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明末当土豪-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鹤早就提出了“培养小民元气”的观点,万历末年三大征劳师糜饷,将张居正秉政时明朝好不容易攒下的一点老底子都抖落个精光。萨尔浒一役后辽事勃兴,朝廷为之加派赋税,大肆搜刮,给老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再加上小冰河来袭,气温下降,年年旱蝗不断,小民百姓早已元气大伤!
兵从哪里来,饷从哪里来,还有这许多达官显贵、皇家宗室都讲豪华的排场,要过奢侈的生活,这一切无一例外都是取之于民间!而小民百姓纵是浑身是铁又能打得几斤钉!
这些年来,民间疲敝之象已十分明显,赋税年年都不能足额征收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逋欠未缴,新赋又生,贪官滑胥又上下其手,这一切都日渐造成了民不堪命的严重后果!
如果再不重视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只是一味加征加派,就算今天平定了一个陕北,说不得哪天又冒出来个晋北,苏北。
所以杨鹤在崇祯刚一即位时便大声疾呼,要“培养小民元气”,虽然深得崇祯赞同,但囿于见识的局限性,他也提不出什么具体的好办法来。而吴为不仅思路与其不谋而合,而且所提出的具体建议正好弥补了他的短板,说出了许多他想说而说不出的话,提出了许多他想提而提不出的法子,字字句句都搔到了他的痒处!
更妙的是,吴为极为知情识趣,不仅不居功自傲,而且话里话外都将这些创意和措置都归功于杨鹤,言之凿凿自己是在其思路启发之下予以实践而已,一切都是总督大人的功劳,天可怜见,杨鹤自己都不知道“培养小民元气”六字竟然还能生发出这许多大道理来!
但这不妨碍他笑纳吴为的好意,在向崇祯的奏折中将安塞乃至陕北发生诸多变化的功劳有意无意地轻轻归于自家名下,但他也没白占吴为便宜,依足了官场规矩,投桃报李,在有功人员的议叙中重重提了李崇吴为二人一笔!(未完待续。。)
………………………………
第一百六十四章 为陛下分忧
时值初春,刚刚过完大年还不久,四九城里的喜庆气氛还未完全散去,连空气中都似乎还残留着爆竹的香气。因元宵佳节放开的宵禁虽然已经重新开始执行,但还并不甚严厉,即使一更三点的暮鼓已经敲过,京师的大街小巷里还是不时能看到行色匆匆的马车和行人。
铺着青石板的街道上小队的兵丁在往来巡视,毕竟是天子脚下,一个个都是披挂齐全,一手握着刀柄,一手提着有五城兵马司字样的灯笼,昂首阔步,煞是神气活现,与边军衣衫褴褛,刀钝弓折的倒霉模样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过神气是神气了,里子却只是银样镴枪头,怕是济不得什么事,比如说街道上的车马行人这个时辰出行按规矩是要挨五十板子的,但巡城官兵们却是视若无睹,恍若未见。无他,这个时辰,普通老百姓都早早地在家中歇下了,敢在大街上随便走的多半都是非富即贵,五城兵马司不过是个正六品的衙门,在这高官遍地的帝都,惹不起的人物太多,没的多管闲事闹得个吃不了兜着走!
正阳门、崇文门和宣武门是横贯内城南城墙的三座城门,它们是京师内外城的分界线。这三座门的北边是内城,也是成祖皇帝当初迁都北京时营建的天子居停之所,庄严巍峨的紫禁城就在其内。南边则是京师外城,占地其实比内城还要大些,半包围着内城。两者的城墙连成了一体,呈现出一个奇怪的“凸”字形。
内外城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天地,内城是明初国力强盛时所建,建筑规划整齐有序,庄严恢宏,端的是一副天朝上国的气派。不要说红墙黄瓦,雕龙画凤的紫禁城了,就连遍布城中的每一条坊巷胡同都被收拾得纵横笔直,井井有条!
