时间讨董声音被搁浅。
当然,对于袁隗的死,曹操、刘浩等人也是一样的想要摆酒庆祝的,但那也是背地里的事,不过表面上,这些人都纷纷的派出了前往陈留吊唁的使者,顺便也要摸摸袁隗死掉之后,袁家的形势会如何变化,这两个袁家子到底是谁上台顶梁呢?
而且袁隗的死,也让大家对参与中原战事热情高涨了起来,原本或者还有人担心自己在袁隗与董卓的大战中可能会捞不到好处,但是现在袁隗新丧,袁家两个精英面和心异已是人尽皆知,大家对中原大战的预期也纷纷做了新的调整,因为大家都从中发现了利益可图。
所以在使者向陈留进发的同时,众多地方势力也纷纷相应曹操的号召,各个都发表了一份慷慨激昂的声明,一方面顺着袁家的说法,声讨万恶的、丧失了人性的、完全违反了贵族守则的董卓,另一方面也公开响应了曹操的呼吁,决定带兵进京,向董卓要个说法,为被废天子和先帝向董卓讨个说法,也想和董卓在天子面前论个是非。
中原大地要风起云涌了啊!即使是纵观东汉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讨董之战可以说是东汉末年汉朝衰落的一个**,而且之后也没有比这次战争涉及面更广、参与的名人更多的战争了,因此各个势力对这次的中原大战给予多么再大的关注,刘浩也是这样的。
但是作为汉室皇族,刘浩却并不认为中原大战将会改变整个大汉的未来,中原大战原本是董卓这个寒门势力对中原世族发起的挑战,但是随后由于雍州世族的大量介入,逐渐的演变成了雍州世族与中原世族之间的对抗,而董卓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雍州世族的马前卒。
不管是董卓也好,还是雍州世族也罢,其实与中原世族的争斗最终还是植根在中原世族对大汉核心资源的垄断上,而这种努力改变少数人占据绝大多数资源的斗争,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只不过现在因为中原世族的强悍和霸道,从治政斗争最终演变成了大规模战争而已。
从这个角度看,董卓中原世族的战斗有着一点宿命的意味,同样,中原世族的没落也一样有着宿命的意味,因此不管此战的最终结果如何,中原世族的衰落和分化在袁隗死亡之后,已经不可抑止的进入了加速阶段。
在这次风起云涌中,刘浩和孔融在路上相遇,而孔融见到刘浩自然是很高兴的,最近中原风起云涌,喜欢瞎操心的孔融自然有些寝食难安,虽然青州在田丰和宇文伯颜的坐镇下相对安稳,但是随着中原战乱将起,恐怕青州也难以置身事外了。
互相寒暄介绍了一番之后,孔融带着属下和刘浩以及其属下一起进入了行军大帐,而且废话也不说,直接就将话题说到了中原形势之上。
“侯爷啊,现在中原形势危如累卵,曹操更是奔走疾呼煽风点火,恨不得将整个大汉都卷进中原乱战一番,侯爷对此事是如何看的!”看着孔融略微有些焦虑的眼神,方志文淡然的笑着。
“文举兄又是如何看的?”方志文的反问让孔融愣了一下,看了微笑的方志文一眼道:“中原之战的结果如何不好说,但是最终演变成为关中与关东世族的对抗倒是很明显的,本来事情还是关东世族占优,但是袁太尉被刺,以及曹操的搅局都有可能让事情平添无数的变数,因此为兄也看不清了。”
刘浩笑了笑说道:“文举兄,这个不重要,中原乱战如何打?以及打的如何?其实本身是跟青州,或者说跟北海是无关的,文举兄又在担忧什么呢?”
孔融先是愣了一下,下意识的与身侧的王修和孙劭对了一眼,而这两人却都将目光投向了左手边末座的左丞祖,很显然,这人一定对孔融说了什么,或者是关系到北海未来的重要建议。见到孔融欲言又止的样子,刘浩隐约的猜到了孔融在担忧什么,也许他是在担忧未来,担忧中原割裂,军阀乱战之下,北海该何去何从,一个心怀大志的曹操就已经让北海上下不安,若是有更多的军阀前来胁迫北海,北海该如何自处?
