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秀君临天下-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完全可以说,对这件事情的妥善处理,刘秀表现出非凡的战略眼光、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驾驭复杂局面、解决棘手问题的过硬本领。

    联系实际来看,这并非过誉。

    从近万名舂陵子弟(加上他们的家人该有数万人)手中,把他们拎着脑袋获得的财物收缴过来,再拱手送给别人,这肯定不光是个力气活儿。

    大家都是拚了命的,凭什么要我缴出去?

    也不难想象,舂陵人中只顾眼前利益的绝非个别人,而要是有人站出来反对刘秀的做法,让大家把东西护紧,肯定有人响应。

    所以,在很短时间里很快地做好这事儿的人,不是一般人。

    这件事儿的妥善处理,大大提高了刘秀的威信,也很好地维护了联军的团结。

    好了,既然大家又都是哥们儿了,那就干活吧!

    联军决定,乘着一股猛劲儿,全力北上,攻打棘阳(今河南南阳市南)、进逼宛城。

    棘阳是南阳郡的一个属县,在宛城南边不远,也是郡治宛城南面的一个重要屏障。

    联军很快攻下棘阳,该县县长带着老婆孩子逃跑。

    大家注意,千万不要认为这个县长无能,恰恰相反,他很能,因为他是岑彭。

    这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县长,让我们走近他瞧瞧。

    岑县长是棘阳当地人,出身绅富之家,当基层干部期间还是很能克尽职守的。

    蛟龙本非池中之物。

    后来,他无论治政还是带兵,都谋事周密,作战勇敢,奇计迭出,信义怀人,所表现出的大智慧、大身手,一般人是比不上的。

    因为帮助刘秀君临天下贡献卓著,他被封侯拜将,名列“云台28将”之中。

    但是,这一次,岑县长落荒而逃也是事实。

    因为联军人多势众、斗志正盛,而且不按常规出拳。

    小小一个县城,王莽官府又没有摆下重兵,数万打红了眼的联军的汉子上街绕一圈儿,也给抖落散架了。

    何况,联军里有刘縯、刘秀。

    所以,对岑县长来说,不是兄弟无能,而是敌人太能。

    岑县长很狼狈地跑去投奔自己的顶头上司、南阳太守甄阜。

    请大家注意,岑县长并没有开小差,而是工作失利了立即找上级报告,去主动挨熊。

    甄阜大怒,责怪他不能固守棘阳,应当承担责任,就拘禁了他的母亲和妻子,让他戴罪立功、将功补过。

    岑县长无奈,只好率众迎战联军。

    这时候联军的形势确实大好,不是小好。

    联军稍作休整,虎视南阳郡治宛城。

    联军连战连胜,锋芒所指,势如破竹。

    大家攻下了地盘、夺取了财物、壮大了队伍,士气空前高涨。

    好事总是接踵而来。
………………………………

38、 战地金兰

    正在联军欢庆胜利的时候,邓晨、李通分别率领自己的亲朋好友前来投奔,刘縯、刘秀热情欢迎他们。

    这时的李通已经惨遭灭门,家人及族人64口被南阳太守杀死,均在宛城街面上被焚尸扬灰,仅剩他与李轶、李松兄弟三人。

    不久,邓晨也被官府焚烧了祖屋、掘毁了祖坟。

    但是,李通、邓晨仍旧毅然加入了武装反莽的联军队伍。

    在棘阳,李通还结识了刘秀的小妹刘伯姬,两人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战地爱情。

    由于这会儿战事不紧,我们不妨说说。前面说了,李通演员的戏份很重,我们要对他多加注意。

    这时的李通尚处于丧家之痛中,刘伯姬初次见他,对他的不幸深感同情。随着了解的深入,她的爱慕之情逐渐产生。

    在刘秀6兄妹中,刘伯姬行6,年龄最小。

    老爸去世时,她才4岁,与哥哥、姐姐们一起,由叔父刘良抚养成人。

    由于年龄最小,母亲樊娴都对她十分偏爱,哥哥、姐姐们也处处让着她。

    但是,她却不娇惯自己,从小除了读书,还喜欢跟着几个哥哥舞枪弄棒、习武练剑,打造了一身好武艺。

    在三哥刘秀率兵起义、君临天下的过程中,她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是一个大智大勇的巾帼英雄。

    刘伯姬对李通暗生情愫,不见李通有什么反应,就想找机会表白。

    她不一定擅长风花雪月,但很喜欢冲锋陷阵。经过一番思考和犹豫,她打算直接找李通挑明:

    你要无意就算了,你要有那个意思,我请哥哥做主,咱俩订婚!

