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窃听系统-第3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管是准葛尔部骑军,还是哈密城内的明军将士,全都带着好奇看着他们,随他们的身影缓缓地移动。
随着这些骑卒狂驰而过,哈密东部的那些准葛尔部骑军首先忍不住窃窃私语起来,猜测着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的头目虽然好奇,却立刻大声训斥,命令他们不得交头接耳。因为这个时候说话,就没有一句是正面的。
过了哈密城,飞驰地骑卒奔向准葛尔部汗王旗帜所在时,明军将士们也忍不住互相讨论了起来。
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惊讶,还有惊喜,在猜测着,鼓舞着。
“这些肯定是准葛尔部的哨探吧,是不是我们的援军来了,他们才这么急得赶回来!”
“肯定是,要不然,这个时候还能有什么事情让他们急得跟狗一样的?”
“没说的,我们的援军很快就到了,肯定是这样的。中丞大人都说过的,让我们固守待援,这不,朝廷援军就要到了!”
“……”
虽然有许多人觉得朝廷大军应该不可能这么快到,这些准葛尔部的哨探这么急着回来,有别的事情也不一定。但是,就算有这个想法,也没有说出来,他们能说出来的,都是说援军要到了。
这个消息传播之下,就算那些躺在那里,靠在墙边的那些没有力气的明军将士,都仿佛不知道从哪里来了力气,竟然有很多人站了起来,伸长了脖子向东瞭望。
屋顶的吕大器,当然也看到准葛尔部哨探的异动了,不过他却是看都没往东面看上一眼。他心里比任何人都要清楚,算算时间,洪总督领着后军出发的话,是绝对没有那么快赶过来的。这些准葛尔部哨探的异常,很可能是别的事情。
虽然这样想,他也没有说破,看着手下将士的士气又高了一点,这是好事来的。
就这么的,虽然明军中很多人其实都认为援军不可能这么快赶来,可却没人愿意捅破这一点,反而互相诉说,就是援军要到了。
远处,巴图尔珲一脸阴沉地看着那些疾驰而来的哨探,一言不发。他倒想知道,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的这些哨探如此急迫?
就见这些哨探到了王旗下不远时,马未停下,就已经滚鞍下马了,马跑过去,人已经跪下行礼,急切地禀告道:“汗王,不好了,明国骑军来增援了,离此不到二十里了!”
巴图尔珲一直认为明军不可能这么快增援,然而,事与愿违,没想到哨探禀告的,却恰恰是他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顿时,那脸色一变,阴沉地吩咐要下雨了一般,厉声喝问一句道:“多少明军?”
如此问着,心中却是想着,有可能是明国军队的前哨而已,总不可能是明军主力吧?
“铺天盖地,至少一万以上!”
“什么?”巴图尔珲一听,大惊失色,身子都晃了下,就好像这个消息犹如实质的一拳,打在了他的身上,“可看清楚了,不会是明军的疑兵之计吧?”
纵观历史,不止是中原王朝会做,就是他们塞外民族,也经常有虚兵之策。要做到这一点也并不难,马尾巴后帮上树枝之类,扬起的尘土就能达到这效果。
“回汗王,绝不是虚兵,属下看得很清楚,绝不会有错!”哨探头目立刻用斩钉截铁地语气回答道,“为了赶回来送信,属下的备马都已经跑废了。”
没错,如今这些哨探,回来的时候已经没有备用马了。
可是,巴图尔珲实在想不明白,这么多明军,按理来说,绝不可能这么快赶来增援啊!这绝不可能!
心中如此想着,便抬头看向哈密城内,那里有小一万的明军,眼见着就能宰了的啊!
此时的巴图尔珲,心中非常不甘心。他正在犹豫时,忽然脸色明显一变,因为,他隐约感觉到了大地似乎在颤动。虽然很不明显,可毕竟他对大量骑军奔驰的迹象是熟悉地不能再熟悉的。
这一下,他不用再质疑,就已经知道答案绝对不会有错了。
不甘心,非常地不甘心!
