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窃听系统-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到这里,他看了看皇帝的脸色,又追加补充道:“又或者初收之关税,用于当前运河的疏通,如此一来,运河之能无废,海运漕粮又能推进,而国库无需花费一分银钱,朝廷之幸,百姓之福也!”

    崇祯皇帝听明白了,左懋第的意思,概括起来,其实是说,海运能节约不少费用,这个费用刚好可以用来疏通运河,解决运河沿线人口生计问题,而疏通运河后又能征收关税,进而增加国库收入。等到将来,运河疏通完成了,海运节约出来的好处,朝廷就能切实享受到了。

    而他所说得从自己先前之策得到启发,应该是指目前让张溥在江南那边催缴欠赋等所得,用于地方救灾这个事。只要这样做,朝廷实施之政策,就能少很多阻力。

    崇祯皇帝这么想着,便问其他臣子道:“左卿之想法,诸卿以为如何?”

    左懋第的这个说法,是符合皇帝事先指定框架内所议。且群臣能从皇帝的言语神态中察觉,皇帝对左懋第的这个提议是满意的。就只是一条,这个做法,能让朝廷不费钱粮,就解决漕运目前的弊端,他们就觉得,皇帝应该是赞成的。而如果想否决左懋第的做法,皇帝也已经说了,就要提出对应的解决之道。

    因此,群臣在崇祯皇帝问话之后,都沉默了,并没有人反对。

    反而首辅薛国观出列,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微臣附议,分半行之,乃稳重之举。不过漕运改海运,与之前所有不同,钱财之掌管分派,该如何有效统筹之?”

    张溥那边催缴上来的钱粮,都会存入大明皇家银行南直隶分行。而后,南直隶辖下各府防灾救灾,就由当地主官申请,五万两以下由南京左都御史杨廷麟、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以及吏部尚书孙传庭共同批准后,就能从大明皇家银行南直隶分行提取对应银票。五万两以上,就要快马奏报京师这边,由崇祯皇帝来审批了。

    这里面,就没南京户部尚书什么事儿。有官员不服,曾上书朝廷。崇祯皇帝的批复是,这笔钱粮,乃是专款专用,用于防灾救灾,而地方主官申请,由目前正在考核地方官员的吏部尚书来批阅,并没有不合理之处。

    由此,其实所有江南官员都能看出来,江南官场上,皇帝就信任这几个封疆大吏。其他臣子,除非做出什么特别的事情,赢得皇帝的信任,否则就会被这三个封疆大吏,外加一个张溥给压着了。

    过去了一年多时间,各省省会所在分行,除了西北、西南等少数地区之外,都已经开展了。但这次的漕运改海运不同,是关系到了几个分行,那这银钱怎么调配,就是个问题了!还有谁来审核,也是个问题。

    崇祯皇帝听了,略微皱眉想了下,便乾坤独断,下了一道圣旨,提左懋第为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也就是漕运总督。五万两银子以下的审批,也由漕运总督一人独断。

    这道旨意一下,顿时,所有人都看出来了,左懋第应该是深得圣心。给他的权力就大了。

    本来漕运总督这个职位,在大明朝的所有地方官职中,就是很重要的一个。不但要督办漕运,而且是兼巡抚凤、扬、庐、淮四府,徐、和、滁三州。

    对此,左懋第深感责任之重,便立刻请旨,要求皇帝派中官协同。也就是说,他主动要求皇帝派个耳目,待他身边去。

    但是,对于这个要求,崇祯皇帝却是笑着说道:“卿年轻不假,有为也是朕看着的。主政韩城六年,又有几人能有卿的作为。卿有能力,朕也就能做到不问资历,以才德用人。”

    话是说得漂亮,表现出了对左懋第浓浓地信任之意。然而,任何人都不知道,其实赏赐一颗窃听种子,那是必然的事情。

    左懋第听得顿时就激动起来,这种信任,还是来自皇帝的信任,让他立刻就生出了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

    于是,他也不矫情了,坚定有力地奏对道:“臣领旨谢恩!”

    没有慷慨陈词,只是语气坚定无比,让崇祯皇帝听了,能感受到他的决心。

    对此,崇祯皇帝心中很满意,微笑地点点头,而后又说道:“卿此去,除最主要的漕运事物之外,还要督办所辖之地的土地丈量一事,按你韩城经验,重新编造鱼鳞册,要有难处,可随时密奏于朕!”