    有一个雪夜,李通与刘縯、刘秀等人议事,刘伯姬就等候在李通返回的必经之路上。

    过去了好长时间,李通才走过来。

    刘伯姬壮着胆子走上前去,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情。

    李通十分尴尬,也深感意外。

    他想,伯姬年青貌美、文武兼备,不知是多少小伙子追求的对象。自己比她年纪大,又娶过妻室,怎么能配得上她?再说,自己原配夫人和家人刚被害不久,暂时无心再婚。

    李通本是忠厚之人,镇定下来,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给伯姬。

    刘伯姬认为李通是个重情重义的男人,更加爱慕他了。她说:

    “只要你不反感我,我可以等。”

    李通深受感动,当即表示很喜欢她。伯姬听了自然十分高兴。

    于是,二人约定百年好合。

    从此,两人在辅助刘秀打天下的征途上,演绎了可歌可泣的凄美爱情。

    但是,大家都太忙,根本来不及结婚,因为联军马上就要开拔了。
………………………………

40、 小长安

    古人说,骄兵必败。

    一位伟人说,骄傲使人落后。

    他老人家在教人打仗时还说,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但是,刘縯等联军首领在这方面认识不深刻。他们骄傲地认为,要象对待长聚、湖阳、棘阳那样,轻松地把宛城拿下,到宛城摆酒席、分东西、叙哥们儿去!

    公元22年11月,晨,大雾。

    这根本不是个行军的天气,但非常适合打埋伏。

    当联军行进到小长安(今河南南阳南)这个村落时,遭到王莽官军的阻击。

    官军的统率是南阳太守甄阜和郡尉(新莽称属正)梁丘赐,他们见联军奔自己的老巢来了,率全部将士出宛城数十里,在小长安一带设防。

    当时正是大雾弥天,能见度很低,一场极为惨烈的杀戮在旷野上展开。

    官军多是骑兵,以逸待劳,利用熟悉的地形和有利的天气,有组织地伏击和围杀联军。

    联军多为徒步,还带有家眷,没有思想准备,不知道虚实,看不清方向,也分不清敌友,仓猝接手,很快被杀得大败,四散逃命,几乎全军覆没。

    在浓雾弥漫、寒冷潮湿的旷野上,在官兵疯狂的追杀中,联军战士和家属成片地倒下,到处是横七竖八的尸体,到处都是凄厉的惨叫。

    这确实是一次让刘秀刻骨铭心的惨败。

    他单枪匹马逃出重围,也看不清前面是什么地方,拼命狂奔。

    刚跑了一阵儿,忽然遇到小妹伯姬,刘秀连忙喊她上马,兄妹二人“共骑而奔”。

    又跑了一会儿,忽然又看到二姐刘元(邓晨之妻)扯着3个女儿在徒步逃命。

    刘秀飞身下马,催促二姐带着孩子赶快上马。

    刘元在绝境中遇到亲人,自然喜出望外,但眼前的一切又使她迅速冷静下来:一匹战马,怎能驮6人逃命?!

    她毅然挥手对刘秀喊道:

    “快跑!不能相救了,要不大家都没命!”

    (“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

    刘秀还想再劝,无奈官军的喊杀声越来越近,只好催马逃走。

    可怜刘元母女4人全被追上来的官军砍死。

    这一仗,联军十去四、五。

    刘秀家族数十人命丧黄泉,其中除了二姐刘元母女,还包括刘秀的二哥刘仲、叔父刘良的妻子和两个儿子。

    最让人同情的是刘良老人。

    他作为离职的老同志,为人为官一惯谨慎、厚道,虽然没有多大的成就,但也没干过多少坏事儿。

    在前汉末年、王莽时期,一个不干坏事儿的干部就是好干部了。如果他还为人厚道,还讲究慈孝,那他完全可以当先进。

    现在,刘良想想到老了丧妻丧子,自己也将老无所终,内心伤感至极。

    他骑着一头牛,一边痛哭、一边逃命,看哪儿联军将士多就往哪儿跑,仓仓惶惶才与刘縯等人会合,状况十分凄惨。

    正在这时,不知谁送来一封甄阜、梁丘赐写给他的信,使他的心情在悲伤的同时,又沮丧到极点。

    这是一封讽刺侮辱他的信。

    在信中,甄阜、梁丘赐借用“老子骑牛”的典故对他说:

    “老子不率宗族,穿着单衣骑着牛,一边哭一边走,将来还有什么人可以依靠呢?!”

