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红楼野心家-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要是皇家的后代,就都领取俸禄。
亲王每年一万石,郡王每年五千石,此外还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等等爵位。
只要是亲王后代,他和他的子孙就都世袭爵位,领取俸禄。
开始的时候宗室人口不多,朝廷的负担还不是太重。
但是多年下来,一代代繁衍,子孙越来越多,领取的俸禄也就也越来越多。
为了多领取俸禄,就拼命纳妾生孩子。
因为生一个孩子,就能领取一份儿俸禄。
现在贾瑞总算是明白,周础和周硅为什么有那么多兄弟姐妹。
表面上这是一个生孩子,传宗接代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经济问题。
说穿了,生孩子就是一条生财之道。一边生孩子,一边儿就把钱赚了,这样赚钱,可比做别的生意合算多了。
当初的时候,亲王才十几个,宗室人口不过二三百人。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目前全国宗室领取俸禄的人口,已经有二、三十万人。
宗室的俸禄由各地的官府承担,很多地方的官府,一年所收上来的赋税,甚至都不够供应当地王府的俸禄。
“王府不仅仅领取俸禄,还大量占用土地,或者强买,或者强抢,或者纳献。没有个十万八万亩土地,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王府。”
“光是占用土地也就罢了,他们还做生意。盐、铁、茶这些赚钱的生意,很多都被他们垄断。”
“王府的主子越来越多,就需要越来越多的家丁和奴仆来伺候。买人要花钱,于是就开始抢人。”
“看来刘二成的女儿,就是被信王府这样抢去的。”
贾瑞插言道。
“很可能如此。现在刘二成地也没了,女儿也被逼死了,今后没有活路,还能怎么办?”
怎么办?不是去做强盗,就是当流民,要不就是造反。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这样的事儿,历史上总是在重复上演。
“如今各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若是持续下去,还不得象前朝一样,最后改朝换代?连宗室都得被杀光。”
“我就不明白了,那些宗室也不傻,他们连这个帐也不会算?”
他们也不是不会算账,只是算的是另一笔账。
土地是我的,钱是我的,奴仆是我的,生意是我的,俸禄是我的。想叫我出血,我岂不是吃亏?
至于江山社稷,那是皇上的,跟我又有什么关系?
流民造反,你皇上去平定。盗贼四起,你官府去抓人。
人抓多了,充官的奴隶就多了,我买人还能省几个钱呢。
想叫他们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那是不可能的。
“算了,楚兄,这事儿咱们也管不了,就别操那个闲心了。”
“唉,我也不过就是跟你感慨一下。换了别人,也不敢说这些话。叫别有用心的人听见,说不定就招来祸端。我去看看生意上的事儿,你读书吧。”
楚贺云一走,黛玉的奶娘王嬷嬷就来了。
“瑞大爷,老身有件事情,想跟你商量一下。”
“王嬷嬷有什么事情就说。”
“是关于方姨娘的事儿。”
“她怎么了?”
“倒也没怎么着。再有一个月你就下科场,考完之后咱们就要回去,方姨娘又不能跟着咱们回去,将来……。”
这倒也是个问题。
“林姑娘是什么意思?”
“小姐又能有什么意思?这种事儿她也不好说什么。”
“方姨娘就没说说,她有什么打算?”
“她倒是说了,要给老爷守节。”
守节就没必要了吧,毕竟才才三十来岁,现在时间短,还会这么想,将来能不能守得住,可就两说着。
再说了,其实也没有这个必要。
“王嬷嬷有什么打算?”
“我能有什么打算?不过是看着姑娘为这事儿发愁,想替她分忧罢了。”
“她若是愿意在这里住,倒也没什么。反正咱们走了,这么大的宅子也空着,有个人在这里看家也是好的。”
“不过,如今的世道乱了,她一个妇道人家住在这里,怕是会出事儿。”
王嬷嬷的话也有道理,方姨娘自己住在这里,也确实不安全。
其实现在比较稳妥的办法,就是将来回娘家去住,总有个照应。
手里有十万两银子,即使看在钱的份儿上,娘家人也会善待她。将来找个老实人家,也是个好归宿。
“她娘家人怎么样?”
