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争战三国-第1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第468章进位丞相

    见曹操如此模样,刘协赶紧说道:“爱卿,西凉马腾是大汉伏波将军马援后代,此人世代深受皇恩,或许可一诏让他来降。”

    刘协想要招降马腾,也是有他打算,曹操虽说一直表示忠心,但没有人平衡他,刘协始终不会彻底安心。

    不过这计划总的来说,还是可行,曹操思考一会说道:“陛下此法确实不错,臣赞同,明日朝堂,陛下可命人前往西凉试上一试。”

    见曹操如此爽快同意,刘协赶紧发话,生怕曹操反悔。“好,那此事就这样说定。”

    见刘协如此模样,曹操内心深处,不由产生一丝无奈,这天子,还是太年轻了,城府还没有达到收放自如地步。

    可曹操也不会出言点破,毕竟这要靠时间慢慢练出。

    既然事情已经解决,夜也深了,曹操不再多言,起身告辞。

    而刘协也得到想要,自然也是欢天喜地起身相送。

    君臣两人的深夜会晤,在愉快的气氛下,就这样结束。

    次日早朝,刘协不顾众人反对,封曹操为丞相,并给于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

    此喻令一出,朝堂一片哗乱,忠于汉室的老臣,纷纷出言劝阻,让刘协收回册封。

    可刘协早就心意已决,怎会听这些臣子的劝说,当即以雷霆之势,将此事定下,并接着让董承前往西凉,招马腾前来听命。

    而做为此事的引导,册封李惠义为大将军之事,在这两件事下,变的无人问津。

    为了不让这些老臣纠缠,刘协下完诏旨,就宣布退朝,急匆匆赶回寝宫,下令今日不见任何一人。

    朝堂中的大臣,见刘协离去,一脸蒙圈的相互小声交谈。

    曹操一一看着眼里,不动声色的离去,心中也有一个大概,知道那些人心怀汉室。

    而在一旁的荀彧,见曹操离去,也是赶紧跟上。

    “嗒嗒……”

    听闻身后跟上的脚步声,曹操头也不回说道:“文若啊,是不是有什么想说的,尽管问吧?”

    追上来的荀彧听闻问话,一脸苦笑道:“曹丞相真是能言善语啊,将陛下哄的团团转。”

    曹操微微转头,看了一眼这个被自己称作子房的谋士。“唉,文若,我曹操自起兵以来,你就一直跟随,难道连你也不明白吗?”

    荀彧反问道:“丞相之位,难道就这么重要吗?”

    曹操摇头道:“此事能由的了你我吗,昨日议事,和今日朝堂上,难道还看不出来吗?”

    虽然朝堂老臣反对的居多,但和欢喜赞同的臣子相比,就显的太少,毕竟刘协与曹操相比,他们更倾向后者

    “嗯。”荀彧自嘲的点点头说道:“好一个身不由己,丞相真是忠臣,是彧当了这个罪人啊。”

    从荀彧的言语,曹操知道,这个心结,是彻底结下了。

    曹操无奈说道:“时间会证明一切,是忠是奸,自有定论,希望你我,不会反目成仇。”

    荀彧说道:“放心吧,彧不会做让其余诸侯高兴之事。”

    两人边说边走出了宫门,在荀彧的行礼告退下,正式分开。

    这一分开,证明两人将在今后的道路上,会走出一条不同道路,或许那天成为仇人,也不是没有可能。

    曹操想与荀彧解释,可这事根本解释不清,除非他不进位这个丞相之职。

    可那些跟随曹操的人,他们可一直期待,曹操若是推掉,只怕会让更多的人心中存有抱怨。

    既然左右不是,曹操也不解释,留给时间慢慢证明。

    许昌经过此事,一大群对汉室摇摆不定的人,开始纷纷下定决心,少数人也辞官离开了许昌,不过大多数,都投靠了曹操,让他声势一下上涨许多。

    曹操一面接收新投之人,一面准备出征宛城事议。

    一个月后,曹操亲点一万精锐,号称八万,浩浩荡荡的开往宛城。

    宛城张绣得知消息,当场慌了心神,曹军能征善战可是出了名,自己肯定不是他的对手。

    为了谋求一条后路,张绣决定拜访一人,让他为自己献上一策。

    宛城城东一处小宅,此时一中年人正在前院坐着享受阳光。

    突然听闻屋外的响动,让他微微睁开双眼,可是只看了一眼,他就接着闭起双眼,和往常完全不一样。

    而屋外到来的人,正是宛城之主张绣,见中年人正在前院,张绣让下人停在屋外,自己一人进入,已显对此人尊敬。

    张绣刚来到那人身旁,就见那人说道:“张将军此来,可是为了曹操率军亲征的事情?”

