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窃听系统-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快,那边喧哗起来,有声音隐隐传来。多尔衮懂汉话,基本能听清那边的情况。
“娘,快起来,快起来啊,军爷过来了。”
“军爷,行行好,我娘只是太饿了,给口吃的,就能马上走的。”
“啊……军爷……不要……”
“娘……”
哭喊声忽然又戛然而止,再没了动静。
这一切,多尔衮都看在眼里,他知道,是他的手下过去把那倒地的女人以及她那聒噪的儿子都宰了,那尸体丢到一边,他都看到了。不过他并没有阻止。
真要说起来,底下的军卒做事,也是他让这么干的。否则大清军纪严明,谁敢做犯军法的事情!
此时,多尔衮的目光望向远处看了一会,而后又转头看向身后,眉头紧皱,显然对于如今的情况,并不怎么开心。
原因就在于前几天的时候,才打下济南府一天,明国勇卫营就赶到了,迫使他下令提前终止了劫掠。虽然放火烧了济南城,可终归是少抢了好多物资。
一开始的时候,多尔衮为了对付尾随的勇卫营及其他明军,他不得不把军力尽可能地调到后面,在驱赶不走勇卫营之后便小心提防。
但是,他没想到,经过德州府之后,就遭遇了小股明军,偷袭大清队伍。他们也不和大清军队正面打仗,而是趁着大清军队不注意,先是驱赶大明百姓引发大乱,而后就会趁乱抢掠大清劫来的物资。
这些小股明军,多尔衮已经查清,是原本高起潜麾下的那些明军将领,带着他们的精锐家丁跑来干这个事情。
想到这里,多尔衮就忍不住在心中暗骂:之前对阵地时候,也没见这些明军将领有多卖命,可如今抢起财物来,还真是够拼命的,竟然无视大清探马,真是一群要财不要命的强盗!
发生了好多次之后,多尔衮这边就没有办法,又只好从后面调来军队加强前面的防守。有好几次,多尔衮都在犹豫,要不要裹挟这么多大明百姓回去?
从济南府掠来的人口,有十来万人,导致北返的队伍非常长,加上各种牲口物资,长长地车队,至少有十来里长,大大增加了大清看押他们北返的难度。
这已经是让各色车辆走官道,那些大明百姓都走官道两边的野地里,走了好几排,才缩短成这个距离的。否则的话,大清军队还真没法看押地过来。
想到这里,多尔衮又转头环视下周边能看到的大清勇士。一眼就能看出来,他们都有点疲惫。想想也是,之前突袭南下拿下济南府,再到如今的北返,基本上就没有好好地休息过。
大清勇士也是人,不是铁打地,一直得不到休息的话,对军队战力也是一个影响!和岳托、杜度那边汇合,应该还有三天的路程。汇合之后,应该能好好休息一下了吧?
多尔衮心中这么想着时,忽然看到有一队快马沿着官道逆着人流疾驰而来,这让他的脸色格外的难看,如今这青天大白日的,难道那些明军将领那么不要脸,又跑出来捣乱了?
之前的时候,那些明军将领是在凌晨或者傍晚,戒备最松的时候偷袭。可是,这个时候,自己不但重新部署了兵力,而且又早已过了清晨了,还敢跑出来,真当大清军队是你明国军队么?
想着这个,多尔衮都有点发怒了。
他正想着,那队骑卒已经到了他这边,为首那人下马后,立刻疾步过来,打千跪地禀告道:“报,大将军!安平贝勒有急信。”
说完之后,他从怀中掏出了一封信件,双手呈上。
多尔衮听了一愣,没想到是杜度那边的人。他一想到那边二十多万人畜,不由得心中一紧,立刻打开看了起来。
杜度在信中禀告了他那边的战事经过,而且顺便把岳托增援中计的事情也说了,用最快地速度赶来这里禀告,问多尔衮这边,接下来该怎么办?
