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窃听系统-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崇祯皇帝很有耐心,就等着这个队列中的老贼,三三两两,持续不断地去往新的队列。

    不过还有很多人,并没有动,因为他们不想去。比如孙可望,他就很是犹豫。

    建虏那么厉害,要是去辽东打建虏的话,搞不好就会死在那里的!真要死了,那就什么都没了!

    这么一想想,还不如干十年的活,十年之后,自己至少还是有条命可活,也能获得自由。

    有很多人,都和孙可望一样,是这样的想法。他们宁可选择之前不被他们认可的干十年活,也不愿意去辽东把性命丢了。

    事实上,当初陕西的边军,就有不少被调去辽东时候,在中途哗变的。因为建虏一直战无不胜,他们觉得,去了辽东肯定是个死。

    确实也是,在以前的时候,被调去辽东的军队,哪怕是有名的戚家军,白杆军,最终都是战死在那边了。

    这些流贼,造反不怕死是一回事,让他们去打建虏怕不怕死又是另外一回事。

    崇祯皇帝并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压力,没有强迫他们去辽东,只是说完话之后,就在城头上静静地看着。

    等过了一刻钟左右,大概只是十分之一的流贼挪动了队列,才又开口说道:“朕知道,你们可能怕建虏,觉得建虏强大。不过朕可以告诉你们,建虏也是人,就在年初,他们也吃了一个大败仗,损失了三万人马。朕以后必定会御驾亲征,踏平辽东。建虏,没什么好怕的。朕再给你们一刻钟时间,朕不会强迫你们,去辽东打建虏,全凭自愿!”

    说完之后,他就又不说了,标记时间的香就在城头上燃起。

    崇祯皇帝的这番话,又让一些老贼在犹豫之后,开始走向新的队列。

    等一炷香烧完,崇祯皇帝便没有再拖延,直接宣布道:“时间到了,就没有再选择的机会了!”

    此时,自愿去辽东打建虏的老贼,就只有五千人左右,另外有将近一万人,还留在原地,等着皇帝发落。

    在他们看来,应该是要干十年活了,或者其他什么处罚。反正比起去辽东打建虏,肯定要好多了。

    崇祯皇帝并没有马上说出对他们的处罚,只是转头看了下身后的几名将领。

    曹变蛟、贺人龙、周遇吉他们一见,立刻抱拳回应了下,匆匆下了城头而去。皇帝都不用说,因为事先已经交代过他们了。

    不一会,就见他们三人回到各自的部下那,开始调动军队。

    看到这一幕,好多人不解其意。是准备把那五千人编成军队,又或者是要押解这一万人去哪里?还是说,要做其他什么事情?

    。


………………………………

267 杀

    有一点,崇祯皇帝没有想错的,就是这些积年老贼,是有着丰富的战场经验。

    当他们看到调动的军队开始结阵,从四面八方围上他们,特别是有不少火铳手、弓箭手都被调过来时,他们就感觉到不对了。不,准确的说,是他们知道接下来可能会面临的命运是什么了。

    孙可望首先便有点绝望了,虽然他们一共有一万人左右,看着人数不少,可是,他们这些天就只能吃一点点粥,勉强活命而已,又哪来的力气反抗!

    “噗通”一声,他首先跪倒,面向城头上的崇祯皇帝,带着恐慌,大声喊道:“皇上,草民要去打建虏,草民愿意去打建虏……”

    不止是他,包括其他积年老贼,也都跟着跪倒,纷纷求饶,要求去辽东打建虏。

    场面,立刻就乱成了一团。

    看着这一幕,其他两个队列的流贼都有点目瞪口呆:从刚才来说,皇上应该是很好说话的啊,甚至都能为他们考虑到回去之后的处境,事先给他们发了不少费用。这种事情,可不是一般皇帝能做到的!

    如今这眼前,可是有一万来人啊,看他们的样子,难道是皇上真要全都杀了他们?这……这不可能吧!

    他们是有闲暇去想这个问题,去琢磨皇上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可身为当事人的孙可望,却是急得在这么短短的一点时间内,就是满头大汗了。他没见到皇帝有反应,就转向那五千人的行列,大声喊道:“定国,兄弟一场,帮忙求求情吧,定国……”

    说起来,之前李定国选择自愿去辽东打建虏时,他心中其实是暗自嗤笑的:是因为良心过不去么,所以要去辽东送死?这么多年来,为什么就一直那么愚笨呢?

