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窃听系统-第2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是考虑到这点,崇祯皇帝便安排密旨先到卢象升这边,然后罢免郑芝龙军职的旨意才到。

    …………

    广鹿岛上的东江镇总督府衙门里,卢象升在这段时间内就没有笑过。加急奏章送去京师之后,他又陆续收到在朝鲜南边的夜不收发回来的消息,证明倭寇这次派人来刺探朝鲜的力度非同小可,从中可以推断出,搞不好倭寇是真有图谋朝鲜的意思。

    真要这样的话,东江军的处境就危险了。毕竟东江军的兵力,加上新近训练的朝鲜籍军卒算起来,其实也就一万人左右。倭国要是派军进攻的话,那就远不止一万人的。上一次倭国进攻朝鲜,至少是十万以上级别的,水陆并进,实力相差就有点大了。

    前边要对付缩回去的建虏,后面要应付可能大举进攻的倭寇,卢象升很是发愁。

    调回来的李来亨,继续在卢象升的身边当差。看到卢象升这个样子,他也没办法,只能替卢象升着急。

    那些倭寇就只有二十来人,面对一百多人的包围,却还是试图反抗,李来亨从这点上看出来,这些倭寇确实悍勇,不好对付的。

    也就在这个时候,崇祯皇帝的密旨便到了。

    “大人,是皇上的加急密旨来了!”李来亨拿着一小卷黄色的纸,放在手心,呈给卢象升,同时急切地说道。

    这一小卷黄色纸,是信鸽带回来的。信纸的颜色说明,这里面的内容,只能由卢象升本人来翻译。

    卢象升一听,顿时从辽东地图前面离开,快步走近李来亨,拿了那小卷黄色纸之后,查看了下封口,便大步走回自己的案头,拿出案头上的一本厚厚的书,便开始翻译了起来。

    而李来亨和大堂内其他亲卫,则都离开大堂,到门口那站着,不让任何人在这个时候打扰总督大人。

    黄色纸上加密原则很简单,通过这本厚书上的页数和横纵坐标,定为是什么字。黄色纸上还是阿拉伯数字,写得很小,因此,传递的信息量也多。

    不过再多,也不可能多到那里去。卢象升很快就翻译完了,便立刻看了起来。只见皇帝的旨意是“弃朝以金旅为界卿驻长生撤郑待蛇出洞”。

    就只是短短这么几个字,别人可能不知道,但卢象升却一下明白过来,皇上这是对倭寇之事做出了部署。

    这一行字的意思,就是让卢象升放弃朝鲜这边,不用驻兵防守,东江军的大本营,移到渤海湾里面的长生岛。底线是以辽东半岛为界,要守住金州旅顺这条线,如果倭寇来攻,不能让他们越过这里。

    最后一词,待蛇出洞的意思,卢象升也一下明白,皇上就是要把倭寇从倭国引出来,分散他们的兵力,再去图谋这些倭寇。

    不过有一点,他不是很明白,这个撤郑是什么意思?有一会的功夫,他甚至都怀疑,该不会是撤镇,被人不小心把字定位错了。就是撤销东江镇,迷惑倭寇,从而达到引蛇出洞的目的。

    不过回头想想,好像还是有点不可能。

    但总得来说,皇帝的意思,他是明白的。

    这一道旨意,可以说让他真正松了口气。如果没有这道旨意的话,那他其实是有守卫朝鲜这边的职责,至少沿途原本属于东江军的这些岛,就更是不能丢。如此一来,就一万多的军力,根本就守不过来的。

    但是,有了皇上这份旨意,就等于放弃了这些地方,把兵力都缩回去了。就算倭寇打来,也有还击的力量。此外,皇上既然做出了这个决策,那就能知道,如果倭寇真打来了,皇上那边绝对会立刻增兵。

    这么想着,卢象升便松了口气,立刻开始部署了起来。悄然无息地开始转移兵力。不知道的人见了这个部署,也不疑有他,以为是要就近攻打辽东。搞不好,就是光复辽东的日子快到了。

