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龙八部之慕容有复-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萧峰慨然道:“慕容公子所言引人深思,萧某自小受少林寺玄苦大师教导,后来又拜入丐帮前任帮主汪剑通门下,深受仁义教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萧某打算近期启程前往大辽,若是辽主有意南下,当尽劝阻之责。”
我点头道:“若是能得萧兄之助,则正道不孤。当今天下自称大侠英雄的很多,但是让慕容真正佩服的大侠也仅有萧兄一人而已。不过世事难料,若是事不可为,还请萧兄保重自己有为之躯,若有需要慕容之处也尽请开口。”
萧峰哈哈笑道:“慕容兄过誉了,你我既然志同道合,又心心相惜,之前因为长辈之事有所介怀,现下看来,都已经是过眼云烟。若是慕容兄弟不嫌弃,我想与你义结金兰,不知慕容意下如何?”
我欣然道:“慕容一向崇拜萧大哥燕赵豪放的气度,也早有结拜之意,择日不如撞日,我让他们准备一下,我们就在大厅结拜吧!”
萧峰大喜道:“当与慕容兄弟痛饮三十碗烈酒!”
………………………………
45、在东京5 朝廷纷争 慕容国师
两人结拜后,萧峰不久便告辞回辽国了,阿朱自然也跟着回去。我却有忙不完的事情。
进京的第五天,应赵煦皇帝邀请,我再次参加大宋朝的廷议。此次廷议一开始,赵煦便封我为大宋国师,级别在宰相之上,可以携剑入朝,见官家行礼即可,不用跪拜。为示礼重,赵煦还亲自安排宫人在他下首安排了我的位置。此事再次遭到宋朝士大夫的一致反对,不过反对无效,赵煦皇帝坚持明旨宣告天下,并当场免掉了吕大防、范纯仁等人的宰执官职,贬为御史大夫,同时在与我多番商议的基础上,启用章惇为相,在重新审核的基础上恢复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考成法等新法。在我提议下,朝廷还颁布了团结令,要求朝臣必须放弃党争,以和为贵,团结一致,强兵富民,共同应对蛮族的侵扰,任何以党争为出发点的行为都会受到朝廷禁止和惩罚。
这几天,大宋官场上的地震可谓接二连三地发生,各种人事变动和任命让人应接不暇,每次我上朝都会引发朝臣的侧目。当我坐在赵煦官家的下首,看着下面一大群怒目而视的大臣时便有些无语。
今天,经过我与赵煦的提前商议,今天朝议讨论的主题就是:迁都。
站起来行礼后,我抛出了这个话题:“古今天下都会多矣,然论时宜地势,尽善尽美皆不如洛阳。夫建都之要,一兴胜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言建都。长安虽据形势,而漕运艰难;汴居四方之中,而平夷无险,四面受敌。唯洛阳三善皆备。因此臣请陛下迁都洛阳。”
此话一出,朝中安静片刻,随即哗然。吕大防道:“国师此言差矣,迁都之事,关乎天下兴亡,岂能儿戏。国师虽武冠三军,然对国事毕竟生疏,迁都之事太祖朝曾经商议过,最后属意汴京,成就我朝千年罕有的盛世,远超汉唐,大宋享受汴梁之便多矣,岂能因为地利而轻言迁都。”
范纯仁也站出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国师仅知地利之便而不顾洛阳民生凋敝的实际情况,且安邦固国在德不在险,国师不读经书,妄提迁都,实在荒谬。”
尚书右丞苏辙道:“迁都洛阳需重新修建京邑、宫阙、郊庙、壁垒等帝都房舍,耗费巨大,不止百官反对,纵是天下百姓亦不会同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请陛下三思。”
我抬头看了看赵煦皇帝,他以目示我继续发言,我于是敲了敲桌子,目视章惇道:“不知章大人以为如何?”
