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侯爷贵性-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轻轻地推门而入,乐琳也是大吃一惊。

    门后的小厅里堆满了书籍。

    是的,是堆满。

    数百本新旧交杂的线装书,堆了数十栋,每栋大约八、九本。

    即便如斯落魄,依旧要读书。

    乐琳不禁心生敬畏。

    她想起以前看过的关于王安石的一个故事――庆历年间,王安石,任扬州佥判,经常晚上读书,达旦不寐。因此,次日去当差的时候,大多来不及洗漱装扮。时任的扬州知府是魏国公韩琦,韩琦以为王安石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王安石也不辩解,只是说韩公不能知我。后来,韩琦偶然察听他彻夜读书,心甚异之,更觉得王安石是个有才华且勤奋的人。

    再看回眼前的书山书海,乐琳为王安石的担忧才稍稍放下――这样勤奋好学的人,如柴珏说的,总不是池中之物,定有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之时。

    正在乐琳寻思之间,小厅旁边的内室传来谈论之声。

    乐琳放下手中正要翻阅的书籍,走进内室,侧耳细听。

    只隐约听到“变法”、“革新”等词语。

    她不由得皱起了眉头,默默祈祷事情不要是她想的那般。

    可其中一把声音,她越听着,就越发觉得熟悉。于是,乐琳悄悄地把内室的趟门打开了一道细细的缝隙,眯起眼睛往内窥视。

    内室中,围着火盘。三个男人相对而坐。

    室内并不设椅子,三人都是如汉唐的人那般,盘腿席地而坐。

    正对着乐琳而坐的人,瞳孔乌黑得带一点青的味道,肌肤白净。唇色红得令人误认为是血色透现所致。

    乐琳觉得眼前这人比往常所见更有熟悉之感。

    他穿的是素色直衣,她低了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衣衫,是月白色的圆领窄袍。

    她心想,倘若她此刻闯进去,他们二人可真是如同照镜子一样。

    坐在乐琅身旁的,是二皇子柴琛,因着角度不同,乐琅只看得到他的侧影。他今天穿的是对领镶黑边饰的长上衣,又配墨绿色的束带。

    不知什么原因,乐琳只觉得柴琛的神情举止,比上次所见要沉稳了许多。

    背对着乐琳的那人,想必就是王安石了。

    她看不懂他的样子,只能从背影观察。王安石穿的比与他对坐的二人要朴素许多,隐约是藏蓝色的颌领麻布袍子。

    ――“富国强兵,某认为,须以‘开源’始、以‘整军’为继。”

    说话的人,是王安石。

    他的声音比乐琳想象中的要纤细一些。

    柴琛虚心道:“先生,‘开源’又以何为始?”

    乐琳在门外听着,不由得愣了愣。

    先生?

    他是已经拜了王安石为师么?

    ……

    室内,三人围着的炭盆子渐渐有熄灭的迹象,王安石从一旁拿过几条炭条,又拨弄了一番,火焰才复燃。

    他并不回答柴琛的问题,反而是意味深长地看了乐琅一眼。

    王安石向来自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纵使面对柴琛这样的皇亲国戚,也不会假以辞色。但眼前的安国侯乐琅,上次一见,谈吐间言之有物,见解深刻,直让他觉得相见恨晚,是少有能入他法眼的人。

    乐琅并不回避他的目光,玩味地笑了笑,胸有成竹道:“‘开源’者,革新常平仓制,足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王安石赞赏地点头,大笑道:“安国侯,英雄所见略同!”

    柴琛想了想,悟出其中关节,也恍然大悟道:“使诸路以见存常平、广惠仓的粮钱各为本,如是粮谷,即与转运司兑换成现钱,以现钱贷予农户,可是这般?”

    王安石、乐琅二人不约而同颔首道:“正是如此。”

    “此法甚妙!”

    柴琛抚掌称道。

    他又问:“那‘整军’之法,又当如何?”

    王安石不语,他手持木棍子,撩拨了几下炭盆子里的炭条,继续是沉默。

    柴琛转头问乐琅道:“你可知道?”

    乐琅也不甚肯定,试探道:“先生所想的,可是养马之法?”

