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窃听系统-第2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都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眼前这个,可是原本以为再也无法相见的亲人相遇,这场面自然就不用说了。
有喜极而泣的,也有抱头痛哭的,甚至都还有欢喜或者哭晕过去的。不过,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他们在亲人相认之后,便会冲着崇祯皇帝这边,恭恭敬敬地跪倒,认认真真地磕上三个响头:此恩此德,无以为报,只有回去立长生牌位,日夜祈福,保佑皇上万岁!
看着这一幕,京师这么多迎接的人,包括皇后等文武百官,都没有露出不耐烦的神情。
人世间的情感,有的时候是有共鸣的,这样的场景,就算人心不是肉做的,怕也要感动一二。
当然,这么多人,到底有没有人不耐烦的?肯定有,不过大势之下,也没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露出不耐烦来找死!
等到这一幕结束的时候,已经是日落西山。
这个时候,已经是十月底,十一月初了,夕阳西下,一点暖意都没有。
崇祯皇帝也就没有再多说,便让京师百姓赶紧先回家,他则和皇后在城外先说说话,并没有出现皇上先回宫,百姓最后再回家。
这一幕,又让京师百姓感觉到了皇上这是真正的爱民如子。而这,也是成为他们奋不顾身去喷敢非议皇上的动力之一。可以说,至少在京师这个地盘,崇祯皇帝已经到了可以不用军队,他只是一句话,就能掌控京师任何局面的地步。
崇祯皇帝和皇后说话的同时,自然也要问问身边这位监国太子的情况。
此时的太子朱慈烺,已经是十五岁了,半大孩子,个子也开始拔高。听到皇帝问他的情况,顿时神色就有点不自然起来。
皇后看着他,知道在崇祯皇帝面前,那是半句假话都不能说的,因为就瞒不过,就只好一五一十地大概说了下情况。
崇祯皇帝见太子的表情,就知道估计会有什么事情,要不然,太子不会有这种表情。
果然,在周皇后的叙述之下,崇祯皇帝便知道,太子是到了叛逆期,对于给他布置的学业有一些抵触,喜欢玩了。
对此,崇祯皇帝倒是没有发火,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
没想到,太子见他父皇并没有斥责他,反而担心了,在他母后目光的示意下,赶紧认错。
对此,崇祯皇帝不置可否,而是下令摆驾回宫。
就这么着,等崇祯皇帝进城之后,文武百官才是最后进城的,这一天就这么结束了。
第二天一早,内阁的奏章,按紧急的程序,由司礼监递交到了御前。
崇祯皇帝便在文华殿内召开群臣会议,以解决他不在这段时间所积累起来的事情。
以前他在征讨流贼的时候,有必须要他处理的奏章,那是会加急送去的。但这一次,崇祯皇帝是在海州、耀州驿一带打仗,隔着一个大海,因此没法送。
此时,六部九卿,并内阁司礼监,全都是穿大红绯袍的官员济济一堂。和以前有不同的是,崇祯皇帝还让五军都督府并京营和御马监辖下总兵官也全都参与旁听。
对此,文官都知道武将要崛起,可皇帝威望如日中天,谁也没敢劝谏皇上说不好,毕竟这事儿,没有明文说不行。反正是皇帝让来就来,让走就走。
内阁首辅薛国观上奏第一件事,就是由云南沐国公加急发来的奏章,说前线马祥麟抓获了叛贼探子,从中获悉一个重大的消息,安南那边派人和叛贼有联系,似有勾连之趋势。
皇上不在,太子监国,首辅和司礼监掌印太监会商之后,奏请太子同意,已下一道圣旨,发往安南喝斥,严令他们不得与叛贼勾结。
薛国观说完之后,躬身奏道:“陛下,沙普之乱,迟迟未平,南方蛮子怕是怠慢天朝,据沐国公意思,云南亦有谣言,说朝廷马上要大规模改土归流,因此,不少土司似有不稳之迹象。如若朝廷处置不当,恐有奢安之乱再现,此事不得不防啊!”
在他说着这事时,崇祯皇帝的手中,则拿着对应的那份奏章副本,看着司礼监的披红,并不恼怒,只是淡淡地说道:“司礼监和内阁的意思,是要继续严旨催促秦良玉、马祥麟尽快平定沙普之乱,以震慑其他心有不轨之徒?”
