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秀君临天下-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简直是笑话!

    但是,历史发展总是不断地给人惊奇,因为它从来没有既定的、一成不变的剧本和模式。

    由于张步控制的疆土宽广、兵强马壮,王闳觉得自己光靠更始的任命文件和手里的几千人很难摆平他。

    于是,他大胆地决定:自己亲自到张步的驻地去,面对面地说服他。

    这显然是一步险棋。

    说到这儿,我不由得想起一个成语叫“与虎谋皮”。而目前王闳去说服张步来听自己的安排,就无异于“

    与虎谋皮”。

    敢于与虎谋皮的人,大概有两种,一是没能耐,甚至不知到自己的处境;二是有能耐,而且很自信,相信

    自己有办法拿下老虎、剥下皮来。

    皮被谋走的老虎,也大概有两种,一是没有虎劲儿、也没虎威,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皮被谋走也无能为力;

    二是有虎劲儿虎威、但没有相称的虎脑,皮被谋走而浑然不觉。

    现在,王闳就要走这步险棋,找张老虎要虎皮去了。

    得知王闳要来拜访,张老虎很吃惊、很生气:大家正在对砍,你这是来的哪一套?

    但是,两军交兵,不斩来使,抬手不打笑脸人。人家要来拜访,自己总得有个姿态。

    张老虎安排大军列队,迎接王闳。这其实也是向王示威。

    在大军面前,张老虎怒气冲冲地质问王闳:“我有什么过错,你先前攻打我这么过分?”

    (步有何过,君前见攻之甚乎?)

    王闳并不害怕,手按剑柄大声应答:“我是奉(更始)朝廷的命令来担任太守的,而您先生领兵抗拒,我

    是在清剿贼寇罢了,怎么能叫过分!”

    (太守奉朝命,而文公拥兵相据,闳攻贼耳,何谓甚邪!)

    于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现了:张老虎听了王闳的话,沉默了好大一会儿,一句话说不出来。

    又过了一会儿,他走上前去,向王闳跪拜,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随即安排隆重的宴会和乐舞,待王闳如上宾。

    不仅如此,张老虎还决定:以后郡中政务,全部交给王先生处理!

    (令闳关掌郡事。)

    之后,张老虎对王闳言听计从。

    如果不是正史多处记载如上述,我也不信上面的场景会出现。但没办法,王闳就这么自信,张老虎就这么

    把自己的皮交了出去。

    对王闳来说,这当然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公元27年2月,刘秀的太中大夫伏隆持节来到剧县,封张步为东莱郡(治今山东掖县)太守,张步不禁怦然心动。

    张步明显感觉到了自己在二刘(刘秀、刘永)争霸中的分量。

    他虽然前不久接受了刘永的封赏,但很不满足。

    他一直在盘算着自己的定位和利益,看怎样才能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他清楚,刘永除了汉室血统纯正一点,其它并没有什么,能力、威望根本与刘秀不能比。

    当然,接受二刘的封赏都不过是权宜之计,领个旗号而已。

    我要当一哥。我要尽量往一哥位子那儿挤。将来即使坐不上那个位子,我也好与别人讨价还价。

    刘永闻讯,也连忙派人赶到剧县,争取张步。

    在这二刘角力中,张步想多捞点儿好处。

    这里面有个过程,我们要交代一下。

    起初,为了配合盖延的武力攻伐,刘秀派伏隆招抚地方势力。伏隆刚来到剧县时,张步表现出十分友好的

    态度。他主动拜见伏隆,表示要约束自己的部队,配合刘秀大军的行动。

    说到这儿,大家应该看明白了张步的处境和动作:

    他有野心、也有实力,是刘永封的所谓“辅汉大将军、忠节侯”,又对更始的高干王闳言听计从,现在还

    想接受刘秀的册封。

    他在押上自己的政治前途做一笔生意,或者说豪赌一把,看哪个客户能让自己赚得最多。

    伏隆对张步的表现很满意,打算封张步为东莱太守。但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这要报经刘秀同意。