    王安石闻言立即抬眼望向乐琅,目光中既是讶然,亦是惊喜。

    “安国侯亦有此意?”

    他问。

    乐琅点头:“官养一马,以中价率之,为钱二十七贯。募民牧养,每匹马可省余至少十贯,以河北、河东、陕西、京东西五路所需马匹计,一年下来,足可省杂费八万多缗。”

    王安石举起身边的茶杯,敬而饮之,又叹息道:“这数年以来,王某最快慰之事,莫过于今日与侯爷相谈!”

    乐琅也举杯饮尽,答道:“乐某亦是这般想法。”

    而门外的乐琳,却是听得目瞪口呆。

    ――使诸路以见存常平、广惠仓的粮钱各为本,如是粮谷,即与转运司兑换成现钱,以现钱贷予农户。

    ――官养一马,以中价率之,为钱二十七贯。募民牧养,每匹马可省余至少十贯,以河北、河东、陕西、京东西五路所需马匹计,一年下来,足可省杂费八万多缗。

    这不是“青苗法”与“保马法”么!

    为什么乐琅会掺和道此事里头?

    她双手不知不觉间紧握成拳,终究是忍不住,把趟门推开,厉色对乐琅道:“你到底在做什么?”

    ……
………………………………

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无所有

    卯后新醅午后茶,静看远山落晚霞。

    这天午后,也是来王夫子……不,应是王先生的家中呢。

    柴琛边打量王安石,边心中庆幸。

    王安石并不比他年长许多,只是刚好而立之龄。

    这几次见到他,都是衣裳肮脏、须发纷乱,总之就是仪表邋遢的样子。

    倘若不是“阿琳”执意说这位王先生有惊艳文武的大才,他是断断不会一而再、再而三,不辞劳苦地登门拜访的。

    “古有刘玄德三顾茅庐,才博得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一次拜访吃了闭门羹之时,乐琅一边打量着王安石的居所,一边这般对柴琛道:“这木屋,怎么着也比诸葛孔明的茅庐要光鲜许多,城郊离皇宫不过数十里的路距,再来一趟不难。”

    柴琛不置可否:“嗯……”

    乐琅又劝:“三殿下何必愁眉苦脸?”

    待得二人走远了许多路程,柴琛才怅然道:“这王安石若有诸葛孔明的大才,莫说是三顾茅庐,即便是三百顾茅庐、三万顾茅庐又何妨?”

    乐琅侧目望着柴琛,嘴角扬起一个近似嘲讽的笑容,他道:“你何出此言?”

    柴琛并不在“乐琳”面前掩饰自己的成见:“你看他的穿着打扮……哪还有半点文人的风骨?”

    他的眉头越皱越紧,撇嘴道:“你细想想他穿的那身衣衫、那衣领子上的茶渍菜渍!那上面还粘了半干的米饭粒呢!”

    乐琅但笑不语。

    柴琛叹息,说道:“你是对我说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么?”

    乐琅摇头,不顾柴琛的反应,一双手悠哉地交错于身后,径自在渺无人迹的积雪中的小路里踱步而行。

    柴琛连忙快步上前,与“她”并肩,追问道:“那你想说什么?”

    乐琅闻言,停下了脚步。

    柴珏刹步不及,反走到了“乐琳”的身前,他回首茫然地看着“她”,百思不得其解。

    他既不解为何“她”如此执着要自己去会面这名不见经传的“王安石”,更不解“她”此刻胸有成竹的笑容。

    似乎,只要“她”把接下来的话说了出来,自己就一定会被说服一般。

    顷刻,二人各有心事,都不言语。

    竟是过了约莫一盏茶的时间,乐琅才淡然问道:“刘玄德尚有个汉室正统的名头,你有什么?”

    果不其然,柴琛对此话无法有一丝的反驳。

    蓦地,他怔了一下,短促而痉挛地呼了一口气,像生根似地站住,一动也不动。

    脑海里却是百转千回。

    是的。

    如“乐琳”所言,刘玄德尚有个汉室正统的名头,他有什么?

    先皇后唯一的儿子?

    只要官家愿意,随他爱册封贤妃、淑妃、德妃为后,那柴瑜、柴瑛之流便是现打现的嫡皇子,哪个不比他更名正言顺?