“我曾经跟她唠过这事儿,据说还不错。父母都在,两个哥哥成家单过,两个姐姐早已经出嫁。如今父母跟他弟弟在一起过。以前她也时常接济家里,家里人也都挺感激她的。”
“既然如此,我看这事儿就不用咱们操心,也不用特意提起来。她既然知道咱们将来要走,心里就能有个打算。”
“我是怕她不好意说起此事,她对姑娘还是不错的。”
“其实嬷嬷对林姑娘也很好啊。”
“那是不一样的,姑娘从小就跟着我,当初小姐还嘱咐我好好照顾姑娘,都是应该的。”
王嬷嬷当初是贾敏的陪嫁丫鬟,后来丈夫死了,一个女儿也在三岁的时候夭折。从那以后就把黛玉当做了自己的孩子,全心全意地照顾黛玉。
“嬷嬷其实可以跟方姨娘透个话,告诉她将来改嫁也没什么的。姑老爷都说了她去留自由。至于守节什么的,其实也没什么必要。”
王嬷嬷显然有些意外,看了贾瑞几眼。
“人说瑞大爷做事儿跟别人不同,果然不假。这话也就你能说得出来。”
“我说的都是实话,姑老爷已经不在了,就没有必要还死守着那个虚名。她若是五六十岁也就罢了,如今才三十来岁,今后还有大把的日子要过。”
“不仅仅是方姨娘,嬷嬷如今也不到四十岁,便是你改嫁了,也是一件好事儿。”
“去去去,你还是爷呢,跟我也开这种玩笑。好,我就跟方姨娘转着弯儿说说,我就怕你拦着不让她改嫁。”
我拦着?我有病啊。我恨不得天下所有的寡妇都能嫁人呢。
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凭什么女人就要守活寡?
封建礼教害死人啊。
………………………………
第53章 赶考
王嬷嬷回去之后,就跟方姨娘透露贾瑞的意思。
还在林如海病中的时候,方姨娘的娘家来人,就已经透露了意思。如果将来她愿意,就回娘家去。
方姨娘也看明白了这个形势,其实心里也有这个意思,于是就顺水推舟,打发人给娘家去信儿。
接到了信儿,她的父母和弟弟就赶来,当着黛玉和贾瑞等人的面儿,表示愿意接方姨娘回去。
将来她是为林如海守节也好,嫁人也好,或者就留在娘家也好,都随她意。
不光是为了钱也好,为了亲情也好,贾瑞看着这一家人还挺真诚,也就放心了。
接下来贾瑞要去金陵,黛玉不跟着去,留在苏州等着贾瑞科考之后,再一起回贾府。
方姨娘想多陪陪黛玉,也就暂时不回家,还在苏州这里住着,等将来黛玉走的时候,她再回娘家。
娘家人对此也没什么意见,就先回家去了。等到时候再来接她。
方姨娘的事情安排好了,就等于去了一块心病,贾瑞也就安心读书。
半个月之后的一天,苏州府突然来人,了解刘二成的情况。
说是昨天晚上信王府出事了,死了两个儿子,两个孙子,两个孙女。其中就有排行十八的那个人。
他们怀疑是刘二成干的,听说刘二成曾经跟贾瑞等人接触过,就来调查刘二成的踪迹。
刘二成走后跟他们再也没有什么联系,众人如实说了当时的情况,捕快们作了记录,嘱咐发现了刘二成就及时报告,也就走了。
“呸,当初人家去告状,他们不管,如今死人了,他们倒是管事儿了,就是人家的狗。”
楚贺云狠狠地吐了一口。
“看来当初刘二成那句话没白说,还真就下手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也是报应。”
贾芸感叹道。
贾瑞也不禁佩服这个刘二成是条汉子。有仇就报,快意恩仇,即使死了也值得。
不过,看当初刘二成那个狠劲儿,他似乎不会就此罢休。今后有机会,还会对信王府下手。
过了两天,又传出了消息。
苏州府衙门晚上失火,十来间房子被烧毁,两个值夜的衙役死于大火之中。
人们纷纷传言,当初刘二成去告状,把他赶出衙门的,就有这两个人。
于是就猜测杀人放火者就是刘二成。
苏州府上下紧张起来,满世界追捕刘二成。
就在纷纷扰扰当中,到了八月初一。
八月初九就是第一场考试,今天贾瑞将要启程,前往金陵赶考。
楚贺云、贾芸、黛玉、方姨娘等,执意到码头给贾瑞送行。
本来他不想叫黛玉出来,但是一想趁此机会让她出来散散心,也是好事儿,也就没再阻拦。
“瑞大叔,要不我也跟着去吧。”
贾芸说道。
“行,你若是能替我上场考试,你就去。”
“那还是算了吧。”
“你们不用担心,有王三跟着去就行了。”
贾瑞在很多时候,还沿袭前世的习惯,能自己做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做,不太习惯叫人家伺候。
“瑞兄弟是文昌星君的弟子,考个举人轻而易举。”
楚贺云,我是个赝品啊,这种谎话你也信?
