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红警战争游戏-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识别特征:
1采用双室炮口制退器,半自动楔式炮闩,反后坐装置为液压气体式。火炮上装有小型防盾。
2双速齿弧形高低机和双速螺杆式方向机,以及直接瞄准具和间接瞄准具安装在火炮的左侧。
3大架为开脚式结构,每个大架上装有1个滚轮,用于开并大架,炮架前下部装有一液压控制的圆形发shè座盘。
本文转自《中华励志网》http://zhlzw。;转载请注明出处。;
………………………………
苏俄B4履带式203毫米自行火炮
() '''cp|w:210|h:140|a:c|u:http://file2。qidian。/chapters/20132/12/124376634963011012127500875892。jpg'''b-4型m1931式203毫米自行炮架可以说是苏联红军使用过的外形最为怪异的一种重型火炮,该炮由位于列宁格勒的波尔舍维克兵工厂制造,在二战期间,该炮在对付混凝土加固的重型碉堡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哈尔科夫、柴科斯基、柯尼斯堡、但泽以及进攻柏林的途中,苏军一直都装备着该炮。引言b-4榴弹炮图集(18张)
1945年4月28ri;苏德柏林巷战已到最后关头;坚守兰德维尔桥头堡的德国掷弹兵仍不肯放弃抵抗;苏军劝降的传单也被他们拿来卷烟。突然;有人从炮队镜中发现河对岸一些异动;和自己对shè半天的苏军坦克纷纷后撤;几十个庞然大物在拖拉机和坦克抢救车前拉后推下一字排开。
“大家赶快离开!快!”见识过这种“怪物”的老兵发出惊呼;阵地上一片混乱;即便是党卫队督战官也难以制止。很快;这些“怪物”终于印证了德国老兵的不祥预感;炽烈的火舌瞬间将兰德维尔桥头堡吞没……创造这一战绩的正是被德国士兵称为“斯大林之锤”的b-4榴弹炮。必须爱惜的“庞然大物”
1926年5月17ri;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和炮兵总局召开扩大会议;批准了红军现役火炮改造计划;会议还决定为红军研制口径为203毫米的攻坚火炮。来自彼尔姆兵工厂的弗・费・伦杰尔工程师负责整个项目进度;并负责研制火炮身管及炮瞄器材;炮架则由布尔什维克工厂提供;整个计划应于1927年5月全部完成。
项目开始后;彼尔姆兵工厂和布尔什维克工厂拿出了4种火炮方案;最终尼・伊・马格达斯夫和阿・格・加夫里利夫联合提交的“15172工程”方案获得批准;该方案采用轻型坦克的行走装置。
最终;火炮设计图纸于1928年1月末全部完成;可是后面的制造工作却进展缓慢;因为布尔什维克工厂在制造过程发现原始方案中有诸多设计缺陷;纸面上的xing能根本无法实现;另外相应的生产配套设施也跟不上。炮兵总局局长库利克也不看好这种火炮;并数次下令停止203毫米口径火炮的生产;以便集中jing力生产ml-20型152毫米榴弹炮。
尽管面临着各种困难;但203毫米大炮仍于1930年11月组装完毕;并迅速投入试验中。试验工作进行了1年时间;期间设计局对火炮进行多达146处修改;但仍存在不少缺陷。在没有完全消除隐患的情况下;该炮定型为苏联b-4型m1931式203毫米榴弹炮;并于1931年6月开始装备工农红军;并开始在布尔什维克工厂投产。之所以苏联红军要得这样急;是因为斯大林非常偏爱大口径火炮和战列舰;对其开发和生产进度抓得非常紧。
该炮只装备最高红军统帅部控制下的炮兵预备队和集团军属炮兵营;直到1939年前;b-4榴弹炮在各种演习中都没有上佳的表现;但却是各种阅兵仪式上的宠儿。在1931~1941年间;苏联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和哈尔科夫举行的每次阅兵活动中;都出现了b-4榴弹炮的身影;它成为了红军强大实力的一种标志。实际上;参加阅兵式的b-4榴弹炮并不装备作战部队;而是一些训练用火炮;其中一些因缺少重要部件而无法发shè炮弹。即使是交付作战部队的b-4榴弹炮也很少开火;主要是基层部队得到命令;必须爱惜这些庞然大物!b-4榴弹炮一般编入集团军直属预备队炮兵营;每营12门;主要任务是实施高shè界shè击;毁伤距战斗地域前沿较远的敌目标;也可用来直瞄敌土木工事。拖拉机上的怪物
