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刘秀君临天下-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谁知,小奴一抬头,看见窗户外面,子密正在严密监视着这边房间里的一举一动,认真地听着老彭说的话,于是不敢解绳子了。
(小奴意欲解之,视户外,见子密听其语,遂不敢解。)
可怜的老彭错失良机。
虽然大家都是奴婢,子密能够让人放弃眼前唾手可得的大便宜跟着自己干,也是不容易的。
就这样,子密哥儿几个收拾了一些金银财宝和珍贵衣物,在老彭所在的便房里打好包,竟然需要6匹马才能驮玩。
接着,他们又命令彭夫人缝制了2个口袋备用。
转眼折腾到了黄昏,子密们给老彭松了绑。
他们强迫老彭给守卫城门的将军写了个亲笔手令:现在派子密等人到子后兰卿营地,请迅速开门放行,不得阻拦滞留。
手令刚写完,子密们立即把老彭夫妇的脑袋割下来,分别装在2个口袋里,拿着手令奔驰出城,跑往洛阳向刘秀献脑袋。
(书成,即斩宠及妻头,置囊中,便持记驰出城,因以诣阙。)
转眼到了次日早晨,老彭的部下要找老彭汇报工作,赶到老彭的王宫,见大门紧闭不开,这是十分异常的。
大家翻墙进来,只见宫内一片狼藉,老彭两口子尸体横卧,可脑袋都不见了。
大家一阵惊慌失措。
经过紧张的磋商,按照父死子继的传统,老彭的尚书韩立等人共同拥立老彭的儿子彭午为新的燕王,以子后兰卿为将军,想把局面撑起来。
但是,老彭已死,刘秀的大军又在附近虎视眈眈,也有不少人对继续对抗下去失去了信心。
没过多久的一天,老彭的国师韩利找个机会把彭午的脑袋砍了下来,跑到城外祭遵的营地,献城投降。
蓟城不战而下。
于是,祭遵乘机诛灭了老彭的党羽和家族,平定了渔阳。
再来看洛阳方面。
面对子密一行前来献头,刘秀既高兴、又吃惊,心情十分复杂。
他高兴的是,老彭玩儿完,自己从此又少了一个对手;而他吃惊的是,老彭由想被提拔、到反叛,没有想到竟然落得个这样的下场;渔阳问题的解决方式竟然如此诡异,残酷中透着黑色幽默。
与此同时,看着老彭的人头,刘秀心情很不平静。
在这儿,我们想多说几句。
大家知道,刘秀好儒崇文、思想正统,对于乱世之中杀主求荣的事儿很不感冒。
2年多前,在接受赤眉军投降、向赤眉军高干训话时,刘秀批评了他们的劣迹,又表扬了他们的3个长处,其一便是别的贼寇起事时先拥立一个君主,情况紧急时就把他的脑袋割下来投降,还自以为有功,而赤眉军投降时还能把一个完整的刘盆子交上来,是值得肯定的。
(余贼立君,迫急皆持其首降,自以为功,诸卿独完全以付朕。)
现在,刘秀面临一个悖论:如果重奖子密,等于鼓励弑主求荣,是传统道德不允许的,自己也觉得感情上难以平静;而如果不表扬子密,他毕竟为自己除去祸患,立了大功,按理应予奖赏。
这个悖论的前者是一种道德判断,后者是一种价值判断。
其实,刘秀完全没有必要为此烦恼,因为招降纳叛历来是兵家打击和瓦解对手的重要手段。
举凡政治争斗和军事战争,大家谁都希望对手多出现一些叛降者,为此还制定实施一些鼓励政策,还称之为“弃暗投明”;谁都要千方百计防止自己阵营里里出现异己分子,鼓励自己的成员忠贞不二、坚贞不屈,同时给予叛降者严惩,以儆效尤。
这样,在对待叛逃者时同时产生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之间的矛盾,这是常见的。
人们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也会招致众说纷纭的评论,这也是正常的。
我们的主人公刘秀在斟酌再三后,很快封子密为“不义侯”。
封侯本身就是重奖,而爵位取名“不义”其实也是一种批评。
在刘秀看来,他这么和了一下稀泥,把对待叛降者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都兼顾到了,应该是个两全其美的选择。
这个举措在当时还是妥当的,后来史家有的叫好、有的指责。
其实,我们只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稍加分析,把刘秀的做法放在他本人所处的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来看,自然会有公论。
朋友们谁有兴趣儿,就自己琢磨着玩儿吧。
………………………………
149 “儒叛”隗嚣
