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窃听系统-第3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到他这话,这些白甲兵不由得又沉默了下来。

    虽然他们这些白甲兵并不怕死,可就怕他们死了之后,没有了他们作为尖刀,那他们这股势力最终就会和其他倭国势力差不多,甚至底蕴上都赶不上别的势力,就很可能会被别人给吞并了。

    可是,这个事情,其实又是无解的,总不可能无中生有,召唤出一些白甲兵来吧?

    豪格经过这么一会的沉默,火热的脑子终于冷静了一点。想起要和明军再打,哪怕是在倭国这边,远离明国本土,想要打赢的可能性,也还是很小的。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在心中叹了口气。想了想,就想换个想法算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忽然外面传来了嘈杂声。

    这个情况,惊动了安静的大堂内的其他人。

    豪格的心情有点不好,不由得厉声呵斥道:“何事喧哗,莫非嫌本王的刀不利否?”

    门口的亲卫听到,真要转身出去瞧瞧情况,却见外面冲进来了一个人,差点就撞了满怀。

    豪格见此,不由得大怒,竟然敢在他面前如此没有规矩,难道是因为他是外来人?

    这么想着,他真要喝令时,却已是看清楚,如此急切地闯进来的这个人,不是倭人,而是他手下的一名白甲兵,是在外轮值,巡视地方的。

    说真的,看清之后,他先是吓了一跳。因为这种急忙闯来的事情,都是不好的回忆。

    然而,这一回,他也看清了,这人的脸上,却是满脸惊喜之色。


………………………………

722 老汉奸

    看到这,豪格都有点不敢相信,难道还有好事不成?

    他正想着,就见这人闪身到一边,让开地方,同时侧身对豪格大声喊道:“殿下,看谁来了?”

    他的话音刚落,就见外面又进来一个人。

    豪格一听,急忙定睛看去,只是第一眼,他就认出来了,竟然是大清镶白旗人,后金开国五大臣之首额亦都第八子钮祜禄氏图尔格。

    说真的,如果换成以前的话,豪格对图尔格才不感冒呢!因为镶白旗的人,他都不对付。

    可此时,突然之间见到图尔格,竟然感觉非常激动,就觉得鼻子都似乎有点酸酸的。不过幸好都是成年人,还没有两眼泪汪汪。

    没错,进来这个人,就是身上带着崇祯皇帝御赐的甲级窃听种子的图尔格。他见到主位上的果然是豪格,不由得大喜,立刻打千跪地,激动地说道:“奴才参见殿下!不,奴才参见主子!”

    殿下改为主子,那是更显亲近。

    豪格就更是高兴了,立刻绕过案几,大步冲到图尔格面前,一把扶起了他,急忙问道:“你怎么来倭国了?”

    原本都以为大清就剩他们这几个人了。结果没想到,在这遥远的倭国,竟然又见到了族人,他真得很激动,同时也有点奇怪。

    其他建虏也都是很激动,纷纷站了起来围了过去。不过他们都没说话,因为豪格在问话。

    听到豪格的问话,图尔格激动的心情稍微平复了一点,替而代之的是有那么一点悲伤,回答豪格道:“回主子,明军攻打盛京,奴才刚好领着探马打听消息,没有被围在城里。盛京被明军打下之后,奴才只能东躲西藏,后来被逼得没办法,就渡海到倭国来了。没想到听说殿下已经在倭国站稳脚跟,因此特意前来投奔!”

    豪格早就接受盛京被灭的现实,因此压根不管,他的注意力在其他方面。就听他立刻追问道:“你那边带来了多少族人?”

    这个问题,真得是大堂内的这些建虏最为关心的事情,因此,一个个都非常关注地盯着一脸风霜的图尔格,就等着他回答。他们的神情,那种期待的感觉,真得像极了等待好吃的小孩。

    “回主子,不多!”图尔格的回答,让这些建虏,包括豪格心中一凉,“奴才在辽东东躲西藏的日子中,陆续又遇到一些族人,人数大概有一千多人……”

    一听这话,豪格顿时大喜,这都有一千多人,怎么会不多,真是太多了!

    然而,接着图尔格又话锋一转,带着一点沉重说道:“只是在渡海之时,遭遇风浪,翻了两艘船,最后等到倭国的,就只有三百多人了。”

    一共三百多人,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意外之喜,豪格顿时直接忽视了又死了族人的现实,立刻带着期待之色问道:“三百多人,都是些什么人?”

