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逐鼎-第4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东部突厥部落已经向赵军臣服,是赵军的藩属。故而,捕奴队并没有对东部突厥部落动手。但是,西域北方的西部突厥部落,辽州以北的黑水靺鞨,素叶城西面的乌孙国,西域南部诸国,吐蕃人、吐谷浑部落,都纷纷遭了殃。
此外,在南方之地,诸侯依旧混战不休。荆州之地,唐军在获得赵军的大批武器和一些粮食的支持之下,与汉中王和洛阳王苦战汉水一带。一月激战十余次,三方合计死伤十余万将士。不管是唐王还是汉中王、洛阳王,都打的心中苦涩不已。
当然,唐显是愤怒和郁闷。而汉中王和洛阳王,则是怒火中烧。赵军提供兵甲器具和粮草物资给唐军,他们已经清楚。但是,他们却无力对赵军做出限制。而赵军的回复也让他们恨得牙痒痒,赵军言这是正常贸易。如果你汉中王和洛阳王也有兴趣与我大赵交易,也是可以的。
洛阳王和汉中王当然不是因为能与大赵交易而恼火,而是交易的代价与唐军向北,唐军那里简直就算是白送了。唐军的兵甲器具、粮草物资交易,只需要任由唐军境内的流民、难民流入赵军辖地即可,定多就是途中协助一番。但是他们二人与赵军交易等于的物资时,赵军则要他们以粮食、金银钱财来换取。
虽然心中恨不得将风子鸣等赵军上下官员乱刀分尸,但依旧只能忍着做看唐军用从赵军那里得来的武器抵抗己方联军。不过,虽然有赵军的倾斜式交易,但唐军已经开始走向落幕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尤其是在唐军南方的蜀军得知荆州境内战况,得知唐军即将败亡,得知自己的那两个让自己恨得牙痒痒的哥哥,有攻占荆州全境的情况后,蜀军暂缓了对江州齐军的攻伐,也开始有向北的趋势。
十月底,赵询带着亲卫军回到了幽州城。毕竟,幽州才是赵军的大本营。身为一方雄主,也不能长期游离于外。
在这一年之中,赵军辖地没有战事,也没有发生自然灾害。所以,整个赵地各个地方的驰道,都大肆动工。虽然不少地方府县之中的新式驰道还未完成,但每个州之间,都有驰道相连,在每一州境内,府府之间,同样相连。
在耗时三四年的时间之后,赵军终于用驰道将赵军治地所有的州府相连起来。这对于赵军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无论是北方还是西方,通过驰道,赵军都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将军队调至所需要的地方。其次就是对商业的好处,有了这些驰道,没有什么地方是商人不能去的。
虽然赵询返回幽州城,让南方诸侯为之一紧,但得知赵军大军并未折返,往西域迁移人口的行动也未曾停止之后,除了加派探子注意赵军行动之外,也并没有太过在意。
除了赵询和亲卫军之外,西域三个大国,近二十余个小国的国王,王室也都随同赵询一起至幽州城。他们身为赵军勋爵,又无实职在身,所以,按照大赵规矩,他们都要在大赵安家,在大赵都城入住。当然,他们此次前来幽州,也与赵询此次回幽州要进行的大事有关。
