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刘秀君临天下-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难怪今天有人感慨: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但是,我们还要说,无论名利场多么让人眼花缭乱,只要取之有道,都是无可非议的;而真诚地礼让自己的眼
前的利益,至少是值得尊重的。
鉴于这个问题今天仍然把好多人搞得很累,我们顺着说阴兴。
公元33年,阴家发生入室盗窃杀入案时,阴识辞去侍中职务回家为老人守孝,刘秀毫不犹豫地把这个要职交给
了阴兴,并加封他为关内侯。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
这个时候,阴丽华还是贵人,皇后是郭圣通。
有一天,刘秀和阴丽华召见阴兴,打算册封他,连印绶都准备好了,就放在面前。
一听刘秀的意见,阴兴坚决推辞,像大哥阴识一样态度诚恳、语气坚决。他说:
“臣并没有攻城陷阵之功,而一家几人都承蒙皇上的恩赐,令天下人瞩目,已经是盈盈自溢了。臣蒙受陛下、
贵人的恩惠已经深厚,荣华富贵已经到了顶点,不可以再加封,臣从内心里也确实不愿意再受封。”
刘秀对阴兴的谦让之德十分嘉许,不想违背他的愿望。
阴兴不仅感动了刘秀,也感动了姐姐阴丽华。
事后,阴丽华问他为什么像大哥那样推辞别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阴兴对自己的姐姐说话,当然也是掏心窝的:
“贵人难道不记得自己读过的书上说的话了吗?《易经》上说‘亢龙有悔’,君主宠幸臣子到了极点,就会有
悔吝之灾。外戚家往往苦于找不准位置,不知谦逊退让,嫁女必配王侯,娶媳必想公主,我心里想到这儿就很不安
。荣华富贵终有极点,人应当知足,矜夸、骄奢必然会被人们讥笑。”
阴丽华听了非常感慨,觉得自己虽然贵不可言,仍然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以后再也不为自己的宗亲谋取官位了。
阴兴用自己至忠至诚的品性感动了刘秀和阴丽华,也感动了更多的人。
终其一生,他都言行一致。
由于阴兴为人太低调儿,只知道默默地干活儿,从不张显自己,所以,他虽然功德巨大,可作为演员,并不太引人注目。
也就是说,在刘秀后汉王朝的社会人生大戏中,他的戏份儿并不太多,我们索性说完吧。
公元44年,阴兴被任命为朝廷警卫队长(卫尉),同时负责辅导皇太子刘庄。
(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
这时候,阴丽华已经取代郭圣通被立为皇后,刘秀已经废了大儿子刘彊,改立阴丽华的儿子刘阳为太子,并为
刘阳更名刘庄。
大家也完全可以想象,这时候,刘秀已经把自己家小的安危和家国未来的希望都交给了阴兴。
次年、也就是公元45年夏天,刘秀生了一场大病。
他这次确实病得不轻,都要准备后事了。
关键时候,阴丽华站出来,让阴兴兼任皇帝办主任(侍中)职务,在洛阳南宫云台广德殿接受刘秀的临终遗命。
(明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
当然,刘秀不久逃过了这一劫。
这时候,刘秀已经把阴兴看做自己亲信中的亲信、心腹中的心腹。
说到这儿,我想先简单提醒大家注意两个情况,以后再细说。一是刘秀登基后为了巩固皇权,对外戚和宗室基
本上是采取抑制、限制、约束的政策的,二是刘秀手下徒弟、粉丝众多,文臣武将如云。
在这种情况下,刘秀长期给予阴兴极端的信任,我们只能说阴兴确实有让刘秀眷顾不舍的地方。
一天,刘秀大病痊愈,立即召见阴兴,打算让他取代吴汉,担任大司马,掌管全权。
(会疾瘳,召见兴,欲以兴代吴汉为大司马。)
阴兴一听,就像11年前一样坚决辞让。
他跪在地上叩头,流着眼泪,态度诚恳地说:
“为了工作,臣不敢惜力,但这样实在有损圣上的威德,我不能贸然接受大司马的职务。”
(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阴兴的叩头、流泪、辞让诚心诚意,完全发自肺腑,就连在场的工作人员都被感动了。
于是,刘秀尊重他的意见,就没有让他接任新职。