章惇上前一步道:“启禀陛下,国师之见高瞻远瞩,迁都洛阳或长安虽然一时困顿,然则造福大宋子孙万代,只要处置得当,必然可以顺利进行。”
我欣赏地看了他一眼道:“满朝文武百官,只有章惇大人目光深远,又有实干之才,不像司马光、文彦博之流欺世盗名,只知自己享乐,却忘记天下百姓和身上的责任。章惇实有萧何、子良之才,臣属意章大人主理迁都之事,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赵煦道:“朕正有此意。”
我继续道:“诸位大臣请听慕容仔细阐述迁都理由,再决定是否反对迁都。太祖曾经提议迁都,但是被太宗皇帝阻止,后来意外身故,才使迁都之事耽搁下来。当时太宗皇帝反对的理由是安邦在德不在险,治理天下修德固然很重要,但是治理天下有德就够了吗?孔子有德否?一生困顿奔波。太宗有德否?屡战屡败。真宗有德否?被迫签下城下之盟。太祖当时就说“若以开封为都城,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结果不幸言中,当今大宋三冗之弊,冗兵尤为可虑。为了防守一马平川的汴京,我朝不得不供养百万禁军,这不仅对百姓造成沉重负担,也不利于军队战力的提高。在我看来,白衣创立大宋盛世的太祖皇帝才是真正的高瞻远祖,而太宗皇帝和几代大臣沉迷于汴京富庶便利,才是真正的鼠目寸光。”
顿了顿,我不理一干君臣或诧异、或愤怒、或思索的目光,继续道:“开封虽然四通八达、富甲天下,然而形势涣散,防卫为难,西夏大辽均可轻易骑马南下,两三天便可到达京畿要地。只有西迁,据山河之胜,去除冗兵,循周汉故事,方可安定天下。其实从地脉气运来看,定都汴梁,不过小国寡民,仅有富家翁气象,只有长安洛阳才有雄霸天下的汉唐风骨。太宗的胸襟气度始终不如太祖皇帝。在我看来,汴梁作为帝都,只有亡国之都的命,始终没有称霸天下气运。大宋想要长久,还是应该迁都,而且迁都之事,宜早不宜迟,我意以一年为期,章大人以为如何?”
章惇振奋道:“国师刚才所言,虽然颇有无礼之处,但是句句皆为我大宋长远考虑,所谓苦口良药利于病,请陛下宽宥国师失礼之处。此外,一年为期虽然很赶,但是只要诸位大臣齐心协力、用心筹措一下,将帝都建设分为二到三期,先建主要宫殿,相信一年迁都亦是可期。”
赵煦苦笑道:“国师参政不久,言语失当在所难免,再说我朝素来不以言语罪大臣,朕怎会怪罪。既然国师和宰相均认为一年迁都可期,那么诸位大臣便以此为目标,做好相应事务吧。朕命章惇主理迁都之事,诸位大臣必须全力配合,所需人员、经费和方案经过诸位大臣讨论后立即执行。”
散朝之后,诸位大臣依然是议论纷纷,三五成群地留在原地、面色各异,有的说还是太后治国比较老成持重、有的说迁都之事实在荒诞不羁、还有的说治国当以德为先,更有的形色冲冲似乎要忙什么大事,我听着身后大臣的各种议论,慢悠悠地走出紫宸殿。
快离开皇宫的时候,有人唤道“国师请慢走”,却是章惇从身后追上了我,新任宰相章惇道:“国师走得好快,却让章惇好找,不知今日可有闲到我府中煮茶论道?顺便让章惇请教一番。”
我微微笑道:“章惇大人有请,慕容自然有空,请。”
到了章惇府上,下人奉上香茶后,我捧起饮了一口,不禁动容道:“茶味醇厚,兰香缭绕,这似乎与普通团茶有异,不知来自何处?”
章惇笑道:“国师好品味,这是老夫故乡中的一种名茶,采自武夷山悬崖峭壁,名唤大红袍,香气清爽、入口甘爽怡人,因茶树多长在悬崖峭壁之间,故茶中有独特“岩韵”,颇受家乡人喜爱,近来也有部分进贡到皇宫的。老夫时常想,虽然茶香妙不可言,但是若不能在有生之年驱逐蛮人、一统天下,那么就是龙涎香遍地亦是闻之无味。”
我捧着茶杯轻轻旋转,淡淡道:“章大人所思亦是慕容所想,重开新法、富国强兵方是人间正道。只不过当下我朝隐患重重,若不刮骨疗毒,恐怕徒劳无功。”
章惇道:“正要请教,今日国师提出迁都之议,章某虽然不反对,但还有不少疑虑,须知迁都关系甚大,耗费甚巨。若是国师肯领军北上,则持剑杀敌,平灭大辽西夏应当不难,为何舍易取难,行此耗时良久之举呢?”