多尔衮看得大吃一惊,他没想到,那支秦兵竟然有这么厉害,按照杜度地描述,这秦兵的战斗意志非常强,简直可以和大清一拼了。而且很显然,领军的主将是能打仗的人,攻打杜度那边不成,就立刻转而围点打援。
不止如此,他们还有自知之明,知道光凭他们的实力,没法一口吃下岳托所部,就用计分离了岳托所部的步骑军,而后吃掉实力较弱的步军。
虽然那支步军多是汉奴组成,可好歹也算是大清军队,大清有多久没有像这样被敌人全歼的?这一次回去,岳托估计会被皇上处罚了!不管怎么样,一个疏忽大意统兵不慎的罪名是跑不了的了。
对此,多尔衮倒没怎么在意,该伤脑筋的,应该是代善才对。
他自己在看完信之后,便把信递给身边亲卫,吩咐他道:“拿给豪格看看去,让他前来议事!”
而后,他自己便皱着眉头,考虑起事情来了。
那支秦兵,据杜度和岳托估计,伤亡也不少,估计目前能战之军,也就两万出头了。而自己这边,跟着地勇卫营有一万出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也就这两支军队,大概三万人是大清值得重视地对手。
想到这里,多尔衮心中多少松了口气,幸好明国也就三万可战之兵,其他军队,打不得硬仗,也就不用特别在意了。只是不知道像秦兵这样的能战之军,还会有多少,又会在什么时候赶到?
心中稍微合计了下,多尔衮心中便有了主意。这次入关的收获已经够多,贪多嚼不烂,该出关了!
“来啊,传本王军令!”多尔衮抬头看着身边的几名将领,大声吩咐道,“大明百姓中,年龄大于三十五,小于十五的,全部驱逐出队伍,廋弱者,行动不便者,也一律驱逐,而后加快行军速度,落后者杀!”
“殿下,为何要驱逐,直接杀了便是!”一名鞑子头目有点疑惑地问道。
多尔衮听了,看向他解释道:“明国巴不得我们杀了他们,驱逐了事,反而要明国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财物去安抚,这对我大清更为有利!”
一听这话,这些鞑子头目一个个都是恍然大悟,连道殿下英明之类,而后就去赶着执行多尔衮的军令了。
当然,他们也不会真得去问清楚年龄,而是大概意思一下,看着差不多就做出了驱逐与否的决定。
接着,多尔衮便又给一名亲卫下令,让他立刻赶往杜度那边回信,告诉那边,这边会加快速度和他们会合,让那边做好出关的准备。
忙完了这些,多尔衮再抬头去看眼前的队伍时,就看到不少大明百姓被他的手下驱逐出来了。
那些百姓,有的有亲人还在队伍中,面临生死离别而淘淘大哭,而有的被驱逐,以为是要杀他们,一个个在跪地求饶;当然也有的撒开脚丫子就跑。
行军队伍明显在缩短,如此一来,不但能加强队伍地防御,还能提高行军速度了。
他正在想着这些事情时,忽然听到后面又传来急促地马蹄声,不由得眉头一皱,便转头望去。
却是豪格领着他的亲卫,正疾驰而来。
人还没到,豪格就先已经大声嚷嚷开了:“怎么回事?这些汉狗可都是父皇要求掠回辽东用的,为什么要赶走!”
很显然,他一路上过来,看到大清勇士在驱逐大明百姓的一幕了。
“没看信么?明国又有援军到了。我们俘获的人口物资已经足够多了,这些不驱逐了也会死在路上,没必要。”多尔衮冷冷地回答道。
豪格此时已经到近前,坐在马上随意示意了下,也算是对主帅的见礼了,而后还是不满地问道:“那为什么不杀了他们?汉狗太多,杀一个才能少一个!”
“你觉得我们后面的勇卫营看到一地的尸体好呢,还是说看到饿着肚子,嗷嗷待哺的明国百姓好?”多尔衮心中有点不屑地反问了一句。
豪格一听,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当然是尸体……嗯……那就随你的便吧!”
他也不是笨蛋,一开始是在他自己的角度上回答,可马上回过神来,站在勇卫营那边一想,顿时就想到了驱逐这些百姓丢给身后的勇卫营的话,那勇卫营肯定会大为头疼。明国的天子禁军,总不能看着明国百姓在自己面前饿死吧?