自然的。内城居住也就成了上流社会无可争辩的特权。
外城则是另一番景象了。嘉靖二十九年,蒙古俺答汗率十余万骑直薄北京城下,诸路勤王援军皆溃,俺答纵兵烧杀抢掠后大摇大摆地沿原路返回。痛切于此。嘉靖皇帝责令严嵩主持在京师外围再修建一道城墙。以在外敌入侵时多一道缓冲。只是此时的大明朝国力已远不如国初。只修了一半就草草收尾,就变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模样,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半拉子工程。
既然是这般草草筑就的外城。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严谨的规划,旁逸斜出的街巷,肮脏杂乱的市集,低矮弊旧的平房就成了这里特有的景象。
在上流社会人士的眼中,所谓“外城”自然也就成了贫民窟的代称,若非因为宵禁比内城宽弛,以致风月场所和酒楼赌馆极多,居住在内城的上流人士们那是绝足不会踏入外城一步的。
这种固化的印象甚至一直到了二十一世纪仍然存在,北京城的任何一个的士司机都可以跟你津津乐道北京的所谓“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北贱”是清朝才产生的说法,出处不详,有兴趣者可以自查)。
在这崇祯二年二月初的外城里,大街小巷到处都三五成群猬集着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灾民乞丐,整个街景本就乏善可陈,现在竟比平时还要邋遢出十分去。
近年来这种景象已经是常态了,明末的旱灾是小冰河的气候引起的,影响范围极广,遍及从辽东到山陕的整个华北地区,京畿自然也在其中。与山陕不同的是,京师作为大明王朝的心脏,有从大运河从南方输送而来的漕粮供应,而且这里毕竟是天子脚下,赈灾的力度无论如何也比地方上要强得多,自然吸引了四方求活灾民都拖家携口投奔而来。
听其口音,这些人里不少都来自近畿的昌平、顺义等县份,放在现代都属于北京的郊县了,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外乡人,而更多的人是从更远的滦州、永平、大同而来,甚至其中还夹杂有许多操辽东口音的灾民,那自然是前几年王化贞、熊廷弼大败于建虏,数十万辽民奔溃入关遗留下来的恶果了。
灾民人数众多,鱼龙混杂,内城自然是严令禁止他们入内的,又没处收容,于是大量的饥民只得三三两两地猬集在外城的大街小巷中,有很多人睡在街两旁的屋檐底下,为着害怕冻死,挤做一堆。
春寒料峭,屋顶上的积雪都未消融,晚上的气温更是极低,为着求生,灾民们用一切可以遮盖躯体聊以保暖的物事都用上了。有的身上盖着破烂不堪,霉烂发臭的旧棉絮,有的将到处找来的花花绿绿的碎布条和干草之类胡乱盖在自己身上,还有的竟不顾肮脏腌臜,用干燥的牛马粪便将自己全身包裹起来,形同一个会动弹的粪堆。。。。。。
不时从某处会发生一场小小的骚动,那是某人没有挺过寒风的肆虐,竟被活活冻死,他身上仅有一点可怜的衣物顿时便引起来周围人群的争抢。
纵然是已经想尽了一切办法,灾民们仍是在刺骨的寒风中如落叶般瑟瑟发抖。他们不时发出低低的呻吟和抱怨声,更多的则是对命运无可奈何的叹息。
女人们的穿着大多和男人一样,大多穿着一身破旧脏烂如同败絮似的冬衣,她们一边嘴中小声地呼喊着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一边哀哀地哭泣。孩子们在母亲的怀抱里缩做一团,哭着喊冷叫饿,一声声撕裂着大人的心。只有当五城兵马司派出的巡逻兵丁走近时,她们才紧抱着怀里的孩子,捂住他们的嘴巴,暂时忍耐着不敢发声,以免招来严厉的呵斥和鞭挞。
京师在五城都设有粥厂放赈,真正纯粹饿死的情况并不多见,但比饥饿更难捱的是小冰河带来的奇长的低温天气。从入冬以来,每天外城里都有上百的灾民死亡,多的竟达到二三百人,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死得最多。
虽然现在已经算是初春了,但京师的天气仍是冷得邪性,今夜刮西北风,冷得特别可怕,谁知道明天早晨又会有多少大大小小的尸体被抬送到乱葬场中?
紫禁城中的崇祯皇帝虽然高居九重,但对涌入京师灾民的惨况多少也知晓一些,只不过大明朝的规矩历来都是如此处置,他纵是皇帝,却也无可奈何,唯有长叹而已,而在他面前堆积如山的奏章分明显示着,京师之外,他看不见的地方还有千千万万的灾民处于比京师百姓更为悲惨的境遇之中!
