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窃听系统-第2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倒是想捐个一石意思下就得了!”李国桢听了,有点没好气地说道,“可是,真要这么做了,老爷我这张脸往那里放?”

    “……”他夫人听了,无语了一会,回过神来后,就没好气地冲继续往内堂走去的李国桢说道,“你要脸干什么,一石就一石,回头就说家大业大,实在没粮不就得了!”

    听到这话,李国桢再次停下脚步,转回身子,看着他夫人说道:“皇上说了,谁捐了多少,到时候都会张榜公布的。你说老爷我要是真捐了一石,搞得满城都知道了,你觉得会怎么样?”

    “这……”李国桢夫人听了,迟疑了一下,忽然似乎想到了什么好办法,带着点惊喜对李国桢说道,“不如你去拜访下嘉定伯看看,他出多少石粮食,那我们也出多少石粮食好了!”

    嘉定伯周奎,之前不但被罚三十万两银子,而且还夺去了嘉定伯爵位,禁足府里看圣贤书。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时候的周奎,虽然已经重新恢复了爵位,可家财却绝对不会多。跟嘉定伯一样的话,那肯定是出不了多少粮食的。

    因此,李国桢夫人说了之后,越想越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便又补充说道:“我们再怎么样,也没有国丈亲吧?国丈出多少,我们出多少,这已经是尽了本份了!”

    谁知李国桢不但没有露出欣然之色,反而皱了眉头训斥一句道:“馊主意!”

    “……”李国桢夫人一听,顿时愣了下,回过神来,就有点不高兴了。

    李国桢见此,便给她解释道:“皇上事先已经让厂卫调查过各府的存粮情况,你觉得我们府能和嘉定伯府上一样?”

    一听这话,李国桢夫人有点傻眼了,连忙问道:“那皇上那边查出我们府有多少粮食了?”

    李国桢听到这话,就郁闷了:“皇上没公布,谁知道查出了多少?”

    看到自己夫人似乎松口气的样子,他便知道她在想什么,就立刻补充道:“别以为你藏得严实,如今的厂卫神出鬼没的,之前的谋逆大案都能查出来,远在辽东的建虏都能被刺探到消息,皇上又那么英明神武,你觉得能瞒过皇上?还是说,你有胆子敢欺君蒙上,说我们没有多少余粮?”

    “……”李国桢夫人虽然身为女人,很少外出,可是,京师可是有砍过几颗欺君之罪的脑袋,这个事情她还是知道的。因此,他听到李国桢的话之后,顿时就无语了。

    李国桢见此,叹了口气说道:“就尽力捐吧,要不然,其实脸面事小,被上面惦记了就不妙了!”

    听到这话,李国桢夫人极其不甘心地叹了口气:“唉,日子真不好过啊!”

    在原本的历史上,李国桢因为口才比较好,很讨崇祯皇帝欢心,因此得以受封京营总戎,操练京营。结果等到李自成打上门来了,崇祯皇帝想要用到京营的时候,却被李国桢告知,没兵可用。

    史书上,对于李国桢其人,争议颇多。有说李国桢忠勇,在崇祯尸体前痛哭;有的古书说李国桢被俘后唯唯诺诺,舔着个臭脸求生。不管哪种,至少李国桢身为京营总戎,没有带好京营,这罪就大了。而且京营的军饷,每年都有,这个不会少吧!这些军饷去哪里了?

    此时,李国桢听了他夫人的话,想起一个事,便对他夫人劝慰道:“皇上说了,等南方的粮食到了之后,会还的。”

    “这怕是刘备借荆州吧?”李国桢夫人听了,不怎么相信道,“真当是破财消灾了!”

    在崇祯皇帝如今的威势之下,这襄城伯府的当家人,还真不敢欺瞒,只能根据自己的存粮情况预估,交出多余的粮食。

    就这么的,京师这边,很快就热闹了起来。

    有关借粮的布告贴遍了全城,皇亲勋贵,文武百官等各府中,陆续开始出粮食。顿时,在京师大街小巷上,不时可以看到一车车的粮食,打着各自府上的旗号,交往户部衙门设在水门那边的仓库。