    看着眼前闭着双眼的男子,张绣恭敬说道:“正是,还望先生给个计策,守住宛城。”

    男子说道:“宛城孤城一座,在下早就说过,应当投一方诸侯,眼下或许就是一个不错机会。”

    “嗯?”张绣疑惑问道:“先生此话怎讲?”

    男子微微睁眼,看向张绣问道:“曹操此人如何?”

    张绣回答道:“比本将十倍有余,纵观各路诸侯,也是数一数二。”

    男子接着闭回双眼说道:“既然如此,那就投了曹操,也算不错选择。”

    张绣为难说道:“不战而投,只怕会让人耻笑,更得不到重用。”

    男子毫不在意说道:“不不不,恐怕曹操的使者,已经在来的路上了,最多两天,就会到达宛城。”

    使者?

    张绣皱眉说道:“你是说曹操要先礼后兵?”

    “对。”男子肯定回答道:“所以说,选择权还是在将军手中,若将军执意要战,在下也可献上一策,挡过此次征讨,但下次可就难说。”

    逃得过初一,逃不过十五,就算此次能赢,下次也不一定,宛城已成曹操口中一块肉,迟早是要被他吞下。

    连眼前这人都给出这个建议,张绣不得不慎重考虑。。

    一旦开战,那么就没有回头路走,就算最后选择投降,也不会好过的哪里去。

    张绣思考一会说道:“那该向曹操使者提出什么要求,本将不会吃亏,他也会答应?”


………………………………

第469章张绣

    听闻此话,男子已知张绣做出决定,当即回答道:“将军想要什么,就向来人开口,并坚持不松口,那么曹操就一定会答应。”

    张绣一脸不信问道:“那本将想要继续驻守宛城,难道曹操也会答应。”

    男子肯定说道:“当然,不信将军到时试试便知,若是谈不妥,在下亲自为将军出谋划策退敌。”

    得到眼前之人保证,张绣半信半疑的离去,那想刚回到府中,就得知曹操使者已到府上。

    见真如那人所说,张绣心中不由确信几分,加快脚步,前去接见曹操使者。

    来到会客厢房,就见一儒者正品着手中茶水,张绣收起神情,大步流星走进。

    “听说曹公率近十万大军无故来讨,怎会此时派你前来祭旗,难道是你得罪了他?”

    听闻此话,那人不慌不忙站起拱了一手,缓缓说道:“在下荀攸字公达,特奉曹公使命,前来给张将军指条明路。”

    “荀攸?”曹操信心很足啊,尽然将自己左右手派来,看来是吃定自己了,不过好在自己问过他。

    张绣嘲笑道:“那有什么明路,不就是想让本将投降吗,可以,不过要答应本将的要求,否则就算曹操亲来,也会让他无功而返。”

    来前荀攸有想过无数可能,对于眼前这个,也有想过,所以并不好奇。

    荀攸微笑说道:“这个自然,只要张将军提的要求不算过分,曹公都会答应的。”

    张绣冷冷说道:“好,本将投降也是可以,不过这宛城,本将还要继续驻守。”

    继续驻守宛城,那和没有投降,又有什么区别。

    荀攸摇头说道:“看来张将军是一点投降之意都没有,那好,待曹公大军一到,再做择决吧。”

    张绣心中一慌,但脸上确没有丝毫变化,冷冷说道:“既然如此,那本将就先斩他左右手。”

    “来人,将这人押入大牢,待曹兵至,斩杀祭旗。”

    听闻传呼,守卫在外的兵士,赶紧进入,就欲上前绑了荀攸。

    见张绣如此果决,荀攸心中不由一惊,来前他可做过调查,张绣就是一个真正武将,在这大军逼进时,根本不会有如此冷静表现。

    除非是有人给他出谋划策,但暗插在宛城的探子,也没有传回有谋士在张绣麾下当职。

    事发突然,来不及多想,荀攸赶紧大喊道:“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张绣你可是要让天下人耻笑?”