这也是对北海中立的一种怀疑,中立有时候是因为地缘的关系,有时候是因为实力的关系,如果北海不能依靠强悍的实力维持中立,那么地缘上来说,北海根本就不具备中立的可能性,因此,北海内部自然就对未来充满了担忧。
看着对历史一知半解的孔融的担忧,于是又开口问道:“文举兄,你这次也是来响应曹操的号召,派兵参与这次讨董的军事行动?”
“这……为兄的意思是参与,毕竟曹操手里有着天子的诏书,身为人臣不能不尽力吧?!”孔融看着刘浩叹息的说道:
刘浩看着孔融为难的样子不由得有些好笑道:“曹操说那是天子亲笔诏书那就是么?”
“这……可是也不能就肯定那不是天子诏书吧?”孔融一脸茫然的看着刘浩!
“当然不是,说难听一点,天子的性命捏在董卓的手里,天子还是个半大的孩子,又有什么本事将诏书送出来,或者说,天子真的能不顾自身的死活,直接挑衅董卓的权威么?”刘浩看着孔融笑着说道:
………………………………
第二十九章 齐聚虎牢
听着刘浩的话,孔融一时间陷入了沉思,后来大家又针对这个问题聊了一会儿,得出一致的结论就是无论圣旨是真是假,响应号召是的一定的,然后便一起出发赶往虎牢关。
其实洛阳的地形并不适合防御,但是如果将城市圈扩大一些的话,凭着周围的河山之险倒也能够形成一个还算坚固的防御圈。
但从军事上来说,并非是随便找一条路,然后行军到洛阳城下一举将洛阳拿下就可以,军队行军和开战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粮草和消耗的问题,因此,洛阳周围的山河关塞都成为有效的防御支撑点,就算没有山河之险,洛阳周边的城镇一样会称为防御支撑点,这些支撑点不拿下来,盲目的进攻洛阳,最后的结局很可能是被敌军轻易的抄了后路。
因此,不要看虎牢关距离洛阳还很远,也不要认为除了虎牢关就没有西进洛阳的道路,道路肯定有,即使没有,现开一个也是可以的,问题是虎牢关不拿下来,董卓的机动部队随时都能掏了联军的老巢,到时候莫说攻击洛阳了,这百万联军恐怕直接就崩溃了。
所以,从军事上来说,洛阳周围的关塞和要津起到的不是要点防御作用,而是战术牵制作用,因此这些关塞建筑在易守难攻的险地的目的,就是要成为一颗钉子,一颗你不将它连根拔起来,它就会要你命的钉子。
另外,这些关塞还有重要的心理战因素,拿下虎牢关,实际上洛阳的外围还有偃师等卫城的保护,想要直接拿下洛阳也是不可能的,但是虎牢关拿下之后,洛阳以东一马平川,再也没有可以依持的险地,这对洛阳城里的守军无疑会形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袁绍和袁术选择在虎牢关前集结会盟,其实是有着双重的意义的。
对于曹操的传檄,袁绍和袁术自然是从心底里开始厌恶的,但是既然这事已经发生了,为了能将事情尽量的掌控在自己的手里,自然需要对参与中原之战的、热情的外来者们进行必要的限制和牵制了,于是,袁绍主动提出了在虎牢关前集结盟会,推选出一个统一的指挥机关,省的大家各自为战,反倒有可能被董卓各个击破,到时候就真的成了笑话了。
对于袁绍的提议,大家自无不可,不管怎么说,来分猪肉的事情只能在心里想想,手底下悄悄的做做那是无妨的,但是事情做得过分的话,难保不会遭到视中原为自己禁脔的中原世族的强烈反弹,因此,必要的沟通和协商还是需要的,同时也可以探探各方的想法和底线,顺便个自己找二三盟友,何乐而不为呢!
