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窃听系统-第3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到这话,李若琏一挥手,便立刻有几名锦衣卫便衣牵来了马匹代步。
崇祯皇帝正准备翻身上马时,忽然听到街道不远处的拐角那似乎有什么动静,便稍微侧耳一听,顿时就眉头一皱,问李若琏道:“可有听到哭声?”
李若琏其实是不想皇帝管闲事的,但皇上已经问了,他就不敢不据实回答,连忙回奏道:“似乎是有哭声,从那边传来!”
崇祯皇帝看到他所指方向,和自己想到的差不多,便不急着上马回宫了。虽然已经贵为皇帝,好像要以军国大事为主。但是,他始终坚持着后世养成的习惯:事不管大小,要是遇到了,能管必然是要管的,能帮必然是要帮的。
看到崇祯皇帝往那边走去,立刻便有几名锦衣卫便衣先一步过去了。没敢打扰现场,却先进行了观察,并悄然占据重要的位置,方便护卫皇上。
走得近一些之后,崇祯皇帝便隐隐听到了一些动静。
“……大夫……大夫……”
“……走走走……不要再来了……”
“……大夫……等了……”
“……”
听得不是很清楚,不过能听出来,好像是病人和大夫的关系,是看病的?崇祯皇帝心中想着,便继续前行,并没有看着这事好像很普通就算了。
能让人哭着求人,对于别人来说,这种寻医治病的事情似乎普通,但对当事人来说,那肯定是天大的事情。
拐过街角,入眼就看到一大堆人围在一处铺子的门口看热闹。这铺子的横匾,上写着“百草堂”三个字,显然是一处医馆来的。
崇祯皇帝正打量着,就听到一个带着恼怒地声音清晰地传来:“快走了,再挡着门,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大夫,行行好了,帮忙看看,我们已经求过好几处了。”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在哀求。与此同时,还有女人的声音在“呜呜”地哭着,不过声音已经小了很多了。
崇祯皇帝听得这声音好像有点熟悉,这么一来,他就觉得更奇怪了,按道理,自己不应该会熟悉才对!
于是,他便加快脚步往那人堆走去,显然是要进去看看情况。
李若琏一见,立刻点头示意一下,便有两名身强体壮的锦衣卫便衣疾步上前,就在崇祯皇帝面前这里,硬是挤出了一条通道来。
那些被挤了的人,自然是不愿意的,回头想要喝斥,不过一看来得是壮汉,好像还是家丁什么的,心中掂量下,便没敢说话。
崇祯皇帝走进了人堆中,看到一男一女背对着自己,就跪在医馆门口。其中那个男人的怀里,还搂着一个半大小孩,好像是昏迷也好像是睡着了。
那大人的面孔看不到,不过这小孩的脸,崇祯皇帝是看到了,还真别说,确实觉得眼熟,应该是见过的。
这一下,崇祯皇帝不由得凝神想下,就想想想看,到底自己在哪里见过这个小孩,因此,他并没有马上去问话。
那对夫妻看不到他过来,不过那站在门口的一个中年男人却是看到了,从随从衣着上就立刻明白,应该是来了一个有钱人。于是,他便立刻绕开了那对夫妻,来到崇祯皇帝面前,脸色变化,露出笑容道:“这位老爷,可是有事来鄙馆的么?里面请,里面请!”
说到这里,又意识到门口还被人堵着,便立刻恼了,当即喝道:“再不走,信不信报官抓你们了?”
围观的人看到这里,就也有人开口了。
“算了,去找找其他医馆吧!”
“是啊,人家不想治,你堵着门,回头官差来了也是你理亏的!”
“对啊,赶紧走吧,别耽搁了孩子的病!”
“……”
也有人看着这一幕,虽然没有劝那对夫妻,却是在感慨道:“没钱还真是不敢生病啊!”
“其实有钱也不敢啊,我家隔壁老王,一场病下来,全家都快变成要饭的了!”
“……”
虽然周边的人劝着多,可那对夫妻却并没有走。那男的,跪在那里转过身,看着那中年男人,低头看下怀里的孩子后道:“求求大夫看看吧,小人以后就为大夫做事,什么活都可以干,还清诊金药费,绝不食言。”
那个女的也膝行转过身,同样哭求道:“求求大夫开开恩,行行好,救救我儿吧,我们夫妻愿意当牛做马报答大夫!”