    张绣心中也不想与曹操交恶,只不过想要打压一下荀攸的气焰,已好为接下来的谈判占据主动。

    “慢!”眼下见目的已经达到,张绣挥止冲进屋内的兵士,缓缓说道:“曹公大军来伐,本将自知不是对手,但若是不答应本将要求,大不了鱼死网破。”

    荀攸听闻此话,看了一眼兵士,回答道:“可自古哪有投降了,还驻守原处,此举就是缓兵之计。”

    “待曹公大军退去,只怕张将军又会不听号令,难道曹公还要再次大兴刀兵来讨?”

    张绣挥退兵士,回到位置坐下,思考一会说道:“可本将只有驻守宛城,方能安心,否则曹公卸磨杀驴,本将岂不是毫无反抗。”

    双方都有自己的担忧之处,让谈判一下陷入僵局。

    思考一会,荀攸率先说道:“若将军想要继续担任宛城守将,是否要表示一下诚心?”

    表示诚心,不过也就几种,宛城政务交给曹操派来的官员,军中让出副将之职,表明无反叛之心。

    张绣虽说一介武夫,可这些常理还是懂的。“好,既然先生让步,本将也可以让步,这宛城政务,由曹公派人管理,本将只管军事。”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若是掌管宛城政务,也表明一切行动,要事先禀报,也算的上诚意。

    但荀攸做为一个使者,自然要为曹操争取最大的利益。“这个还是不稳,军中应由曹公指派数将,协助将军管理。”

    大军指挥权在让出,那么要不了多久,恐怕手中权力会被慢慢蚕食。

    张绣摇头道:“本将的诚意已经表达,若先生做不了主,就回去禀告曹公。”

    张绣说完,不待荀攸回答,就让兵士将他送出城。

    出了城,荀攸知道,这张绣已经下定决心,要么答应,要么一战。

    为了尽快将消息传到曹操处,荀攸一路不敢停歇半刻,策马狂奔。

    两天后,荀攸风尘仆仆,终于碰上率军赶来的曹操。

    看着面露憔悴的荀攸,曹操并没有第一时间询问出使情况,而是让大军停下,让人准备热水热饭,供荀攸恢复状态。

    荀攸心有急事,但碍于曹操强制,还是乖乖的听从安排。

    一个时辰后,荀攸吃饱恢复一些精神,就急匆匆赶往曹操处,一番有理有序的分析,就将事情全盘告诉了曹操。

    曹操听完后,皱起眉头说道:“这宛城应该没有什么大才,难道是一隐藏的居士。”

    荀攸点头道:“既然隐藏的居士,应该也不会向张绣献计,攸以为,可能是西凉军以前的谋士。”

    “张绣为何在郭、李占据长安,就急匆匆率兵外出,远离事非之地,背后肯定有人点化。”

    荀攸分析的,确实有道理,一个武将,最重要不就得到重用,而在朝堂,不就最好的机会吗?

    曹操点头道:“有理,可西凉军有名大能,不过就区区几人,仅活着的,也就贾诩一人,不过他不是被李惠义劫持到北方了吗,不可能给张绣出谋划策。”

    荀攸摇头道:“主公可从看过那些死了的尸体?”

    曹操回答道:“没有,公达的意思,他们可能有人假死?”

    荀攸点头道:“对,董卓被灭,势力真空,京师大乱,有鱼目混珠的事情发生,不足为奇。”。

    董卓麾下能说出名的,不过就李儒、李肃、贾诩等人,其余皆是战将,不可能出谋划策。

    而贾诩已经排除,剩下的李儒、李肃,能让张绣完全相信的,也就一人,他就李儒。


………………………………

第470章李儒

    董卓能进入洛阳,占住脚跟,和李儒脱不了关系,说有一半是他功劳,也不过分。

    若是董卓对他完全听从,不和吕布抢貂蝉,或许也不会阴沟翻船。

    而董卓死后,吕布、王允大肆捕杀西凉军重要之人,而以李儒之才,不会事先没有反应,毫无抵抗,就束手被擒。

    曹操思考一会说道:“你是说,张绣不知怎么,救了李儒,然后听从他的意见,领兵驻守宛城?”