    也难怪,这些年来,自己能识字断章,比起李定国聪明得不止一星半点,也因此,自己才是义父名下所有义子中的老大!

    不过此时,孙可望早已忘记了自己曾有这么想过,而是抓住了一根可能的稻草,觉得皇帝所说有良心未泯的人,很可能就是指李定国等人,如果他出面求情,万一能开恩呢?

    因此,为了这根可能的稻草,他大声喊着李定国,想寻求他的帮助。而其他的积年老贼,也有向李过等人求助,或者在哀求皇上,场面变得更混乱了。

    此时的这些人,没有了他们以前当流贼时候的嚣张和肆无忌惮,大都就只是一个怕死的普通人而已。在哭喊着,在求饶着,只是为了活命。

    崇祯皇帝看着这一切,却无动于衷。只是在心中想着:当初你们这些人祸害别的百姓时,可有想过他们也曾哭喊过,求饶过,他们不想当流贼,他们只想活下去,可是,那个时候,你们有放过他们么?比起他们,朕好歹给了你们一次机会,只是很可惜,是你们自己不选的!

    “放箭!”

    “射击!”

    “……”

    随着一声声令下,在长枪方阵的掩护下,弓箭手和火铳兵都开始执行军令。

    “梆梆梆……”

    “呯呯呯……”

    弓弦声音,还有火铳射击的响声中,响起了积年老贼的惨叫声。

    一边是精锐的明军,另外一边的积年老贼都是手无寸铁,且好多天肚子里都没有什么吃,根本没有力气的,又如何能反抗得了?

    绝望了的这些积年老贼,疯了般扑过去,可是,在弓箭手和火铳兵的前面,还有长枪方阵,冲上去的结果,就只能是捅成一个个血葫芦。这根本就不是一场对等的战事,而是一场一面倒的屠杀。准确地说,是官军在行刑,代表那些被这积年老贼害死的无数冤枉,讨还血债!

    上万人,不断地倒在血泊中,在那惨叫,在那哀嚎,这个场景,让所有看到的人,都深深地震惊了。

    李定国自然是听到了孙可望的喊声,可是,他无能为力。

    他其实也知道,孙可望不跟着过来,已经说明了两人对于过往,是不同的认知。这一点,其实在平时的时候,就已经有体现了。两人的观点在处理事情上,就很不一样。

    不说远的,就拿最近的,为了替义父报仇,他李定国决定留下来,押着左梦庚去投案。可是,孙可望压根就没有这个想法。

    对此,李定国不强求他,只是对自己有要求而已。

    而刚才之前,皇上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当了那么多年的流贼,不管有心无心,总是害了不少人。皇上给了机会,去打建虏,救辽东百姓于水火,可是,孙可望还是没有选这条路。

    想到这里,李定国转头看看自己身边的刘文秀,艾能奇,心中又多了一点欣慰。

    虽然刘文秀和艾能奇也没有随他一起为了义父而投案,可是,他们在听到皇帝的事,听到皇帝的说话之后,选择了去辽东打建虏。因此,他们就能活了!

    李定国抬头看向那血流满地的地方,眼中无动于衷。事实上,像这种场景,甚至比起这个,还要惨的,他都已经看过不少了。此时的他,只是在心中想着,来世,好好做人吧!

    而后,他又抬头看向城头上的那个身影,对当今皇上又多了一份认识:皇上,不但仁慈,同时也很铁血!

    有他这个想法的人,在剩下的流贼和明军将士中,占绝大部分。

    不过他们却也认得清:皇上仁慈,是对百姓仁慈!皇上铁血,是对那些教而不改,大奸大恶之辈!

    这样的皇上,才是真正的圣明!

