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窃听系统-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同样珍惜如今自己的一切,知道这是皇帝的原因,才能有如今的一切。到御马监辖下之后,他们也都有看到皇帝会不时过来看他们训练,因此一个个在敬畏的同时也在认真训练,这不但是要让皇帝看到他们刻苦的一面,也是要为以后报仇雪恨而练好杀敌的本事。
同时,他们自然也从老兵那里听到皇上的点点滴滴,也了解他们能被老兵救下,皇帝在那一战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还有后来,皇帝第一时间派出诚意伯去安置他们,也让他们感觉到了来自皇帝的重视。
因此,此时的他们,虽然没有和老兵一样的经历,可却不妨碍他们对于皇帝的感激。一个个都激动地站在那里,看着他们的皇帝上了点将台。
只见崇祯皇帝一身戎装,看着更是英武不凡。三大营的将士,看到皇帝的这身装束后,就感觉更是多了一点亲近之感,眼神中随着皇帝的身影而移动,带着一丝狂热。
崇祯皇帝上了点将台,扫视底下将士,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爱戴,心中很是欣慰。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今感觉,这种军队就没有辜负自己的期望。
他也不想多废话,静站片刻之后,忽然拔出腰间宝剑,斜指向上。
底下的三大营将士们看着皇帝,看到那宝剑在阳光之下,反射着耀眼的光芒。甚至连皇帝身上穿着的盔甲也同样反射太阳的光芒,金光闪闪,犹如天神一般。就在那点将台上,站着一个伟岸的身影,耀眼夺目。
这是我们的皇!几乎所有将士,都情不自禁地在心中自豪地说道。
崇祯皇帝大声喊道:“众将士,随朕征讨贼寇,还天下百姓一个安宁,可愿否?”
没有事先通气,几乎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齐声高呼道:“愿意!”
这个声音,虽然简短,却汇聚了所有将士们的心声,震耳欲聋,回荡在校场上空,回荡在所有文武百官,皇后太子的心中。
只要眼睛不瞎,耳朵不聋,就都能感觉到这些将士们对皇帝的爱戴。
皇帝,在军中威望,是他们以前怎么样都没有估计到的!
看着这一幕,就连刚刚十岁的太子,都看得眼神中满是小星星。他的眼中,点将台前的那个人,不再只是那个让他害怕的严父!甚至连周皇后,都第一次看到了崇祯皇帝的另外一面,眼神中带着对自己男人的爱意。
台上的崇祯皇帝,看着底下将士,用他自己的情绪大喊道:“万胜!”
“万胜!”这一次,回应皇帝的,不但是三大营将士,甚至还有那些随驾而来的武将。他们都有一种冲动,就想跟随皇帝一起出征!
随后,皇帝就没有再说多余的话了,一声令下,三大营开拔。
军队从军营开出,在外面的街道上,京师的百姓早已等候多时,看着这支天子劲旅出征,看着英武不凡地皇帝的身影,他们不由自主地喊了起来:“万胜!”
而城外的吴三桂,已经得到通知的话,已经领着手下骑军做好了出发的准备。听到京师传来的动静,听着那一阵阵的“万胜”喊声,不知为何,原本已经消失的热血,似乎又有点在身体中涌动了。
皇帝,要来了么?
………………………………
217 年轻的吴三桂(为推荐票四万加更)
在关宁军那边,说句实话,并没有多少对皇权的敬畏。就早些年的时候,甚至还闹饷逼死过辽东巡抚,也是时任户部尚书的大哥,由此可见一斑。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大明的所有军费支出中,就始终是关宁军占了大头。哪怕其他边军欠饷几个月,甚至以年来计算,最后卖儿卖女都活不下去而加入了流贼队伍,关宁军始终是占了军费大头。也就是所谓再穷不能穷关宁军,再欠饷也不能欠关宁军的。
在这样的形势下,让关宁军上下都觉得自己才是大明的中流砥柱。全靠了他们,建虏才没法直接入关。隐隐地,他们关宁军就比其他军队要高一等。
但不管怎么样,就关宁军中的军卒个体来说,他们当然也是想进天子近旅的。可是,他们没有一支军队能进,反而是他们所看不起的边军被选拔进了御马监辖下。据说军饷也要比其他军队高,待遇好。听到这些的时候,很多人是不服的。
哪怕他们听说了天津大捷,心中也是不服气的。在他们看来,形势如此好的情况下,竟然还让建虏押着将近二十来万大明百姓和无数的财物回辽东,要是换了关宁军来,肯定要把这支建虏军队全部留在关内的。
就是基于这个想法,当他们听着城内传来的动静之时,一个个都憋着一股劲,就想着好好瞧瞧走了狗屎运的土老帽军队。他们相信,以他们的眼光,肯定能看出那支军队,到底是什么样的货色!