    只要有人交了粮食过来,就在仓库边上的墙上,就会更新公布,说某某某府上交了多少粮食。一大群人,也都在围着这布告看,对各府交的粮食,评头论足一番。

    第一天,基本就是这么一个情况,当晚拿到借粮情况的奏章,崇祯皇帝一浏览,便还算满意,没有出乎意料。

    周奎那边,周皇后一早就派人过去提醒,应该是受了之前的教训,也可能是崇祯皇帝如今的威望太高,周奎没敢再出什么幺蛾子,就尽着府里的存粮,在早上的时候就交了粮食过去的。

    这第一天,基本上是有份在武英殿议事的皇亲勋贵,文武百官交了粮食。接下来的几天,就会是比较关键的了。看有多少人会响应朝廷的号召,跟着交粮支援剿灭建虏的战事。

    这跟进的人数多不多,缴纳的粮食多不多,将会决定朝廷能派多少军队出征辽东,在建虏最虚弱的时候给予其灭顶的打击。

    基于这个情况,在第二天的时候,崇祯皇帝便微服出宫,亲自去了仓库那边,在边上酒楼二楼雅间靠着窗户的地方喝茶看动静,想要亲自看看交粮的情况。要是现场情况不理想的话,他不介意丢点催化剂活跃下京师交粮的气氛。

    让崇祯皇帝没想到的是,他都快喝完一壶茶了,竟然就没看到有多少人送粮过来。顿时,他的脸色就有点不好看了。

    边上伺候的王承恩一见,便连忙宽慰他道:“陛下,如今时辰还早,街上没多少人。奴婢估计着,各府肯定是等街头人多了,才会送过来!”

    崇祯皇帝听见,不由得盯了他一眼。不得不说,王承恩当了东厂提督这几年,确实成长了不少。要是换成以前的他,应该是说不出这个话来的。

    “你怎么不说是他们在忙着凑出粮食,因此要晚些送过来?”崇祯皇帝心情好了一点,便微笑着对他说道。

    王承恩一听,露出恍然大悟的样子,连忙回奏道:“陛下圣明,奴婢心思阴暗了!”

    “哈哈哈……”崇祯皇帝听了,不由得笑了起来,心情又好了几分。

    就他们在说话的这个时候,街头上的行人慢慢地多了起来。果然也看见,街头上有各府的车队送粮食过来。

    好家伙,这送粮食的队伍,一支支都跟出嫁迎娶的喜事那么热闹。不是敲锣就是打鼓,还有一块块的牌子,要么家丁举着,要么插在粮车上,上面写着某某府上,响应朝廷,借出粮食多少。

    不用说,这个情况,其实被王承恩猜中了。

    对于这些各府送粮的这个动静,都是可以理解的,崇祯皇帝也不在意。

    看了一段时间之后,崇祯皇帝就想着差不多,准备回宫时,情况却突然有了意料之外的变化。

    ()


………………………………

547 仗义每多屠狗辈

    “陛下,您来看看!”王承恩一直站在窗口边,忽然对于窗外大街上的情况,感到有点诧异,转头便对在喝茶的崇祯皇帝说道。

    崇祯皇帝听见,有点好奇,王承恩不是老练了很多,怎么还有情况能让他感到有吃惊的意思?

    这么想着,他便转头看向窗外。只见窗外大街上,有一辆粮车上,堆得满满的都是粮食,但是,就没有旗号,也没有人吆喝说是某某府上。

    这种情况,确实是很难得看到!崇祯皇帝心中想着,便定睛细看,观察这辆粮车。

    赶车的应该是一队父子,穿着都不怎么样,甚至好像那个儿子身上的衣裳有什么污垢。

    崇祯皇帝正在细看之时,王承恩已经在边上解释道:“陛下,这对父子,应该是杀猪的。看他儿子的衣裳,应该差不离。很可能他爹是掌柜,穿着要好点。”

    经过他这么一提醒,崇祯皇帝再看去时,果然如此,心中不由得同意,这对父子应该不是什么文官武将府邸,也不是皇宫勋贵,只是普通的肉铺生意人。不过看样子,应该比一般人家要殷实,生意应该还不错的。

    崇祯皇帝这筹粮的举措,确实是来自后世百万民工支援前线打解放战争的事情,不过他在这大明朝,只是由这个创意,想到让那些吃朝廷俸禄的人,把他们的余粮先借出来而已。就算那些富商,他们的背后都是吃朝廷俸禄的,让他们借出余粮,也是在他的想法之中。

    但是,对于普通百姓,他却没想过他们也借的。如今看到有普通百姓借出粮食,不知道为何,心中忽然有一丝感动,脑海中闪过一句话:仗义每多屠狗辈!

