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刘秀君临天下-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縯被害后,一度做过朱鲔的校尉,与朱的私人关系还不错。
后来,岑朋担任过更始王朝的淮阳都尉,也是朱鲔推荐的。
岑朋受命来到洛阳城下,邀请老领导朱鲔出面说几句话。
这是一次很有意思的对话。
两位老朋友相见,朱鲔在城头,岑彭在城下。
世事无常,昔日的上下级,现在是疆场搏命、各为其主的对手。
哥儿俩互相道了礼节,问寒问暖问疾苦,讲讲自己的忙碌,开了几个玩笑,就像在下馆子、喝茶,根本不
是在血肉横飞的战场。
(鲔在城上,彭在城下,相劳苦欢语如平生。)
寒暄一番,热了场子以后,岑彭趁机劝说老领导:
“我过去有幸跟随您干,也承蒙您的推荐提拔,老是想找个机会报答您。现在赤眉军已经占领了长安,更
始王朝也几乎被‘三王’搅和散了。皇帝(指刘秀)承受天命、顺应民心,已经平定和控制了燕、赵、幽、冀
之地,可以说是百姓归心、贤俊云集。现在,皇帝亲率大军来打洛阳,天下大势,已经离更始远去了。您现在
还固守一座孤弱之城,还有什么意义呢?”
岑彭的这番话,应该说是推心置腹、入情入理,而又不卑不亢,朱鲔听了也深以为然。
大家可能也发现,在更始诸“劣币”中,朱鲔成色稍好一些。
在更始王朝开张之初分肥时,唯独他拒绝接受王位;目前更始大势已去、刘秀如日中天,他仍然固守城池
,这都至少说明他的成色至少比李轶、张卬之流好得多。
眼下听了老部下的一番话,朱鲔十分感慨,道出了自己的苦衷:
“当年大司徒(指刘縯)被害时,我参与其中。萧王(指刘秀)北上时,我又劝更始不要放虎归山。我知
道自己罪过太大,很难得到萧王的谅解。”
朱鲔说的也是心里话。是啊,刘秀怎么会原谅我呢?!
他大哥被黑,我参与挖坑。他要另起炉灶,我又使绊子。现在又对决几个月了,我们双方的手下早已杀红
了眼。
再者,刘秀表面波澜不惊,其实内心机谋深奥,他要想算计我,不会太费劲儿。
我不是不想投降,也不是不敢投降,而是怕投降后刘秀跟我算旧账。投降了也是被砍,不投降大不了战死
,还落下是个爷儿们形象。
听到朱鲔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岑彭只好回营,把情况如实向刘秀作了汇报。
(彭还,具言于帝。)
刘秀听了汇报,立即表态:
“我们做大事,不能计较小恩怨。现在朱鲔如果投降,仍然可以保留官爵,怎么会杀他?滔滔黄河水在此
作证,我决不食言。”
(夫建大事者,不计小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况诛罚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
岑彭得到刘秀的答复和保证,连忙又去找朱鲔,哥儿俩接着谈。
仍然是一个在城头上,一个在城墙下。
岑彭把刘秀说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朱鲔。
朱鲔真正动了心,但还唯恐不保险。我老朱出来混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就见惯了尔虞我诈、笑里藏刀。
特别在这乱世,忽悠死人一般是不偿命的。
我还是留心点儿好!