    王家?

    柴琛在心里猛摇头外公的性子他最清楚,即便助他登了那高位,亦逃不过他的算计。

    饮鸩止渴,不明智。

    赵家……

    上次竹林一役,赵忨的狼子野心、还有那毒辣的手段,让柴琛不由原地打了个寒颤。

    与此人为伍,无异于与虎谋皮。

    他想了好一轮,越想越彷徨。

    孤独之感瞬间笼罩、充斥,一片片雪末落入他围着紫貂裘的脖子间,但那刺刺的凉意怎也比不上他心里如沐浴在寒冰中的寒意,竟致使他全然不觉。

    许久,他才擦过额间的冷汗,凝视着“乐琳”,灿笑道:“我还有你。”

    此话发自肺腑。

    柴琛笑得不带一丝苦,他是真心感到庆幸的。

    “若不是有你,这段日子来的事情,定会让我茫然所措。”

    他诚恳地道。

    乐琅撇过头去,并不看他。

    柴琛以为“她”在娇羞,越发坚定道:“在你问我这话之前,我都不曾感到惶恐过。”

    “嗯……”

    “如今回头看,即便我的处境比刘玄德更艰难,即便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机会,即便大事不成之后被千刀万刃、挫骨扬灰,有你在我身旁,我是丝毫、半分、一点半点都没有茫然惊恐过。”

    柴琛望着“乐琳”的眼神,柔暖得如春日的湖水,却万未料到迎接他的,竟是寒胜身旁飘雪的目光。

    “你可曾想过,有一天,我兴许就不在你身旁了?”

    乐琅冷笑问道。

    这笑容,比他刚刚问柴琛的话之时还有冷漠,是不节不扣的冷笑。

    他道:“你有了顾忌的事情,就要预算好被其戏弄的一天。”

    柴琛似被咒语定住了身体,动惮不得。

    “她”会有不在自己身旁的一天。

    这个念头光是想一下,他便觉得心口似被人用蛮力、狠力捏拿住,反复揉搓再用针刺一般的痛楚。

    他两手在身侧紧紧握起了拳头,身子住不住地颤。

    半晌,柴琛才幽怨而深沉地凝视着“乐琳”,目光中还有一丝毫不掩饰的阴森。

    他眼神里的深意,让人难以言喻。

    乐琅想起自己曾在山海经里读到过的一种怪物。这猛兽总是躲在阴暗的角落里,以一种阴鸷傲慢的目光窥视着周围的一切,面目狰诡异。

    回过神来,只听得柴琛在他耳边轻声道:“没有了你在身旁的天下,真真是半点都不值得期待,我便倾尽全力毁掉它好了。”

    “哈!”乐琅不屑地笑。

    “即便得不到,我亦要毁了它。”

    柴琛这话,说得斩钉截铁,不带半点的犹豫。

    “哈哈哈哈哈!”

    乐琅听了,却是不可抑止地大笑了起来,像是听到世间最有趣的笑话一般。

    “你笑什么?”

    “你这话,”乐琅好一会儿才止得住笑,喘气道:“你这话,骗骗王家、高家或是赵家的姑娘,还是挺不错的。”

    柴琛一时语塞,摇头叹息。

    他只感到前路漫漫,却丝毫不怨“乐琳”的冷漠。

    ……

    不知不觉,已经快走到山脚处。

    似要缓解气氛中的尴尬,又似是随口而谈,乐琅问说:“三国志里头,你最佩服谁?”

    “自当是曹操。”

    柴琛想也不想便答道。

    他想到曹操在让县自鸣本志令里头的一句话,不由得念了出来:“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嗯。”

    “这般豪情壮志的话,世间只有曹孟德配得上。”

    他又好奇问“乐琳”:“你呢?”

    “嗯?”

    “你最佩服谁?”

    “刘备。”

    乐琅也不假思索便道。

    ……
………………………………

第一百一十六章 百折不挠

    柴琛又好奇问“乐琳”:“你呢?”

    “嗯?”

    “你最佩服谁?”

    “刘备。”

    乐琅也不假思索便道。

    “哦?”