“瑞大哥一定会高中的。”
黛玉笑呵呵说道。
“借林姑娘吉言,我一定竭尽全力,不辜负各位的期望。林姑娘,没事儿的时候多出来走走,别总是待在屋里当宅女。”
“瑞大哥,何为宅女?”
“哦,就是总在屋子里呆着,也不出来的女子。换做男人,就是宅男。”
格格格……,黛玉笑了起来。
“这倒是第一次听说。瑞大哥放心吧,我会时常出来走走,等将来回到京城,怕是想出来也没有机会了。”
“好,我走了,你们回去吧。”
开船了,越来越远,渐渐地,岸上的人看不见了。
望着滚滚的江水,贾瑞心潮起伏。
成败就在此一举,一定把举人拿下来。
到了金陵,就到贡院附近的客栈投宿。
贡院就是乡试的考场,已经有很多赶考的士子在附近的客栈入住,就等着考试那一天。
安顿好之后,贾瑞就跟王三到贡院去,熟悉一下考场。
贡院在金陵城东南,占地广阔,据说里面有九千多个号房。
别的不说,光是这些号房,占地面积就很可观。
到了贡院,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个巨大的牌坊,上面几个大字是:“天开文运”。
呵,这几个字倒是跟我的文昌星君弟子有些相符。
然后是贡院的大门,上面有“贡院”两个大字,是太祖皇帝的手笔。
当初大德皇朝的首都就在金陵,后来才迁都神京。现在金陵还是陪都,仍然有一套六部衙门在这里。
大门分左中右三门,东西两边还有辕门,东坊上书“明经取士”四个大字。西坊上书“为国求贤”四个大字。
进了大门之后,就是龙门。门内又有四扇大门。
简直走进去,就是公堂。
这里就是监临和外帘官的办事场所。
有几个士子正在报号,类似报到或者签到。在这里挂了号,就说明这个考生已经到了,即将参加考试。
在龙门和公堂之间,有一座高楼,这就是明远楼。
站在明远楼上,整个贡院的情景一览无余。考试的时候,主考官等人就在明远楼上监考。
龙门和明远楼的两侧,就是考试的号房。
公堂再往后,就是飞虹桥,过了飞虹桥,就是内帘门。
内帘门的后面,就是正副主考官和房官阅卷、办公的地方。
贾瑞在公堂那里验过了文书,报了号,就回到了客栈。
刚进屋,掌柜的跟一个师爷模样的人低声说了句话,那个师爷就迎了上来。
“这位可是贾府的贾瑞贾天祥?”
师爷问道。
这人谁啊,找我干什么?
“正是鄙人,敢问你是……?”
