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好莱坞传奇-第2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杀害无辜的运动员都是对现代文明的挑衅,都是对奥运精神的侮辱。另一方面,就是要突出摩萨德的作用来,摩萨德是护卫犹太民族的坚盾,是刺向犹太民族敌人的利剑,任何伤害犹太民族的行为,都必将受到摩萨德的严惩。”
娜塔莉在旁边听着,露出一个笑而不语的表情。
小库恩撇了撇嘴,摩萨德的就是喜欢蛮干、作风粗暴,“梅杰先生,我不得不说,如果按照你的这种思路改编电影,从宣传效果上来看,这将是不及格的作品。因为除了犹太人自己以外,没有人会喜欢这部电影。”
“慕尼黑惨案”的是由一个名为“黑色九月”的组织策划并实施的,而“黑色九月”这个组织策划这桩袭击也不是毫无理由的,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
简单而言,就是巴勒斯坦地盘被以色列占了,然后巴勒斯坦人就在约旦组建了反攻的大本营,期间貌似因为约旦反以的意愿不那么强烈,因而巴勒斯坦人就支持叙利亚入侵了约旦。
约旦国王看干不过叙利亚的军队,就通过前宗主国英国,请求以色列派空军空袭叙利亚军队,这后边还有美国支持,于是叙利亚军队就跪了。
叙利亚军队跪了,约旦就要好好收拾一下巴勒斯坦人,不仅干掉了4000多游击队,打伤的更是无数,而且还冲进了难民营,用机关枪扫射,导致好几万难民丧生。
因为这件事发生在九月,就被称为“黑九月”事件,巴解组织最大的一个派别就组成“黑色九月”,向几个国家疯狂报复,“慕尼黑惨案”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要说谁对谁错,这个还真的不好说,就说巴勒斯坦人吧,人家约旦收留你,你却当起了白眼狼,引叙利亚军队入侵,实在不合规矩。
说约旦人吧,阿拉伯内讧那是自己的事,可是找共同敌人以色列助拳的话,就非常坏规矩了,有“阿奸”的嫌疑。再说,你攻击游击队就完了,扫射难民干啥?
以色列,在这里边也绝对有起好作用,不过也没有几个人在乎,几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人脑子都打出狗脑子了,出了这事,阿拉伯人也不会更恨它。
不过,原来的仇恨就够深的了,再说巴勒斯坦人袭击以色列人,需要理由么?
所以,“慕尼黑惨
(本章未完,请翻页)案”的因果真的就是一摊糊糊事儿,把前因后果掰扯出来,没有哪个国家是完全正义的,也没有哪个国家是没有理由的。
“这很正常!”梅杰摆摆手,没有半点不好意思地笑道,“毕竟在这方面,您才是专家,我不过是业余人士。”
要说宣传这方面,世界上真的谁能够强的过好莱坞,梅杰在这方面认怂,还真的不丢人。
“所以,慕尼黑惨案如果改变成电影,这部电影的内核一定是人文关怀。”小库恩道,“恐怖分子悲情而愚蠢,哦,还有少部分恐怖分子天生残忍,摩萨德特工坚定而执着,整件事都是一桩彻头彻尾的悲剧,而悲剧发生的原因,就是因为无谓的仇恨。”
“这桩仇恨可不是无谓的,这里边可浸透着阿拉伯和犹太民族数十万人的血液,还有两个民族的生存空间。”梅杰反驳道。
“可对于世界上大多数观众来说,这桩仇恨是毫无必要的,甚至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都是无关紧要的,他们相信的是爱与正义能够拯救世界。”小库恩的表情微微带着讽刺,“既然砸现实中他们得不到,我们总要在电影里满足他们,重要的是,电影放映后,他们会理解摩萨德的做法。”
“可是,这是不是把巴勒斯坦人也洗白了?”梅杰皱了皱眉,又问道。
“好莱坞总要保持一下中立的态度。”娜塔莉笑着说了一句。
小库恩看了她一眼,也说道,“而且,洗白的效果是不同的,等到剧本出来后,你就知道好莱坞把握尺度的能力了。”
