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窃听系统-第3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这才想着,就见海上的情况有了变化。

    只见海上那两艘英国战舰看到明军这边出动了十艘战船之后,竟然没有第一时间逃跑,反而向外海方向转去,绕过了成包围状逼过去接应的明军战船,然后又逼近孟买这边。

    “他们这是在查探孟买的虚实!”李定国看到,不由得心中一惊,这还真是艺高人胆大?

    于是,他便立刻下令,再派出十艘战船,驱赶这两艘英国人的战舰。

    虽然明军这边出动了二十来艘,其中有一半还是同样西式的那种风帆战船,可还是用了好长时间,才把这两艘英国人的战舰赶走!

    从头到尾,就没交战开炮,可只是从操纵战舰这一点上,李定国就发现,这些英国人还真是不能小看!

    妙书屋


………………………………

818 迎头一棒

    这两艘英国战舰的突然出现,让李定国也格外地警惕起来。虽然他没有和英国人打过交道,却能从这次的窥探中嗅到危险的气息。

    并且,这次英国人突然直接冲孟买而来的事件,早不出现,晚不出现,偏偏出现在和莫卧儿帝国打过一仗之后,搞不好就是莫卧儿帝国的人找来了海上强援。

    这么想着,李定国不敢大意,立刻加紧修筑孟买的防御工事,加紧战备;同时再次派出快船,前去果阿通知盟友葡萄牙人,以及去锡兰禀告总督大人。

    …………

    英国殖民者在东方的头目叫麦克斯,出于谨慎考虑,派出了两艘战舰去探听孟买明国人的虚实,得到回报说,明军大概有三四十艘战舰,人数大概是三千到五千人左右。很可能是在葡萄牙人的帮助下,他们有西式的风帆战舰,但技术水平却是一般。

    听到这个报告之后,麦克斯就大大松了口气。就这点兵力,他是压根不怕的。于是,一边针对孟买明军的实力调兵遣将,一边又派人去联系莫卧儿帝国那边,说明军实力很强,必须再给点什么什么好处,他就豁出去帮莫卧儿帝国把这些明军灭了。

    负责和这些英国殖民者沟通的大王子达拉希科一听,英国殖民者能保证灭掉孟买的明军,那是大喜,至于英国殖民者多提出的一点要求,他才不在意。

    于是,他也到了沙贾汗哪里,慷慨陈词了一番,要求他领军前去孟买,保证干掉孟买的明军,为父汗分忧。

    达拉希科当然明白,要想最终坐上王位,军队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有胜仗可打,那是捞取声望的最好机会,肯定是不能错过了。

    泰姬陵竣工在即,沙贾汗的一颗心都扑在这泰姬陵上,听到这个大儿子如此懂事,当然就一口答应了,甚至还表扬了几句。

    终于,在崇祯二十五年九月十八日这一天,孟买明军收到了警讯,放出去的夜不收飞马回报,说莫卧儿帝国军队,大概有两万多人,已经浩浩荡荡地杀奔孟买而来。

    李定国一听,再次派出快船,紧急报讯。然后,就问起有关莫卧儿军队的详细情况。

    在一番了解之后,他便做出了决定。

    …………

    莫卧儿帝国的军队,共计两万五千多人,其中达拉希科从德里带来了五千精锐,另外的两万来人,都是本地军队,由当地总督带领,归于达拉希科指挥。

    明军也就五千来人,莫卧儿帝国这边,不但有压倒性的兵力,而且任务也很简单,就是驻守海岸,威慑岛上的明军。至于攻打孟买,则由英国人来完成,这样的战事,真不要太容易了。

    因此,这支莫卧儿帝国的军队,从上到下,都很放松。一路上根本就不像打仗,而是游山玩水,只是来旅游一般。

    眼看着离孟买就一百来里,骑军放开了跑的话,一个白天就能到。达拉希科就开始意气风发起来,因为这是他的表演时间。

    边上的心腹给他建议道:“机会难得,此战需要打出殿下的威风才行!”

    肯定能胜利的战事,要是不好好利用的话,那就太亏了。达拉希科当然也有这个意思,于是,一番商议之后,立刻派出骑军,大张旗鼓地赶往孟买,威慑明军,告诉明军,他,莫卧儿帝国的大王子,达拉希科来了!