    柴琛抬起眼皮,饶有趣味地望向乐琅。

    乐琅并不看他,反而是自顾自地念起诗来:“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你念的是曹孟德的诗。”

    “我却觉得,这诗说的正是刘玄德。”

    柴琛闻言,细思片刻,心中亦是赞同。

    赤壁之战时,刘备已是四十又八岁。及至汉中之战,在其唯一一次击败曹操之时,已是五十九岁。

    如何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再观其一生,刘备自华北破黄巾,又被张纯贼兵大败,几乎身死。刚得徐州,即为吕布所袭。复得徐州,却为曹操所败。聚旧部于豫州与曹操再战复败,其后弃新野,走当阳……

    终其一生,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

    这难道不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夕阳之下,悄然飘然的雪,仿佛四月的梨花。

    洁白的花瓣落在二人的肩头、头顶和貂裘狐绒上。

    飞雪如花碎,比并琼姿。

    恍然间,乐琅问道:“你可读过《九州春秋》?”

    柴琛心有灵犀道:“你想说的,可是‘髀肉复生’的故事?”

    “嗯。”

    乐琅微笑点头。

    髀肉复生,是西晋司马彪所著的《九州春秋》里的一个典故。

    那书里是这般写的:刘备奔荆州,刘表甚敬礼之。备作上客数年,尝于坐中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流涕还坐。表问备,备曰:“昔年尝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生肉,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立,是以悲耳。”

    说的是刘备在与曹操作战中失败后,丧失了地盘,只得投奔汉皇族刘表。一天,刘表请刘备喝酒聊天。席间,刘备起身上厕所,他摸了摸自已的髀发现上面的肉又长起来了,不禁掉下泪来。回到座上的时候,脸上还留着泪痕。刘表见了很奇怪,问他道:“贤弟这是怎么啦?”

    刘备长叹道:“我以前一直南征北战,长期身子不离马鞍,大腿上肥肉消散,精壮结实;到这里来后,很久没有骑马作战,闲居安逸,髀肉复生。一想起时光如水,日月蹉跎,人转眼就老了,而功名大业尚未建成,因此悲从中来。”

    柴琛细细品味这典故,沉思之间,又听得乐琅道:“此时的刘玄德,已是不惑之年。拼搏半生,仍寄人篱下,一事无成、一无所有,换作常人,真不知要心灰意冷到何种地步。”

    柴琛听了这话,心中亦是泛起难以言喻的滋味。

    诚然,换作常人,必定颓然失志,或失其本心、或面对现实、或放浪形骸、或泯然众人矣。

    然而刘备,却是越挫越勇。

    即使到了这种地步,仅仅是髀肉复生这件小事,都让他忧虑惶恐,迫使他自我提醒:“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立,是以悲耳。”

    百折不挠,九死不悔。

    经历半生的挫折,仍不改初衷半分。

    及至不惑之年,没有寸土之地,却仍有吞吐天下之大志,如何不让人动容?

    乐琅叹曰:“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

    柴琛心领神会。

    这是传闻诸葛孔明所著的《武侯心书》里的一句。

    只有这一句,能道尽刘备的可敬。

    他又听得“乐琳”道:“我非不奇曹孟德之仲达,但刘玄德怀志不忘,一生毕力奋斗,以布衣而成大业,堪为我等无所依仗之人楷模。”

    柴琛还在回味这话,乐琅已比他走前许多。

    不知不觉,到了马车前。

    乐琅回首呼喊柴琛道:“诶!”

    柴琛这才回神过来,快步跟上。

    “明日,你有何打算?”

    马车里,乐琅问道。

    柴琛只想了那么一会儿,便答道:“再来一趟。”

    乐琅笑问:“你不怕他无真才实学?”

    柴琛摇了摇头,道:“那便再寻有识之士,王安石不行,便寻李安石、陈安石,我一个无依无靠的人,还能有什么法子?”

    他此时的语气,充满自嘲,脸上也满是苦笑。

    可柴琛觉得内心从未有比此刻更坚定过。

    ……

    ――“嘭!”