说两句貌似中立的话,但把责任甩给其中一方,好莱坞一向非常擅长做这种事。
“好莱坞的能力,我当然非常放心。”梅杰眉头舒展,笑道。
“so,你应该明白这部电影不适合我的原因了。”小库恩也笑道,“这不是我擅长的电影类型。”
“我一直认为您是全才型的导演,到目前为止,您的电影还没有失败过!”梅杰恳切地说道,娜塔莉也是一副深表赞同的样子。
“那是因为我从来不碰自己不擅长的类型,如果我要改编这部电影的话,可能这就是另一部《谍影重重》了,但你要知道,也许这部电影在票房上会成功,但是在宣传上就失败了。”小库恩很有自知之明地道,“因为民众喜欢看反体制的孤胆英雄,而不是摩萨德的强力特工,没准儿摩萨德的形象就要向反派滑落了。”
“那可就有些糟糕了。”梅杰摇头笑道。
“所以,我推荐给你们一个人选吧,史蒂文。”小库恩顿了一顿,郑重地道,“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比他更擅长宣传和平、博爱、宽恕等等普世价值了,也没有谁比他更擅长煽动观众心底的情绪了。”
“可是,这会不会模糊了塑造摩萨德良好形象的本意?”梅杰皱眉想了一会儿,就问道。
“润物细无声式的宣传,才是最好的宣传。”小库
(本章未完,请翻页)恩笑道,“你不能不承认,在反映犹太民族苦难的电影里,《辛德勒的名单》就是要比《钢琴家》更受欢迎,而在宣扬美国价值观的主旋律电影里,《拯救大兵瑞恩》也比其他电影高出一截。”
“您这么一说,真的很有道理。”梅杰又露出了讨喜的笑容,带些遗憾的语气说道,“这样的话,我们就只能期待下次合作机会了。”
小库恩作为犹太裔的名人,早就在摩萨德的监控名单里,他们注意到了小库恩有向犹太团体靠拢的意愿,这是今晚梅杰前来拜访、认为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这次不成,以后还有许多合作的机会。
“其实,我可以帮你们联系史蒂文,也可以帮你们解决部分资金的问题。”小库恩道。
他记得后来史蒂文拍的《慕尼黑惨案》,票房虽然很一般,不过后来还是获得好几项奥斯卡提名,顶多资金回笼慢一些,是不会亏本的。
“唔,那真是太感谢您了!”梅杰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原本他还以为只能期待以后了呢,“有什么我能够帮忙的么,库恩导演?”
“还真的有一件事要麻烦你,梅杰先生!”小库恩道,如果不是有事相求,他怎么愿意搅合进摩萨德的事。
“您尽管说,能力范围之内的,我绝对不会拖延。能力范围之外的,我也尽力帮您协调。”梅杰痛快地给小库恩保证道。
“呃……我挑选了一个助理,是位以色列姑娘……”沉吟片刻,小库恩就把盖尔加朵的事情告诉了梅杰,在以色列,如果说能压得住国防部的,摩萨德绝对算得上一个。
“小事一桩。”梅杰的表情更轻松了。
虽然涉及国防部,不过就是一个年轻模特不想当兵么,能有多大的事,这种人就是招进军队,也是走个形式,难道真的靠她们作战?
“嗯……”小库恩又沉吟了好一阵子,才又说道,“这么直接干涉的话,是不是不太好?不如我们换个委婉些的法子?”
梅杰有些懵,不知道怎么就不太好了,摩萨德是个强势部门,为了国家利益,向国防部提个小小要求,真的没什么,难道对方还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库恩导演,你的意思是?”
“不如你们把盖尔作为公开的特工招募过去,然后派到我身边,怎么样?”小库恩眨了眨眼睛,问道。
这是什么章程?梅杰更懵了。
其实小库恩的想法很简单,既然好莱坞有一些人都把共谍的帽子往他身上扣,那他身边就带着一个摩萨德女特工,这样总不会有人再怀疑他了。
这对盖尔也有好处,首先完美规避了她服兵役的问题,然后带着摩萨德光环闯荡好莱坞,绝对是个宣传的好噱头,她以后的星途会更加顺遂。
当然,一位摩萨德女特工做私人助理,想一想就威风十足呢!