巴图尔珲看着哈密的明军,忽然仰天狼嚎了一声,听着都能感觉出来他在滴血,犹如受伤的狼王一样。
费尽心思,拼着损失不小,眼看着小老虎终于要吃到嘴里,却发现母老虎回来了。
这个时候,说什么都已经没用了。
巴图尔珲一勒缰绳,转了码头就不甘心地一夹马腹,往西跑了起来。
眼看着王旗移动,随着军令传下,其他准葛尔部的军卒看到,就算再和他们头领一样不甘心,却也没有办法,全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向西逃窜了。
要是晚上一些,被明国援军咬上的话,就铁定会完蛋的。
这不,哈密东面的准葛尔部骑军,开始撤离的时候,都已经看到东面极远处,已经有一条红线出现,大地的震动,也已经非常地明显。隐隐的雷声,从天边传过来。
“驾驾驾……”准葛尔部骑军全都呼喝着,争先恐后地,绕过了哈密城,西窜而去。
而哈密城内的明军将士们,看到准葛尔部骑军并不进攻,而是向西逃窜,便都明白过来,肯定是援军到了。
说真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都不敢相信:援军真得来了?自己真得等到了援军?
不止是他们,或者说,比他们还要震撼的,是甘肃巡抚吕大器。他在屋顶上努力地站了起来,转身东望。果然看到了一条红线正往哈密而来。不是大军增援那还能是什么?
这一刻,他都呆住了,心中只剩下一个念头:“洪总督怎么可能来得这么快?”
在沉静了一会之后,哈密城内,忽然爆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
“大明万胜!”
明军将士们喜极而泣,纷纷靠近城头,眺望东面,用手中的兵器挥舞着,和自己的同袍打着招呼。
这个时候,援军已经离得近了,哈密的明军将士能看得清清楚楚。无数的同袍,骑着战马,威风凛凛地正疾驰而来。
这一刻,真是感到无比地亲切!
援军并没有到了哈密就停下,而是绕过哈密,滚滚向前,继续追击西逃的准葛尔部骑军。只是在路过哈密的时候,他们会挺起上身,向哈密城内的同袍挥手示意!
看着无数的骑军飞驰而过,吕大器就算再不相信,也知道是洪总督的主力赶到了。这么快的速度,让他真是非常地惊讶。
不过惊讶归惊讶,此时的他,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气,一直站在屋顶上,也不顾骑军卷起的尘土掩盖了哈密,一直在那锊着他的白胡子呵呵傻笑。
这要是换成以前,打死他都想不到,他也会有这样失态的时候!
大概有两万左右的骑军飞驰而过之后,过了小半个时辰,又有一万余骑大明骑军出现在东边。一杆“洪”字帅旗迎风飘扬,显然是洪承畴到了。
吕大器见此,更是惊讶,竟然连洪总督都赶到了?这正是不可思议!
不过虽然有点想不明白,他还是立刻领着哈密的手下,来到了哈密东边迎接洪承畴。这个时候,也只能如此了,根本没法再迎出更远的路。
这支骑军并没有接着往西追击,而是到哈密就停下了。
洪承畴也是一身戎装,骑马进入哈密,看到勉强站着迎接,甚至还有不少明军将士都背靠着墙坐在那迎接,就知道自己来晚一步的话,估计这前锋部队就要全军覆没了。
“参见总督大人!”在吕大器的带领下,明军将士们带着欣喜感激之色恭迎洪总督。
洪承畴倒没有什么架子,看到这情况,便翻身下马,没想到没站稳,稍微晃了下身子才站稳,显然也是骑马时间太久的缘故。
他倒没有在意这点,走向吕大器,笑着说道:“看来本官总算没有来晚!”
吕大器也笑了,带着一点愧意道:“下官无能,差点全军覆没,实在愧对全军,愧对皇上啊!”
“本官也是没想到,这准葛尔部竟然如此狡猾,不但不逃,反而前来突袭,真是胆大包天!”洪承畴笑着说道,说了实话,也替吕大器缓和了下愧疚之意,同时伸手扶起了吕大器。
“总督大人过谦了!”吕大器听了,真心地说道,“如果不是总督大人料到了,又怎么可能会这么快赶来救援。说真的,下官真得以为要去忠烈祠了呢!”