    内室的趟门被人重重地拉开。

    门外的柴琛和乐琅都着实吓了一跳。

    接连的几天,他们都如期来到王安石家中拜访。

    除了第一次拜见之时,王安石有与他们寒暄闲谈了几句之外,之后的拜访,他都只让这两名贵客在内室外的小厅等候。

    等到黄昏时分,吴氏拎了饭菜进来,他们才不得不识趣地告辞。

    如此这般数日,莫不如是。

    可柴琛丝毫不敢有不豫之色。

    如“乐琳”所言,他是个什么依仗都没有的人,如何敢拿乔?

    这日,他们亦如往常一般在小厅静候,却忽而听得趟门被人重重地拉开。

    王安石从里头出来,与柴琛、乐琅二人打了个照脸,竟是愣了愣,愕然地问道:“你们二人怎的还在这里?”

    柴琛、乐琅听了这话,也是面面相觑。

    什么叫“你们二人怎的还在这里”?

    难不成……

    乐琅皱了皱眉,想了会儿,终是道:“王夫子,这几天我们二人都在这小厅里等候你。”

    王安石瞪圆了眼,和他方颔的轮廓相映成趣。

    他难以置信道:“你们这般等了多少天了?”

    柴琛答道:“今日是第五天了。”

    王安石讶然:“第五天?”

    乐琅好奇道:“难道夫子你一直都不知道我们在门外?”

    王安石点头道:“全然不觉。”

    柴琛与乐琅二人不由得感到滑稽又荒谬。

    他们这几天都有个共识――王安石避而不见,是如同诸葛孔明对刘备那般,想要考验他们的诚意。

    他们还沉湎在“三顾茅庐”的故事中,洋洋自得,自以为诚意十足,定能使其动容。

    殊不知,人家不过是太过专注于读书,全然不知趟门外有二人在等候。

    王安石又问:“我不是叫你们‘自便’么?”

    柴琛道:“我们正是在门外等候之时,确实是‘自便’的,喝茶倒水都是自己动手的。”

    王安石皱眉说:“我的‘自便’是说让你们自行回府,勿要在此扰攘。”

    他又叹气道:“你们这般执着,是有什么紧要的事情么?”

    ……

    ;
………………………………

第一百一十七章 不迩声色

    深院静,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

    没有雪的傍晚,丝毫不曾比下雪的时候暖和多少。

    柴琛望着面前几个碟子,里面尽是些山菜野瓜,只有一碟是略有些肉末子的,真是名副其实的粗茶淡饭。

    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下箸。

    踌躇一番之后,才夹起一根不知名的青菜尝了尝。刚入到口中,一股子菜青味便充斥口鼻之间。

    柴琛忙低下头来,不想坐在他对面的王安石发现自己正在皱眉。

    然而王安石却是丝毫不觉,他只自顾自地吃饭,时不时夹一下面前的那碟蒸菜干。

    闲来无事,细细观察之下,柴琛发现王安石没有夹过其他的菜式,每次都只挑蒸菜干下箸。

    他不由得狐疑,难道这蒸菜干特别好吃?

    于是柴琛也夹了一片菜干放入口中。

    嗯!

    若非还记得自己正作客与别人家中,他一早把这菜干当场吐了出来。

    除了菜青味,还有一股子的霉酸味。

    柴琛连忙拿起旁边的杯子猛灌了一口,才把口中的味道冲淡一些。

    回过气来,他悄悄地望了眼身旁的“乐琳”,只见“她”神色如常,一副食不言、寝不语的样子。

    王安石与吴氏自然更不会有什么异样。

    这一桌四人,却只有自己是最突兀的?

    柴琛不禁托腮怅然。

    “我用完了,两位自便吧。”

    才不过半刻钟多一点,王安石已经吃饱了。他把碗筷放下,留下这句便转身要走。

    柴琛怔了怔,不知所措。

    这个人与他平日里交往的人都太不同了。

    想起晌午的时候,他知道了自己这位二殿下与“安国侯”等了他好几天,非但没有半分动容,反倒是嫌弃他们一般,叹着气问道:“你们这般执着,是有什么紧要的事情么?”

    深院静,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

    没有雪的傍晚,丝毫不曾比下雪的时候暖和多少。

    柴琛望着面前几个碟子,里面尽是些山菜野瓜,只有一碟是略有些肉末子的,真是名副其实的粗茶淡饭。

    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下箸。

    踌躇一番之后,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