这种想法,就连吴三桂,其实都是有的。因此,他们都关注着京师南门。
没过多久,三大营开出来了,只是远观,就能发现他们身上的军服似乎是崭新的。
哪怕是关宁军,军服也不可能经常换新的,因此,就这第一眼,他们心中就不由得有点嫉妒。看来,皇帝御林军的待遇,还真是不错啊!
慢慢地,军队越走越近,看得越来越清楚。
关宁军的军卒,那都是睁大了眼睛看,想要看出这支御林军,其实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皇帝是瞎了眼才把他们选去当御林军。
然而,这些关宁军的军卒,慢慢地,一个个神色严肃了起来,因为以他们的眼光看来,眼前开过来的这支军队,绝对是一直精锐。很多军士,一看他们的精气神,就知道是战场老卒,沙场精锐!
原有的想法被打破,有的关宁军军卒默不作声了,但是,有的关宁军军卒却是有点悻悻然地低声和同袍说道:“看,那个,还有那个,一看就知道是新手,上了战场,估计都会尿裤子!”
有的同袍,点头附和;有的同袍,默不作声;也有的同袍,还是说实话道:“那些肯定是从难民中补充进去的新兵。但看他们的精气神,我们当年有么?”
对此,这些骄兵悍将心中其实也不得不承认,就以才如军中几个月的新兵来说,也是非常不错了。去打建虏可能还不够,但只是去讨伐流贼的话,应该是没问题的。更何况,还有那么多老兵在呢!
因此,这些关宁军军卒看到后来,都收起了对这支军队的轻视之心。
当皇帝的旗号出现时,吴三桂立刻收拾心神,赶过去见驾。
崇祯皇帝没有坐在御驾上,一如普通军卒,只是骑马而行。
前世的时候,他并没有骑过战马,但这几个月内,因为有准备以后要带兵打仗,因此练了一段时间。让他冲锋陷阵,那是不可能,但只是骑马赶路的话,却没有任何问题的。
“关宁军前锋右营副将吴三桂,见过陛下。”吴三桂骑马赶到,立刻翻身下马,抱拳见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是崇祯皇帝第一次看到这个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此时看去,正当年轻的时候,皮肤白皙,相貌也算英俊,看着就是那种英武小将的感觉。他的这个外貌,确实能给他加不少分。
不过,在此时的崇祯皇帝看来,却不可避免地脑海中会闪过他在原本历史上的形象,因此,再好地形象,也没抵过脑海中的印象。
崇祯皇帝告诉自己,那都是没有发生的事情,不能以原本历史上看现在的吴三桂。于是,他在脑海中回应原本崇祯皇帝的记忆,忽然发现,有关吴三桂的一次印象,竟然就只是他当年带二十名家丁去城外救父,和无数建虏鞑子厮杀的故事。然而,就再没有其他特别的事情。可是,如今吴三桂才多大,却已经做到了大明精锐军队中的副将了。
一般来说,古代以孝为先,对于孝道是非常重视的。因此,吴三桂勇救其父的故事,肯定能赢得大明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好感。
然而,崇祯皇帝在后世的时候,看过不少历史穿越网文。经常有这样的故事桥段。主角为了刷声望,为了混官场,就会营造出孝子形象,反正做类似的事情,给自己博取一定的资本。
因此,崇祯皇帝回想吴三桂的家世和他的经历时,忽然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该不会吴三桂也是如此吧?