听了小库恩陈述的部分理由后,梅杰满脸蛋疼的点了点头。
(本章完)
………………………………
今天请个假
晚上有些事,不能及时更新
明天四更补回来,多谢大家谅解
(本章完)
………………………………
第561章 绯闻发酵
“马克库恩与娜塔莉波特曼现身特拉维夫时装周,关系亲密。”前文说过,科技的发展缩短了物理上的距离,加快了世界级媒体的反应速度。不过特拉维夫时装周在时尚圈是如何的缺乏地位,这里总能邀请到一些记者关注,而小库恩和娜塔莉波特曼的出现,又给了这些记者们更多关注的理由。
可以这么说,小库恩和娜塔莉的名气,就是时装周出现的最大牌的名人了,在公众中的人气,完全能够将那些超模、大牌时装设计师比下去,何况还有他和娜塔莉两人若有若无的绯闻,理所当然地,各大媒体都给派驻的记者们授予了更大的权限和人物。
说起来,除了两人的名气外,小库恩是个有妇之夫,妻子也是美国上流社会中的大名人,娜塔莉这妮子给公众的形象也是相当的洁身自好,两个人闹出来绯闻,无疑是一个相当大的娱乐大事件。
如果之后再传出小库恩和秦伊莎婚变的话,那么这桩绯闻会发酵得更加厉害,绝对要比当初阿汤哥和妮可离婚还要重量级。在小库恩和娜塔莉到达特拉维夫的第二天,《纽约时报》的娱乐版编辑就用很八卦的口吻点评道:
“娜塔莉波特曼,这位刚年满21岁的犹太女孩儿,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水仙花那样,坐在同样年轻和才华横溢的天才导演身边,一边享用着犹太传统美食,一边喁喁交谈。羞涩的笑容和欣悦的微笑不时出现在这对年轻男女脸上,让我们不禁对两位交谈的话题感到好奇。
娜塔莉刚结束了《西斯的复仇》与《偷心》的拍摄工作,正准备暂时脱离好莱坞一段时间,用知识充实自己被好莱坞浮躁起来的心灵,而马克库恩则正在忙着《魔戒》的拍摄工作,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两条本该无关联的线交织在了一起。”
除了写下以上这些文字以及其他十分明显的暗示外,《纽约时报》上还配上了小库恩和娜塔莉两个人亲密的照片,在照片里,小库恩正用刀切割一块羊排,不过他的眼睛却没有放在食物上,而是看着娜塔莉,嘴角张开,似乎在说着什么,而娜塔莉稍微仰着头,脸上带着幸福的笑意,眼光看起来也含情脉脉。
不仅如此,在这张图片的旁边,《纽约时报》还放上了秦大小姐的一张老图,是她参加纽约一次商务论坛上的活动图,照片里的秦伊莎一如既往的姿容绝美、气度雍容,编辑给的配词是:远在纽约的伊丽莎白秦知道自己丈夫与星战女王的友谊么?
除了暧昧的暗示和精彩的配图外,《纽约时报》还把娜塔莉、小库恩和秦大小姐三个人的辉煌履历、过去情史等等事情都盘点了一遍,就差直接说娜塔莉是小三、小库恩移情别恋以及秦伊莎要闹婚变了,让这片报道显得更加内容充实、嚼头十足。
当然,对于没有证据、
(本章未完,请翻页)不能证实的事情,这篇文章用的都是猜测与暗示的口吻,也算是《纽约时报》对于自己正经报纸地位的坚持了。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这条出现在《纽约时报》上的新闻固然引发了他们的兴趣,但也仅仅是生活中的一点点调剂,没有几个人重视,这些年,小库恩大大小小的绯闻绝对不少,没啥稀奇的。
而对于娜塔莉还有《星战》的粉丝们来说,他们对于这条绯闻的态度,是采取坚决否认的态度,毕竟这篇文章也没有抓住什么实质性的证据,只是一张暧昧图片罢了,粉丝们才不会通过yy把星战女王送到某人的床上呢。
不管怎么说吧,《纽约时报》当天的销量提升了几个百分点,这足够让娱乐版主编还有娱记们开心了,总是抓住了一个大新闻。嗯,如果真闹婚变的话,他们还有后续报道。不过主编知道貌似不太可能,因为他们是在得到小库恩团队pr的同意才放出报道的。
“马克库恩驾临特拉维夫,抛弃星战女王另投当地选美皇后,喜新厌旧太迅速?”相较于《纽约时报》这些正经媒体,《洛杉矶星报》这份八卦媒体走得更远一些。
他们手里不但有小库恩和娜塔莉两人“含情脉脉”的照片,还有小库恩、娜塔莉和盖尔加朵三人间氛围诡异有趣的另一张图片。照片里,小库恩仿佛对娜塔莉已经失去了兴趣,用一种堪称灼热的目光看着盖尔加朵,盖尔则是一脸惊喜和不可思议的表情,而娜塔莉眉头微皱,好像心事重重的样子。
在文章中,《洛杉矶星报》富有暗示性的写道:“众所周知,马克库恩一向对年龄相对成熟的女星有好感,而这次他抛弃21岁的娜塔莉,而对更加年轻的19岁以色列小姐盖尔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是否说明他的爱好改变了呢?哦,我开始担心他与伊丽莎白的婚姻了!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无论是娜塔莉,还是盖尔,都是犹太女孩儿,这是否也说明了马克库恩内心种族认同感的加强呢?”
