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窃听系统-第1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水师缺乏了解。

    而皇太极听得也有点意外,当即又详细问了下明国水师的情况,以及大清这边的应对之后,他觉得还不保险,便又把他带来的火炮都运去大同江狭窄之地,务必做到,不让明国水师通过。要是有可能,最好再做到铁索拦江,这就万无一失了。

    不过这些事情,做起来还要时间,但皇太极并不缺时间,旨意下去,就让下面的人去做了。

    而后,皇太极转头看着平壤城头,盯着那面迎风飘扬的“卢”字大旗,他不得不承认,平壤城会这样,肯定是和主帅有很大的关系。

    这个卢象升,是个有能耐的人,不是以前遇到过的那些明军统帅能比,此人,必除!

    这么想着,他就派了人,举着白旗,靠近城墙,大声向城头上喊道:“今我大清,十万大军围城,区区平壤指日可破,皇上心慈,令尔等开门投降,可免死。否则城破之日必屠城!”

    “建虏小崽子,有本事就来攻城啊,我大军二十万,就在城里等着你们来攻。俺们的大刀,早就饥渴难耐了!”李来亨刚好守着这一片城头,当即带着嘲笑回应道。

    要说吹牛,谁不会啊!

    顽冥不灵!举着白旗的建虏心中得到结论,无奈回报了皇太极。

    皇太极听了,不由得眉头一皱。他当然不会相信李来亨的吹牛。不过从李来亨的话中,他也明锐地发现,明军的士气很高。如若不然,说不出这样的话来。

    看来,那个卢象升还真是统兵有方,是个人才!如果能为大清所用的话,那就太好了!

    就明末来说,皇太极确实也算是那种求贤若渴的君主,有名的三顺王,就都是他封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三顺王也对满清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因此,皇太极起了这个心思,便转头对范文程说道:“范卿该是最懂汉人的,不如卿替本官前去招降这个卢象升,只要他肯降,朕可封他为大清异姓王,绝不食言!”

    听到这话,范文程不由得心中异常苦涩。心中想着,皇上,奴才这么忠心耿耿,同样能文能武,你怎么就没想着,封奴才一个异姓王啊?

    之前的孔有德、耿仲明,还有那死鬼尚可喜,都被你封王了,如今,又想着封城里的卢象升为异姓王,你……你怎么就不考虑考虑我这个忠心耿耿的奴才呢?

    当然了,就是借范文程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把心里话给皇太极说出来。此时,皇太极已经说话,他便只能接受,当即答应一声之后,举着白旗便往平壤城而去。

    听说卢象升力大无穷,还是神射手,范文程不敢靠得太近,大着嗓门往城头上大喊道:“请卢总督说话!”

    人的相貌,还是相当重要的。这个范文程,生得仪表堂堂,就有很大的优势。

    卢象升人就在城头上,听到他这说话,便开口回道:“本官就是!”

    范文程闻声抬头看去,一眼就找到了卢象升,哪怕卢象升没有穿大红绯袍,而是身穿盔甲,也一眼就认出来了。

    于是,他便开口说道:“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我大清皇帝英明神武,乃不世出的君主,而明国皇帝昏庸无能……”

    听到这话,基本就猜出来城下之人过来的目的,卢象升便厉喝一声道:“住嘴,你等蛮夷,何以区分明君,有何资格点评我大明皇帝……”

    范文程一听,把胸一挺,当即自豪地说道:“卢大人错矣,我乃范文正公十七世孙,自幼熟读史书,如何会分不清是非好坏……”

    听到这话,卢象升不由得愣了下。底下这个金钱鼠尾,竟然是青史留名的范文正公十七世孙?要是真的话,这……这要是范文正公在天之灵知道他有这么一个不肖子孙的话,棺材板会不会压不住了?

    “亏你有脸说,原来是个数典忘祖之辈!和你这等人说话,对本官就是一种侮辱!”卢象升当即大声喝道,“拿本官弓箭来!”

    一听这话,范文程顿时吓了一跳,卢象升这是要射他了啊!

    于是,他不敢再劝,连忙调转马头,落荒而逃,逃回建虏本阵去了。


………………………………

376 八百里加急

    “那卢象升愚忠之极,顽冥不灵,不肯接受陛下之好意!”范文程不敢撒谎,据实回复道。

    皇太极听了,便冷笑一声道:“既然辜负朕之好意,那就休怪朕得雷霆一击了!”