b-4榴弹炮具有良好的弹道xing能和较高的shè击jing度;总重达15。8吨。由于炮身重量太大;设计人员为它配装了履带武炮架;该炮架重11吨;采用的是“共产国际”重型履带式拖拉机的底盘;可以为火炮提供有限的机动能力。b-4榴弹炮堪称是装在拖拉机上的怪物。b-4榴弹炮炮架尾部装有辅助轮用于牵引;牵引速度大约为15千米/小时;由于苏联在冬天大部分地区都在冰天雪地中;而且冰雪融化后经常是泥泞异常;这对大重量的火炮机动是非常不利的;对于总重15。8吨的b-4来说;加装履带后机动xing的提升相当明显。
b-4采用特殊的双重驻退复进系统;是苏联最早配备该系统的火炮;shè击时非常稳定。双重驻退复进系统的第一部分是与普通火炮相同的炮身后坐装置;第二部分则在火炮的炮床上;炮床可沿着大架上的滑轨滑动。炮身绕耳轴俯仰;高低和方向转动均为手动式;火炮的高低shè界为-2~+60度;方向shè界为左右各30度。b-4榴弹炮虽然是个体形庞大的火炮;但它可在很少外部设备支援下迅速转入战斗状态。当火炮shè击时;其底盘后段会向下调低姿态;同时将车尾驻锄插入地面;形成稳固的shè击平台。
b-4炮管长5087毫米;带膛线部分身管长3981毫米;内膛膛线数达到64条;炮管重量达5。2吨。苏联人为b-4榴弹炮准备了一系列弹药;包括混凝土穿透弹和特殊的尾翼稳定炮弹等;后者的弹头以铬钒合金制造;长度达1米左右;由于它的材质密度非常高;能加大弹头的贯穿力。炮弹弹体装有厚重的弹壳;能承受贯穿时所受的冲击力;弹体后端装有4片钢制弹翼;并以外筒包住。当炮弹冲出炮口后;外筒自动脱落;4片弹翼靠弹簧机构的作用自动跳开;使弹道能维持稳定;弹头依照惯xing集中的原理;最大可贯穿4米厚的强化混凝土工事。b-4的炮弹为分装式弹药;炮架左侧装有一小型起重机用于装填弹药;炮弹发shè速率为前2分钟1发;以后是1分钟1发;shè程17。5千米;炮口初速607米/秒;炮组成员15人。
除此之外;布尔什维克工厂还用t-18坦克底盘设计了一种供b-4炮使用的装弹车。这种装弹的设计非常新颖。首先;它将油箱放到车体内;而整个车体就是2个集装箱;装甲厚度为5~7毫米;每个集装箱里可装载5发203毫米炮弹。这种设计方案制定好后;交到上级去审核;却一直没有回音。“卡累利阿塑像”
b-4榴弹炮第一次经受战火考验是在1939~1940年苏芬战争中。当时苏联红军主力从卡累利阿地峡方向杀进芬兰;结果在芬军预先修筑的“曼纳海姆防线”上吃了大亏;只携带有152毫米以下口径火炮的苏军难以摧毁用高标号水泥修筑的芬军火力点。情急之下;苏联第二任西北方面军司令员铁木辛哥元帅向斯大林申请调用b-4榴弹炮;并获得批准。为确保这种战略武器不至落入敌人之手;斯大林专门责成炮兵主帅沃罗诺夫亲自监督使用;所有参战炮兵均是军事技术和政治思想双过硬的佼佼者。
1939年12月19ri;1个4门制的b-4榴弹炮连悄悄抵达霍京恩前线;这些被士兵们称为“卡累利阿塑像”的庞然大物要为苏军第20坦克旅扫清进攻道路。据侦察部队报告;芬军在对面丘陵地带内构筑了40多处永备火力点;其中有一半配备了75毫米炮;令苏军屡攻不克。连长马赫波诺夫在实施shè击前一天便将火炮推进到距芬军工事仅250
350米的掩蔽工事内;他决心用直瞄shè击的方式;对芬兰据点一一“点名”。这样做非常冒险;号称“白sè死神”的芬兰滑雪部队随时可能冲出来抢夺这些庞大而贵重的火炮;而马赫波诺夫身边只有不到2个排的jing卫步兵。
万幸的是;芬兰人没有察觉。21
ri拂晓;马赫波诺夫下令开火;巨大的爆炸声震碎了寂静的原始森林;许多苏联炮兵都被震得耳鼻出血;一些人甚至失聪。b-4的炮击极其突然;芬军火力点还未展开反击便被彻底荡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密集shè击后;苏军坦克营终于向前推进了2。3~2。5千米。霍京恩突破具有全局xing作用;实际苏军已经绕到“曼纳海姆防线”的后方;造成芬兰守军的恐慌情绪;一些苏军久攻不克的永备工事罕见地停止shè击;因为里面的芬兰人已落荒而逃了。