(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一位伟人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我们说,一个人说点慷慨激昂的话并不难,难的是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而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能心怀高尚,又能言行一致,那他就太值得人们敬仰了。
阴兴就是这样很值得我们敬仰的人。
只是,这世界太精彩,他太低调儿,以至于千百年来,人们在欣赏社会人生大戏的时候,往往心情浮躁,只注意那些大声说话、大动作表演的演员,给他的关注太少。
在此,我想郑重提醒大家,在我们品味历史、欣赏社会人生大戏的时候,为了获得真正的身心愉悦和境界升华,一定不能忽视阴兴这样的演员。
他们虽然戏份儿不多,但德艺双馨,往往几句话、几个动作,就深刻地影响着大戏情节的发展。
为了加深大家的印象,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阴兴演员最后的表演吧。
公元47年,也是刘秀登基称帝的第23个年头,阴兴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在他病重期间,刘秀经常亲自登门探望,同时向他咨询国家大政和朝廷人事。
(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
刘秀比自己的这个小舅子大13岁,对这个小舅子的宠信数十年来有增无减。
在这最后的时候,刘秀仍然向他咨询皇帝工作的核心业务,说明对他宠信到什么程度,大家尽管想象吧。
刘秀作为后汉社会人生大戏的总导演,对阴兴演员绝对信任,而阴兴演员也不负导演期望,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演绎经典。
阴兴有一位堂兄,名叫阴嵩。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哥儿俩一直不和,像仇人一样来往很少。
但是,阴兴很敬重阴嵩的威严持重。
他决定,从工作出发,向皇上推荐嵩哥。
所以,当刘秀前来看望、问计时,阴兴诚恳地说:
“臣愚蠢,不能全面了解国政得失和干部贤愚,但觉得中直机关的县处级干部(议郎、谒者)席广、阴嵩理论政策水平高,认识能力和办事能力强,有过于一些公卿高干的地方,可以重用。”
不久,阴兴去世了,刘秀觉得他临终推荐的两个干部肯定错不了,就提拔席广为京畿警备司令(光禄勋),阴嵩为中央警卫长官(中郎将),都是正部级高干。
对于阴兴推荐自己,阴嵩也大感意外,觉得这个堂弟确实是个值得尊敬的人,自己只有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他。
阴嵩掌管御林军10多年,勤勤恳恳,谦逊谨慎,认真负责,赢得了刘秀的信任。
朝廷内外的干部对于阴兴临终荐仇,普遍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凡事从工作出发,正派公道,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反观当年王莽家族拽着王政君的裙带一个劲儿往上爬,制造了“一门五侯”的干部人事“奇观”,干脆自己掌嘴算了。
阴兴同志的高风亮节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赞誉,因为他的这一切,正是老百姓对干部所要求和期盼的:
一是老老实实做事。无论是组织具体、琐碎的安全保卫工作,还是跃马扬剑征伐疆场,阴兴都以高度的负责精神,全身心地去做,而且力求做到最好。
二是干干净净做人。他身居高位、手握重权,不仅从不谋私,而且还经常用私财接济同事、亲友,身居陋室、手无余财。
三是谨慎谦逊地对待利益。他只知道默默无闻地干工作,不主动追逐名利,反复辞让权位,既表现了高洁的品格,也顾全了大局。
四是公道正派地对待干部。他好交友、善交友,举贤不避仇、不唯亲,不仅把私交处理得很得体,于工作又做到了“任人唯贤、公道正派”。
这是一个完全可以作为榜样的人,不同朝代的干部都应该好好学习。
多年后,人们仍然对阴兴追思不已。
公元58年,刘秀后汉王朝的第二个皇帝、阴丽华的儿子、汉明地刘庄亲自下诏,褒扬阴兴,要求干部以为榜样。
诏书说:
“已故的皇帝办公室主任、警卫队长、关内侯阴兴,执掌禁兵多年,曾随先帝平定天下,军功显赫,本应重封重赏,按照诸位皇舅的待遇,也应该世袭恩泽。但他都坚决辞让,始终安居在街巷陋室里。他辅导教育朕,像周昌一样忠诚耿直,在家仁义孝顺,品行、举止像曾子、闵子一样。他不幸早逝,朕十分哀伤。贤者的子孙,应该给予优待。”