    半个时辰之后,将近一万人的积年老贼,全都倒在血泊中,并且有官军检查过,就算还有一口气的,也会补刀了事。而后,曹变蛟、贺人龙、周遇吉三人便上了城头缴旨。

    这个时候,南阳城头城下,又再次变得非常安静,除了战马的声音之外,只剩下锦旗咧咧作响而已!甚至连南阳城内,可能也受到了之前那些声音的影响,也变得非常安静起来。

    崇祯皇帝扫视着底下所有人,看他们的神情,便知道自己这么做的用意,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说起来,对于这些积年老贼,其实没有人不痛恨的。至少那将近十万队列中的人,都很痛恨这些流贼中的老贼。就是这些人,才让他们落到如今这个下场。如果不是皇上来了,很可能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成为了路边枯骨。

    城头上,崇祯皇帝就仿佛没有看到底下的那些尸体,只是大声开口说道:“朕的心愿,是所有朕的子民都能安居乐业!为此,朕在努力,希望早日达成这个目标。”

    说完之后,他便摆驾回南阳城内去了。至于外面的这些事情,则有五省总督陈奇瑜进行收尾。

    登记所有活着的流贼信息,给那些能回家的人发放大明皇帝银行的银票,给那些去辽东打建虏的人登记造册,是要花费很多精力的。

    当然了,崇祯皇帝不是当了撒手掌柜,而是有他自己的事情要忙。

    到如今为止,大明国内的流贼之乱,算是暂时平息了。至于是否能去掉“暂时”这两个字,还要看后续的赈灾情况。如果没有粮食,受灾百姓活不下去的话,就算已经没有了李自成、张献忠的,也肯定还会冒出张自成、李献忠之类的人物。

    而赈灾这个事情,可能是还要持续数年。

    这个事情,比起打败流贼,那是要难得多了。涉及到方方面面,税制革新,发展生产,整顿吏治等等,很多事情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那么容易做的。

    当然了,就算再困难,既然要中兴大明,那就必须要去做!

    比较幸运的是,到如今这个时候,特别是这次御驾出征以来,有些条件已经成熟,该强硬的时候就强硬起来,应该也没什么了!

    抛开这个还比较远的问题,崇祯皇帝不由得心思又集中到了滇南那边的土司叛乱,也就是史称的沙普之乱。

    从崇祯四年开始,阿迷州土司普名声开始造反,如今已经到了崇祯十二年了,可这次的叛乱,虽然普名声已死,可他婆娘万氏还在继续造反,并有联合其他土司一起反叛的苗头。

    相对辽东的建虏叛乱,以及流贼之乱来说,这滇南的土司叛乱,影响的范围要小多了。可是,终归一直没有镇压下去,一直在造反,对于大明的稳定,也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云南是由黔国公沐天波负责的,不过他才刚二十多头,又没有他祖宗沐英的能力,一直无法平定土司之乱,甚至都没法震慑其他土司。可以说,云南的局势,并不乐观。

    这一次御驾出征,算是机会难得。要是有可能的话,真不如继续南下平叛,把那造反土司都给灭了!崇祯皇帝心中这么想着,却又叹了口气: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是自己目前遇到的问题啊!

    南阳府离云南那边湖北、贵州两省。要以这个时代的交通,前往云南南部镇压的话,还不知道路上要花多少时间。

    如果只是花点时间的话,其实也没什么!

    可是,大军行进,那是要耗钱粮的,而且还不是小数目。就目前朝廷的财政能力,从晋商那抄来的钱,要花得地方多了去,必须省着花才行。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自己所领的军队主力,不管是三大营,还是秦兵,都是北方的军队,如果一路南下云南平叛的话,这气候能否适应?搞不好,非战斗减员就能让自己承受不起!

    崇祯皇帝想到这里,不由得便叹了口气:大明帝国,确实是有点大啊!当然,想做到日不落,还是要继续努力才行。

    这第一次离京,出来久了也不好,要是南下的话,至少过年肯定是要在外面过了。而如今大明的最主要敌人,其实还是辽东的建虏。自己作为大明皇帝,离开太久的话,也不好!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还是算了,不打算继续南下领军平叛。

    但是,对于土司造反,不能不管。要不然的话,云南、贵州还有四川等地的土司看到那些造反土司活得好好的,搞不好就会有样学样。

    奢安之乱,已经让大明四川等省劳民伤财,耗干了财力物力;要是再爆发一次大的土司之乱的话,就真得是难以承受了!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考虑了半天之后,想到了一个对策。

