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之秦末争鼎-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闻言,刘元点点头,既然章平已逃,那么阳翟的两千守军也构不成什么威胁,他也是赞同道:“便依张丞相之言。”
此战之后,三方联军还有八千余人,当大军到了阳翟城下的时候,城楼之上空无一人。很显然,阳翟的守军也得知章平兵败,而早早的逃离了。这样一来,不费吹灰之力,张良和刘元就收复了阳翟。
而且,相信章平此刻也不敢在颍川继续停留,如此一来,整个颍川也重新落入张良的掌控之中。只不过,韩王成已死,这颍川的未来要何去何从,张良也陷入了沉思。
“今日多谢沛公和魏军相助了。”张良站在阳翟城楼上,感慨的对刘元和周三说道。阳翟城内的百姓得知张良归来,也都是欣喜的上街,只不过现在的张良却没有心情去与民同乐,阳翟城物是人非啊。
感谢惊寂的死月、梦幻226688、好梦永远不醒的打赏。未完待续。
………………………………
第二百四十三章 留下
。”被刘元训斥,大牛低着头,一副委屈的样子。
刘元也看向了韩信,沉声道:“大牛之言汝莫要记在心里。这次项梁断我根基,汝有何见解?”
韩信立刻拱手,他还是那副沉稳的样子,回答道:“信以为,如今并不是出兵的时机,这项梁集中兵力在彭城,我军还要从长计议。”
刘元眉头一蹙,竟然连韩信都无计可施,转而,他又向张良道:“张丞相可有妙计?”
“既然萧县丞领兵来颖川,良以为,沛公不防暂且待在我韩国。”张良的回答也很明确了。
“韩信、陈胜,命汝二人速速领兵接应萧何。”既然张良也这么说了,刘元此刻无路可去,也同意就在了阳翟。
“诺!”韩信二人接令后,匆匆而去。
“主公,主母等人并无大碍,还请您放心。”夏侯婴见到刘元担忧的神色,再次开口讲道。
刘元点点头,面色才好了许多。项梁的突然攻击,彻底打乱了他的布局,本想利用熊心在楚地发展,现在看来是不行了。而张良让他留在颖川,这或许也是一次机遇。
张良见到刘元在双手环胸的思考,他并没有打扰,现在正是刘元需要思前想后决断的时候,张良能做的,他也已经说了。
其实,张良心中也是有些期盼,刘元的仁义爱民也是广为人知,名声远播。现在的韩国,正需要一个可以为百姓而战斗的明君。
作为泗水郡相邻的砀郡,彭城之战的消息也很快的传到了魏王豹的耳中,这令魏国朝野震动。刘元作为魏国最强大的盟友,竟被项梁奸诈偷袭。现在魏国国历虚弱,可以说经不起任何的风雨了。现在刘元或许还不知道彭城之事,但一旦知晓,魏国将该怎么办?
刘元对于魏国的恩情无疑是巨大的,魏王豹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但,如今的局面却是,魏国刚刚帮了韩国抗秦,若是再和项梁为敌,一旦交战,还要受到与项梁交好的田荣的威胁。这样一来,魏国三面受敌,这才是魏国大臣们担心的地方。
激烈的讨论不断,有支持有反对,魏王豹也是头疼不已。他大手一挥,道:“待刘元求援再议,尔等现在还是尽快将各地事宜安排下去。”
“诺!”众臣没人反驳,休养生息才是崛起的关键。
同样的,田荣也收到了消息,他冷哼一笑,自言自语道:“项梁还是这么狡猾,不过,那刘元小儿能有今日,真是大快人心。”
而在沛县,吕太公也在第一时间领兵离去,既然彭城已经失守,他可不会在沛县坐以待毙。今年米粮丰收,吕太公带了大量的粮草,他是直奔谯县,从砀郡借道。砀郡各县在魏王豹的吩咐下,并未阻拦,吕太公也算是一路顺利。
六国的形势还是复杂,而曾经叱诧的子婴就显得狼狈不堪了。阎乐追击不休,子婴兵力不足,无力还击,而且蒙恬的死对于秦军士气的打击相当沉重。蒙毅还在悲痛中,军中大将也都损失甚多,现在能够领兵之人,寥寥无几。
子婴几乎是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在这一路的危机中,大军终于入了上郡。然而,子婴尚未松口气,阎乐也再次杀到。(未完待续。)
………………………………
第二百四十四章 王离的大军
。
子婴也是感受到了蒙恬在大梁外的那般英雄末路的感觉。撤离?往哪里撤?上郡乃是他的根基,如今所有的兵力都在这里,即便他逃脱了,可又能怎样?
