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有家店-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朝廷上下每一顶官帽子都有人盯着,更何况是知县的帽子,不过他有一个好朋友叫赵怀,现在是吏部的员外郎,平日里对他多加照看。这个冯宽也不爱出风头,平日里也不惹事,只是好好的治理自己的县,倒也没有人真的找到理由将他罢官。”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摸着下巴,转过头对王承恩说道:“这样官可是不好找,你都派人查清楚了?不会是驴粪蛋表面光吧?”

    王承恩一愣,皇上这是哪里听来的谚语?来不及思考这个,连忙给崇祯皇帝行礼道:“皇上,奴婢早就派人查过了,事实却是如此。奴婢派去的人也真的到了冯宽的家里,算是查的很清楚。”

    “奖赏一下下面的人,告诉他们,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上报都会有奖励!”崇祯皇帝对王承恩说道:“这件事情你办的不错,没让朕失望。”

    “奴婢明白,那这个冯宽?”王承恩见崇祯皇帝没说,小心翼翼的问道。

    低着头想了想,崇祯皇帝直接说道:“在顺天府给他找一个县,让他接着来做县令,今年秋天朕是要收税的,那才是关键的时候,朕倒要看一看这个冯宽有没有做强项令的潜质!”

    “是,奴婢明白!”王承恩点了点头,崇祯皇帝这算是对冯宽的考察。

    “这件事情不要走漏了消息,做的隐秘一点,明白吗?”崇祯皇帝想了想,还是嘱咐道。

    王承恩点头:“皇上放心,奴婢知道该怎么做,奴婢会锦衣卫的许显纯去找人安排,一个知县的位置,想必也很好解决,不会出什么纰漏,也不会引起什么人的注意。”

    “如此最好!”崇祯皇帝点了点头,伸手从桌子上拿起一份奏折递给王承恩:“这份奏折准了,告诉内阁,拿出一个对施鳯来的恩赐折子来!”
………………………………

第七十三章 方正化去陕牺

    “皇上放心,奴婢这就去办!”王承恩点了点头,恭敬的说道。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没有在继续说什么,这件事情如此安排下去,也算是有了一个完整的交代。

    很快消息就传了出去,内阁首辅施鳯来致仕,崇祯皇帝厚赏施鳯来,并且荫施鳯来一子为世袭锦衣卫千户。施鳯来虽然归乡,依然享受朝堂给的三品待遇。

    施鳯来致仕,虽然是一件大事情,但是朝堂上的大臣都有准备,算不得有多么的惊世骇俗。

    从魏忠贤倒台之后,施鳯来就开始上辞官折子,大家都知道皇上迟早会批准的。在经历了崇祯皇帝登基到坐稳帝位,施鳯来为崇祯皇帝背了不少锅,对崇祯皇帝的圣旨也是言听计从,崇祯皇帝给他这个待遇也算应有之意。

    虽然很多人还是不甘心,想要翻弄魏忠贤时期施鳯来的旧事,但是也没什么反应,大家都知道这就是对施鳯来盖棺定论了。

    对于内阁首辅的人选,孙承宗自然是最合适的,这个也没人能说出什么来。自从孙承宗被崇祯皇帝启用,大家就知道孙承宗肯定会如内阁,而且肯定是内阁首辅大学士,毕竟他的资历和能力都摆在那里。

    施鳯来致仕,孙承宗入阁,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魏忠贤掌权的时代结束了,整个大明正式宣告进入了孙承宗内阁时代,崇祯皇帝掌权时代。

    在内阁完成了更替了之后,陕牺的事情也立马雷厉风行的拿出了策略,崇祯皇帝定下了以剿为主的策略,令王之臣率领延绥、宁夏、甘肃、太原四镇人马,涤荡陕牺,将所有反贼剿灭。

    皇宫大内,崇祯皇帝看着面前的方正化,笑着问道:“身上的伤怎么样了?”

    “回皇上,奴婢的伤早就好了,托圣上洪福,比以前还健康很多!”方正化连忙躬身行礼,大声的说道。

    “很好,身体好了就好,这一次真有一件差事交给你去办!”崇祯皇帝看着方正化,将一份名单递给了身边的王承恩,示意他递给方正化:“看一下这一份名单!”

