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明末当土豪-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万历朝继张居正之后担任首辅的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张四维就是出自于蒲州张家!而张四维的亲舅舅则是另一个晋商世家的家主,时任兵部尚书、宣大总督的王崇古!

    张王两家都是亦官亦商的大家族,虽然张四维和王崇古早已不在,但数十年世家传承下来,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底蕴当真非同小可。

    尤其要命的是现如今晋商在朝中的政治代言人正是如日中天的东林党!从整个崇祯朝东林党人一直歇斯底里地反对向商人征税,动辄给皇帝扣“与民争利”的大帽子来看,其与晋商的密切关系不问可知。

    而吴为来自后世,他可是清楚地知道此时的所谓晋商都是些什么货色的,他们是后金政权的经济后盾,整个明末,不管前线如何打生打死,他们与建虏之间的贸易就从来没有停过,包括建虏有几次大饥荒都是靠的晋商运粮才得以渡过难关。而皇太极几次率军入关掠夺,抢来的金银财帛也大都交由晋商来销赃。

    正是由于晋商的存在,明朝对建虏的经济封锁变得形同虚设,无形中如同自断一臂,而晋商在这个过程中却是个个赚得盆满钵满。

    满清入关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山西八家商贾进京,并赐予其皇商地位。在改朝换代中,晋商不仅利益未受丝毫损害,反而因为依附新政权而越发兴盛!

    如果说在建虏兴起之前晋商主导的边贸起到了绥靖蒙古,安定边疆的作用,那么在明末的这个时候,晋商就已经完全蜕变成了一头为了逐利而不顾国家民族利益的怪物!

    就算商人是逐利的动物,但晋商的行为也太过没有底线了些。

    吴为很清楚晋商的危害,他建立“日升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付他们!

    眼前这个管事虽然地位不高,但确是如假包换的晋商集团一份子,而他现在就这样站在吴为面前!

    知道了粮食的货主是谁。吴为反而冷静了下来。此时自己羽翼未丰,还需要继续韬光养晦,万万不是与晋商利益集团公开对着干的时候。真要引起了他们的警觉,全力对付自己。只怕杨鹤也是束手无策!

    说来话长。当时在吴为脑海中也就是电光石火一刹那间事。他马上一个激灵,脸上堆满了笑容,对着那名管事拱手道:“失礼失礼。原来这位兄台是蒲州张家的人,蒲州张家桃李遍天下,在下是久仰的了。”

    这名管事显是豪门清客家奴一流,在他面前当然不能自称下官,但又不好托大,吴为只好用上了民间寻常说话口吻。而且张家虽是亦官亦商,但民间毕竟多以商贾为贱业,吴为也就不提什么“财雄势大”之类云云以免犯了忌讳,只说其桃李满天下,暗喻其乃是书香世家,官场背景深厚。

    果然那管事见吴为如此客气,又见王百户跟他熟识,当下面色稍和,反倒向吴为作了一个揖,道:“好叫官爷得知,非是小人焦躁,实因小人此番乃是奉了家主之命,向北地边关运粮,军情重大,出不得半点差错!”

    自开中法废弛之后,边关军粮储备大减,由商人从外地向边关运粮也算常事,只是此话听在吴为耳中却另有一番意味。

    吴为前段时间与杨鹤麾下陕西众将过从甚密,差不多已经被其当成了自己人,酒酣耳热之后什么话也不瞒他,因此对此时边军中的种种弊端尽皆知晓。自开中法改为折色法之后,商屯废弛,军粮一部分由本地军屯就地解决,一部分由驻军拿折色饷银自行购买。若是在万历朝之前,这承担军队的粮食供应运输的确是利润丰厚,不是像张家这样有背景的豪商那是万万拿不到手中的。

    但随着朝廷财政状况的日益恶化,军队**程度日深,欠饷已成常事,就算偶有饷银发下,也多被将领贪墨,却哪有余钱来购粮!在这种情况下,边军大多依靠军屯或私贸以自给,而为军队供粮也就成了有亏无赚之事。

    以张家的势力背景,又怎可能做这等吃力不讨好之事?

    而且现如今北边蒙古人和建虏比内地遭灾更甚,蒙古人倒也罢了,也是穷得叮当响,唯一值钱的牛羊马匹又在白灾中损失惨重。

    而建虏就不同了,虽然建虏去年到今年遭受的旱灾比内地还重,几乎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但与蒙古人不同的是,建虏有钱!