子婴目光渐渐低沉了下来,生死存亡之刻,他坚定的说道:“吾与众将士同在。”
“公子!”蒙毅惊讶的喊道,但见子婴不为所动的神色,蒙毅咬牙而道:“毅明白了,今日纵死,我等也无愧于始皇帝,无愧于扶苏公子!”
惨烈的战斗还在继续,戍边军的伤亡不断增加,新兵们在这激烈的战斗中更是胆怯不堪,许多人想要逃,却发现退路早已被刑徒军切断。这些新兵如羊入狼口即便是反击,但效果也是微弱。
子婴见到新兵们惨死,也是悲痛,他大呼一声:“快,分出五千戍边军协助。”
“公子,戍边军的压力很大,分兵的话怕是正面防线将会崩溃。”蒙毅并不赞同。“这些新兵虽然没有战力,但至少也能阻拦敌军片刻。”
“如此一来,岂不是要让他们送死?”子婴反问道。
“他们是士卒,战死沙场是宿命。”蒙毅低叹的回答道。
子婴不再说话,战场就是这样残酷,随着一个个士卒的倒下,整个戍边军的防线也显得摇摇欲坠。
“擂鼓!”阎乐神情兴奋的下令道。
鼓声响彻,刑徒军的攻势也随之猛烈。子婴眉头深锁,这一次,或许真的是他此生的最后一战了。从上郡发兵咸阳,到出兵镇压六国,再到现在的困兽之斗,子婴心中感叹,然而这一切,若是细细分析,皆是因为邯郸失利所致。
若不是苏角粮道被劫中计,邯郸的大军不会溃败,蒙恬也不会分兵去救,大梁也不会水淹而逃,整个戍边军的兵力更不会骤减。这些都是连锁反应,一步错,满盘皆输,子婴有些怀疑自己当初镇压六国的决定究竟是对还是错了。
“为了公子,杀!”
戍边军的厮杀声让子婴从对自己的质疑中清醒过来,无论是对是错,事已至此,他只有去接受。子婴拔出了佩剑,欲要最后殊死一搏。
然而就在这时,刑徒军左翼,忽然尘烟滚滚,马蹄声震动,那是一支大军由远及近。黑压压的士卒行速很快,但阵型却不乱,一看就是精兵。
这突如其来的大军,让在外围的阎乐转喜为惊,看阵势和黑色兵家,这大军是秦军无疑。只是,在这上郡怎么可能还会有如此精锐的秦军?难不成这是子婴设下的埋伏之计,故意引诱于自己?阎乐摇了摇头,以牺牲蒙恬来设计自己,他可不相信。
黑色的洪流快速的接近战场,刑徒军们也都戒备起来,谁也不知道这一支大军究竟是何意。
“是王离的大军!”阎乐吸了一口冷气,旗帜上鲜明的“王”字让他惊诧之余也明白过来。能够如此及时前来的秦军,恐怕也只有王离的这一支戍边军了。
“将军,怎么办?”一名副将询问道。
阎乐不敢恋战,他内心其实十分的明白,咸阳已经没有了太多的兵力,他这五万人可不能覆灭了。出于这个想法,阎乐咬牙恨恨的不甘道:“传令,撤军。”
刑徒军们闻令,立刻向后方撤离,如此一来,子婴的大军也开始渐渐的重新稳固起防线。他们并没有去追击刑徒军,而是严阵以待的静静防御着越来越近的王离大军。
子婴也见到了王离的旗帜,他也不明白王离是什么意思。不过从阎乐的撤军可以看的出,王离并没有投靠赵高,这对于他来说就已经足够了。(未完待续。)
………………………………
第二百四十五章 抵达
王离的戍边军整齐划一的停在了几十丈外,整个大军都很肃静,军纪可见一斑。见到王离的大军不再行进,子婴也和蒙毅对视一眼,二人都有些拿捏不准。
这时,从王离的大军中一将骑马而来,到了子婴阵前,这中年大将高喝一声,“敢问子婴公子可在?”