光熹二年一月十二日,袁术达到虎牢关,于关下二十里设立大营,随后袁绍的部队到达,至于这两兄弟有没有上演全武行没有人知道,但是从表面上看似乎关系还是不错的,至少在外人面前,两人还是有说有笑的,貌似很亲热。随即,各路诸侯也先后到达。
第一个到来的,就是在历史上真正假传诏书的东郡太守桥瑁,率兵五万,桥瑁也不是普通人,而是太尉桥玄的族中子侄,原本曾是兖州刺史,后来被灵帝寻机拿下,迁东郡太守,因此,他本人也是中原世族里面的中坚之一。
第二个到达的是刘岱,率兵三万,这刘岱也是皇室后裔,刘繇的哥哥,但是刘岱跟袁家的关系却是相当不错,当然了,所谓的不错不过是外人的看法,真实情况则不得而知,但是据说刘岱此来却是受袁绍的邀请而来的,当然这也是传言。
第三个到达的是徐州刺史陶谦,率步骑五万人,陶谦更倾向于中立派,至于这次这么积极的跑来参与讨董大业,似乎有些不大合乎情理,他到底抱着什么样的心思和目的,恐怕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第四个带来的是豫州刺史孔融,率兵三万,孔融也是是中原世族的中坚之一,事实上孔融的部队正是驻守颍川的世族部队,这次也是来给袁家兄弟助威壮胆的。
第五位是幽州候刘浩,刘浩本是皇室后裔,此次响应号召来此在正常不过了,而且刘浩率领骑兵五万,可谓联盟中主要力量之一。
第六位是陈留太守张邈,这张邈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个二世祖,家里有钱,所以年轻时在京城着实的结识了很多人物,包括曹操和袁绍、袁术,从性格上来说,张邈跟这些人一样,都是桀骜不驯的混子,因此物以类聚,但是从现在的情况看,张邈似乎跟袁术的关系更密切一些。
第七位是山阳太守袁遗,这位就不必说了,袁隗的儿子,袁家这一代里的大兄,可惜这人的能力有限得很,所以没有被袁隗赋予重任,从这点上来说,袁隗还是一个很合格的家长的,而袁家兄弟阋墙的罪魁祸首,就是袁术的父亲袁逢。
第八位是济北相鲍信,这人也是兖州世族之后,祖上曾是司隶校尉,不过提拔他的人却是何进,只不过何进倒了之后,鲍信立刻出京返回济北,并且很快的向了袁隗,当然,也有可能鲍信从一开始就是一颗钉子。
第九位是广陵太守张超,这家伙是张邈的弟弟,来干什么就要问张邈了。
第十位是上党都尉张扬,张扬深受丁原之恩,事实上这次来一来就是来露个脸的,二来就是为丁原的死讨个说法。
第十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曹操了,他率领着五万步骑参与会盟,虽然他是奔走呼号的人物,只不过到了虎牢关下,曹操才知道自己的兵少将寡,才知道自己的实力还是很寒碜的,不过这绝对不能打垮曹操的,只会更加激发了曹操的上进心,特别是面对昔日一起在京城胡作非为的几个狼友的时候,曹操的心里就更加的不平衡了。
第十二位是一个让袁绍很尴尬的人物,那就是冀州刺史韩馥,当然了,韩馥没有亲自来,而是派了闵纯与张颌到虎牢关来参与这次会盟,与其说他们是来会盟的,还不如说是来扫袁绍面子,顺便看看热闹的,当然,有机会的话,还很有可能随时给袁绍捣乱。
第十三位是刘备三兄弟,这次刘备主力尽出,足足有六万骑步兵,而且都是精锐士卒,但是前来虎牢关的只有两万骑兵,其他的部队则驻守在刚刚拿下的河南尹梁县,很明显,刘备可不是来打酱油的,而是来取实利的,其实这也很好理解,荆州南阳郡与司隶接壤,所以,刘备已经打定了主意要捞好处。