(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
这里,刘庄说的周昌,是前朝的御史大夫,以为人廉洁刚直,敢于直言力谏著名;而曾子、闵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史称非常讲究仁义、孝道。
这里,刘庄对阴兴的评价,虽然明显带有外甥对娘舅的浓浓私情,但也基本公允,也是对阴兴的盖棺论定。
这就是阴兴,一个接近完美的干部,在当时看是这样,现在看也差不多。
他的大哥阴识,也是这样的干部,只是表现风格略有差别。
阴识始终得到刘秀的绝对信任,公元39年,被加封原鹿侯。
刘庄在公元43年6月被立为太子时,阴识官拜京城公安局长(执金吾),同时与阴兴一起,负责教育辅导刘庄。
这些年,刘秀经常出差征伐、调研、考察,每当这个时候,就安排阴识全面掌握禁军,镇守京城。
阴识觉得自己只有用12分的努力好好工作、好好做人,才能不负刘秀的信任。
他除了尽心尽力地履行职责,还在多方面表现出自己卓尔不凡的人格魅力。
平时在朝廷研究工作,他集中精力,直言不讳,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下班以后,与家人、朋友在一起说话,从不涉及国家大事。
同时,阴识在用人上也有自己的办法,既能择贤而任,又能给人才搭建足够的平台。
他所启用的掾史、部属都是贤良之士,比如虞延、傅宽、薛愔等,后来被推荐出去,大多官至公卿、校尉。
刘秀对这位大舅子非常敬重,经常把他当做榜样,来教导、敕诫皇亲国戚,激励身边的干部和工作人员向他学习。
(帝敬重之,常指识以敕诫贵戚,激励左右焉。)
这就是阴家哥儿俩,两个高尚的干部,纯粹的干部,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干部。
当然,人们常说贵、贱不过三代,这哥儿俩的子孙后代的情况也不一样,有的封侯立后,有的也不得善终,我们以后陆续说。
总而言之吧,阴丽华这兄妹3人,在刘秀登基初期,凭着自己的秉性、才华和品德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和好评,也取得了刘秀的真正宠信和绝对信任,是很不容易的。
这个时期的刘秀,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一哥大位,对外四出征伐、削平割据,对内则抑制外戚贵族,架空功臣元勋,提拔年轻干部。所以,对皇亲国戚,刘秀基本上是功名利禄要什么给什么,就是不给你实际的公共权力。
而阴家哥儿俩,是少有的例外。
不过,我们也要说,刘秀毕竟是一代明君,他在处理家务事儿,特别是涉及功臣和外戚时,是十分温和得体的,按照时下的话来说,他凭着自己虚怀若谷的心胸、博大精深的谋划和炉火纯青的手段,努力做到了和谐。
………………………………
134、 郭皇后和河北集团
说到这儿,我们还要回头说说刘秀的首位皇后郭圣通。
我们始终认为,郭圣通也是比较优秀的,刘秀对她还是有感情的。
刘秀登基前后,也就是她被立为后的前后,她接连为刘秀生了5个儿子。
刘秀也对她投桃报李,不仅立她的儿子刘彊为太子,还大力提拔重用她的弟弟郭况。
应该说,刘秀登基称帝以后的十几年,对郭圣通及她们老郭家还是非常宠爱的。
但是,也就这么平安、和谐了才几年,郭、阴两家矛盾由星火而燎原,一系列深刻影响政局走向的事儿发生了。
有的史家说刘秀登基不久,他的两个老婆郭圣通、阴丽华就开始争风吃醋,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从表面来看,郭圣通对刘秀宠爱阴丽华、冷落自己越来越不满,由不满而至于嫉恨,由嫉恨而至于其它,最后搞得局面不可收拾。
我仔细琢磨了关于郭、阴两家的有关史料,断定这也仅仅是表面现象,事情的真相远远不是那么简单。
由于很多种原因,我们无法看到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实的真相,真正的事实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当我们试图拂去浮躁的烟尘,深入探究一些问题的时候,虽然常常有所收获,但更多的时候是难以如愿的。
更可怕的是,我们千辛万苦所得到的,往往是被扭曲的事实、被矫饰的真相和错综复杂的结论。
怎么办?