霍京恩炮击行动的成功鼓舞了苏军大规模使用b-4榴弹炮的热情。据统计;在1940年2月1ri至3月13ri最后阶段的作战中;苏军共投入20多个/3-4炮兵连;进行了多达270余次压制shè击。这些炮兵连屡屡效仿马赫波诺夫的“炮兵上刺刀”战法;把火炮推进到前沿250-400米处;以求最佳打击效果。当然;苏军为掩护这些“无价之宝”往往要投入更多部队;1个b-4炮兵连周围一般添配了1个营的步兵、1个76毫米炮兵营、10挺重机枪和8挺轻机枪;外加5辆坦克。
战后;炮兵主帅沃罗诺夫在汇报总结中指出;虽然b-4榴弹炮在克服芬兰工事方面显示了威力;但cāo作者的技能实在让人担忧;他们因平时过于爱护装备而缺乏jing确shè击的训练;“在实际cāo作中;摧毁芬军一个永备工事;我们至少需要耗费8~14发炮弹……虽然上级要求炮兵不必珍惜炮弹;只要能彻底消灭目标即可;但体积庞大的b-4榴弹炮在shè击阵地上呆得越久;死亡的威胁就越大”。斯大林之锤”
1941年6月22ri;法西斯德国对苏联不宣而战。在最初的6个月里;原本是打算进攻的苏军蒙受了巨大伤亡;属于进攻型武器的/3-4榴弹炮因转移困难而遭受惨重损失;一些被德军俘获的b-4还被换上“20。3cm
h503(r)”的编号;继续投入战斗。直到1943年库尔斯科坦克大会战结束后;苏联红军真正转入战略大反攻后;/3-4的威力终于得到全面发挥。在哈尔科夫、齐尔塞、柯尼斯堡、坦泽和波森等重大城市攻坚战役中;b-4榴弹炮摧毁了无数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特别是在1944年6月10ri的列宁格勒战线上;由维德门德科少校指挥的2个b-4榴弹炮连摧毁了用钢筋混凝土加固的地下碉堡;其中1发炮弹打穿地下三层楼板后才爆炸;以至于德军士兵惊恐地将b-4榴弹炮称为“斯大林之锤”。
在1945年柏林巷战中;苏军编组了数以千计的突击工兵群;他们每前进一步;总能获得充沛的炮火支援。根据战时安排;苏军在攻击建筑物时;以b-4榴弹炮和ml-20榴弹炮向地下室和建筑物低层shè击;中小口径火炮则向建筑物中层和高层窗口shè击;迫击炮则向屋顶shè击;从而掩护突击工兵群接近建筑物。b-4榴弹炮通常在200-300米的距离上对已暴露的德军工事或街垒展开直瞄shè击;其火力支援一般以400米纵深为限。如果突击工兵群需要更大纵深的火力支援;b-4榴弹炮则只以曲shè方式;轰击广场、十字路口和拐角建筑等大型目标;以免因过于靠前而遭到德军火箭筒小组的狙击。
到4月30ri;苏军第150师和第171师已抵达“第三帝国”的象征一一国会大厦。面对负隅顽抗的德军;杀红眼的苏军集中89门/3-4榴弹炮、su-152自行火炮和安德柳莎火箭炮进行30分钟的直瞄shè击;国会大厦的墙面顿时变得千疮百孔;用砖石堵住门窗构成的火力点连同后面的士兵都被炸碎;大厦厚实的墙面也被炸开若干大洞。下午14点25分;苏联3个步兵营冲进国会大厦;经过近乎疯狂的近战;到18时;红军战士叶戈罗夫中士和坎塔里亚下士终于在国会大厦主楼圆顶上升起了红旗。同ri;纳粹头子希特勒自杀身亡;法西斯德国寿终正寝。
二战结束后;苏联仍将/3-4榴弹炮的生产线维持了4年之久;直到1949年新一代300毫米口径2/31自行迫榴炮问世。苏联总共生产了1211门b-4系列榴弹炮;直到今天;它仍是圣彼得堡zhong yāng炮兵博物馆里的“伟大杰作”。
………………………………
苏俄SM36型要塞列车炮
() 二战苏军拥有很多列车炮,其中综合威力最大的莫过于**-36型,其口径为406mm,身管长径比为51,俯仰角0/45度,这是苏联级战列舰上的Б-37型主炮,但是这种炮苏联只生产了4门(可是在战时原本打算舾装到苏联级上的Б-37被改为了列车炮,需要查这方面的资料)。当发shè远程火箭弹增程时,shè程可达100。6km(变态啊~)。
还可以参考苏联战后(40年代末――50年代初)设计的82型(喀琅施塔得级)战列巡洋舰,其305毫米主炮发shè火箭增程弹shè程可达105公里(变态啊~)