先说隗嚣吧。
这哥儿们文武兼备、很有理论水平,他先前的表现大家也看到了。
公元25年夏天,他从更始那儿逃回天水、自称西州大将军之后,开始了自己人生的转折之旅:参与竞争天下一哥。
他的中短期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内聚人心,外结刘秀,伺机称帝。
按照这个思路,他一度顺风顺水。
老隗出身文人,无论早年在王莽的中央机关工作、后来跟叔叔起兵讨伐王莽,还是投奔更始的时候,他都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闻名。现在,要开拓自己的事业了,他更是有意识地加强延揽人才、凝聚人心的工作。
更始玩儿完以后,三辅地区的很多社会贤达、专家学者慕名来投奔他,他热情欢迎、谦恭对待,与他们建立了十分朴素、密切的关系。
(嚣素谦恭爱士,倾身引接为布衣交。)
除了个人身体力行,爱才惜才,他还千方百计做好笼络人心的工作,在干部任用上搞五湖四海。很快,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专家、人才和豪杰。
比如,他任命王莽时期的平河大尹、长安人谷恭为掌野大夫,平陵人范逡为师友,赵秉、苏衡、郑兴为祭酒,申屠刚、杜林为持书侍御史,自己的门客王遵、周宗及长陵人王元等为大将军,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马援为绥德将军。
完全应该说,老隗身边聚集的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不少都是有真才实学、甚至是顶尖人才。像马援、郑兴、杜林、申屠刚后来投奔在刘秀麾下,也是响当当的高级领导干部,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做到了极致,在青史留名。
应该说,老隗带着这样的领导班子,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的。
这样,老隗很快成为一支**的政治力量,人气、声望迅速蹿升。
(由此名震关西,闻于山东。)
早先,对于刘秀,隗嚣是崇仰的,希望能跟着刘秀干。
他跟家人起事时就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投奔更始后不久,他参与的那次未遂政变,目的就是挟持刘玄归顺刘秀。
逃回天水、**发展后,对于刘秀往西部用兵,他也给予鼎力支持。
公元26年,邓禹西征时手下裨将冯愔叛变,就是在老隗的帮助下才摆平的。
当时,冯愔逃到天水,希望在老隗帮助下在西部发展。
老隗给冯裨将以迎头痛击,在高平(今宁夏固原)把他打得落花流水。
(嚣逆击,破之于高平,尽获辎重。)
这为刘秀接下来捉拿冯裨将问罪创造了条件。
对此,邓禹非常满意和感激,立即专门派出使者,按照刘秀的授权,任命老隗为“西州大将军”,负责掌管凉州、朔方一带军政事务。
不久,赤眉军把长安祸害一番后西蹿,也打算在陇西一带发展,老隗派自己的将军杨广给予截击,把赤眉打得大败。
赤眉又回头东归,钻进刘秀的铁桶阵,跟老隗在长安西边截着打有很大关系。
公元29年,征西大将军冯异按照刘秀的战略部署打击进犯三辅地区的公孙述势力,隗嚣积极协助,派遣部队大败公孙述的部下吕鲔。
这一段时间,是老隗与刘秀关系的蜜月期,也是他的势力迅速成长期。
这样,老隗对刘秀新帝国有功,又接受了刘秀人事任命,算是这个新帝国的朝廷命官了。于是,他的不少部属、心腹劝他抓紧时间派人去京城洛阳,去拜见刘秀、密切关系。
老隗觉得有道理,也很想跟刘秀套套近乎、加强联系。
大约从公元27年起,老隗开始跟刘秀有了书信往来。
而刘秀也对老隗投桃报李,及时回信,还很客气。
但是,这一切都是表面现象,背后还有当事人更多的利益考虑、政治算计和较量之术。
比如,老隗心机复杂,只是把跟刘秀套近乎当做自己的一种笼络人心的手段,使他跟刘秀的政治蜜月阴云密布。
同时,刘秀城府极深,对老隗的政治野心洞若观火,就先对老隗打起了太极。
现在,刘秀还不想对老隗使用长拳、直接扁他。
因为,他这时候还没有完全摆平东方战事,北方幽州一带也不太平,实在腾不出手来;公孙述已经在成都称王称帝,他肯定要打成都,目前不想打击面过大,况且,他在用兵蜀地时还要老隗协助工作;最后,如果老隗不胡来、不瞎折腾,为什么非要扁他?