    大家都知道,老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曾做过周王朝的图书馆管理员(守藏史)。

    后来,他很不得志,辞去官职,离开家乡,一个人骑着青牛去秦国讲学。

    刘良看到这封信,知道显然不是夸他学问大,而是挖苦他老来孤单,无依无靠,而又不得不颠沛流离的狼狈相。

    唉!

    小长安这一仗,联军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但是,刘縯并没有气馁,他连忙重新集结兵众,退守棘阳。

    王莽下令南阳等地的官军,加紧对联军将士的围剿和追杀。

    这时的刘秀,则单枪匹马逃难。
………………………………

41、 传说中的逃亡

    至今,在河南中南部、安徽北部一带,还流传着很多刘秀逃避王莽官军追杀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生动地

    记述了当年王莽官军的穷凶极恶、刘秀的吉人天助和老百姓的人心所向。

    我们不妨来看几则,大家一起从另一个角度,走进刘秀起兵早期那血雨腥风、激情澎湃的战斗生活。

    在河南驻马店市西60多公里,有一座山,名叫铜山,是历代农民起义军常常光顾的地方,目前是旅游胜地。

    走进铜山山门不远,可见左前方有一块巨石耸立,中间有一裂缝,象刀劈一般,被称为“刀劈石”、“刘

    秀石”。

    据传说,一天傍晚,刘秀逃避王莽的追兵来到铜山的一道山梁上,精疲力尽、狼狈不堪,再也跑不动了。

    眼看追兵就要追上,刘秀不想落入官军手中受辱,便要拔剑自刎――宝剑刚从鞘中拔出,紧急关头,土地

    爷看见了。土地爷急忙把拂尘一挥,将刘秀藏了起来。

    黄昏已到,夜幕降临,官军赶了上来。

    在暮色中,官兵看到丢盔弃甲的刘秀,举剑“唰……〃地一下,把他从头到脚劈为两半……。

    待官军走远,土地爷从旁边树丛中喊刘秀出来,一看,原来刚才官兵劈的是一块大石头。

    土地爷对刘秀说:“你是真龙天子、光复之帝,为了救你的性命,我用一块大石头变成你的替身。让官兵

    一砍,才把他们骗走了。”

    刘秀听了连忙磕头表示感谢。

    刘秀后来称帝,在铜山山梁下为土地爷重修庙宇,并敕封土地爷为“鸿德土地”。

    这个土地庙常年香火不断。

    连神仙都帮刘秀,只能说明王莽真的气数已尽。

    在安徽省西北部的界首市光武镇,刘秀的传说也很多。

    我的一位作家朋友考证,光武镇是目前为止全国唯一一个用皇帝谥号命名的建制镇。

    这个小镇的得名与刘秀的这次逃亡和一座庙有关。

    小镇过去叫赵路口,是个小村集,王莽的官军追杀刘秀时到这儿。

    当时天已黄昏,刘秀跑到集南头藏起来休息,官兵追到集北头住下。

    双方都累得人困马乏,但互相并不知道对方来到这儿了,单等次日天亮,大家爬起来追的再追、逃的再逃。

    当然,由于大家都在一个集子上,如果天亮了同时起来,刘秀很可能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吉人自有天助。刚到半夜,集南头的雄鸡忽然啼叫起来。

