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空系列丛书-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索性与那*断了来往。
而且即便是婚后,赵明诚也仍然做过对不起李清照的事。他们两人结婚两年多都没有孩子,在封建时代,这是犯了七出中的无后一条的,而且那时候都觉得这是女人的问题。
李清照的思想负担固然很大,然而更着急的却是赵老夫人。她明明起了为儿子另娶的心,又担心李清照不同意,于是设下一计,把家中一丫头锦儿悄悄配给儿子,在乡下另找一处让他们俩为赵家生育子嗣。心想等生了儿子再名正言顺地叫儿子娶锦儿做妾,谁叫你李家大小姐不会生育呢!这边妻子还以为他正事在身,为他朝思暮想,那边赵明诚却与那锦儿在乡下厮混了四个月,这对他们忠贞不二的爱情来说,不啻最彻底的背叛。
而且更可更可笑的是,赵明诚与锦儿厮混良久,还是没能生出一儿半女来,赵老夫人不相信是自己儿子的问题,于是又将锦儿配了家中小厮,结果不出两月就怀了孕,这才信了这不争的事实。
于是赵明诚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又回到妻子身边,可是自知无能的他心里再也没有了从前的平静和安宁,带着无可挽回的愧疚,赵明诚很难再像过去那样对待李清照。
夫妻生活之间的不幸和没有子嗣,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后来李清照的诗词总是带着几分哀凉总是那样让人黯然神伤。
而且在赵明诚的心中,妻子的地位可能还不及他现代戏藏的金石书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赵明诚奉诏去见皇帝夫妻分手时,赵明诚居然还吩咐李清照“宗器要与身俱存亡,即便死也要把几样贵重的东西保护好”。或许是因此遭了报应,赵明诚从山东到南京,沿途的风霜劳顿使其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后旧病复发,病死于南京。死时赵明诚年仅四十九岁。
李清照本来失去了丈夫已经悲痛欲绝,后来又因为逃难四处奔走,丈夫生前留下的文物被人偷的偷、抢的抢,最后几乎完全散失。但是尽管如此,李清照在痛苦之中仍然无比坚强,她坚持着经过了几年的辛勤工作,终于将赵明诚研究金石的遗稿校正誊录并作了增补,最终给世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长达三十卷的《金石录》。而服侍李清照老死的是当年与赵明诚有四个月夫妻之实的丫鬟锦儿,她为了赵明诚临死之托,在李清照孤苦伶仃的后半生里始终不离不弃,尽心竭力的侍奉,以另一种方式完成了她对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的爱。
此外还有冯梦龙与侯慧卿、冒辟疆与董小宛等等,都有十分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因为身在成都,也很喜欢卓文君。
卓文君也不愧是一个奇女子,与司马相如一起回到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穷苦境地(这对爱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竟大大方方地回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抛头露面,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
最让人佩服的是这之后还有一个事件:司马相如一度迷上了某才女,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这样的句子“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终使司马相如回心转意。
而让言羽人生之中初次体会到朦胧情爱的甜美感觉的,却是一位同班的女孩,名叫田蓓。
………………………………
《平凡的世界》第一篇 《浪漫生活一百年》 第三章 少年2 第六节 亭亭而自立
大隐隐于市,高手在民间。
中国的教育体制可能有些问题,成绩好的人,并一定真的是那些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睿智高明的人。
田蓓也和阿望一样,语文成绩并不算太好,然而文学造诣却极高,经常和阿望、言羽一起吟诗作赋,是所有女同学之中文学天赋最高,也是言羽初中异性朋友中最为要好的一个。