    听到这话,左懋第立刻便明白了,皇帝给予他这么大的信任,也是要给别人看,让他在这个编造鱼鳞册的事情上,能少一些阻力。

    想明白了这点,他毫不犹豫地应承了下来。

    虽然崇祯皇帝很想全国推广左懋第的做法,去重新丈量全国的土地。但是,他又深知,这项国策,关系到国家在后续税收等等各项朝策,是非常基础的一个活。这也就是说,这个重新编造鱼鳞册的事情,非常重要。

    而这个事情,如果没有能耐的地方官去做,很容易就侵占了普通百姓的利益,占了他们的土地,让他们都没地方说理去。同时,也可能让那些地方豪强侵夺来的土地成为他们的合法之地。从而让这个国策推行,成为一个害人之策。

    就目前来说,崇祯皇帝还真没法信任大明的那些地方官员,包括那些封疆大吏。

    第一是官品问题,是否会和地方豪强勾结;第二是能力问题,是否会被地方豪强糊弄;

    因此,崇祯皇帝最终决定,这个重新编造鱼鳞册的事情,还是先从小范围开始。左懋第辖下可以这么做,张溥那边也可以做。就目前来说,就他们两人所辖之地先做起来好了。

    这个朝议内容,涉及到大明最大运河沿途省份,关系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新任漕运总督还没从京师出发,有关朝议的消息,就风一般由北向南,飞快地传播开去。

    而此时,伍忠这边,在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的暗中协助下,明面上扮成朝鲜富商的代理,暗地里是满清的代表,早已开始了和大盐商的接触。

    事实上,都不需要锦衣卫去特别调查,只需要知道哪些大盐商中谁崛起最快,家族势力最小的,那就一定不是个好鸟,绝对是个心狠手辣的人物,且勾结了官府势力才能一下子坐大的。

    要知道,哪怕是盐商做这垄断生意,都不是那么好做的。没有关系的,就算有盐引,都别想很快从盐场换到食盐。而如果只是规规矩矩买卖官盐的话,能有多少利润?绝对是往官盐里充私盐,且能摆平各方大小势力才可以。

    伍忠所接触的大盐商乐庆生,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先是以正宗的朝鲜特产为诱饵,双方进行洽谈。而后,就慢慢地谈到了和满清那边做买卖的事情。

    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他们的眼中,还真没有国家之分,和谁做生意能赚钱的,又有几个人会去管他是谁?晋商走私,在北方是代表,南方这边,海上走私,不也是盛行。传说中的倭寇,背后都不知道有多少江南这边的豪强参与。

    而且,一开始的时候,伍忠并没有暴露他是皇太极女婿的身份,而是以朝鲜商人代理为背景,说和建虏做买卖利润极高。只是可惜朝鲜太穷,并没有建虏所需要的物资粮草等物品,要不然,都不用跑来明国。

    一开始的时候,可能是不小心漏了口风,然后随着关系增加,伍忠又不小心透露,要在明国这里购买物资粮草,转手倒卖去辽东,赚他几倍利润。等发现乐庆生眼红之后,就又不小心透露了他的身份其实是建虏代表。接下来,就顺理成章地直接谈起生意了。

    最初之时,利润之大,让乐庆生眼红之时,也让他有点担心,担心建虏那边是骗人的,哪有这么高的利润!

    最终,伍忠似乎也豁出去了,拿出证据,证明了他是奴酋皇太极驸马爷的身份。随后,他还很光棍地让乐庆生选。

    第一条路,乐庆生可以把他交给官府,从而立功得到奖赏;

    第二条路,乐庆生可以成为满清在大明的皇商,为满清在江南地区凑集满清所需要的物资粮草运往辽东,从而赚得难以想象的利润。而这个利润,绝对不会有假,要不信的话,可以让他拿到盖有皇太极玉玺的旨意作为凭证。