    “回主子,有白甲兵和部分探马。”图尔格带着沉重之色回答道,“可惜了其他人,都没了!”

    “呀,是太可惜了!”豪格勉强地缅怀了一句,然后立刻大喜地问道,“人呢,他们人在哪里?”

    竟然还都是白甲兵和探马,那可是大清的精锐,这真是太好了!

    其实也不意外,在灾难面前,能活下来的,一般也都是强壮之辈。

    这一次,图尔格还没回答,刚才先闯进来报信的那建虏,就立刻欣喜地抢先回答道:“主子,都在府门外候着呢!”

    豪格一听,也就不用图尔格回答了,立刻大步而出,甚至开始小跑起来,往府门外跑去。

    大堂内,其他建虏也都纷纷跟了出去。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惊喜万分的神情。他们都和豪格一样,急着去看看情况,也就都小跑了起来。

    豪格冲到府门外,果然一眼就看到了一大群的金钱鼠尾,虽然已经有很多地方长头发,可还是能看出来的,全都是金钱鼠尾。

    顿时,豪格心中那个激动啊,真得没法用语言来形容!

    对他来说,一共才二十多个白甲兵,他就在倭国打下了一片天地,如果再加这么多族人,他就有更多的信心,在倭国这边一展抱负了。

    那些建虏看到豪格这么急着冲出来,也全都是大喜,纷纷打千跪下,七嘴八舌地喊了起来。

    “见过殿下!”

    “主子,奴才可算找到您了!”

    “……”

    这三百多个建虏,分别属于八旗的都有。因此,有的叫殿下,有的叫主子。

    豪格看着跪满一地的族人,而且都能一眼看出来,这些确实是大清的精锐来的。顿时,他不由得仰天大笑了起来:“哈哈哈……”

    这几年来,他就从来没有像今日这么开心过,这笑得,声音非常地大。

    这些建虏看到豪格见到他们竟然这么高兴,也一个个都非常感动。原本因为是在不同的旗中,甚至是有敌意的旗中,可此时此刻,什么敌意都烟消云散了。

    豪格在笑过之后,大步走了过去,一个一个地扶了起来,同时满脸笑容,不断地点头:“好,好,好……”

    对他来说,这真是天下掉下的最好馅饼了。

    他正下了决心,还要和明军打上一打。可他最大的困难,是想要短时间内吞并其他大名的势力,他手中的精锐,也就是白甲兵数量严重不足。

    可就在这当口,竟然又多了三百多精锐出来,他又怎么可能不开心,就感觉这是上天在暗示他,这么做,是有成功的希望!

    扶起一个族人,他就捏了捏,不错,等回头吃回来,绝对又是一个壮汉,不错!

    扶着扶着,扶到最后,豪格忽然就看到了一个老头,白发苍苍的,顿时就有点不高兴了。等他再定睛一看,就更不高兴了。

    都是金钱鼠尾,别人分不出来,可豪格一下就分出来了,这个是假的,是个汉人。

    看到豪格停下不动,这老头不由得连忙挤出笑容道:“奴才鲍承先见过主子,奴才见到主子,知道爱新觉罗家还有后,就立刻感谢列祖列宗保佑,大清没有亡啊!”

    说完之后,竟然还“呜呜呜”地苦了起来,只不过,一时之间,也没有哭出眼泪。

    这个鲍承先,是满清那边有名的汉奸,虽然在后世,远没有已经罪有应得的范文程、宁完我有名,可就之前的经历中,对大明伤害最大的,其实还要属于这个老汉奸。

    这个鲍承先,出身山西将门,世袭武职。在大明万历时期,他就已经是官至参将了。

    等到泰昌元年时,鲍承先跟从总兵贺世贤、李秉诚守卫沈阳。不久,就改任开原东路统领,“新勇营“副将,继续镇守沈阳城。在辽东巡抚熊廷弼掌辽东事时,曾上书皇帝赏赐辽东诸将,以激励辽东诸将抗击建虏时,鲍承先也有份得到了奖赏,加都督佥事衔。