所以,刘秀对付老隗,决定先用政治的和外交的手段,到了一定程度再动武。
具体来说,刘秀对老隗有两手打算:立足于拉,尽量以较小的代价让他臣服;着眼于打,防止他叛乱,更不能让他坐大、甚至于称一哥。
有一天,刘秀跟来歙谈心,虑及隗嚣势力一天天壮大和公孙述在成都称帝,想听听这位表兄弟的高见。
对来歙说话,刘秀是完全可以交心的。
他说:
“现在西州的隗嚣并未真正归附,而公孙述又在蜀地称帝,那儿陇蜀之地离中原山高路远,我们的各位将军的主要精力都在经略东方,朕一直在思考征服西州的方法,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来歙是个爽快人,立即要求到西州跑一趟。
他回答道:
“早年在长安,臣跟隗嚣曾经有过旧交。这个人最初起事的时候,就以恢复汉室为号召,现在陛下功德无量、威望中天,臣愿意奉旨出使,向他宣达朝廷的丹青之信。他必然束手归附。那么,公孙述自取灭亡也就不足为虑了。”
刘秀觉得老来说的很有道理。
(帝然之。)
公元27年,来歙首次出使西州,去找隗嚣。
(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
这一次,来歙是怎么忽悠的史载不详,我们只知道很有效果。
由于老来的忽悠,加上身边人的劝说,隗嚣向洛阳上书,对刘秀歌功颂德,正式表示向刘秀称臣。
(三年,嚣乃上书诣阙。)
当然,刘秀这时候也诚心诚意地想笼络老隗,及时地给老隗回信,语气极其礼貌,称呼极其亲切,信的礼节、格式差不多相当于对待一个跟自己实力接近的帝国的一哥,可以说把对老隗的慰问、安慰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报以殊礼,言称字,用敌国之仪,所以慰藉之良厚。)
次年,老隗派兵协助冯异打败公孙述部将之后,还专门派人去洛阳,向刘秀做专题工作汇报。
刘秀非常满意,给了老隗一封热情洋溢的亲笔回信。
这封回信其实也是一封感谢信,刘秀于中旁征博引,评古论今,用词简洁流畅,行文汪洋恣肆,又是一篇美文。大家谁有兴趣,可以翻翻《后汉书…隗嚣传》。
为了节约时间,我们想告诉大家的是,这封信讲了这么几层意思。
其一,刘秀说自己好交朋友,特别是喜欢结交有德有义的朋友。
其二,他高度评价了老隗的军事援助,说如果不是老隗的帮助,邓禹、冯异的西征任务很难完成,关中地区早就被公孙述占领了。在这里,他一连用了好几个典故,把老隗比作周文王、伯乐,而自比为“驽马铅刀”、“苍蝇之飞”,称老隗的行为简直就是“扶顷救危”。
其三,他交待了自己的战略意图,那就是他本人太忙,如果公孙述进犯汉中、三辅地区,希望能够借老隗的兵马加以阻击。
其四,他委婉地告诉老隗,现在我大汉朝正是用人之际,只要你好好干,也是你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
其五,他把自己跟老隗的关系比作管仲与鲍叔牙,说以后需要沟通就用亲笔信的方式跟他直接联系。
我们是铁哥儿们,关系好得要命,以后勤联系!