    当然了,兵力缩回去,却不等于在辽东半岛的东面,就真得没有兵力了。水师巡查,还有夜不收都还是有活动的。

    卢象升这边,还没有把总督行辕全部搬去长生岛,一道明旨就到了,也就是罢免郑芝龙的旨意。这一下,卢象升算是彻底明白撤郑是什么意思了。

    对此,他多分了精力在水师这边,要保证水师这边不出任何乱子。甚至还在军中告诫各军,让他们千万不要顶撞皇上,不要学郑芝龙。

    皇上英明神武,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什么人能有资格去顶撞皇上!只是撤职了事,就已经是皇上网开一面了。

    他们都不知道,其实郑芝龙也没有真正地在京师陪他儿子读书,而是秘密去了登莱造船厂,根据我国的战船,开始有针对性的打造大明战船去了。

    不得不说,有了窃听系统这个金手指之后,崇祯皇帝挖坑的能力就越来越强了!

    给建虏挖得大坑,还没有收获的时候,就已经在给倭寇挖坑了。当然了,收获如何,还得有待时间来检验。

    …………

    辽东,建虏这边,因为粮草物资这一块的重要性,作为大清摄政王的多尔衮,甚至都从百忙之中抽出了时间,专门跑去铁岭了一趟,要恭顺王孔有德陪同,一起视察了辽河平原这边的粮田情况。

    “殿下请看,这边,还有这边,那边,这些全都是今年赶着开垦出来的粮田。”孔有德用手指着前方绿油油的一片,给多尔衮介绍道,“辽河这边也算是适合种田的,奴才开垦出来的这些就已经是极限了。再远的地方,就算有人力,也没法保证灌溉,没法有收成,今年就只能这样了。”

    骑在马上,环首四顾,看着一望无际的粮田,多尔衮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他甚至探过身子,拍了拍落后他半个马头的孔有德肩膀,非常满意地肯定道:“出乎本王的意料啊,真是出乎了本王的意料!不错,不错,孔卿真是用心了,本王非常欣慰!”

    一直以来,大清都是以劫掠为主。虽然有掠来的汉奴干农活。可那些汉奴,都是分给各旗,再分到人,散开了去耕作各自的田地,哪有如今这么壮观,全部集合起来,就在辽河平原上,这么大面积的种植粮食,这个赏心悦目,哪怕是城府比较深的多尔衮见了,也是喜笑颜开。

    “这还多亏了殿下保证了这些汉奴的口粮供应,让他们有体力,不至于减员太多,能卖力地干活,才会有如此粮田开垦出来。”孔有德赶紧低姿态地说道,“说起来,其实奴才只是奉旨行事而已,这功劳,都是殿下您的!”

    听到这话,多尔衮又是哈哈大笑起来,心情格外的舒畅!

    因为大清粮食的短缺,本族有各种意见之外,和蒙古人,特别是科尔沁族的冲突,那是没完没了。之前的时候,迫使两宫太后出面,杀了一批闹事的蒙古人,算是让蒙古人暂时安份了一点。

    但是,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杀人也只是治标而已。过了一段时间后,蒙古人又开始闹事了。科尔沁族的族长吴克善迫于族内的压力,都不知道多少次想要找他的妹妹和姑姑,但都没受到接见。

    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吴克善突然带着几百蒙古人,就在皇宫外闹开了,说两宫太后被摄政王囚禁,要不然,他这个亲哥哥和亲侄子,不可能一次都不见。甚至他还怀疑,说不定两宫太后都被害了都不一定。说再不给他一个交代,所有蒙古人都不服,要造反。

    面对这样的情况,多尔衮没办法,只好安排吴克善和布木布泰去见了个面。虽然事情得到澄清,可吴克善也被布木布泰狠狠地斥责了一顿,但所有人都感觉到,蒙古人对于大清,是非常失望了。因为吴克善就算见到了他的亲妹妹和亲姑姑,也没法解决目前蒙古人的困境,每天都有体弱的族人饿死。

    对于这种情况,其实多尔衮和其他亲王也是不愿意看到的。对他们来说,科尔沁族是他们的铁杆盟友,毕竟两宫太后都是出自科尔沁族。要是有可能的话,他们绝对是会尽量照顾科尔沁族,维护和科尔沁族的盟友关系。

    但是,粮草物资就那么多,他们满洲族人都要到吃糠咽菜的地步了,又哪来的余粮照顾科尔沁族。不管怎么样,死科尔沁族总好过死满洲族人不是!