    至于步军和炮兵这些,当然没能这么快,就统统丢给地方总督,让他压阵赶到孟买。

    结果,就在这一晚上,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竟然遇到了明军的夜袭。

    没错,李定国通过夜不收了解到,这支来袭的莫卧儿帝国的军队警惕心不高。就亲率唯一的五百骑军,不守反进,迎了过去。在莫卧儿帝国的骑军离开之后,就更是坚定了他决定夜袭,给莫卧儿帝国军队一次教训的决心。

    借助夜幕的掩护,李定国虚张声势,把五百骑军当上万骑军用,那营造出来的声势很是惊人,又一个劲的放火,顿时杀得这支莫卧儿帝国的步军大败。

    一直到黎明降临之后,李定国也没有恋战,立刻撤军,绕了很大一个圈,到了孟买以东很远的一个港湾,在这里登上等着的战船,避开了莫卧儿帝国的骑军,回到了孟买。

    达拉希科正在孟买海岸线耀武扬威,羞辱缩在孟买的明军。而他自己,就在海岸边的一处高地上,摆上带来的桌椅,由仆从举着遮阳伞,坐在那里,笑看他的手下羞辱对面的明军。听着心腹手下的恭维,不时哈哈大笑一声,就感觉人生之快乐,莫过于此。

    他正在高兴之时,忽然听到有快骑赶来,一开始,他也不在意,后方那边,能有什么事情。再说了,才刚到,父汗那边也不可能派人来催。

    结果,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快骑一脸惊慌失措,就让他心中感到有点不妙,当他听到说,后方大军被明军突袭,死伤惨重,请求援军时,他整个人都懵了:怎么回事,哪来的明军?明军不是在岛上缩着么?事先不是已经查探过,一共也就五千来人,怎么就遇袭了呢?

    说真的,这时候的他,有点不知所措了!

    倒是他身边的御林军将领,还比较沉着的,立刻喝问快骑具体情况。

    这个快骑自然是一遇袭的时候,就由地方总督派出来求援的。因此,掌握的真正情况不多,说出来的时候,那是明军至少有上万人,还有不少骑军,非常厉害什么之类的。

    可这御林军将领那是打多了战事,很快就发现破绽,最终下了定论,明军的兵力绝对不会多。等到天亮之后,明军必撤!

    不过虽然得到了这个结论,可达拉希科却心中没底,还是心慌,他怕后军没了,他这边也就危险。于是,最终下令还是立刻回援。

    等他到了半路上的时候,第二波信使已经赶来,禀告了真实战况。

    说夜袭明军有一两千人,借助夜色掩护,利用火攻引起混乱。但是在地方总督的英明指挥之下,最终以损失五千来人的代价,把明军给击退了。

    达拉希科一听,算是松了口气,还好,没全军覆没,只要战事能最终胜利,这一次的小败也能掩盖过去。

    不过他身边的御林军将领却并不尽心快骑的禀告,提出了很多质疑,随后到达后方,也没管地方总督的禀告,勘察战场情况,最终得出了结论,说明军绝对不会超过六百骑,且是主动撤退,根本就没什么损失。

    他的这个结论,让地方总督和达拉希科都感到非常难堪。这还没真正开始打呢,就这么被明军迎头一棒,你说,这脸往哪里搁?

    达拉希科都能想象到,等他回到德里,他的那几个兄弟知道这个情况之后,必然会替他广而告之,宣扬他的“名声”。

    想着这些,他的脸色就异常难看了。

    不过好歹他是有心腹的,立刻给他出了一个主意,马上向德里禀告,把这次战败的责任都推到地方总督身上,并保证,只要他亲自指挥,一定能消灭孟买明军,以扬莫卧儿帝国之威。

    当然,私下里安抚地方总督却还是要的,还做出承诺,只要这个锅你背了,等将来他当皇帝的那一天,一定会做出补充的。也少不了收买御林军的这个将领,同样做出了承诺。

    这种事情,如果他真当上了皇帝,那自然就不会有事。可要是他遇到皇位的有力挑战者,他的这种无能,并不会因为做出过承诺而被人忽略。

    于是,这个事情,就变成了全是地方总督的错,亏了达拉希科英明神武,才只损失了这点兵力,打退了明军的进攻。

    这次的败仗,当然也教训了达拉希科,让他再也不敢小瞧孟买的明军。军事方面,他也尽量听从那个御林军的将领,再不敢马虎大意了。

    虽然他最终领军安全到达孟买,并且扎下营盘,可要真正对付孟买的明军,还得要靠海上的力量才行。但英国人还没到,达拉希科也就只有等了。

    就这么的,孟买这边的战局,暂时平静了下来。

    ………………

    另外一边,沙贾汗的三儿子,奥朗则布同样领军向东进发。他和达拉希科不一样,一开始的目的就很明确。一路之上,竭力拉拢御林军将领。不断地赏赐,不断地施恩,不但是单单将领本身,包括对御林军的其他将领和底下军卒,全都施之以恩,赢得了不少赞誉。