“鄙人曾跟着你的本家贾化贾雨村大人到过荣国府。知府大人听说你来赶考,特意叫鄙人前来探望,看看是否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
呵,这个贾雨村的消息倒是挺灵通的啊,刚刚到这里,他就知道了。
贾瑞看看掌柜的,那家伙嘿嘿一笑。
“师爷早就交代下来,瑞大爷一到了这里的客栈,就立刻禀告。”
“师爷有心了,进屋用茶。”
“瑞大爷请。”
………………………………
第54章 神秘来客
进了屋子,分宾主坐定,就闲聊起来。
“前些日子琏二爷来此,提起瑞大爷要来科考之事。知府大人就叫在下留意。”
“大人说,本来应该亲自前来拜访,但一想瑞大爷还要备考,就不来打扰了,等待考完之后,大人再为瑞大爷庆功。”
“雨村真是有心人,回去替我谢谢他,将来回去之后,一定把雨村对我的照顾之意,转告老祖宗和二老爷。”
贾瑞知道,贾雨村的意思,就是要让贾府知道,自己曾经接待过他,没有失了礼数。
凡是贾家的人,到了他的地面上,他都尽量照顾,没有忘了贾家对他的扶持。
“那就谢谢瑞大爷。知府大人一点儿小小心意,还请瑞大爷收下。”
师爷就拿出五十两银票,递给了贾瑞。
“这怎么好意思?”
“大人略进地主之谊而已,瑞大爷若是不收下,鄙人回去可不好跟大人交代。”
“那我就不客气了,回去转告雨村,他的心意我领下了。”
“瑞大爷还要备考,鄙人就不多耽搁,告辞。”
送走了师爷,贾瑞看看银票。
这个贾雨村,倒是想得挺周到的。既然是你给的,我也只好收下。
接下来几天,贾瑞就在房里备考,也不出去。
乡试考试共分三场,八月初九一场,八月十二一场,八月十五一场。
转眼间就到了八月初七,傍晚的时候,贾瑞正要出去吃饭,王三进来。
“少爷,有一位老者求见。”
没等贾瑞回答,门就被推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者进来。左手拎着一坛酒,右手提着一个食盒。
“贾小友,老夫陈文祥,今年八十八岁,已经下过十八次科场。就住在隔壁,晚上无事,特意过来,跟你一同喝上几杯,顺便探讨一下科考心得,还望成全。”
我说老爷子,你没开玩笑吧。八十八岁了,还参加科考?
人家是活到老学到老,你是活到老考到老。
考了十八回,连个举人都没考上,你跟我爷爷纯粹就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啊。
就你这样的,还来跟我探讨科考心得,你是想告诉我,怎么才能考不上吧?
不过,人家这么大岁数,自己带着酒菜来了,贾瑞也不好意思拒绝。
况且这老爷子八十八岁,又考了十八回,左一个八,右一个八,八十八,发一发,这就是个吉祥数,好兆头啊。
“老先生有此雅兴,岂敢不从,快快请进。”
陈文祥也不客气,把食盒放到桌子上,就拿出了菜肴。
贾瑞一看都是几个小菜,喝得尽兴的话,两个人几口就下去了,未免有些局促尴尬,于是就叫王三又去定了四个菜。
陈文祥嘴上说不用,但也没有阻止。
互相介绍了自己情况之后,两人就喝上了。
“小友既然是贾府的人,想必认识这次的主考官喽?”
陈文祥试探着问道。
“这个嘛,还真就不认识。我连主考官是谁都不知道。”
“不会吧,贾府的人,怎么能连主考官都不认识?”
贾瑞明白他是什么意思。
各地乡试的正主考官,一般都由皇上钦点,从京官或者翰林院中选拔。
一些有钱有势的考生,总是想方设法跟考官拉上关系,以便在考试的时候得到照顾。
以贾府的势力,跟一个乡试的主考官拉上关系,也不是太难的事情。
“我这次下科场,其实是有一搭,没一搭。考上了固然可喜,考不上也没有什么可惜的。”
“小友这样想就不对,既然参加了,就该全力以赴。我都八十八岁了,还不放弃,小友怎么能懈怠?总要全力以赴,一举中第才好。”
“就剩下两天,其实大局已定。”
“那可不一定,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功夫在诗外。”
功夫在诗外?