    当然,不是没人去打主意,图谋拨给孔有德的那些粮草物资,但是,为了大清的未来,多尔衮还是顶住了压力,挡住了那些人,保证了在辽河平原上开荒种田的汉奴,能活着给他们卖命。

    当然了,至于其他汉奴,就没有这个待遇,饿死了都没人会管。甚至在建虏的一些地方,都已经出现了把汉奴当两脚羊的情况。对于这些,多尔衮他们就不会管了。

    此时此刻,多尔衮身处绿色的田野上,看着繁忙的汉奴,正在忙着灌溉伺候粮田,能预料到秋后的大丰收,心中那个高兴,就别提了。

    不过等他稍微冷静下来之后,他便收了笑容问孔有德道:“接下来,这里应该用不了那么多汉奴了吧?”

    一听他这话,孔有德心中顿时一紧。他不是不知道建虏如今的情况,多尔衮这么问,很可能是想减少粮草物资的供应,甚至还可以调走汉奴,另作他用。

    于是,他脑筋急转之下,便连忙回答道:“王爷明鉴,接下来的农活,确实会少一些了。但是,奴才以为,这些人都是伺候农田的好手,如果让他们忙完所有的过程,那奴才相信这些人可以去其他大河流域,都能有经验地干活,做到事半功倍之效。王爷可以想象,以后大清北方那么多条河流沿岸,都开垦出了粮田,彻底解决我大清的粮食瓶颈的话,那会如何?”

    听到这话,多尔衮不由得展望了下未来,忽然之间,他一下沉迷了进去。要是大清真能自己解决粮食问题的话,那未来……

    不得不说,这个前景对于吃够缺粮之苦的多尔衮来说,是有非常大的诱惑的。他当即问道:“更北方的黑龙江那边,开荒种田是不是也没问题?”

    孔有德听了,连忙回答道:“殿下,只要这些人在这里的经验多了,奴才相信再北方,他们也能伺候好庄稼的!”

    听到这话,多尔衮心中便有了决定道:“如此甚好,那其他事情,卿就不用操心了!管好这些汉奴,专心当好本王的种粮王爷。不过有一点,还是要和卿说明一下的。”

    叫天说

    感谢寒露未有晴1500起点币打赏,感谢凡人路不平的200起点币打赏!感谢书友20190213235818913,是你没读懂的打赏!


………………………………

491 序幕(为盟主岳氏肥牛加更6/11)

    一听这话,孔有德立刻露出洗耳恭听之态,静等多尔衮发话。

    “相信孔卿应该知道大清如今的困难!”多尔衮露出一丝无奈之色道,“但卿所言也是有理,人,本王就不调走了,但是,等下次送粮过来时,要减半了,这一点,相信卿能理解吧?”

    说来说去,还是没粮闹的!

    孔有德听了,知道这是多尔衮最大的让步了,这还是这些大明百姓对建虏的用处很大的原因。因此,他不敢犹豫,便连忙应下道:“殿下旨意,奴才自当遵从。”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后又补充道:“其实,之前拨下来的那些,也是不够的。奴才让他们寻着能垫肚子的野菜,才能让他们撑着干完了之前的活!”

    多尔衮听得点点头,再次拍了拍孔有德的肩膀,欣慰地说道:“卿之用心,本王是看在眼里的。放心好了,世袭罔替的旨意,本王都已经准备好了,就等着卿交粮食上来,能堵住其他人的嘴,本王很高兴,希望那一天能早点到来!”

    “能来就怪了!”孔有德听了,在心中暗暗地说了一句。不过表面上,却是诚惶诚恐,甚至下马跪地谢恩。

    不得不说,如果真一直抱着建虏腿的话,这个世袭罔替的赏赐,还是很重的。

    然而,孔有德是认清了心思,早已决定回归大明。眼下所有的一切,只是在演戏,为他自己回归大明而献上的一份投名状!

    要说演员的话,多尔衮其实也算一个。就见他也是立刻下马,亲自扶起孔有德,就好像孔有德是他最好的臣子一般。甚至还当着孔有德的面,给他交心,感慨地说道:“要是那些人也像孔卿你一般为大清做事,那样本王也会少操很多心。这个摄政王啊,真不是一般人能当的,实在太累!”