他们两人的眼中,就只有大夫。不过崇祯皇帝在他们转过来的时候,却是看清他们的面容了。又感到很熟悉,但一时之间也想不起来。
于是,他又再仔细看看这对夫妻,再看看那个孩子,突然,他就想起来了。
这一家三口确实见过,还说过话。就在今年,也是微服私访的时候,在大街上遇到的。
当时,这一家三口,当家的控制着独轮车,车上堆满了粮食,女人和小孩都绑着一根绳子在前面拉。他们三人,都是一身汗,不过脸上却洋溢着笑容。
可此时,一个昏迷,明显憔悴不少;女人在哭着,满脸的泪;男人也变得非常憔悴,胡子拉碴。
不是崇祯皇帝记性不好,而是他们一家三口的变化太大了。
他正想着,就听到那中年男子对这家人喝道:“走走走,这里是医馆,不是慈善堂,东家说过不治就不治。再不走,就真报官了!”
说完之后,他向崇祯皇帝一礼,伸手示意道:“这位老爷,里面请?”
见他如此,那夫妻两人,这才转头看向崇祯皇帝。他们心中也是知道,堵着人家医馆的门,确实不合适,但是,为了孩子,又没有别的办法,就想着求求有钱老爷,要是能出钱给孩子治病的话,卖身为奴也无所谓的。
可这一看之下,夫妻两人,顿时就愣在了那里。
虽然他们夫妻两人变化很大,可崇祯皇帝就算换了一身衣裳,那变化也不可能大的。再者说了,当初能在大街上遇到当今皇上,还一起聊了天,孩子还被皇上摸了脑袋瓜子,这样的事情,他们这辈子也不可能忘记。皇帝的相貌,那是深深地刻在脑海中的。
因此,他们夫妻两人,在第一时间便凭着第一直觉就确认,眼前这人,绝对是当今皇上!
之所以愣住,是他们两人都没想到,这辈子竟然还有再遇到当今皇上的机会。
正在这时,那中年男人的脾气似乎是耗尽了,厉声对这夫妻两人道:“你们竟然不识相,那就没办法了。来人,把他们拖一边去,报官……”
“报什么官?”崇祯皇帝冷冷地接过了他的话道,“医者仁心,为何不给看病?”
见到这位有钱老爷好像生气的样子,那中年男人便陪着笑脸,露出无奈道:“这位老爷,鄙馆也要养家糊口的,要是这些穷人都来鄙馆……”
他的话还没说完,忽然就见到那对夫妻又连连磕头了,不过这一次,不是给他,而是给这位有钱老爷。
这中年男人见了,以为是他们想求这位有钱老爷帮出钱,就想说什么时,却听到那个男的开口说道:“请陛下救救草民儿子吧,请陛下救救草民儿子吧……”
第一句话,或许听不明白,可这男人一直在重复地说。顿时,这中年男人,包括周边的围观人群,就全都惊呆了。
身为京师百姓,对于“皇上”,“陛下”这些词,那是绝对敏感的。一听之下,所有人,都不会去想什么“毕夏”、“碧霞”之类,而是“陛下”。
该不会,真是遇到微服私访的皇上了?脑海中闪过这个念头,顿时,所有人都立刻看向那位被这人称之为“陛下”的人。
只是这一看,顿时,他们就觉得这个有钱老爷确实不一般,身上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气质。这一点,他们在事后和别人说起的时候,也都是这么说的。甚至有一些人还更有感觉,说皇上当时走过来时,他就感觉到非常冷,那是皇上的杀气(龙气)什么的。
崇祯皇帝却不管他们这些闲杂人等,被当众叫出来,他也没有生气,反而上前一步,伸手去扶那男人,同时关切地说道:“来,起来说话!”
妙书屋
………………………………
601 吃饭看病
于是,这对夫妻站起来了,但周围所有人却跪了下去。
崇祯皇帝没理其他人,关心地问那男人道:“是没钱看病?”
