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刘秀君临天下-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然,大家可能以为他就是上京城埋头读书去了,其实非也。
我国古代的官学制度到汉武帝时才正式建立,到刘秀出生前两年(公元3年)才初步形成系统。
当时的官学分为5级:中央一级有太学,地方按行政级别分为学、校、庠、序4级。其中,太学是国立大学,教授儒家五经(后扩大为六经)。学、校由郡国县邑举办,属于中学层次,专学一经。庠、序由乡开办,属于小学性质。
这么5级的区分,除太学为国家最高学府,地位尊崇外,地方各级学校等级的划分并不明显,相互之间也没有隶属关系,它们与太学也没有隶属关系。
但是,只有学校出来的学生才有资格升入太学。这有点类似于过去只有高中毕业才能考大学。
当时,也没有专门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分管领导,朝廷由太常管教育,他同时还掌管宗庙礼仪事务。
地方学校一律由各级行政长官兼管,设有郡史(官名)、乡三老等职务,他们除了管教育,还兼管文化和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等。
王莽掌权后,并没有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在没有通盘考虑和部署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工作的情况下,迅速大规模扩充太学,我们只能说他另有想法。
起初,广大读书人真的以为王莽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对他很是感激。
但是,由于太学生太多,做官的职位和机会十分有限,绝大多数人毕业后的出路很成问题。
刘秀来到太学,师从庐江人许子威学习《尚书》。
这时的太学,老师的教学效果已远不如以前。
太学的老师称博士,意思是博学多能。
博士不是职称,而是一种官职,其岗位职责除了教书,还要制礼、藏书、议政(包括备朝廷顾问)。
博士忙啊。
不过,这样也有个好处,就是老师并非呆在象牙塔里,讲起课来便于理论联系实际。
这时的太学,学生的来源也很复杂,人数太多,年龄、学识、家庭社会关系差别很大。
这时的太学,管理是很灵活的,表现在很多方面。
其实不灵活也没办法,学校的学生规模急剧膨胀,根本来不及建立、也无法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连老师都不够用,何谈其他。
反正王莽和朝廷并不在意什么教学质量,把读书人拢在一起玩儿罢了。
这种灵活的管理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由于老师太少、学生太多,学校必须这样:
一是讲大课;二是由高材生或高年级学生替老师讲课;三是允许学生用更多的精力自学,以及向校外专家求教。
这种灵活的管理表现在学生管理上,就是宽进宽出。
这时候的入学条件比武帝时松多了,进校后,学制也没有固定的年限。
只要没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你想学到胡子白都行。
定期考试,通过的可以做官,也可以不给你官做。
也就是说,不是你学得好就一定能做官,要做官还要有其他因素。
你要是学到一定时候出去做官或者干其它事儿,啥时候抽时间回来再学几天也行。
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包括两汉时期的高等教育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我因为工作关系曾经注意过,确实很有意思。
为了不过多耽误大家的时间,也不耽误刘秀同学好好表现,我们就不再细说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不得不灵活、或者说“被灵活的管理,并不利于寻章索句、引经据典的教学和研究,反而歪打正着,有利于那些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生发展。
………………………………
19 刘秀同学
比如,在这种环境中,刘秀同学就如鱼得水。
刘秀同学的老师许子威先生是个称职而本份的文人,官拜中大夫。
史料上对他记载不多,可能各方面平平,如果他德才过优或过劣,史家一定会大书特书,因为他是刘秀的老师。
刘秀选学的是《书》,又称《尚书》、《书经》。或者再说确切一些,他选学的专业是书经,而且是今文书经。
刘秀同学的学习成绩是很好的。
这里要说明一下。
由于《后汉书》、《太平御览》等权威史籍说起刘秀的学习时,是“略通大义”、“大义略举”,不少人据此认为他学习成绩不好。
甚至,有人联系他上学期间的其他活动,说他不务正业,这都是很值得商榷的。
不好意思,我没有见过刘秀的成绩单,更没有跟他同学过,不能亲耳听听老师同学对他的评价。
但是,权威史籍的记载和他一生努力学习工作的事实表明,他在太学的学习成绩是很好的。
我们说刘秀是怎样成为最有本事皇帝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不仅有很高的学历,而且有与之相符的学力:
他是太学生,他的学习成绩很好,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学以致用!