    荀攸点头道:“有这个可能,不然张绣不会如此坚定的一口要驻守宛城。”

    曹操说道:“若是如此,那还真不能答应张绣,李儒此人,不可小瞧。”

    荀攸说道:“可我军只有一万,只怕李儒也是猜出,才会让张绣一口咬定,主公没得的选择。”

    曹操略作思索说道:“那这个李儒,可以招降吗?”

    荀攸思考一会,点头说道:“成功几率,还是很大,从他让张绣投降,就可以看出。”

    曹操说道:“既然如此,可以答应,张绣若失去人辅佐,也就无多少威胁。”

    两人三言两语,就猜出事情经过,也定下来了计划,荀攸休息一日,又急匆匆赶回宛城。

    张绣得知荀攸又赶回来,心中当时一喜,他可在荀攸走后,又问了那人,也得到了指点。

    两人再次碰面,气氛也比上次好上一些,互相一番客套说辞,就各自落位。

    荀攸坐定,缓缓说道:“将军的要求,曹公已经答应,大概一天后,就会到来,将军是否需要准备一下。”

    张绣微笑道:“这个自然,荀大人放心,本将已准备妥当,就等曹公到来。”

    一城投降交接,在第二次会晤下,意外顺利的达成,让荀攸也是始料未及,同时也更加坚信,张绣背后有人指点。

    荀攸漫不经心的问道:“攸听说西凉军的精髓,都被张将军收入麾下,不知是否有此事?”

    张绣摇头道:“那有,本将是西凉军最弱的,不然也不会当年退出长安。”

    见张绣答话,荀攸知道机会来了,赶紧近一步下套。“将军谦虚了,郭、李被灭,将军独存,难道还不足以证明?”

    被荀攸一捧,张绣也是飘飘然,随口说道:“哪里、哪里,先生夸奖了,本将只不过知时事,懂得保存而已。”

    荀攸说道:“将军真是聪明之人,从行事风格来看,真是难得的大才。”

    听闻此话,张绣想也不想说道:“那有,这一切,不过是李……”

    话说到一半,张绣突然醒悟过来,可为时已经晚了。

    荀攸见套出话,赶紧接着问道:“将军为何说一半,是不是李儒为你献策?”

    他怎么知道?

    不可能?

    李儒住处,自己都是秘密安排的,每次前去,都事先变装,根本不会有人知道。

    难道他一直都知道,李儒为自己出谋划策,那么为何曹操还要答应,这一切是他们的阴谋吗?

    见张绣一脸难看,荀攸知道,自己猜对了,于是继续进一步精神逼压。“将军放心,既然已经投降,那么你我,就是共侍一主,有什么话,不可以说。”

    是啊?

    既然已经选择投降,曹操也答应了自己要求,那又有什么不可以说的。

    不过为了以防万一,张绣还是决定先问一下。“不知曹公来了,这宛城由谁驻守?”

    听闻此话,荀攸知道,张绣是想给自己留条最稳妥的后路,避免曹操反悔。

    为了安张绣之心,荀攸说道:“将军放心,这宛城曹公不会率兵进入,还是由将军驻守。”

    得到肯定回复,张绣点头道:“好吧,事已至此,本将就如实到来吧。”

    原来李儒,在得知刘协要退位给董卓,就感觉到不对,一直劝说,可惜没被采纳。

    在董卓进宫后,李儒并没有跟随,而是寻了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死士,当了替死鬼,自己隐藏了起来。

    逃过一劫,李儒对仕途已经绝望,从西凉到洛阳,他可是对董卓费尽了心神,可惜最后,却变的如此下场。

    不管对错是否在李儒身上,但他做为董卓第一谋士,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李儒心慌意乱,偷偷摸摸的逃出了长安,想找一个地方隐居度过残生。

    那想确被人告发,被捕送往长安,刚好此时贾诩劝西凉军诸将反击,张绣做为领军先锋,机缘巧合下救了他。

    就这样,李儒就在张绣麾下隐藏了起来,并在郭、李占据长安,劝张绣先行离去,避免在这遭了毒手。

    张绣是一个能听谏言之人,根何况还是一个智者之言,于是就劝叔父率军离去。

    来到宛城没过多久,张绣叔父去世,张绣成功继位,曾也想李儒出仕,可李儒一直拒绝,于是断了念想,只有在大事不决时,才会前去问计。

    按照张绣所说,一切都已拔开云雾,荀攸心中也有了打算。

    待张绣语毕,荀攸说道:“不知将军可否引见,让攸前去会会他。”

    这个要求,让张绣一阵为难,若李儒答应荀攸的要求,出仕了曹操,那么他今后有问题,就无人可问了。

    见张绣不答话,荀攸说道:“不知将军是否真心真意投降?”