    等到军队慢慢地磨叽,快到孟加拉的时候,他又一改磨蹭的做法,甚至都不通知孟加拉地方总督,直接领着他手中的这支精锐,以很快的速度穿过了孟加拉,直扑洞吾而去。

    当然,孟加拉这边也不是没有一点用,提供了熟悉临近洞吾的向导给他。

    在孟买那边还没真正开打的时候,洞吾这边的战事便首先揭开了序幕。


………………………………

819 出征舍朕其谁

    洞吾所在的东吁王朝,原本就因为连年打仗而人口不多,亏得他隆王休养生息了一些年,洞吾人才没有继续死于战争之中。

    可随后,阿瓦一战,灭了东吁王朝的同时,也重创了洞吾的人口。

    虽然阎应元在治理洞吾期间,很少再有战事。又有云南人去洞吾,内地商人去做生意,可人口终归不是那么容易能有的。

    因此,洞吾这边,人口主要还是集中在少数一些城市,大部分地方都是高山密林之类的。

    在洞吾成为明军的一个省份之后,大明这边,当然也对临近的莫卧儿帝国有提防的。

    和孟加拉这边的边陲,都驻守有军队。与此同时,也派了大量密探进入临近的孟加拉,刺探莫卧儿帝国的军情,以防万一。

    但是,莫卧儿帝国最终对大明灭掉东吁王朝的这个事情,压根就没有一点反应。而且还不是短时间,而是一直没反应。

    这种情况,让边境的明军将士自然就松懈了不少。

    到了后来,阎应元升任洞吾总督,领兵出海,前去经营锡兰。而新任洞吾巡抚张煌言在到任之前,有去京师觐见过皇帝,得到皇上提醒,要小心莫卧儿帝国。

    张煌言本人也知道,阎应元是去和佛郎机人交接锡兰和孟买。不管是他,还是阎应元,都有过预测,觉得这一次莫卧儿帝国会有反应,也就有提防。

    除了往边陲重镇输送物资储备,以备战事之外,张煌言还提醒过边陲将领,务必警惕!而他自己当然是不可能去边陲的,毕竟是管着整个洞吾,要操心的事情太多。

    当然,这个的前提,还是预估这一次莫卧儿帝国的反应,有可能会激烈一些。但也不会有大的事情。就算有大的事情,比如派兵过来,那在孟加拉的密探也能及时获悉消息而做出应对。

    结果,沙贾汗派来东线的是他最能打仗的三儿子奥朗则布。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对手。

    在原本的历史上,他确实能征善战,能在皇位争夺战中领兵打败他的三个兄弟,最终囚父杀兄杀弟,还大大地扩大了莫卧儿帝国的版图,成就了如今印度的疆域。

    这个奥朗则布,显然是知道孟加拉这边会有明军的奸细,因此干脆就不要步军,只是领着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穿过孟加拉,对洞吾发动了攻势。

    这种不宣而战的突袭,还真让他得逞了。最开始被他突袭的边境重镇被偷袭攻破,随后的几座小城镇也在他连续突袭之下被他屠得一干二净。

    等阿瓦这边的张煌言闻讯之后,立刻集结大军迎战时,奥朗则布却退回了孟加拉,随后在孟加拉那边驻守,整顿防务。同时还派人反咬一口,遣使责问大明这边,在孟买驻军,还侵犯地方,这是东西夹攻莫卧儿帝国还是什么意思?如果明国不给一个交代,就不要怪他灭了洞吾的明军。

    张煌言听了之后,气得差点吐血,还能有一个讲理的人么?

    不过他也感觉到,他所面对的对手很不好对付,因此,一边谨慎应对,一边派人飞报京师和锡兰。

    相对张煌言的紧张谨慎,奥朗则布却要轻松多了。战事一完,他就当着御林军将领的面,写派了一份报捷文书,夸大了御林军将领的功劳,替他们请功,以此继续收买人心。

    与此同时,他也在捷报中强调,明军必定会大肆反扑,因此御林军还不能回去。不但如此,甚至他还求援,以备下一战。

    ………………

    因为有窃听系统这个金手指在,都不用那么远的地方派人奏报,崇祯皇帝在京师这里就通过张煌言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获悉了洞吾的战况,同时,也从李定国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获悉了孟买的情况。

    “又到了松松筋骨的时候了啊!”崇祯皇帝丢下手中的御笔,站起来伸了个懒腰,自言自语地说道。

    说真的,这一年一直在搞内政,如今想起那金戈铁马的岁月,还真是有点怀念的!

    随后,崇祯皇帝发出旨意,说莫卧儿帝国侵犯大明洞吾,屠杀大明百姓,他决定御驾亲征,灭了莫卧儿帝国为大明百姓报仇!

