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在太平道的日子-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李勋犀利的眼神看着羌渠,“那大单于会怎么处置这人呢?”
“推出去砍了~~”羌渠也是怒不可遏,只不过他是真怒
一听说要处死呼衍多朵,众酋长又过来劝慰羌渠,尤其是醯落部落的酋长醯落鞭比师,因为醯落鞭比师是呼衍多朵的岳父。历史上,就是这个醯落部联合屠各部造反,杀死了羌渠,赶走了于夫罗和呼厨泉。
“大单于息怒~~呼衍多朵只是一时糊涂~~而且他是呼衍氏部落的酋长~~”
“大单于,请停息雷霆之怒~~”
“大单于三思~~”
这边没人劝解,李勋和王弘又喊着要走,酋长们又分了一拨过来说好话,一时间屋内一团乱糟糟。羌渠觉得呼衍多朵的行为挑战了他的权威,“把他绑在车轱辘上鞭打~~”
铁锅等铁器,原本严禁与边外民族市易,担心边外民族用以制造兵器,为何又准许市易呢?明代王崇古一段话说出了缘由。隆庆六年(1572年)为“虏酋顺义王”请求铁锅互市上奏说:“照得虏众需锅煮食,虏众不习炒炼,辽荆以广锅充赏,虏中非用铁打造”兵器外,对广锅含铁量进行分析之后,他认为潞锅更不能用以打造兵器。“责匠以生广锅十斤,炼得铁五斤,尚未堪打造。继因宣、大广锅价贵而贩少,诸匠谓潞锅生粗,炒炼百折。乃以潞锅一口,责匠炒炼,每生锅十斤,仅得铁三斤,若旧锅用久破裂,仅得二斤,价贱三倍”,均可市易无妨。
这次李勋带来的铁锅就是这种铁锅,呼衍多朵将这种铁锅拿去回炉重炼,自然只能得到一堆废铁
羌渠和诸部酋长都认为呼衍多朵不识大体,这样的事情怎么能拿到台面上来说呢?于是只能围着李勋和王弘说好话,羌渠也顾不得大单于的身份,过来赔笑脸。好说歹说,李勋和王弘才同意将开边市一事提上议事议程。
当夜,李勋和王弘出美稷城,在城外扎营过夜。羌渠挑选了四名美女夜里送进李勋和王弘的帐篷。李勋虽然不是花丛老手,不过作为新时代的80后,对于男女之事也不是菜鸟。听说羌渠送来匈奴女人侍寝,李勋本想尝尝野味,但是一看两个女人就没了xing致。这匈奴女人和匈奴男人一样,不光髡发且身材五短,脸又扁又阔,皮肤也粗糙干燥,整张脸象大饼一样。试过80后少女mm和90后非主流的李勋只能婉言谢绝了羌渠的好意
羌渠一心想讨好李勋,心想这个男人不好女人,又不能喝酒,似乎也不是贪财的人,那么就只有宝刀战马之类的东西能打动他的心了。于是,第二天,羌渠就送了一千匹好马给李勋,说是为了昨天呼衍多朵的事情向李勋赔罪
当然,要开边市,不是李勋和王弘答应开就能开的。远在雒阳的皇帝且不说,就近,便有一个并州刺史张懿。
从美稷回来之后,李勋与王弘、约上王柔一道前往晋阳拜见张懿。不过,在见张懿之前,李勋与王弘、王柔特意先去看望了王晨
众人才进晋阳城,就听见几个豫州口音、做商人打扮的人谈论着,“你也是来找王家办货的?”
“可不是~~今天是第三天了~~还不知道办不办的上呢~~”
“以前我办货都是赊账,半年后结算,现在就是给现钱也未必办得到货~~”
“赊账?这里有的是人抬着现钱来办货~~”
闻听此言,李勋、王弘、王柔都是相识一笑。很快,众人便来到灯火坊隔壁的王晨店铺所在。只见cāo着各地口音的商人拥塞了街巷,熙熙攘攘的程度丝毫不亚于灯火坊。
现在这家店铺的门面是原来的三倍,远远便可以望见王记货栈的幌子。店里店外的伙计忙着将货物朝驴车、马车、牛车上装,唯独不见王晨
“李大哥~~”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从一胖一辆驴车里传来。李勋扭头望去,只见王晨正从一辆驴车。雒阳因为灵帝突发奇想的创意开始流行驴车,现在这股风似乎刮倒了晋阳
王晨称呼李勋为李大哥,而不是“荀兄”,显然王柔等人应该将真相告诉了王晨
“贤侄~~生意够旺的啊~~”王柔笑道:“都坐上车了~”
王晨笑笑,对李勋行礼道:“还不是靠李大哥提携~~”
王弘微微皱眉,“轮辈分你是小辈,论官职你是草民,怎么能这样称呼李中郎?”