    在努尔哈赤时代建虏就开始不断地对几百万辽东汉人进行残酷的杀戮掠夺,并从中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们能拿得出银子买粮!

    盛京城中此时粮价已经到了八两银子一斗!

    有超过十倍的暴利不赚去给边军供粮,蒲州张家又不是开善堂的!

    再结合现代人对晋商行径的了解,这批粮食的去向如何已经不问可知!

    其实到了崇祯二年年初的时候,建虏已经就快要撑不下去了,甚至出现了不少后金将领叛逃明朝的事件,一位叫岳起鸾的生员上书皇太极建议说,应当与明朝讲和,不然恐怕“我国人民散亡殆尽”。

    在这种局面之下,如果再有人给建虏添一把火,就算不能将其犁庭扫穴,起码夺回辽东是毫无问题的。

    无奈大明国内有晋商集团吃里扒外,为建虏输血,不仅使它缓过劲来,而且还有余力挟持东蒙古诸部一同南侵,终于酿成了己巳之变的大祸,不仅京师周边生灵涂炭,还造成了明朝辽东的精兵强将尽失的恶果,,将孙承宗、袁崇焕自天启年间起耗尽全国之力积累的战略优势损失殆尽!

    当然,晋商集团是赚到钱了,不过这钱上面却是沾满了大明军民的鲜血!

    吴为终于明白自己开始听到货主是晋商时隐隐的不安来自于哪里了!

    这批粮食的去向绝对不是什么大明边关,它的目的地是辽东,这是给建虏的救命粮!(未完待续。。)
………………………………

第一百五十二章 搞破坏

    如果那张家管事随便扯个理由倒也罢了,山陕各地旱灾都很严重,粮价高企,此时往北地运粮牟利那是半点也不稀奇,说不定还会瞒过了吴为去,可他偏生要画蛇添足,说是给边军运粮,反倒引起了吴为疑心。

    如果吴为不知道倒也罢了,既然知道了这批粮食有问题,以他的性格,若仍是不管不问实在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吴为这边已经打起了这批粮食的主意,那管事却还夷然不觉,对吴为道:“官爷有所不知,这些流民最是刁顽不过,作奸犯科,不惧官府,里面还有不少流寇的奸细!抢夺大军军粮就是破坏边防大计,就是造反!”

    吴为眉头微皱,尼玛自己是汉奸还要污蔑别人是奸细,这脸皮是怎么长的,啧啧。。。。。。这些粮食就算被抢光,那也是进了老百姓的肚皮,怎么说也比救济了建虏强!

    那管事一边说话一边向码头粮车粮船处不住张望,焦急道:“王大人,还是请弟兄们快些办事吧,再晚粮食就要被刁民抢光了!”

    原来刚才一通箭雨虽吓散了近处的饥民,但饥民求生的**是如此强烈,远处的人群竟没有受到多少影响,仍势若癫狂地拼命抢夺粮食,连刚才被箭雨冲散的饥民也有不少转眼又加入了远处的抢粮人群。

    吴为心中腹诽,但有些话却不能宣诸于口,当下面上仍是不动声色,笑道:“兄弟是延安卫指挥佥事吴为。家中开得几个煤窑,正缺人手,这些穷汉倒是正好合用,就这么白白死了倒是怪可惜的,不如由兄弟处置可好?”

    说罢也不待王百户和那管事答应,向吴十一打了个眼色。

    吴十一得令,立刻和几名亲卫一起向人群冲了过去,身后跟着的竟是一百多名剽悍轻捷的安塞营军士!

    原来看见码头这边势头不对,吴十一就用随身带的顺风耳(对讲机)与设在附近的大队人马驻地取得了联系,安塞营应急响应极是迅速。此时这一百多人正好赶到!

