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窃听系统-第2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福临看着他一脸凶险,嘴巴一裂,就想哭了。幸亏布木布泰抢先开口,减轻了他的恐惧感,才没有哭出来:“既然如此,那……”
她还没说完,却看到代善摇了摇头,顿时,她就说不下去了。
布木布泰明白,这种军国大事,她是不懂的,但是,代善肯定懂,而且他是站在自己这边,说得话也肯定是为自己这边考虑。因此,她就改口问道:“不知道礼亲王以为如何?”
这个问话,是问要不要让阿济格领军出征?
事关自己的军权,阿济格立刻转头看向代善,那眼睛盯着,就想吃了代善一般。
然而,代善根本就忽略了他,只是回答布木布泰道:“老臣所言,并非剿灭喀喇沁部,而是利用喀喇沁部,引出明军,在明军身上打一个大胜仗,如此,才能重振大清军威。如果只是剿灭喀喇沁部的话,胜之不武,还能让辽东的原喀喇沁部族人对大清有怨言。”
一听这话,所有人都吃了一惊。他们没想到,代善竟然是想去挑衅明军,要打赢明军?
“怎么打?”多铎第一个反应过来,立刻追问道。
对于大清连续几次都败在明军手中,他是一万个不服气。暗地里,他几次都想着,如果换成他来指挥的话,绝对不会打败仗!
殿内的几位,还有豪格也没有在明军手中吃过败仗,因此,他是紧跟着多铎说道:“对,就该狠狠地收拾明军一顿才好,真是三天不打,就上天揭瓦了!”
岳托听了,横了他一眼,心中鄙视一番,连个话都不会说的猪。
代善倒是不在意,只要理解豪格的意思就成。他缓缓地环视在场的这些人,用肯定地语气说道:“明军之所以能赢我们大清军队,最主要的是锦衣卫密探,会把我们的消息送出去。因此,只要事情绝密,不让锦衣卫密探知道,那战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这话是说得轻巧!”岳托一听,立刻反对他爹道,“先皇何尝不知道这点,秘密布置,最终不也没让东江军上当,反而把金州给丢了!”
一听这话,代善立刻想起了当初金州城头被属下逼迫向明军投降的一幕,那脸色顿时就红了一下。不过好在他并没有皇太极那么胖,血气也不够旺盛,并没有气得吐血的迹象,只是深呼吸一下,就把心中不适给压下去了,淡淡地说道:“要是接下来的战事,只有我们殿内几个人知道,那锦衣卫密探还能探得消息么?”
听到这话,豪格、阿济格和多铎等人,互相看看,都是摇了摇头。要是爱新觉罗家的这几个都能向明国透露消息,那还打什么打!
不过岳托还是有疑惑,就问他老子道:“上次之事,就是交代给具体做事的耿仲明,被他的人给透露了消息的。我们在场的人不会透露消息,那又如何保证底下的人中没有锦衣卫密探,不会透露消息呢?”
“是啊!”这一次,就连当木头一样,就站在福临身前侧,一言不发的鳌拜,都忍不住开口附和道。
他此时是满清小皇帝,也就是布木布泰的绝对心腹,是两黄旗的护卫统领,还是大内侍卫总管。虽然不是亲王,份量却绝对不比这些亲王要轻。
其他人也是疑惑地眼神,就看着胸有成竹的代善,不知道他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代善一点都没有犹豫,立刻就吐出了四个字道:“将计就计!”
“什么将计就计?”豪格一听,有点不满地嚷道,“能不能把话说清楚点?”
轮不到他来当皇帝,代善就有很大的责任,因此,他对代善说话也不是那么客气。
代善并不生气,他都能感受到自己儿子的敌意,那来自豪格的敌意又算得了什么,就听他说道:“那明国的蓟辽总督不是想挑拨草原部族和大清的关系,还限期一个月么?就利用这点,对喀喇沁部威压却不剿灭,就等着一个月之后明军出兵草原,然后派出骑军,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到草原上的敌人。就具体来说……”
很显然,他是全盘考虑过的,此时一一说出来,竟然没有人质疑,说完之后,就听他问道:“如此便可保密,明军不能事先布置,就绝对不是我大清盟军的对手!”