虽然想明白了这点,不过他不想向多尔衮低头,便马上转移话题道:“岳托怎么那么笨,竟然损失了五千步军?“
“此事等回去之后,皇上自有公断!”多尔衮回了一句,而后声音提高了一分道:“本王叫你过来,是有事要你去做。”
“什么事?”豪格心中虽不乐意多尔衮对他指手画脚,可无奈他毕竟是主帅,就只好问道。
“你部在中午之前对尾随明军发动攻势!”多尔衮严肃地说道,“记住,此次战事,以打击后面的明军杂牌为主,最好能杀溃他们,让他们再不敢尾随。”
说到这里,看到豪格有想要说话的意思,他便用手一摆补充道:“如此一来,勇卫营遇到我们丢给他们的包袱,就只能是自己来处置,不但耗他们军粮,也能耗他们精力,这支尾巴便能去掉了。”
一听说得有理,豪格在正事上也不敢对着干。否则回去,皇太极也饶不了他。因此,他立刻领命而去。不是打勇卫营,这个任务就简单地很了。
于是,躲在勇卫营身后,一心想着跟勇卫营捞功劳的各处明军,就一下遭殃了。
大约一万左右的鞑子骑军,当然了,大部分都是蒙古八旗,突然就绕开勇卫营,向他们发动了疯狂地进攻。
这些明军那想过鞑子骑军竟然会这样打他们,丝毫没有防备,加上他们的战力又极其低下。
于是,还没等勇卫营出兵救援,他们就已经溃不成军了。
虽然被鞑子杀死杀伤地人数不多,可经过鞑子这么一打击,谁还敢拿自己的命开玩笑。因此,这些明军除了当即跑回去之外,剩下地那些,也是离得远远地,没有一天路程都怕不安全。
这么一来,鞑子军队的身后,就只剩下了一万余人的勇卫营还在紧紧跟随。
等到了午后时分,勇卫营就开始撞见被鞑子驱逐了的济南府百姓。
看到纪律严明的天之劲旅,这些济南府的百姓,哪怕躲得再远,也跑来勇卫营这边求救。没办法,他们饥寒交迫,周边又被鞑子祸害过,根本找不到吃住的地方,不来找勇卫营,基本就只有等死一条路了。
一开始,刘元斌也好,卢九德也罢,都是非常高兴。这可以算是他们的功劳,是他们把这些大明百姓给解救了下来。
可是,当他们越往北走,收拢起来的百姓越多时,就开始感觉到有点不妙了。等到傍晚时分,收拢到的百姓,竟然超过了他们军队人数。
当军需官哭丧着脸前来禀告说这样下去,粮食支撑不了几天时,他们就感觉到了这些百姓变成了他们手中的烫手山芋。
于是,他们看着还有源源不断地百姓往这边过来时,互相之间,都能看到对方欲哭无泪了。
作为天子劲旅,不可能抛下这些百姓不管,只能就近安置到附近的城池去。可这么一来,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鞑子军队扬长而去了。
这是阳谋,而他们无从在短时间内破解。
勇卫营这边其实还不知道,多尔衮用出了这一招之后,立刻便从后卫军队中大量抽调了人马,展开了对小股明军的围剿。
形势的突然变化,让那些将领一下措手不及,不少人都吃了大亏。
就这么着,多尔衮这支军队受到地干扰少了,北返的速度就更快了。
也就在这同一天的早上,京师这边,一场重要的朝会开始了。
………………………………
143 一群猪队友
一般来说,皇帝处理政务,都是找相关人员,或内阁辅臣和司礼监,或六部尚书等等,少部分人商议就好了。一旦这个朝议人数多的话,那就是有大事要谈。
很显然,这一次的朝议就属于这个范畴。
崇祯皇帝坐在御座上,看着底下一大群人,冲边上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德化点了点头。
于是,王德化便拿了一份圣旨上前,大声喝道:“皇上有旨!”
一听这话,所有臣子都不得不跪下听旨,他们心中有点纳闷,不知道皇帝这是什么旨意?该不会召集这么多臣子,就是为了这份旨意?难道是对昨天事情地定性?