今晚崇祯皇帝在坤宁宫与他的结发妻子周皇后一起用膳,寝宫的四周烧着地龙,屋内暖和得紧,他只披了一件赭黄色的中单。
皇帝停箸不食,聚精会神地看着一封奏章,这是他的习惯了,周皇后有些担心地望着自己的丈夫,寒冬刚过,最近各地都在把这个冬天受灾的情况报上来,形势很是严峻,这几天来皇帝的眉头就没有舒展过。
不过今天似乎情况有些不一样。
“好啊,好!”年轻的皇帝用力拍打着桌案,桌上的碗碟都一阵乱响,一旁侍立的几名小阉吓了一跳,慌忙跪伏在地上。
崇祯向他们摆了摆手,将手上的奏折放在桌上,站起身来,快速地来回踱步,脸上的欣喜之情掩也掩不住。
“是什么好消息,让陛下如此开心?”周皇后笑道,好奇地拿起那封奏折,折子的封皮上写着“总督陕西三边军务臣杨鹤启”。
杨鹤?这名字好生熟悉,周皇后想道。(未完待续。。)
………………………………
第一百六十五章 花小钱办大事
莫不是那个“迂”御史?周皇后终于有了点印象。就在大半年之前,皇帝有一次下朝回来,向她感叹刚提拔的都御史胆子真大,竟胆敢触动官场的潜规则,公然参劾吏部**!吏部官员在京察铨选中私受贿赂,明码标价其实是尽人皆知之事,并非什么新鲜题目,崇祯皇帝以前在潜邸中也有所耳闻。这乃是沿革多年的官场陋习了,他当时也并未深思有何不妥,甚至还引为奇闻轶事,即便与周皇后偶有提及,也是当成笑话来说。
不过当时朱由检还不是皇帝,只是个在魏忠贤淫威之下装疯卖傻的闲散王爷,加上年纪也轻(崇祯即位时才17岁),浑没细思其中的弊病,左右这副家当是他哥哥朱由校的,将来是他侄儿的,他只要安安稳稳地等着就藩之国,安享富贵就好,作为皇上唯一的亲弟弟,在中原一带分封一块膏腴之地还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也,他如今当了皇帝,成为了这万里江山,亿兆民众的共主。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他坐上了龙椅,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自然又是不同。他现在发现这种卖官鬻爵的行为是在挖自己的墙角,突然变得分外令人难以容忍。也许是体会到了自己的心思,杨鹤那日在朝堂上公然抨击当今吏治**,听了他痛心疾首的参劾,崇祯这才知道,卖官鬻爵现象的严重程度已超过了自己的想象,竟成了一门成熟的体系和生意。
“呵呵。督抚六千两,道府三千两,州县佐贰各有定价,还当真是明码实价,童叟无欺啊!不是杨鹤,朕还不知道这些狗奴才竟这么能捞钱!”周皇后还清楚地记得皇帝当时气愤的语气,不过她知道,皇帝并不是气愤卖官鬻爵这件事本身,而是气愤这笔钱没有落入自家口袋,就算是卖。也应该由皇家来卖嘛。这些狗奴才,竟敢拿朝廷名器来给自家私囊捞好处,当真该死!
崇祯皇帝的性格周皇后再是熟悉不过,说得好听是节俭。说得不好听是悭吝。平时穿的龙袍都是天启留下的旧衣。左右哥俩个头差不多,倒也颇为合身,而每餐的饭菜更是不过两荤两素而已。因此当他听到这许多白花花的银子竟没自己什么事。反应可想而知,那就跟被人偷盗了一大笔钱般生气!
不过官场的潜规则要是那么好打破那也就不成其为潜规则了,即使是皇帝也不是事事都能随心所欲的。对杨鹤的抨击,吏部的大小官儿自然是矢口否认,朝堂上顿时吵囔混乱成了一锅粥。关键这种事也没什么证据,这年头可没有什么录音和摄像,即便大家再怎么心知肚明,但真要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还真有些难为。再加上朝中大佬有心掣肘,拉偏架,打太极,到头来自然还是一笔烂账。
杨鹤也是老混官场的了,他的主要目的是以此为契机来敲打一下这帮子东林新贵们,稍带着迎合上意,并非像愣头青一样胡乱放炮,见意图达到,自然也就不为己甚,施施然罢手,并不穷追猛打。不料吏部背后的几位东林大佬刚刚上位,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却哪里容得了有人挑衅,竟尔不顾官场规矩,对其大肆报复,你杨鹤不是素有耿介清廉之名吗,那就夸你勇于任事,丢个烫手山芋给你!