我颔首道:“章大人虽是当世人杰、有一代明相之姿,却依然只看到当前的形势,却考虑不够长远,我们作为帝国的最高执政者,应该更多考虑百年之后的事情,提前谋划好全局工作,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永葆青春。就拿迁都一事来说,当前我朝太平无事,迁都不管从哪方面看都不太划算,但是考虑到我朝供养的八十万禁军和未来游牧民族的入侵,我以为越早迁都就越好。况且迁都的困难只是一时的,克服一下,却能成就子孙万代的基业,为什么不去做呢?”
顿了顿,我继续道:“汴梁只不过是个销金窟和婴儿的摇篮,帝国上下在这太平盛世的假象中迷失了自己,却不知北方的敌人始终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南下牧马。不仅是迁都,我还会对我朝的军队进行变动,提高战力,让我朝军队成为世界第一强军。”
章惇抚手叹道:“国师深谋远虑非我等能及,章某愿附国师骥尾,为我朝富国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而竭尽所能!”
我微微笑道:“我朝强大离不开章丞相这样务实能干的人才,慕容虽然剑法超群,却只是一人的强大,只有朝廷上下,从官府、军队到百姓都强大起来,齐心协力,才能重现汉唐帝国的不朽基业。”
………………………………
46、在东京6 大师周侗
从章惇府中出来以后,我觉得有些累,与这帮口尖舌利的士大夫唇枪舌剑似乎并不比跟西夏军队作战轻松多少,于是我也不骑马了,漫无目的地在东京街头闲逛。
东京汴梁作为当世最为繁华热闹的城市,人口过百万,经济发达程度就算是翻遍史书都找不到能够匹敌的地方。各种酒肆林立也就罢了,还有香饮店、古董店、解子店和各种各样的手工艺人,远道而来的骆驼商队和马队、沿街叫卖的摊贩、还有时不时路过的道士和行脚和尚,都显得忙忙碌碌,行走期间仿佛进入一个戏曲故事里面,让我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像做梦?”徐芷微突然从人群中出现,仿佛仙女下凡,却只有我才能看透她隐匿的真气下面那惊心动魄的仙容。
我深有感触地道:“是啊,汴京就像一个繁华的梦,一个让人永远沉醉不愿醒来的梦,这大概就是高太后和司马光那些守旧大臣固执己见的缘故吧。不过,最近慕容开始越来越关注这些平民老百姓的日子,觉得他们这样忙忙碌碌地努力生活,上天应该给他们一个机会。”
“机会?”徐芷微眼睛一亮道:“慕容公子果然有悲天悯人之心,你愿意创造这个机会,与我们共同守护这个人世间最美好的梦吗?”
我微微苦笑道:“慕容不是一直在努力吗?从现在的进展来看,变法、迁都和强军这几个大方向宋廷都接受了,那么未来应该不会太差。”
徐芷微摇了摇头道:“公子太过乐观了。按照长生谷的推算,宋朝灭亡这种大的气运趋势,就像波涛汹涌的黄河一般无可阻挡,并非简单的几个政策变化就能改变。何况当今天子并非长命之人,等他驾崩之后,人亡政息,新旧党派之争重演,又当如何?”
我淡然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世上本就没有必然成功的事情,慕容只要做到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即可。”
芷微深深地看了我一眼道:“若真如此,那么想必芷微就可以早日回山继续修行了。慕容公子不是要招兵买马,大干一场吗?请跟我来。”
我微微诧异,组建军队确实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构想,但是慈航静斋难道还能给我一支军队不成?跟慈航仙子并肩走在汴梁大街上,穿过新水门、路过虹桥,来到一所低矮的房子前,芷微上前敲门。
开门的是位十二三岁的少年,我见了不仅心中赞叹:这少年虽然身体不是很高,尚未完全长开,但是豹头环眼、身体结实、举止得体,不仅武功底子不弱,而且看起来颇有主见,只要好好培养,必然是一位独当一面的将军。
少年抱手行礼道:“请问两位找谁?”
芷微回道:“敢问周师傅是否在家?”