经过几个月过去,赵军对现在占据之地的改制,已经完成的差不多。这些西域人也习惯了新式制度,对于国王的存在与否,他们渐渐忽略。毕竟,自己获得的实质好处和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这些国王之中,除了龟兹国是和平交权,有一定实力外,其余两个大国国王都是不足十岁的小孩子,自然不会拒绝赵询的要求。而那些小国,现在连国家都没了,他们就更不敢有异议。
除了临近年关,赵询刻意回家之外,也与南方诸事有关。当然,赵询此次关注的不是荆州战事,而是琉求岛顺利的从齐军手中换取回来。
琉求主岛,也就是台湾岛,原本是齐军辖地,后齐军更是在琉求岛上建立海港,与隔海相望的扬州南端和江州东部遥相呼应,收取过往海商税赋。
齐军几年前从此地,收取了为数庞大的赋税。但现在,齐军海军三分之一被赵军拉拢,剩余的海商大都悬挂大赵旗帜,从琉求岛东部海域绕行而过。而北方楚军和西面蜀军的攻伐,也使得齐王慕容成无暇在顾及税收问题。其中,齐军剩余的海军,都出现在徐州东部海域和扬州东部海域,策应齐军的攻防战。
而齐军如今的日子也不好过,北面,是楚军在扬州和徐州的边界之上苦战僵持。虽然慕容成凭借自己的基础,将楚军赶出扬州北部。但是,楚军也黏在他身上了,在扬州北方死咬住不松口,不间断的向南攻伐。而齐军则要顾忌南面交州和西南面蜀军对江州的谋划,故而不能在北部使尽全力,双方苦战不下。
因为三面皆敌,除了交州稍好一些,在赵军占据广州府带来的变数,再加上交州地形复杂,让蜀军在交州的行动减缓了许多。但是,饶是如此,慕容成同样面临楚军和蜀军的围攻。
战争可不仅仅要士卒,还要粮草物资,还要钱财,还要兵甲器具。但是,这些物资对于现在的齐军而言,都很短缺。要知道,一场大战所消耗的物资,都是为数庞大的,尤其是僵持战,而后方又无人无力生产之后,所需的缺额就更大了。
所以,赵军要与他交易琉求岛之事,慕容成很利索的答应了,顺利的完成,有些让赵询难以适应。随后他就明白,除了形势所逼之外,慕容成对孤悬海外的琉求岛,确实没有什么大的心思。
想想也是,慕容成现在内外交困,那里还会在意一个海岛?虽然这个海岛还大,但是,始终与内陆不相连。而为了补充自己大军所需,也不愿再激怒赵军。所以,对于赵军的要求,慕容成很干脆的答应了。
回到幽州城,经过了解之后,赵询当即让赵地海商将交易物资运输给齐军。当然,这并不是因为赵军要遵守交易原则,而是赵询不希望慕容成败得这么快。尤其是,赵询希望慕容成能喝司徒彻的蜀军好好的战上一战。另外,西域之地的战事并不算完结,赵军需要时间。因此,得知齐军现在的向西情况之后,赵询才让人立刻将交易物资,尽快的交付慕容成。
现如今,在整个南方,洛阳王和汉中王以及蜀王都在图谋荆州。而蜀王、楚王也在图谋齐军。其中汉中王、洛阳王与蜀王同出一脉,赵询自然不希望司徒兄弟发展的太快。
虽然北方天气逐渐寒冷,但南方的气温还是比较温和的。故而,在接手琉求岛之后,赵军立刻就开始从广州府迁入大量的百姓入住琉求岛,并开始开发琉求岛。
回到幽州的赵询,听闻琉求岛被接收之后,当即就下令,将琉求大岛改名为台湾岛,而台湾岛北方依旧称之为琉球群岛。此外,还在台湾岛修筑城池、海港兵以此最为海商中途修整之地。
此外,这台湾岛还适合终止甘蔗。虽然赵询很清楚,在东南亚各国,更适合种植甘蔗。但赵军现在的实力,还不足以拓展到那里。不过,等到赵军拿下交州之地,那东南亚之地,还能逃脱赵询之手吗?