    有一句话叫什么来的,几倍利润的时候,都能让人疯狂。皇太极开出的价格,让乐庆生这种民间枭雄根本难以拒绝。他压根就没有考虑把伍忠交给官府,只是有些疑虑。

    第一,这么高的利润,高得让他有点怀疑,财富比起他做私盐生意都要来得快。只要成功来回一趟辽东,就能让他赚多了去。

    第二,从江南运粮草物资去辽东,他担心往北会引人注意。毕竟这个时候,是有人私下出海,可都是往南去做买卖的。他往北的话,确实是有这样的疑虑的。

    伍忠对此,第一条很好解决。他告诉乐庆生,可以和他盟誓,盖上他驸马的印信,而后先往辽东做两船买卖探探路。伍忠保证,他绝对赚足够的利润回来,顺便在盟誓上还能再盖上大清皇帝的玉玺给他保证。

    至于第二个担忧,伍忠就没办法了,只能告诉他,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你自己看着办。

    正在乐庆生有点疑惑的时候,漕运逐步改为海运的消息,便传了过来。这也就是说,海船往北,以后根本就不会显眼。

    天助我也!乐庆生听到这个消息,忍不住仰天大喊,高兴地不得了。


………………………………

315 天灾不断

    正在担心什么的时候,朝廷竟然会一改国策,突然就允许漕粮海运。这样的运气,还能有谁了?

    于是,乐庆生二话不说,立刻和伍忠盟约,并且约定,只要拿到大清皇帝的玉玺印章为凭,以后他乐庆生就全力为大清收购大清想要的物资。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一次的物资粮草之类,是伍忠能付钱的。以后规模更大,可都是要乐庆生先行运往辽东。因此,他不得不要个保证。

    这个事情这么顺利办妥,朝廷改漕运为海运的事情,算是临门一脚。对于这事,伍忠都有点怀疑,该不会皇上做出这个决策,就是为了给他方便?

    可是,想想看,这么大的事情,又怎么可能是为了他在办得这件事情!那也只能说,运气好了!

    事实上,就只是拿运河来说,之所以开凿,并不是为了民生,而是为了官府之需。不止是运河,包括官道驿站,在古代来说,基本上都是为了统治者自身需要,很少有为民生考虑的。

    如今漕运改为海运之后,运河却不废弃,而专门整顿疏通,虽然说又可以保持收税之举,但也不得不承认,可以算是民用之先例,又岂会是为了伍忠这边的事情而专门去做。

    其实,伍忠这个事情,能顺利地办成,也算是借了不少东风,不止是漕粮改海运一事。

    乐庆生之所以急于开拓新的钱财来源,除了和辽东做生意利润极高之外,还有张溥在江南这边的动静有关。

    等回头张溥查到他这边来的时候,田产方面,就不是能糊弄得过去了。更为关键的是,出去田赋之外的差役,大盐商那么大一家子,可都是要服役的。就算不去服役,每次折算成役银,那都是好大一笔钱的。未雨绸缪,也让这些大盐商更想多赚点钱了。

    伍忠留在江南这边当作人质,他带来的两艘船装满了粮草物资,还有乐庆生的人,一起前往辽东谈生意去了。

    他们以为,这事很顺利,却不知道,所有的一切,都在锦衣卫的掌握之中。就在那两艘船起航之际,锦衣卫指挥使就派人快马回报京师了。

    所有的一切,看着风平浪静,实际上,只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而已!

    这么一说,也还真是,江南这带,进入梅雨季节之后,雨就没停过。

    长时间的下雨,让张溥的事情也难以开展,毕竟是要去核查粮田,巡查各县乡的。下着雨,道路泥泞不说,很多地方都被淹了,走都没法走。

    对此,张溥有点忧心。皇帝早有旨意下来,南方要注意涝情灾害。他在巡查地方的时候,自然也在关注水利方面,发现情况并不是很乐观。

    听有经验的老农说,今年的雨水,比起往年要多,很可能会有大灾。可一般兴修水利,都是在秋季收粮农闲之时,那个时候,也没多少雨水,利于组织做事。

    如今这个雨势之下,只能临时抱佛脚,冒雨防备重点地段,以防大的涝情。

    这个事情,随着时间进入崇祯十三年五月,雨势不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大,使得张溥的本职工作也不得不停了下来,投入到了防灾抗灾的事情上。