听完代善的话,就算对他老子有意见的岳托,也不得不佩服。不过如此一来,他就更是烦躁了,本来父子两个亲王联手,是绝对可以争一争这个大清皇位的。真不知道他为何鬼迷心窍,竟然要去拥戴一个小屁孩当大清皇帝!
“好,那就这么办,肯定能出其不意,定能狠狠地教训明狗才好!”多铎也没有犹豫,立刻附和道。
其他人听了,也是一样赞同。除了岳托之外,其他人压根就不信,明军真正的战力会有多强?每次都是以多打少,出其不意打击大清军队,从而侥幸赢得战事而已。
特别是对于关宁军,他们更是熟悉,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的,打关宁军,绝对没问题。
布木布泰见他们都协商一致,她自然也不会有意见。事实上,如果几个亲王的意见一致,就不会有她的发言权。
正当要散会的时候,忽然有内侍来报:“喀喇沁部信使在宫外求见,说有紧急事情要禀告。”
一听这话,崇政殿内的几个人顿时就愣住了:喀喇沁部来干什么?他们应该会投降明国才对吧,毕竟是离明国最近的部族,本身实力又不强,怎么可能经得起明国的要挟?
布木布泰清了下嗓子道:‘宣……”
话还没说完,就被代善打断了,就听他说道:“不可,喀喇沁部信使过来,肯定是想禀告明国蓟辽总督的事情。由此看来,喀喇沁部还是不愿投降明国。如若太后接见,就不要说喀喇沁部有投降明国之意了!”
听到这话,布木布泰恍然大悟。刚才代善的将计就计,就是以喀喇沁部想投降明国为前提的。只是没想到,喀喇沁部竟然没有,这还真是难得!
“这怕是不妥吧?”又是岳托反对他老子道,“既然喀喇沁部还是心向我大清,又如何能逼反他们嗯?”
这一次,岳托没有显得老好人一样,而是盯着自己儿子,严厉地说道:“喀喇沁部必是向我大清求援,难道大清能派出军队,时刻帮着喀喇沁部防范明军?刚还在说粮草粮草的,那粮草又从哪里来,要我大清硬是凑凑去帮喀喇沁部?还是说,喀喇沁部有那个粮草能供应我大清军队?如果不是这样,喀喇沁部是要换牧场么?那又能换到哪里去……”
一连串地质问,让岳托哑口无言,压根就没法反驳。
看到儿子说不出话来,代善便看向其他亲王,表情非常严肃地叮嘱道:“喀喇沁部使者不得觐见,很可能会托关系找人,找到你们的头上。你们要记住,大清是帮不上喀喇沁部的,还不如以喀喇沁部为诱饵,诱使关宁军出关,也算是重振我大清军威,立下最后一份功劳!”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在座的都是爱新觉罗家的,自然都是以爱新觉罗家的利益为重,因此都是点了点头,纷纷答应了下来。
一如代善这个老狐狸所料,喀喇沁部的首领固鲁思奇布,思来想去,最终的结果,还是跑来盛京求援,摆明态度。不是说他没想过投降归附明国,而是那洪承畴没有开出任何条件,让他心中没底。
结果就很自然地,喀喇沁部信使见不到满清皇帝,甚至连那些个亲王都见不到。最后,跑去原本族人中的一个头领那,总算知道了一点大清的困难,比如粮草问题,比如大清军队的士气并不好等等,最终,这个喀喇沁部信使只能是失望而归。
固鲁思奇布听到赶回的信使禀告,顿时,他就傻眼了。他有一种感觉,喀喇沁部好像被大清给抛弃了!