子婴闻言,在亲卫的护卫下策马而动,到了阵前,他打量了一眼这中年大将,其人高大,孔武有力,眉宇间一片荡然。子婴看着此人,暗自点了点头,然后说道:“汝是何人?”
这中年大将急忙下了战马,拱手回答道:“戍边军大将军王离帐下副将涉间,拜见子婴公子。”
“原来是涉间将军,婴也是有所耳闻。”子婴恍然,涉间之名他确实有耳闻,只不过今日乃是第一次相见,这涉间也算是王离帐下的一员虎将了。
“王离呢?”子婴身旁的蒙毅崩着脸询问道,其兄长才是戍边军大将军,听到涉间刚才的话,他难免有些怒气。
“大将军还在九原郡,最近东胡有些蠢蠢欲动。”涉间简单的回答道,至于蒙毅的怒气,他故作不见,如今蒙恬已经战死,再去争执讨论这些已经无用。
子婴眉头稍稍皱了皱,王离毕竟是他舅父,他今日没能亲自前来,也令子婴有些失望。
“大将军听闻公子危急,也是担忧不已,这才命间星夜领兵前来增援。”见到子婴沉默,涉间再次解释道。
子婴这才舒展容颜,如今蒙恬战死沙场,整个大军兵力不足,上郡新兵又无经验,子婴所能依靠的只有王离了。所以,王离对他的态度很重要。“舅父为我大秦镇守边疆,忠心可鉴。”
“舅父”这个词很微妙,按理来说,这样的阵前唱歌,子婴应称之为大将军更合适,但他却偏偏用了这样一个词,显然是在向涉间表达他需要王离的支持。
涉间和蒙毅都很惊诧,但也很快反应过来。涉间很是直言的说道:“公子放心,间会转达公子的意思。”
“那么,涉间将军既然领兵而来,不若与我军共同追击阎乐?”蒙毅忽然开口,目光闪烁,阎乐始终是个威胁,既然涉间领精兵,那么,正是覆灭阎乐的大好时机,否则,仅凭借自己的大军,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
子婴没有想到蒙毅会反应的这么快,但这个时机他也没有反驳,而是默认了。涉间朗朗一笑,说道:“自该如此。”
阎乐的大军已经逃离了片刻,既然涉间同意了,子婴也是立刻下令蒙毅领兵与涉间合兵,共同追击。而子婴自己,也带领上郡的新兵赶往治所肤施县城。
就在上郡子婴危急时,韩信和陈胜也将萧何等大军带至了阳翟。刘元已经在阳翟城外等候多时,当大军抵达的时候,萧何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匆忙下马,到了刘元身前,愧疚难当的说道:“主公,是萧何之过,令彭城失守,何还请主公责罚。”
刘元见萧何面容憔悴,可想这段时日他也心力疲乏。刘元挥挥手,没有去责怪萧何,这次彭城失守的根本原因还是他低估了项梁。“萧县丞不必自责了,现在稳定军心为重。”望着沛军身心俱疲、士气颓废的模样,刘元知道,这彭城失守对他们的打击很大。
萧何点点头,刘元没有责罚,让他愧疚之余更加的感动。“主公,士卒们最近浮动,毕竟没有了泗水郡,这军功赏赐便没有依托。”
“大牛,先去将士卒们带去营寨休整吧。”刘元明白萧何的话,一个稳固的后方才是冲锋陷阵的前提。树无根则会枯,人无根也会如此。
大牛接令离去后,一辆马车到了近前,萧何让在了一旁,刘元则走了过去。车帘打开,活泼灵动的吕媭率先探出了脑袋,见到刘元她咯咯的笑了笑,道:“终于到了,这一路赶车,可真把我憋坏了。”随后,她又吐了吐舌头。
刘元颔首而笑,这吕媭倒是可爱,“快下车吧。”
吕媭身姿轻盈的跳了下来,随后刘母则探出了身子,刘元急忙伸手扶持,口中担忧的说道:“娘,您慢点。”
“儿呀,娘终于见到你了。”刘母眼中闪着泪花,一路心惊胆颤的逃离,让她这个老妇人担惊受怕,面容憔悴瘦弱了不少。
吕媭也是忙着搀扶,刘母小心翼翼的下了马车,脚踏实地的感觉,让她再次落泪。
“娘,一切都会好的,您安心便好。”刘元再次安慰道,此次惊变,对刘母的打击很大。
“是啊老夫人,您就把这阳翟当成自己家。”张良对刘母拱拱手,温文尔雅的讲道。
刘母望着阳翟城高大的城楼,才抹掉一把老泪,她拉着自己儿子的手,说道:“儿呀,娘放心了。快去接雉儿下来,这一路上可是难为她了。”
吕雉这个时候也已经出来,怀有身孕的肚子隆起,萧何、夏侯婴等人虽然没有多说,但眼神中对吕雉异常恭敬。怀有身孕,吕雉的地位更加稳固。
刘元急忙搀扶着,他难得的露出温情,“娥姁,一路辛苦了。身体可有恙?”