    对于平壤战事,他蓄谋已久,是一定要打下的。

    皇太极当然知道,平壤战事,可不能一直拖下去的。

    事实上,大清发起的朝鲜战事,不管攻打任何城镇,都不能久拖不下,因为大清耗不起旷日持久的攻城战。

    基于此,他屯兵在镇江堡等消息的时候,就已经为平壤之战而在做准备了。他说要雷霆一击,这是有依仗的。

    此时,就见他一声大喝道:“来啊,传朕旨意,就在营前组装投石车,让城头上的明军看看,朕给他们准备的见面礼!”

    因为有旅顺一战的教训,皇太极知道,光用火炮对轰的话,是打不过明军的。因此,他就想了一个招数,还是启用被火炮淘汰的投石车。

    相对火炮来说,建虏这方面,投石车更容易打造,而且也不需要火炮技术,配重式的投石车,已经成熟。这么多年来,建虏也积累了足够的工匠,能为建虏一口气打造更多的投石车。

    如果攻打锦州这种坚城,有太多火炮防御的,投石车多了也没用。但是,平壤城这边,他就不信了,明军会有那么多红夷大炮?至少原本的朝鲜,是没有的。

    于是,随着皇太极的一声令下,就见建虏这边营地前,一辆辆的大车从军营里推出来,卸下大车上的东西,一堆又一堆地,排了非常长的一字型,甚至还排不过来,都排成了“二”字型,只花了一个多时辰,一架架的投石车,便能看出雏形,最终成为完整的投石车。

    那些大车卸下投石车配件之后,就被建虏赶走,去大同江边,去任何有石头的地方,运送一车车地磨盘大的石头,就堆在建虏军营之前。一堆又一堆的,看着就觉得很恐怖。

    建虏也是相当嚣张,就明摆着告诉平壤城头上的守军,我就是要用投石车之海,把你平壤城给淹了!

    甚至还不止如此,那些大车运完石头之后,又在平壤守城的视线范围内,开始掘土装袋,一袋又一袋地运到投石车边上,堆成了小山一般。这又是在给平壤城头上的守军说,投石车之外,他们还要堆土山,填平护城河,填平城墙。

    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平壤城头守军的眼皮底下进行,就是让他们看到。

    等到傍晚时候,建虏就准备地差不多了。城外目光所及之处,无数地投石车,一堆又一堆的石头堆,还有小山般地泥土袋,就那么耀武扬威地摆在了那里。

    平壤城头上的守军见了,心中重新紧张起来,不过多少还有一些安慰。由总督大人亲自坐镇,早已对城防下了功夫的。平壤城外,不但有护城河,且地面被挖得凹凸不平,大坑、小坑的,光是这些,建虏就没法把投石车推近了用。而且,城头上火炮也不少。建虏要想用投石车攻城,首先就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然而,似乎猜到了城头守军会想什么,不知何时,就见远处,一队队地建虏,驱赶着朝鲜百姓往军营这边汇集。就这数量,至少有上万之众。

    熟悉建虏打法的卢象升一见,心中不由得一沉,很明显,建虏显然也料到了这些,他们是准备用这些朝鲜百姓的人命来填平城外的一切不平,为建虏的攻城做好一切准备。

    卢象升不得不承认,建虏为了攻下平壤城,确实做了非常周密的准备。看来,平壤之战,比自己想象中还要难坚持啊,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不过,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也只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

    夜里的时候,建虏就已经开始驱赶朝鲜百姓开始填城外的坑。天色大亮时,城外已经被填了一大半。

    而后,建虏大军尽出,全部列在平壤城外。

    骑兵们,呼啸着围城而走,马蹄声,呼喝声,混杂着扑向平壤城头。

    而建虏步卒,弓箭手一队队地列阵而出,光是数量,就至少有上万之多。还有的步卒,则站在一架架的投石车边上,等待着伪皇皇太极一声令下,就一起推着投石车逼近平壤城。

    甚至还有一部分军卒,都是光着膀子,已经开始搬运那磨盘大的石头,一车车地装上,就停在投石车的后面,随时为投石车提供石弹。

    另外,还有七八千左右的朝鲜百姓,衣衫褴褛,被拿刀枪的建虏,逼在泥土袋的边上。看这架势,是要逼着朝鲜百姓背着泥土袋去填护城河。

    所有的一切,看着都已经准备就绪。

    城头上,明军和朝鲜军卒,也都严阵以待,一场大战,眼看着就要开始。

    这个时候,皇太极在建虏众多头目的簇拥之下,打着皇帝的仪仗,从军营中威风凛凛地出来。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将近十万人,全都打千跪地,齐声高呼,声势格外的浩大!