当初的时候,他可是记得非常清楚,他们一家子省吃俭用出来的粮食,全都拿出来捐给朝廷打建虏的。不是借,是真得当作捐的。当时,他就知道,这家子不富裕。
这男人非常激动,真是老天垂怜,竟然再次遇到了爱民如子的当今皇上!
听到皇帝问话,想起儿子的病情,就连忙点头说道:“小儿的病情一直不好,家里再也拿不出一点财物来看病了。”
崇祯皇帝听了,伸手摸了下小孩的额头,是有点烫,显然还在发烧着。
于是,他转过头,低头看着跪在那里,明显看到还在慑慑发抖的中年男人一眼,而后严肃地吩咐道:“立刻给小孩看下病,朕会给你诊金的。要是没把握,也要告诉朕!”
“不敢,不敢,草民不敢!”中年男人那还敢要皇帝的诊金,此时的他,在震惊这个穷得叮当响的穷夫妇,竟然认识当今皇上,而且看样子关系还不错,早知如此,打死都不敢如此怠慢这对夫妻了啊!
崇祯皇帝虽然对这个中年男人没什么好感,不过却也没有生气,对他喊打喊杀的。
毕竟人家确实是开医馆,并不是开慈善堂。所谓医者仁心,能给穷人看病,不计较诊金那种,本身就是因为非常罕见,才被人所称颂传扬。很显然,这一家医馆就不属于这种,但也不能说人家多坏。
“休得啰嗦,快点给孩子看病!”崇祯皇帝冷声吩咐道。
那中年男人不敢再啰嗦,连忙磕头,然后才起来,立刻开始初步诊断起来,然后马上低头向崇祯皇帝禀告道:“陛下,此病小人能治!”
“那就快治!”崇祯皇帝听了,心中松口气,看来是个常见病来的。于是,他的语气也缓和了一点,当即吩咐道。
“草民遵旨!”那中年男人连忙回应一声,然后带着那一家子赶紧去里面开始诊治去了。
到了此时,崇祯皇帝才环顾四周,看着这些凑热闹的人,淡淡地说道:“这家子是穷,可当初朝廷借粮打建虏的时候,却是毫不犹豫地把他们好不容易积存起来的粮食拿了出来。当时,他们都还不知道朕的身份,只是路边偶遇,但在朕问起之时,却是明言告知,就算朝廷不还粮,他们也愿意心甘情愿地捐出来打建虏,以尽他们的一份心意。”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忽然感慨一声再说道:“没想到,他们有难的时候,竟然又遇见朕了。由此可见,好人终归是有好报的。多行善事,方是持身之道!”
有机会,崇祯皇帝不介意教导下他的子民,说完这些之后,便让他们平身散了去。
这些围观的人群,可不敢有半丝大气,一丝退出很远,有的甚至回到自个家之后,才开始缓过神来。回想起刚才的一幕,各种心思都有了。
有的人,羡慕那队夫妻,竟然前后两次都遇到了当今皇上,这是怎么样的运气,才会有这样的奇遇?
有的人,在感慨羡慕那队夫妻之余,忽然又非常地后悔。要是当时自己伸出援手,而不是待在人群中动动嘴巴而已,那么这一幕就会被皇上看到,入了皇上的眼,这种好事,又有几个人能遇到,可是自己遇到了,却偏偏错过了!
回想这次的遭遇,他们不得不承认,皇上说得没错:好人终归是有好报的。多行善事,方是持身之道!
他们这些围观的人,当然不会把这次千载难逢遇到的事情,就憋在自己心里,而是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八卦,于是,崇祯皇帝所说得话,也就随之传开了。
再说百草堂这边,由当今皇上在等着结果,医馆自然不敢怠慢,效率奇高,很快就处理完了小孩的病情,然后来禀告说,吃一个疗程的药,大概七八天的样子,小孩就应该能康复了。
崇祯皇帝听了,心中便又高兴了一分,点点头问道:“李卿,给他诊金!”
李若琏听了,倒不敢说,这钱咋变成我来付了?而是立刻躬身领旨道:“末将遵旨!”
然后就问那中年男人多少诊金?