这您就别急了,因为这个问题很重要,我必须说清楚,请大家注意了。
我国的经学在两汉时期,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个版本的区别与争论,在太学里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今文经学,而私学的主要教材,则是古文经学。
刘秀同学进校后当然无法选择教材的版本,而今文经学的思想内涵和治学方法深刻地影响了他。
那么,经学的今古文之别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秦始皇统一天下时,为了让全国人民用一个脑袋想问题,大搞“焚书坑儒”。这段历史公案大家都清楚,其实是一场文化浩劫,儒家经典几乎全被灭了。
到了西汉初年,流行的儒家经典几乎没有旧典文本,主要靠幸存的经师口授,他们的学生记录下来。同学们记录时用的文字是西汉通行的隶书,属于当时的“今文”,所以,这类经书被称为“今文经书”。
而当年秦始皇烧书时,有几个儒生冒着生命危险把一些儒家书籍藏起来。这些书到了汉朝陆续被发现整理出来。由于这些书是用先秦时通行的小篆书字体写的,所以,被称为“古文经书”。
这两种经学虽然传播的主要内容都是儒家经典,但精神内涵和治学方法却差别很大。
今文经学讲究微言大义。
这类教材毕竟是大师们口授记录下来的,谁也记不了那么准、那么全,同学们只要“略以其意属读而已”。同时,今文经学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引入时下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等理论,宣传君权神授,根据当时社会政治的需要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事变迁,很得大汉王朝君臣的欢心,所以被列为官学教材。
古文经学则讲究名物训诂,要求按字义讲经,注重考证,经书上没有的东西不能乱扯。
同时,古文经学也反对谶纬灵异。
大汉君臣对古文经学不太感冒,又不便说得太直白,就不让它进官学课堂,只让它作为私学的教材让大家学着玩儿。
啰嗦了半天,大家明白了吧:
刘秀同学入太学,老师是今文经师、中大夫许子威先生;教材是《今文尚书》;学习要求是重在把握精神实质,“略以其意属读而已”,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所以,史家说他“略通大义”、“大义略举”,并不是说他“学得不怎么样”、“只知道大概”,而是说他很好地把握了《今文尚书》的精神实质!
不仅如此,刘秀同学跟其他同学不一样,他不是枯灯黄卷、皓首穷经的那种,他非常善于把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在太学里课堂上;今文经学的教学是很枯燥、很辛苦的。
但刘秀同学很喜欢,他认真地学、充分地用,既深得要义、又运用自如。
这段学习生活让刘秀受益终生,我们不妨再说几句。
当时细纸还没有发明出来,课本都是用竹简、木牍和帛书写的,又没有钢笔、铅笔,更没有电脑和投影仪,写字是很费劲儿的。恰恰教学方式又是老师口授、学生记录,老师海阔天空地发挥,有时甚至用几万几十万字来解释一句话。如果老师口齿不清或有方言,可就真苦了学生了。
所以,谁当时在太学里学习,需要动脑子是肯定的,同时也是个体力活儿。
有的从小学到老,还弄不懂一经;有的甚至日夜埋头、死记苦读,最后累死在孤灯下。
怎么办呢?
对于很多人来说,朝中无人,又想做官,只有苦读。虽说书念好了未必都能做官,但毕竟有希望。还有,少数官宦人家子弟为了附庸风雅,也想方设法到太学里读一回。
虽然朝廷多次说要加强素质教育,并且安排删减经书的章句,但收效不大。
可见素质教育的问题最迟在前汉末期就提出了,但2000多年了至今都没有解决,很值得深思。
我认为关键是政策导向问题,即没有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各行各业、各个方面的社会评价体系太重要了,它是社会资源配置、社会资料分配的基础和依据。
但是,这种包括人才评价体系在内的社会评价体系又往往不被人们重视,甚至还常常被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搞混乱。
前者是人们认识水平问题,后者则是阴谋家要浑水摸鱼。
我们不想扯远,看眼前的例子吧。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教育上和干部人事上的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比如太学生,武帝时只要考试通过就能做官,通过经学的科目越多被授予的官职就越高。
刘秀上太学时虽然大家毕业后不一定都有官做,但要做官必须考得好。
这样,当考得怎么样成为对学生的主要评价标准时,哪个学生(还有他们的家长)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应付考试上?!