    对鲍承先来说,大明对他不薄了。

    但是,结果这个货在努尔哈赤领兵打过来之后,就各种坑,未战先跑,卖友军就是他最拿手的本事,没有队友可坑之后他就投降了建虏。努尔哈赤这个狠人,杀了不知道多少汉人,完全可以说,对汉人是非常厌恶的。可就算这样,都因为他对建虏的贡献而给他封了副将。

    到后来,皇太极领兵攻入京畿之地时,这个狼心狗肺的大汉奸又利用他以前的人脉,为建虏劝降了迁安知县朱坚台、游击卜文焕等人。后来在攻打大凌河时,又招降了翟家堡。甚至在孔有德投降建虏之后,还极力主张建虏要建水师以对付大明。

    如此种种,至少在满清入关之前,可以说这个鲍承先是比范文程、宁完我等人更为可恨的。在原本的历史上,他随同满清入关后的第二年就病死了。可在这个位面,崇祯皇帝光复辽东,灭了建虏,结果这货反而没死,真是老天没眼了!

    但不管他怎么样,豪格都对汉人非常地厌恶,哪怕眼前这个,一直是在替大清效力的,他也不喜欢。

    看到这样子,已经随他出来,跟在他身后的图尔格连忙上前,对豪格解释道:“得多亏了鲍总兵,是他建议我们渡海过来的,又听到说有一个大名叫爱新觉罗,我以为听错了,也是鲍总兵极力主张我们找过来,说绝对不会有错的。”

    只是听听的话,那相似的就太多了,比如爱信崛骆,矮星爵禄等等,都是相似的。

    听到这话,豪格终于对鲍承先的印象好了一点,毕竟要不是鲍承先,那他还不可能多了三百多精锐。

    因此,他伸手扶了鲍承先起来,算是认可了这个老汉奸了。

    谁知鲍承先起来之后,竟然还给了他一个意外之喜。就听鲍承先对豪格说道:“主子可是要在这倭国重建我大清?如果有志于此的话,奴才有一计,可助主子于统一倭国有事半功倍之效!”

    一听这话,豪格不由得大喜,他就是这么想的,而且还要尽快。如果鲍承先有事半功倍之策的话,对他来说,又是及时雨了。

    于是,他一把抓住鲍承先的两只胳膊,连忙问道:“有什么妙计,快快说来!”

    妙书屋


………………………………

723 坐山观虎斗

    其他建虏也都围着鲍承先,竖着耳朵听有什么妙计。

    只听鲍承先恭敬地对豪格说道:“如今之倭国,乃是群雄逐鹿之乱世,此和三国之时相差无几。而三国之得天下着,曹魏也……”

    听了一下,没听出个所以然来,豪格不由得有点不耐烦了,当即大声打断道:“开门见山地说,别扯什么三国,那玩意我们都听过的。”

    鲍承先听了,略微有点尴尬。想装个逼没装成,也不敢违背豪格的意思,便恭声回答道:“奴才以为,殿下当挟天子以令诸侯,先把倭国天皇掌握住,如此便有大义名份,驱狼吞虎也罢,还是攻打其他大名,都将师出有名。”

    豪格一听,不由得大喜。如今的天皇,是在京都,而德川幕府则在江户。之前的时候,他已经派了使者去京都的,事先有过了解,知道这些情况。

    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听《三国演义》也听多了,豪格当然知道这是曹操在诸侯之中脱颖而出的一个最重要的举措。

    如果他掌握了天皇的话,那幕府将军又如何?至少名义上,天皇才是倭国的皇帝不是!

    想到这里,豪格不由得兴奋地搓着手连声说道:“好好好,不错,不错,是个好办法……”

    看他这么高兴,鲍承先心中略微得意,便又马上提醒道:“殿下,此事须得先下手为强。如果被其他强藩掌握了京都,那再把天皇夺过来就难了!”