这中年男人听到他们的对话,再去看李若琏时,他就大概猜出来,眼前这位李卿应该是锦衣卫指挥使。
如果说因为皇帝爱民如子的名声在,他一个小老百姓还不怎么怕的话,那对于锦衣卫指挥使,那是真得怕。这时候的他,那敢要什么诊金。
但是,皇帝都说了的,李若琏也不可能违背,强行给了诊金。
这个中年男人在这次的事情之后,心中非常地后悔,要是能不计较那么多,给那小孩看病,说不定还能得一块皇上御赐的“医者仁心”。这下好了,皇上虽然大人大量,应该不会计较,可那些锦衣卫呢?
思前想后,他倒也想出了一个办法,第二天就挂出了一块牌子:感皇上教诲,每天上午义诊,绝不收诊金。
这个事情,后来传遍京师之后,其他医馆那边,也都纷纷仿效起来。宁可钱少赚点,但是,多行善事,说不定就能有好报不是!
当然,这些事情,此时的崇祯皇帝还是不知道的。他看到抱着孩子出来的这对夫妻,又要向他行礼时,便伸手虚扶,带着微笑说道:“不必如此多礼!”
随后,他又问起这对夫妻住在哪里,自身的情况如何等等?到了最后,索性就陪着他们回去,顺便看看情况。
一路上,孩子的妈抱着孩子,坐着轿子回。而孩子他爹,却陪着崇祯皇帝步行,并回答皇帝的各种问题。
通过对于这种民间底层百姓的直接对话,崇祯皇帝了解到,像这家人一样的情况,其实比比皆是。穷苦人家,看病真得不容易。很多时候,都是硬撑着的,能撑过去最好,撑不过去,就是命不好了。
就这件事情来说,或者类似的情况,要谴责那些医馆的话,其实也说不过去。毕竟人家也确实是要养家糊口。就算不养家糊口,那也想着要多赚钱,让家人活得更好一些。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不能苛责这些普通人。
到了最后,崇祯皇帝给这家子留了五十两银子,并嘱咐李若琏看着点这家子之后,便回宫去了。
一路之上,他都在想这次遇到的看病的事情。
不管是前世今生,不管再富有还是贫穷,人都离不开两个大事。
一是吃;二是看病。
从穿越这几年来,自己一直致力于吃这件事情。防止出现饥民,防止出现老百姓活不下去而造反。从目前来看,吃这件事情,勉强算是合格,不过也不能松懈。
那么这看病的事情呢,以前都是忽略了。甚至可以说,以前的时候,一直顾不上。
但是如今不一样了,辽东建虏已灭,北方草原的蒙古部族也被征服地差不多了。虽然有倭国,但那局限于朝鲜,大明是打出去的了。更为重要的是,如今国库的收入,一年比一年有钱。
有钱,就有底气!
有钱,就好办事!
国库里的钱,留着腐烂,那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皇帝会做的事情。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该是时候开始做了。
这看病的事情,崇祯皇帝想着,自然第一时间便想到,要设立公立医院。不过在这古代这样的条件下,公立医院该怎么设立,这需要好好考虑一下才行。
于是,就这么地,街头偶遇那对夫妻的事情,就成为大明医疗史上重大变革的导火索。
不过,崇祯皇帝回宫之后的第一件事,还是先着手解决大明货币体系的事情。
详细考虑之后,又召集朝廷重臣商议。
让崇祯皇帝有点意外的是,他才一提说要多印点银票,准备用银票来代替流通的实物银子时,薛国观为首的一群人,就立刻反对,甚至还提到了大明宝钞的例子。反正就是苦口婆心,想要劝皇上息了这个念头。
对此,崇祯皇帝也是无奈,只好给这些大明重臣先讲解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也就是有关货币的知识。告诉他们,要是不怎么搞的话,银子终归会不够,到时候会引发大规模的社会问题。
好在这些大明重臣都是人精,经过崇祯皇帝的一番解释之后,算是了解了这其中的原理。还真别说,他们看皇帝的眼神,那是立刻就不一样了:皇上竟然连这样的事情都能想到,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而后,崇祯皇帝又给他们讲解,他不是随意多印银票,而是根据来年的国库收入预估,并以此为抵押担保,适当地多印一些银票,通过让各省银行放贷的方式,向社会上流通,以达到平衡货物货币的关系。
当然了,在这个时代,也不可能像后世那样精细,光是各种数据的统计就不显示。只能是先按照国库收入,而不是国民生产总值等其他经济指标来定货币发行量。
不管如何,这个事情,做总比不做要好!