李勋笑答:“不妨事,在我们太平道看来,天下男子都是兄弟之辈~~”
王晨笑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还请李大哥和二位叔叔到小侄的住处一叙。”
王晨的宅邸在距离此处不远的地方,屋宇虽装饰的一般,却很宽敞整洁。王晨走在最前面,一进屋就高声喊道:“王凌、王昶,来贵客了~~”
王凌,字彦云,是王晨的弟弟、王吮的侄子。王凌后来投靠了曹cāo,颇有将才,屡次兴兵伐吴,在曹魏之时,官至太尉。王昶,字文舒,王昶的父亲王泽在东汉末年其实就开始有一定名望了,他曾做过太原郡以北的雁门郡太守,是第一个见于史传的晋阳王氏人。王昶与王凌共同侍奉于曹魏,王凌官至太尉,王昶官至司空。王凌属于祁县王氏、王昶属于晋阳王氏,二人以兄弟相称,王凌为大,王昶次之。
“何方贵客?”王凌出屋迎接,随后,又有三个年轻人鱼贯而出
“幺弟,是两位叔叔和李中郎来了~~”王晨一一为李勋接受,“这是我幺弟王凌王彦云~此乃族弟王昶王文舒~~这两位是我幺弟的至交好友郭淮郭伯济、温恢温曼基~~”
李勋笑着合手作揖道:“某乃李勋李明道,今ri得见太原的一班青年才俊,真是荣幸之至~~”
四人一起向李勋还礼,“见过李中郎~~”
………………………………
第二十六章 合法性的讨论
不过,四人中除了王凌的表情略带一些真诚之外,王昶、郭淮和温恢都是敷衍。
王柔和王弘看在眼里,知道这几个侄子辈的人还在耿介李勋的身份,心里暗自寻思该如何劝说这些小子们
王晨早就准备好了宴席,有鱼有肉、有瓜果蔬菜,还有美酒蜂蜜和羹汁。另有两个叉手而立的婢女在一旁服侍
“这道湛香鱼片可是咱们晋阳的名吃之一~”王晨指着一条红烧鱼说道
“李中郎~~这湛香鱼片可是有来历的~~”王弘笑着为李勋做介绍,想要消解一下那几个后生的怠慢。“孝顺帝非常喜欢打猎。他平时打猎有许多人随同前往保驾,前呼后拥。这样做虽然很安全,但孝顺帝却认为,人多了,七嘴八舌的,自己不ziyou!有一次,孝顺帝摆脱了所有的侍从和卫士,独自一人单枪匹马,兴致勃勃地到野外去打猎。突然间,狂风四起,倾盆大雨直泻下来。孝顺帝被淋得透湿,急急忙忙到山脚下一户人家去避雨。推开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出来相迎。老人连忙让自己的女儿拿来衣服给他换,并准备好茶水和饭菜。不一会,老人的女儿湛香端来一碗香喷喷的鱼片。孝顺帝已有一整天没吃东西了,此时真是又冷又饿。他狼吞虎咽地将饭菜吃了个净光,那姑娘烹制的鱼片可谓sè、香、味俱全,孝顺帝吃得津津有味。但他吃饱喝足后仍感不适,身体阵阵发寒,头晕心慌。老人见此状,知道他是受了风寒。便找来了祛寒药给刘保服用,并挽留他在家中休息两天。过了两天,一队人马前往老人的家,声称到此寻找他们的皇上。他们进门一看发现皇上就在此地,大家喜出望外,连忙上前叩拜,向皇上请安。老人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孝顺帝向老人道明了原委,对老人和他女儿两天来的照料表示深深的谢意。临别时,孝顺帝对老人说,“你们父女救驾立了大功,汉室天子封您老为义父,封湛香姑娘为御妹,御妹所做的鱼片为‘湛香鱼片’”
李勋尝了一小口,“味道还不错~食不厌jing,脍不厌细”
郭淮忍不住问了一句,“李中郎也读过诗书?”这话问的十分放肆
“伯济~~”王晨正yu喝斥
李勋却摆了摆手,“郭兄弟,有话直说~~你与温恢和王昶三人是在耿介我乃招安之反贼的身份吧?”