    随着皇太极的手一挥,城外的人头,密密麻麻地,就犹如波浪一般起伏站立。

    皇太极看着这一切,心中格外的满意:大清军队,所向无敌,任何胆敢和大清为敌的,全都会被自己领军踏平!

    这么想着,他转头看向穿甲戴盔的范文程说道:“范卿,你且去喊话,朕最后给卢象升一个机会,立刻无条件投降,否则平壤城破,鸡犬不留!”

    说这话的时候,他想起了明国皇帝竟然两次释放大明高级官员回来,要他无条件投降。

    呵呵,这一次,朕也要明国的封疆大吏无条件投降。反正明国皇帝也只是说说而已,但是,朕却绝不会是说说而已,这是最后的机会,还要执迷不悟,顽冥不灵的话,平壤城破,就绝对鸡犬不留。

    这边,范文程领了旨意,不得不又上前喊话。

    不过这一次,卢象升压根就没有给他回话,“嗖”地一声,用一支利箭答复了他。

    好在范文程早就防备着,连忙举起手边的盾牌,及时挡住了。

    “叮”地一声,利箭掉落在地,不过,却震得范文程的手臂感觉有点不舒服,这让他不由得暗暗吃惊,这个卢象升天生神力,果然是名不虚传!

    皇太极在后面远处看到这个情况,无需范文程再回来禀告,就知道城头上卢象升的意思了。

    于是,他伸手拔出自己的佩剑,往平壤城头一举,厉声大喝道:“传朕旨意,攻城!”

    “呜呜呜……”

    十多支牛角,同时吹响,回响在平壤城的上空,揭开了平壤之战的序幕。

    平壤城外,建虏首先用刀枪逼迫着朝鲜百姓背着一袋袋沉重的泥土袋子,开始往护城河这边冲过来。

    当然了,城头上也不会因为是朝鲜百姓,就任由他们填平护城河。箭雨开始覆盖,第一时间,鲜血就染红了平壤城外的土地。

    朝鲜百姓前进,会被城头守军射箭,后退,会被督战的建虏当场处死。乱世人命贱如狗,对于任何百姓都是适用的。这一刻,他们的性命,甚至连狗都不如。被敌人逼迫,死在了平壤城外的这片土地上,甚至尸体也被抛入护城河中。

    与此同时,建虏军阵中,又有了动静。一架架的投石车,随着建虏这边军令传下,在许多建虏的推动之下,开始一起缓缓地动了起来。有些巨大的投石车,甚至还用上了畜力拉纤。

    几万建虏弓箭手,也一队队地开向平壤城头。他们手握步弓,散开阵型,就等着到了射程之内后,用他们的箭雨为投石车地靠近,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战争机器,已经启动,平壤之战,从一开始,建虏就用上了全力,要给平壤城以雷霆一击。

    平壤城头上,卢象升注视着这一切,脸色平静,随即传下一道道军令。

    到了这个时候,城头上的守军,已经没有空闲时间去害怕了。随着军令的传下,也开始动了起来。

    城外,皇太极指着平壤城头,笑着问道:“诸卿以为,平壤城几时可下?”

    “启奏父皇,儿臣以为,一个时辰不用,投石车投上几轮,这平壤城就是我们大清的了!”豪格第一个抢先回话,声音洪亮,带着喜气,乐呵呵的。

    岳托也跟着带着笑容奏道:“陛下牛刀杀鸡,肯定一战而定!”

    其他人听了,花花轿子人抬人,明摆着要一战而下平壤,这个时候不多说一句,那是对皇上的英明神武有异议了!