取得共识之后,君臣就都为此忙碌了起来。
与此同时,京师这边还粮食的事情,也已经到了尾声。而有人,也在这个时候,终于到了传说中的明国京师,天底下最繁华的地方。
………………………………
602 刘姥姥来了
“哇,果然名不虚传啊!”
站在城外,看到高大的城墙,看到城门处进进出出的无数人流,男女老少,商贾士子,各色人等都有,看着他们穿着华丽,车臣汗的儿子巴布,就认不出发出了感叹。
陪同他来的那些车臣部手下以及另外两个部族的代表,也都纷纷附和着,站在那里跟着感慨了起来。
前去漠北三族宣旨的方以智骑马在前面走着,听到动静,转头一看,发现那些人都站那说话。虽然听不懂,不过却能从表情上猜出一二。
边上的固鲁思奇布见他转头,便连忙凑过去,给他翻译道:“大人,他们是被京师的繁华震惊到了!”
这还只是在城外,这就被震惊到了?方以智心中想着,有点惊讶,不过随后想想,这些人都是来自穷得只剩下他们自己的漠北,也就释然了。
于是,他也不管,继续往前走。
果然,等到进了城,宽阔的街道,两边无数的商铺,琳琅满目的货物,更多的人流,让巴布等人忽然有点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天底下竟然有这么繁华的地方?
自从进了城,他们的眼睛就看着街上的一切,根本就顾不过来,恨不得自己怎么就没有多长几只眼睛来看。
固鲁思奇布是最能明白这些漠北人的感受,因为哪怕是他,当初刚来京师的时候,也被京师的繁华所震惊了。这也是他最终安心在京师当个富贵伯爵的原因之一。
不过此时的他,看着四周,也是被震惊到了。因为他能分辨出来,街道上的百姓商贾等等,他们每个人的脸上,似乎比走以前要有更多的笑容,就好像每个人都非常开心。
固鲁思奇布倒没认为是自己离开京师那么久,又见多了漠北的荒芜,那边牧民中日耷拉着脸,所以才有此感觉。虽然确实有,但他敢肯定,绝对是发生过什么事情。
他正在想着,忽然,前面的方以智站住了,和人在说话。
“方兄回来了啊,辛苦了,跑那么远!”
“为皇上办差,哪有什么辛苦不辛苦,都是应该的!”方以智倒是不以为然,他也有点奇怪,感觉和他离去之时,已经有所不同,便又问道:“宋兄,有什么好事么,怎么感觉大家都很高兴!”
“好事多着呢!从方兄离开之后,哦,对了,皇上御驾亲征,已经把辽东建虏都剿灭,光复了整个辽东了!”
“啊,真得做到了?”方以智听了,不由得惊喜道,“凶狠了几十年的建虏,真得全被皇上给剿灭了?”
“这还能有假?那些建虏虽然凶狠,可皇上御驾亲征,那都是闻风而逃,但全都被神机妙算的皇上给全歼了,大小建虏,一个都没跑!如今蓟辽总督正在恢复辽东的民生,有愿意迁往辽东的,朝廷都会给粮田,这事儿你回头就知道了。”
“对对对,皇上打仗的本事,那是无人能敌!”方以智欢喜地感慨一句,还想说话时,却又听到那人给他说道:“你走的时候,不是皇上颁下旨意,要向京师所有人借粮么?如今南边的粮食也已经运到京师,原本京师上下都说不用还粮了,但皇上在前些天班师之后听说了此事,却是坚持还粮,就按照事先约定的,还要加上银行利息的还粮。这不,都已经还得差不多了呢!大家自然也都是高兴的!”
“那是自然,皇上什么时候说话有过打折了?”方以智听了,立刻点头称赞道,“圣天子在位,百姓之福啊!”
他们两人,又聊了一会,甚至还聊了下好人有好报的事情,然后才因为还有皇命在身,没敢多聊,各自道别走了。
在这个过程中,边上听着的固鲁思奇布是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