吴三桂背后是祖吴两家的军中势力,不到二十中了武举,二十岁的时候,就当了关宁军中的游击将军;二十三岁的时候,又提拔为关宁军前锋右营参将;去年二十六岁的时候,就是关宁军前锋右营副将,相当于副总兵了。
如果说,吴三桂立下战功无数的话,积功在如此年纪当了副总兵,也是可以理解的。就比如说,曹变蛟,也是在二十六岁的时候,在洪承畴的举荐下当了副总兵。可是,曹变蛟这个副总兵,那可是立下了无数有据可考的战功,是真正有名的悍将,这才升迁上去的。
可是,吴三桂呢,其实压根就没什么战功,就只是说表现不错,勇冠三军,勇救其父这些,然后就这么地当上了副总兵。他这个副总兵的水分,绝对不少!
崇祯皇帝想着这些事情,一时之间,都忘记了吴三桂在见礼。
于是,吴三桂就郁闷了。原本他以为皇帝会很欣喜地夸夸自己,顺带着入关辛苦了,特封爱将吴三桂为援剿总兵官,要好好努力什么之类的。
可是,皇帝却与他想得完全不一样。此时此景,他就觉得有点尴尬了。
不过尴尬也没用,这是在皇帝面前,不是在宁锦。
好一会,崇祯皇帝才回过神来,便微笑着让他起来,并对身后各将介绍道:“来,朕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位是勇冠关宁军的吴三桂,朕特意点了他这次随驾出征!”
听到这话,簇拥着崇祯皇帝的各位总兵,都一起抱拳见礼。
吴三桂见此,刚刚有点受伤的心,顿时好过了不少,看来,皇上还是非常看重自己的。是不是夸了自己之后,就要封自己为援剿总兵了?
他正在想着,却见一个大胡子总兵咧嘴笑道:“这么厉害,要不什么时候我们过两招试试?”
这个人一看,就知道是蒙古人。吴三桂根据之前得到的消息,大概猜出,这人应该是骠骑营中的蒙古总兵虎大威。他好像不相信自己,不服自己,便想说话。
不过他还没说话,崇祯皇帝已经先笑着说道:“不要看他一脸大胡子,其实是朕之悍将。骠骑营虎大威,从小兵积功杀敌升上来的。以前的事儿不说,就说这次抗击建虏。他和杨国柱总兵,喏,就是他,为保定总督卢象升身边的左膀右臂,和十倍兵力的建虏厮杀,硬是不退一步。特别是他最后驻守贾家庄庄外的土山,当援军赶到时,土山都是堆满了建虏的尸体……”
介绍完了虎大威之后,他似乎兴致很好,就又介绍其他几位总兵,一个个地事迹,那都是有根有据,不是剿灭多少流贼,杀得流贼闻风而逃,就是在这次的建虏之战中,如何蜂拥厮杀,战果也都是明摆着的,前后将近三万鞑子被打败,光是首级,都有一万多,还有俘虏,都是活捉的,也有不少。
崇祯皇帝这么介绍着,吴三桂一直在洗耳恭听。一开始的时候,他其实是有点轻视这些总兵的。哪怕是皇帝在介绍他们杀得流贼闻风而逃时,也还是有点不以为然,觉得他自己应该也能做得到。可是,当他听到后面,这些总兵在和建虏的战事中,都立下了实打实地功劳时,他就有点动容了。
建虏的强大,他在关宁军中,可以说是非常了解的。之前听到大捷的消息时,他们都是有选择性的听听,心底不相信自己会比他们差。可是,此时,在崇祯皇帝亲口讲述之下,又有之前看到军队的精锐程度做了铺垫,他不得不正视这些总兵的功劳。就算他觉得自己或者也能做到,可也没法否认这些总兵的厉害。
当崇祯皇帝介绍完了之后,贺人龙忽然开口问道;“不知道吴副将勇冠三军,到底有多厉害?我以前,好像也没听说。关宁军在这些年,好像也没有拿到过建虏首级吧?”
他也是武举出身,从守备做起,一直在战场上玩命,人称贺疯子,才终于得以从军中崛起。作为延绥边镇所属的边军,不得不说,因为军饷分配上的不均,让贺人龙一直是为之不平的。
他是米脂人,是明末造反的源头之一。为什么流贼难以镇压,就是因为有很多边兵被欠饷而活不下去,才不得不造反的。对于这些,他其实是同情的。也因此,他的军中,就收留了以前不少当过流贼的老乡,比如高杰等人。
如果朝廷公平一点,能从关宁军那边分一点军饷过来,就说不定没有那么多边兵加入流贼。因此,他听到吴三桂过来见驾,自报身份时就第一时间关注他了。
贺人龙身为一个大老粗的形象,其实对于公子哥般的吴三桂的神态,非常敏感。第一时间,就隐隐感觉到了吴三桂对他们这些边军出身的轻视。因此,他一直仔细地听着,等皇帝说完之后,就开口为难吴三桂一下了。
吴三桂听到贺人龙的这番话,想也不想,便想开口怼回去,在皇帝面前,岂能失了面子。
可是,嘴巴是张开了,他却发现,自己似乎说不出什么,勇冠三军?有什么战功么?