    刘秀听到鸡叫,连忙醒来逃命。

    等到天色微明,集北头的雄鸡报晓时,官兵起来干活,刘秀已经逃走一个多时辰了。

    至于为什么集子南头和北头的鸡叫有先有后,没有人能说清楚,大家提起这事儿都说刘秀命好。

    后来,为了纪念这块福地,刘秀称帝的当年,就下旨在这个小村集上建了一座庙。

    再后来,地方干部群众念念不忘刘秀,就用刘秀的谥号“光武”给这座庙当名字,称这个庙为“光武庙”。

    这个有着光武庙的小村历经沧桑,发展成今天的光武镇。

    就在界首市及其邻近的阜阳市、临泉县、太和县一带,关于刘秀这次逃难的故事传说可以说俯拾皆是。

    比如,阜阳有个搬马井,说的是刘秀这次逃难跑到这儿,人累马乏,人和马都浑身燥热、口渴难忍,他滚

    下马来想歇歇。

    谁知他的宝剑刚一拄地,地上“突突――”冒出一股请泉。

    刘秀大喜,连忙双膝跪地,双手捧水喝了个够。

    待他自己喝饱时,泉水已经涌出一口井来。刘秀忙转身去牵马,也想让爱马喝几口。

    可是,等他牵马来到井边,水位已很低。水深无桶,马使劲儿伸长脖子,还是够不到水。

    刘秀很着急,跪在地上,双手扒着井沿儿说:“井呵井呵,你要能歪一歪,让我的马儿也喝两口就好了。

    ”

    他话音刚落,就见这口井慢慢地倾斜,直到水涌到井沿儿。

    那马一直喝了个够,顿时精神百倍。

    刘秀立即起身,十分高兴,向井口拱一拱手,说声“谢谢”,策马继续奔命。

    与上面的故事比起来,黑虎庙的传说则多少有点儿悲情,但让人悲而不伤,发人深省。

    我本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基本上是不骂人的,也极少有粗口。

    在写这篇东西写到王莽时好几次骂了他,实在没办法,我忍不住。这时对我来说,不是我不文明,实在是

    王莽太野蛮。

    请朋友们担待点儿吧。

    我请大家一起看看黑虎庙的故事,希望大家理解。

    在安徽省界首市光武镇北面二三公里处有个小王庄,附近有个大芦苇坑,坑中间的土岗子上有个黑虎庙,

    据说这庙是刘秀称帝后专门拨款,给一只名叫黑虎的狗建造的。

    给狗建庙,必有原因。

    过去这儿属于界首市,现在归安徽省太和县管辖。

    关于这个黑虎庙的来历,附近的大多数上了年纪的村民都能说个一清二楚,也与刘秀的这次逃难有关。

    刘秀只身逃命来到小王庄,仍然没有摆脱追兵,遇到了穷苦老汉王老大。

    王老大见是南阳君子刘秀,是为了打王莽才落难的,下决心要救他。

    王老大孤身一人,相伴的除了一间破茅草屋,就是他心爱的一只狗:又高又大,浑身漆黑,名叫黑虎。黑

    虎在王老大的精心饲养、呵护下,很通人性,是与他朝夕相伴的忠实朋友。

    王莽官兵的喊叫声越来越近,一间破茅草屋根本不能藏人,怎么办?

    王老大急中生智,把刘秀藏到村东边芦苇塘里的土岗子上。

    这里长着一人多深的芦苇和茅草,周围是个大水塘,不大引人注意。

    他悄悄地对刘秀说:“刘将军,你在这儿躲着,待一会儿我让黑虎来给你送饭。”

    他的话刚说完,刘秀因为连日奔跑,又累又困,很快晕倒了。

    王老大刚从芦苇坑里跑出来,官兵也追杀来到。

    官兵包围了小王庄和芦苇塘,到处搜索抢掠,拷问威逼老百姓交出刘秀,但没有得到半点儿刘秀的消息。

    为首的将领下令搜查芦苇坑,随行的人说,在诺大一个芦苇塘里,要搜一个人就象海里捞针似的,现在正

    是深秋,芦苇茅草见火就着,不如放火。刘秀不在里面就算他走运,他要在必定烧死无疑。

    于是,将领下令对芦苇塘放火。

    火借风势,顿时烈焰腾空,整个芦苇塘很快变成一片火海。

    王老大一看芦苇起火,生怕刘秀有个闪失,十分焦急,就偷偷唤过黑虎,让它到芦苇塘土岗子上去。

    因为黑虎是一条狗,便没有人过于注意它。

    黑虎迅速地、悄悄地跑到刘秀藏身的地方,见他正在酣睡未醒,烈火悄悄烧了过来。

    黑虎急得团团转,用爪子拍打刘秀,他不醒,用牙齿咬着他的战袍使劲儿拖,也拖不动。

    连日奔波加上高度紧张,刘秀实在太累了!