    此时,这对父子夹在各府敲锣打鼓的车队中,好像非常地不引人注意。但是,在崇祯皇帝的眼中,却是最吸引他了。

    当然了,崇祯皇帝对于敲锣打鼓的那些,也没有什么不满。毕竟借出那么多粮食,人家要扬名,也在情理之中,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相对而言,他对于普通百姓竟然也肯借出自己的余粮,他还是感到很震惊的。

    崇祯皇帝正在看着,忽然,王承恩带着略微有点惊奇的声音,再度响起:“陛下,您再看那边!”

    崇祯皇帝听到,闻声看去,只见不远处正走过楼下的,竟然还有推独轮车的,这似乎是一家三口。

    独轮车上左右两边,堆满了粮包,一家之主的肩膀上挂着绑扶手上的绳子,两只手还握着扶手掌握平衡,他的媳妇和半大的儿子在前面分别拉着绳子,就这么推着满满一车粮食往仓库而去。

    在他们的独轮车上,只有粮包,没有任何标语。

    这一次,都不用王承恩来解释,崇祯皇帝自然能看出来,这一家子应该生活并不富裕,也绝对和吃国家俸禄的人有关系,可却还是借出了他们的粮食。

    再抬头远望,崇祯皇帝看到不止一部独轮车,而且也不一定是夫妻,兄弟,父子什么的都有……

    “陛下圣明,看来确实是因为之前时间太早,大家伙儿都还没把粮食准备好。”王承恩此时看着窗外赞道,“如今这街上就热闹了!”

    崇祯皇帝没有理他的这个马屁,对于窗外的这一幕,他有点震撼到了。

    他站起身子,就在窗口处眺望了一会。这个时候,那些高门大宅的车队,在大街上犹如成为了大海中的小船一样,全都被普通百姓汇聚起来的送粮队伍给淹没了。

    在站了一会之后,他便立刻转身,同时说道:“走,下去看看!”

    不知道为什么,他心中就有一种冲动,就想着去问问,皇上又没有强制要求,他们为什么愿意借出粮食?

    不一会,就到了楼下大街上。此时,街道两边原本就有不少人旁观的。在小车的队伍成为大街上送粮队伍的主流之后,很多人就如同崇祯皇帝一般跑出来看热闹,这人就更多了。

    不过崇祯皇帝倒不用担心没位置看,自有便衣的厂卫把位置给挤出来,让崇祯皇帝有理想的位置可以看着这一切。

    当崇祯皇帝来到大街上之后,刚好有一家三口的独轮车,就在他边上停下休息,一个个都是满头大汗的,推车的一家之主在给他的媳妇儿子说道:“马上就到了!”

    看到这个,崇祯皇帝便稍微向前走了两步,靠近他们,然后便带着一丝好奇问道:“你们怎么也借粮食给朝廷了?”

    听到这话,这一家三口都闻声看了过来。他们并不认识崇祯皇帝,只是以为是一个富家老爷,因此,那名推车的汉子便笑着说道:“皇上不是贴布告了么,说打建虏正是好时候,就是差粮食而已。这不,被以前缺粮给吓的,平时就积存了一点粮食,就送过来给朝廷打建虏用了!”

    这个回答,崇祯皇帝已经想到了,他就进一步问道:“难道你们不担心朝廷有借无还么?看你们的样子,家里应该也不富裕吧?”

    “呵呵,皇上贴出的告示,我们不信皇上还信谁?”这汉子笑着回了一句,顿了顿之后,他又看着崇祯皇帝补充道,“而且,就算不还也没什么。粮食没了再辛苦点赚了就是,但是打建虏的机会,可不能错过了。”

    “我姥爷和大舅一家全都被建虏杀了。”边上的小孩忽然开口也对崇祯皇帝说道,“我爹说了,我家没办法去辽东杀建虏,但如今皇上给了机会,能为杀建虏出点力,粮食没了算什么!”

    “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他娘听到,训了他一句,不过她的脸上,并没有不高兴的神态,甚至看到崇祯皇帝看过去时,还点了点头。

    崇祯皇帝听了,不由得很感慨。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个道理吧!