“哪里敢与李中郎兄弟相称?”郭淮冷冷道
“伯济~~”王凌的脸上也很不好看
“在我太平道看来,天下男儿皆兄弟之辈,天下妇女皆姊妹之辈~应该互帮互助,相互尊敬~~”李勋乘机宣讲起了太平道的教义,“先圣不是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我道教义殊途同归~~”
温恢插嘴道:“此言差矣,读圣贤书,自当忠君爱国,造反谋逆乃是大逆不道。与圣人教会背道而驰~”
李勋笑道:“何为君?为君者首先要够仁德,要把天下的百姓当做子女一样来爱护,而不是当鱼肉一样来宰割。只有君确实“君”了,臣以臣待之才有意义。何为国呢?国是天下千千万万百姓聚合起来,才称之为国,只有爱护百姓,才是真正爱国。要爱护百姓,就摒弃个人私yu,不能与民争利。所谓大爱而无所爱,所以荀子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董仲舒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立王以为民也,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这些话都引经据典,却又似是而非
王昶又说道:“君主有了过错,臣子不能直言劝谏纠正它来保持天子的尊严,反而借其有过而背叛君主,取代他自登南面称王之位,这不是为了一己私yu又是什么?为了实现这样的野心,弄得兵连祸结,生灵涂炭,百姓惨遭战火摧残,难道这是爱民吗?”
李勋答道:“我听说有一个故事:齐王问晏子:“忠臣应该怎样对待君王?”
晏子回答说:“君王危难时不牺牲,君王逃亡时不相送。”
齐王很不高兴地说:“我封给他土地,赏给他高官厚禄,我有危难他却贪生,我逃亡他却抛弃我,可以说是忠吗?”晏子回答说:“大臣的正确意见能被采用,协助君王把国家治理的富强繁荣,君王一辈子也没有危难,有必要牺牲吗?大臣的谋略能被听从,君王一辈子也不会逃亡,有必要相送吗?如果大臣的正确意见不被采纳,国家被昏聩的君主治理的一片混乱,君王有危难就随便牺牲,这叫乱死;大臣的直言规劝不受重视,君王逃亡时却假惺惺地相送,这叫虚伪。所以,忠臣应该让君王采纳正确意见而不是跟君王一起共赴危难。”
温恢一听这话还了得,变成反过来劝说自己不要继续效忠皇帝了,连忙说道:“君为臣纲,臣子的意见一时间没有采纳,就应该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谏,怎么能用造反这样的手段来发泄不得志的不满呢?”
李勋继续说道:“忠有大忠、小忠。忠于君主,只是小忠。忠于无耻昏庸的君主,乃是愚忠。能够为国家、为百姓尽忠竭力,才是真正的忠臣。有这样一个故事:楚共王与晋厉公在鄢陵作战。楚**队失败了,楚共王的眼睛受伤。战斗正激烈的时候,楚共王的司马子反要找水喝,侍从谷阳拿一大杯酒送给他。子反说:“哼!走开!我不喝酒。”谷阳说:“这不是酒。”子反接过来喝了。子反这个人啊,是嗜酒如命的人,他一旦喝了酒,就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结果醉倒了。战斗结束以后,楚共王想重新开战,派人叫司马来布置战斗。司马子反推辞说自己患了心病。共王乘马车自己去找子反,进入子反的帐篷,闻到酒气就回去了,愤怒地说:“今天这场战争,我也身负重伤,全依仗司马了。现在司马醉成这个样子。这是想灭亡我们楚国、不关心部众的行为!我不能再和晋国作战了。于是带领军队回到楚国,诛杀子反,陈尸示众。”
一旁一直没出生的王弘说道:“这是《韩非子十过》中的故事~~”
“不错~~”李勋笑道:“侍从谷阳进酒,他内心是衷心敬爱子反的,但却恰恰杀了司马子反。这是他不顾大局,只知道忠于自己的主人。这就是小忠~~”李勋又接着说道:“秦始皇嬴政死后,赵高、胡亥和李斯串通一气,秘不发丧,假传圣旨,命令大将蒙恬、太子扶苏自杀。这两个人怎么做的呢?扶苏想都不想一下,接到诏书后马上自杀;蒙恬是怀疑诏书有问题的,既然怀疑,就应该有所行动,可他束手就擒了,被使者押解回咸阳杀死。如果蒙恬忠心服从秦始皇的命令,等事情搞清楚了再死,也是可以的,既然怀疑诏书有问题,就是说明蒙恬不相信诛杀他是秦始皇嬴政的意思,不是秦始皇的意思自然是别人的意思。可这个“别人”是谁?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的目的是什么?怀着这么多的疑问,怎么能让使者轻易押解自己回咸阳呢?所以扬子《法言》说蒙恬之死“忠不足相也”,是不值得效仿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蒙恬劝阻扶苏不要自杀,等事情搞清楚以后再说,如果澄清是秦始皇的命令,以死尽忠也罢了;如果不是,凭着扶苏的国储身份和蒙恬的三十万大军,赵高的yin谋又如何得逞呢?所以这是愚忠的行为,是不值得效仿的。”
王晨由于先入为主的因素,他对李勋是认可的,于是趁机为李勋造势,问道:“那李中郎,什么是大忠呢?”