“正是!”薛国观和曹化淳双双出列应道。
在他们看来,这是最稳妥的措施了。而且这是有例可循,皇上应该不会有意见吧?
如果是之前,他们是心中肯定的。可看皇帝如今的言行,他们心中就又不确定这样做是否最合适了。
果然,就听崇祯皇帝接着摇头说道:“改土归流,乃是大势所趋,这一点必须要坚持。既然有不轨之徒,那就让他们跳出来好了,否则,一直潜伏着,朕还没理由动手收拾他们。大明西南,土司众多,自成一国,不服王化,岂能一直如此。”
说到后来,他便严厉了一分,提高了声音道:“拟旨,责令沐国公替朕看好云南,敢有土司不遵号令,严惩不贷。另外,朕亦会给秦良玉、马祥麟一道密旨,如若有土司敢造反,朕就等着一起把他们都解决了!”
此时的皇帝,领军打仗能力,已经是有目共睹了。完全可以说,只要皇帝出马,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就连强大一时的建虏,如今也被皇上打得苟延残喘,就等着大明筹集粮食之后最后收拾他们了。西南土司,战力更是不如建虏多矣,以皇上之能,说要把他们一并解决了,那估计也肯定能一并解决吧!
因此,对于皇帝的强势,也没人敢有意义,这个事情,算是这样定论了。
底下的那些总兵官听见,不由得都是欢喜,只要有仗可打,他们就有军功可立,对他们来说,这是好事!
而且就武将的性格来说,能用拳头解决的事情,就不要用嘴去瞎比比,这才是正理!
很快明旨拟好,发往云南。与此同时,崇祯皇帝亲笔所写的密旨,也由锦衣卫校尉这边发出,同样发往云南。
解决了这件事情之后,首辅薛国观又上前奏对第二件大事,说临近年底,从全国两京十三省统计上来的消息看,如今大明的人口有两万万三千多万之多,虽然如今致力于兴修水利,开荒种田,加上农司那边推广的土豆、番薯等等产量越来越大,可粮食问题,还是很严峻。
今年的几次灾情,陕西、山西的旱灾以及南方诸省的飓风、水涝,还是很严重,粮食调拨,几次都差点力不从心,引起饥荒。内阁这边很是担心,以后天下承平,大明人口只会越来越多,这粮食问题,恐怕会更加突出,一个处理不好,或者老天不长眼一点,很可能就又会有饿死人的情况发生了。未雨绸缪之下,恭请皇帝早日圣裁,以解决迫在眉睫之事。
也正是因为这个事情,朝廷中诸臣对于皇帝没有继续征讨建虏,都没人反对。因为继续征讨建虏,那势必要筹备军粮往辽东运,那可是要不少粮食的,如今的大明,难以为续,给不起。万一因此引起国内饥荒,大面积死人的话,皇上最重视这个,肯定要处罚一大批官员的。
对于这个,崇祯皇帝其实早就知道了。因为他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在薛国观和周皇后以及曹化淳三人身上都“赏赐”了窃听种子的,就算他们不禀告,其实皇帝也是知道的。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崇祯十七年,大明百姓已经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就是再有南涝北旱的,人都死得差不多,这种天灾的危害,也就看似不厉害了。再加上这一年的天下局势变幻莫测,史书上就全都去记录改朝换代的事情,这天灾一事,就没见有记载了。
不过在这个位面上,情况完全不一样。一方面,人口并没有因为战乱而损失;在防灾救灾之下,百姓能活命,人口增长自然就迅速,加上因为张溥核实官吏优免,顺带着清查了隐户,这人口暴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也是如此,哪怕有农司这边的功劳在,还有郑家船队从南洋大量购买粮食,也还是让大明朝的统治者感到忧心。就感觉,大明如今的实力,这人口已经暴涨到极致,无力再养更多人,在接下来的日子,很可能会再次引起非自然的死人了!而发生这样的事情,皇帝是不会轻饶的,也只能未雨绸缪,至少让皇帝知道这事。
就因为这些原因,这个事情,就摆在第二件上奏的位置上了。
妙书屋
………………………………
526 必须设省
对于人口增长和粮食产量有限的矛盾,可以说是王朝更替的一个最大的原因之一。
如果当权者不能解决这个矛盾,就只能通过残忍的减丁法子,也就是改朝换代,死无数人来自发地解决。而当权者要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古代人力就是国力,自然就会得以中兴。
原本的大明,之所以灭亡,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大明承平已久之后带来的人口暴增,和小冰河时期粮食减产的矛盾爆发了出来。当然,吏治也是一个问题。
但是,任何朝代,任何时候,都是有吏治问题的,这不是改朝换代的主因。
此时,崇祯皇帝听薛国观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扫视了一眼文华殿内担心的群臣,便微微一笑道:“这个有什么难的,朕荡平了河套,又即将光复辽东,移民过去便是!”