于是,他就安排人从城上垂下一根绳索,对城墙下自己的老部下说:
“你说的要是真的,就拉着绳索上来吧。”
岑彭毫不犹豫,拉起绳子就要往上爬。
朱鲔见老部下确有诚意,立即口头答应投降。
(彭趣索欲上。鲔见其诚,即许降。)
按照跟岑彭商定的方案,5天之后,朱鲔率亲随乘轻骑来到城外岑彭的军营。
出发前,为了防止万一,朱鲔对手下将领作了周密部署:
大家一定要坚守等待,我先去探探路,如果我回不来了,大家就率领大部队去轘辕(今河南巩义西南),
投奔郾王尹尊。
朱鲔此行,多少有点儿悲壮。
岑彭在自己的军营里,设宴款待了朱鲔一行。毕竟同事一场,虽然不久前打得头破血流,但现在大家很快
又是兄弟了。
人生悲欢离合,实在如戏剧一般。
接下来,朱鲔让人把自己捆上,在岑彭引导下,前往河阳拜见刘秀。
在河阳,刘秀热情接见了朱鲔,亲自解开他身上的绳索,又对他好言劝慰一番。同时,刘秀安排岑彭,连
夜护送朱鲔回洛阳城。
(帝即解其缚,召见之,复令彭夜送鲔归城。)
次日晨,朱鲔率领全部将士出城,正式投降。
刘秀并没有食言,立即任命朱鲔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
这样,洛阳问题和平解决。
刘秀一直没有毁弃自己对朱鲔的承诺,后来还把他调任少府,专门主管朝廷的后勤供应,也是位列九卿的
高级干部,而且爵位世代相传。
(后为少府,传封累代。)
………………………………
正文 111、 刘玄之死
转眼到了公元25年12月。
由于赤眉肆意抢掠,长安地区的老百姓苦不堪言,越来越思念起更始帝刘玄来:
我们情愿要个废物,也不要土匪和强盗。
面对这种局面,张卬很害怕,就对谢禄说:
“现在有不少人想把刘玄救出去,另立旗帜。一旦刘玄跑了,别人打着他的牌子联手进攻我们,对我们是
很危险的。
谢禄想想,觉得有道理,就打算与张卬联手,挖坑把刘玄黑了。
由于刘玄比不得刘秀的大哥刘縯,真要黑他并不需要太大的坑。
也就是说,现在无论是要灭了刘玄,还是扁他一顿,都不需要费太大的力气,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一天,谢禄派他的卫兵与刘玄一起去郊外牧马。
到了郊外,该卫兵见四下没人,一个冷不防用绳子把刘玄勒死了,把他的尸体扔在郊外。
(禄使从兵与更始共牧马于郊下,因令缢杀之。)
当天晚上,刘恭听到消息,连忙赶去收敛刘玄的尸体。
(刘恭夜往收藏其尸。)
刘恭也很无奈。
他知道在这个混乱的年代,在混乱的赤眉队伍中,所谓道理,是一文不值的。
你是皇兄?是皇帝(刘盆子)又能怎样?
什么?不服气?别给你点儿颜色就想开染坊了!
不久,刘秀得知刘玄被害的消息,颇为伤感。
刘玄虽然是一枚“劣币”,但也是悲剧人物;他虽然也有点儿奸诈,但始终没有摆脱被欺负、被把玩的命
运;他虽然贪图感官享乐,但比起那些贪官和强盗的祸害来要小得多。
到了他被赤眉控制时,本来对他失望的老百姓情愿要他官复原职,也不要暴虐的赤眉,这是很发人深省的。
还值得大家深思的是,刘玄本人本来并没有心思要当一哥,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把他推上一哥位子的。
这只看不见的手到底是什么?
当历史和社会把一个人推上他根本不能胜任的位置时,危机的种子也同时种下,个人悲剧和社会悲剧也由
此发酵。
繁华散尽,地上是一片垃圾。
刘玄一死,在他身边阿谀奉承、追腥逐臭的痞子、政客和女人纷纷作鸟兽散,仅留下原配老婆和三个儿子
:刘求、刘歆、刘鲤。
公元26年夏天,刘求兄弟陪同老妈来到洛阳拜见刘秀。
他们兄弟仨在经历了命运的大起大落,和人世间罕见的大喜大悲之后,心里肯定有万千感慨。也可能,他
们想来想去,觉得世道这样混帐,还是投奔本家刘秀更安全一些。
刘秀亲切地接见了他们,并将这哥儿叁都封了侯:
刘求为襄邑侯,刘歆为榖孰侯,刘鲤为寿光侯。
这哥儿仨像他们的老爸一样平庸,但没有他们老爸那样被人拎起来把玩儿的机会。
他们老爸当一哥时,没有见哥儿仨有什么表现。
在刘秀治下为侯爷,他们生活无忧,也基本上就被大家忘记了。
至此,更始王朝灰飞烟灭,一个黑色幽默没了。
………………………………
正文 112、 第二十四章 定都收赤眉
公元25年10月,朱鲔一降,刘秀立即率众进入洛阳,住进南宫却非殿,公开宣布:定都洛阳。
(车驾入洛阳,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焉。)
………………………………
正文 113、 用人问题
大家知道,这时候的洛阳是一团乱麻。久经战事,这座城早已千疮百孔,到处都是废墟。
城头变幻大王旗,老百姓对谁来谁去早就麻木了。作为普通百姓,他们不麻木又能怎样呢?