洪承畴一听,心中不由得有点尴尬。他之所以这么快就赶来,能及时救下前锋军队,并不是他后来料到了这个情况,而是因为他知道崇祯皇帝已经出京前来和他汇合。
他不想墨迹着等皇上赶到,那样他就做不出成绩。因此,他一路上是紧赶慢赶,督促着大军连续行军,这样才能甩开皇帝,尽量晚点汇合。如此一来,才比原本预期的行程要早了好多天。
有的时候,真得是一点点的变化,往往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就比如崇祯皇帝的这次御驾出征!
()
………………………………
779 日子很悠哉
追赶准葛尔部骑军的大明骑军,最终还是收兵回来了。
那些准葛尔部骑军就属兔子的,蹿得飞快,大明骑军又是连续急行,实在无法一直追下去。
就这么的,大明西征的第一次战事,就这么结束了。
怎么说呢,这一仗,先是准葛尔部给了明军一个突袭,击溃了一部分明军,围住了大部分明军。但可惜的是,最终准葛尔部没能吃掉围住的明军,并且在交战中,因为明军的精锐,还有装备的精良,超出了准葛尔部的想象,给其造成了不少的伤亡。
如果说,洪承畴所部的援军没有及时赶来,那么这一仗确实是准葛尔部大胜了。但是,正因为洪承畴所部及时赶到,救下了被围的明军将士。
综合起来看得话,其实准葛尔部骑军的这次突袭,并没有捞到什么便宜。放弃立刻吞并消化其他部族的机会,改为主动在哈密进攻明军,也是有代价的。
一万五千左右的明军前锋,溃散了小五千,战死了两三千,剩下的小一万明军,虽然粮食上来能吃饱喝足,过不了几天就能恢复过来,但是战马都已经杀了吃了,要再想获得上万战马,也不是短时间内能调度到的。
因此,总的来说,如今征战西域的明军,也就是洪承畴所领的三万五千左右骑军了。
这一战,也证明了准葛尔部的狡猾,超出了预估。从而给所有人一个提醒:大明这次出征西域,并不会想象中那么简单!
洪承畴经过这哈密一战,也收了想早点建功的心思。
这次出征,他是主帅,前锋军队遇袭,他是有责任的,当然,责任更大的还是前锋统帅吕大器了。
另外一点,洪承畴这次能及时赶到,救下吕大器所部,也算是有功劳的。
反正打死他都不会说出,他是因为想立功,不想等皇上赶上汇合,急急赶路才救下吕大器所部,而是说他有隐忧担心,为万全之计保持两军合适距离赶路,这才救下吕大器所部,这样他就是功大于过,多少能垫一下他的立功心思。
就这么的,洪承畴一边下令在哈密休整,等待这次日夜兼程所落后面的粮草物资,一边要保护吕大器所部,照顾他们早日康复过来,另外,就等待皇上到达再说了。当然,夜不收是肯定要放出去的。
…………
崇祯皇帝通过洪承畴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了解到前方的战况之后,就加快了行军速度,带着骠骑营在崇祯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二赶到了哈密。
这个时候,吕大器所部的大明骑军,或者现在应该叫步卒,已经康复地差不多了。不过吕大器本人的身体,因为年事已高,恢复地并不好。
崇祯皇帝到达之后,首先便对第一次战事做出了定性:这是一场大捷,粉碎了准葛尔部叛逆的阴谋,在哈密坚守无投降,正是体现了大明坚强不屈,保家卫国的军魂,因此,所有在哈密坚守的大明将士,均被记功,并受哈密纪念章一枚。
甘肃巡抚吕大器有过有功,但功大于过,升左都御史,兼太子少保,准其告老还乡,休养身体。
另外,哈密之战中战死将士,全入大明忠烈祠享大明香火,家属按律得到优待;
但是,在哈密之战中溃逃的那一部分,就和当初辽东部族投降大明一样,全部降为奴隶兵,准他们随军继续作战,戴罪立功者方能重新转为正式的大明将士。当然,对于那些百户以上军官溃逃的,崇祯皇帝没有手软,军前斩首示众!