    于是,办事循规蹈矩的伏隆就对张步说,你静候佳音,我回洛阳向皇上禀报一下。

    张步派自己的亲信孙昱随伏隆去洛阳,同时给刘秀带了不少贡礼。

    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打击自己的竞争对手,是刘秀的一贯方针。

    为了对伏隆的工作业绩表示褒奖,刘秀立即提拔他担任光禄大夫,并且批准他的人事建议,任命张步为东

    莱太守。

    同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便于抢占先机,刘秀还特别授权伏隆,县长及其以下的干部他可以自己决定任

    命,不必报告,事后报朝廷有关机构备案即可。

    (诏隆辄拜令长以下。)

    伏隆又返回剧县,打算宣布对张步的任命。

    就在伏隆往返洛阳汇报工作的这几个月时间里,事情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原来,刘永听说刘秀正在争取张步,而且伏隆的工作快做成了,十分紧张。他知道张步手下兵强马壮

    ,决不能让他倒向刘秀!

    于是,刘永急忙派人赶往剧县,封张步为齐王。

    (刘永闻隆至剧,乃驰遣立步为齐王。)

    沛西之败,已经过去半年,刘永躲在湖陵得到了歇息和调整,他觉得自己重整旗鼓的时候来了。

    按说,他与刘秀一样,都是抗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出来打天下的。

    如果按照西汉高祖刘邦的规定,非刘皇族是不能封王的。

    但是,为了现实政治需要,刘永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这样,张步就掂量起来了:这边是刘秀,威名满天下,但给的价位只是个太守;这边是名声、能力不如刘

    秀的刘永,给的好处却是个王位。

    “齐王”!这个爵位太诱人了!

    所以,当伏隆返回剧县、打算宣布刘秀对张步的任命时,张步一改往常的谦恭,摆起王爷架子来,拒绝接

    受这个任命。

    他想再探探刘秀的出价。

    人家刘永给的价码是个王爷,明显分量很重嘛!

    伏隆很快搞清了事情的原委。

    这一天,两人见面。

    张步总想拐弯抹角试探刘秀的低价,伏隆则明白地告诉他:

    “高祖曾经昭告天下,非刘姓不得封王。现在您要是改过归顺,虽然不能封王,可怎么说也能得到个万户

    侯。您何必贪恋刘永伪政权的封赏,只顾眼前、不顾日后呢?”

    张步很不以为然。

    日后?日后会怎样?日后的事儿谁能说清楚?

    现在天下大乱,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谁的爵位高谁光荣。

    至于日后社会发展的前景,不好意思,这个问题太专业,还是让别人回答吧。

    张步反复掂量了刘秀、刘永双方的出价,终于打定主意要跟刘永合作。

    但是,他又认为伏隆确实是个人才,就力劝伏隆留下来,跟自己一块发展,以青州、徐州为根据地,好好

    干它一票。

    伏隆不同意,坚决要求回洛阳报告情况。

    张步一不做二不休,接受刘永的封爵,同时拘捕了伏隆。

    (步遂执隆而受永封。)

    对不起,别怪我心黑,我这样也是为了我自己。

    伏隆是刘秀的代理大司徒伏湛的儿子,出身名儒和高干家庭,早年就因为有节操而得名,很受刘秀信赖,

    他对刘秀也忠心耿耿。

    面对局势突变,伏隆已有准备。

    他早就写下秘密报告,交给一个随从,让他想办法尽快脱身,赶赴洛阳,向刘秀报告情况。

    这个随从本来也被关押,瞅了好几天才找到机会逃出来,又历尽艰辛跑回洛阳。

    伏隆不愧是伏湛的儿子,跟他老爸一样德才兼备,一样对刘秀忠心耿耿。

    他可能料到自己凶多吉少,给刘秀的报告是这样说的:

    “臣受命出使,无能为力,不能完成使命,被叛逆所拘。臣虽然身处险境,但为了完成陛下的使命,即使

    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现在地方干部群众知道张步反叛,必定人心不稳。所以,希望陛下及时进军,丝毫不要

    顾及臣的安危。如果臣能生还回到京城,能落得被主管部门查究问责,就是最大的愿望了;如果臣身死贼寇手

    中,就把父母兄弟长期托付陛下了。最后,敬祝陛下及皇后、太子永远享受万国拥戴,与天地共荣、万寿无疆

    !”