    于是,孔有德少不了又捧了他一会,陪着视察完了整个辽河平原的农田情况之后,才算把他给送走了。

    没了这个应酬,孔有德也回到了自己的孔府,刚一进门,就见他的一儿一女闻声冲出来,一脸兴奋地向他请安。

    其中孔庭训甚至还追问他道:“父王做得这么好,摄政王殿下有没有赏下什么东西啊?”

    孔有德听了一愣,还没来得及说话,就听孔庭训带着一脸期待之色又补充道:“都说摄政王殿下英明神武,肯定有赏赐下东西吧?”

    不知道为什么,孔有德看到自己这个儿子好像对多尔衮很钦佩的样子,顿时,他的眼前,就感觉闪过了一个人影。仔细一想,是耿继茂。

    顿时,孔有德的心情变得很不好,便一甩袖子走向自己的书房方向,冷冷地了扔下一句话道:“今天的课业,拿来给我检查,如有错漏,家法伺候!”

    孔庭训一听,顿时有点傻了。不知道自己怎么就惹父王生气了,还是说,父王原本就心中有气,自己撞上了?

    对于家法,他心中是很怕的。

    原来的时候,其实也有,不过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但是,到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家法就突然严格了起来,不但限制多了,不能做这,不能做那,必须要干什么,必须不能干什么,但有违背,那处罚也比以前重了好多。以至于孔庭训,一听这家法两字,心中就犯怵!

    此时此刻,他只能暗叹一声自己倒霉,然后拉着他姐,帮着先看看课业,免得有错漏被执行家法。

    经过这么一个插曲,所有人都知道,老爷的心情不是很好,因此,能避开就尽量避开。

    孔有德所在的书房这里,就变得非常安静。

    “唉!”孔有德心中叹了口气,想起了耿继茂,自然就想起了他的那个好兄弟耿仲明,不由得又为他兄弟叹了一口气。

    想了一会糟心事之后,他的心思,就回转到自己的正事上了。

    自从大年三十的时候,陈绍安来过一次之后,就再没来过。虽然孔有德按照约定在这么做了,但是他心中也没底,就不知道陈绍安那边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了?

    不得不说,没有音讯,他要担心的事情就很多。

    陈绍安到底有没有平安回去,还是在路上出了意外?这个他不知道。

    卢总督如果得到回复,有没有向大明皇帝上奏章,会不会赦免自己?会不会派军队来救人?这些,他也不知道。

    可以说,所有的一切,他都不知道,心中就没底。

    离秋收时候,其实也没有多少时间了,大概就只有一个来月吧。可眼下,还是没有一点动静!

    想到这些事情,孔有德不由得又叹了口气。

    正在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是他儿子孔庭训到了。

    于是,训了一顿儿子,总算心情好一点了。有的时候,生个儿子,就有这功能。哪怕他是恭顺王,那也不例外。都说了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么教训,总不可能再出第二个耿继茂吧?

    唯独孔庭训一肚子委屈,觉得他父王没错找错,不讲理,挨批之后去找他娘哭诉了。

    “梆梆梆”,敲门声响起,随后门口传来一声低呼:“老爷!”

    一听声音,孔有德就知道是自己的管家过来了,便让他进了书房,确认边上没人之后,他便带着一丝期待问道:“可有什么消息么?”

    孔有德一直在辽河平原的田地上监工,可是,他后来等急了,就怕陈绍安找不到他,就把孔永安留在了孔府这边。

    “还是没消息!”孔永安自然知道自家老爷问得是什么消息,便微微摇头回答了一声,随后,他向孔有德征求意见道,“老爷,要不,我走一趟?”

    听到这话,孔有德仔细地想了一会,最终还是摇摇头道:“你是我身边人,离开时间长了,肯定会引起有心人的怀疑。不妥,不妥!”

    说到这里,他叹了口气道:“还是再等等吧,说不定,已经在来的路上了!”

    孔永安听了,也是跟着叹了口气。他甚至还有点不安,因为当初是他把陈绍安带来见孔有德的。如今却没了下文,好像是把老爷给坑了一样。

    在沉默了一会之后,他抬头看向孔有德又猜测道:“老爷,会不会是这铁岭不甚安全,周边那些被老爷收拾过的满洲族人,都盯着您,想寻您的错处呢!”