听到皇上说得轻巧,薛国观不得不提醒道:“陛下,蛮夷之地,能养活多少人?就算河套那边要好点,可草原之大,无处可防,万一西部蒙古或者北部蒙古入寇,费心耕耘之地必定不保,微臣以为,没人会愿意白费力气,更何况,还有性命之忧!”
其他群臣听了,都是点点头。
“是啊,陛下!”京师左都御史钟炌也出列奏道,“大明以前也曾占据过河套,虽然古语有言,黄河九曲,唯富一套。但那地方完全无险可守,哪怕费劲人力物力修筑坚城,也没法抵御开垦出来的粮田不被蒙古人毁坏。”
崇祯皇帝一听,不由得反问道:“大明如今在河套还有敌人?”
西河套地区的乌拉特部,占据河套的土默特部,还有东部的察哈尔部以及整个东部蒙古,全都被崇祯皇帝领兵平定的平定,剿灭的剿灭,又那里还有敌人可言?
因此,听到这话,那些武将都是点点头,转头看着那些文官,心中纳闷,这样的大事,难道他们就忘记了不成?
“陛下,草原上的蒙古人,犹如草原上的野草,春风吹又生!”薛国观躬身奏道,“虽然陛下已经平定了不少蒙古部族,可青史记载,不出多少年,便又有新的蒙古部族会崛起,威胁我中原。而且,微臣核实过,西部还有卫拉特蒙古,北方还有喀尔喀蒙古,这些以前都是臣服建虏,和我大明是敌对关系!”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不由得摇摇头,胸有成竹地道:“爱卿啊,得往前看,不要用老黄历来做事。蒙古部族,也就只是在冷兵器时代强横一点而已,文明的进步,必然会让他们永远不可能再打得过大明!”
“……”他这话说完,顿时,文华殿内变得非常安静,所有人,包括那些武将,都傻傻地看着崇祯皇帝不说话。
他们没有来自后世的经历,自然不知道,热兵器兴起之后,草原部族就将退出历史舞台,再也无法掌握历史的话语权。说起来,原本的大明也是够倒霉的,如果崇祯皇帝能来个中兴,让大明再喘息个百年,不,就算只有几十年也成,以当时的科技来说,大明的科技应该不会落后西方多少,毕竟徐光启等人,都是在做着洋为中用的事情。
一旦热武器更成熟,蒸汽机、加特林什么的出来,那些冷兵器的野蛮人,就再不可能像以前那样肆虐了。当然,这是综述,如果具体到细节上,比如出现皇太极这样的,会学大明之长,收为己用的,这种就另说。
此时,文华殿内的这些文武官员,包括司礼监的太监,要不是皇上眼睛清明,神态也没有一丝得意倨傲之色,还真以为皇帝是得意忘形了。
崇祯皇帝看他们的神情,就知道他们心中在想什么。
原本这个时候的大明,就是在冷热兵器转换的时候,是一个变革的世纪。如今自己穿越了,必然会加快这个进程,又怎么可能再让蒙古人崛起!说句不夸张的话,就是成吉思汗在世,他也敢打保镖,绝对能打得成吉思汗满地找牙!
此时,他微微一笑道:“卿等别不信,且看着好了!”
“……”文武百官并太监等人,再次傻傻地看着皇帝,感受到皇上的王霸之气,真得好强,好强!
他们不由得心里开始衡量,要不要劝谏下皇上,做人要谦虚?