我们终究应该怎样看待我们身边过去、正在和将要发生的事儿?
比如对待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我们还能看清楚吗?
比如那些权威的观点和公认的定论,我们还能相信吗?
比如身边正在和将要发生的事情,我们还能把握吗?
朋友们,这些话题虽然沉重,但我的答案是:只要用心去做,我们完全能够看穿事实、借鉴历史、把握自己。
不好意思,作为业余历史爱好者,我姑且把这种解读历史的方法叫做“平民历史观”。
我稍感安慰的是,我用这种方法解读历史屡试不爽。
这种方法有几个要害的环节:
其一,以人们的利益为起点和主线来厘清各种人物关系和事件。
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利益史。
过去,大家都不好意思说,往往认为谈“利益”是很庸俗的事儿,甚至把“重利”看得有点肮脏。比如,有句很著名的诗就借怨妇之口抱怨道:“商人重利轻别离”。
但是,我国历史上这种源远流长的“不好意思谈利”,其实只是一块不太干净的遮羞布,丝毫不影响某些人争权夺利、追名逐利,甚至不择手段地攫取公共利益、他人之利。
别不好意思了,谁都是有自己的利益的。
乞丐想在墙角多占一点地方,小职员想涨工资,家庭主妇想跟菜贩儿把价钱杀下来,刘秀想当皇帝,这都是利益。
分析历史从人们的切身利益出发容易抓住人的本性,也就容易抓住历史的本质。
其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是伟大的马克思教给我们的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解读历史同样很有用。
刚才说了,由于多种原因,对于很多现象,我们很难把握真相。
拿不到真相,我们情愿不去相信靠不住的所谓“真相”。
无论多么困难,我们都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相,要摈弃浮躁、拒绝作秀,要拿出沙里淘金、把百炼钢化成绕指柔的耐心和功夫,去探究被层层包裹的、被反复扭曲的事实真相。
其三,把历史交给老百姓来评说。
历史其实是由无数老百姓创造的,是鲜活的、生动的、精彩的、感人至深的。
如果把这样的历史仅仅交给少数人解说,肯定是枯燥乏味的。
如果这样的历史被少数人控制,那肯定是非常危险的。
真正的历史本来就是老百姓的历史。
如果好好拿捏这样几个环节,再加上我们的聪明才智,大家完全可以成为擅于把握历史的人。
好了,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刘秀的家庭琐事儿吧。
眼看刘秀宠爱阴丽华不够,而对自己的关怀减少,郭圣通很不满、很不爽、很想找机会发泄。
(后以宠稍衰,数怀怨怼。)
本来,大凡哪个男人有一个以上的老婆,恩恩怨怨就会纠缠不清。在皇帝家里,更是说不清。
本来,刘秀对郭圣通、对老郭家是做到了仁至义尽的,但郭圣通却很不满足。
她的怨气除了有对刘秀宠爱阴丽华的醋意外,还另有文章。
因为爱而吃醋,几乎是所以男人和女人的天性。
虽然我国对这种男女间特有的感觉用“醋意”来表达,是唐初才有的事儿,但这种感觉早已有之。
这“另有文章”除了郭圣通并没有阴丽华的心胸外,还在于她有着特殊的家世和实力,以至于她认为小阴根本就不配跟自己争宠。
郭圣通认为,自己背后有河北集团,刘秀的天下就是我们帮助打下来的!自己当皇后是天经地义的!谁跟自己争宠都是不能允许的!