    “嗯?”张绣一脸不悦说道:“本将自然一心投降,先生为何会有此问,难道是想反悔?”

    荀攸微笑道:“将军多虑了,既然真心投降,为何不敢引荐,若是担心以后麾下无人帮忙出策,曹公可以派于一人,将军以为如何?”

    若真像荀攸所说,张绣将再也没有机会反叛,只有一心为曹操做事。

    但张绣是真心投靠,这个要求,也没有什么问题,毕竟和他在曹操麾下任职关联不大。。

    荀攸此法,可将张绣前后之路都已堵死,让他没有迂回之地,除非与曹操开战,要么同意引荐,诚心投入曹操麾下。

    张绣思考许久,最后无奈说道:“好吧,既然先生要求,那本将就带你去,可李儒是否要见你,那本将可做不了主。”


………………………………

第471章劝说

    荀攸微笑道:“将军只管带路,不管是否见到李儒,曹公都会按将军所提要求来做,决不会反悔分毫。”

    只要张绣答应,荀攸相信,自己肯定能将李儒说服,实在不行,强行也要将他带回许昌。

    如今曹操麾下,可是缺少大才,更何况李儒才能,是已经得到证明的,若流落到他人之手,只怕会白白壮大对手。

    随着张绣的带路,荀攸来到宛城城东小宅,四处打量一番,见周围无比安静,荀攸心知此处无疑。

    此地若没经过张绣清理,只怕李儒消息,早就被人传出,根本不可能藏到现在。

    小宅前院,今日并没有人,张绣仿佛对李儒极其熟悉,只见他回头轻轻招了招手,就往一小屋走去。

    “咚咚咚。”

    来门口,张绣轻轻的敲了敲门,然后恭敬的站着原地等待。

    过了片刻,屋内传来声音说道:“张将军先回去吧,让荀攸进来。”

    听闻声音,张绣一顿,原地呆了片刻,随后向荀攸拱了拱手,大步离去。

    待张绣走远,荀攸整了整衣服,推开房门,见一熟悉之人,正坐着等候自己。

    “荀攸见过先生,多年未见,先生可还好?”

    董卓当权时,荀攸也曾在朝为官一段时间,所以两人也算旧识。

    李儒回答道:“若荀大人不来,在下或许过的很好,可惜终究来了。”

    荀攸并不在意李儒之言,自寻一旁位置坐下,缓缓说道:“先生大才,为何要在此白白浪费时间,曹公虽说不才,但比董卓,还是绰绰有余。”

    曹操现在,可以说已经到达董卓当年地步,李儒若是出仕,也相当继续完成当年壮举。

    但已经失败过一次的他,心中已对当年的豪情壮志,没有那么在意。

    李儒摇头道:“曹丞相也好,董丞相也罢,以往的李儒已死,如今不过是一平凡百姓,恐怕要辜负荀大人的美意了。”

    荀攸微笑道:“先生言重了,人生在世,区区一两次成败,怎能就放弃,先生难道不想要回属于自己的荣耀吗?”

    往日董卓麾下的首席谋士,天下现任诸侯,有些还曾在自己手底当过职,说不怀念,那是假的,否则李儒也不会见荀攸。

    但荀攸之言,并无多大用处,若是曹操前来,李儒或许还会有点心动。

    李儒慢悠悠说道:“往事如过眼云烟,梦中回想一下也罢,如今天下英才辈出,在下恐怕已经没有多大用处了。”

    “曹公麾下有荀大人如此大才,为何还要纠缠在下,在下可以保证,决不会投任何一方诸侯。”

    “因为这各路诸侯,也就曹公最大,潜力最强,至于北方那位,在下恐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