    黑虎急了,跑过去跳进冰冷的水塘里,带回一身水,往刘秀身边的芦苇茅草上抖。

    一趟又一趟,黑虎象穿梭一样,不断地用自己的身体带回水来,抖落在刘秀身边的茅草上,累得伸着血红

    的舌头。

    过了好大一会儿,看着芦苇坑快烧光了,官兵料到里面即使有人也必死无疑,便撤了。

    王老大急忙跑到土岗子上去。这时,刘秀刚刚醒来。

    两人看到,刘秀睡觉地方附近的芦苇茅草都是湿漉漉的,再远一点的全被烧焦了,旁边躺着的黑虎已经累

    死了。

    黑虎浑身黑漆漆的毛也是湿漉漉的,往水塘边留下一串串狗蹄的水印儿。

    王老大蹲下来,抚摸着黑虎,十分伤心。

    刘秀非常感动,不由得泪如雨下。

    他蹲到王老大身边,安慰着、颤抖着说:

    “王大哥,你的黑虎救了我一命,我刘秀永远不会忘记。等我灭了新莽,一定给黑虎立祠建庙!”

    说罢,二人找来铁锹,在土岗子上殡葬了黑虎,立了一座黑虎冢。

    后来,刘秀登基,始终没忘黑虎的救命之恩,专门发文、拨款,在小王庄东边芦苇丛中土岗子上建了一座

    “黑虎庙”。

    如今,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沧桑,黑虎庙已经荡然无存。

    可是,芦苇塘和土岗子遗址还在。

    我想,黑虎虽然是个畜生,可它对人类竟然如此深情!

    它情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救下刘秀,我们也只能说:

    王莽不灭,天理难容!!!

    我小时候生长在皖北农村,从刚记事起就喜欢听大人讲故事。

    我的奶奶是个极端善良的人,识字不多,深明大义,她最喜欢给我讲刘秀的故事。

    儿时的我每每哭闹了、调皮了,或者奶奶想找听众了,她就会把我叫到跟前:

    “来,我给你讲讲刘秀走南阳的故事……。”

    说到这儿,我忍不住要说插花娘娘的传说了。

    插花镇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城东35华里处,过去原名吕家铺子,是个仅有10多户人家的过路店。

    据传说,刘秀这次在小长安战败,单骑逃到这儿,口干舌燥,实在难忍。

    忽然,他看见村前有一口水井,一位头插鲜花的姑娘在用木桶打水。他急忙就走上前去行礼,向姑娘求一

    口水喝。

    姑娘见刘秀气喘吁吁、热汗直冒,不像个坏人,顿生同情之心,就提起水来放在他面前,让他喝。

    姑娘仔细打量,见刘秀仪表不凡、一脸正气,不由得肃然起敬,便提醒他慢慢喝,小心呛着。

    刘秀喝好了,向她拱手谢道:“我若有出头之日,一定厚报!”

    这位姑娘非常贤惠,人们都喜欢她,但她却时常引起她嫂子的嫉妒和刁难。

    刚才发生的这一幕,又恰恰被嫂子看到了。嫂子就到处散布流言蜚语,说她私通男人。

    姑娘父母早亡,哥哥又在外经商,这事儿没有人能给说个明白,她一气之下悬梁自尽了。

    再说刘秀登基之后,抽时间回报对他有过帮助的人。他念念不忘姑娘的让水之恩,就派人到这儿寻找她,

    打算重赏报答。

    使者回来报告,说姑娘当年就为了救人蒙辱而死,刘秀听了,心中不禁怆然!

    姑娘那温柔的面孔、善良的话语,还有她头上插着的那散发着清香的鲜花,时时在刘秀眼前晃动。

    为了给姑娘正名,也表彰她的救驾功德,刘秀忍着悲痛,下诏在吕家铺子为姑娘建庙,并且给她塑像,赐

    金花插在塑像头上,敕封她为“娘娘”。

    这座庙被称为“插花娘娘庙”,也叫“插花庙”。

    吕家铺子也因此改名插花庙,现在是阜阳市颖东区插花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上面这些故事如此凄美!!

    快过去两千年了,人们仍然津津乐道着这些不可重复的故事。

    这些故事至少告诉我们:王莽是老百姓的敌人,刘秀是老百姓的刘秀。

    这些故事经过千百年来人们口口相传,爱憎分明,曲折生动,简洁流畅,已经形成了一种“刘秀传奇文化

    ”。

    研究、品味“刘秀传奇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那段历史、思考今天的生活。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