    皇太极听着他们的话,当即哈哈大笑起来。

    这一战,确实是花了他好大的心思,甚至于调动大清的大部分能调动的兵力,就为了苍鹰搏兔,一击成功,不让战事有久拖下去的可能。

    如今,看着所有的成果付诸实施,皇太极当然开心了,有一种志得意满的感觉。

    然而,就在这时候,忽然有一骑飞驰而来,看他背上背着的旗号,竟然是八百里加急。

    除了投入战事的建虏之外,其他所有建虏,看到八百里加急的信使,不由得都有点吃惊,不知道是有什么事情,纷纷转头注目起来。

    皇太极也看到了,不知为何,他心中一咯噔,就有一种不好的感觉。

    这种感觉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好像就是被代善那厮给闹的!难道这一次,又有什么突然发生的坏事?

    他这么想着,那八百里加急的信使,一直到了御前,由黄马褂上前拦住核实了一下,就立刻放行到了皇太极的眼前。

    “禀陛下,海州遭受明军攻击,十万火急!”说着这话,信使已经软倒在地,甚至连装着奏章的长筒都无力从身上解下来。

    皇太极和身边的建虏头目一听,顿时都是一愣。他们是万万没想到,海州竟然会遭受明军攻击,而且是十万火急地跑来求援。多尔衮不是在塔山么,这明军是从哪里来的?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脑子的疑惑,皇太极赶紧展开黄马褂转呈上来的奏章,立刻看了起来。

    所有人都马上盯着皇太极,想从他的脸上,首先看出一些东西来。这个时候,声势浩大的攻城,似乎都被他们忘却了。

    只见皇太极的眼珠子转动,快速地看了一会之后,忽然,那脸色就变了,变得格外的难看,比起先汗死了的时候还要难看。

    在这封来自海州的十万火急的奏章中,说大量明国骑军出现在海州城外,至少有上万骑之多,且他们都携带了许多金钱鼠尾的首级,初步核实,应该是塔山大清军队的首级,这也就是说,塔山的大清军队,十之八九是惨败,搞不好还是全军覆没。如今海州危急,恳请皇太极这边火速派遣援军。要不然,海州失守,就明军就威胁辽阳门户鞍山驿堡了。

    皇太极一把捏扁了奏章,红了眼睛,抬头看着眼前正在开始的平壤之战。

    如果这个时候撤兵回援,他肯定是不甘心的。布局平壤之战,都不知道花了他多少心思,花了大清多少人力物力,岂能无功而返!但是,兵贵神速,救兵如救火,也是耽搁不得的。

    不过他心中还是有点不信,觉得海州的这份奏章,是夸张了。

    别的不说,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这种情况,皇太极让多尔衮领着一万多人马驻守塔山,就是防着关宁军那边会有异动。另外,又得他授权,由多尔衮去和明国蓟辽总督洪承畴谈判德王之事。他相信,事关明国藩王,洪承畴作为朱家臣子,肯定要用心对待。如果他在这种情况下还敢出兵,那德王必死无疑,这个责任,那洪承畴能承担得起?

    由此种种,皇太极再次确认,这份奏章肯定夸张了。就凭多尔衮的本事,算算时间,才过去多少天而已,断然不可能惨败的。

    想明白了这点,他回过神来,发现所有人都在看着他,不少人脸上都是担心。

    于是,皇太极的胖脸上,忽然露出一丝笑意道:“没事,明军骚扰而已!诸卿用命,先打下平壤城,再去教训关宁军!”


………………………………

377 又一个八百里加急(感谢丁尼格菲一候赛雷的万赏)

    虽然他说是这么说了,可是,周边的建虏头目都不是傻子。刚才他们都看到了,皇太极的脸色变得非常难看。

    这也就是说,海州那边绝对是有事情!

    就只是这个事情,其实就让这些建虏头目非常吃惊了。

    一直以来,建虏这边都是压着关宁的明军打。从来都是建虏领兵过去,而关宁的明军,则都是缩在宁锦坚城之内的。

    就算上一次祖大寿有领着一千左右的骑军隔着很远瞭望了下海州,就这,也被建虏给灭了。

    可以说,建虏对上关宁的明军,从来都是非常强势的!