因为台湾岛之上的居民还不是很多,赵询让属于王府的白羽商会带动一些亲近重臣名下的商会在此地开办了不少种植园。甘蔗,这可是白糖的原料。而如此做,也是为了让新进迁入台湾岛的难民,有一个出路。
在赵地,各个作坊、商会,招收做工的工人,给出的工钱、做工时间都是有规定的。绝不会出现压榨做工之人的情况出现。
在北方,因为赵军的从中挑拨,东西突厥部落依旧酣战不休。因为冬季来临,突厥部落的粮食就是问题。但是,再次允许奴隶买卖之后,这东部突厥部落就不再为粮食担心了。只要抓了西部突厥部落的奴隶,他们需要的粮食就会有赵地商人源源不断的送来。
赵询回归,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则就是此次官吏一体化挖出了大批的蛀虫。除了贪污受贿,还有冤假错案。对此,赵询极为愤怒。
赵询下来赵地全境开始严查官员功绩,并严肃处置。因此,整个赵地境内,开始了深秋之际的严打时期。除了大批官员倒霉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商人跟着倒霉。贿赂官员,卖卖假货,以次充好等,都因此获罪或收到罚款、消除商籍、没收财产甚至死刑的不等罪责。
在此其中,赵询也更改了一项制度。那就是允许罪犯家属上告,乃至最高直接告入赵王府。没错,这就是所为的告御状。
在这个时代,有着秋后处斩的惯例。起源与周朝,古人认为,夏春两季万木葱茏,正是植物和动物生长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除非特殊情况;不便对判死刑的人犯行刑,因此创造了“秋冬行刑”制度,也就是把判死刑的人留到立秋以后冬至之前一起执行。
而在汉武帝之际,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策略,以儒学大师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理论成了当时政治和司法活动的指导思想。董仲舒有一套“天人感应论”,他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所以,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如果违反天意,会招致灾祸,受到上天惩罚。“秋冬行刑”遂被载入典籍,成为一项法令而一直延续到现在。
当然,这个制度的目的则是要封建统治者,借天意之名,行杀伐之实,以用来表示自己作为,符合天道,刑是天命所定,不得违抗,让老百姓俯首贴耳地任其宰割,使其统治得以巩固。
这些都是我国封建法律对秋冬行刑制度所作出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统治者往往是自己践踏他们的法制。一旦形势处于紧急状态或危及其根本利益的重大案件,统治阶级就不顾一切,而以“斩立决”、“决不待时”加以出斩。
对于谋逆之罪,赵询自然不会认为不该当即处死。但是,现在,不少被冤判死罪者,往往都会无处申冤而被枉杀。
于是乎,赵询下令,凡是死罪,无论何罪,都要上报监察司,给于回复才能处斩。其中,叛乱、逆反等不赦之罪,获准之后可当即出斩。其余罪责而判死刑者,需等待第二年秋后,方可斩杀。
这一年的时间,则是给于有冤情之人,得以申冤的机会和时间。赵询严令,各地官府不得阻碍罪犯家属上告。而对于判案官员而言,只要不是故意冤判、错判、假判,事后不会追究直属责任。当然,出现冤假错案,还是会影响其功绩的。
最后,赵询召集所有高级官员,商议立国。这也是赵军全体官员的要求。自此当初赵军成为天下三大诸侯之时,就有人上书建议立国,与大燕分开。在宣武帝死后,这种呼声更大。
因为赵军的新政对百姓的影响,各地百姓也纷纷上万言书,建议赵询立国,断绝与大燕的关系。因为,他们希望赵军的新政能永久的持续下去。
在雍军解体,西征西域诸国并取得胜利,兖州军也并入赵军之后,各地官员纷纷建言,立下新的国度。
在最开始之时,赵询并不想如此,成为天下人的靶子。毕竟,那时候不少读书人并不认同自己。但赵军先后击败契丹人、靺鞨人、突厥人,向北扩出三州之地后,已经获得了不少读书人的支持。在宣武帝死后,更是上升至顶峰。在拿下西域北部诸国之后,对于这些诸国国君的安顿,也需要一个大义名分。
在和政务司诸官商议之后,赵询还是决定另立一国。当然,这也与赵军各司的整顿,定下基础。随着赵军的发展,赵询发现,赵军各司衙门,有些职权开始不适应赵军现在的情况了。
………………………………
第760章 立国1
更新时间:2013…06…17
昌平四年,年初,幽州城开始热闹起来。
赵地各州官员,各地镇军、禁卫军的镇军将军,都齐聚幽州城。
成为赵军藩属的室韦部落、突厥部落都派出使者前至幽州城。被赵军击败的西域诸国国王,也早随赵询一起回到幽州城。
一月八日,赵询顺应赵地万民呼应,百官谏言,祭告天地,立国,国号赵,自称赵王。赵询没有直接称帝,依旧是赵王。但是,现在的这个赵王并非昔日大燕分封的王爵,而是诸侯王,一国之君。各地官员,承接新王,藩属使者,也纷纷向大赵表示臣服,献上朝贺礼物。
虽然称帝一步到位,更显不凡,但称帝虽然有称帝的好处,也有不足之处。赵询决定,在未解决南方诸侯之前,还是以王称。虽然没有直接称帝,但一个帝国应有的机构,都一一开始组建。