    只见安塞营军士个个龙精虎猛。训练有素,任流民中多壮悍的汉子,他只要两人上前一夹一掀,顿时便掼倒在地。军士们个个身上都携有扎带。专一为在战场上捕俘所用。一人将俘虏制住,一人便动手捆扎,一绕一拉就将其绑得死死的。动弹不得。军士们将绑好的俘虏丢在一旁并不理会,接着便又扑向下一个目标,动作配合娴熟,便如行云流水一般。

    这套本事还是在安塞大破“二王”时练出来的,几万个俘虏抓下来,安塞营的军士现在个个都练就了一身捕俘绝技。

    看到安塞营军士如此强悍,那管事倒也罢了,只觉得吴为属下身手甚是灵活,动作颇为好看,王百户却是惊得目瞪口呆。他也算得是久历军旅了,也曾带兵虚应故事般地参加过几次所谓的大军会剿,虽然自家打仗上的本事是不成的,但眼光总比常人要强得多。

    眼前这一百多军士,个个都是衣甲光鲜,膀大腰圆,动作略无半分生涩,熟练灵活之极,一看便是上过阵,见过血的老兵,竟似比之那些副将、总兵的家丁还要强上几分!

    这便是闻名天下的秦兵么?王百户不禁有点神情恍惚起来。

    既然有人替自己出头,那管事也便不再坚持一定要王百户出手,两人便一起矗立在那里呆望着安塞营将士行事。

    只见几乎在转瞬之间,眼前的上千流民就有三、四百人倒地就缚,剩余的人发一声喊,顿时都逃得精光,只剩下地上到处散落的粮包和米粒,着眼处一片狼藉。

    那张家管事和王百户早看得舌桥不下,待几名亲卫向吴为回禀缴令时方才回过神来,忙没口子地称颂不已,夸赞吴为属下将士用命,精悍非常。如果说一开始吴为指挥佥事的衔头还不足以让两人动容的话,方才显露出来的实力就让人不得不发自心底地感到震动了!

    见安塞营军士如此威势,两人对吴为方才所说理由哪里还敢质疑,左右抢米的饥民已被驱散,自家目的已然达到,既然这位吴佥事吴大人不想多死人,那就随他也罢!

    那管事毕竟关心损失,向吴为和王百户拱手告罪后便带了几名运粮伙计上前查看。粗略估计下来,方才那一通哄抢,损失至少有二、三百石粮食之多,当真让人肉痛。不过因为码头泊位有限,大队粮船还没来得及靠岸,在此次风波中并未遭到殃及,这也算不幸中的万幸了。他在心中反复掂量,自觉应该还在承受范围之内,料得家主不会太过怪罪,面色方才好了些。

    大不了到了“东边”,把米价再提高一点儿,还怕他们不买不成?管事心想。

    作好了打算,那张家管事回转身来向王百户与吴为连连称谢,定要邀请两人到镇上有名的酒楼“范楼”一聚。吴为正好想要直观了解一下晋商内情,王百户则是无宴不欢,几方正是一拍即合。

    那管事也作势邀约了巡检司的巡检同去,但那巡检官卑职小,方才又对流民弹压不力,哪里去讨这个没趣,最后得了那管事十两银子后便千恩万谢地带队告辞而去。

    至于那几百名俘虏,吴为只略交代几句,自有吴十一和赵文卓带人处理,两人知晓吴为心意,自会安排妥当,符合要求的带着上路,参与到建设遵化的大潮中,其余的发给钱粮遣散,众人都是做得熟了,倒是无需担心。

    范楼是介休范氏的产业,范家也是著名的大商贾,是满清入关后指定的八大皇商之一。这座酒楼有三层之高,在楼上安坐。即可享受南北美食,又可远观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在这壶口镇上端的是首屈一指的好去处。

    那张府管事还叫了局,将镇上最有名的青楼逸芳楼的头号红牌芳官延请了来唱曲佐酒,这一番花费当真不小,就算是为了感谢二人为其解围,也显得过份巴结了些。

    其实这其中却是另有内情,原来这管事听了吴为自报家门后觉得甚是耳熟,待看到安塞营军士手段之后顿时想起传闻中的安塞吴典史来。商人信息最是灵通,他曾听人说道陕北有个姓吴典史。招揽流民兴修水利。开荒种粮自救,还鼓励工商兴业,让无数饥民得以自食其力,端的是活人无数。传闻故事中有不少都是商人感兴趣之事。由不得他不多作留意。

    其中最让他感兴趣的就是传说中那吴典史引种的泰西仙薯了。竟能亩产万斤之多,没有人比垄断口内外贸易,知晓各地灾情的晋商们更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了。这年头,粮食就是银子啊,亩产万斤的良种意味着什么?那就是一座金山啊!