    听到他们这边的对话,另外一家父子两人也停在他们边上休息下,同时擦着汗插嘴说道:“可不是,我们没法去打建虏,这捐点粮食打建虏,也总算尽了我们的一份心意!”

    看到这个比较热闹,其他人也有过来围观的,听到对话,也都跟着说话了。

    “对啊,朝廷布告上都说了,如今建虏正是半死不活的时候,最好打了。不趁着这个机会出兵,朝廷官军就会死好多的!”

    “皇上说了这是暂时借粮,等南方的粮食运到了,就会还的,那还怕什么,皇上说话可从来没有不算话的!”

    “其实,就算不还了又怎么样,至少能为打建虏尽一份力,也没什么的。”

    “……”

    就这么的,议论纷纷的,崇祯皇帝听着,不由得很是感动。

    他们的理由很朴实,可真能这样做的,又能有多少。环目四顾,可有看到多少读书人?多少达官贵人?他们的觉悟,可有普通百姓这么高?

    大明的百姓如此,那大明何愁不能中兴?

    想着这些,崇祯皇帝心中便更是下定决心,一定要为普通百姓多谋福利,朕不会辜负你们的!

    他正在想着,忽然,刚才那个小孩看着他问道:“这位老爷,看着你好像很有钱的样子,你借了多少粮食给朝廷?”

    一听这话,场面顿时安静了一下。

    看崇祯皇帝带着手下就在街头闲逛,根本就不像是送粮过来的,任何人看了,都能知道这一点,也就是童言无忌,当面问话了。

    崇祯皇帝听到,不由得一愣,转头看向这个小孩。见他睁大了眼睛,真诚地盯着自己,在等待着答案,不由得又有点无语。

    说真的,还真是,自己应该算是没有借粮出来……

    看到崇祯皇帝这样子,那孩子他娘连忙训斥她儿子了:“要你多嘴!”

    都能看出来,这个老爷在问话的时候,还担心借粮不还,肯定是没有借粮出来,这么当面问,人家肯定会很尴尬的。

    王承恩旁观了这一切,见皇上似乎有点尴尬,他就想站出来训斥一句,替皇上挽回面子。

    可是,就在这时,人群中,忽然有人带着非常惊讶之意,声音有点大地问道:“皇……皇上?您是……皇上?”

    毕竟崇祯皇帝在大众场合下露过几次脸,最近的一次,就是年前的阅兵。

    不过能看清皇帝的人,还是很有限的,绝大部分百姓,也只能看到一个身影而已。

    再者说了,他们也没想到,皇帝会微服私访,就站在这里和他们说话。因此,就算看到过皇帝相貌的人,也没有在第一时间认出来。

    不过刚才崇祯皇帝成为全场焦点,而且场面一下安静下来,有人仔细打量崇祯皇帝,再看他身边的人,才有了不确定的疑问。

    一听这个声音,顿时,也有人越看越像,跟着疑惑地问道:“真的……真的是皇上?”

    这种情况下,崇祯皇帝倒也大方,当即点头道:“呵呵,是朕!”

    王承恩见了,也当即出声道:“皇上在此,还不见礼!”

    太监的声音,很独特,一听就听出来了。

    于是,在他说完之后,顿时,场面再次变得非常安静!


………………………………

548 利之所趋(为盟主岳氏肥牛加更9/11)

    谁也没想到,有朝一日,皇帝竟然会亲自站在自己的面前。这一刻,所有人都有点傻眼了。

    不过他们很快就回过神来,当即惊喜交加地纷纷向崇祯皇帝跪下行礼,同时非常兴奋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边的动静传开,顿时又把街道远处全都给惊呆了。

    转头看去,只见远处那边,所有的人都跪下了,全都向一群站着的人行礼。

    所有人一看就看到了,那群站着的人,是绝对以其中一人为中心的。下意识地,不用说,那个人才是百姓行礼的对象。

    皇上……那个人是皇上……皇上微服私访了!

    每个人的脑海中闪过这个念头,顿时,纷纷拥了过去,但是,全都不敢离得太近,还很远就跪了下去,同时高呼万岁。

    这前后高呼万岁的声音,也惊动了在大街两边房子里的人,他们闻声,顿时也全都拥了出来看情况。

    作为京师百姓,皇上微服私访的事情,他们也都有所耳闻,不过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如今有机会能见到微服私访的皇上,又岂能错过!