无独有偶,做官也是这样,主要凭关系,大家就都去削尖脑袋找关系;主要凭学历,大家就一窝蜂去搞学历,;主要看政绩,大家就想方设法搞看到见的政绩。
总之,人才评价体系一头牵着素质教育,一头牵着用人机制,重要得很。
好了,我们大体知道了刘秀的课堂生活,现在看看他课外都干了些什么。
………………………………
20、 课外活动
前汉后期的太学生并不都是埋头书卷的人。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都为了一个做官的共同目的走到一起来了,所以,政界特别是朝廷有点风吹草动,大家都很关心。
老师们都是今文经师,又身兼重要职务,在阐述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时,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当然,朝廷也十分重视太学,舍得投入,迅速扩建校舍;重视师资配备,皇帝亲自制定标准选择老师,不断提高工资待遇,发给服装,还经常赏赐酒肉;朝廷还注意按照自己的需要选用教材,甚至皇帝(宣帝)亲自出面召集会议审定全国统一的教科书。
完全可以说,由一国最高当局正式审定全国统一的教科书的做法,出现在前汉宣帝时期,这在世界教育史上是最早的和极为罕见的。
这样以来,太学的现实政治气氛与学术气氛一样浓郁。
太学生们一面读书学习,一面睁大眼睛盯住官场的动静。
早在十几年前的一天,哀帝的丞相孔光与司隶校尉鲍宣发生点小矛盾。
大家知道,孔光不仅位极人臣,他还是王莽的心腹。
鲍宣的职责是监察中直机关的中层以下干部、京师地区干部,及所有干部在京师违法乱纪的行为,级别比孔差了好多级,但他是当时的名儒,为人耿直,嫉恶如仇,敢于实话实说。
比如他与孔发生冲突前不久,就公开揭露外戚把握朝政,大搞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一些无能无耻的家伙爬上重要岗位,且步步高升、充塞朝廷;而一些德才兼备的人报国无门、没有出路。
这当然很不对王莽的胃口。
对于鲍宣这样德才兼备、说真做实,但不善于溜须拍马的好干部,王莽早就想找机会扁他了。
有一次,鲍宣阻止孔光违反交通规则,这其实是鲍宣在正常履行职责。
但很快,鲍宣被指侮辱丞相,下狱治成死罪。
王莽和孔光打算趁此机会把他灭了:
我们的所作所为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别人不说,你鲍宣偏要喊出来?我们也知道你有德有才,能力强、威望高,就是因为这,我们也要灭你!
对不起,没办法,因为我们心太黑。
王莽要灭谁,无论朝廷重臣、还是骨肉至亲,都难逃一劫。
但这次,太学生们不干了,因为鲍宣是他们心目中的偶像,也是他们的代言人。
老鲍喊出来的那些话与太学生们的出路有关:把我们弄这里学习,官场上的好位子都让那些坏孩子占去了,我们将来就业怎么办
于是大家集体上访请愿,营救老鲍。
1000多名太学生在王咸同学的带领下,一直上访到皇帝哪儿。
反正都在京城,从太学到皇帝办公的地方,抬脚就到。
哀帝对王氏外戚不太感冒,而王莽正韬光养晦,毁人也不想老是弄在表面上,也不想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
结果,老鲍被免予死罪,改为髡钳,就是用铁圈束着脖子,给头剃个秃瓢。
这种刑罚不要命,重在侮辱人。
太学生们获得小胜。
这是我国历史上大学生干预政治的最早记录。
积极问政,是前汉末期太学生的传统。
刘秀出身于太学、得益于此,以后登基了他也非常重视太学建设。
目前,刘秀同学就表现出他的聪颖、勤奋和过人的政治见识。
在这儿学习期间,他广泛结识了在京城工作的南阳籍人士,同时,对南阳一带来京城办事的老乡他也经常接触。当然,作为皇室后裔,他同样重视亲戚交往。
在此期间,跟他走的近的一些亲戚、朋友、同学,渐渐成了他的铁哥儿们。后来,他们在刘秀君临天下之途上发挥了极其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与刘秀几乎同时在太学求学的他的堂兄刘嘉、表兄来歙,还有小老乡邓禹等等。
每当有重要的官场变故、重大政策出炉,刘秀总是最先知道,回到宿舍讲解给同学们听。
(具为同舍解说。)
大家知道,在大学宿舍里,无论是“坐谈会”还是“卧谈会”,同学们谈论的话题是包罗万象的。而如果哪位同学掌握了某方面的话语权,他一定是这方面的发烧友。
很显然,刘秀同学是政治发烧友,他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是同学们认可的。
大家别以为他仅仅是个青年农民!