反正这是个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的时代。
刘秀的将军萧广就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老萧认为,老子拎着脑袋干革命,死了就算,活着就要快活。
所以,他带兵进洛阳后,就把大家放羊了:
弟兄们这些天辛苦了,放几天假,谁想干啥就干啥,杀人抢夺听便!
于是,老萧的手下在洛阳城到处施暴,横行霸道,为所欲为,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放纵士兵,暴横民间,百姓惶扰。)
在老萧的示范带动下,刘秀其他的将士也纷纷手痒,有的趁机欺负人,有的趁机抢东西,有的则四下张望
、蠢蠢欲动。
其实,刘秀扯旗造反以来,一直很注意军纪。
他一直坚定地认为,无论为政还是打仗,无论官员还是将士,都必须有严明的纪律,只有这样,才能内聚
人心、外树形象,所谓“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所以,他本人身边的干部和直接带的兵,大都很守规矩。而他的一些嫡传弟子,如邓禹、冯异等,也是如此。
进洛阳时,刘秀已经宣布了纪律,严禁军队进城后胡来。
但是,萧广脑子里并没有绷起纪律这根弦。
我们对老萧了解不多,他出场也很少。不知道他的脑子里真的就没有纪律这根弦,还是进了很多水,反正
他这会儿没把刘秀的禁令当回事儿。
他放兵抢掠横行,估计他本人也不会闲着,直到遇到一个猛人。
这人叫杜诗。
这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好干部,我们应该把他隆重推出。
杜诗,字君公,是河内郡汲县(今河南汲县)人。
他德才兼备,能力突出,年轻时就在郡机关工作,有很好的名声。
(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
更始王朝开张时,他被征召到大司马府上班。
刘秀称帝后,很欣赏他的才能,征召他到自己身边工作,并且在1年中连续3次提拔他,直到日前任命他为
侍御史。这是个代表皇帝监察百官的重要职务,相当于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副部长。
(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
一个能让刘秀在1年内连续提拔3次的干部,肯定不是凡角儿。
刘秀定都洛阳之初,委派杜诗以侍御史的身份整肃风纪、安顿百姓。
杜诗受命,首先遇到的就是放纵胡来的萧广。
面对萧广及其部下胡作非为,老百姓怨气冲天,杜诗决定亲自找萧谈话。
杜向萧重申皇帝(刘秀)的指示,要求萧立即整顿军纪,停止一切危害治安、祸害百姓的行为。
面对杜诗一脸正气,老萧承诺遵守纪律。
但是,他转身就忘,照样我行我素:没什么,弟兄们,大家该怎么胡来还怎么胡来。
杜诗恼了!