第十四位则是河内太守王匡,他也是中原世族之一,与蔡邕关系不错,后来曾担任过何进的掾吏,何进死后被袁隗安排到河内任太守,现在屯守河内武德城,这次南下也是来给袁绍助威的。
第十五位是长沙太守孙坚,率三万步骑参与会盟,事实上,孙坚的主力部队已经拿下了河南郡密县,来参加会盟也是给袁家撑面子来了。
第十六位则是右中郎将、西乡侯朱隽,朱隽现在正镇守汝南与黄巾军对峙,这次到来自然也是为了给袁家助威的。
再算上袁绍一路十万大军,袁术一路二十万大军,真的是整整的十八路诸侯,刘浩心里想道:我竟然也是一路诸侯了!心里越想越奇怪……
………………………………
第三十章 盟主之位
十八路诸侯齐聚虎牢关,大家一到便安营扎寨,然后便是准备商议接下来的事。
话说人一到齐,自然就要开会了,袁绍与袁术相互商量了一下,然后便将主会场就设置在袁术的中军大营,这当然也是袁术拼命的争取来的,而且这里的营地也是袁术先建起来的,好歹算是地主吧,袁绍倒也没有意思跟袁术争夺这个虚名。
只是,会盟除了分猪肉的方案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议程,那就是推举一个最高的军事指挥官,也就是所谓的盟主,这个盟主的地位未必就真的能够指挥各路诸侯,但是,却能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诸侯中的精神领袖,更是中原世族的领袖,换而言之,就是袁隗的接班人。
于是大家都有些愕然的发现,似乎袁氏兄弟还有意通过这次会盟,决定袁家的未来接班人,而且开会的大帐非常大,由于大家的身份都不简单,所以袁家三兄弟没有设置主位,而是将主位空着,在主位的位置上放了一个地图架,上面挂着一副司隶州的地图,不过刘浩却发现,这个地图还是相当传统的标注方法,看上去极为简陋。
而参与会盟的各位诸侯以及两名随从属下则分成两边摆坐,袁家三兄弟都在上首位置,不过却是左右分坐,给人的感觉确实有种争锋的意思。
在帐外迎接的时候大家一番寒暄热闹肯定是免不了的,刘浩对于在场的众人认识的并不多,而且刘浩对这些人也没有特别的关注,只是对韩馥的代表特别关注了一下,还有就是对孙坚和朱隽比较好奇。
幽州候刘浩的大名各位诸侯当然是早有耳闻,而且刘浩特别喜欢打仗,而且不怎么得罪人,所以在场的人对刘浩的感觉还是不错的,当然,参与这些场合的人都是老狐狸,谁也不会将自己的真心写在脸上。
因此你若是将这些人的赞誉和友好当真的话,可是会吃大亏的。跟着刘浩来参加会盟会议的是刘伯温,毕竟作为刘浩身边资历最老,出谋最多的,自然是首选,另外一个负责贴身保护刘浩安全的位置,则是罗士信,因为罗士信作为老人自从出道以来一直跟随在刘浩身边,为刘浩冲锋陷阵,而且其武力也是数一数二的!
大会中的座位安排也是十分讲究,袁氏兄弟安排的位置居然是按照亲疏远近来安排的,足可见其二人之心胸。所以,自己跟刘备、曹操都敬陪末座,孙坚和朱隽高踞上座。
刘浩冲着刘备促狭的笑了笑,对面的刘备苦笑不已,而坐在刘浩上首的是张扬,下手的则是曹操。
“孟德,敬陪末座啊!”刘浩看着曹操说道
曹操毫不在意的笑了笑:“操无才无德,能敬陪末座已是幸运了!”
刘浩笑着点了点头道:“孟德真是大度,我是自愧弗如啊!我说本初啊!按照官职我也不该坐在这么后面的位置上吧?是不是有人搞错了!?”
刘浩豪不在意的开始给袁绍和袁术添堵了,他从来都不是一个白白吃亏的主,而且这么久身处高位,自然眼光也高。
“这……呵呵,侯爷勿怪,侯爷勿怪啊,这都是随意安排的位置,并没有什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