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窃听系统-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听这话,皇太极一听,心中之前对明国皇帝突然变得厉害起来的猜测就少了,心情也好了不少,点点头道:“不错,是有这个可能。要不然,朕都不信,那明国皇帝从未打过仗的,还能领兵远征!”

    “那是,要论英明神武,那明国狗皇帝就是拍马都赶不上主子的!”图尔格一见,立刻送上一个大大的马屁。

    皇太极听了一笑,他自己也觉得,要说领军打仗,就凭明国那个从未出过京师的皇帝,绝对是给他提鞋都不配!

    “不过,奴才也有一个疑惑!”范文程皱着眉头,有点忧心忡忡地说道。

    皇太极一听,便立刻问道:“找不出内应?”

    “不是,奴才的意思,明国皇帝亲自领军出征这么大的事情,为何那些晋商竟然没有一点消息过来?”范文程疑惑不解地说道,“而且,都过去了那么久,为何晋商没有点动静,之前约好的物资,迟迟不送来辽东呢?”

    皇太极一听,也是疑惑不解道:“确实不应该啊!要是明国又换了总督,他们不方便输送物资的话,派个人来辽东说下这个情况,把明国国内的消息都说说,这些事情做起来是很容易的啊!”

    说了一句之后,他想起辽东多了二十来万人,虽然死了不少,可还是有十多万人的。这么多人,原本就等着那些晋商送粮食物资过来。可是,这迟迟不来,大清的物资存储就入不敷出了。这样下去,可不是一件好事情!

    他正想着,就听范文程忽然建议道:“主子,奴才觉得,是否派兵去宁远那边看看,一则看看粮食,二则宣扬大清军威,以此告诉世人,明国皇帝压根就不算什么,有本事,亲自领军来和我大清决战好了,看他有胆没胆!”

    这个时候,小麦都已经收割了,就算领军去了,也基本抢不到多少粮食;不过另外这个作用,皇太极还是很喜欢的。因此他立刻同意,决定出兵宁远。

    至于图尔格这边,他因为原本就冷处理了多尔衮,自然就不能大张旗鼓地处理图尔格。又因此要笼络他,以此来影响多尔衮的镶白旗,因此,也没有严肃处罚他,只是不疼不痒的给了个处罚而已,这事就这么算了。

    于是,满清就还是如同原本历史上发生的一般,于崇祯十二年十月派兵进犯宁远。

    当皇太极的这个决定作出之时,崇祯皇帝刚到京师,便从图尔格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获悉了这个消息。于是,他也不耽搁,把吴三桂所部的家书,连带建虏要进攻宁远的消息,也一同派人快马送给蓟辽总督孙传庭。

    做完这个事情的时候,也就已经望见京师城墙了。不过,更引人注目的,不是那久违了的京师城墙,而是在京师城外的无数百姓,以及文武百官。

    崇祯皇帝还没到京师城下,就看到周皇后和太子带着文武百官,就已经远远地跪下迎驾,所有的百姓也跟着跪下迎驾,山呼万岁的声音响彻云霄。

    虽然官府有交代下来过,可京师百姓心中也情愿,皇上打了胜仗回来,这也是他们京师百姓的荣耀,他们都乐意这样迎接。

    可以说,京师城内,能动的百姓几乎都来了,有这么多百姓来迎驾,这盛况之隆,可以说是非常难得一见的。不少官员想着,皇上对于这样的场景,应该也是非常欢喜的吧,毕竟这可是皇上无上武功的体现!

    然而,让他们意外的是,崇祯皇帝其实对这样的场面已经有了免疫力了。从南阳出发开始,他就见过无数这样的场面了。最为关键的是,他对这次出京所取得的成就还真不怎么看重。他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又岂会是打个蒙古部落,剿灭下流贼就能满足的。

    因此,到达京师城下之后,崇祯皇帝只是带着微笑,让他们平身,然后就准备进城回宫了。

    看到这个,年少的太子,便再也忍不住,不由得问崇祯皇帝道:“父皇,您不说点什么么,还有,不先去太庙么?”