    心中稍微放松了一点之后,他看了下窃听种子的反馈消息,就又眉头一皱。

    山海关那边,蓟辽督师孙传庭和关宁地方将领,也就是以祖大寿为首的那些人,矛盾冲突渐渐地摆到明面上来了。原因就是孙传庭要清理军用屯田,而这些田地,如今大多都被祖大寿等本地将领给霸占了。

    崇祯皇帝有点担心孙传庭没处理好的话,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在原本的历史上,其实关宁军这边,就已经有独立朝廷之外的倾向。或者更直白一点说,就是祖大寿有军阀倾向,认为关宁是他祖家的地盘。也是因此,他夹在大明和满清中间,当他的草头王。

    皇太极再三招降他,想把山海关占为己有,通过山海关,虎视关内,可祖大寿都没有答应,几次在绝境的时候都是假装投降,然后逃回自己的地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惜杀朝廷将领作为自己投降的诚意,比如何可纲。

    崇祯皇帝考虑了一会,觉得三大营还是要回京师坐镇才行。如果山海关那边真要有事,三大营也能快速赶去镇压。而这,也是他不打算再南下平叛的原因之一。

    考虑这山海关的事情,崇祯皇帝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身边的将领吴三桂。他这次随驾出征,表现还算是不错,至少是一名合格的明军将领。积功下来,也该升总兵了。

    不过他和他带来的一千五百骑军,崇祯皇帝不打算让他们回去山海关。收为京营的一部分,作为下一步革新京营,倒是可以。但基于山海关那边的情况,眼下还不行。最好让吴三桂离山海关远一点的地方。

    南下平叛,都是北人,不很适合。那把他安排到哪里,又不会让他有怀疑安排的用意呢?崇祯皇帝思考着这问题,想了一会,忽然眼睛一亮。


………………………………

268 马祥麟和吴三桂的安排

    想好了这边的安排之后,崇祯皇帝便开始付诸行动了。

    就在巡抚大堂,各路总兵济济一堂,将星云集。

    五省总督陈奇瑜和三边总督郑崇俭分列两边之首,大红绯袍,很是显眼。在他们的下侧,则是各路太监监军,都是有资格穿大红绯袍的,只是和文官的制式不同。

    当然了,这大堂上也少不了锦衣卫,其中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和千户刘越,都在皇上边上伺候。

    崇祯皇帝在他们见礼之后,便微笑着说道:“诸军努力,贼乱及时平定,没有造成大范围的波及,朕心甚慰!”

    听到这话,陈奇瑜立刻出列,恳切地奏道:“此乃陛下运筹帷幄之功,臣等不能居功!”

    这是他的真心话,从整个战事开始,其实都是崇祯皇帝在指挥,并且布下天罗地网不说,而变出很多骑军,关键时候突然出现在战场,使得这一次的平贼,变得轻松无比。

    三边总督郑崇俭只是比陈奇瑜慢了一点点,也跟着出列奏道:“陛下深谋远虑,只用了半年时间而已,就平定了河套鞑虏和关内流贼,英明神武,是有太祖、成祖之风范也!”

    他比陈奇瑜还要了解得多一些,从崇祯皇帝用俘虏安排下计策,诱使河套鞑虏入了埋伏,又准确地堵在河套鞑虏逃走的可能。并在这期间,调动后勤,协调钱粮,方方面面,崇祯皇帝都展现了他的果断、英明。特别是皇上在泾阳的扑杀蝗虫、西安府对秦王的手段,以及在潼关那一番发自肺腑的话,更是让郑崇俭感触良多。

    就他本心来说,他确实认为崇祯皇帝其实有着和太祖、成祖的雄才伟略!

    各路监军以及总兵见了,也纷纷出列奏对,不敢居功,功劳其实都是皇帝自己的。

    崇祯皇帝没想到自己的一番赞扬,竟然让他们如此反应。不由得微笑着摇头,不过心中还是很受用的。

    他自己明白,其实是他多了几百年的见识,有后世的眼光,更为关键的,还有金手指可以知道敌人的虚实。这些方面一加起来,才会出现让这些古代的能臣武将都佩服的事情。换成后世别人穿越而来,如果能具备这些方面,相信别人也不会做得比自己差。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在心中暗自告诉自己,不要骄傲,不要得意忘形,这点事情,没什么了不起的。自己要做得事情还有很多,必须继续努力才好!