大赵承燕制,文武官员均可授勋官,共有十五级。按照规定,勋官可以与相应品级的公卿大臣处于同等地位。但实际上由于授勋过多,动以万计。因此无职事的勋官实际地位往往在胥吏之下,仅仅成为一种授予的官员荣誉称号。
大赵国,是以赵王为首的封建国家体制,赵王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操有对一切臣民生杀予夺的大权。法律和法令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布,赵王有权修改法律和法令,并可以不受法律和法令的约束。
在赵王之下,暂时有三省、两院、九部,六寺,再加上各司等职官体系组成新王朝统治秩序。其中。其核心是则是大楚国和大燕国的三省六部制度。
自大楚国起始,中央王朝都是三省六部制,且发展的相当完备。其组织较完备,分工较明确,是封建社会发展至成熟阶段的一个标志。在另一个时代,这些一直沿续到清代,基本上没有改变。
大燕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则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国家的政务。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下有司,部的首长称尚书,副首长称侍郎,各司正、副负责人称郎中、员外郎。
新王朝则以三省六部制为基础,采用类似的设置,并以此做出部分修改没,但是在大体之上,并没有做出太大的改变。事实上,这套制度的运作方式,是成熟而有效的,是集中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
在这里,和记忆之中的隋唐相似。大楚和大燕基本相同,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都是帝国最有权力的中央机构。而尚书省则管理政务,统辖六部。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而在其后的大楚形成完备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分工各不相同,分别是,凡军国要政,皆由中书省预先定策,并草为诏敕,交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付尚书省颁发执行。门下省如果对中书省所草拟的诏敕有异议,可以封还重拟。凡中央各部、寺、监及地方各部门所呈上的奏章。重要的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认可以后,方送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或草拟批答,门下省如认为批答不妥。也可驳回修改。
大赵沿用前朝旧制,三省依旧是中书省、门下省、三省。其中,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主要职官有中书令。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起草之责主要由中书令负担。
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副长官为门下侍郎,主要职官有给事郎。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司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驳正之权主要由给事中掌握。中书、门下二省都设在宫内,所以又有谏诤之责,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分属二省(左属门下、右属中书),以匡正皇帝的过失。
尚书省设在宫外,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尚书郎,之下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负责都省职事,总领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副为侍郎,各司之长为郎中,副为员外郎,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
而在大赵,为了限制尚书令,为了不使文官对军事的胡乱指挥,也为了对军队将领的限制,又设立都察院和枢密院。
其中,都察院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原本,大燕是没有都察院的官署的,但赵询则以明清监察制度更改而来,兵提高地位,与三省并立,查察天下。赵询很清楚,监察机构,对一个王朝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都察院是大赵最高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在各个州府,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