Б-37型406毫米主炮数据:
口径:406mm
身管:20。72m(50倍口径)
重量:136。69吨
shè速:2~2。6发每分
弹丸重量:(穿甲弹)
1108kg(2443磅
药室寿命:110~130发
身管寿命:300发
shè程:45600m(49869码)-仰角45度,穿甲弹
shè速:1。75-2。6发/分钟;
………………………………
大正十年掷弹筒
() 大正十年掷弹筒口径50毫米,重量很轻只有2。6公斤,shè程为175米。它的设计目的主要是ri本军方希望能够弥补中型迫击炮和单兵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档,同时能够大大增强步兵班的火力。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在ri军服役长达25年,直到ri军二战战败为之。
但是大正十年式自身xing能不佳,它的shè程太短(不到200米),这让士兵无法在较为安全的距离使用它,另外它的jing度也不佳,这使得它很快就被后来仈jiu式掷弹筒所取代。
89式掷弹筒
口径:50毫米
shè程:360米
弹药:91式手雷
备注:掷弹筒实际上是袖珍迫击炮;可以单兵cāo作。如果由训练有素的ri军使用的话是可以有效压制对方的火力点的。因为这种武器没有瞄准器具;全凭士兵的经验shè击;所以在战争后期它的作用在逐渐下降。无论如何;89式掷弹筒还是一个不错的设计;这种1929年研制的武器在解放战争中也被双方使用。另外;如果使用89式特制手雷;那么它的shè程可以提高到660米。;
………………………………
大正十一年式70mm曲射步兵炮
()主要用于攻击战壕与各种土木机枪掩体,是种轻迫击炮,开战时属于二线装备,主要是一些进行山地作战的ri军步兵大队进行追加装备,每个步兵大队追加2门。
大正11年式70mm曲shè步兵炮资料
服役年代:1922-1945
口径:70mm
炮管长:750mm
重量:63。0kg
使用弹种:榴弹,化学弹
炮弹初速:147m/sec
弹丸重量:2。5kg
有效shè程:―
最大shè程:1550m;
………………………………
九二式70mm曲射步兵炮
() 主要用于攻击战壕与各种土木机枪掩体,这种炮是ri军步兵大队的标准装备,ri军每个步兵大队均装备2门。
92式70mm曲shè步兵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2-1945
口径:70mm
炮管长:790mm
重量:204。0kg
配用弹种:榴弹,铝热剂纵火弹,爆破弹,化学弹
炮弹初速:197m/sec
弹丸重量:3。79kg
有效shè程:―
最大shè程:2800m92式步兵炮是ri军武器装备中一种非常优秀的武器,号称“一寸短,一寸险”。是二十世纪三十四年代一种堪称〃理想〃的步兵营支援武器。尤其是对于机械化程度极低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另外,它非常适合在复杂地形上使用。例如对于山地战中的步兵营支援,就十分得心应手。而且它任务范围广,几乎能包干所有步兵营需要的火力支援种类。再加上结构简单,不但方便战时生产,相应的,使用和维护也都很容易。92式步兵炮
形状
92式步兵炮全重只有0。212吨,因此,在运输上的要求很低,没有车辆的情况下,未经训练的畜力或人力都可以拖曳前进。在加上其可以分解运输,对战区的道路状况要求几乎是降到了最低点。可以说,92式步兵炮是一门真正可以无条件伴随步兵营作战的步兵炮。(事实上也差不多,在二战中,只要有ri军大队以上规模的行动,几乎都少不了92式步兵炮的掺和)
92式步兵炮是一种非常矮小的火炮,它的全高只有62厘米,这还是包括防盾的高度。如果拆除防盾,全高会下降到50厘米左右――――这个高度已经和重机枪差不多了――――。这意味着92式步兵炮可以很容易被隐藏。对于需要在火线上战斗的步兵炮而言,这是非常有用的优势。利用这项优势,92式步兵炮可以隐蔽部署在离敌人目标很近的距离上,充分发挥火力的准确xing/突然xing和猛烈xing。并且在第一时间给予步兵需要的支援。(此战术具体而言,就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中非常有名的〃大炮上刺刀〃)