他认为,时值乱世,大家早就习惯了刀枪和拳头,干什么工作如果不动硬的就没有谁在意。
于是,他毫不客气,立即采取果断措施:捕杀老萧。
直到把老萧抓了、砍了,一切处置停当,他才向朝廷报告。
(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对于杜诗的先斩后奏,刘秀不仅没有责怪,反而大加赞赏。
刘秀亲自召见他,给与口头表扬,并赐予棨戟。
这里要说明的是,棨、戟就象斧、钺一样均为长柄兵器,当时往往是王公将相出行时戳在队伍前面表明身
份的。
我想,刘秀赐杜诗这样两件家伙,显然有这样的意思:
一是嘉奖,对杜的工作给与物质奖励,改善他砍人的办公条件;二是鼓励,希望杜继续严格执纪,无论王
侯将相还是普通官兵,只要违法尽管扁他;三是表态,希望广大干部严格遵守纪律,不断端正风气,也希望老
百姓给与监督。
帝国刚开张,杜诗目前还只是个副部级干部。按照级别,要汇报工作,他在刘秀百忙之中根本排不上队。
刘秀对他这样眷顾,意义十分深远。
这样一来,刘秀手下其他的骄兵悍将都非常害怕,谁也不敢乱来了。
话说到这儿,我们需要整理一下思路,重点说说刘秀创立帝国早期的各项工作。
一般来说,谁要创立一个国家,或者说建立一个政权,无论多么俭省,也要做这样几件事儿:
一是称帝,大胆告诉世人自己就是一哥;二是定都,不光是为自己和文武大臣找个办公地点,更重要的是
,要把都城和自己包装成万人朝贺的中心;三是封官,建立从朝廷到地方的政府官僚体系,以及部队的军官体
系;四是宣传,就是通过多种形式告白天下,自己当一哥是天意、是天经地义的,跟着自己走是聪明的、是绝
对没错的。
这几件事儿的前两项可以说是硬件建设,当然硬件建设还有更多的内容;而后两件事儿可以说是软件建设
,相当于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称帝、定都,目前刘秀均已完成,他着手加强自己团队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也已非一日。
关于刘秀进行思想、组织工作的事儿,是个很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我们在刘秀君临
天下之路越走越远时,会更加清晰地看到,到时候再陆续说。
现在,形势不稳定,刘秀忙于连连出招安定天下,我们来不及展开理论探讨,只是先让大家注意这三个方
面,即:一是刘秀起事以来一直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作为号召和凝聚干部群众的思想理论武器,并随着形势
发展不断创新;二是他始终牢牢抓住用人权,北上河北时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使用干部,比如让冯异担任秘
书等,每攻略一地,他往往是事前争取当地干部,得手后安排自己信得过的干部。他称帝时任命了一批干部,
定都洛阳又大封百官。三是把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高度统一起来,使之融会贯通,换言之,就是按照自己的思
想理论和政治纲领来使用干部,通过干部来贯彻自己的思想导向政治纲领。
一位伟人说过,刘秀是最会用人的皇帝,这是准确的。
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刘秀用人是成功的。
他的手下,无论是论功行赏的,还是量才使用的,绝大多数能够胜任,象萧广这样的只是极少数。
但是,我们也必须实事求是指出的是,刘秀有时候以谶选官,也就是说他有时候按照谶文选拔干部,产生
了很多弊端,也使他备受非议。
对于刘秀崇尚经学、迷信谶纬,我们以前说过,将来有机会还要再仔细说,现在要告诉大家的是他把谶纬
应用于干部人事工作之中。
这样,就请大家认识一个人:王梁。
王梁,字君严,渔阳郡要阳(今河北丰宁东)人。
其实,老王也是个不错的同志,我们在观赏刘秀平定河北的时候曾见识过他,只是当时英雄如林,老王又
很低调儿,我们对他印象不深。
老王早年在渔阳郡机关上班,彭宠任郡太守时安排他为狐奴县令。
在寇恂、耿弇的联络下,彭宠派渔阳军南下支持刘秀时,就是安排时任狐奴县令王梁、时任安乐县令吴汉
、时任郡护军盖延带队的。