这段时间来,敖汉部的军队虽然没有攻击喀喇沁部,但是经常游荡甚至蹿入喀喇沁部的牧场,让固鲁思奇布的压力非常大。为此,他曾派人去和敖汉班第沟通,但敖汉班第不承认给了喀喇沁部压力,说只是不小心越界而已。
固鲁思奇布没办法,说要去盛京告状。以此来表明他的态度,同时也算是要挟。你敖汉部要是有归附明国的打算,大清那边是饶不了你们的。
如今,大清那边求救午门,固鲁思奇布是真得有点绝望了,思考了一夜之后,便派出了信使,偷偷地跑去山海关找洪承畴,表达愿意归附投降之意。
说实话,洪承畴还真得是没料到,自己一份书信而已,还真有草原部族愿意归附。因此,听闻之下,他不由得大喜。不管如何,这就是他洪承畴的功劳不是。不费一兵一卒,就瓦解了建虏的一支盟军。
不过,他之所以在书信中没有开出条件,就是因为对于草原部族的处理,他是没有决定权的。之前崇祯皇帝对于草原部族,那是有血债血偿的先例。而东部蒙古诸部,其实都有参与入关劫掠,按理来说,那也算是和大明有血债的。
不过洪承畴其实也知道,大明要把东部蒙古部族都用血债血偿的方式来处理,那也是不现实的。毕竟这么多部族,集结起来的骑军,都至少有五万以上。真要都灭掉,那大明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因此,对于喀喇沁部的归附请求,洪承畴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试着开出条件,比如要给出诚意,进攻建虏盟友,不肯归附大明的那些蒙古部族什么的。
原本洪承畴以为要讨价还价一番,结果没想到,喀喇沁部信使一口就答应了。
这么一来,他反而疑惑了。这时候,隐藏在使者随从中的固鲁思奇布不得不表明身份,并把喀喇沁部遇到的困境全部说了,对大明这边,别的要求没有,只要大明能庇护喀喇沁部,那什么事情,他都愿意做。
被察哈尔马贼威胁,又被敖汉部骚扰,原本的靠山因为各种困境而不肯出兵,甚至连见都不见,不愿主持公道。对此,洪承畴不由得还真是有点同情喀喇沁部。
明白了喀喇沁部的处境,洪承畴心中乐呵呵地让固鲁思奇布写下归附书,随后他也写了奏章,急报京师,由崇祯皇帝定夺。
………………………………
461 锦囊妙计
事实上,洪承畴的这份奏章还没送到京师,崇祯皇帝就已经知道了,而且比洪承畴知道得更多。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也是发愁啊!又出现了一个好机会,可惜大明这边也没粮食,要不然,就可以狠狠地收割一波。当然了,就像建虏一样,要是硬凑凑的话,还是能凑出来的。但是,崇祯皇帝并不想凑。
毕竟建虏已经是秋后的蚂蚱,还能再蹦跶多少天?崇祯皇帝有自信,能把建虏收拾掉的。另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崇祯皇帝对于明末历史真得不是很熟悉,他不知道今年会不会又发生大的灾害?如果他硬凑了粮食拿去打仗,结果国内突然发生大的灾害,那他宁可不打建虏,先搞好国内建设先。
粮食问题,总得来说,是在慢慢好转。但是还需要时间,不可能短短几年内就把大明的粮食问题给解决了。要知道,在崇祯皇帝穿越之后,在他的努力下,流贼平定,就不知道挽救了多少人命,而且一年年地重点,都是抗灾防灾,又不知道挽救了多少人命。
这些人命挽救下来是功德,但是,也是耗粮的嘴,需要比原本历史上要更多的粮食,才能支撑大明百姓不挨饿。
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崇祯皇帝其实一早就从代善和阿济格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处,知道了建虏的阴谋,不过他却并没有采取行动,而是先在忙内政。
从郑家那边反馈回来的南洋消息说,因为大明这边在这几年内,大量收购粮食的原因,让南洋的明人大都开始大面积种植粮食,而且从大明东南沿海过去南洋的明人,也是越来越多。这个情况,似乎引起了南洋各国的当权者注意。
据说,南洋那边已经有国家开始传言,说大明这是有阴谋,很可能是觊觎南洋的土地,想要永久占领南洋,这样就不用再每年花那么多银子来购买粮食。越来越多的明人去南洋,就是要占领南洋的第一步。
对此,崇祯皇帝只是笑笑,还真别说,要不是现在腾不开手,他还真想把南洋给打下来,总好过让西夷继续殖民南洋吧!