    伏隆的报告言辞恳切,一片丹心天人可鉴。即使在今天读来,也让人感慨万千、心绪难平!

    刘秀看了极为感动,不由得泪流满面。

    伏隆的这篇报告,一般的正史如《后汉书》均有原文照录,谁有兴趣,可以打开研读、琢磨,来感受一下

    当年的腥风血雨和人性光辉。

    刘秀招来代理大司徒伏湛,把报告给他看,眼含热泪说:

    “伏隆可以说有苏武的节操!朕恨不得破坏规制暂且许诺张步封王,换得伏隆立刻安然返回!”

    (隆可谓有苏武之节,恨不且许而遽求还也。)

    刘秀说的这番话虽然只是个安慰,但其中也不乏真情。

    伏湛听了还能说什么呢?

    老伏字惠公,出身于鸿儒世家。

    他从小到大诚实善良,勤奋好学,性情持重,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爱戴。

    他的9世祖伏胜十分了不起,是我国先秦时期最伟大的文化传播者。

    伏胜是秦始皇时期的博士。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墙壁夹层里藏了一部儒家经典《尚书》。

    大家知道,这在当时露馅了肯定是要杀头的。

    接下来是楚汉战争,天下乱成一锅粥,伏胜与家人四处流浪。

    那边西汉刚一建立,他就跑回原处,找到自己藏起来的这部《尚书》,虽然丢失了几十篇,但仍有29篇。

    于是,他凭着自己的记忆和深厚的儒学功底,以这本书为教材,在齐、鲁(今山东一带)等地教学为生。

    西汉文帝时,为了接续文脉、发展文化教育事业,面向全国征召通晓《尚书》的人,找了半天,无人回应。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危害可见一斑。

    文帝求贤若渴,很不甘心,不知从哪儿听说伏胜正在教授《尚书》,就下诏让他来应聘。

    但是,伏胜这时候已经90多岁了,老病在身,行走不便。

    于是,文帝派中央教育礼仪部副部长(太常掌故)晁错到伏胜家里去拜师学习。

    后来晁错成为一代大儒,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就是题外话了。

    晁错同学拜师学习很认真,后世有不少传说,甚至有人以他这回著名的拜师求学为题材创作绘画等文艺作品。

    不过,由于伏胜实在年事已高,说话时口齿已经含混不清。没办法,伏胜只好让自己的女儿当翻译。

    晁错同学虽然很用功,可对这爷儿俩的话也只能听个大概。

    有的史料说,晁同学能听懂这爷儿俩说话的百分之七、八十。

    这样,伏胜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并口头传授的、晁错同学等广大干部群众用当时流行的隶书抄录的《尚

    书》,就是《今文尚书》。

    当时和以后很长时间,懂不懂《今文尚书》,几乎是一个人有没有文化的代名词。

    后来,汉武帝末年,鲁恭王为了扩建宫室而拆除孔子旧宅时,在老房子墙壁夹层里里发现了大量包括《尚

    书》在内的儒家书籍,都是用六国时代的蝌蚪文书写的,《尚书》所以被称为《古文尚书》,其它经书被称为

    “古文经”。

    不久,首先在儒学家之间,进而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开始了长达200多年旷日持久的今、古经学学术论争。

    这场论争乍看是学术论争,其实也是关于学风、文风、政治作风,乃至于社会习俗的思辨。

    这场论争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乃至于政治生态的影响之深远,我们今天也难逃其囿。

    这场论争之重要,以至于我们今天甚至还可以说,不了解它,几乎就等于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当然,这个问题太专业,也不在我们重点介绍的范围。