    事实上,他看到这么大的场面,其实就已经非常兴奋了,哪怕他知道,这么盛大的场面,山呼海啸的迎接声音,都不是冲他去的。

    崇祯皇帝听了,转头看向他,微微一笑道:“这又有什么可以说的?朕身为天子,为百姓而战,本就是份内之事。就小小胜仗而已,何须兴师动众,等他日朕踏平辽东,解救出辽东百姓,让大明百姓不再担惊受怕,不用再怕建虏,那个时候,朕便会公告天下,辽东已平,祭拜历代先皇,建虏已灭!”

    听到这话,不但是太子,包括皇后在内的其他人,都有点惊呆了。

    原来,这一次的出征,歼灭河套鞑虏,围剿了所有流贼的胜利,在皇上看来,其实也就这样,他的目标,是要踏平辽东,觉得灭掉建虏,才值得去太庙祭拜?

    这时候,他们忽然有一种感觉,就是觉得和皇上的雄心壮志,似乎不在一个层面上。

    而附近的百姓听了,他们更关注的是皇上的另外一句话:朕身为天子,为百姓而战,本就是份内之事!

    这个话,他们是第一次听到,同样非常吃惊。

    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这天下是皇帝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朱家的。皇帝出征,也是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可是,如今他们第一次听到了这么一个说法,而且还是皇上亲口所说。

    仔细想想,好像也是有道理。

    皇上亲自出征,消灭了河套鞑虏,那么陕西那边的百姓,就再也不用担心河套鞑虏会入关打草谷,他们不用再遭兵灾;围剿了流贼,那么中原百姓就再也不用担心兵灾,日子也能过得安宁。从这个角度来说,皇上不就是在为百姓而战么!

    想到这个,这些百姓也激动了,他们低声地互相传递这句话,再联系皇上之前所说话的传言,比如“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话,从而印证出一个结论,当今皇上,就是真正为民着想的皇帝!

    于是,随着崇祯皇帝这次出征归来之后,他在京师的威望原本就高,如今更是又高了一个层次。如果有人在说皇帝的坏话,比如皇上铁血无情,比如皇上杀了好多人,抄家了好多什么之类的,就立刻会有京师百姓上去怼,甚至群起而攻之,不管这人是否身穿绫罗绸缎,不管这人是哪个府上,或者外地来的,都没有例外。

    对于这些,崇祯皇帝倒还不知道,他在回了皇宫之后,就立刻审阅奏章。这个苦逼的差事是皇帝权力的象征,也是他通盘掌握全国事情所必须要做的。

    让他担心的是,果然是没几个好消息。其中最坏的消息,就是江南遭受洪水之灾,淹没了好多城镇,主要是集中在长江沿岸。另外,广东那边,又遭了台风,很多房屋被刮到,百姓失踪,更不用说台风来得时候,不少渔民来不及躲避,就再也没有回来。

    南涝北旱这句话,还真不是说说而已。

    藩王主要集中在北方,这一次,通过压榨藩王府的钱粮,还有事先调集了粮食去北方旱灾区域,算是勉强能熬一熬的。可是,这南方的水涝,却又如此严重,让他不得不担心南方的民情。

    看他忧虑的样子,首辅薛国观便奏对安慰道:“陛下,南方水涝,其实年年都有发生,不管怎么样,南方那边多吃的,不像北方这边一样,会发生后续连续的饥荒,扩大灾害的影响。”

    看到皇帝还是皱着眉头,似乎一点都没有因此而轻松一些,薛国观便再次奏道:“事实上,这次的奏章上来之后,微臣查过这些年南方水涝的记录,有几年的情况比今年还糟,最终也都挺过来了!”

    崇祯皇帝听了,便向他要了有关资料,仔细地看了起来。

    确实如薛国观所言,往年有台风波及几个省份,甚至引发暴雨,不止淹了长江下游的情况发生。可是,崇祯皇帝却没什么影响。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奏章,再仔细想想,他便发现,以前的时候,灾情发生,都是事后再报,并且在文字说明上本着大事化小的写法。让看得人看了之后,就有了南方灾情其实没什么的感觉。

    他并不知道,今年的灾情,比起以往,不但及时而且强烈要求朝廷赈灾,给人感觉南方灾情严重,和以往的做法不一样,正是由崇祯皇帝自己的原因引起的。

    他当场摘了南阳巡抚的乌纱帽,以及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话,都是迅速在全国各地传开了。湖广那边,水陆四通八达,更是传播快速。