另外,南洋那边还出现了另外一种对大明并不友好的情况。就是南洋各国,特别是那些西夷统治的地区,他们每年从大明这边购买大量的丝绸棉丝茶叶之类,觉得他们的银子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明,是有点亏了。见大明好像对粮食的需求一直很大,就想着提高粮食价格,以此来补购买丝绸棉丝和茶叶之类的成本。
对于这点,郑家这边也给崇祯皇帝禀告了,说目前这些粮食都是郑家出面在购买,南洋各国还都给面子,虽然有说这事,但终归是没敢提价。
崇祯皇帝知道这个事情后,心情就不是很好。对他来说,他是希望从南洋购买粮食的事情,能够顺顺当当的,不要出什么幺蛾子。至少在大明国内的粮食产量上来,能达到自给自足之前,最好是不要出波折。要不然,就真得要提兵南下,教训一下那些对大明趁火打劫的人才行!
又是因为这个事情,让崇祯皇帝又关注卫所革新上。南方的战事,终归是用南方人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军队中的非战斗减员。也是因此,云南沙普之乱,就一直没有增派兵力,只是让秦良玉的白杆军协助沐国公镇压而已。
说真的,崇祯皇帝的事情真不少。
不过眼下,洪承畴的奏章既然已经送来京师了,那就必须要做出处理了。
皇太极意外地被气死,建虏因此在整个冬天都是安份地很。当然,不包括北征索伦部,那和大明没关系。留在金州防守的勇卫营、磐石营的混编,也就安稳地过了一个冬天。
那代善想要将计就计,阴大明一把的话,要不再让这支军队活动活动。就只是一万多人的粮草,这个还是能有的。
这么考虑了一段时间之后,崇祯皇帝心中便有了主意。这一次,动一动东部蒙古部族的话,相信河套平原那边,应该就没有蒙古部族敢打主意,就可以迁移一些大明百姓过去开荒种田!
有了这河套平原,哪怕秦晋两地再有灾荒,那也不怕了!
是时候,该让大明的军威再次威震草原了!
于是,崇祯皇帝便准了洪承畴的奏章,与此同时,他另外给了洪承畴一份密旨,一起送往山海关。
洪承畴的奏章中,先禀明了他之前的计策,然后再说明效果不错,至少喀喇沁部愿意归附。因此,他在奏章中建议,把喀喇沁部族长固鲁思奇布留在京师封个虚衔做人质,然后让喀喇沁部配合,打败敖汉部,再剪除建虏的一个盟友,为大明最终光复辽东打下基础。
在接到崇祯皇帝的回复之后,洪承畴第一时间,便去看自己奏章的批复。毕竟这是关系到他功劳的。
如果得到皇帝肯定,那就说明他洪承畴并不比卢象升逊色,甚至从某些方面来说,比起卢象升还要更强一些。毕竟卢象升是上战场玩命的,而他洪承畴却是运筹帷幄之中,境界就不一样。
打开奏章,洪承畴看到崇祯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甚至还让他送固鲁思奇布进京,要封他为一个伯爵,就在京师养老,这让洪承畴就更是大喜,觉得皇上英明神武,而他洪承畴,也有了一份大功劳了。
不过,洪承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又打开崇祯皇帝的那份密旨时,那冷汗就下来了。
在他看来,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事情,没想到竟然会是建虏的阴谋。
就比如说,谁都觉得喀喇沁部实力弱,又离大明近,肯定受不得大明的要挟。不但洪承畴自己这么认为,敖汉部那边也是这么认为,甚至连建虏的几个亲王也是这么认为的。
还有,建虏目前的困境,比如缺少粮草,比如士气低落等等,这些也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建虏这个时候,会出兵草原的可能性很低。而固鲁思奇布的诉苦,也是证明了这点。
如此种种,洪承畴压根就没想着,这其中还会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也是因此,他觉得以关宁军自己的能力,由熟悉草原的喀喇沁部配合,肯定能重挫一次敖汉部的。如此一来,这份功劳就全是自己的了。
然而,没想到建虏竟然如此狡猾,就是利用这种心态来了个将计就计。如果没有皇上这份密旨的话,还真有可能上当!
洪承畴看完密旨,那捏着密旨的手上,已经全是汗了。
良久之后,他松了口气,恭敬地放好密旨,擦了擦汗,自言自语道:“幸亏是由皇上看着,要是自作主张,先斩后奏的做这事,那后果就真得是难以想象了!”