曹变蛟以前跟随其叔父曹文诏也是在关宁军的,自然知道吴三桂的事情。此时看到他哑口无言的样子,便为其打圆场道:“听说吴副将无视城外十万鞑子,只带了二十名家丁就见他父亲救了回来。由此可见,确实是一员勇将!”
“呵呵,十万鞑子?”贺人龙一听,不由得咧嘴一笑道,“这种话,也只能骗骗无知百姓而已,难不成,还真是闯入十万鞑子大军中去救人?早射成刺猬了!具体什么个情况,我们这些人,谁会不知道个大概!”
吴三桂听得满脸通红,却无话可说。面前这些人,真正是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想辩解,都没法辩解!
一如贺人龙所说,真要是被十万鞑子围着,不要说被建虏射了,就是杀也杀没了力气。只是他父亲已经逃回来了,他所面对的,只是为数不多的追兵而已。但是对外说出去,当然是把鞑子总兵力都给算进去了而已。
看到这个情况,崇祯皇帝心中暗笑,似乎效果有了。
于是,他假装沉下脸,对贺人龙说道:“怎么,不信吴副将的勇力?”
没等贺人龙回话,他又转回头,看着吴三桂,微笑着说道:“吴副将,此次随朕出征,就拿出你的本事,让他们,也让朕看看如何勇冠三军如何?”
从这话里可以明确,没有什么援剿总兵,而是吴副将。
不过此时的吴三桂,其实也就是二十七岁而已,算是刚离巢的小鹰,听到皇帝的说话,热血上涌,血脉偾张,立刻保证道:“末将定当奋勇杀敌,绝不负陛下之望!”
………………………………
218 好日子还能不能过了?
在崇祯皇帝御驾亲征,出京师的时候,一膄船横跨海峡,赶到了大员。
此时,跑这里来的郑芝龙刚刚送走来拜访的荷兰总督,翘着二郎腿,喝着茶,没把那些礼品放在眼里。
以前的时候,荷兰人不服他,为此,郑芝龙就借助官府的助力,狠狠地和荷兰人干过几次,哪怕他们从南洋巴达维亚调集军舰过来,也没干过他。
在干趴下所有敌对势力后,就只能乖乖听他郑芝龙的话,缴保护费,才能做买卖。要不然,他大小战船三千多艘,能活活淹死任何对手。
对于红毛的那些玩意,他郑芝龙也不稀罕。如今的他,生意从倭国到南洋,那一片不经过他,什么样的玩意没见过!
没有了对手,有点高手寂寞的感觉,唯有好好享受眼前的这片打下来的江山了。
他正在品着福建本地的大红袍,边上有名美婢在扇着扇子,墙角边上,还有冰块放着降温,这种享受,没几个人有。
可就在这当口,刚到的那船上,匆匆下来一个人,沿途看到的人,都是恭敬地喊着“四爷”。
不用说,能被称呼为四爷的,就是郑芝龙的四弟郑鸿逵了。他问清楚郑芝龙在什么地方之后,便直接找了过去。
“大哥,北方有消息了!”郑鸿逵刚跨进大堂,就大声喊道。
这让郑芝龙不由得眉头一皱道:“慌张张地像什么话?有什么事情,不能等我回去之后再说?”
听到训斥,郑鸿逵直接无视了,他走到郑芝龙的面前,大声说道:“大哥,朝廷大捷啊!消灭了好几万建虏,如今,剩下的建虏都已经逃出关去了!”
“什么?”郑芝龙一听,很是意外,大红袍也不喝了,茶杯放得有点匆忙,发出“呯”地一声也不顾。他只是盯着自己四弟,有点难以置信地确认道,“你说什么?朝廷能消灭好几万建虏?没搞错么?”