当然,这篇文章也是经过小库恩团队认可之后,才出现在《洛杉矶星报》之上的,前面都只是铺垫和引子,重点是最后一段话,他在用这段话表达向好莱坞犹太团体靠拢的意愿。
不过,这篇文章的影响,对于八卦群体,尤其是星战女王的粉丝们,就非常大了。在他们眼里,小库恩就有些不可饶恕了,关键不是娜塔莉和小库恩的绯闻,而是两个人闹起绯闻之后,星战女王竟然被一个以色列“野模”给比下去了,这实在是叔叔可忍,婶婶也忍不下去了。
愤怒的粉丝们迅速跑到网上去报复,小库恩的个人网站、cms的官网、粉丝论坛还有各大公共论坛的娱乐版块,娜塔莉粉丝们近乎集体出动,把小库恩喷了个半死。天才导演怎么了?得罪了自家“女神”,
(本章未完,请翻页)照样把他喷成狗。
不过小库恩的粉丝们也不少,理智的家伙们对此不屑一顾,不过诸多荷尔蒙分泌旺盛的青少年粉丝们,小库恩给他们的代入感就很强烈了,左拥右抱哎,开后宫哎,只要一想,那帮小子头脑一发热,就同娜塔莉的粉丝们在网上战了起来。
粉丝们的论战,这个且先不提,在八卦这一块,《太阳报》证明了自己才是这一领域的世界级王者,他们全面继承了《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星报》在这一事件上的报道,但是对于内情的猜测上,他们更加大胆,勇敢地推陈出新。
首先,他们把那两家报纸的八卦报道和照片重新盘点了一下,又附上了自己查到的新证据:据他们在四季酒店收买的前台透露,小库恩和娜塔莉住在一个套房里。
如果你以为《太阳报》要炒作小库恩的三角恋或者四角恋,那你就错了,人家有更新奇、更大胆的脑洞,在头条文章里他们是这样写的:“以玩弄媒体著称的天才导演,出道至今没有绯闻的星战女王,怎么会如此笨拙地被记者们抓住把柄?至于盖尔加朵,这位新出道的以色列小姐,她的出现让这件事的烟雾・弹本质更加明显。
众所周知,模特界盛行同性恋,而娜塔莉出道以来也没有恋爱绯闻,在自己人气巅峰时期来以色列留学,这正常么?所以,这次的主角不是马克库恩,而是星战女王。
星战女王和以色列小姐才是甜蜜的一对儿,马克库恩这次牺牲自己,不过是为了好友打掩护……”
至于小库恩为什么牺牲自己的名声,去成全娜塔莉和盖尔的一对爱侣呢?那肯定是因为《魔戒》需要宣传,而且他们三人都是犹太人,大家都知道,犹太人可是很团结的。
《太阳报》的文章那是相当犀利,在配合小库恩的媒体同时,也极为吸引眼球,至于事实真相是什么,就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了,他们只关心读者喜欢什么,并且提供更好的东西,知名的导演、知名的影星和新出道的选美小姐来一段三角恋,固然不错,但哪有“两位美女百合,男主角只是打掩护”这个更精彩呢?