吕雉摇摇头,她摸着肚子,甜蜜的婉儿笑道:“夫君放心,一切都好。”
听到这话,萧何大大的吐了一口气,这一路上,他最担心的就是吕雉的身孕。几乎每日他都要去询问吕雉的身体,现在闻言,他总算是没有辜负刘元,否则,他的罪责可就大了。
“没事就好。”刘元也松了一口气。
吕雉下了马车,神色有些疲倦,她路上故作镇定,其实也是焦虑不已,如今豁然松弛下来,难掩困乏。刘元拉着吕雉的手,轻轻的拍了拍,道:“走吧,先进城休息。”
随即,他又想到了什么,对萧何询问道:“婶子他们可都一同护送而来?”
萧何知道刘元说的是周母等人,于是,他回答道:“这是自然,在来时的路上何已经派出骑兵与吕释之取得了联系,周母等家眷都于他在一起,不出几日,便可抵达阳翟。”
闻言,周勃、曹参等人都是喜于颜表。(未完待续。)
………………………………
第二百四十六章 张良效忠
听到萧何的回答,刘元也是点点头,心下满意。随后,在张良的带领下,众人进了阳翟城。阳翟作为韩国的故都,虽说几经激战,却依然难掩曾经的繁华气派。
阳翟城的街道很笔直宽阔,街道两侧店铺淋漓,原本顾忌秦军的店面,这时也都纷纷开门营业。街道上的百姓来回穿梭,一切都在欣欣向荣。
入了城之后,刘母的心情好了许多,阳翟城的百姓民风也让她好奇。见到母亲露出笑容,刘元的心就更加安定下来了。
到了县衙,张良早已命人在后院打扫了几间干净的屋子。时至午时,饭菜已经备齐,张良等人也都离去,留下刘元三人单独相处。
多日不见,又经彭城大变,一家三口也是有着许多说不完的话题。不过,吕雉倒是聪慧,并没有活多的提及这些,而是说了些家长里短的生活。
刘元和母亲以及吕雉轻松愉悦的吃过午饭,他便去了县衙的大堂。张良同住在县衙,他在东院,刘元则在西院,过了午时,县衙大堂内众人纷纷而至。
沛军中,萧何以及各将领站在一侧,韩军中的将领则在另一侧,两军倒是泾渭分明。
张良坐在堂中,刘元则坐在下手,毕竟阳翟乃是韩国,张良也算是地主了。堂中气氛有些压抑,此次沛军失去了泗水郡,项梁可以说是完全的掌控了楚国,以项梁和范增的性子,必然不会轻易放过刘元。
或许,用不了多久,一旦形势允许,项梁便会发兵颖川。刘元没有说话,一直在低眉思考着接下来的打算。
张良见刘元沉默,便捋须率先说道:“沛公,到了此时,良有些话想要问一问。”
“张丞相请问!”刘元疑惑的说道。
“敢问沛公,为何而反秦?”张良盯着刘元,一字一顿,掷地有声。
大堂内,众人都看向了刘元,张良的问题直指刘元本心。或许,今日刘元的回答将会传遍整个颍川乃至天下。
刘元不明白张良为什么要这样问,但他却继续沉默的思考了一番,随后他才开口回答道:“元不知道张丞相有何用意,但元反秦,无非是为了活下去。为了自己能够活下去,为了身边的之人能够活下去,乃至,为了百姓们可以在这乱世中有一方安静祥和之地,安居乐业。这或许是一种理想吧,但,人总要有理想。”
“理想?”张良不明白这个词是何意,刘元也没有解释,不过,听到这番的回答,大堂内的众人都震惊不已,心下骇然。原来,刘元反秦,仅仅只是为了自己和百姓能够活下去。
“沛公的回答着实令良感到意外。不过,却也让良钦佩。”张良捋须道。
“钦佩?”