缓了缓,稳定下心神之后,洪承畴才开始按照原来的打算进行布置,就等着让建虏那边将计就计。
于是,接下来,关宁军这边开始有动作,建虏那边,也是估摸着差不多,就借着各种名义开始调兵遣将,主要是把骑军抽调出来,说是拱卫盛京,有可能还要继续增援北上讨伐索伦部。当然了,实际上是为了有足够的骑军能快速突入草原进行穿插。
敖汉部族这边,其族长敖汉班第在一番恩爱之后,便问固伦公主道:“盛京给过来的那个锦囊里面,到底是什么地方,要不先看看?”
虽然刚才固伦公主很满意,但是一听这话,她还是摇头拒绝道:“盛京那边有严令,不到时机成熟,绝对不能看。要是事先看了的话,会治罪于我的!”
“看一下又有什么关系,盛京那边又怎么可能知道?”敖汉班第忍不住又提议道。
把喀喇沁部的事情上报盛京之后,盛京派人来,神神秘秘地交给固伦公主两个锦囊,其中一个当场打开,说不用在意喀喇沁部的动静,保持现状就可以;另外还有一个锦囊,却是让固伦公主保管,而不是让他来保管,这让他很是好奇,不知道盛京那边到底要干什么?
固伦公主听了,有点不高兴了,对敖汉班第道:“难道你是想让我被盛京处罚?这样做,对敖汉部族有什么好处?”
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她显然不想打开。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她是爱新觉罗家的,虽然嫁到了敖汉部族。可盛京那边千叮万嘱,甚至还要挟她,让她知道事情肯定非常重大,只为了好奇心,就提前打开,她是绝对不能答应的。
敖汉班第一听这话,也感觉到了她地不高兴,就不敢坚持了,不过还是忍不住又问另外一个问题道:“那什么时候能打开那个锦囊,这总可以说吧?”
谁知固伦公主听了,还是摇摇头道:“这不能告诉你,要不然,会对盛京那边的事情有影响。”
敖汉班第一听,也有点不高兴了,盛京那边到底搞什么鬼,竟然什么事情都瞒着他。难不成,还以为嫁个公主过来,就真能在敖汉部族说了算了?
似乎看出了他的不高兴,固伦公主便又解释道:“你也不比生气,盛京那边说了,不会让敖汉部吃亏的。事情成功之后,敖汉部族的牧场就能大增了。”
一听这话,敖汉班第终于高兴了一回,虽然心中对于那锦囊里的东西还是好奇,不过最终还是没再继续追问。
与此同时,在金州城这边,保定总督卢象升从广鹿岛过来了,带了崇祯皇帝的旨意。
守将曹变蛟、黄得功一听圣旨的内容,不由得大喜,忍不住就说道:“一直在辽东无所事事,都快憋出病来了。”
“对啊,上一次打金州,还没来得及认真打,建虏就投降了,一点意思都没有。这一次好了,总算能真正打他一仗了。”
卢象升听了,笑着点点头,有皇上亲自指挥的战事,虽然非常轻松,但总感觉没劲。对于他们这些有本事的文官武将来说,他们倒希望对手能强一点,这样打起来才有劲,对手太弱,真提不起兴趣。
原本来说,建虏可是大明最为强大的对手,以前的时候,明军和建虏打,那是连战连败,再战再败的。这样的对手,要是能胜之的话,就是自己一辈子的荣耀。
可是,一旦皇上领军,在皇上神机妙算之下,只要按照皇上所说来打,根本就不用他们费脑子,每次都是能以多打少,出其不意地欺负建虏,这根本就没让他们体现出该有的价值来!
虽然这一次,同样是有皇上密旨,有交代下来事情。可是,毕竟皇上没有亲自过来,这让曹变蛟、黄得功都变得格外兴奋起来。甚至连卢象升,也有一些期待。
接下来,就没什么好说的,按照皇帝旨意,开始动了起来。当然,夜不收该屏蔽新金那边的建虏,就还是要屏蔽的,不能让建虏知道金州这边有动静。
辽东局势,看似平静,其实是又到了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了。只不过,建虏不知道,而明军这边却是心里有数。
这一日,经过多次沟通之后,锦州总兵金国凤率领从宁锦一线抽调出来的三千骑军,悄悄地进入了草原。
喀喇沁部族这边,由固鲁思奇布的儿子配合,领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