    南京这边,镇守太监卢九德已经接到皇帝旨意,甚至都已经调动军队开始加入到防灾抗灾一线了。吏部尚书孙传庭甚至对地方官员的考核要求中,明确提出坐衙和外出时间比例,就是促使地方官奔走到抗灾救灾一线。

    各地用于救灾的钱粮物资,在这前期,都是卡着五万左右申请,一般都会立刻得到批复。不过左都御史杨廷麟同样冒雨巡查地方,核查灾银使用情况。

    对于朝廷的这些举措,老百姓自然看在眼里,感激在心中。大明官员的口碑,皇帝的威望,就在这防灾抗灾活动中,越来越好,越来越高。

    连绵大雨中,南方官场,几乎全被这个“雨”字所塞满。官吏上衙,第一句话,不再是“吃了么?”,而是问“水势如何了?”

    从西到东的官道,每隔半天时间,不管白天黑夜,都能见到有驿卒,踏着雨水,在泥泞道路上飞驰而过。每隔一段路,都有当地驿卒在等着,接力传递上游水情。

    天灾不可怕,只要众志成城,终归是能渡过去的。

    这一点,在崇祯十三年五月,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虽然天灾没有因为崇祯皇帝的穿越而改变,依旧在五月十三日这一天,洪峰来袭,苏、松、湖等府的吴江、归安等地水势骤发,霎时汹涌,不分堤岸,屋宇倾倒。

    在原本历史上,史书记载,涝情严重,米价腾踊,斗米至银三四钱,富家多闭粜,民食草木根皮俱尽,抛妻子死者相枕。强横之徒三五成群,鼓噪就食,街坊罢市,乡村闭户人情汹汹。

    不过在这位面上,崇祯皇帝穿越而来的蝴蝶效应,却让情况有了根本改变。

    虽然堤坝冲开,粮田被淹,房屋倒塌。可是,大部分百姓,却在官府的预警之下,及时得到了转移。而后,事先准备的抗灾预备,粮食调配之类,也起到了稳定作用。

    一队队官军出没灾区,地方官员安抚灾民,几乎可以说,虽然天道无情,可人间有情,灾区井然有序,再无原本历史上的那种惨绝人寰的事情发生。

    虽然百姓不知道历史上曾发生了什么,可他们都是有眼睛的。这么大的涝灾,如果换了以往的话,会是什么情况,他们自己当然心中有数。

    可是如今,皇上果然没有食言,先前巡抚核查官绅优免限额和催缴欠赋所得钱粮,就是用到了他们的身上,还严格官员,和百姓共渡灾荒。这些事情,让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都在家立了皇帝的长生牌位,向上天祈祷,这样的好皇帝,定要长命百岁。不,不是长命百岁,而是万万岁!

    一直以来,大明皇权,在江南这边,其实是算薄弱的。可是,从这崇祯十三年开始,就开始有了改变。

    涉及江南长江眼线的这次涝灾,持续多天后,洪水退去,官府又领着灾民开始防疫。一些简单的常识,自然都是皇帝之前旨意中发布的。

    “不能喝未烧开的水,听到了没有?那水里面都可能有脏东西,必须烧开了把它们都烫死了才能喝!”

    “对于发臭尸体,腐烂的东西要尽快烧毁,埋了都没用的,知道么?”

    “对了,要戴上口罩,有些东西会在空气中传播的。很简单的道理,你自己看看去好了,空气中有灰尘的,还有气味,你闻不到么?”

    “……”

    在这样一条条地告诫声中,有一名游方郎中听得非常奇怪,他连忙问一名正在告诫别人的衙役道:“请问这些事情,你是从何知晓的?”

    那衙役看了他一眼,见他是个游方郎中的打扮,便多了一份耐心,双手抱拳,往京师方向一礼后道:“我哪有这个能耐,都是当今皇上圣旨中交代的,做好了这些,能大大降低灾后瘟疫发生的可能性。”

    那游方郎中听了一怔,随后很是诧异地问道:“皇上还能知道这些?”

    他对皇帝的质疑一出,衙役还没来得及回话,周围的百姓就不乐意了,立刻纷纷回怼他道:“你个游方郎中懂什么,皇上不懂就你懂了?”

    “皇上乃是真龙天子,金口玉言,又岂会不懂?”

    “对,皇上肯定是懂的,你知道什么?”