眼前报当真来得快,不过月旬之间,三边总督缺位,朝堂公议(其实也就是东林公议)推举杨鹤出任此职。
尼玛下毒手也没有这样的!要知道,户部尚书毕自严的弟弟,辽东巡抚毕自肃刚刚被哗变乱兵挟持殴伤,愤而自杀,群臣皆视出任九边督抚为畏途,这个时候推举杨鹤出任三边总督,不问可知是挖个坑让他往里跳!
崇祯刚刚登基不久,人又年轻,这摊子朝政主要还是依靠一帮东林大佬主持,既然是群臣公议,而且大面上的理由也是堂堂正正,说起来以都御史出任三边总督,职级上还属于升迁,皇帝自然也不好驳回。杨鹤陛辞的时候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孺慕眷念天子之情昭然可见(其实是不想去陕北出苦差),让崇祯也是颇为感动,还破天荒地赐给了他尚方宝剑,授予其四品以下武官可以先斩后奏的大权,还从内帑中肉痛地拿出十万两白银,让其携往陕西以作赈灾剿贼之用。
杨鹤拿着银子哭得更凶了,无他,陕西三边都欠饷一二十万两了,还有几十万饥民要赈济,数万流寇要剿灭,方方面面都要银子,听着都让人头皮发麻。而且那边听说一石米都卖到七八两银了,十万两银子听起来不少,但用于赈灾、剿贼、补发军饷三件事的任何一件都远远不够,更别提三件事同时进行了。更绝望的是,这点子钱维持陕北的局面都捉襟见肘,根本拿不出余钱来在京师交结往还,托人奔走造势以便早日回京,这是要让自己耗死在陕北那穷疙瘩的节奏啊!
说实话,崇祯皇帝自家也觉得怪对不起杨鹤的,九边之中,延绥、甘肃、宁夏三镇都属于三边总督辖下,再加上驻地固原也算一镇,三边总督实际上管辖了九边中的四边!而朝廷每年的赋税却大多花在了辽东、登莱等地,光是辽饷每年就是五百二十万两!仅仅一个东江镇每年核定的军饷就是一百二十万两!就算中间被文官集团上下其手,被“漂没”了大半去,剩余数额仍是极为可观。
虽然辽东、登莱离京师较近,外有强敌虎视,乃是社稷安危所系,但这厚此薄彼之处也太过明显了些!
杨鹤离京赴任之时,包括崇祯皇帝本人,朝野上下没什么人看好他,不料他竟有如此斑斑大才,在这样苛刻的条件下还是漂漂亮亮地完成了任务!紧着手上这十万两银子,就能号令起三镇五万大军,剿灭安抚了十万流寇,阵斩了巨寇“二王”,还赈济全活了数以十万计的灾民!
更难能可贵的是,杨鹤办妥了以上这么多件大事,居然十万两银子都还没用完,在奏折中言道还余有两万余两,分文不少上缴回少府!可能是因为打败贼人,缴获不少吧,崇祯猜测道,但打仗么,这也是无可厚非之事,即便是如此,那也是做到了以战养战,这可是古代名将才有的本事啊!
光是这样,崇祯皇帝已经是够兴奋的了,不料杨鹤奏折中还有更劲爆的猛料。折子中提到,他命安塞县令李崇和典史吴为在辖境内推行诸般恢复农业的措置,包括整修年久失修的水利设施,部署新式的农具器械,推广从域外引入的番薯良种,短短半年就在各地大旱并未明显缓解的情况下恢复了农业生产!
不仅如此,所获粮食产量颇高,足敷陕北数十万灾民安置之用!更关键的是,杨鹤推行的模式并不是如包括京师在内的大明各地通常采用的纯粹赈济,而是让灾民自种自收,或是以工代赈,让他们做工以换取口粮,居然做到了让灾民都能自食其力,并不成为官府的负担!
让崇祯心动不已,拍案激赏的还不仅仅是这个,而是折子之中还有言道:安塞民众各安生业,温饱无虞,自去冬至今春,未听闻有一人因冻饿而死者。
“未听闻有一人因冻饿而死!”
如果说赈济灾民已经是天大的难事,那让安塞十万灾民经过整个严冬而无一人因冻饿而死就更是千难万难,这是连京师都万万做不到的,从去岁入冬到现在,哪天五城兵马司不从四九城的大街小巷中清除出一两百具路倒!
而且陕北那穷得鸟不生蛋的地界,已经连续八年大旱了,听说还起蚂蚱,情势之劣比之京师又岂止以道里计!礼部郎中马懋才就是延安府安塞人,他在去年年中根据自己的亲眼见闻写就的《备陈大饥疏》中描述的延安灾民惨状尤自历历在目。“掘山中石块而食。。。。。。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用以掩其遗骸。臣来之时已满三坑有余。。。。。。”当真是闻之令人心酸落泪!