李勋又答道:“高祖崩后,吕氏专权,吕后把持国家大权。一次,吕后想立吕氏家族的人为诸侯王,找群臣商议。右丞相王陵反对,吕后听后不高兴,又问左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他俩都说:“高祖平定天下,封刘姓子弟,现在太后您主宰朝政,封吕氏子弟为王,未尝不可。”吕后听后大喜。罢朝以后,王陵责备陈平、周勃说:“当ri高祖歃血为盟,你们难道不在场吗?现在高祖去世,吕后专权,她要封吕氏子弟为王。你们纵容她这样做,还有什么脸面去见死去的高祖皇帝呢?”陈平、周勃都说:“今天在朝堂上口舌争辩,我俩不如你;保全国家社稷,安定刘氏天下,你不如我俩。”王陵无言以对。过了不久,王陵被吕后任命为太子的师傅,实际剥夺了右丞相的职务,不就吕后升任陈平为右丞相,接替了王陵的位置。八年后吕后病死,陈平、周勃得以控制北军,派兵助刘章杀入未央宫,发动了一场激烈的宫廷军事政变,将吕氏家族子弟全部诛杀。随后,陈平、周勃与诸大臣共立文帝,使汉王朝政局拨乱反正。王陵之忠,是“小忠”,他的“面折廷争”并不能改变吕氏专权的事实,因为吕后把持着国家权力,他不仅不能改变这一政治事实,还暴露了自己,结果政治生命很快结束了;陈平、周勃的忠,则是“大忠”,他们策略地在一些原则和事情上作出让步,不仅保存了自己的实力,还在吕氏谋夺刘氏天下的千钧一发之际力挽狂澜,扳正了政治局面,才有了后来的“文景之治”,这才是值得称道的。”
郭淮立刻趁势反击道:“那李中郎为何不行此大忠,反倒要造反谋逆?”
李勋哈哈大笑:“我如今不是接受了招安,在雁门郡为国尽忠,戍守边疆吗??”
………………………………
第二十七章 边市不是这么好开的
李勋的对答糅合后世不少名家的说法和见解,又岂是这几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能轻易反驳得了的?反而几个人被李勋的一番话说得有些心境动摇,觉得李勋的话说得还有那么一点道理,心中对李勋的抵触情绪消减了许多
王弘问王凌道:“彦云啊,你这次回来,几时再回师父那里去?”
王凌答道:“我已经期满出师了~”
“学而优则仕~”王柔问道:“找到举荐之人否?”
王凌有些遗憾的摇了摇头,“本来想请子师叔父襄助的~可现在~~”
王弘笑道:“这里不还有一个叔父么?我刚到雁门郡,那里百废待兴,需要你这样年轻有为的人才啊~”
王凌笑笑,答道:“多谢师父美意,但是~~”王弘是太守,可以自行聘用一些属官和幕僚,但是毕竟和朝廷任命的官员有所不同
李勋朗声道:“这有何难?朝廷赐我举孝廉计吏之权,我可以作为举荐之人~~”
“这~~”王凌心里一动
“其实在某看来,这察举之法弊端很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贤才~~”李勋叹道:“乡间野老唱道: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以门第出身用人,实在是大谬~”
此时的王、郭、温还不是高门大阀,所以对李勋的这番话感同身受,郭淮愤愤然说道:“宗族长老品评人物,多有私心,人不纳贿,则贤才亦不被推荐,能吹嘘能逢迎又能送礼的,则不论其才德如何,皆荐举做官。有时即使是乡里无赖之辈,也能混进官场。”
温恢也愤慨地说道:“如今宦官迷惑圣上,就是太学生也难以与宦官遗丑争锋,更何况我们这些郡学生?”