    “……”

    面对众多百姓的怒意,衙役作为官方代表,心中很是得意,看到专业人士,游方郎中的吃扁,他更是有兴趣,便又说道:“皇上何止懂这些,还有交代,说老鼠身上的跳蚤,还有蚊子等等,这些小东西咬人血,就很有可能会传播瘟疫,非常厉害的那种,因此,一定要做好灭鼠防蚊的事儿,这你又不知道了吧?就你这种没本事的游方郎中,是不是就只会骗钱?”

    说到这里,他就开始查了:“你是什么人,哪里人氏?姓什么叫什么?”

    听说眼前这个游方郎中有可能是骗子,顿时,周围的人群就不乐意了,立刻把他围了,纷纷帮着衙役喝斥他。

    也确实是这样,有一些江湖中人,借助出家人,游方郎中等等,到处骗钱骗物,这种事情,经常有听说的。

    这名游方郎中看到这情况,有点慌了,也有点急了,连忙回答道:“不是的,我不是骗子,我是感觉官爷所说的,有好几处和我走遍大江南北,琢磨出来的东西很相似,因此才有疑惑,就想问问清楚还有谁……”

    这个时候,他说这样的话,又有谁能信他,纷纷七嘴八舌地说着,要拿下这个骗子。

    那名衙役当然也不会听了,直接索要路引,查他身份,看样子,一个不对就要逮捕他了。

    “吴又可?”衙役看着路引,有点惊讶地问了出来道,“你是吴又可,江苏吴县东山的那个吴又可?”

    “嗯,是我,怎么了?”游方郎中,也就是吴又可感觉有点不对,自己好像没有被通缉吧?心中有点慌乱地问道。

    边上有人听到了,连忙问道:“官爷,怎么了,是不是这个是被朝廷通缉的要犯?”

    “该不会就是江湖骗子吧,这次自己撞上来了。不能让他跑了!”

    “对,大家围住他,抓住他,不要让他跑了……”

    “……”

    说到后来,就有性子急的人,甚至都想着动手了。吴又可被围着,退无可退,那神情慌得有点不知道如何是好了,这简直是祸从天降啊!他自认为救死扶伤,应该没得罪过人啊!

    不过正在这时,却听那衙役突然大喝一声道:“都住手!”

    这么一喊,所有人都停住了,包括吴又可本人,全都看着衙役,不知道他喊这话是什么意思?

    只见这名衙役高兴地说道:“原来你就是吴又可先生啊!皇上在旨意中有提到你,让各地找您,说您对瘟疫方面的学识,在大明医师中悟性最好,让您去京师,由皇上指点,当能为大明百姓尽一份力……”

    多的话,听到的人都听不大明白,不过有一点却是能听出来的了。就是这个游方郎中好像是真有本事的,是皇帝在找的人。

    这么一来,刚刚还气势汹汹的百姓,就有点不好意思了,连忙离吴又可远了一点。

    吴又可本人压根没注意他们,只是惊讶地看着衙役问道:“你……你是说,皇上在找我?”

    “是啊,皇上旨意中有找你的,没想到让我给撞见了,哈哈!”衙役才不管其他,在那先乐开了。

    吴又可作为游方郎中,上山下乡,走到那里,他自己都不知道。因此,崇祯皇帝的旨意都下了差不多有一年了,还没找到这个因为电影给了他印象的《瘟疫论》作者。

    对此,吴又可本人也是惊讶。要是衙役直接找上他,说皇上下旨找他,说不定他会有点害怕,可此时,他听到皇上说了那么多有关瘟疫方面的东西,很多和他这些年来琢磨出来的东西很像,那就是同道中人,感觉有很多话要说,心中就一点惧意都没有了。

    一直以来,他的一些行医经验和普通医师不同,被一般人所排斥,甚至还引来攻击,让他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更为关键的是,就感觉没有人能理解他,让他有种孤独的感觉。

    可没想到,他如今找到了一个同道中人,意见相同的人,竟然是当今皇上,吴又可要对皇帝不好奇,那就是假的。

    这一次,他没跑,反而心中带着期待,就随衙役安排,准备进京去见见名声越来越大的皇帝。

    在这个涝情防治当中,五月底的时候,有了崇祯皇帝的回复,又有大量锦衣卫赶往江南,和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汇合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