    于是,在这条街上,只是一下的功夫,就全都跪满了激动的百姓。

    崇祯皇帝见此,伸出双手虚抬一下,微笑着大声说道:“都平身吧!”

    说完之后,他甚至还亲自上前,扶起刚才质问他的小孩,并帮他拍了拍膝盖处的尘土,顺便再摸了摸他的脑袋瓜子。

    看到皇上如此平易近人,所有百姓都非常地高兴,也很激动,一个个全都看着崇祯皇帝,似乎是在等崇祯皇帝说点什么。

    崇祯皇帝看着这个情况,便脸色严肃了起来,庄重地说道:“朕没想到,有如此之多的百姓,哪怕家里不富裕,也尽量挤出了口粮打建虏……”

    说着这话,他的目光扫过粮车,独轮车,甚至还有单独扛着的一袋袋粮食,有点动情地说道:“大明有你们,真好!别的不说,朕再次明确,此战,朕将亲自领军征讨辽东建虏,不夺下沈阳,就绝不班师。另外,所有借粮给朝廷的,等那边粮食运到之后,按银行利息的方式返回粮食。”

    听到这话,不少百姓张口欲言,可是,在皇帝面前,他们却有不敢开口。

    倒是刚才被崇祯皇帝摸头的这个小男孩,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也可能是觉得皇上平易近人,或者对皇帝非常有好感,忍不住脱口而出道:“皇上,我爹娘说了,这个粮食用来打建虏的,不用还也没关系的!”

    他这么一开口,其他百姓听了,纷纷激动地附和了起来。

    “是啊,皇上,我们心甘情愿的,用来打建虏,不用还!”

    “陛下,此乃我等一片心意,无需归还,更不用算利息!”

    “……”

    听着他们的话,崇祯皇帝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伸手示意,让他们重新安静了下来,然后大声说道:“光复了辽东,朝鲜也是我大明的一部分。建虏造孽,几乎杀光了那里的百姓,土地可不能浪费。因此,朕决定了,这次借出粮食的,除了会归还粮食之外,还能从辽东或者朝鲜分得五亩土地。如果愿意迁过去的,另外每人再分五亩粮田,十年之内无需缴纳田赋。”

    听到这话,顿时,这大街上又变得非常安静。

    这些送粮过来的百姓,有的是基于皇上的威望,能借能还,就送了粮食过来。而有的,一如刚才这小孩所说,那是没打算让朝廷还的;不管他们怎么个想法,都没想到,皇上在大众广庭之下,不但再次强调要还,而且还额外赐下粮田。

    不得不说,这犹如一个天上的馅饼,直接砸到了他们头上。

    在这个时代,就犹如后世一样,一家子有多少粮田,这才是衡量富裕与否的标准。百姓只要有了钱,肯定会去买粮田。

    而对于京师百姓来说,大部分都是从事各行各业,京师附近的粮田,那都是属于有权有势的人,和普通百姓无关。

    此时,皇上突然赐下五亩粮田,那可是不少了。对这些京师百姓来说,毫无疑问,就等于后世的时候,宣布每人得一套房子。

    虽然这些粮田在辽东,或者在朝鲜,但是,这毕竟是白得的啊,要是迁过去的话,每个人还能额外得五亩粮田,而且还能免除十年的田赋!

    虽然确实有点远了,可诱惑力还是非常大的。特别是那些家里人多的,那完全是可以分出一支迁往辽东或者朝鲜的。

    因此,这边的百姓闻声,全都是大喜过望,纷纷再次情不自禁地跪下磕头,山呼万岁!

    崇祯皇帝看着这一切,心中其实也很高兴的。

    这个决定,也可以说是共赢的局面。

    一是回报了这些报效朝廷的百姓,让他们为朝廷尽力的做法,得到了最实惠的表扬。

    二是辽东和朝鲜等于是从一片白纸上重新开始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口。如果是强制迁移的话,终归不是最好的办法。如今能通过这种奖励的方式,吸引百姓自愿过去,这是崇祯皇帝愿意看到的。

    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等回头倭国侵入朝鲜时,大明要出兵,也能拥有非常强烈的民意基础。

    所谓师出有名,这一点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