“话虽如此~”李勋问道:“那你们当官,是为了博得皇帝的赏识升官发财呢?还是为了和宦官争锋一较长短、抑或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百姓切切实实地做些好事?”
王凌昂然道:“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是有志男儿所为~”
“答非所问~~”李勋又重复了一遍,“尔等为官,是为了博得皇帝的赏识升官发财呢?还是为了和宦官争锋一较长短、抑或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百姓切切实实地做些好事?”
郭淮答道:“众人皆醉我独醒,既然无法在庙堂施展才华,就到边郡为百姓谋福吧~~”王凌、温恢二人也一起点头
“好~~拿诸位举荐一事就包在我李某人身上~~”李勋又叹了一口气,说道“三位因为有二位王兄以及某襄助,可天下还有千万没有背景的寒门学子,他们又有何人襄助?”
王弘叹了口气,说道:“世事如此,李老弟又何必如此呢?”
李勋答道:“假如有机会,李某一定要用一个更加公平的方式来取而代之~~”
这话勾起了郭淮的兴趣,他问道:“那李中郎心目中,公平的取才之道是什么?李中郎取才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李勋笑答:“四字而已~~唯才是举~要切实做到公平选人、用人,首先要做到六毋,即【一毋徒炫于虚名】不为人的空名所迷惑,而考察其实际才能与成绩;【二毋尽拘于资格】不为资历、资格所限,而看有无生气与发展潜力;【三毋摇之以毁誉】不要轻易地被舆论的褒扬贬斥所左右,要实地考核,决定弃取;【四毋杂以爱憎】评判人才时不要掺杂个人爱恶的感情;【五毋要以一事概其生平】不要因一事一时的成败评判一个人,而要看全面与发展;【六毋以一眚掩其大节】人无完人,难免有过,不要因一次过错而全盘否定。”
“说得好~~”王凌忍不住赞道
“不过~”温恢有些反对意见,“所谓德才兼备,德行品xing,一直都重于才能~”
李勋摇了摇头,说道:“好人不一定是好官。某以为用人应当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循吏,就是脑子一根筋,只想把事情做好,把事功放在第一位,而不会有道德上的约束;清流则不同,总是把道德放在第一,说得多,办成的事儿少。如果一个清流为官,他不能是地方百姓衣食富足,该缴纳的赋税交不上来,以致府库空虚,那他自己再清廉又有何用?”
又一番对答将几人说的无言以对,一番推杯换盏之后,李勋见时间已经到了晌午,便说道:“二位王兄,咱们是不是该去见见刺史张大人了?”
张懿不是什么清流,更谈不上什么循吏,这个刺史之位不过也是钱买来的。张懿原本谋求的是中原腹地的官位,可不知道怎么的,就被委派到并州来了。此刻的并州只有河东、河内、太原几郡稍有油水之外,都是一穷二白。而且边境胡人连年入侵,弄得张懿很是头疼。
“李勋?”张懿身为并州刺史,自然知道李勋的事情,“这个招安的反贼来干嘛?”张懿更为不解地是,为什么王弘、王柔这样的大臣会和李勋一起来
张懿身材五短,体形略胖,嘴唇上留着八字胡须。“开边市?”张懿早年就是靠边市发家的,深知边市利益之大,但张懿脸上依旧是古井无波。张懿不是儒生,也不是清流,所以对李勋的出身并不计较。反倒是提醒李勋,说道:“三位大人,与胡人边市,必定有马匹交易,而马匹交易一向是由太仆掌管的。一旦这个边市开起来,使由李中郎、王太守、王中郎你们说了算,还是太仆说了算?”
李勋脱口而出,“当然是我们雁~~并州说了算~~”李勋原本要说“咱们雁门郡说了算”,想到在此事上拉拢张懿十分必要,所以立刻改口
张懿摇了摇头,笑道:“那这边市肯定开不了~~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太仆等一众京官就在陛下身边,咱们在边郡,哪里争执的过?”
李勋忽然有些天真地说道:“那咱们瞒着他们不就行了嘛?”
张懿哈哈大笑,答道:“边市一开哪里还瞒得住?”
李勋有些来火了,“那我就自己干,不用朝廷批复~~”
张懿此事收了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