    我绕了这么个弯子,就是想告诉大家:伏胜是个大儒、是个国宝。,老伏家家学渊源深厚,书香经世不断。

    比如伏湛的老爸伏理,也是西汉名儒,曾担任过成帝的老师,仅凭一本《诗经》就把风流贪玩的成帝忽悠

    住了。

    伏湛也不是常人。

    他从小品性就好,尊友敬长,勤奋好学,热衷文化传播,年纪轻轻的时候就能带几百个学生。

    他不仅学业有成,而且仕途顺畅,王莽篡汉时他已经官至御史。刘玄的更始王朝开张时,他获任平原郡(

    治今山东德州)太守。

    当时天下到处兵荒连天,他一边坚守工作岗位,严肃认真地打理政务,一边坚持传授经学。同时,也正值

    饥荒,他还与老婆孩子吃糠咽菜,省下自己的俸禄赈济百姓。

    所以,平原一郡能在乱世中保全,全靠他了。

    所以,对这样的干部如果我们还不叫好,简直没有天理了。

    刘秀称帝时,慕名征召伏湛、伏隆爷儿俩到朝廷工作,对爷儿俩十分欣赏和友善。

    (光武甚亲接之。)

    伏湛是典型的学者型干部,又德才兼备,刘秀对他十分信任。

    起初,刘秀安排他在中央机关工作,位居尚书,负责草拟各种规章制度。

    (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

    大约在邓禹西征关中的时候,刘秀任命他为大司徒司直、代理大司徒,相当于副总理兼监察部长,代理总

    理职责。

    不仅如此,刘秀每每出差离开京城,常常安排他在京镇守,打理国政。

    伏湛多么受刘秀器重、职责多么重要,大家可想而知。

    老伏家这样的家学,男丁个个如此优秀,到伏湛爷们这儿对刘秀又是如此忠诚,实在是刘秀的福气。

    眼下,儿子在敌人手中虽然凶多吉少,而皇上能这么评价、这么体谅,老伏家多少也算得到安慰了。

    话又说回来,伏湛即使再说别的,还有什么意义吗?

    伏湛抽泣着拜谢刘秀,凄然告退。

    (湛泣拜而退。)

    不久,东边噩耗传来,张步杀了伏隆。

    伏隆被害,知道的人无不哀怜痛惜。

    (其后步遂杀之,时人莫不怜哀焉。)

    伏隆被害,刘秀不仅伤心,而且伤肝!

    杀害伏隆,天人共怒!

    刘永不除,天下难安!
………………………………

123、 再战而胜

    面对刘永、张步猖獗,伏隆被害,盖延难以控制局势的紧急局面,刘秀迅速做出新的部署:

    一是免去邓禹大司徒职务,伏湛接任,同时封伏湛阳都侯;二是调整东线军事部署,安排豪华阵容,由大

    司马吴汉挂帅,率建威大将军耿弇、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出征讨伐,盖延配合。

    东线刘永等人的问题,已经到了非彻底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由于盖延没有对刘永乘胜追击,刘永集团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公元27年2月,刘永派使者在封张步为齐王的同时,封另一个割据者董宪为海西王(据郯城,今山东东南部

    ),目的当然是抖擞精神、抱成一团,再战刘秀。

    面对刘秀的强大的政治军事压力,刘永十分头痛。

    经过几个月的反省和深思,这一次,他也改变了策略:既然刘秀派出了由大司马吴汉率领的豪华阵容,我

    也不能凑合,结盟张步、董宪,一起接招。

    东线的战争扩大了!

    本来,时世和刘秀都给了盖延充分表现的机会和舞台,可他只能唱武戏,文戏唱得不怎么样,没能把握好

    这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时机,可惜了。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现在,时势想造就老盖,老盖没反应,时势只好造就别人了。

    那就看吴汉的吧,他也是大家的熟人了。

    吴汉是旷世良将。尽管他身上有这样那样的明显的不足,但仍不失为史家公认的良将。

    也就是说,在军事这个行当,他做到了极致,达到了普通兵家没有达到的高峰。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吴汉是个很复杂的人,史家对他的评价差别也很大。

    原因很简单,他的身上打上了太多的时代烙印,而他的思想意识、处事方式和所作所为都有着明显的双重

    性。

    比如,他对刘秀忠心耿耿、忠于职守,但有时候又不执行命令,擅作主张;他很多时候自律甚严、军纪严

    明,但有时候又纵容部下烧杀抢掠;他贪图功名、争强好胜,但有时候又严格约束自己和亲属,散发自己的田

    产,甚至临终还请求刘秀不要赦免自己的可能犯下的罪错;有的史家说他“刚毅木讷”,另外的则说他没有口

    才、但有美德。

    总之,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厌恶他的人说他是“屠城悍将”、“贪功好杀”,而挺他的人则说他智