确实,这个河北集团实力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刘秀就靠它呢。
这个河北集团是刘秀建立和巩固后汉王朝所提携和依赖的最重要的权力集团之一。
河北集团的主要成员都是来自刘秀帝业初创的河北地区,核心人物有郭圣通的老郭家,她的娘舅、真定王刘扬家族。
如果大家要继续看这个名单,还有这几个朋友:寇恂、耿况、耿弇、耿纯、盖延、邳彤、任光、王梁、冯勤,等等,这个名单很长。
上述朋友都在刘秀君临天下途中立了汗马功劳,都是高干。
且不论上述朋友官阶多高、影响多大,我们捡其中比较而言最没有名气的说一个,大家琢磨去吧。
就说冯勤吧。
他字伟伯,是魏郡繁阳(今河南临颖)人。
他的曾祖父冯扬曾任前汉宣帝时的弘农太守,所生儿子兄弟8个曾经都是2000石的高干,老太爷时称“万石君”。
冯勤本人早年做本郡太守铫期的副官(功曹),被铫太守推荐给刘秀。
冯勤长于政务,明辨是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刘秀的中直机关一般干部(郎中),一直做到丞相(大司徒)。
刘秀对冯勤十分信任,宠及他的老母亲。
冯老太太以80高龄,还能得到刘秀的召见。
每到这个时候,刘秀都要免了老太太的跪、叩之礼,安排身边的工作人员搀扶她。
冯勤去世时,刘秀惋惜不已,亲自安排丧事。
但是,这么优秀、这么得宠的冯大司徒,在河北集团里,不过是个小兄弟。
在这个集团里,寇恂的谋略,耿弇的生猛,耿纯的忠诚,都是大家已经见识过的了。
当然,至于刘秀当年正是娶了郭圣通才得到真定王刘扬的十几万兵马,才得到河北地区王族势力和地方豪强的支持,才拿下王郎、占据河北、进而问鼎天下,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儿。
所以,郭圣通觉得,刘秀的天下,是她娘家人帮着搞定的!
所以,出于这样的家世和心态,郭圣通觉得自己应该、而且能够专宠后宫。
她认为自己出身高贵,没必要对谁谦和;社会关系强硬,不必对人太客气;儿子已经是皇太子,完全可以有恃无恐;自己作为皇后,就当然应该居高临下。
这样,在后宫里,郭圣通专横、霸道,唯我独尊,处处都必须自己说了算。而对于朝廷大政,她也处处说话、打招呼。
恰恰这个时候,刘秀经常出差。
让郭圣通非常恼火的是,刘秀每次出差,都是带着阴丽华贵人,而不是带着她这个郭皇后。
恼火啊!
值得提出的是,郭圣通对于刘秀的后汉王朝,真的没把自己当做外人。
她前廷、后宫的事儿都想过问,而且带着很大的情绪。
心里有火就要发啊!
郭圣通满怀嫉妒之火,见谁都想训,特别是阴丽华和其他妃嫔。
后宫本来就是是非之地,妃嫔宫女们明里不敢顶撞皇后,背后说说,甚至添油加醋说说还是很容易的。
宫廷本来就是名利场,各级干部们各有自己的打算和心思,明里不敢对后宫之事妄加评论,私下里议论议论还是很容易的。
这样,郭圣通的脾气越来越大,名声也随之越来越坏。
人们看看她,再想想阴丽华的雍容大度,对她的评价也就直线走低。
郭圣通,一个背后有强大的河北官僚集团的支持、儿子被立为太子的皇后,一个骄横霸道、睚眦必报的皇后,逐渐成为刘秀不能容忍的皇后。
我们虽然手头并没掌握有郭、阴两家矛盾斗争的事实,而且从阴丽华兄妹的表现来看,阴家始终谦逊礼让,但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由刘秀的这两个老婆引起的家庭纠纷,及其不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