崇祯皇帝却不等他们说话,转头看向武将那边,大声说道:“卿等听到了没有,还有西部的卫拉特蒙古以及北方的喀尔喀蒙古不服我大明,朕派人前去劝降,要是敢不听的,卿等怎么说?”
“杀!”曹变蛟等武将,倒也干脆利落,立刻齐声大喊,声震文华殿,吓了不少沉思中的文官一跳。
崇祯皇帝点点头,转头又看向文官这边,严肃地对他们说道:“文治国,武安邦。如有敌人敢侵犯大明,那就是武将的失职!卿等尽管安排移民便是,安全方面,朕会解决的!”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想起他们的另外一个担忧,便又说道:“另外,朕此次从辽东解救了两万余名百姓,但选择入关者,却只有五千来人。卿等以为,这是为何?”
“还请陛下明示!”薛国观等人互相看看,都不清楚,心中有点好奇,不知道皇上突然提到这事,难道和刚所议之事有关?他们想不明白,最终齐声向崇祯皇帝奏道。
崇祯皇帝倒没有卖关子,马上对他们说道:“这些百姓被建虏掠去为他们耕种,就是在辽河平原开荒种田。他们就是看到了,辽东其实有不少肥沃之地,只要用心耕耘,那就有大收获。因此,他们向朕恳请,愿留在辽东,等平定了建虏之后,把他们开垦的田地赐给他们。”
他当时许诺,要给那些百姓补偿的,因此也不算是这些百姓讨要。
崇祯皇帝说到这里,看看底下官员的诧异之色,便又强调道:“对于土地的贫瘠还是肥沃,最清楚的,莫过于他们那些人了。说什么辽东苦寒,那只是不懂农事之人的粗浅之言罢了!”
如果说河套平原最多只能安置个陕西、山西两省的话,那辽东这地方就大了,整个大明北方的人口过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如果皇上所说,只是一两个农民所言,那这些臣子还不会相信。毕竟辽东苦寒,那可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怎么就又成土地肥沃了呢?但是,如今可是有一万五千左右的百姓,都用他们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他们要留在关外。
在文华殿内的文官,感觉刷新了自己的一个常识,不约而同地想起了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他们内心正在感慨着时,就听崇祯皇帝又接着说道:“如今朝鲜已经灭国,且无李氏王族,甚至连朝鲜人都几乎被建虏或掠或杀,整个朝鲜,几乎是个白地。保定总督卢卿向朕提议,设朝鲜省,如果诸卿没有意见的话,朝鲜省又可以安置不少大明百姓,诸卿以为如何?”
其实,他的言行举止,无不是赞成这个提议。虽然还是问群臣意见,但其实言外之意就是说,我是同意的,你们呢?
大明多一个省,那就多一个省的官员。不过那地方如今应该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就算大明百姓移过去,真要繁华起来,也不知道要多少年,且离京师隔着大海,又有多少官员愿意去朝鲜省为官?
虽然这么想着,在场的这些官员,却都没有意见。至少算是开疆拓土了不是,要是不同意,皇上必定会不高兴的。
只有愣头青之誉的薛国观在犹豫片刻之后,还是奏道:“陛下,以如今朝鲜的状况,设省的话,微臣以为太过夸张,不如设朝鲜都司进行管辖即可?”
大明朝在以前的时候,也只是设立辽东都司,管辖辽东。薛国观的意见,也不是没道理的。
不过崇祯皇帝听了,却是摇摇头道:“以后辽东光复之后,辽东也将设省,是为辽东省,直接由大明管辖,不许有各族自治情况。朝鲜更是,将来都是大明百姓迁移过去,自然也得由朝廷直接管辖。”
“可是,陛下,辽东和朝鲜都远离中原,交通不便,朝廷怕是有心无力!”薛国观直着脖子,继续辩解道。
原本大明在辽东设都司,各族称臣纳贡,统治权,还是各自的部族头人。之所以如此,是辽东局势复杂,真要一个个征讨征服也是不现实。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薛国观所说得交通不便,穷山恶水,直接管辖的成本太高。
不过这些问题,在将来都将不是问题。
以前的南越之地,也是被中原给嫌弃的,可是,后来呢,还不是中原王朝非得不可的地方。
说起来,其实就是生地和熟地的区别而已。用心经营了,就算是西伯利亚,都能成为大明的行省!