这老爷子话里有话啊。
“老先生的意思是……?”
陈文祥放下筷子,走到门口,开了门,伸出脑袋往外面看看,然后小心地插上门栓。
“小友,你我今日第一次见面,就能在一起把酒言欢,这说明什么?说明咱们有缘分。我有办法让你这次中举,你信不信?”
嘿嘿,我还真不太相信。
你要是有那本事,自己早就中了,何必还要考上十八回?八十八岁了,还跟我们年轻人抢饭碗儿。
“这个……。”
“我就知道你会这样想。你是不是想说,既然你有那个本事,为何自己不能中举?”
老爷子也不傻啊。
贾瑞没有直接回答,算是默认。
“我告诉你,不是我中不了,而是我不想中,若是想中,我早就中了。你知道为何如此?”
“愿闻其详。”
“我告诉你,我是为了赚钱。中举是为了当官儿,当官是为了赚钱。既然能赚钱,我又为何非要当官儿呢?
“好官难当,贪官、昏官、庸官好当,但是上对不起圣人教诲,下不起天下苍生。”
等等,我怎么有点儿叫你给绕蒙圈了呢。
“先生既然不是为了当官儿,为何又要下科场?况且科举都是赔钱的,怎么又能赚钱?”
“嘿嘿,这你就不懂了。实话告诉你吧,每一次科举,我都能赚上几千两银子。既能赚银子,还能帮助考生中举。既能赚钱,又能积攒功德,何乐不为?”
“我还是不明白,先生究竟是怎么样才能做到鱼与熊掌兼而得之。”
“自然是帮助考生联络考官喽。”
内外勾结作弊?
“这个似乎是非法的,若是事情败露,怕是要身败名裂,人财两失吧。”
“哈哈哈……,小友果然是第一次参加科考。实话告诉你吧,这样的事情多了,各地的考场,都是如此。”
“每次科考,学政、提学都是肥差,人们挤破了脑袋,都想干这个差事,你以为他们为了什么?”
这个倒也不假。
贾元春封了贵妃之后,皇上为了显示自己的恩德,就给了贾政一个学政的肥差做。
只是贾政为人比较古板,为官比较清正,没有趁机会捞钱。他若是想捞钱,一定会趁机发一笔大财。
“这么说,先生有门路跟主考官说上话?”
………………………………
第55章,舞弊那些事儿
陈文祥坐直了身体,清了清嗓子。
“正是如此。”
“这个……,怕是要花些银子吧?”
“那是当然,这种杀头的事儿,若是不花上一些银子,哪个傻子会干?”
原来这个老家伙是这样的人啊。
还说什么一边儿赚钱,一边儿积功德。
你们这么舞弊,作弊的上去了,那些不作弊的就要落榜,或者排名靠后。这种缺德事儿,还能积攒功德?真是没听说过。
“考场上和阅卷规矩很严的,哪里那么容易得手?”
“哈哈哈,小友,这里面的名堂,你就不懂了,我有暗语。”
这个贾瑞倒是听说过。
就是考生在试卷上,写上约定的几个字,考官阅卷的时候,见到这个暗语标志,就把考卷排名提前,让他录取。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章的事情,各有千秋,不象后世的标准化考试那样,分数都是明确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现在的考试,其实主要内容就是作文,评判的主观性很大,这里面做手脚的空间确实不小。
虽然不是一个考官评卷,但是或许大伙儿都是如此,彼此心照不宣,你给我面子,我也给你面子,咱们一块儿收钱,谁也别挡谁的财路。
“这个法子虽然管用,但若是文章太差,怕是也交代不过去吧。”
“你以为考官阅卷都是那么认真?一字一句地看,仔细斟酌,反复推敲?实话告诉你吧,多数时候,考官只是大致上看看。”
“比如八股文,也就只看看破题和承题几句而已。不少时候,便是后面随便写写,哪怕是抄袭,也没关系,该中照样中。”
这岂不是玩忽职守,拿考生一声的前途命运当儿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