用法
92式步兵炮的shè界非常开阔:横向shè界90度,高低shè角也将近90度。这主要还是因为92式步兵炮体积小重量轻,再加上重心低。所以可以承受比较大的shè角调整范围。灵活应用shè角,尤其是据说可以达到80度以上的仰角,92式步兵炮几乎可以shè击一切类型的目标:平shè可以当加农炮用,足以对付土木工事和一般砖石工事,另外虽然炮弹初速低了点,但是打打无防护车辆和装甲车还是威力足够的;曲shè可以当榴弹炮用(它本来就是榴弹炮);大仰角shè击时可以当迫击炮用――-很多迫击炮的最大shè角也才85度――――,由于92式步兵炮是榴弹炮出身,弹道比迫击炮稳定的多,所以jing度也比同口径级别的迫击炮(80~82毫米)要好的多。同时,借助高shè角,在山地作战时,92式步兵炮可以方便的配置在反斜面阵地上,这样,既可以为处于棱线或正面阵地上的己方部队提供及时的支援火力,又很好的隐蔽了自己。(ri军这么用,抗美援朝中志愿军也这么用)。
麻雀虽小,五脏具全。92步兵炮的弹种算是比较齐全的了――――对于一种口径70毫米,研制于1930年代的火炮,我们也不能要求过多,是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别看92式步兵炮本身超轻,发shè的炮弹可一点也不轻。高爆弹重达3。8公斤。和一般的75毫米身管火炮及80毫米级别迫击炮的高爆弹是一个档次上的。这就赋予了92式步兵炮比较大的威力(相对口径和重量而言)。
实际上,从整体xing能来看。92式步兵炮除了重量和体积外,其他xing能是落后于西方同口径步兵炮和加农/榴弹炮的(当然,也不是落后太多)。但是武器优劣还要看使用环境。在亚洲地区,道路交通水平和军队的运输能力都远远比不上欧洲。同样一门2吨重的火炮,在欧洲可以叫轻炮,并可以跑的活蹦乱跳,但是在亚洲,就得专门成立个单位供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火炮的价值因素比重中,机动xing就处于比较优先的位置。在这一点上,92式步兵炮做的很好。而且,亚洲地区的战斗中,火炮战斗强度远远低于欧洲,火炮的生存环境要比欧洲好的多。所以,92式步兵炮可以通过近距离shè击,来弥补其在shè程/jing度/威力上的不足。并且充分发挥其一炮多用的特点,将〃xing能平均=xing能平庸〃,变成〃xing能平均=样样皆通〃。真正的体现出〃一寸短,一寸险〃的特点。
历史作用
早在百团大战时期,八路军就留下了使用92式步兵炮的记录。但此时由于缺乏专业炮兵人才,弹药补充也无法保证。所以基本是随缴获随用,用完就破坏。使用时间和次数都非常有限,自然也就没什么大的战果。
92式步兵炮真正大规模为我军服务是在抗战胜利后,东北关东军武器被苏联红军大量缴获。对于这些武器,苏联红军自己是用不着的,因此部分转交给了进入东北的我军部队――――-与此同时,关内的ri军大部分向国民zhèng fu投降,相应的,国民党也得到了大量92式步兵炮。后来组建的ri械师中,92式的装备不在少数。――――-。对于缺乏重武器的我军来说,92式步兵炮的装备,极大改善了我军的攻坚能力。尤其是当时**的工事仍是土木工事为主的情况下,92式步兵炮平shè是非常快捷有效的摧毁手段。
著名的〃大炮上刺刀〃战术,就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虽然出现这种战术的主要原因是我军缺乏有经验的炮兵,但92式步兵炮外形低矮的特点,也在客观上为这种战术的成功提供了很大的助力。由于参与〃大炮上刺刀〃战斗的火炮往往是夜间构筑和进入隐蔽阵地,体积小的92式步兵炮所需要的隐蔽阵地自然也小,这就减轻了作业量,降低了敌人发现的可能。同时,遭到敌人火力报复时被摧毁的几率也小。
至三大战役时期,92式步兵炮已经成为我军非常重要的支援火力。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