马懋才上疏痛陈这些地狱般的景象时不过是去年五月中,而杨鹤七月才到的任,也就是说,杨鹤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就将安塞从人间地狱治理成为了人人丰衣足食的桃源胜境!
“如此大才,真真儿险些埋没了去!”崇祯兴奋地搓着手,不住在室内逡巡踱步,一边又咬牙切齿,“这帮子东林党的穷措大,只会张口向朕要银子!银子,银子,朕哪来的银子,一点子祖宗留下来的家底都快被折腾光了!”
“再说了,没银子就不办事了?唐朝的张巡守雎阳,无粮无饷,士卒们掘鼠罗雀,谁见着一文饷银了?人家就不要忠义,不守城池了么?再瞧瞧人家杨鹤,几万两银子就办成了这么多事情!以为朕不知道,他们当初打发杨鹤出外就没安好心。。。。。。这些官儿的良心真是坏透了!没想到人家杨鹤不是象他们那样的废物,硬是做出了一番实在功夫!朕这回倒要看看,这帮子腐儒还有什么话说!”崇祯气呼呼地说道,语气又急又快。
说来说去还是嫌人家找他要钱要多了!深知丈夫秉性的周皇后不禁抿嘴一笑,又微微有些出神,要是真如丈夫所说,此人竟是房杜一流的能臣良相之才!
这杨鹤,怕是要大用了呢。。。。。。(未完待续。。)
………………………………
第一百六十六章 挖锦衣卫的墙角(上)
虽然杨鹤在密折中只是略略提到了李崇和吴为的名字,但安塞取得的成绩实在太过惊人,密折中的字字句句都令年轻的崇祯皇帝兴奋不已,一连看了数遍方罢,本来并不起眼的两人也引起了他的关注。**
“唔,之前已经听陕西好几处回报民情有所好转,看了这折子才明白原来竟是这么回事!看来杨鹤在陕西搞得着实不错。。。。。只是这折子中一应细微之处却都是语焉不详,还是要骆养性(锦衣卫指挥使)派人一一查实回禀才是。想来此事虽由杨鹤一力主持,但其身为三边总督,政务繁难,难以事事亲历亲为也是有的。这李崇、吴为二人是具体办事的人,这其中关窍备细应当最是清楚。。。。。。”崇祯好容易才从兴奋中略略冷静了一点下来,在心里暗自斟酌道。
“九边旱蝗经年,兵士枵腹、黎民涂炭,朝中这帮酒囊饭袋无一策以应之,只是虚言欺瞒朕躬!若非马懋才上疏,朕竟不知道陕西灾情严重到了那个地步!杨鹤是个有真才具的,东林那帮子庸才却容不下他,生生将他排挤出京!嘿,想不到他在陕西剿贼抚民皆有可观,这次又立下了大功,朕这次就要命其入阁秉政,倒要看看这些东林君子们有何话说!”想到可以看见那些平日一本正经,大道理一套一套的道学先生被狠狠打脸,崇祯就觉得很有些解恨。
“李崇、吴为。。。。。。这般大功,才是一个县令。一个典史,有些屈才了啊,这二人既然心系百姓社稷,为君父分忧,朕又何吝超擢之赏!”崇祯忍不住轻轻拍了一下几案,脱口而出道。
自他登基以来已有一年有余,国步颇为艰难,崇祯皇帝就没露出过几次笑容,反倒隔三岔五地大发雷霆。身边的伺候人等也是动辄得咎,因此适才见崇祯反应那么大。几名小阉才大惊失色。以为又要倒霉了。待到听见最后一句,众人暗中觑见崇祯脸色,方知原来皇爷心情奇好,顿时都长舒了一口大气。心中奇道。李崇、吴为。这两人是什么来头,竟让皇爷这般高兴,阿弥陀佛。祝这两人多福多寿,天天引得皇爷高兴才好,省得杂家日日提心吊胆!
就连周皇后也妙目流转,微笑着看着皇帝,自己的丈夫平日有多烦恼她都一一看在眼里,眼看他这一年多来忧心国事,两鬓都有些微染霜了,自己却只空自着急,帮不上什么忙。此刻见到崇祯心情大好,她也极是高兴,亲自斟了一杯“太禧白”,起身移步过去双手递将给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