    这份旨意,要是早些年发出来的话,所有人都会质疑。因为京师这边压根就没有任何消息。再说了,洞吾离得那么远,皇上就是再有神机妙算,又怎么可能算到那么远发生的事情。

    不过崇祯皇帝在南洋之战中,已经展现过神奇手段,有仙器能听千里之外的消息,且这个事情,都是证实了的。因此,就没有人怀疑洞吾那边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们都相信崇祯皇帝。

    而且崇祯皇帝不远万里要出征,只为大明百姓报仇,实践那“犯大明者,虽远必诛”的誓言,对于大明百姓来说,那都是感动地很,纷纷祈祷皇上凯旋。

    当然,也有人觉得,皇上贵为天子,哪能事事出征,要不,要那些臣子何用?

    不但民间有这种说法,那些文官武将也感觉丢脸,就纷纷请战,就连刚刚从南方回到京师的卢象升,也是愿意代皇上出征。

    对此,崇祯皇帝便看着卢象升等人说道:“卿等怕是不知道莫卧儿帝国的情况吧?”

    “微臣是有听闻,不过知之不详!”卢象升倒也实话实说。

    至于其他文官武将,这有卢象升出头和皇上奏对,他们旁听就够了,并不插言。

    “那好,朕就给卿等说说。”崇祯皇帝便对卢象升等人说道:“莫卧儿帝国是蒙古人后裔所建,其疆域大概有朕开拓疆土之前的一半大,也是农耕之国。且其国力正当鼎盛时,南征北战,剿灭了许多小国,如今也还在继续扩张中。换而言之,莫卧儿帝国并不是一个弱国!”

    卢象升听得一凛,没想到这个蛮国是个大国,而且还是能征善战的,看来真不可小觑。

    不过虽然如此,对卢象升来说,那又怎么样,又不可能怕了!

    因此,他便要开口继续请战。

    但是,崇祯皇帝明白他心中所想,就先他一步,又开口说道:“征讨莫卧儿帝国,卿等以为,大明要出动多少大军,消耗多少钱粮,方有把握灭之?”

    听到这话,就算卢象升南征北战惯了,对于这个问题却还是非常慎重的。当即眉头一皱,心中估算起来,发现又不好估算。因为他对莫卧儿帝国的情况一无所知,包括地形地势,还有风土人情什么的。所有这些,都会对战事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不考虑都不行。

    如果不知道这些,那只能往大里估计了,对方又是大国,国土辽阔,那不但兵力要多,粮草消耗也绝对要多。

    崇祯皇帝看着包括卢象升在内的所有臣子都露出了谨慎的神情,一时之间都没人答话,便在心中笑了下,然后又给他们补了一刀道:“还有一点,卿等不要忘记了,临近莫卧儿帝国的几个省都是物资贫乏,有的还需要从内地输送。且交通落后,卿等要考虑路上消耗的粮草物资。”

    “……”得到这个提醒,卢象升等人彻底无语了。

    在这交通不便的时代,粮食的运送,到达目的地的其实很少,大部分粮食都会消耗在路上,特别是目的越远,这消耗在路上的比例就越高。

    而莫卧儿帝国是远离大明的产粮区,大军要多,还要运粮过去,就算能打赢,估计大明也是会伤筋动骨的。

    这么一想,就算是卢象升,又如何能忽略这些事实呢!

    见他们都不答话了,崇祯皇帝便微笑着说道:“因此,这和莫卧儿帝国的战事,还须得朕亲征才行。朕不想因为莫卧儿帝国之战,就拖累了国内良好的经济势头!”

    如果说这个天下,有谁是最有把握灭掉敌人的,那么除了崇祯皇帝之外,别无他人!

    反正从崇祯皇帝领兵打仗一起来,全都是以极小的代价赢得巨大的胜利,从来没有例外!

    于是,就这么的,再没有人和崇祯皇帝来争论出兵这个事情了。

    于是,崇祯皇帝就领军出发了。

    这一次的出征,他带的兵力也不多。只有骠骑营的一部五千来人,总兵是周遇吉。

    其他总兵,很多都已经年纪大了,五十开外了。事实上,就连周遇吉都已经不年轻了,但相对来说年轻一点。

    在这支军中,还有一名三十多岁的年轻将领,叫做李来亨,周遇吉手下的参将。崇祯皇帝出征,其实是有意培养他的。

    另外,他还发调令,调了吴三桂、孔有德领五千余骑随驾出征。他们两个,在灭了建虏之后,是封了登莱总兵,驻守在登莱,其中孔有德就负责那边的水兵训练。

    这其中,孔有德刚好五十岁,而吴三桂是四十岁,比崇祯皇帝还小一岁。

    这次出征皇帝御驾亲征,比起以往,是有的路段可以坐火车,不但快,还能省体力。而且他也不用带粮草物资,直接走就是。军力不多,只需要地方筹集粮草就成。

    让人想不到的是,崇祯皇帝并没有领军南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