    重利当前,自然有人费尽心思不惜重金从安塞偷运出来仙薯种苗,不料就是请最好的老农试种,也没有一个成功的,就算一开始貌似成活,过不多久也都纷纷枯萎,拔起看时,根部都已变黑腐烂,显见其中必然另有蹊跷。

    不过这种结果也属正常,如此珍贵的良种,若一载就活,那也未免太过容易了些,岂不是有了此物之后,世上就再无饥馑?

    闻得吴姓典史并无深厚背景,本已有人打算向其使些软硬手段,不料他竟是个允文允武的全才,安塞一战,竟以不到三千人马大败十万流贼!之后又闻听其深受三边总督杨鹤的赏识,就更是让一些有心人缩手缩脚了。

    所幸除了仙薯良种之外,安塞的诸般奇技淫巧也是甚多,无一不是匠心独运,可致厚利,在有心人的着意访求之下,也迅速从安塞传播开来。

    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大明朝可没有什么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就算吴为想独擅其利也没办法。不过象类似炼钢高炉这样的军国重器倒是不虞被窃取机密,因为这里面有个耐火材料的问题,就像土豆种苗的灭毒必须用到农药浸泡一样,在这时代是无解的。

    各路商家都仿制了不少安塞发明的新奇器物,就拿眼前这张家来说,在方才码头外停泊的船队中除了粮食之外,就还有大批仿制安塞的蜂窝煤炉!这玩意是运往辽东苦寒之地的,料来必将奇货可居,供不应求!

    眼前如果就是那传说中的吴姓典史,那岂非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正好与之攀谈一番,若是运气好,竟有所得,料得家主必将不吝重赏!

    存了这份心思,那张府管事对吴为的态度也就格外热络巴结起来。

    一行人将范楼的整个三楼都包了下来,亲卫伴当则三三两两在二楼就座,有意无意地将上楼的楼梯看住了,并不许寻常人等上楼。

    见那张家管事如此殷勤,吴为心中也猜到了几分,不过他也不太在意,太极推手正是他最擅长之事,他现在只是一个劲地思考如何破坏这张家往辽东运粮的计划。

    派人乘夜摸上张家的粮船放火,嗯,可行倒是可行,不过却有些可惜,这许多粮食白白被付之一炬,本来可以救活多少灾民啊!

    而且这些粮食不过数千石而已,对于缓解后金的饥荒不过是杯水车薪,料得向后金输血的工程必然不是张家一家能够完成,必然是整个晋商集团的集体行动。

    就算以张家来说,往辽东运粮的船队也绝不会只有这一趟而已,就算自己把这些粮船都烧了,也不过就是让张家多花费些时间和银钱重新筹措罢了,对于张家这样财雄势大的世家来说,绝对算不得什么重大损失。

    难道就这么将其白白放过去?吴为又有点儿不甘心。(未完待续。。)
………………………………

第一百五十三章 大同女人

    思前想后,吴为沮丧地发现,自己还真没什么太好的法子阻止这伙子晋商往后金运粮。

    烧粮船?那只是简单泄愤罢了,以晋商世家的实力,这点子损失可以忽略不计,很快他们就能组织起一支更大的船队来。

    告诉杨鹤?恐怕也没什么用,且不说杨鹤老奸巨猾,会不会来趟这趟浑水,就算他肯出面,以晋商在朝中根基之深厚,此事也多半成了嘴皮官司,不了了之,还白白搭上了他的入阁大计。

    在产地高价收购?那是作死,这些世家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到时候包你天天都有黑道白道上门寻衅。再说了,就算你肯出高价,估计也没人敢卖给你,世家的影响力可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至少吴为现在跟他们还掰不起手腕。

    要不然在船队货物中混入天花病毒?这办法好像不错,建虏不是据说对天花最缺乏免疫力吗,“染之辄死”,用天花病毒对付他们定能让其元气大伤!但据吴为之前的了解,这条路却也是不通的。且不说天花这玩意是一种烈性传染病,采集运输都很难办,搞不好就会玩火**,就算搞成了,辽东可是还有大量的汉人,就算汉人死亡率比建虏来得低,起码也要死个几十万吧,如此代价未免也太过惨烈了些。

    眼前要想阻止晋商资敌,唯一办法就是截断他们的这条商路,但这又谈何容易?