    方正化恭敬的接过名单,上下看了看,发现并没有自己的熟悉的,心中不禁产生了一丝疑问。

    “这一次朕让你去陕牺,这上面的名字都是一些反贼的匪首,你到了陕牺之后,一旦发现这些人被活捉,直接把人从军中提出来,直接看透杀掉,明白吗?”崇祯皇帝看着方正化,目漏凶光的说道。

    在这一份名单上,崇祯皇帝将李自成张献忠全都放了上去,历史上他们都有被朝廷俘虏的记录,只不过全都是假投降,养精蓄锐之后再一次造反,这些人一个都不能留。

    李自成入中原,张献忠入蜀,崇祯皇帝下定决定,这一次绝对不会让他们在发生。

    “奴婢明白!”方正化点了点头,沉声说道:“皇上放心,奴婢一定把事情办得漂亮!”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再一次开口说道:“这一次你进入陕牺,跟你同行的会有三千新军,统帅是李邦华。朝廷最近筹措的粮草由他们押运,用于朝廷对陕牺的赈济。”

    “不过朝廷的粮食有些不足,到了陕牺,你要就地筹措一些,明白怎么做吗?”崇祯皇帝看着方正化,微笑着问道。

    方正化一愣,随即就明白了过来:“奴婢早就听说陕牺当地官员勾结商户,欺压百姓,贪得无厌。奴婢此去定当为皇上澄清陕牺吏治,整饬贪官,对那些为富不仁的地主老财,一定要做到严惩。”

    崇祯皇帝满意的点了点头,方正化成熟了不少,能够很快的领悟自己的意思,崇祯皇帝大感满意。

    对于将东厂放到陕牺去撒野,崇祯皇帝早就准备这么干了,就要派他们去收拾,去压榨。

    遭受了旱灾的普通百姓,无论是方正化,还是东厂的其他太监,他们是看不上的,能被他们盯上的无一不是富商巨贾。魏忠贤的名声之所以差,就是因为他给朝廷弄钱的手段。

    从富商士绅那里剥削,他们怎么可能说你的好话,要知道这个时代的舆论可是掌握在他们的手里。

    方正化就是崇祯皇帝准备的权阉,武则天用来俊臣之流,崇祯皇帝能用的只有锦衣卫和东厂。

    如果不是魏忠贤名声实在太差,崇祯皇帝都想用魏忠贤,当然,魏忠贤实力膨胀的太厉害,颇有尾大不掉之势,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崇祯皇帝可不想被一个老太监掌握。

    杀了魏忠贤,对崇祯皇帝好处非常多,比如建立威信,树立威望,但是这些都不妨碍崇祯皇帝自己培养一个。

    陕牺就是方正化亮屠刀的地方,崇祯皇帝看着方正化,沉声说道:“好好办差,李邦华是钦差,他不方便动手的地方,你们都可以伸手,无论是贪官还是世袭的军官,明白吗?”

    “奴婢明白!”方正化点了点头,他自然听出了崇祯皇帝话里面的杀意,这是要自己下狠手啊!

    “对了,还有一件事情!”崇祯皇帝想了想,再一次说道:“朕会写一封信给晋王,让他也出一点力,陕牺的皇亲国戚朕就不打招呼了,不过你可以着重照顾一下!”

    皇亲国戚也动?方正化虽然心里诧异,可是脸上却不敢表现出来,点了点头:“是,皇上!”

    “对于那些民怨极大,作恶多端的皇亲国戚,朕准许你抄了他们的家,直接贬为庶民。”崇祯皇帝语气很淡的说道:“对于这些世受国恩,却不思还报的蛀虫,杀几条方放血也算不得什么!”

    崇祯皇帝准备推行的官绅一体纳税,这些人肯定会从中作梗,先杀几只鸡敬敬猴,也是很有必要的。

    “奴婢明白!”方正化心里叫苦,看来自己这把刀这一次有些不太好当啊!

    “行了,回去准备一下,七天之后出发,回到东厂去挑选一些得力的人手,别到了陕牺让人家给耍了,毕竟那是他们的地盘,别出什么差池!”崇祯皇帝摆了摆手,示意王承恩下去。
………………………………

第七十四章 遍地烽火

    安排好了方正化,崇祯皇帝看了一眼王承恩,沉声说道:“李邦华来了没有?”