应该说,无论刘秀做几手准备,但目前他的确诚心诚意地想笼络、稳住老隗,使他成为帝国用以稳定西部的重要力量。
此后,刘秀果然对老隗礼遇有加。
(自是恩礼愈笃。)
这个时候,由于地位重要、实力日增,老隗逐渐成为各方面势力拉拢的对象。
不久,公孙述也对老隗展开了攻势。
不过,公孙述作为典型的阴谋家,他的收买人心的方法很有特色,就是:恩威并重,用重兵压老隗接受自己所给的册封和任命。
他几次出兵汉中,派出专门使者,带着干部任命文件和印玺等信物去册封老隗,开出的价码也很重:大司空、扶安王。
(其后公孙述数出兵汉中,遣使以大司空扶安王印绶授嚣。)
过来合伙干吧哥儿们,我给你高官厚禄,要不然,当心我随时会扁人!
老隗根本不吃这一套,很快使公孙述的手段成为历史笑谈。
随着势力的壮大,老隗渐渐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分量。他觉得自己跟公孙述力量相当,是平起平坐的,自己如果称臣是个耻辱。
于是,在公孙述三番五次地骚扰之后,老隗恼了,抓住他的使者给砍了。这还不算,老隗还出兵截击,搞得公孙述的蜀兵再也不敢轻易北上。
(以故蜀兵不复北出。)
为了提拔一个干部,搞得动刀动拳,连工作人员都被拟提拔对象砍死,公孙述应该感觉到自己的失败。
但是,隗嚣虽然表面上接受了刘秀的任命,而拒绝了公孙述的封赏,但在内心深处,他是不打算依附任何人的。
刘秀跟自己称兄道弟,公孙述拼命要提拔自己,其他地方的实力派也纷纷示好,他一天天看到了自己的分量,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在这乱世搞出来自己的一片天下。
本来,刘秀在回信里称他为周文王,不过是一种奉承、一种客气,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忽悠,但老隗当真了。
他真的把自己当成周文王再世,处处按照周文王的标准来包装和展示自己。同时,在内心深处,他的野心也如潮水一样汹涌澎湃。
他暗自思量:与其让别人封赏,不如自己提拔自己了!
那就先称王吧。
于是,他就跟手下的将领们商议称王的事儿。
(嚣矜己自饰,常以为西伯复作,乃与诸将议自立为王。)
但是,他的想法遭到部下的劝阻。
特别是郑兴,讲了好一番道理,老隗听了只好作罢。
郑兴是个大儒,本来不想跟老隗玩儿,老隗费了好大的劲儿才请来他帮着着自己干,对他是很尊重的。
郑兴后来任刘秀的高级参议(太中大夫),我们以后再仔细介绍他。
自己单干是必需的,只是,怎么个单干法,他还要对形势再观察观察、对周围的几个达人再考察考察。
隗嚣自我提拔的是如此强烈,眼看称王不太好办,就又想了一个点子,这个点子充分说明他的野心跟彭宠一样汹涌澎湃,表现方式却多了点委婉和含蓄。
老彭提拔不了干脆自称燕王,发兵攻打上级领导;老隗文雅一些,他按照一个王国的规制大量设置一些职位,安排自己的部下任职,搞得自己高高在众人之上,看起来显得很尊贵。
(嚣竟不称王。后广置职位,以自尊高。)
郑兴思想很正统,就直言劝说老隗:
“您设置的这些中郎将、太中大夫等职位都是帝王的规格,不是我们作为人臣所应该设置的。这些表面上花里胡哨的东西有名无实,影响威信,还显得犯上。”
应该说,郑兴的话虽然难听,但很有道理:搞这些有意思吗?