    可是,如今海州竟然发来了八百里加急,说有明军攻打海州。

    这说明什么,说明海州肯定是觉得非常危险了,才会这么紧急求援。要不然,就如同上次祖大寿那般,海州城就直接出动兵马,把明军吓回去了。

    反正一句话,海州那边绝对有情况,而且肯定还是比较严重的!

    这么想着,多铎就不淡定了。

    一直以来,他和同父同母的多尔衮,关系最为亲密,甚至可以说,是相依为命,渡过了一次次地难关,才有了今日的。因此,别人他可能不在乎,但多尔衮的事情,他绝对是非常关心的。

    如果海州出现了大量明军的,那驻守塔山的多尔衮所部,就肯定有事情。要不然明军怎么样都不会出现在海州。哪怕是从海上来的明军,要想出现在海州,那盖州就一定有警!

    这么想着,皇太极一说完话,他就立刻说话问道:“陛下,塔山那边怎么样了?臣弟可否一看这份奏疏?”

    听到他问话,其他建虏头目也都竖了耳朵,就想听听真实情况如何?

    然而,皇太极却是把脸色一沉,用手指着平壤城喝道:“大战一起,你何以分心?难道没听到朕的话,打完这仗,朕会亲自领军回师教训关宁军!莫非,你多铎如今翅膀硬了,朕的话,也当耳边风了?”

    这个话,就有点重了。多铎听得脸色一变,不敢再顶嘴,只好退下了。

    与此同时,他心中有着隐忧。

    皇太极越是避而不谈,他就越是担心多尔衮的安危。而且,刚才皇太极冲他发怒,那言语之间,又隐隐有针对旨意,这让他很是不安。

    一直以来,都有传言,说先汗原本是有意他来接替汗位的,但被皇太极给夺了去,并且一直打压他。多亏多尔衮始终和他站在一起,才安然无恙到现在。

    一开始的时候,多铎心中肯定是有恨意的,想要等待机会要个说法。但是,皇太极的老奸巨猾,以及他的手腕之高明,连原本和皇太极平起平坐的莽古尔泰和阿敏,都被他整得去见了先汗。多铎也是怕了,那还敢和皇太极去掰手腕。此时,听到了皇太极针对之意,不怕就是假的了。

    皇太极的这重话一出口,其他人看到多铎的下场,也都不敢多说。只能是把心思,又转到眼前的战局来。

    悄然间,皇太极把捏成一团的奏章,放进了袖子里。而后,抬头盯着平壤城头,心中暗自庆幸。幸亏自己准备充分,这一战而下平壤城,并不会耽搁多少工夫。等一打下平壤,就立刻回师,辽东绝不能有事。至于朝鲜,等下次来收拾也是一样。

    这么想着,忽然前方传来一声很响的喧哗,定睛看去,却是护城河被填了很长一段,算是填平了。那些朝鲜百姓松了口气,纷纷退回来,以为这样就可以了。

    不过他们没想到的是,督战的建虏又命令他们去推投石车,去推运送石弹的车子。很明显,不榨干这些朝鲜百姓的最后一点价值,他们是不会放手的。

    对此,皇太极自然无动于衷。事实上,这事情就是按照他的意思去办的。

    接下来,该是万炮齐发,就算没有火炮,也一样能把平壤城墙给砸平吧!皇太极这么想着,多少又松了口气。战事一切都按照他预料的那样,顺利进行着,这个开局,至少是不错的!

    城头上,卢象升并不知道建虏这边八百里加急的事情,就更不知道这八百里加急的内容了。此时的他,神色严峻,目光扫视城外那无数地,犹如甲壳虫般缓缓移动的投石车。

    一旦让这么多投石车进入有效射程开始投射石弹的话,对守军这边,确实是非常巨大的威胁。

    看了一会,卢象升估摸着快差不多了,便下了一道军令道:“传本官军令,红夷大炮准备,第一目标,建虏的投石车,进入有效射程,可自由射击。”

    旅顺之战的经验表明,事先标记火炮射程以及射击参数,这在战事中是非常有用的。因此,这平壤之战,卢象升自然也不会忘记,让城头上的炮兵事先试炮,标记射击参数等等。

    如今这城头上,红夷大炮的数量,其实比皇太极预估得还要多。都是从水师战船上挪过来的。甚至就连炮兵,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