雷厉风行地做出了赏罚之后,崇祯皇帝的身边,就是四万左右洪承畴所部,以及一万多骑骠骑营将士,人数重新达到了五万多人。
不过这其中,有五千多成了步卒。这些人就不方便继续随军,因为赶不上大军行进速度。因此,崇祯皇帝下旨,他们在哈密就地驻守,修筑哈密,为将来大明掌控西域做准备。
然后,他就领着四万五千多骑,再次西征,从哈密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这一次,全军并没有分散,所有骑军,都合在一起,最多各部之间,相差一日行程,分散成南北两线,向乌鲁木齐方向推进。
当然,崇祯皇帝这么做,并不是没有一点目的的。
在哈密出发之前,他就释放了十二名准葛尔部骑军的俘虏,明确告诉他们道:“朕来了,给你们准葛尔部最后一次机会。朕会在轮台等你们,期限半个月,立刻无条件投降。过期不候,灭族!”
这十二名准葛尔部的倒霉蛋是在洪承畴所部救援的过程中,俘虏的没能及时逃走的准葛尔部哨探。他们原本以为会被明国皇帝杀了祭旗,没想到还有命活着回去,不管他们是否真心,都是连声答应,保证把话带到。
他们自然不会想到,崇祯皇帝在他们之中的三个小头目身上,各自放了一颗甲级窃听种子。把这些人放回去,就能让他找到准葛尔部骑军躲藏的地点。要没有这个金手指的话,而且他们不投降大明,那就真得是杀了祭旗了。
所谓轮台,其实就是后世的乌鲁木齐,是贞观年间大唐始设。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在此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这里北上就是准格尔盆地,南下就是伊犁地区,西进则是塔城地区,是准葛尔部原本活动区域的中心位置。
对于崇祯皇帝的这番部署,洪承畴其实是看不懂的。不过崇祯皇帝乾坤独断,并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也不敢对此有意见,就只能这样了。
如果要问洪承畴意见的话,他认为还是要分兵。他带一路,皇上带一路,预定目标,包抄合击,这样如果准葛尔部真在预定地点的话,就能合围消灭准葛尔部的可能。
可如今大军在一起行动,这么庞大的骑军,就算能知道准葛尔部的所在,还没到,对方也肯定逃之夭夭了。至于限期让准葛尔部无条件投降,洪承畴认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他们真怕了大明,能无条件投降的话,也不会叛变大明,早就乖乖地跟着鄂齐尔图汗一起归附了。
当然,分兵行动还有另外一点好处,就是他洪承畴有可能可以做出一点成就,也算是他的私心了。
不过,洪承畴也明白,根据皇上以往的战例来说,他做什么事情,哪怕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一点用处的做法,在最后也往往证明是非常英明的。皇上最为厉害的一点,就是能根据蛛丝马迹推断出事情的真相。换句话说,就是皇上很可能会在行军过程中,推算出准葛尔部主力所在。
至于从南方传过来,说皇上有天上的圣物赏赐给远处的军卒,从而能让很远的军卒得到直接禀告皇上消息的能力。对于这一点,洪承畴作为儒家子弟,他是不相信的。
这种情况,哪怕在说这个的人,说得活灵活现,洪承畴也是不信的。他更相信,类似这种,其实就和大军出征前,抛一个铜板看正面反面来获取上天对这次战事的预测,其实是这个铜板两面都是一样,从而达到出征的时候鼓舞士气的目的。
不管怎么样,皇上蒙上一层真正上天之子的神秘口碑,对于皇上统治大明是绝对有利无害的。
洪承畴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领着两万骑军,和崇祯皇帝保持一天的距离,齐头并进向轮台开进。
大明这支骑军,是为西域这边最为强大的骑军了。四万五千多骑军,铺开之后一路西进,天地之间,就仿佛全是大明的了。
明军夜不收当然要更辛苦一些,在大军的前后左右都撒出去很远,一面为大军耳目,一面又要收集尽可能多的军情,侦知敌人之所在。