当然,原本战得痛快的小库恩和娜塔莉的粉丝们,都集体吐了一口老血,这个猜测实在太打击他们的yy热情了。
纸媒的八卦固然很精彩,但是《雅虎新闻》和《谷歌新闻》的参与,让人们认识到了新媒体快速、及时的特点,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报道角度,“盖尔加朵,一个19岁的美丽以色列女孩儿,在短短的一天之内,就感受到了命运的波折起伏――”
几篇文章,讲述了之前被人忽视的盖尔加朵的故事,一位娱乐圈的新人,不仅被小库恩看重,准备选为助理,还引发了以色列国防部和摩萨德争夺,就像是当代传奇一样。
(本章完)
………………………………
第562章 绯闻的效果
在文章中,盖尔加朵的未来已经确定,以色列国防部经历了一番龙争虎斗,也没有能够防止摩萨德将人抢走,抢人成功的摩萨德,却没有把她放到秘密战线的意思,反而让她成为了公开雇员,并且把她派到了小库恩的身边,作为《慕尼黑惨案》制片工作的联络官。
稍微内行一点的人都知道,这不过就是小库恩和摩萨德一起耍了个手腕儿,用相当出风头的方式,帮助这位19岁的犹太美少女逃脱了一次兵役。
对于这位摩萨德人员,也没有几个情报组织会放到心上,盖尔加朵既没有经受过特工训练,又是公开的雇员,根本就不需要重视。
不过,对于普通八卦众来说,盖尔就很有意思了,马克库恩的私人助理、摩萨德女特工?
这几个标签一打出来,就让她迅速抢走了小库恩和娜塔莉的风头,引起了读者们丰富的联想,把她和奥尔加契诃夫娃、约瑟芬贝克等女明星间谍联系在了一起。
好吧,这些间谍都是二战时候的,距离现在比较遥远了。可克格勃的“燕子”从爱因斯坦那里偷走核武器的机密,以及玛丽莲梦露被克格勃收买的传闻,可是八卦众们津津乐道的消息。
当然,小库恩既不是掌握核知识的大科学家,也非掌管无数机密的合众国总统以及司法部长,真的没啥值得特工组织需要惦记的。
然而,八卦众们才不会在意这些,可怜的盖尔,在还没有做什么的时候,就已经被公众蒙上了一层桃色间谍的色彩。
或许,这是盖尔的幸运,在没有怎么踏入好莱坞的时候,就获得了北美民众的不小关注度,而以色列是美国的亲儿子,民众们并不会抵触她,对于她的未来发展,促进作用真的非常大。
而《洛杉矶时报》,作为一家无论名义上,还是实质上都是倾向于小库恩的权威媒体,它的报道是另一番样子,“马克库恩这次在以色列的旅行,绝非是外界想象中的猎艳与休闲之旅,他有严肃的任务在身。据我们在以色列的记者调差,乔安娜罗琳一家也同时现身特拉维夫时装周,罗琳女士与马克的沟通非常愉快,《哈利波特》的粉丝们不用担心明年电影延期了。
同时,马克与以色列的文化部展开合作,两者将共同投资一部和‘慕尼黑惨案’有关的电影,据传电影将邀请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马克有意承担制片人工作。对于这部世界上最知名的两位导演合作的作品,实在值得人们期待。”
这篇报道,才体现了堂堂大报的风范,乱七八糟的绯闻,人家一点儿都没有提,靠着好莱坞这个绯闻制造机,难道还怕没有八卦可写么?
人家有更高的追求,关注绯闻的那是低级趣味,看看吧,斯皮尔伯格和小库恩的首次合作,这才是真正业内震动的大新闻。
(本章未完,请翻页)当然,这篇文章也是经过小库恩的pr许可的,或者说根本是小库恩主动透露,否则《洛杉矶时报》凭自己还拿不到这么核心的消息――毕竟这部电影才能开拍(老斯正忙着和靓汤拍《世界大战》),现在宣传还是有些为时过早。
小库恩的pr赛琳娜和玛利亚对待媒体一直很强势,公众舆论控制和危机公关一直都是典范,不可避免的损害到媒体的利益,有些时候,就连和小库恩关系亲密的《洛杉矶时报》,也对这种作风不无诟病。
因而,趁着这次绯闻的关系,被赛琳娜她们当做了一个重要的筹码,与各大报纸杂志网站做交易,换了不少人情,pr和媒体们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双赢。
“哈哈,现在绝对不会有人认为我有亲共的思想了!”
在耶路撒冷,小库恩通过国际长途,得意洋洋地对秦大小姐说道。绯闻缠身、为以色列做宣传、把摩萨德女雇员放身边,谁要还认为他脑子里有亲共思想,绝对会被人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