言羽极喜欢读书,初中时便已读了不少外国名著,喜欢读《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双城记》等等,却一点儿也不喜欢《呼啸山庄》、《百年孤独》、《红与黑》、《茶花女》之类的作品,对不喜欢的书,从来都是翻上一翻,就丢在一旁。
那时有个女同学叫程曦,平时从来没聊过,有一次课间聊起,言羽发现她竟然也读过很多国外的名著,顿时感觉很投机。
但是聊到一些中国的古典小说,程曦却说没看过。言羽想到田蓓最爱看《红楼梦》,心想女生应该都差不多吧,于是投其所好地问程曦,是否也爱看《红楼梦》,没想到程曦仍说没看过。
言羽听了很吃惊,就好为人师,以一副学长师长的口吻,十分老道地对她讲:
“说实话,我自己一点儿也不喜欢《红楼梦》,但是既然有那么多人研究它,它必定也有值得研究的地方。听说你以后想要出国,那我建议你还是应该抽空读一读我们自己的传统的东西。
“历史老师说,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文化,实在是很可悲的。美国不过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而已,两百多年相较于五千多年,在文化的底蕴上就差得太远了。你外文名著倒是读过不少,可是很多该读的中文书籍未曾读过,不说唐诗宋词元曲清杂文,单是当代小说,就有太多好书没看,实在是很可惜。如果你现在不读,以后到了美国,就难有机会读了,所以希望你好好想想这事儿,抽空多读点中文书”。
。。。
而有些女孩子,却不是这样,比如田蓓。
言羽原是个路盲,刚上初中时只要转车,就找不到路,经常和王美人同行。
后来有一次放学,因王美人有事先走了,言羽一个人落了单,自己去乘车,结果碰到了去学跳舞的田蓓。
言羽见她竟然一个女孩子自己坐车去学舞,觉得她好能干,比小学时个头很高了还要爸爸用偏三轮接送的胡英强多了,心里十分佩服,就向她打听转车的车站在哪,向她问路,田蓓就很热心地带他去转车,还和他同了一段路然后先下车了。
后来田蓓就经常要他陪着她,每周三放学后就送她去少年宫学跳舞,两人经常一起坐公交车,聊得十分投缘。
每次如果每有座位,言羽就帮她背书名;如果只有一个座位,言羽就都让给田蓓坐。
有时田蓓看言羽之前踢了球或者实在累了,就帮他抱着书包,或者挪一挪位置,要他坐下来挨着自己一起坐。
每当这时候,言羽都会忍不住低头看看田蓓细细的腿,心想怎么会有这么细的一双腿,跳舞的时候怎么能撑得起她旋转的身体啊?
于是心生怜惜,生怕唐突了佳人,不好意思坐下和她共挤一个座位,于是总是坚持站着,再累也没有一起坐过,为此田蓓不少生他的气。
言羽发现,田蓓和阿望一样,读过很多古书,两人聊起很多奇闻趣事,自己都闻所未闻,其见识之广,自己实在望尘莫及。
而“秦淮八艳”的很多奇闻轶事,就是田蓓聊天时讲到,言羽听后,方才知晓的。
“秦淮八艳”又称“金陵八艳”,是明末清初在南京秦淮河畔的八位色艺才气俱佳的名妓的合称。
最早记载八艳事迹的是清朝余怀的《板桥杂记》,包括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合称为“八艳”。她们兼具过人的美貌与才华,有着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更以在乱世中的侠义气节为人传颂。
明朝末年,以色貌才气而名冠秦淮河的金陵八艳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诸多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命运皆与她们有着重大关系。才子英雄,皆爱美女,她们的艳丽不仅令凡俗之人动心,更令许多英雄才子为之神魂颠倒,历史亦随之而改变。
明末的秦淮河,一派勾栏瓦肆,歌舞升平,笙歌彻夜的景象。其中青楼林立,尽是风尘女子的世界,俨然成为明代最为繁华的歌舞地。许多青楼都收留有父母双亡,孤苦无依的童女。她们教其琴棋书画,诗词歌舞,待其长成后便成为青楼中的招牌。金陵八艳柳如是、李香君、卞玉京、马湘兰、顾眉生、寇白门、陈圆圆、董小宛皆是由雏妓养成至秦淮河“绝色”的。
秦淮八艳除马湘兰以外,其他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大动乱。当时好多明朝的贪官贪生怕死,卖国求荣,而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淮八艳虽然是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却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节气。