    “也有这个可能吧!”孔有德听了,稍微一想,点了点头道。

    如今确实没什么法子,回归大明的事情,绝对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而管家也没法失踪,自然就没法主动去联系,如今之计,就只能是等了。

    回到孔府,孔有德的真正目的又没达到,便也没有多待,第二天就又走了,这让他儿子孔庭训松了口气。别的人看到,都觉得孔有德是真得一心扑在农事上,就这拍摄政王的马屁,也是没谁了!

    甚至有一些对头,还诅咒孔有德这么积极,回头就被摄政王给交换去了明国,被明国皇帝大卸八块,千刀万剐什么的。

    从铁岭回去之后,孔有德心中一直担心,不少时间,都有点心不在焉的。

    实在是这事关系太大,就怕有什么问题。要是能回去大明,以后睡觉就不怕做梦,不怕梦见任何人了!

    这一日,他背着手,巡视在田间地头,却忽然间,就感觉脚头一湿,随后就听到自己亲卫的骂声在身后响起:“没吃东西么,蠢货,淋到王爷了,该当何罪?”

    回过神来,低头看了下自己的脚,一只水桶倒在边上,撒出来的水,就在脚头,布鞋已经湿了。

    在他侧面,跪着一个大明百姓,低着头,连声在说道:“王爷饶命,王爷饶命,奴才不是故意的,王爷饶命……”

    没看到脸,但是,孔有德却感觉有些熟悉,便低喝一声道:“抬起头来!”

    听到这话,那人抬起头来,一脸的泥巴,不过孔有德见了,却是一愣。他一直在盼着的人,就这么突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眼前这个人,就是他朝思暮想的陈绍安。

    “大家都说王爷仁厚,不会打人的,还请王爷饶命,奴才不是故意的……”陈绍安还是一脸惶恐地求饶道。

    他的话,让孔有德回过神来,顿时心领神会,立刻喝道:“大胆奴才,你可知这鞋子是本王心爱之物么?”

    说完之后,他对身边的亲卫低声吩咐道:“散开,盯着四周,别坏了本王的名头!”

    他的亲卫一听,心中想着,王爷就是好面子,平时对这些汉奴不错,如今怒了,还是在意这个名头。

    不过王爷想怎么样,那就怎么样,他们当然不会管。

    等他们一散开,陈绍安便立刻低声说道:“没法接近,就只能这样了。”

    听到这话,孔有德不由得松了口气,原来是这原因!

    “一切都按计划进行,很快皇上就会发起战事吸引注意。铁岭那边,预留心腹接应开门。”陈绍安用极快地语速低声说道,“粮田这边,准备引燃之物备用。接应骑军一到,就立刻动手。”

    孔有德虽然有很多话想问个清楚,但知道不是问话的时候,立刻跟着演戏,只是短短接触了一会,就装出生气的样子,带着亲卫走了。

    不过他的脚步却轻快了不少,心情也明显好了一些。

    这让他的亲卫见了,不由得都有点诧异,该不会王爷发泄了之后会心情好一些?

    他们是不知道,孔有德在陈绍安这个短短的一句话中,就已经听到了很多信息。

    他之前的担心,都不存在了。甚至大明皇帝为了接应他一家和这么多大明百姓,都要发起战事来吸引建虏的注意,还会派出骑军前来接应。试想一下,皇上如此重视,那他要是回到了大明,肯定不会有罪,而且还能论功行赏的!

    最为重要的是,皇上那边还考虑到了他的家人,听这个意思,回头是还要攻打铁岭的。冒这个风险,这可都是为了他一家人!

    想着这些,孔有德就激动了。甚至他在盼着,那一天快点到来。

    从这一天开始之后,孔有德留了心思,不过再也没有在这两万多青壮中找到陈绍安。他估计,陈绍安是回去了。

    于是,他就把心思放到了自己那边,开始按照陈绍安的通知,不管是辽河平原这边还是在铁岭城,都开始暗暗部署了起来。

    与此同时,他也在留意大事发生。不管怎么样,他这边的事情,要等大明皇帝的战事发起了,才会开始的。

    孔有德也算是打惯了仗的,根据所知的情况估计,他的眼睛就盯向了海州。他感觉,大明皇帝最有可能发起的战事,是攻打海州。

    不过,要是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