在前往轮台的途中,他们按照皇上旨意,把路上抓获的牧民,不管是不是准葛尔部的牧民,又或者自称是什么和硕特部以及其他部族,侥幸躲过准葛尔部追杀的,全部集中押送到皇上所在的中军,而后押解一起前往轮台。
就这么的,等崇祯皇帝领军到达轮台的时候,这样的牧民,已经达到了两百多人。明军把他们看押在几处地方,也不审问,最多的异常,是大明皇帝在众多将领的簇拥下,瞧了下他们这些人而已。
当时候,几乎所有的牧民都向大明皇帝跪下哀求,说他们是什么部族的,对大明最是忠心感激什么的,不过大明皇帝当时就没理。只是在军中将领对他们指指点点了一番之后就走了。
当然,所有人都不知道,崇祯皇帝其实在听手下将领介绍这些俘虏的时候,就往他们每伙人中投放了丙级窃听种子。
然后,崇祯皇帝就好像忘记了他是领军前来剿灭准葛尔部叛逆,每天不是在营帐里睡觉,就是出去打猎,又或者巡视营地,看着军中将士训练什么的,日子看似很悠哉。
妙书屋
………………………………
780 回头见
当然,实际上崇祯皇帝肯定不会忘记他是来打仗的。只是之前放回去的那些个准葛尔部哨探并没有找到准葛尔部主力所在,因此只能是等待而已。
与此同时,他通过关押在营地的那些游牧人身上的丙级窃听种子,要筛选出那些人是准葛尔部的探子。甲级种子没那么多,但丙级种子还是有的。毕竟一颗甲级种子能拆分成九颗丙级种子,方圆十里的距离,已经足够用了。
崇祯皇帝就不相信了,大军来袭,准葛尔部会不派出探子查探大军在什么地方,又是什么情况等等。如此一来,只要有探子来探查,就有很大的概率被散布出去的夜不收给逮回来。
至于接下来,就只是等待了。
很快,崇祯皇帝当初限定准葛尔部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已到,但是准葛尔部连个影子都没出现,那崇祯皇帝自然就不客气了,当即明着下旨,准葛尔部灭族!
而实际上,这个时候,最早放回去的准葛尔部哨探俘虏,才刚刚和准葛尔部的哨探会面。那些哨探俘虏要重新获得自己族人的信任,也是要时间的。
这时间,就慢慢地到了崇祯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眼见着崇祯皇帝一直没什么动作,只是巡视营地,甚至游玩打猎,这让洪承畴开始担心起来了。该不会这一次面对西域的敌人,皇上终于是没办法了么?
这么想着,他找到崇祯皇帝,不得不提醒道:“陛下,这西域一到十月份,就很可能是大雪遍地,这时间,怕是不甚多啊!”
崇祯皇帝听了,呵呵一笑道:“朕知道,这不,还有两三个月时间呢,急什么?”
“……”洪承畴听得无语,急什么?当然急了!如今准葛尔部的影子都没看到,每天就在这轮台驻扎。该不会是这西域的风光把皇上给迷住了吧?
不爱美女爱风景?
当然,这些东西只能是脑子里想想而已,洪承畴犹豫片刻,最终还是奏道:“陛下,西域宽广,敌踪未现,就算被夜不收侦知,准葛尔部也必然不敢和我大军正面决战,我追敌逃之下,微臣以为,两三个月时间,未必能够。一旦大雪降下,怕是对我军有诸多不利啊!”
他心里很清楚,就事论事地奏对,皇上不但不会着恼,还会获得直臣的印象。因此,他才有胆子继续劝谏。
崇祯皇帝听了之后,果然没有不高兴,依旧微笑着说道:“朕自有妙计破敌,洪卿且看着便是。”
洪承畴一听,还能说什么。有皇上过往的战绩在,还能感觉到皇上胸有成竹的把握,难道就因为自己觉得这事会难,然后皇上也会难?
这么想着,他就只能拭目以待了。
…………
在大军营地内,关押游牧人群的营地内,都是各自熟悉的凑在一起。有的为自己的命运担忧;有的则是无所谓,免费吃喝,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还有的,则是沉默寡言,对谁都是阴沉着脸,就好像都欠他们钱一样……
在这些人之中,有三个年轻人一伙的,看到周边的人都离得比较远,便低声对年纪稍微大一点的那个说道:“现在怎么办,回不去,什么都没用啊!”
另外一人听了,也凑近那个年纪大一点的人跟着说道:“阿哈,明军好像都很厉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