而且,她们在诗词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八人个个能诗会画,只是大部分作品已经散失,只有柳如是的作品流传较多。她们创作勤奋,努力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故宫博物馆曾展出了马湘兰的兰花长卷,无锡博物院也曾在南京展出了董小宛的蝴蝶图。
其中顾横波是地位最显赫的一位,她曾堂皇受诰封为“一品夫人”,柳如是陈圆圆亦有不及;同时,她也是最受争议的一位,十七岁时所绘《兰花图》扇面至今藏于故宫博物院中。
马湘兰在绘画上造诣很高,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72句,记载在曹寅的《栋亭集》里。
而柳如是,本名杨爱,杨影怜,后改姓柳;名隐;又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芜,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十分喜爱,故自号如是。她以绝世才貌,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相交往,常着儒服男装,与诸文人纵谈时势,诗歌唱和,遂成秦淮名姬,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卓》与尺牍。
而最后一点,是最让人钦佩的一点是:她们虽身处青楼,却出淤泥而不染,对爱情和友谊十分忠诚。秦淮八艳都是从小被逼上青楼的,没有人想过这样的卖笑生涯。她们都追求真正的爱情,想找一位情投意合的如意郎君终生厮守,可她们的从良之路却总是历经坎坷,这固然是当时社会妇女追求真爱不易的时代悲剧,但也体现了她们自身高尚美好的品质。
八艳不仅个个相貌身材一流,诗词歌舞样样精通,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关心天下大事,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当真巾帼不让须眉。她们中的李香君,卞玉京,董小宛与金陵四公子中的候方域,方以智,冒襄的风流韵事被时人传为美谈。
金陵四公子均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之后,诗词文章一流。其中方以智文武双全,为大明朝作过很多贡献。他任崇祯帝翰林院检。明亡后他为光复明朝而奔走,任南明永王定王的讲官,永历帝的宰相。当清朝一统天下成定局之后,他又积极筹备反清复明活动。当时慕其名而投奔者成千上万,其孙方苞便是后来桐城派的鼻祖。
八艳中的柳如是、顾眉生、寇白门后来都从良跟随明末的历史名臣。明亡后,八艳中许多人都因政治原因而遭到追捕。而陈圆圆,董小宛也出现在当时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生命中。
柳如是十五岁沦落风尘,十六岁时委身于复社领袖陈子龙,与陈情投意合。陈死后,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被钱藏娇于小楼“我闻室”。钱去世后,柳氏吮血立下遗嘱,然后解下腰间孝带悬梁自尽,一代风流才女,就此香消玉殒。
董小宛本名董白,字小宛,一字青莲,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诗仙李白,号青莲居士)。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第一流人物,曾“自西湖远游于黄山白岳之间”。
清代诗人、画家吴伟业题董白小像诗,对她游历黄山作了描述:“钿毂春浇斗画裙,卷帘都道不如君。白门移得丝丝柳,黄海归来步步云。”小宛性好清静,每到幽林远壑,就眷恋不舍,因厌弃喧闹奢靡,独居苏州半塘达六年之久。她醉心于旖旎风光,游历于山水之间,三番五次地受人之邀,游太湖、登黄山、泛舟西湖,一去就是十天半月。就在董小宛离开秦淮河不久,却有一公子慕名到秦淮河去寻访她,那人便是冒辟疆。
“四公子”之一的如皋才子冒辟疆,名襄,自号巢民,14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1627…1642年间,冒襄六次去南京乡试,六次落第,仅两次中副榜,连举人也未捞到,深感怀才不遇。