建虏无敌的消息,哪怕是在大明南方,那也是听说了的。反正朝廷把整个辽东丢了,然后建虏还打进关来,到处杀人放火抢东西,使劲折腾朝廷,但朝廷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这是南方人对北方战事的印象,可突然之间,说朝廷竟然消灭几万建虏,这和他们的印象严重不符合,只要第一次听到这消息的,都如同郑芝龙一般吃惊。
郑芝龙在问出话之后,便回过神来了,知道自己这个弟弟还不至于对自己说谎。便连忙改口要求道:“把打探来的情况,具体给我说说!”
于是,郑鸿逵把打听来的消息,前前后后,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哪怕有些消息,是之前已经说过了的。可郑鸿逵不嫌麻烦,又重新复述了一遍。
连着说起消灭建虏五千步军,随后,在皇帝的支持下,又打赢了天津之战,再次消灭了几万建虏,甚至还活捉了建虏的一个固山额真,解救了近二十万百姓等等。
之前的时候,郑芝龙一直觉得天使说消灭五千鞑子这个事情,大概是夸张了。就如同朝堂中的某些人一样,都是有些不信的。可是,如今把这次的事情,前后联系起来看,特别是后面的战事,解救近二十万百姓,这种是没法骗人的,还有活捉的鞑子,那可是人人亲眼所见,更是不会有假。
“……大哥你是不知道,刑部衙门都为此赚了一大笔钱呢?”郑鸿逵说着这些事情的时候,似乎有点兴奋了,“丢沙包砸那些鞑子,一个沙包十文钱啊,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出来的……”
听着他在说话,郑芝龙心中想着事情,一时之间,并没有回答。
这个时候,基本上能肯定,朝廷如今确实已有实力,能和建虏打上一打,比起以前,是又要强大一些了。既然这样,那自己一直拖着没回复,是不是不太好?
他还在想着,冷不丁地,郑鸿逵又爆了个大料道:“大哥,你肯定不会想到,建虏为什么那么厉害?只是以辽东之地,在以前的时候就连连打赢朝廷?”
听到这话,郑芝龙抬头,看着自己弟弟,没有说话,可看着的眼神,却似乎发出了疑问:这其中,难道又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郑鸿逵理解了他的眼神,便自己接着往下说道:“你肯定没想到,晋商在很早之前,就通虏谋逆了。他们把关内的粮食、铁料、火药等军需物资全部卖到辽东去。甚至为辽东建虏打听关内消息,知己知彼知道不?建虏就是通过晋商做到了这点。大哥知道是哪些晋商不?不止一家,有八大家带头的,啧啧,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真是厉害了……”
听到这话,郑芝龙感觉有点刺耳。不就是走私么?自己在做得,不也是!
郑鸿逵却没注意他哥的神色,而是继续在滔滔不绝地讲述道:“……大哥你是不知道啊,宣大总督陈新甲知道不?还有内个辅臣杨阁部,就是那个杨嗣昌,这些全都是被那些晋商给收买了的,在朝廷上为他们说话,掩护他们那些昧着良心的走私,甚至还派人直接去建虏军中告知,才有了济南失陷宗藩一事的发生……”
郑芝龙有点听不下去了,便直接打断问道:“那最后结果呢?抓了那些晋商,把宣大总督和内阁辅臣都免职问罪了?”
一听这话,郑鸿逵用惊讶地眼神看着自己大哥,似乎还带了那么一点看白痴的意思,忍不住大声说道:“怎么会是免职问罪而已呢!大哥你想想,他们这么搞,简直是在帮着建虏夺取大明江山啊!所以说,皇帝下旨,派出了三大营,把晋商都抓了,还有宣大总督和内阁辅臣也都抓了,知道什么罪名么?通虏谋逆!以谋逆大罪论!啧啧,株连九族,真是活该!”
听到这话,郑芝龙一时之间,都顾不得这话有点刺耳。此时的他,非常震惊,没想到皇帝竟然把他们所有人都打成了谋逆,株连九族!涉及这么多人,甚至连内阁辅臣都是,皇帝这个魄力,还真是有点大了!
他正想着,郑鸿逵还在继续说着:“……大哥,你是不知道,朝廷查抄出来的钱财,一车车地往京师运,那是数都不输钱,我估摸着,比起我们这些年赚的,都要多得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