    那些地方上的官员听到之后,那敢再有隐瞒灾情,为了自己的乌纱帽,为了防止以为被皇帝查出来,同样摘了自己的乌纱帽,他们宁可把事情往严重里说,也不敢大事化小了。

    当然了,至于灾情如此重大的原因,他们都会归结为天灾太严重,而不会说明是自己预防不当。比如事先没有加固房屋,比如没有兴修河道,巩固堤坝等等。

    南方的灾情如此严重,崇祯皇帝身为后世人,当然也知道南方的台风、洪灾会有多少。事实上,哪怕有后世的预警机制,每年的百姓损失,还是难以估计的。

    南涝北旱,全都是要重视的。否则,遭灾的百姓对于朝廷,就会少了一分向心力,严重的,就是又有流贼产生。

    可是,赈灾就必须要有钱才行。崇祯皇帝一查大明皇家银行这边,却发现之前抄家晋商、权贵得来的银子已经所剩不多了。

    北方的旱灾,兵灾,各地灾后重建,特别是边军所欠的军饷,都是很大的耗银大户。另外,崇祯皇帝曾有交代,兵仗局那边,要保持物资充足,打造军械不能影响,山东、山海关等地对虏战事的准备,也是一个耗钱大户。特别是山东那边,东江镇要重建,训练军卒,造船等等,也是一个耗钱的无底洞。

    事实上,崇祯皇帝这一次出征,其实也耗了不少钱粮。不过亏了是全歼了河套鞑虏,有无数的战利品,按价值算起来,差不多能互相抵消了。

    但实际上,光是那些战马,要消耗的马料等物资,就又多了一笔开销。所谓一个骑兵能养好多个步卒,并不是说说而已的。

    财政上的难题,又要再次出现,这让首辅和户部尚书都非常担心。可是,他们却也知道,皇上已经给他们讲明过,银钱上的缺失,决不能通过加印大明皇家银行的银票来补充。

    当然了,事实上,没有皇帝亲自下旨,他们谁也别想让大明皇家银行那边加印银票。

    如今这个事情重新摆在了明面上,崇祯皇帝却没有多少担心。因为他有法子,能保证银钱的供应。不过暂时,他不打算公之于众,马上行动起来。因为,他想趁这个机会,趁机革新税制。朝廷国库的收入,必须要充盈起来才行。

    于是,他先发出一道旨意,要求全国各地官员,必须要种植红薯,并且明旨交代,所种红薯,不得侵占目前已有粮田。也就是说,种红薯,必须是要在荒山野地里种植。而到时候收获红薯的多少,将会成为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至于如何种红薯,徐光启已经在《农政全书》中写得很清楚了。不管南北,都可以参考。而这,也是地方官员要熟悉《农政全书》的意义所在:对农事的帮助,太大了!


………………………………

273 毕懋康和宋应星

    另外,地方都察院和大明皇家银行分行的设立,都比预期得要缓慢。

    当然,这有崇祯皇帝自己的原因。御驾出征在外,不少事情,比如地方都察院的主官,监国都没有权力确定,必须要由他这个皇帝亲自拍板。大明皇家银行分行的主官,也同样如此。甚至比地方都察院设立还要麻烦的是,银行是要有本金存储,随时供大明百姓兑换银两。可是,这个钱的调动,也必须经过皇帝的御笔钦批,监国同样没有权力。

    崇祯皇帝心里也明白,这两个事情,一个关系到地方吏治,一个关系到地方上的经济驱动,都不能草率。因此,他在浏览过名单后,先行设立了山西、山东、应天府以及河南这四个省份。

    之所以这么做,山西那边是有洪承畴在,且官场也好,军队也罢,包括商人都被狠狠地清理了一顿,具备了推倒重来的基础。而山东这边,是卢象升在看着,重建东江镇,也急需银钱和官吏的支持。

    应天府那边就不说了,是大明的陪都,这个必须要先有。至于河南,那边是五省总督陈奇瑜亲自看着,刚遭受了兵灾、旱灾,也需要朝廷支持。

    等做完这些事情之后,崇祯皇帝就开始着手税制的革新了。总而言之,农税是不能再加了,可商业税以及其他税收方面,他就准备动手了。

    当然了,这个事情太过重大,也不能无脑的直接下旨,崇祯皇帝和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以及首辅薛国观进行秘密商议。

    在这期间,崇祯皇帝还抽出时间,跑去兵仗局视察,同时也是第一次见到了毕懋康。

    “陛下,微臣在这几个月里不敢怠慢,又打造出了两件军国利器!”毕懋康在见礼之后,就立刻禀告道。

    崇祯皇帝一听打造出了两件军国利器,不由得大喜,连忙挥手道:“是何军国利器,速速呈上来一观!”