    “众卿的努力,还有功劳,朕都看在眼里的。”崇祯皇帝微笑着对他们说道。

    而后,便开始封赏这次的有功之臣。当然了,至于底下将士的封赏,这个就不是他这个皇帝层面上的事情了。

    已经是总兵的各路将领,都加了左都督或者右都督的衔头,再要立功的话,那就是要封爵了。

    而不是总兵的,比如吴三桂,就如愿提升为总兵官了。

    至于陈奇瑜和郑崇俭,自然也都有封赏,他们加衔是太子少保或者太子太保这些;

    封赏么,当然是受欢迎的,大堂内,大家的脸上都露有笑容。

    这让一路赶来,基本上也就只有赶路一事的马祥麟,不由得很是羡慕。说起来也是运气不好,没有赶上战事不说,甚至连流贼,都很少往西川那边跑路,因此路上被他这部抓到的都少。

    他正在想着,忽然就见到崇祯皇帝微笑着看向他问道:“马卿,不知道秦将军身体如何了?”

    说起来,到这崇祯十二年,秦良玉已经是六十五岁的高龄了,因此,崇祯皇帝才有此一问。

    崇祯皇帝突然提起这位大明有名的女将,大堂内其他人立刻安静了下来,露出尊重之色,转头看向马祥麟。

    说真的,历朝历代,又有多少王朝能有这样的武将。一辈子就都为国征战了,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她的兄弟、儿媳都为国战死,可以说,满门忠烈不为过。

    宋朝有杨家将的传说,在大明,可也是有白杆军的!

    马祥麟听到皇帝问话,便立刻神态恭敬,连忙回奏道:“母亲身体好得很,末将临行之际,还恨不得自己亲自领军,为陛下马前卒,征讨流贼!”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笑了,点点头道:“如此,甚好,朕亦放心了!”

    说到这里,他停了停后,忽然严肃了一点说道:“如今云南的阿迷州之乱,到如今还未平息。朕对黔国公的能力,还是担忧的。叛乱不息,苦得还是百姓。不过朕所领之军,多是北人,南下平乱的话,于云南的气候恐难以适应,怕会水土不服,引起大规模的非战斗减员,这是朕所不愿见到的。”

    听到这话,马祥麟顿时心中一喜,连忙请战道:“陛下,末将愿往!”

    崇祯皇帝听了,心中有点欣慰,不愧是秦良玉教导出来的儿子,能为国分忧。

    这么想着,他便点点头道:“朕也是这么想的,白杆军南下平乱,就没有那么多制约了。另外,秦老将军既然也想为国出力,那朕就特旨,令秦老将军也一同南下,为黔国公参赞,居中指挥,争取早日平定阿迷州之乱!”

    说到这里,他又补充说道:“黔国公还年轻,而秦老将军的经验丰富,这一老一少互相配合,朕相信,应该能早日建功的。另外,朕再赐秦老将军以密奏之权。”

    一般来说,都是武将打仗,文官指挥。

    在原本的历史上,秦良玉也受崇祯皇帝器重,可是她领兵打仗,照样要归四川那边的巡抚,甚至巡按管辖。

    但如今,崇祯皇帝给了旨意,让秦良玉去帮黔国公,意思很明确,就是黔国公太年轻,对于战事经验太少,秦良玉的经验丰富,实际的指挥作战,就由秦良玉去指挥了。

    虽然云南的情况特殊,虽然名义上指挥的还是黔国公,可这份旨意上,还是能看出,崇祯皇帝对于秦良玉是给予了多大的信任。

    因此,马祥麟听了之后,不由得惊喜交加,连忙替他母亲谢恩,保证一定早日平定云南之乱。

    这个任命,在场的文官,陈奇瑜也好,郑崇俭也罢,都没有反对,因为那个人,是秦良玉,大明唯一的女将,忠烈无双,全国有名!

    至于其他将领,他们心中也多是有点感动。不是别的,就为皇帝能考虑到他们北人南下,会有水土不服的问题。

    说句实话,都是一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