    “回皇上,李大人已经在外面候着了!”王承恩恭敬的点了点头说道。

    “让他进来吧!”揉了揉发胀的额头,崇祯皇帝轻轻的舒了一口气,这几天的事情这么多,崇祯皇帝还真的有些烦躁,心情也不太好,居然出现了头疼的情况,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李邦华进来的时候,见到崇祯皇帝正在揉头,连忙低下头说道:“臣李邦华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崇祯皇帝摆了摆手,直接开口说道:“陕牺的事情,爱卿想必也听说了吧?朕准备了一批粮食,需要一个得力的人运到陕牺,亲自安排赈灾事宜。”

    “陕牺的那些当官的,朕不放心,这些赈灾粮饷关系到陕牺的剿匪平叛,朕不能将他们交到地方的官员手里面。”崇祯皇帝看着李邦华:“况且陕牺的官场糜烂,朕也希望派一个人过去收拾一下,好好的整饬一下陕牺的吏治。”

    李邦华一听崇祯皇帝的话就知道,这件差事怕是要落到自己的身上了。

    “爱卿想必也听出了,朕就准备让你去陕牺!”崇祯皇帝也没有绕弯子,直接说道:“新军里面你可以带走三千人,人选任凭你挑选,稍后我会传旨给卢象升。”

    “记住,这三千人是给你用来赈灾和震慑宵小的,不是让你用来平叛剿匪的。”

    轻轻的点了点头,李邦华面容严肃的说道:“皇上放心,臣明白!”

    崇祯皇帝也点了点头,再一次开口说道:“东厂督公方正化也会跟着你一起进入山牺,朕派他辅助你,有些事情爱卿不方便做的,那就让方正化去做,朕不希望爱卿去了一次陕牺,朕的龙书案上就多出一堆参合你的奏折来!”

    方正化也去?李邦华下意识的一皱眉头,听到崇祯皇帝后面的话,李邦华才明白,这是让方正化给自己背黑锅啊!

    “皇上放心,臣一定能和方公公合作无间同心戮力的为皇上办事!”这件事情推不开,李邦华的心理之分的清楚,索性就坦然的应承下来。现在陕牺那么乱,东厂厂公一起去,好处也是不少的。

    “回去准备一下吧!七天之后就出发!”崇祯皇帝又觉得有些头疼,摆摆手,示意李邦华下去。

    看到崇祯皇帝的样子,李邦华连忙说道:“皇上,国事繁重,千万要保住身体啊!”

    李邦华走了,崇祯皇帝在王承恩的陪同下回到了后面休息,陕牺的事情布置完成了,也算是去了崇祯皇帝的一块心病。只是效果如何,崇祯皇帝心里也没底。

    只不过比起历史上,自己不用抽调陕牺剿匪的人马去对付皇太极。

    此时的皇太极有毛文龙拖后腿,根本不敢发兵京城,即便他敢来,崇祯皇帝手中握有卢象升这支人马,崇祯皇帝也敢和皇太极一战,这就是崇祯皇帝的底气。

    在崇祯皇帝安排陕牺的事情时,整个陕牺这一次算是真的乱了起来。

    随着谷王嘉胤起义的成事,汉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等也率领饥民起义,全陕响应。

    张献忠也在延安米脂起义,李自成投入高迎祥军中。杨六、不沾泥等在陕西府谷等地首举义旗,高迎祥、张献忠等先后起义,陕牺境内,短短时间共有义军几十支余部。

    千部官军边兵,因缺饷哗变,亦加入义军,并成为骨干。一时间陕牺烽火四起,求援文书仿佛雪片一样发往了北金城。

    沈阳,皇太极寝宫,此时的皇太极正在看着眼前的地图,神情颇为严肃。

    在皇太极的身后站着两人,一个深受皇太极器重的汉人谋士范文程。在范文程的身边,是一个新进的汉人谋士,名字叫做宁完我,是皇太极最近才新发掘的人才。

    “两位,你们怎么看?”皇太极将目光从地图上收回来,转身对范文程和宁完我说道。

    “大汗,从地图上就可以清楚的看出来,现在咱们的地盘上,毛文龙已经成为了最后一颗钉子。”范文程沉声说道:“只要拔掉了毛文龙,向东可以联通整个朝鲜,西进也再无后顾之忧。”

    “如此一来,大汗便可西进几百林丹汗,将整个蒙古变成咱们大金的疆域。”范文程指着地图,颇有几分指点江山的意味:“到时候大明漫长的边境线,便是破网漏壶,咱们大金的铁骑随时可以突进长城里面。”

    皇太极点了点头,他也被范文程描绘的场景吸引住了,如果能够达成,那么自己就是下一个成吉思汗。

    “这个我当然知道,可是事情该怎么做,难度怕是不小啊!”皇太极将目光从蒙古收回来,再一次落在了毛文龙的身上,自己几次想要攻破东江,可是都没能成功啊!