他们还在纳闷之时,王德化那边已经抑扬顿挫地读了起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内阁辅臣薛国观,德才兼备,堪任社稷之干城;锄奸去秽,无惭正直之风;宣德达情,不愧屏垣之寄……
只听一个开头,基本上所有人都吃了一惊。他们没想到,这份旨意和昨天的事情一点关系都没有,一上来就猛夸薛国观。都不用听下去,肯定是要给薛国观升官了。而如今薛国观已经是内阁辅臣,再升官的话,什么位置就可想而知了。
果然不出他们所料,旨意的最后,就是提拔薛国观为内阁首辅,让他好好为君分忧,并且号召其他臣子像薛国观学习,一起恪尽职守,为君分忧。
听着薛国观领旨谢恩的大嗓门,不少人都偷偷地瞧了下另外一名辅臣杨嗣昌。见他面无表情的样子,有的人幸灾乐祸,有的人为他叹息。
等群臣都重新站起来之后,崇祯皇帝看着他们,忽然开口说道:“或者有人会对朕这份旨意有异议,觉得薛卿要论资历的话,还不够格。但是,朕为什么要在这里宣旨,就是要告诉卿等,只要有人德才兼备,能为朕分忧,朕就不吝提拔。知道这是为什么么?卿等知道么?”
这重重地发问,让人不好回答,万一一个回答不好,反而会引来皇帝的怒火。毕竟只要眼睛不瞎,都能看到皇帝心中有气着。
想想也是,最近那么多糟心事,皇帝的心情能好就怪了。
大多数人都这么想着,就一个个就当了庙里的泥菩萨,眼观鼻鼻观心,一动不动。
对此,崇祯皇帝早有预料,便冷笑一声喝道:“吏部尚书田卿何在?”
“微臣在!”田维嘉听到点名,就只有跨步出列,应声回奏道。
“朕前些日子要卿做的事情,在这里说说吧!”崇祯皇帝似乎带着一点火气要求道。
田维嘉早已猜出了这个事情,心中一声叹,便无奈地当众说起了廷推名单的事情。
廷推名单这个事情,朝廷上下都知道,但是结果怎么样,就只有很少一些人知道了。
因此,当田维嘉最后说道,廷推名单中的候选人,最终还是一个人都没有时,一个个不由得都有点哑然。什么时候,这么香饽饽的事情,竟然无人问津了?
“是何原因,卿也说出来给大家听听吧!”崇祯皇帝又是冷声要求道。
“奉公廉洁一条,具体要求到什么程度尚未可知,因此……因此廷推人选尚未有定论!”田维嘉无奈,只好如实奏道。
他这么一说,顿时,所有官员都明白了。不少暗地里偷看皇帝脸色,心中有了猜测,该不会是皇上已经知道一些官场规矩,所以田天官这里不敢糊弄皇上了吧?
看到底下没人说话,崇祯皇帝就又大声喝道:“看到没有,奉公廉洁一条,还要具体到每个细节,那说明什么?大部分官员都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违背了奉公廉洁!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条件,就把朕的吏部尚书给为难死了!朕要还是以资历为先,按班就部地,这朝廷还有救么?”
虽然崇祯皇帝没有明确地说:朕所指有问题的官员,不是一个人,而是在场的你们都是这句话,但能位居殿内和皇帝议事的这些官员,又有谁不知道皇帝的这句潜台词!毕竟能上廷推名单的,除了封疆大吏之外就基本上是殿内站着的这些了。
一时之间,所有人都沉默了。没有人有勇气,敢站出来说我就是奉公廉洁,皇上可以随便查!
其实,哪怕是薛国观,也多少有点问题的。或者换句话说,如今的大明官场上,真能做到奉公廉洁的,估计也是凤毛麟角般地存在了。
如果以前的话,可能有人还会冒险试试。可如今,原首辅刘宇亮的首级挂在正阳门上,原御马监掌印太监王之心等人的首级挂宫内大门。还有辅臣方逢年受贿降级,东厂肆虐,锦衣卫也换了一大批人,在这风头上,还真没人有胆子。
因此虽然大家都这样,可这事不能提到明面上来,皇帝为此发怒,也就只能沉默以对了。
崇祯皇帝也沉默了一会,扫视着底下臣子,好一会后才和缓了一点语气说道:“如今国家有难,朕也发现了一些人才。晋州知州陈弘绪是一个,他是举人而已,却比不少进士出身的都要做得好!那陈伟权是进士吧,猪狗不如!先前的昌黎县令左应选是个人才,也是举人出身,却被人嫉妒贬官。朕就告诉你们,以后朕用人,只要德才兼备,或者只是一点小毛病却能有大功的,朕不拘一格用。陈弘绪、左应选他们,朕定会大用。”
说到这里,他忽然又冷笑一声,语气又严厉了一分道:“你们也别不服气,有本事,做出比他们两人功劳更大的事情来给朕看看,朕也同样会重用你们!”