明代自万历以来已江河日下,太监弄权,朝纲倾颓,已达登峰造极。面对这种危亡局势,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无不忧心如焚。1636年,冒襄与张明弼结盟,参加复社,同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过从甚密,人称“四公子”。他们年龄相仿,意气相投,结伴同游,诗酒唱和,抨击阉党,议论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
崇祯十二年(1639年)春,冒辟疆途经苏州,慕名亲访小宛数次,都因小宛外出未归不遇。待小宛归来时,辟疆已离苏还乡,小宛深为遗憾。她返回南京秦淮后,终日思念辟疆,特亲自下厨,以精细白糖、褪壳芝麻、纯净饴糖加上等面粉制成一种酥糖,从秦淮托人转带给如皋辟疆,以寄深情厚意。两人经历企慕、相识、热恋,终于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二月小宛委身辟疆为妾,归隐辟疆私家宅院——如皋城东北角水绘庵(后改名水绘园)。
在与冒辟疆的恋爱嫁娶中,董小宛处处主动,焕发出向往自由、寻觅真情的个性光彩;而冒辟疆事事举步踌躇,显露出一个大家公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弱点。
小宛入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极其和谐。辟疆妻母特别喜欢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
小宛初进冒家,见董其昌仿钟繇笔意为辟疆书写的《月赋》,非常喜爱,着意临摹。接着到处找钟繇的字帖。后来觉得钟繇的字体稍稍偏瘦,又看到他的《戎辂表》将她推崇的关羽称为贼将,便废钟帖而改学曹娥碑,每天几千字,从不错漏。
小宛曾替辟疆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也为苏元芳登记柴米油盐的用项及银钱出入。小宛画的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15岁时作品《彩蝶图》后世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上有她的题词。
董小宛因善刺绣,工曲艺,被称为“针神曲圣”。
小宛最令人心折的,是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小宛天性淡泊,平素只以酱菜佐饭,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壶芥茶温淘米饭,再佐以一两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辟疆却喜欢甜食、海味和腊制熏制的食品。为了爱人,她开始研究菜谱,做出许多美味可口的佳宵,善制菜蔬糕点,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闻名于江南。扬州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均为她所创制。
因小宛制的酥糖酥松香甜、入口易化、食后留香、去除疲倦,故小宛常年制作,并以此糖飨客,馈赠亲友,天长日久,商贾仿作供市,称作“董糖”。
她腌制的咸菜能使黄者如蜡,绿者如翠。各色野菜一经她手都有一种异香绝味。她做的火肉有松柏之味,风鱼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松虾如龙须,油鲳如鲟鱼,烘兔酥鸡如饼饵,一匕一脔,妙不可言。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她的发明,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和“东坡肉”相映成趣。
后人因此将董小宛归位于古代十大名厨之一,这也算是她的又一传奇。
(而言羽发现,十大名厨之一的烹鱼大王太和公,竟与自己所喜爱的“四大刺客”有些渊源。吴公子光为了谋夺王位,设计刺僚,曾派专诸到太湖向太和公学烹炙鱼手艺,学成之后,吴公子设宴请僚,并令专诸在献炙鱼时刺杀吴王僚。)