    毛文龙就仿佛一根钉子,狠狠的钉在自己的心头上,自己早就想拔掉他了。

    “大汗,这件事情需要三管齐下,其一为招降,如果能够将毛文龙收为己用,对咱们是大大的有利。其二便是离间,离间毛文龙和大明朝廷的关系,借他们的手除掉毛文龙。其三便是暗杀,荆轲刺秦的旧事大汗想必清楚的很,咱们也可以效仿。”

    “至于出兵攻打东江镇,实乃下策,损失大不说,也很难打下来,毕竟东江易守难攻。”

    皇太极看着说话的范文程,眼睛顿时一亮:“你已经做好准备了?”

    “回可汗,**不离十了!”范文程点了点头,沉声说道:“年前臣就开始安排这些事情,已经开始有些成效了,在东江安排了咱们的人。”

    “安排了咱们的人?”皇太极盯着范文程:“你是怎么做到的?”

    范文程微微一笑,带着几分得意的说道:“臣劝降了一名东江镇的偏将,虽然官职不大,但是安排几个人还是能做到的。这是臣钉在东江的钉子,到时候一定会有用!”

    皇太极顿时大笑了起来,挥动了一下自己的拳头:“既然如此就行动,八旗子弟也该活动一下筋骨了。”
………………………………

第七十五章 宁远兵变

    京城,崇祯皇帝处理完了一天的正事,伸了一个懒腰,心里还算是不错。看了一眼一边的王承恩,崇祯皇帝笑着说道:“今天没什么事情了吧?”

    “回皇上,都处理的完了!”王承恩点了点头,微笑着说道。

    崇祯皇帝从龙书案上后面站起了身子,活动了一下筋骨:“还不错,今天完成的比较早,正好去周皇后那里走动一下,皇后马上就要生产了,朕要常去看看。”

    虽然崇祯皇帝想去看周皇后,可是还是没有去成,因为内阁首辅大学士孙承宗来了。

    “皇上,孙承宗孙大人在外面求见!”曹化淳从外面走了进来,他并没有听到崇祯皇帝要去看周皇后的事情,进来之后便躬身说道。

    看到孙承宗的脸色,崇祯皇帝心中就是一动,这明显不是什么好兆头啊!

    “皇上,臣这里有两份六百里加急奏折!”孙承宗将手中的奏折举了起来,一脸严肃的说道。

    王承恩也不敢怠慢,伸手将奏折接过来,快速的来到崇祯皇帝的身边,将奏折递给了崇祯皇帝皇帝。

    接过奏折,崇祯皇帝快速的翻看了起来,只是看过之后,崇祯皇帝就是眉头一皱,狠狠的一巴掌拍在了龙书案上。沉吟了片刻,崇祯皇帝才说道:“一群饭桶!”

    这一次出事情的是辽东,而且还是辽东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宁远!

    宁远军中四川、湖广兵因缺饷四个月,发生兵变,其余十三个营起而应之,缚巡抚毕自肃、总兵官朱梅、通判张世荣、推官苏涵淳于谯楼上。

    王在晋反应还算是迅速,兵备副使郭广密谋,诱捕其首恶张正朝、张思顺,斩首十五人,平定了兵变。

    只是这件事情一出来,辽东的一个问题又暴露了出来,那就是这些身在辽东的外地兵。抬头看了一眼孙承宗,崇祯皇帝直接说道:“爱卿,这件事情你怎么看?王在晋可是管朕要粮饷了!”

    听了崇祯皇帝的问话,孙承宗直接就开口说道:“王在晋此事处理的还算妥善,毕竟人不在辽东,不能妄加评断。虽然王在晋此举是两军离心,但是迅速的稳定了局势,好处坏处都有,至于说那个多一些,也不好说!”

    “爱卿,朕不是问你这个,朕问的是此事该如何处理!”崇祯皇帝瞪了一眼孙承宗,重复了一遍自己的问题。

    孙承宗如此做法,无非就是在避嫌,他之前和王在晋就有矛盾,此事怕崇祯皇帝误会自己落井下石。可是崇祯皇帝心中着急的很,毕竟一边皇太极虎视眈眈,自己这边要是乱了阵脚,那就糟了。

    “皇上,臣以为辽东的外地军,可以令其撤回原籍了!”孙承宗看了崇祯皇帝,语气严肃的说道。

    “仔细说说!”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孙承宗的回答倒是没有出乎自己的预料。

    孙承宗点了点头,似乎早就准备好了说辞:“当初外地兵赴辽,乃是辽东战事吃紧,宁远岌岌可危,现在辽东局势已经稳定了下来,以辽兵守辽土已经足够。”