少年更显恭敬道:“在的,请进来。”
我们随着少年进入院子,只见院子里放着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正在院中练拳,拳法势大力沉,每一拳打出去都豁然有声,隐隐有少林七星拳和太祖长拳的味道。感觉到客人来了后,对方缓缓地收了拳势,吐气收功,双目湛然地望着我们。
却听芷微举手行礼道:“慈航静斋徐芷微拜见周大师。”对方拱手回礼。
我眼中一闪,随即了然:是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同时心中闪过天香阁的一段消息:周侗,少林俗家弟子,受包拯赏识,进入军中为军官,后担任京师御拳馆教师。一代宗师,武艺惊人,自创戳脚和翻子拳。御拳馆有天地人三席,周侗为“天“字教师,地位最尊,和朝中名将宗泽交好。其人主张抗辽,不受高太后为首的保守派欢迎,天香阁曾经多次重金延请其到我燕山学院当武师,被拒绝。几人在厅堂落座,壮硕少年上茶后侍立在旁互相介绍后,我知道那位少年唤作林冲,是周侗的得意弟子。
徐芷微道:“周大师在御拳馆授徒多年,成绩斐然,却不受朝廷重用。如今朝廷组建护国军,不知周大师是否还愿意报效朝廷、协助建军?”
周侗眼光一闪,落在我的身上,缓缓道:“近日京城风云变幻,其中慕容国师最受瞩目,新法、迁都和组建新军的建议都让人刮目相看,只是不知道这护国军是姓赵还是姓慕容?”
我淡淡道:“护国军现下是姓慕容,但是慕容百年之后会指定贤者达人继承,周大师跟许多朝臣一般有所疑虑,却不知权势富贵于我如腐鼠滋味,到了我这境界又岂会恋栈红尘俗物。出任国师、组建护国军不过是为了庇佑这一方天地百姓,保护我的亲朋好友不受战争兵糜而已。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我不希望大宋重演大唐末年之乱,这是也慈航静斋和长生谷的意思,不管别人怎么想,我将持之以恒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周侗长身而起,向我深深鞠躬行礼道:“是周侗误会国师了,日前长生谷公开认定慕容先生为下山弟子,今日又有慈航静斋弟子联袂前来,本就不应该有什么怀疑。两位今日拜访寒舍,有什么用得到的地方尽管讲,周某还有一身力气和热血,倘若能够为国为民尽一分心力,万死不辞!”
我大喜道:“慕容复打算打造一支天下无双的铁军,组建新军正需要周大师这样的杰出人士,先生倘若不弃,便请到我军中任将军,初期主要负责组建军队和训练军队,先生如果有擅长军旅之事的好友也可以推荐过来一起干。待军队训练有成,还要请周将军带领儿郎们与辽夏争雄。”
周侗呼吸加重,满脸红光地道:“慕容公子果然痛快,先父给我赐名叫光祖,就是希望我能光复祖先的荣耀。光祖此生最大心愿就是能够带领一支偏军,保家卫国,直捣虎穴,让辽夏蛮人知道我大宋英雄辈出,让他们永远杜绝南下的心思,让我大宋子民能够永远安居乐业。”
我哈哈大笑,上前握住他的手道:“慕容复对军旅之事还有许多地方不太清楚,还需仰仗先生多费心力,共同打造我大宋第一铁军!”
周侗道:“好说好说,周某继承祖上衣钵,又对兵法多有研究,当前组建新军最重要的是练兵。周某于练兵之道尤有心得,并结合多年来担任军中教习的经验,总结出十八要诀,其法如下:重搜选,谨训习,公赏罚,明号令,严纪律,同甘苦。相信只要坚持这练兵十八要诀,并由公正严明、擅长兵法谋略之人率领,必然可以攻城拔寨,成就大宋第一铁军。”
我连连点头道:“大师所言极是,这组军和练兵之道”由周大师负责再好不过,但是应当由谁来率领军队攻城拔寨呢?”
周侗想了想道:“我有一好友,名唤宗泽,刚直豪爽,沉毅知兵,进士出身,文武兼备,且向来有拳拳报国之心。敢于为百姓直言,历任县、州文官,颇有政绩。若由他来做军队先锋或者副帅,想必都能胜任。若是国师信得过,我手下还有几个不成器的徒弟,也可以随军参战,林冲快来拜见慕容国师。”
我欣喜道:“林小哥请起。真是刚想瞌睡就有人送枕头,我大宋有周大师这样爱国爱民、报效朝廷的英雄好汉,又何愁不能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明日我将入朝,奏请陛下明旨正式组建护国军,周大师当为我护国军上将军,另外宣总则将军入朝奏对军旅之事,经枢密院考核后任我护国军先锋将军。另外林冲等人亦随军担任我亲军。”
周侗师徒站起来抱拳行礼道:“谨遵国师之令。”
林冲却是少年心性,满脸兴奋地道:“冲儿早就听说北乔峰、南慕容的武林传说,后来先生再战天下,创下慕容剑圣的神话,堪称天下第一高手,不知道先生何时有空,可以指点冲儿一二?”