    毕懋康自然早就准备了,连忙招手,让两名手下抬来了用红布包着的大长杆,揭开其中一件之后便介绍道:“陛下,这一件,微臣称之为十眼铳,一次点火,可发射十次,数杆一起,敌人骑军难近!”

    崇祯皇帝看得有点目瞪口呆,大明是有三眼铳,四眼铳其实也有,但已经不多了。因为军中试验,三眼铳最合适军用。可是这个毕懋康,竟然还打造出了十眼铳,就是十根铳管一捆的那种。

    还以为是什么军国利器呢!崇祯皇帝心中暗叹,不过表面上,却还是保持着笑容,点点头问道:“射程如何?威力如何,射击精度如何?”

    这杆十眼铳看着笨重,一个人肯定是难以开枪的。

    毕懋康一听,便立刻请皇帝移步打靶场,要实弹演示给皇帝看。

    崇祯皇帝就随他的意,反正就是几步路而已,到了打靶场,看着他让人演示。

    让崇祯皇帝有点意外的是,这个十眼铳,竟然是一个人操作。不过不像普通的火铳那般拿在手中瞄准,而是用一个架子,架在地上,放铳的人,则是半蹲着。铳口斜朝上。

    看到这个,崇祯皇帝就立刻想起了虎蹲炮,这不是差不多嘛!

    没想到的是,毕懋康竟然搬出了一门虎蹲炮,就在边上一起操作,很显然,他这是要比较优劣了。

    崇祯皇帝一见,仔细瞧瞧两者的差别,心中便有数了。

    果不其然,试验的结果,这种十眼铳的优点在于可以一起点燃十个眼,又可以一个一个的点;虎蹲炮根本没有射击精度可言,但这十眼铳在二十步的有效杀伤内,是可以瞄着打的。可是,这个距离也太短了吧?还不如虎蹲炮呢,就等敌人临近之时,一炮干了拉倒。

    不过崇祯皇帝没有表露出生气的神情,只是看着毕懋康又开始介绍另外一杆军国利器。

    这个军国利器,崇祯皇帝倒是在后世见过,就是满清中后期的抬枪,也就是现在火绳枪的加强版,在尺寸、重量、装药量、威力、后坐力等方面都比火绳枪要大。

    毕懋康让人演示,同样是一人抬着枪管,另外一人在后面瞄准射击。不用说,威力自然要远大于普通的火绳枪了。

    等演示完了,毕懋康便重回御前,向崇祯皇帝介绍道:“这两种利器,可补目前军械之不足,长短火器具备,能让我军战力更高一个层次!”

    崇祯皇帝现在的眼力很好,一眼就看出,毕懋康眼神中微微带着一点得意,很显然,他对自己的这个新发明很在意。这个毕懋康,还是带有文人的那种自傲,这样不行啊!

    于是,他便沉下脸,摇摇头说道:“毕卿,虽然你这个十眼铳和以前的那种不一样,不是一节一节的,可是,朕依旧看不出,这种火器在战场上有广泛使用的基础。就一个词评判:鸡肋!”

    一听这话,毕懋康的脸色顿时一下涨红了。他没想到,皇上竟然不认可。

    “毕卿要是觉得朕之评语不公的话,卿可从成本,打造时间,使用方便与否,射击精度,威力等诸多角度列举出来,和普通火铳进行比较,看到底是否划算?而后,也可以给军中打造一点使用,听取军中将领的评语。如此,相信卿当能心服口服了!”

    毕懋康一听,神色有点黯然。他想起皇上刚刚领军出征回来,显然对军中之事熟悉地很,这么说,肯定是有把握了。

    正有点伤心之时,却听崇祯皇帝又说道:“不过这抬枪倒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当火炮不便动用之时,可用于步军支援之用。不过这种情况应该也不会太多,少量打造用于军中是没问题的。”

    他说到这里,看了一眼毕懋康之后又道:“那就这样吧,以后军器好用与否,可用与否,都按朕刚才所说,用数据说话,军中检验,受将士们欢迎,那就是好军器!”