    “对对对,这事一定要先下手为强!”豪格听了,立刻点头附和,随后吩咐手下,把大部分人带下去安置,而后,他又点了亲信头目,包括图尔格、鲍承先等人一起,再返回大堂讨论这“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

    通过对倭人的询问,豪格等人知道,就目前来说,天皇是在京都,也可以说,倭国的朝廷是在京都的。不过都是有名无实,政令其实都是江户那边幕府发布。各地大名给天皇的奏章,也会先转到江户审核没问题了才会给天皇看。

    而负责幕府那边和朝廷沟通,或者说,替德川家光监督天皇的,是京都这边的京都所司代板仓重宗。

    这个板仓重宗,是德川家光时代的三巨头之一,另外两个,一个是在江户的井伊直孝,当然了,此时已经在朝鲜战事中气死了。还有一个,是替德川家光防范北地悍勇大名的会津藩藩主保科正之。

    这个保科正之,其实是德川秀忠的私生子,如今德川家光的弟弟。一生忠于幕府,并传下家训,是为会津家训十五个条,其中就有这样一条:会津藩是为了守护将军家而存在,如有藩主背叛则家臣不可跟随。

    于是,历代会津藩最终都是忠于幕府将军,包括末代藩主,那都是有故事的。不过和这里扯不上关系,且不表。

    但是,从这能看出来,这个保科正之对德川家光的忠心了。

    朝鲜战事大败,各地大名纷纷起了异心。如今德川家光能依仗的,就只有会津藩了。可只有一个会津藩,又怎么可能统治整个倭国。

    因此,各地大名带兵或者派使者到京都这边,虽然板仓重宗掌握京都,可兵力有限,对此无可奈何,无法阻止各地大名或者其使者去见天皇。

    大堂内,一众人等明白了这个大概形势,鲍承先便对豪格奏道:“殿下,奴才以为,这个板仓重宗必然是向江户那边禀告京都的情况。如果被德川幕府腾出手来,重新掌握了京都的话,再想要抢夺倭国天皇就难上加难了。因此,奴才建议,当以奇兵直取京都,先把天皇掌握在手中才好!”

    听了他的分析,豪格还真是心急了。

    他性子急躁,也是有好处的,那就是说干就干。

    一顿商议下来,他便做出了决定。不管九州岛这边了,选派精锐三千,其中又有两百族人为精锐中的精锐,立刻出发,直袭京都。带队的,就是图尔格。

    而豪格本人,则收拾细软,在九州能抢尽量抢,抢不走就烧。反正不能给其他大名留下资源,更不能给明军有补充物资的机会。

    这个时候的倭国,远没有后世的人多。九州岛虽大,可也只有那些大点的城池值得掠夺。所谓的占领地盘,其实也是攻下人多的这些地方而已,至于山林野地,谁都没有那个闲心去操心。

    于是,这么一来,九州岛的倭人就遭殃了。

    豪格的方式,其实和大明的流贼差不多。攻下一地,裹挟百姓继续攻打下一地,而他真正会养的,只是倭人中的青壮,至于老弱,那都是攻打下一座城的炮灰而已。

    豪格领军所过之处,就犹如蝗虫过境,成为一片废墟。甚至可以说,比起蝗虫还要可怕,毕竟蝗虫不吃人,而豪格这支军队,却是把人都带走了的,不敢就范的就杀。

    只是短短地两个月,到大明崇祯二十年二月底的时候,九州岛几乎已经没什么人气了。千里无鸡鸣,路有冻死骨的惨状,当初建虏加给大明的一幕,又在倭国重现。

    对于这一切,豪格却是很满意,甚至还很得意。明军要是攻上九州岛,结果发现,压根就没人,也没有粮草物资补充,肯定会拖累明军的攻势,甚至让他们无功而返都是有可能的。

    最后回看了一眼九州岛,豪格便意气风发地下令所有人上船,准备去祸害本州岛,赶去京都汇合图尔格所部了。

    就在十来天之前,图尔格已经派人来回报,说他直袭京都很成功。那个倭国老家伙板仓重宗压根没想到有大名真得会破坏规矩,因此防范不得力,被图尔格亲自领着白甲兵精锐偷入了城内开了城门。只是有点可惜的是,虽然抓到了后光明天皇,但还是被板仓重宗给跑了。

    图尔格担心其他大名看到这个情况,会有样学样,甚至板仓重宗还可能带着人反扑。因此,他要求豪格这边尽快赶去。

    知道了京都的情况,豪格当然也急了,因此,九州岛这边都没有扫荡干净,他就渡海去本州岛了。

    这个时候,完全可以说,倭国这边闹得最凶的,就是豪格的势力了。其他大名,多少都还遵守以前留下的规矩,多少都受倭国传统的思想所影响,因此做事什么的,都还束手束脚。

    可是,豪格这个外来户就没有这个拘束,外加担心明军什么时候打过来,那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