一大帮进士老爷们,此时一个个低头无语。皇帝在震怒之中,他们又没有实打实地拿得出手的功劳,也就不敢出声了。要是洪承畴和孙传庭等人在的话,或者有资格出声,但是,他们两人也不会在这时,就因为进士举人的出身不同而和皇帝对着干。
底下没反应,崇祯皇帝便当众吩咐新任首辅薛国观,拟旨明发天下,只要德才兼备之士,或者虽有小过错却能为国立大功,就可以来京报备,一旦核查属实,朝廷立刻择优录用而不用再沿用以前那套做官之法。
事实上,大明此时原本就有这套,也就是荐举做官。在殿内的很多官员,都是通过大臣向皇帝荐举而做官的。只不过大部分官员,都是进士出身而已。如今皇帝这么一明确,就正儿八经地把范围扩大到了举人这一层。
以后举人就没必要只是当个师爷,或者只能当个县令而已了。如果确实有才能,被人荐举给皇帝的话,也能做到更大的官。
当然,大明朝如今也有这么一个人,就是陈新甲,在一大群进士等官做得情况下,以举人出身都当到了宣大总督一职上了。不得不说,在明末这个官场上,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刚说完这事,崇祯皇帝还没开始说下一个事情时,忽然殿外传来急促地脚步声,同时传来内侍兴奋地呼喊声:“皇上,大捷,皇上,大捷啊……”
殿内所有人听了都是一愣,大捷这个词,真得好久没听过了。
崇祯皇帝倒是不意外,因为在一大早地时候,他就从王承恩身上的窃听种子处获悉了大捷的消息。当然了,具体情况,他也不清楚。毕竟王承恩处的消息,只是夜不收连夜赶回去禀告的大概情况而已。
“陛下,洪孙两位大人歼灭五千余名建虏,大捷啊,陛下……”进入大殿,内侍满脸兴奋,高声大呼,同时呈上报捷文书。
殿内众多文武官员一听,不由得很是意外。
之前一仗,因为建虏的无耻要挟,几百斩首被建虏要了回去,因此虽然有说捷报,可殿内不少臣子是持怀疑态度的。如今才过去一天一夜而已,第二封报捷文书过来,内容却更夸张,说是歼灭建虏达到五千余人,一时之间,殿内没有几个人相信,都在底下低声议论了起来。
“大明对阵辽东建虏,可未曾有此大捷吧?”
“可不是,别是虚报战功吧?”
“首级呢,回头一定要查验首级!”
“……”
底下这些人在低声议论,崇祯皇帝已经展开报捷文书看了起来。卢象升和洪孙两人联合起来完成地围点打援之战,就详细地呈现在他眼前。
看完之后,崇祯皇帝的脸上并没有欣喜若狂的神情,只是稍微高兴了一点,吩咐王德化把报捷文书当场读出来给所有人听。
当尖细地太监嗓门一响起,殿内就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竖着耳朵听了起来。有的是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样地大捷,有的是想找出其中的破绽,反正各人有各人地心思。
读完之后,首辅薛国观首先出列奏道:“恭喜陛下,大捷啊,这歼灭五千余名建虏的大捷是没跑得了!”
”陛下,该查验首级,以验真假,而后才宣告天下才好!“久未说话的杨嗣昌跟着开口,不过却是要坚持走程序。
其他臣子,也纷纷跟着开口,分别拥护两种意见。
一种是这个大捷鼓舞人心,应该立刻宣告天下;另外一种,就是杨嗣昌的观点了。
崇祯皇帝等他们喧闹了一会后,忽然冷着脸大声喝道:“详细战事经过都有,双方战损也有,你们就看不出真假,一定要验了首级才确认?五千多个首级,什么时候验完?前方将士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最终却换来朝廷的不信任,岂不是寒了为国死战的将士们之心?”
一连串地质问,让不少臣子低下了头。特别是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