如果说暗影司和鹰眼司是秘密监察机构,那这都察院,就是明面上的监察机构。一暗一明,遥相呼应。
而枢密院,则是赵询参考记忆之中,宋朝兴起的枢密院而设置。其主要掌管军政,与六部之中的兵部相互牵制。
枢密院,这个时代没有,但是,在记忆之中,起源于中唐,经发展,鼎盛于五代,宋代时虽机构渐趋于完备而庞大。历经唐、五代、宋、辽、元等朝代,长官称枢密使,主要掌管军政。唐永泰中始置,本在内廷,用宦官为枢密使,执掌机要事务。五代后梁建立崇政院,后唐改称枢密院。宋代沿置,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并称“二府”同为最高国务机关。
在大赵,枢密院主官为枢密使,一人。枢密副使五人,枢密郎中多人。其下属兵籍司、考功司、统计司、参谋司、荣军司等十余个有司衙门。其中多个衙门与兵部相互制约,而枢密院无调兵权和练兵权。但其规划军队驻防,边关防务等军务要事然事关战事,枢密院做统筹决策,兵派出参赞军师。其主要官员,有武将担任。凡入枢密院者,不得续任诸军将领。此外,其有直接向大赵国君奏请军务诸事,尤其在战事,枢密院更是主导战局变化。
尚书省主官分左右尚书令,主管政务,统帅九部。而八部除了原本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之外,还加上了商部、农业水利部和教育部。
六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和内侍司。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麾下监察司合为三法司,其职权与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长称为大理寺卿,九卿之一。其余四寺卿职权较低。太常寺负责祭祀礼乐,隶属于礼部;太仆寺管理马匹,隶属于兵部;光禄寺负责寿宴、进贡等,隶属于礼部;鸿胪寺负责朝会、宾客(外吏朝觐,诸蕃入贡)、吉凶仪礼。内侍司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女官。
其中,中书省、门下省,一个起草诏书,一个负责封还诏书。但其中,中书省权利极大。凡军国要政,皆由中书省预先定策,并草为诏敕,交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付尚书省颁发执行。
因为其职权过于特殊,赵询定下种种限制。中书令一人,中书侍郎五人,且轮流值令。换句话说,中书令是一个不限定职位,五个中书侍郎轮流担任,旬月一轮回。其中,首任中书舍人杨望真。
此外,中书省又置中书舍人八人,是中书省的骨干官员,掌侍进奏,参议表章、草拟诏旨制敕及丹书册命。因其所掌皆机务要政,故特规定四条禁令,即禁漏泄,禁稽缓。禁违失,禁忘误。他们可以就省内所讨论的军国大政及报上的奏状,发表自己的初步处理意见,并签上自己的名字,经侍郎汇集后。再交付中书令,然后根据皇帝的意旨草成制敕。而轮值的中书令要在起草的诏令之上署名,以作备案。在其下,还有各级官员不等,统筹中书省诸事。
而门下省的侍中,则干的却是得罪人的事情。它有权力将皇帝的旨意,都封还。因此。这个给人难堪,不仅仅是指文武百官,还包括皇帝在内。因为它有权力,将皇帝的旨意退回去,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对皇帝的监督,比皇帝的权力还要大。当然了,也只是在某种意义上如此说。但是,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实在不多。最起码,在大楚和大燕两朝之中,做到这点者,甚少,还都是在立国初期。
更有甚者,因为他们封斥所有官员的奏请,再加上对皇帝诏令的封还,不少侍中都被人诬陷,而又遭遇皇帝的不满,惨遭横祸……毕竟,没有哪一个皇帝喜欢有人拒绝自己,对自己下达的圣旨加以封还。
所以,门下侍中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而一般的官员,也不愿意出任这个得罪人的位置。门下侍中两人,又有起居郎两人,掌录天子法度。天子御正殿,则起居郎居喜,舍人居右。若天子有诏命,起居郎俯鞋以听,退而书之,每季终了时交给史官,以备记录。
此外,门下省还没有录事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典仪十人,从九品下。掌赞唱及殿中版位之次序。城门郎4人,从六品上,掌京城、皇城、宫殿诸门开关之节。符宝郎从,从六品上,掌天子八宝及国家之符节,大朝会,则奉宝进于御座,天子行幸,则奉宝随从。凡命将、遣使,皆请旌、节。旌以颗赏,节以颌杀。
在这其中,中书省与门下省还各有补阙拾遗,它们均分左、右置,“左”隶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