    “即使辽东有了危局,京城人马也可堪一战,外地兵在辽东作用便没那么大了!”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这一点他也明白,事情也确实如孙承宗所说的那样。

    “其二,辽东的外地兵一直和辽兵多有矛盾,受辽将排挤和打压很严重。两军不和,反而容易坏事,当初掉外地兵赴辽,本就是权宜之计,现在正是将其撤回的时候。”

    “其三,外地兵在辽的粮饷供给,不但增加的朝廷的开支,也增加了补给的难度。现在既然因为粮饷的事情闹出了这样的事情,还不如将其迁回原籍,反而很好。”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我同意爱卿的说法,不过这些外地兵都是有功之臣。”

    “他们远离故土,到辽东为大明江山出力,流血牺牲,朕不能让他们流血在流泪。”崇祯皇帝态度严肃的说道:“内阁拿出一个章程来,欠下的饷银全都补发,另外每一位士卒奖励半年的饷银。”

    “有功的军官拟定出一批,让他们到京城来,朕要亲自封赏!有在辽东战死的,抚恤金发三倍,这笔钱谁也不准贪污,朕会派专人去给士卒们发放。”

    孙承宗一愣,有些迟疑的说道:“皇上,其他的臣倒是不反对,只是这奖励半年的饷银,是不是太多了一些?臣担心国库没有这么多的银子啊!”

    崇祯皇帝摆了摆手,面容严肃的说道:“有的钱可以省,有的钱不能省,这钱就不能省,朕会从内库里面拿出钱来,专门做这件事情。”在崇祯皇帝的心里,如果没钱了,那就抄几个贪官,钱在他们的手里,还不如给这些为自己作战的将军。

    “对了,秦良玉将军可还在辽东?”崇祯皇帝看着孙承宗,沉声说道。

    “回皇上,秦良玉将军和他的白杆军已经回四川了!”孙承宗不知道崇祯皇帝怎么会说起秦良玉,但是这位大明朝唯一的女将军,他还是知道的,便开口回答道。

    脸上闪过一抹失望,崇祯皇帝原本还准备见一见这位传奇人物,现在看来是没什么机会了。

    “辽东的事情就这么定了,内阁拿出一个章程来,要快!”崇祯皇帝直接定下了,伸手拿起剩下的那份奏折,看了几眼,崇祯皇帝就开始揉自己的额头,这就叫屋漏偏逢连夜雨?

    东南沿海又出事了,浙江海溢,人畜庐舍漂溺无数,嘉兴飓风淫雨,滨海及城郊居民被溺死者不可胜计。绍兴大风,海水直入郡城,街市可行舟。山阴、会稽、箫山、上虞、余姚被溺死者,各以万计。

    将奏折合上,崇祯皇帝对孙承宗说道:“按照以往的赈灾惯例来办,有一条,赈灾钱粮要派专人跟着,每一笔钱的去处都要有迹可循,朕会派人盯着。内阁举荐一个赈灾钦差的人选,然后钱粮也要备好。”

    “皇上放心,臣知道该怎么做!”孙承宗点了点头:“臣这就回去安排!”说着躬身退了出去。
………………………………

第七十六章 范文程与毛文龙

    北京城里面,气氛一时间紧张了不少,整个朝廷上下都知道出事了,而且还不是小事情。有的地方受灾,有的地方闹出了兵变,陕牺更是闹出了民变,一时间,大明江山颇有几分风雨飘摇之感。

    皇宫大内,崇祯皇帝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卢象升,满意的点了点头。

    沉稳英武,锐气逼人,很不错,是自己希望看到的样子,打量了一番卢象升,崇祯皇帝笑着说道:“今日爱卿来到皇宫里面,还是一副如此严肃的样子,怎么了?有什么大事情发生吗?”

    卢象升看着崇祯皇帝,撩起衣服跪倒在了地上:“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皇上为新军筹措军饷节衣缩食,为了制造军械殚精竭虑,现在陕牺局势糜烂,是到了新军为皇上出力的时候了!”

    这是来请战来了?崇祯皇帝看着卢象升,心中顿时就明白了。

    想了想,崇祯皇帝看着卢象升道:“爱卿,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说的非常有道理,不过朕还知道一句话,那就是好钢要用再刀刃上。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