刘秀不光是个称职的庄稼把式、勤奋的大学生,在经商上也很擅长。
前一阵子在老家种地时,他就经常把多余的粮食拿出去换几个零钱。那时候他才十几岁。
现在,上太学了,他本来家里就不富裕,又是个食宿自理的特别生,难免手头吃紧,必须勤工助学。
我们前面说的太学生中的正式生,是由太常选拔的官宦子弟,有名额限制,可以享受官俸。
而刘秀属于地方选送的“好,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特别生,不受名额限制,费用自理。
同样是在一起上学的太学生,差距就是这么大。
从地方来的特别生,有不少家境比较贫寒的,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学费和生活费。
比如倪宽同学,就靠给人家做饭维持生计。
翟方进同学家里也不宽裕,老妈只好跟着到京城来,靠织布、做鞋卖了赚几个钱,供他读书。
刘秀同学想自食其力,搞起了三产:与同宿舍的韩子同学合资买了一头驴,租给别人跑运输,收几个租金。
说到这里,我又忍不住心生感慨,我们说刘秀了不起,绝不仅仅因为他建立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这样的开国之君历史上有好几个呢。
他能伸能屈,有着极强的生存能力。
当农民,他把庄稼种得比别人好,经常手有余粮。
进城市,他会经商,不耽误读书,还能培养自己的政治爱好。
无论在哪里,自己饿不着,还能干自己喜欢的事儿。
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他都能很好地认识环境、适应环境,千方百计求得生存、谋取发展。
这其实是一种很了不起的素质,一种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顽强生存的素质。
刘秀之所以能起身于社会的最低层,历尽坎坷终成大事,靠的就是这种素质。
以后大家会不断发现,这种素质帮助刘秀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目标,使他无论在做人还是做事、无论在治国还是治家上,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当时,南阳人来太学学习的并非刘秀一个人。比如邓禹、朱祐等同学,他们在以后的岁月中紧紧追随刘秀,为后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之功,被刘秀封侯拜将。
广交朋友,积累人脉,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使刘秀很快锻炼成处理人际关系的行家里手。
这个时候的刘秀,聪明、勤奋、活跃、有胆识,既善于经营管理,又颇有政治头脑。
他年已20多岁,这个年龄不算大,但也不算小了。
很多小伙子到了这个年龄,早已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了。
刘秀也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
………………………………
21、 两个宏大志愿
有一天,刘秀与同学一道上街,正赶上执金吾出巡。
执金吾是负责京城治安的武官,相当于京城的公安局长,官秩中两千石,权力很大。
刘秀见执金吾身边车骑甚盛、兵器林立,好不威风,不禁脱口感叹道:
“当官就当执金吾,娶妻就娶阴丽华!”
他的这句话被史家记载确凿,是他当时的两个宏大志愿和人生目标。
是啊,干什么工作和与谁结婚,是衡量一个人人生内容和人生质量的基本指标,也大体能决定一个人的人
生走向。
那我们就不能不说说阴丽华了。
无论从容貌、才学、品德和行为哪方面说,还是综合起来说,她都是一个接近完美的女人!
阴丽华是南阳郡新野县(今属河南)人,比刘秀小9岁。她的祖上是春秋时期声名赫赫的、辅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管仲的7世孙管修被拜为阴大夫(封地在今天湖北代县一带),其后人便以“阴”为姓。大约在秦汉之际,这支阴姓人家移居到了新野。
阴丽华与刘秀的家世有点类似,虽然祖上显贵,到自己这儿已是平民。
她出生于新野一个平民家庭,父亲阴睦在她7岁时病故,母亲邓氏,哥哥阴识是前母所生,她与弟弟阴兴、
阴就为同胞。
母亲、兄长,把她和两个弟弟抚养成人。
阴丽华长大了,象出水芙蓉一般,有倾城倾国之貌,在家乡一带很有名气。
其实,阴丽华早就是刘秀同学的梦中情人了。
刘秀的二姐夫邓晨与阴家是邻居。
刘秀经常到新野二姐家去,很早就知道了阴丽华。
邓晨也是刘秀君临天下之途上的重要人物,戏份儿很重,我们介绍一下。
他出身干部家庭,他的曾祖父邓隆曾官居扬州刺史,祖父邓勋曾官居交趾刺史,父亲邓宏为豫章都尉。
但是,邓晨并没有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他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礼、颇有主见、遇事沉着,有
很好的素养。
邓晨长大后,娶刘秀的二姐刘元为妻。
不光有这层关系,刘秀还与二姐夫很对脾气,所以有事没事常去新野玩儿。
本来就是亲戚,趣味又相投,当然,还有共同的追求,邓晨后来无怨无悔的追随这个妻弟建功立业。
邓晨演员以后将多次与我们见面。
刘秀正值青春年少,血气方刚,知道阴家姑娘这么出色,自然深深地记在心里。
眼下,刘秀同学发出这样的感慨,纯属心声的自然流露。
娶村姑为妻、当公安局长,这当然不是王者之志。
秦汉时期,在那种剧烈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胆魄干云、口气吞天的人是很多的。
比如秦末的陈胜、吴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组织者。
其中,陈胜是个贫苦农民,为人“佣耕”,估计家里也没有几亩地。他在发动大家起来造反时就喊道:
“那些王侯将相难道天生就是贵种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他虽身处社会最底层,一天不出苦力可能都没有饭吃,却有王者之志。
无独有偶。
汉高祖刘邦早年身为一个村干部,有一次,他碰巧看到秦始皇出巡,场面十分壮观,就忍不住感叹道:
“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
(大丈夫当如是也!)
还有刘邦的老对手、西楚霸王项羽,他早年在会稽看到秦始皇东巡渡浙江,车被华盖、人马威武、备极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