月色如水,最为小宛所倾心。小宛曾对辟疆说:“我书写谢庄的《月赋》,见古人厌晨欢,乐宵宴。这是因为夜之时逸,月之气静,碧海青天,霜缟冰静,比起赤日红尘,两者有仙凡之别。人生攘攘,至夜不休。有的人在月亮出来以前,已呼呼大睡,没有福气消受桂华露影。我和你一年四季当中,都爱领略这皎洁月色,仙路禅关也就在静中打通。”小宛就是这样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
董小宛有“古往今来第一妾”的美誉,著有《奁艳》一书,可惜27岁时因战乱穷苦,又照顾病中的辟疆,累死于肺炎复发。
所幸病愈后的冒襄,著述颇丰,传世佳作甚多。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苑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中国语体文字也即白话文的鼻祖。
而陈圆圆初登歌台,扮演《西厢记》中的红娘,人丽如花,似云出岫,莺声呖呖,六马仰秣,台下看客尽凝神屏气,皆着魔入迷。遂以色艺双绝,名动天下,史称“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传说称吴三桂就是为了她而降清,后世传她亦为吴三桂殉情,也有说她晚年出家,改名寂静,字玉庵。
不过圆圆不圆,美人不易。
从古字字形来看,“美”字如果隐去了“人”,就像人失去了自我,女人就变成了一块美玉,成为了一种东西,让男人争来夺去,失去了为“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而像田蓓这样亭亭而自立的现代美女,无疑要比古时的才女们幸运很多。
………………………………
《平凡的世界》第一篇 《浪漫生活一百年》 第三章 少年2 第七节 佳人爱红楼
言羽受鲁迅等人的革命思想所影响,原本对《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之类红粉文学嗤之以鼻,全不在意。
后来受到阿望和田蓓的提点和影响,才慢慢品出其中乐趣。
不过两人最大的差别在于,阿望很在意《西厢记》、《牡丹亭》等古书中那些男欢女爱之事,而田蓓则更喜爱《红楼梦》之中的诗情画意。
在言羽看来,两位好友都热爱文学,但是一男一女两相比较,却高下立分:
阿望便如那西厢牡丹,属于饭后甜点,终究流于浅薄,难堂大雅之堂;
而田蓓则似那《红楼梦》:正餐佳肴美盛宴,文学巨著为经典,千秋万代永流传。
那时候同学之间,值得尊敬的对手,常常因为相互竞争,惺惺相惜,最后演变为最好的朋友。
言羽最初和田蓓的交往,也仅仅是被她的才华所吸引,更多是想了解她读书的近况,想知道她是不是又读到了什么好书,习得了什么好词佳句,希望自己也能像她一样博览群书。
少年时的言羽,个头虽然矮小,却十分搞笑,内心颇为好强,自觉一个女孩子尚且能做到的事,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做到?所以如果田蓓读过了一本书,言羽也就不能不读。
初时,田蓓问言羽:“你读过《红楼梦》吗?”
言羽很痛快地回答:“没有。”
田蓓顿觉千般言辞无可出处,唯有无语相向。
。。。
过了一阵子,田蓓又问言羽:“你抽空看了《红楼梦》没有?”
“看过了。”
“哇,好啊,那你喜欢吗?”
“不喜欢。我一点儿也不喜欢《红楼梦》。”
“为什么呢?”
“我不喜欢曹雪芹。”
“那你为什么不喜欢曹雪芹呢?”
“我为什么要喜欢曹雪芹呢?他有什么可值得我喜欢的呢?”
“他毕竟写了《红楼梦》啊。”
“但是我一点儿也不喜欢《红楼梦》。”
“算了算了,我怕了你了,真是个榆木疙瘩,我不跟你说了。”
言羽就忍不住一阵呵呵傻笑。
。。。
田蓓很喜欢《红楼梦》,有一年上学期寒假之前,曾和一帮也喜欢《红楼梦》的女同学一起,要共同组什么文学社,想取名为“海棠诗社”,还盛情邀请同样喜欢诗词的阿望、侯劲和言羽等男同学参加。
侯劲、阿望,尤其积极,跑前跑后,出谋划策。
但言羽听了,却连连摇头,推说自己才疏学浅,断然不做这等附庸风雅之事。
心里却想,记得书上讲,十月海棠开花并非吉兆,现在差不多正是阴历十月,这时候组什么“海棠诗社”,这不是找死吗?
心里暗自耻笑,心想这帮丫头自比宝钗、黛玉、妙玉之流,还想建什么“海棠诗社”,岂不知黛玉之流都死得很惨?
不过转念又想,如果诗社由自己来取名,那该取什么呢?想到林黛玉的“潇湘馆”,还有妙玉、湘云相关的“栊翠庵”和“凹晶馆”,也都觉得还不错。
但是一想到男人之所在,像贾宝玉的“怡红院”就很糟糕,听上去简直就像风流妓院似的,竟然没想出一个好名来。
田蓓常常用黛玉和宝玉及湘云、妙玉对的诗韵也来考言羽,让言羽也试着对着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