    想来想去也没个头绪,反而徒乱心神。吴为索性不想,转而专心致志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赏景、听曲、品佳肴上了。

    不得不说范楼的环境着实不错,装修陈设甚是雅致精洁,包间内的鎏金兽炉中还燃着昂贵的沉香,即便以吴为二十一世纪的眼光来看也是可圈可点,不愧是有名的晋商世家产业,处处都透着富贵底蕴。

    此时正是初春,临窗的包间内却半分寒意也没有,原来屋内各个角落里竟是排放着几个大火盆,盆中燃着的都是上好的银霜炭。一丝烟气也无。整个包房内都是温暖如春。

    三人在席中安坐,张家管事有意交结吴为,不停说笑活跃气氛,不多时几人便言笑不禁了。

    这范楼不愧是本镇最大的酒楼。实力端的是非同小可。诸般食材备得极齐。很快各色南北珍馐便流水价送将上来,摆了满桌。有名的糖醋鲤鱼,红烧刀鱼等本地的黄河特产自不必说。南北各大菜系的诸般名菜也是应有尽有,色香味俱全,惹人垂涎欲滴。

    这范楼与外面的大街只是一墙之隔,却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眼前这些菜肴显是价值不菲,数量又多,莫说三人,就是十人也是绝对吃不完的,在这大灾年景就显得分外碍眼,很难想象在离此不远的地方有十几人刚刚因为一点糊口的小米就丢了性命!

    这就是所谓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罢,这封建社会还真是。。。。。。。

    这时从楼下踢踢沓沓地迈着碎步走上来两名小丫头和一位妙龄女子,三人不禁眼前一亮,只见那妙龄女子向三人福了一福,道了声安,便转身在包房内早已准备好的一张木杌子上坐下,旁边一名小丫头将一张琵琶递将过去,她怀抱琵琶,纤手调弦,“仙翁”,“仙翁”地弹了几声,开始试音。

    一旁张家管事向吴为作着介绍,原来这女子便是那位青楼头牌了,花名叫做芳官,是本镇最大的青楼逸芳楼花费重金从大同买来,生得明眸皓齿,雪肤花貌,而且身材苗条纤秀,目测身高都超过一米六了,在这年头算得是十分高挑的了。

    只见那芳官外面套着件水红色碎花夹袄,内着明油绿潞绸直腰,胸前露出老大一片白嫩的肌肤来,下面是细花松绫裙子,露出一双半大不小的纤足来。她坐在木杌子上,怀抱琵琶,开始弹唱山西流行的小曲“山坡羊”,素手如玉,眼波流转,歌声清媚,当真让人心旷神怡,俗念尽消。

    吴为在这时代久了,也大致了解到了这时代的女子是个什么情况,因为营养问题和化妆技术所限,这时女人的普遍水准是要大大低于现代的,但有两种女人例外,分别是上流社会和风月场所的女子,前者极贵,后者极贱,但两者的相同之处都是从小养尊处优,又接受琴棋书画诸般良好教育,另外还有大量钱财精力花费在保养打扮上。

    李若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是官家小姐,被父母调教得知书达礼,娴静贞淑,而且她家庭条件良好,从小不亲稼穑,不务劳作,营养也不缺乏,因此出落得亭亭玉立,纤秀窈窕,容貌身材与平民妇女相比不啻是鹤立鸡群!

    当然,李若琳的美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天生丽质了,流民女子中以前是大户人家小姐妻妾的也颇不少,大多数也就相当于现代女子的中人之姿罢了,象李若琳这般容貌的那是万中无一。

    眼前这女子相貌着实不错,至少吴为穿越过来后还很少见到,放到现代也应该有不少回头率了。这让吴为对这时代的美女又有了一丝期待,这才是一个小镇上的名妓,那流传千古的秦淮八艳又该是什么模样?

    会不会有青霞、祖贤、雅芝、志玲、冰冰。。。。。。这般质素的美女呢?还真是值得期待啊。。。。。。

    吴为与两人在席上一番闲话叙下来,已经颇为熟络,他知道了那张府管事名叫张谕,是张家的远支族人,虽然源流既远,又是庶支,但毕竟血缘上是出自一脉,身份与寻常清客家奴之类自是不同,加上他为主家效力奔走多年,颇受信用,在张家当代家主张定征面前也能说得上话。

    这一点很重要,吴为已经隐隐有了个谋划,这谋划说不得就要着落在这张谕张管事身上!

    只是此时这张谕却浑然不觉,与王百户二人都是色迷迷地望着那芳官,饶是她多历风月,也被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