    于是,随着时间地过去,倭国各地大名都知道了有豪格这么一号人物,手段极其凶残,崛起极其迅速,而且还控制了京都。

    这个情况,当然也被明军夜不收侦知,便立刻禀告到了釜山这边的孙传庭侧。

    倭国人可能不清楚,对于大明来说,爱新觉罗这个词,真不要太熟悉了。只是一听,孙传庭就知道,肯定是建虏余孽在作乱。

    有一点,豪格没有猜错,孙传庭之所以一直没有出兵倭国,就是因为粮草问题。

    辽东、朝鲜两个省还没有能力自给自足,因此,都要和军粮一样,全都从大明关内输送。就算有运输船输送,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囤积完攻打倭国所需粮食的。

    之前之所以派兵攻打了琉球国的萨摩藩倭军,是因为大部分粮草物资由琉球国负担了。不过琉球国被萨摩藩压榨,本身又是一个物资奇缺的岛国,供不起长久的战事。由此,在琉球国的明军也没有趁势攻上九州岛。

    但是,此时孙传庭一听倭国的情况,便断然下令,整军备战。

    在他看来,倭国要是被建虏余孽这么祸害了,那大明打下来还有什么用,人都没了!而且,也不能让建虏余孽坐大,赶尽杀绝是必须的。虽然粮草物资并不足够,可要是分阶段打的话,总是可以的。

    他手下的将领一听要攻打倭国,那一个个也都是兴奋的。有仗可打,那就意味着有军功可立。封妻荫子,封侯拜将,就全靠这了。

    然而,让孙传庭万万想不到的是,他正要领军跨海征讨倭国的时候,崇祯皇帝的圣旨便到了。

    这份旨意,是飞鸽传书,而后再从辽东用快马八百里加急送过来的。

    崇祯皇帝的旨意很简单,严旨孙传庭不得他的出兵旨意,就不要出兵倭国。倭国发生什么,都不要管,坐山观虎斗便是。

    说实话,孙传庭是有点郁闷的。因为他来这之前,崇祯皇帝有交代过他,让他视倭国情况临机决断,是允许他攻打倭国,灭了倭国的。

    可如今的旨意却又让他按兵不动……

    如果换了原本的崇祯皇帝,到了后来都没多少威信的,那说不定孙传庭会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尊,然而,此时崇祯皇帝的威望,那是如日中天,谁敢抗旨?

    因此,孙传庭虽然遗憾倭人会被建虏余孽杀光,让他的战绩少很多份量,可最终,也只能遵从崇祯皇帝的旨意,先按兵不动,继续坐看倭国风云了。

    此时的崇祯皇帝,刚刚返回京师。

    妙书屋


………………………………

724 术业有专攻

    皇帝御驾亲征一年多时间,平定云南土司之乱,全境实行改土归流;征服洞吾,让大明多出了一个省;回程路上,又顺势灭了安南,让安南再次真正成为大明的疆土。

    因此,崇祯皇帝回京之时,自然再次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文武百官、皇亲勋贵,无人敢不出京迎接。可以说,崇祯皇帝随着这一个个胜仗,威望又再次有了很大的提高。

    如果说以前的时候,京师百姓可能觉得崇祯皇帝的威望,还赶不上太祖成祖的话,那么如今基本上已经没有人觉得他比太祖成祖差了。大明的疆域,已经远超开国时候了。

    漠北三族的族长也都在欢迎的人群中,看着雄赳赳气昂昂凯旋的御林军,听着周边人群对皇帝的惊叹,硕垒等人,都是暗自庆幸。

    如果不是派了巴布过来探清虚实,知道大明远比建虏要强大,就可能会不甘心归附大明而采取了对抗,真要那样的话,以大明皇帝如今这赫赫武功,真得是会被大明给灭了的。

    这个时候,硕垒也不得不感慨,大明皇帝当初的语气那么强硬,那是有底气的。真没实力的话,有蒙古部族向大明称臣就高兴的不得了,又怎么可能说一定要归附!

    如今虽然不能称大汗,不能当土皇帝,可好歹是保住了荣华富贵不是!

    就在他们如此想着的时候,崇祯皇帝已经回宫了。

    不出崇祯皇帝所料,当天晚上,周皇后就急着向崇祯皇帝提及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