我哈哈笑道:“冲儿看来向武之心甚浓,正合我意,过段日子新军定下来后,你作为我的亲军必须随侍左右,到时我再指点慕容家武学。”顿了顿又对芷微和周侗道,“说起来我大宋多年来重文轻武,却不知一张一弛皆是王道。倘若没有武者和军队的保护,这帮文人士大夫又哪里有命在那边吟诗画画呢?军队是一个国家的基石,这不管在哪个朝代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两人都是见识过人之辈,均是深深颔首赞同。
………………………………
47、西夏来袭
大宋的底子还是比较好的,组建护国军的事情虽然遇到了朝中大臣不少阻力,甚至有人在到处造谣“黄袍加身”的事情重演,但是在慈航静斋和赵煦皇帝、章惇丞相等人的支持下,护国军还是组建起来了,护国军编制虽然只有一万,但是由我这位一品国师任元帅,宗泽和周侗为将军。我虽然于军事一途并不精通,但是对识人用人还是有一定心得的,宗、周两人对行军打仗都有丰富经验,不管是练军还是谋略都颇有一手,帝王心术我们慕容家也是算家学渊源,于是我秉明赵煦后便让他们放手去做了。
招兵买马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周侗在禁军任职多年,对于哪些军官和士兵可以用心中有数,因此从禁军中挑选精锐士兵组建新军的工作颇为顺利。然而天香阁和灵鹫宫突然传来飞鸽传书,言说近日西夏军队颇有异动,已经打探到西夏梁乞逋带军二十万意图进犯大宋边境。
我心下冷笑,大概西夏人是看赵煦皇帝年轻且处于皇位交接之际,认为大宋软弱可欺,因此想过来打打秋风、收刮财富,顺便耀武扬威一番。然而我正愁找不到借口进攻西夏要回养马地和打通西域的商路,想不到西夏这么急着凑上来打脸,顺便让我草创的护国军历练一番,毕竟,没经历过血与火的军队不算精兵不是么?
这两年由于以高太后和司马光、范纯仁、文彦博为首的保守派对外一直采取绥靖政策,不仅严令边境军队不准寻衅滋事、不准与辽夏军队发生战争,甚至主动割让了葭芦、米脂、浮图和安疆等大片肥沃土地,严重打击了军队士气,导致对辽、夏的军机一直不是很畅通,于是西夏大兵压境的消息最终还是由我在朝堂上首先提了出来。
大宋朝堂上,赵煦和一干大臣在讨论我带来的消息,在排除虚假消息后,朝中大臣很快分为两派——主战和主和。
御史大夫范纯仁道:“西夏进犯,当令边境军士严加防守,并退让部分神宗年间占据的西夏土地,想必能让西夏退军。”
门下侍郎苏辙亦道:“兰州、五寨,所在险远,馈运不便,每年耗费百万贯不止,若竭力固守,坐困中国,羌人得以养勇,窥伺间隙。要之久远,不得不弃。危而后弃,不如方今无事举而与之,犹足以示国恩惠。”
我嘿嘿冷笑道:“卖国求荣、贪生怕死、不知所谓!从司马光、文彦博到范纯仁、苏辙,你们这帮自诩聪明的国之宰执、治国重臣,皆以割地求和为御边良策,真是鼠目寸光!枉你们饱读诗书,岂不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土地是一国立足的根本,你们连这基本的治国道理都不懂,愚蠢可笑至极。”
吕大防涨红了脸道:“然则国师一力主战?陛下,兵凶战危,难道忘了神宗朝永乐城之役?当时死伤兵士农夫六十多万,社稷震动,损失惨重!陛下不能听信慕容复妄言啊!”
新任宰相章惇道:“陛下,臣认为西夏来意不善,应当迎头痛击,打痛蛮人,让他们知道我大宋大有人在,如此方可保我大宋安宁。仁者虽然不轻易言兵事,然则事有从权,当下唯有通过战争方能获取和平。”
苏辙道:“陛下,当前朝廷用度捉襟见肘,供给边境军队已是吃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