广阿会师后,刘秀任命他为偏将军。拿下邯郸时,刘秀封他关内侯。河北平定后,刘秀又任命他为野王县
令,让他主政一方。野王县在河内郡境内,老王受郡太守寇恂领导。
可见,王梁也是有一定的能力、建立了一定的功勋的。
只是,刘秀身边能人太多,老王并不太显眼。
在我们这些局外人看来,刘秀身边文臣如云、猛将如林,老王往那儿一站,谁也不会注意他。
眼下,刘秀定都洛阳,在研究大司空人选时,想到了他。
大司空的岗位职责是主管城乡基本建设并参与研究中央大政方针,与相当于总理的大司徒、相当于军委主
席的大司马,并称“三公”、“三独坐”,大体就是中央核心领导小组成员的意思,地位极高。
刘秀想把这个位子给老王,完全因为刘秀的同学、那个奉劝刘秀称帝的彊华奉献的《赤伏符》里有句话:
“王梁主卫作玄武”。
所以,刘秀就根据这句谶语,任命王梁为大司空,封为武强侯。
其实,刘秀心里也明白,纯粹按照军功,比王梁表现突出的大有人在。
顺便说一下,所谓“玄武”,就是龟,有的称老鳖、甲鱼,时称水神、主北方的神,而大司空主管水利土
木,硬扯当然能扯到一起。
刘秀以谶语选官,使人想起当年王莽按照骗子哀章伪造的符命安排干部,同样荒诞不经。
两人的共同之处是既多少有点信谶语,又多少把自己的政治目的参杂其中;不同之处则是王莽一意孤行,
刘秀则从善如流。
比如,刘秀本来还打算任命平狄将军孙咸为大司马,因为谶语里有句“孙咸征狄”。
但是,此举刚有动议,立即遭到众人一致反感和反对。
(众咸不悦)
理由很简单,表现更加突出的、堪当大司马重任的有的是,无论凭什么都轮不到孙咸。
这次,刘秀怕犯众怒,就下诏让各位大臣民主推荐大司马人选。
大家推荐的目标集中在两个人身上:吴汉、景丹。
(诏举可为大司马者,群臣所推惟吴汉及丹。)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吴汉、景丹确实是战场上勇冠三军、冲锋陷阵的旷世之才,他们过去都有精彩表现,刘秀对他们也很满意
和信任。
刘秀虚心听取并采纳了大家的意见,说,景将军是典型的北方大将,确实是个人才,吴将军功勋更大。
按照传统的官制,骠骑将军与大司马级别是差不多的。
于是,他下诏任命吴汉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
本来,刘秀定都之后,最好做的工作就是干部工作。在河北地区征战有日,他的身边早就聚集了一批忠心
耿耿、素质较高的文武人才,前汉的官制又比较健全,他只要按照组织程序和干部选拔任用条件,根据当事人
的功劳和德才,把大家拉过来对号入座就行了。
而他有时按谶语选官,就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也遭到广大干部和后来史家的批评。
好在他心胸开阔,尊重群众意见,知错即改,加之他按谶语选的干部也具有相当的素质和业绩,而不是象
王莽、更始那样,把一些社会渣滓扶上高位,他总的来说在用人上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
一个善于容纳、知错即改的人是很可怕的。
这个时候,刘秀虽然已经定都洛阳,但长安还在赤眉军手里。
他心里很不安,希望早点把长安拿下,就催促邓禹加紧军事行动。
这时,邓禹正按照刘秀的安排,在河东率大军西进。
作为刘秀的首席智囊,他谋略超群、指挥有方,对更始连战连捷,还不断取得和扩大根据地。
刘秀一称帝,任命的首批干部就有他:任命他为大司徒,封为酇侯。
在颁布对他的任命时,刘秀搞得很隆重,专门派出使者到前方送任命书,对他赞赏有加。
刘秀的任命文件说:
“前将军邓禹,极有忠孝之心,经常与我运筹帷幄之中,而又决胜于千里之外。也正像孔子所说,自从我
有了颜回,弟子们对我更亲近了。邓将军在前方斩将破敌,平定山西,功勋巨大。目前当地的百姓不文明、不
友爱,邓将军作为司徒,要开展深入细致的精神文明建设,其要义在于教育干部群众要宽厚。现在朝廷派遣奉
车都尉授予印绶,册封酇侯,食邑万户,希望能慎重行事。”
这里,刘秀夸奖邓禹可比张良、萧何;而让他食邑万户,已经是最高的赏赐了。
这时,邓禹年仅24岁。
很显然,他年轻得志,是乱世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新星。
邓禹得到如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