因此,崇祯皇帝一边,便提高了一点声音,带着一丝训斥的语气说道:“交通不便,那就开路搭桥,把交通修方便好了。只要用心去做,将来总有一天,一日便能到辽东,跨海的大桥,直接到朝鲜!”
“……”听到这话,所有臣子都知道,皇上这是圣意已决,竟然连这么不着调的话都说出来了,跨海大桥,你怎么不说飞过去呢?
亏了没有那个臣子敢说出这话,要不然,估计崇祯皇帝会说,当然可以飞啦!
算是在崇祯皇帝的坚持下,这个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文华殿内的这些文武官员,其实也没太在意。毕竟如今连辽东都还没光复,不管是辽东设省,还是朝鲜设省,都还远着呢!
他们却不知道,崇祯皇帝这是在打伏笔。如今已有定论,朝鲜也是大明的一个省了;以后倭国就算不和建虏勾结,只要他们敢出现在朝鲜,那就是侵略大明。到时候,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兵。
议完了这个事情,这一次,是崇祯皇帝开口说道:“辽东建虏已经退居鞍山驿堡一线,已有不少辽东土地是安全了。只要筹集够大军的粮草,朕再次亲征,就算不能完全消灭建虏,至少也能夺回沈阳。”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看着首辅才继续说道:“就由薛卿牵头,会同吏部在候选官员中选拔能吏,准备前往辽东为官,安抚地方,重建辽东!”
这也算是未雨绸缪了,对于大明即将在辽东取得最终胜利,这个时候,没有人会怀疑。因此,这份旨意,薛国观倒是接得干脆。
崇祯皇帝接着转头看向武将这边,脸上露出笑容道:“从崇祯十一年之后,对虏战事开始有了转折,一直到如今辽东即将光复,全赖诸卿奋力拼杀。今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又是马上要过年了,朕以为,当要好好地表彰卿等,以为他人之榜样!”
崇祯十七年啊,在原本的历史上,是大明灭亡的一年,是崇祯皇帝在煤山歪脖子树上吊的一年,是华夏沦入黑暗的开端,这一年,真得是太特殊了。
不过如今,建虏却大势已去,而大明则蒸蒸日上。由此,可不就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年!
但是这个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别人却是不知道的。哪怕崇祯皇帝此时说了,在文华殿内的这些臣子,也是迷迷糊糊,赶紧想着有什么特殊意义?
崇祯皇帝自然不会给他们解释,在这些武将露出惊喜之色,还没来得及反应之时,便宣布道:“年底之日,朕将额外论功行赏!”
之前的时候,每次打完仗回京之后,都是有相应奖赏的。没有到总兵官的,会升任总兵官,比如吴三桂等人;已经到总兵官的,会有加衔,左右都督之类的。这些武将,要想再上一层,那就只有封爵了。
但是,在大明朝,虽然武将可以封爵,可武将最终能得到爵位,那也是条件非常苛刻的。换句话说,明朝皇帝非常吝啬。
不过崇祯皇帝此时的意思,就很明显了,他在年底会封爵!
妙书屋
………………………………
527 授课
因此,文华殿内的这些武将一听,顿时都是大喜。原来皇上把他们叫来文华殿内议事,其实是为了说这个事情吧?
对于武将来说,要想得到爵位,真得是太难太难了。不少皇上,就其一生,压根就不会封一个爵位给武将。如今这崇祯朝,终于要开封了!
这么想着,这些武将,不约而同地抱拳谢恩。
这让边上的文官,都不由得有点羡慕。这些武夫,天天跟着皇帝打仗,终于有成正果了啊!
他们正想着,忽然就听到崇祯皇帝转头对兵部尚书道:“大明能有如今这个中兴的局面,都是将士们浴血厮杀出来的。对他们的奖励,朕也没有吝啬。这一次年底,朕祭拜太庙之后,便会封爵以酬。卿把朕历次奖赏的内容,也都整理一下公之于众,让朕之子民看看,朕可不是一个吝啬的皇帝!”
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