    “微臣遵旨!”毕懋康听了,终归是心中叹了口气回奏道。

    对于他的心情不佳,崇祯皇帝心知肚明,不过也没有在意。大明这些文官有一点不好,就是不管什么事情,都喜欢用大概,差不多这种类似的词来说话,而不是用数据,精准度来说。

    因此,崇祯皇帝就有意从兵仗局这边开始,慢慢地培养这种用数据说话的做事方式。

    不过,毕懋康有一点是没有让崇祯皇帝失望的,就是燧发枪的打造。

    他到任之后,知道皇帝有交代要流水线式打造,就按这个意思做了。结果发现各个工匠打造的尺寸多少都有差别,导致最终不能达到皇帝所要求的效果。因此,他琢磨之后,开始实施标准件似的设计,经过两个月的磨合,终于差不多了。

    而皇帝过来视察时,已经打造了一百一十多把,精度和威力达到了戚继光在兵书中的要求,燧石点火率达到百分之八十左右。

    就听毕懋康恭声奏道:“如今是有两条线在做,每天可做二十把;只是这击火弹片要求极高,目前就是卡在了这里。要不然,微臣就能增加流水线来打造更多的燧发枪!”

    说到这里的时候,他微微露出一丝苦笑,又奏道:“陛下,这燧发枪的成本实在太高,微臣做着都有点心疼。”

    以兵仗局这么多工匠,还是只能达到每天二十把,也行,要求严格一点才好,要不然,点火率上不去,战场上就是致命的。崇祯皇帝正这么想着,没想到他来了这么一句话,便微笑着说道:“只要东西好,能给大明军队带来更大的战场优势,再贵也要打造。毕卿不妨想想,就说上次建虏入关,造成了关内多少损失?这么多的损失用来打造军械,从而能防住建虏,不让他们再尽管肆虐的话,卿说这个钱值不值得花?”

    毕懋康一听,原来还可以这样算账?真要这样算账的话,那确实是值了!

    经过皇帝这么一番话,此时的他,忽然心中轻松不少。

    可在这时,崇祯皇帝却又话锋一转,微笑着说道:“不过话说回来,毕卿要是能优化工艺,减少成本而又不损威力的话,那就是最佳!”

    “微臣遵旨!”毕懋康一听,也露出了笑意,连忙回答道,同时在心中想着,还真以为皇上丝毫不顾及钱,原来也是想着能节约钱的啊!

    一个时辰之后,崇祯皇帝从兵仗局出来了。

    看过燧发枪,心中有了底,便想着,勇卫营和磐石营这边,都可以用燧发枪训练起来。等明年初的时候,给卢象升那边拨一些过去,这样能减轻他重建东江镇的压力。

    另外,也不担心燧发枪被满清缴获。毕竟连兵仗局这边,想要打造出合格的燧发枪都这么吃力,就不信凭满清那边的工艺,就能超过兵仗局这边。再者说了,就满清那点本钱,又能打造出多少燧发枪?

    真要邯郸学步的话,崇祯皇帝那是巴不得。最好都把钱拿去打造燧发枪,然后在战场上,结果点火率只有两三成,那就有乐子可以看了。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便到了文华殿,传旨开物司员外郎宋应星觐见。

    这个宋应星,在后世听闻了名声,不过还没见过,这也是如毕懋康一般,是第一次见面。

    毕懋康身上有文人的习气,不知道这个宋应星如何?崇祯皇帝心中如此想着,便有点好奇。

    没过多久,宋应星便来了。崇祯皇帝只一看,就能看出他应该是个务实的官员。

    事实上,宋应星和毕懋康不同,他是在科举之路上碰得头破血流,不管多少菱角,都已经被磨去了,不再想科举之路,只是凭着兴趣去做一些科举意外的事情。这么一来,他对待事物的态度,自然就不一样了。

    于是,他便问起宋应星,有关《天工开物》的事情。

    宋应星这边,得皇帝知遇之恩,原本就心中非常感激;加上听到皇帝英明神武,刚刚凯旋,就更是对皇上恭敬有加。皇上问什么,他就答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