老隗对这些话很反感,但又想了想,也只好作罢,把这些职位又撤了。
(嚣病之而止。)
在试探着称王称霸的同时,老隗也非常注意观察周围形势、考察各方达人。他要了解的重点是洛阳的刘秀和成都的公孙述,派出的使者是自己的绥德将军马援。
而刘秀,对老隗的心思洞若观火,对他也有两手准备,但什么时候用软的、什么时候来硬的还要掌握好分寸。
现在请大家注意,我们隆重推出马援。
我们之所以在大戏上演正酣时重点介绍这个演员,是因为他实在太优秀,而且他的表演深刻地影响到包括主演刘秀在内的演职人员,深刻地影响到剧情的发展。
马援(前14——49),字文渊,是扶风茂陵人,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军事家。
………………………………
148 第三十章 剪灭三雄 二
我们之所以把彭宠、隗嚣、公孙述放在一起说,除了前面说的这并非刘氏的哥儿仨几乎同时向刘秀叫板,而且具有较大的政治杀伤力之外,还因为刘秀在摆平很多竞争对手的时候,把这哥儿仨撂倒了,就基本上能把全国统一了。
或者说,在把这哥儿仨搞定之后,刘秀就基本上完成了摆平群雄的征伐斗争,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革新政治、发展经济和繁荣文化上,帝国的工作重心也从战争向建设转移了。
也或者说,刘秀用组合拳把这三雄撂倒,也是刘秀大规模用兵和御驾亲征的收官之作,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刘秀拿下他们的方法是各不相同的。
刘秀收拾彭宠,采取大军压境、以压促变的办法,让老彭身边的人把他的脑袋交上来。
一开始,刘秀确实因为太忙、顾不上,让彭宠在渔阳过了2年当燕王的瘾。
后来,刘秀觉得老彭毕竟曾经为帝国建立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因为得不到提拔重用而造反,自己如果直接砍他,怕招人议论,借刀杀人才是上策。
刘秀的方法是奏效的。
对待隗嚣、公孙述,刘秀分别使用了不同版本的2套组合拳。
这哥儿俩远比彭宠能量大,刘秀对付他们也更加费时费力,他身边的好几个达人如马援、窦融、来歙、冯异、岑彭等,都有不俗的表现。
这2套组合拳的观赏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
150 马援同志
他出身名将之后、官宦世家。
他的祖先赵奢是战国时赵国的首席名将,因为曾大败秦队,功劳很大,被赵惠文王赐号“马服君”,此后,他的后代就以“马”为姓。
不好意思,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饱读兵书,说起兵法口若悬河,但上战场打起仗来草包一个,被人讥笑为“纸上谈兵”。
前汉以来,老马家封侯拜将,但在马援曾祖父那一辈有人谋反被问罪,家道就中落下来,马援12岁时,他老爸老妈就去世了。
不过,马援的3个哥哥马况、马余、马元都很有才能和运气,在王莽时期做官做到了省部级。
(援三兄况、余、元,并有才能,王莽时皆为二千石。)
虽然年少而孤,但马援志向高远。他师从颍川人满昌学习《齐诗》,能融会贯通,不拘泥章句。
学业尚未完成的时候,他向自己的长兄、时任河南太守马况辞行,说自己想到边疆去垦田放牧,其实也是想早点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乃辞况,欲就边郡田牧。)
这儿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史家根据史料的上述记载,一是说马援学习成绩不好,心思不在学习上,是读书读不下去了才要求辍学的;二是他看家道中落,想去垦田、放牧来贴补家用。
这都是很值得商榷的。
我们认为,就第一个问题,马援的学习很有成绩,他的“不守章句”就像刘秀当年的“受《尚书》,略同大义”一样,不是仅仅学个一知半解,恰恰相反,他们哥儿俩都是擅于抓住课文的精神实质,而又不拘泥常规结论,紧密地跟实际结合起来。我们已经、还将从他们哥儿俩身上看到,虽然参加工作后从未脱产学习过,他们对国学的深刻认识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就第二个问题,他不需要为了贴补家用而辍学。他的3个哥哥都是高级干部,一直像父母一样抚养他、呵护他,无论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因素,这个家庭根本不需要、也不可能让他早早去挣钱养家。
所以,唯一的解释是,马援实在想早点参加社会活动,早点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因为这时正值新莽乱世,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
所以,辞行时,大哥马况非常理解他,亲切地说:
“我知道你有大才干,应该是大器晚成。优秀的工匠不会把尚未成型的重器出示给人看的,所以,你就去做你想做的事儿吧。”
(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但是,很不幸,马援还没有来得及辍学离家,大哥马况就因病去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