“多少人反秦是为了帝王位,唯有沛公心系百姓。”张良解释着。
刘元微微一笑,他并不觉得自己心系百姓有何特别之处,民与君本就是相辅相成,没有君何来民,没有民,君何用?刘元也从不掩饰自己的雄心壮志,所以,他再次说道:“只有各国统一,才会有太平盛世。”
“统一啊。”张良唏嘘,这是何等的鸿鹄之志,张良感慨之后,也点头道:“沛公愿为百姓而战,良愿辅佐沛公。”
“丞相!”韩国众臣急忙喊道。
张良挥挥手,不容反驳的说道:“我意已决,尔等不用再劝。”顿了顿,他继续道:“尔等若不愿追随沛公,良亦不阻拦。”
张良的话中透漏着决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并不是盲目的做出了决定,而是思前想后,考虑了许久。或许从韩王成战死之后,张良心中其实一直都在思考着韩国的未来。
而刘元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值得他去效忠的人。尤其是刚才的回答,正中张良本心。对于他而言,百姓的生死存亡很重要。而此刻听到了张良的话,沛军众人皆是惊愕,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张良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刘元盯着张良,见后者认真的表情,不似愚人,刘元心中微动,张良是何需之人,已经不需要介绍。而且,他也一直都想去招揽后者,只不过介于韩王成,实在不宜光明正大的挖墙脚。但是,现在韩王成已死,张良又有心,刘元断然是不会拒绝的,这就是天赐良机。
“有张丞相辅佐,元之大志必可实现。”刘元含笑的说道。
闻言,张良立刻行礼,恭敬的说道:“良拜见主公。”
而韩国的那些大臣,在一番思考后,并没有让选择离去。刘元的品德如何,他们也都知晓,既然张良已经选择了效忠,他们也没有任何的意见了。这时,听到张良的话,他们也都急忙出列,道:“拜见主公。”
张良突如其来的效忠像一块蛋糕砸中了刘元,他欣然的接受了众人,至此,颍川也算是落入了他的手中。失去了沛县,却得到了颍川,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刘元也感慨事态发展变化的真快,他扫过众人,沉声说道:“既然拜我为主,便要尊我法令,做事更不可敷衍了事。”
“请主公放心。”张良回答道。
对于张良,刘元倒是不用操心,他刚才的话,是在对其他韩国众臣所言。别看他们嘴上效忠,但要服心却没那么容易,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游说。
“张丞相,韩国的士卒以及百姓对于此事还需要谨慎耐心的解释。”刘元可不想出现什么意外,韩国不大,但百姓团结,若是不愿效忠于他,那可就麻烦了。民是基础,现在的沛军急需要补充兵员,休养生息。
“主公是在担心韩国的百姓吗?这件事情良会亲自解释,不会出现(骚)乱。呵呵,以主公的名声,颍川百姓可是早有耳闻了。又怎么会反对呢?”张良在韩国的威望还是很高的,刘元哪怕已经名义上是颍川之主了,但这民心、军心,还是需要慎重对待。
感谢大家的支持。(未完待续。)
………………………………
第二百四十七章 安稳
正如张良所言,刘元的早就声名远播,在他的相继游说劝说下,阳翟城内的百姓也都接受了刘元。而且,随着颍川郡渐渐的恢复平静,各地也开始互通往来,如此一来,刘元入主阳翟的消息也向郡内其他各地传播。
有张良等人效忠,阳翟城内已经开始了各项整治,包括征兵征粮以及修缮城门城楼,当然,还有军纪的训练。当然,在民生方面,刘元也在收拢流民,提供米粮。而且阳翟城周围荒田众多,也都得到了相应的分配。
至于治安,因为最近的战乱,城内也是有些宵小之徒,不过,对于曾经担任狱掾的曹参来说,却是经验丰富,手到擒来。所以,刘元便将此事交于了他去负责。
各项安排迅速的实施,阳翟城在短短的几日时间内,就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与安稳。而且,随着阳翟城的改变,百姓们对于刘元的认知度更加的提高了。
当然,张良效忠了刘元,并不代表颍川郡内其他各地就甘愿如此,长社、襄城等地的县令对此便不认同。非但如此,他们还在痛骂张良背弃韩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