    勇双全、清正廉洁,是“开国良将”。

    但是,我们也必须说明的是,刘秀就很挺他。

    刘秀挺吴汉的原因,我们将在以后稍微空闲时专门分析,那时候我们还将认真分析总结刘秀身边的各种势

    力集团。

    现在,我先简单告诉大家的就是:

    其一,吴汉是刘秀的大老乡,南阳宛城人,亲戚、老乡在什么时候都很重要。

    其二,吴汉是个猛人,不,他是个典型的猛人、猛人中的猛人。

    他天生就是打仗的料儿,在刘秀手下又有很多机会,表现十分抢眼。

    前几年,刘秀在河北发展时,每每要扁谁,往往是他提出意向和要求,邓禹出谋划策、制定方案,吴汉负

    责具体执行。

    吴汉率领数千精锐骑兵当先锋,无论攻城还是砍人,很少有他摆不平的。

    在那些激烈、残酷的对决中,除了在现场直接指挥,吴汉还喜欢率先冲入敌阵、率先登城、率先砍人,激

    励得手下将士个个热血沸腾、争先恐后、奋不顾身。

    其三,吴汉是邓禹极力推荐给刘秀的,而邓禹是刘秀的头号心腹和首席智囊。

    有的史家说他不是刘秀的发小,不是刘秀起兵时的伙伴,是刘秀在河北发展时插队的。

    其实,纵观刘秀君临天下之途中的部属,他真正的发小只是极少的几个同志,如萧县人朱浮,那些为他运

    筹帷幄、折冲千里的文臣武将,多是在路上陆续汇集在他麾下的。

    刘秀在河北最困难的时候,吴汉投奔在他那儿。

    起初,他并没有引起刘秀太多的注意,是邓禹慧眼识人,屡次推荐(数相荐举),他才被刘秀器重,不断

    被委以重任。

    但是,吴汉是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每担重任,必建奇功。

    刘秀当然对他十分满意。

    其四,吴汉对刘秀绝对忠诚,或者说是刘秀的铁杆粉丝。

    他早在河北安乐县当县长时,就崇拜刘秀,盼望能投在刘秀手下效命。

    (汉素闻光武长者,独欲归心。)

    那时,刘秀在河北正处于最困难的时候。

    吴汉毅然弃官,做了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历尽艰难险阻,带着一批朋友斩杀王郎的军政干部,数百里奔

    袭,去投奔刘秀。

    当然,他后来在刘秀手下屡有精彩表演,我们也说过了。

    刘秀平定河北以后,最早、也是最坚决地劝他登基的心腹和粉丝中,就有吴汉。

    是啊!王朝刚刚建立,天下还不太平,正是用人之际,象吴汉这样的干部不用还能用谁呢?

    说到这儿,我们还要搞清楚一个情况,再重申一下,刘秀对刘永用兵,先派盖延,再派吴汉,既不是对刘

    永不重视,也不是用老盖无效的补救措施,而是前一段时间,刘秀和吴汉都太忙,实在腾不出手来。

    去年初,刘秀对刘永下手时,正在对四面八方的对手打组合拳。

    而吴汉身为国防部长(大司马),也没能专心谋划国防基础建设,正按照刘秀的安排,率领9位将军肃清中

    原地区的农民武装和地方割据势力。

    很显然,中原不稳定,刘秀的王朝一刻也不能安宁。

    公元27年的春天,说来就来了。

    大司马吴汉去年在肃清中原时,基本上是刘秀指哪儿、他就打哪儿,他打哪儿就能摆平哪儿。

    他在刘秀的指点下,率领豪华阵容,在中原大地纵横驰骋,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碰上谁砍谁,基本上是

    如入无人之境,胜负没有什么悬念。

    所以,肃清中原的战役几乎成了他老吴个人风采的一种展示,同僚称他为“常胜将军”,敌人则闻之丧胆。

    但是,老吴这次到了东边来,情况有点不一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